第一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第七周星期五第四节
教学班级:高一(4)班 教学内容:《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授课教师: 学
科:历史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代以来衣、食、住、风俗方面变迁的表现。
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的“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3.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和原因。【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资料和图片,联系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变化,是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教学重点
近代以来我国服饰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教学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参与式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的课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具 体就是指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造成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进而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那么,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除了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外,还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二、讲授新课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服饰、饮食、居室和风俗四个小组,分别思考、讨论这四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学生代表回答。
(一)服饰方面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主要介绍中山装的由来及服饰变化的趋势(繁琐、厚笨——简约、美观、中西合璧)。
女装:旗袍(旧式、新式)
过程评价: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美,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历了改革与创新。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服饰由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灰蓝色调变成五彩缤纷。(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服饰)
过程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追求名牌效应)
(二)饮食方面
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如:南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导致地区差异明显,南方以稻米 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除此之外还形成地域性的特色名菜。
1.中餐:中国八大菜系
2.西餐:西式点心、饮料、糖果、咖啡——大城市中的时尚 问题设置:中西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标准
中国:追求美味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再加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中苏关系破裂、自然灾害等原因,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必须用票供应。
多媒体展示:粮票、布票和油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极大的丰富了膳食结构并向营养花的方向发展。(蔬菜、蛋肉走入平常百姓家)
(三)居室建筑
问题情境: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居室是什么样子吗?
1.中国传统住宅样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北方四合院、江南民居 2.西方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那些变化?
富贵人家修建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名开始采用“公寓、别墅、新村、花园”等。西式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等开始受到中国百姓的欢迎。
3.现代建筑形式更加丰富
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建筑。
1985年国家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且建筑更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的保护。
(四)风俗习惯
问题情境:列举旧中国有那些落后的风俗。
社交礼仪
蓄辫缠足
婚丧习俗
评价:简单、简约的生活理念和男女平等思想。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
四、课堂练习(学生当堂做,教师检查并订正讲解)
五、板书设计
物 质
六、作业设计
1.列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预习下一课时,思考新中国以来的铁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七、课后思
指导老师签字: 饮食 服饰 居室
习俗(精神)
第二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走向整体的世界》说课稿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
唐海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看到画面上这些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出了今天我给大家说的题目是《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1)、专题地位:结题之作
本课处于第五专题第4课,与前面的3课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讲述世界市场由开始出现——得到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为本专题结题之作。
(2)、必修地位:联系密切;
对世界:英、法、德、美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必修1);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基(必修2);
对中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必修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必修2);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的百年世博梦导入,整合教材,通过一次旅程设计,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材料、图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开放、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
原因: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突破:情境教学,注重体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难点——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原因:比较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
突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主体参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优势:高一学生比较单纯、听话,有一定的好奇心。
②、学生劣势:基础薄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对抽象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基于学生的特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
(2)教法分析:
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注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②、问题探究法:材料铺垫,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探究。
三、学法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
1、主动参与:设计了一个旅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感悟历史;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和材料;
3、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
四、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情境体验、升华提升、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3分钟)★①措施:以百年世博梦导入;播放上海世博会片段;
★②设计意图:热点导入,激发兴趣;穿越时空,使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2、整体感知(4分钟)★①措施:设计表格;
★②设计意图:本节课头绪繁琐,不利于学生掌握。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将知识清晰地整合成三部分。
3、情境体验(25分钟)情景:1904年,孙中山参观了美国举办的世博会。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世博会。角色:师担任导游,生扮演孙先生及随行人员,合作完成世博之旅。道具:世博会宣传册(课本)
导游开篇词:1904年,美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世博会,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当时科技、产业和文化上的最新成果。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化抽象为形象,设计了一次世博会旅程,贯穿始终。
情境(1):孙先生的随行人员(指定某组学生扮演)通过宣传册,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于是大家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互动讨论中,我们完整地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方法——进行能力迁移,落实基础。
情境(2):这次世博会规模庞大。根据指示牌,要参观的主题展馆很多,时间有限,我们决定先参观展示最新成果的展馆。参观前,导游(我)给参观者们(孙先生和随行人员)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参观完后,能够说出看到的最新工业成果。
★设计意图:比较分析,提升难度,获得新知,强化重点。
情境(3):当游览到冶金馆时,孙先生立刻被眼前工人模拟开采石油的场景给吸引住了,这是美孚石油公司在做宣传。我简单给他们介绍了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孙中山和随行人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②、这种类型的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③、这种公司的实质是?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问题递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情境(4):来到生活馆入口处,我们被一张世界贸易图吸引了。进入场馆,发现这里人头攒动。作为世博会的购物中心,这里既有世界各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用品出售,又有来自各个民族的商人和顾客。世博会期间,每天来游览的参观者约10万人,或乘船、或坐马车、或搭货车,络绎不绝。孙先生不禁感慨: “此会为新球(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一大会”。在感慨之余,我们互动探讨了3个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情境(5): 最后我们购票进入了中国馆。美国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尊刻有中华圣母像的桌屏。“中华圣母”身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旁边的游客对这幅塑像展开了
讨论,最后还是孙先生的随行人员给他们做了解答。
情境(6):游览结束了。但世博会就像面镜子,照出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差距,中国的展品仍然是丝绸、旗袍、茶叶等,这些农耕时代的产品与工业时代的科技成果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让我和孙先生一行心事重重,感慨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一场展示中国新成果的世博会。我们还交流了各自的参观感受,达成以下共识。
共识①:应该辩证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共识②: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4、升华提升(5分钟)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富强。并且中国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不再是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等昔日成就,而是大量展出了长征系列火箭等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太阳能,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步跨入了工业社会。
★设计意图:
学史明智。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要独立、开放的进行现代化建设。
辩证思维。学生对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进行多角度思考。探究与辩难:你怎样看待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
5、课堂小结(2分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新航路开辟
→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立意,想要努力渗透独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但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1、本课内容非常庞杂,我努力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想做到深入浅出,但驾驭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2、本课内容抽象,所以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难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的努力方向是希望一节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能用历史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未来行程。
第三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授课教师:高丽芬
授课班级:高一年1班
授课时间: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
的因素。
设计思想
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
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
终认识历史。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
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
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
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
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
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
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
史观。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
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
民。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法(各时代的服饰)
讲授新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
(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板书)
①代表性服饰:男装: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板书)
女装:旗袍、上衣下裙
②阶段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新旧并存(板书)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A、从服饰中我们看到了服饰的变化。变化是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
B、那也就是说变化的一个因素是什么?(列强的入侵)
C、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屈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先进文化。在屈辱面前,爱国人士不断探索救国救亡之路。在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
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人们逐渐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
D、从穿着舒适度和使用角度考虑,你会选择什么?西装还是长袍马褂?
由此可见,近代服饰的变迁和很多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③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穿着舒适度和实用度。(板书)
(2)现代:(板书)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板书)
①代表性服饰(图片展示):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干部服(板书)
②阶段特征: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板书)③原因: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国家政
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板书)
提问:什么时候这种单一的着装情况发生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板书)
①代表性服饰:异彩纷呈(板书)(图片展示)
②阶段特征:个性、大方、多样、时尚(板书)(引导学生归纳)
③原因: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审美观的变化、外来影响(板书)(引导学生分析)
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政
治、经济和思想上的转变都能通过服饰文化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归纳每个时期
的特点时,一定要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
除了服饰外,饮食和居住文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渡)
(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板书)
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有传统的中国美食,比
如锅边糊,烤鸭等,但也有西方的美食,如汉堡,薯条等等)。
在漳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漳州特色小吃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完成)
2、西餐传入中国(板书)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提问)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特点:中西餐并存于世(板书)
4、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追求美味;西餐讲究营养
(三)安身之所——居住文化(板书)
多媒体展示各地建筑,分析建筑风格:
北京四合院(北方典型民居)
中西合璧 北京西站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近代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同时,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特征。(过渡)
(四)、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1.社会习俗的变迁史实(板书)
发放材料:《爷爷的“控诉” 》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
无后、孙女放足、女子上学、逃婚----追求婚姻自由
(1)女性的解放(板书)
A.三寸金莲——天足(放足运动)(板书)比较三寸金莲和高跟鞋(图示)。女性穿高跟鞋和以前裹足的理由一致吗?反
映出什么问题呢?
高跟鞋是女性脱离了封建礼教束缚对美的一种自主选择。反映出妇女地位的
提高。因此可以说放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B.“女子无才便是德”——“知识就是力量”(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板书)
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真正独立。
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婚姻自由(板书)
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第观念。近代主张婚姻自主,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图示)。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
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3)尊卑分明的礼节——平等自然的交流(板书)
传统的跪拜作揖---问好点头,握手,鞠躬。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
念所取代。
2.社会习俗变迁所呈现的特征(板书)
特点: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删繁就简,新旧并存。
五、影响因素(板书)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多媒体展示)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政 治(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经 济 外国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
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及传播
思 想 文 化 新文化运动等破除封建礼教束缚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外因:列强的入侵、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
六、知识拓展:
参与度小调查:年轻人对以下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
情人节 圣诞节 春节 元宵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
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
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
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
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
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
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七、课堂检测
1、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D)
A.西装 B.列宁装 C.制服装 D.中山装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C)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B)
A.剪辫 B.火葬 C.放足 D.握手
4.“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B)
A.上海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部地区 D.两广地区
八、课堂小结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每一个 阶段曾现出不同的变化。每一阶段的变化都和这一时期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也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
九、课后反思
1.充分抓住本课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各种方
式如阅读、图片、图文资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但学生的分析归纳
能力仍有待加强。
2.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利用典型事例作为切入点,教学
的条理清晰明确。
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估计
难度较大。
《爷爷的“控诉” 》
我,本是清代的进士,原本是个小知县。辛亥革命后,丢了官,只好回乡下种田。生活安好。只可惜儿子不孝,只生了几个女儿,断了我家的香火。唉!这让我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呀!噢,大孙女回来了。这些个丫头越来越不象话了,前些日子要给老三缠脚,他们竟联合起来反抗,老大,老二的脚也都拆了,一点也不把我放眼里,真是反了!也不想想以后怎么嫁出去呀。
大丫头回来了。我回头一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大丫头原本及腰的长发不见了。“你!”我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爷爷,怎么一惊一乍的?”二丫头这时候走了上来:“如今时代变了,你别老拿过去的眼光看我们。”我那个火从心里烧呀:“都是你们该死的爹!我原来说不让你们上什么莫名的学堂,这下好了,一个个搞成了现在这个鬼模样!”
我喊来了不孝儿,让他把大丫头关进房里:“这丫头,好好在房里绣绣嫁妆,把头发给我留长了,不要每天在外面丢人现眼的,好不容易给找了个婆家,现在这样子怎么过门。”儿子开始还想和我对着来,我只好拿出家长的气势,这才让他乖乖听我的。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开始敢和我顶嘴了,想过去这小鬼哪里敢反抗呀,唉?? 第二天刚起床就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大丫头竟然跑了。我知道一定是儿子搞的鬼。大丫头走之前还留了一封信,白话的,说的无非是自由、民主和权利之类的。唉,这世道真变了,我是不是也要出去走走看看。顺便把大丫头给找回来。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学
历
史
教
案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第四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讨其变化
1本思
验历史,最 授课教师:高丽芬 授课班级:高一年1班 授课时间:2010年3月30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的因素。设计思想 .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基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
终认识历史。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
[对中国近现
通过对近现
析与综合能
[现近现代中
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
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
的变迁是各
立历史唯物
的改变起着
法的模范公
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史观。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民。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法(各时代的服饰)
变化是
讲授新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板书)①代表性服饰:男装: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板书)女装:旗袍、上衣下裙 ②阶段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新旧并存(板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a、从服饰中我们看到了服饰的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
b、那也就是说变化的一个因素是什么?(列强的入侵)
c面前,人们的思想
接受民主、d褂?
、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屈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先进文化。在屈辱爱国人士不断探索救国救亡之路。在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人们逐渐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自由、平等的思想)。、从穿着舒适度和使用角度考虑,你会选择什么?西装还是长袍马由此可见,近代服饰的变迁和很多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③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影响;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穿着舒适度和实用度。(板书)
(2)现代:(板书)
国家政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板书)①代表性服饰(图片展示):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干部服(板书)②阶段特征: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板书)③原因: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板书)提问:什么时候这种单一的着装情况发生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板书)①代表性服饰:异彩纷呈(板书)(图片展示)
②阶段特征:个性、大方、多样、时尚(板书)(引导学生归纳)
③原因: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政
纳每个时期
比
审美观的变化、外来影响(板书)(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治、经济和思想上的转变都能通过服饰文化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归的特点时,一定要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除了服饰外,饮食和居住文化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渡)
(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板书)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有传统的中国美食,如锅边糊,烤鸭等,但也有西方的美食,如汉堡,薯条等等)。
合作交流,在漳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写一篇关于漳州特色小吃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完成)、西餐传入中国(板书)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提问)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特点:中西餐并存于世(板书)、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追求美味;西餐讲究营养
(三)安身之所——居住文化(板书)
多媒体展示各地建筑,分析建筑风格:
北京四合院(北方典型民居)
中西合璧 北京西站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1)
a
吗?反近代在物质生活发生变化同时,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特征。(过渡)
(四)、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社会习俗的变迁史实(板书)发放材料:《爷爷的“控诉” 》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 无后、孙女放足、女子上学、逃婚----追求婚姻自由 女性的解放(板书).三寸金莲——天足(放足运动)(板书)比较三寸金莲和高跟鞋(图示)。女性穿高跟鞋和以前裹足的理由一致
映出什么问题呢?
高跟鞋是女性脱离了封建礼教束缚对美的一种自主选择。反映出妇女地位的
会革命。
b.利)
c.就简,提高。因此可以说放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女子无才便是德”——“知识就是力量”(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板书)妇女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真正独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恋爱婚姻自由(板书)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第观念。近代主张婚姻自主,删繁仿效西式婚礼(图示)。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
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3)尊卑分明的礼节——平等自然的交流(板书)
等观
2.会政
传统的跪拜作揖---问好点头,握手,鞠躬。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念所取代。社会习俗变迁所呈现的特征(板书)特点: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删繁就简,新旧并存。
五、影响因素(板书)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多媒体展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政 治(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文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经 济 外国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
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及传播
思 想 文 化 新文化运动等破除封建礼教束缚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
外因:列强的入侵、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
六、知识拓展:
外来文
点:
文化显
态度,中国
一步 参与度小调查:年轻人对以下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 情人节 圣诞节 春节 元宵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 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
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当
a.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七、课堂检测、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d)西装 b.列宁装 c.制服装 d.中山装、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c)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b)
a.4.a.每一个
密切相关。
1.剪辫 b.火葬 c.放足 d.握手 “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民居(b)上海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部地区 d.两广地区
八、课堂小结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阶段曾现出不同的变化。每一阶段的变化都和这一时期的时代大背景也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
九、课后反思 充分抓住本课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各种方
式如阅读、图片、图文资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但学生的分析归纳
2.入点,教学
3.但估计
能力仍有待加强。根据新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利用典型事例作为切的条理清晰明确。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性学习课题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难度较大。《爷爷的“控诉” 》
我,本是清代的进士,原本是个小知县。辛亥革命后,丢了官,只好回乡下种田。生活安好。只可惜儿子不孝,只生了几个女儿,断了我家的香火。唉!这让我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呀!噢,大孙女回来了。这些个丫头越来越不象话了,前些日子要给老三缠脚,他们竟联合起来反抗,老大,老二的脚也都拆了,一点也不把我放眼里,真是反了!也不想想以后怎么嫁出去呀。
大丫头回来了。我回头一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大丫头原本及腰的长发不见了。“你!”我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爷爷,怎么一惊一乍的?”二丫头这时候走了上来:“如今时代变了,你别老拿过去的眼光看我们。”我那个火从心里烧呀:“都是你们该死的爹!我原来说不让你们上什么莫名的学堂,这下好了,一个个搞成了现在这个鬼模样!”
我喊来了不孝儿,让他把大丫头关进房里:“这丫头,好好在房里绣绣嫁妆,把头发给我留长了,不要每天在外面丢人现眼的,好不容易给找了个婆家,现在这样子怎么过门。”儿子开始还想和我对着来,我只好拿出家长的气势,这才让他乖乖听我的。这孩子也不知道什么开始敢和我顶嘴了,想过去这小鬼哪里敢反抗呀,唉??
第二天刚起床就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大丫头竟然跑了。我知道一定是儿子搞的鬼。大丫头走之前还留了一封信,白话的,说的无非是自由、民主和权利之类的。唉,这世道真变了,我是不是也要出去走走看看。顺便把大丫头给找回来。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爷爷“控诉”什么?这些控诉反映了哪些变化?
第五篇:历史公开课教案
历史公开课教案(2011-05-17 15:14:34)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 开城中心校历史 复习研讨课
2011历史热点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时间:2011年5月17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904班 执教:钱
进 复习程序
一、整体概述 90年分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2011)
二、知识梳理 开展课堂探究
建党(日出东方):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党的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
(1)创立黄埔军校。1924年5月
广州
培养了大量优秀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3)蒋介石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在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力挽狂澜)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灯塔指引)。
4.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1945年8月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60周年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良好探索)。(2)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3)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以后)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4)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6)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视察讲话,强调党的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7)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直击中考 1、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历史探究性小组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建设”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如下素材: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分析题见多媒体显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历史的关节点上》
(1)请结合所给材料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重大关头 重要历史事件 伟大历史作用 日出东方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了。星火燎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力挽狂澜 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决定党合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
(2)建国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有哪些?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