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2 16:5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写写帮整理)

《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在中国设计教育中,三维构成已经被引进多年,随着时代发展,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正面临着考验,三维构成教学必然要经历改革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三维构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三维构成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76-02

一、《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三维构成,源于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实践,本课程主要通过围绕空间的立体造型活动,进而展开对造型中各种要素及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旨在揭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和立体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立体方面的造型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设计实践打下造型基础。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都离不开三维构成这一基础课程的训练。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丰富的立体设计,比如:建筑、城市雕塑、工业产品、包装装潢、交通工具、家具、服装、装饰品等。

本课程通过从平面到立体的形态分析;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和形式法则;点、线、面、体的构成练习;理解材料在三维构成中的应用与表情,理解与运用材料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立体构成的应用等课题研究认识形态的本质,掌握抽象形态的创造方法;提高立体表现技巧,建立空间意识;理解正负空间的关系,学会空虚形态的创造方法;掌握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感规律,学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在中国设计教育中,三维构成已经被引进多年,但是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正面临着考验,立体构成教学必然要经历改革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

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三维构成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做出一些探讨。

二、《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1.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意识

三维构成是设计基础课,学生从平面构成到三维构成的思维转换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让他们一下子应对立体设计中大量抽象元素,并用这些抽象的元素来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立体构成教学应首先从立体与空间观念的培养入手,让同学们首先对立体的形态特征、空间的虚实、动静感、平衡感、量感等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前期的作业,应注意基本形体和基本空间关系的把握,使其树立牢固的立体、空间观念。通过多媒体理论讲授和大量优秀作品赏析让学生快速提高对三维构成的认知,然后是二维半构成训练让学生逐渐从平面转换到立体思维,以及形式美法则在三维构成里的运用。

三维构成中的立体、空间概念,大多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仅仅靠对文字和图片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不能够提供更为直观的立体形象。照片只能提供单一观察角度下的立体效果,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作品,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有大量真实的作品来进行演示。对于《三维构成》课的教学效果而言,实物直观远远优于模象直观,模象直观又远远优于言语直观。在多年教学中积累了大量优秀学生作品,学生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立体设计,更快地进入学习和创作状态。另外直观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立体设计(如家具、包装、雕塑、服装、建筑等)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

课后会要求学生通过图书、资料和网络等资源,收集各种优秀三维构成作品进行赏析,一是加强对三维构成原理的理解,其次能开拓学生视野,深入了解三维构成原理的运用。

2.激发学生学习创作兴趣

设计的最?K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所以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好奇,认真观察生活,一人一物,一花一草,艺术创作素材和灵感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会结合研究课题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练习,比如仿生构成可以让学生运用综合材料制作立体贺卡、立体装饰画,软雕塑等仿生作品,有一定的装饰和实用价值,学生会在创作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

立体构成作业对于材料的恰当运用,是取得好效果的关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适合加工的材料,根据材料的特性来设计制作,也可以先构思再去找合适的材料来制作,这样会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想象力。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式学习氛围

教学方式上把原来框架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引导式、发射式,以造型基础原理为基点,向社会学、哲学、材料学、心理学等领域发射,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去进行联想创造,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维构成课程应不拘形式,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点、线、面空间构造原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避免成为纯技术训练,其中教师引导和理论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4.培养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维构成创造力要求在具备了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有创造意识,若没有创造意识,储备再多的知识也没用。在立体设计创作活动中,前期的创作思维活动与能力极为重要,它在整个立体设计创作过程中可以说是居于首要位置的。在创作思维过程中,要求对所收集的原始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加工、重组、联想等,然后输出,这是一个连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需要有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和高度活跃性。要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就要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和积极主动性,要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还要学会总结和运用前人优秀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从而在立体设计创造活动中做出更富有创造力的成果。

三维构成与其他基础课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实践性强,三维构成要求动手实践能力一定要强,通过动手,将前期的思维成果转化为有形的物体。在转化过程中,通过动手可以加强对材料和构成技术的体验。构成是一种材料与技术的创造,通过实践,发现材料和技术使用上的优缺点,从而找出与材料相适应的技术,构成的创造力离不开材料、技术与工具,三者缺一不可。材料是客观存在的,技术与工具需要人的掌握与使用,材料最终的完美成功组合,也是技术与工具的完美成功使用,立体设计的过程也便是这三者的链接过程。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立体构成创造力实现的保证。

5.三维构成与专业课的联系

造型基础技能是通向专业设计技能的必经桥梁。造型基础技能以训练设计师的形态―空间认识能力与表现能力为核心,为培养设计师的设计意识、设计思维、乃至设计表达与设计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维构成是所有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构成要素、构成方法和美学原则是共通的,但还是应侧重各自的专业特性,结合专业特点来布置阶段性研究课题,使三维构成与后续专业课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它们相互间有效地结合起来。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立体构成创意的训练,掌握点,线,面,体空间构造的基本原理后,提升观念,把纯粹的构成组合再转升为有意味的创作形式,锻炼创新意识思维,完成基础训练向专业设计的过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通常会引导鼓励学生在设计里融入一些图形元素,比如传统或现代图形,使作品不仅仅是基础的立体造型训练,而是带有学生情感和内涵的作品,还可以结合专业特性在实践中布置一些与专业相关联的课题,深入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意识到,一门专业基础课,也能设计出生动的作品来。

三、结语

无论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更新变化,设计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三维构成教学如何与时俱进,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课堂,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辛华泉.形态构成学(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第二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吴桂美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当今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提高学生兴趣,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可谓古代文学教学有益地尝试和探索。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传统核心课程,一直颇受学生喜爱和重视。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尤其文化情境的变迁,古代文学教学开始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与现实的疏离,教学模式的单一,学生的不重视等等带来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反思,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目标实现。笔者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深切感受到教学日渐面临的变化和挑战,而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的一定尝试和探索。现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当今古代文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是学生兴趣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任课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除了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安排、采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等普遍方法外,笔者还采取了课前十分钟、课外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以及考试改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一.“课前十分钟”活动

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大量理论课时被不断削减和压缩。较之以往,古代文学任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明显感到课时不足。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作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课时的压缩让不少教师作出无奈选择,即教学只注重文学史线性理论知识的梳理,而放弃对大量作品的解读。这样的授课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对作品感悟能力的缺乏,并使文学史的理论学习变得空洞和浮泛。为了避免这一弊端,不少授课教师采取自主补课、课外背诵等方式试图对压缩的课时进行一定补足。但若补课课时太多,教师不仅要花费更多精力,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可以说费力不讨好。笔者在这几年教学中尝试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所谓“课前十分钟”就是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进入教室,一起阅读作品选在课上无法精读的作品、或者检查学生背诗背文情况、或者交流读书心得等等。提前十分钟进教室,由于时间不长,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从而保证了活动的持续进行。由于课时压缩,作品选上的大量作品是无法讲授的,学生兴趣的降低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因此课前十分钟的阅读,相当于巧妙地拓长了课堂时间,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多地熟悉和了解文学作品。中文专业的学生必须背诵大量作品,这是基本素养之一。课上检查会占去授课时间,让本不充足的课时更感有限。利用课前十分钟,就可以比较灵活地去了解和把握学生背诵以及课下学习的情况。笔者也在课前十分钟,开展过学生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即每个学生在课前将自己近期读书情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或者写作的诗词等学习内容在五分钟内作一个简短的汇报,其余学生参与提问和讨论。

“课前十分钟”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反响较好。对于教师来说更加充分利用了时间,减少了课堂教学的课时压力,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个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更多地去了解、拥抱作品,更是一个学习的促进。因为笔者学校文学史作品选为繁体字版本,学生在认识和熟悉繁体字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二.课外作品抄写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一般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构成。文学史理论的梳理来源于学者对历代作品的解读和归纳,因而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就是作品的学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就成了古代文学的必备教材之一。但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可谓浩如烟海,《作品选》这样的教材也只是编者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喜好选取了各个时期各种体裁一些重要作家或代表性作品,虽然尽可能地注意作品题材的广泛性和风格的多样性,但范围还是过窄,并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如何跳出一般文学史知识的限制,形成自己对文学史的认识和把握,就需要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作品。为补足《作品选》篇幅有限及编者主观性等问题,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在课下对相关作品进行抄写补充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先秦两汉文学的学习为例,《诗经》是这一段文学史的重点,一般《作品选》会选择二十几篇左右作品,相对于305篇的整体数量来说是偏少的,因而笔者要求学生在作品选外另外增抄五十篇。又如诸子说理散文的学习,作品选一般很少选编《老子》,选抄或全抄会让学生对老子思想及文学特点有个更清楚地把握。又如汉代文学的学习,汉赋虽然后世评价不一,但它却是汉一代文学之代表,不容忽视。作品选在选取汉赋作品时,其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由于篇幅较长,一般只选其中一篇。这就造成了上下文义的脱节,也很难让学生去把握司马相如赋作的变化以及汉一代之文学散体大赋的特点,补充抄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又如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抄写百首唐诗百首宋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将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有着自己对诗词格律、语言、意境、风格等的理解,等等。三.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因与现实生活较为疏离,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思想。而在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太完全适应现代文化情境和当今学生需要。为提高学生兴趣,笔者采取了多样化展现教学内容的方法去丰富教学形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即是让学生各尽其能用演唱、话剧、小品、朗诵、舞蹈、乐器演奏等等方式去演绎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浩瀚的资料,为学生的这一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几年教学中,这项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教学环节。有的朗诵《离骚》、演唱《诗经》、有的将《孔雀东南飞》改编成小品、有的将《左传》《史记》里的历史事件改编成戏剧、有的将诸子和屈原同台改编成话剧,有的将古代爱情诗进行汇编形成一个爱情故事等等,形式相当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不仅仅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现代性及魅力,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延续问题,不再形成与古代文学的时代疏离。通过这样的活动,也让不少学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才华,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但是在演绎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因现代嘻哈文化盛行,网络发达造成网络语言的被推崇和滥用,学生在作品演绎过程中,非常喜欢用各种流行的网络语言或用喜剧形式对作品进行改编,让古代文学作品打上了清晰的时代印记。这是好,还是不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是有一点笔者是强烈建议的,即无论何种演绎,文言语言的运用是基本要求。

四.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的结合

笔者所在学校长江大学地处荆州,是古代楚文化的一个重要地域,是古代著名诗人屈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荆州留存和修建了不少与屈原和三国故事有关的古迹和建筑。这就为我们学习屈原、《三国演义》等内容提供了大量的实景资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屈原是先秦文学段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楚辞浪漫的风格直接根植于奇异瑰丽的楚文化。带学生参观荆州博物馆,可以了解楚文化的发展历史及特点,更为我们把握楚辞特点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比如,屈原在楚辞作品中写到了许多楚地乐器和音乐,荆州博物馆出土的乐器实物和楚乐楚舞表演,让学生对这些记载有了直观感受。又如,出土的墓葬文物、漆器图案鲜明体现出楚国巫文化的特征,这可以加深我们对屈原楚辞作品中神话传说、巫鬼信仰、以及浪漫风格等特点的把握。荆州的三国文化更是发达,民间留存大量三国传说,并兴建了不少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建筑。带学生游城墙、关公祠、关公庙,登公安门、一担土,可以清晰感受到三国文化的浓郁氛围,并促进学生学习《三国演义》和了解三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将疏离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一些看来了无生趣的古代文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和亲切。

将地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是相当喜欢的。利用一个或两个半天带学生近距离参观旅游,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文化、当地文化,更让学生将枯燥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现实文化结合起来。五.读书报告活动

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这就给老师的授课提出了较高要求。课堂的问题式教学之外,笔者在每学期教学中必定开展一次读书报告交流活动。

开学第一次课,就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期平时考察作业布置下去。即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本学期古代文学教学时段内选择一部书或一位作家进行精读,记载下自己的读书收获,更重要的是写下自己的思考或问题,在临近学期末时选择时间开展读书交流。读书报告活动不仅可以去了解学生课外读书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籍此养成阅读原著、积极思考,形成自我观点的习惯和能力。从活动开展来看,大多数学生态度都是非常认真的。当某个学生的报告非常精彩时,同学们总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会在学生中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形成一种热烈读书及积极向学的良好氛围。学生阅读的兴趣面很广,有时阅读的作品可能老师都没有细读过。这在另一方面,也给老师提出了挑战。尤其如何评价作品,点评学生的阅读心得以及回答学生问题也促使老师不断学习。六.考试改革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古代文学课程基本上都在学期末以闭卷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单一的考核机制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知识情况作出全面地评价,尤其是有特长的学生,而且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遂逐渐成为古代文学课程的弊端之一。因此如何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是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完善考核机制可以从科学设计试卷以及考核多元化两方面入手。从现有情况来看,闭卷考试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仍然不失为一个较为客观公平的考核方式。我们需要的是对考试内容、考试题型等进行科学地设计。传统的古代文学考试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核,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或者临时抱佛脚,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体现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乐趣。因此应该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分析的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如笔者在试卷中除常识填空、名句填写、一般简答、论述题外,还增加了材料分析题、作品解析题、观点辨析题等考试内容。材料分析题即是将一些古人评论罗列若干条,让学生指出评论对象,并结合自已观点进行述评。作品解析题即是让学生对具体的诗词曲等作品进行自我解读,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这是中文专业学生必备素养之一。观点辨析题即是让学生对学界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考试题型较为灵活,既有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更有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前后知识的贯通。

考核多元化即打破单一的闭卷考,增加丰富的考核模式。笔者将发表学术论文、创作古典诗词、出版相关著作等都作为了通过文学史考试的形式之一。在开学初,笔者就与学生约定,若能在本课程学期结业前,在公开省级刊物发表古代文学学术论文,或创作五十首古典诗词作品,或完成了十五万字的相关著作(不论出版),都可以提交由古代文学专业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评估。若考核小组三分之二老师认为这些作品已经达到了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目的,并能体现出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素养和水平,与闭卷考试效果一致,则学生可以不参加期末闭卷考试,并至少以八十五分的分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考试模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发掘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更体现了古代文学知识的有用性及现实性。当然考试形式的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所能做到的,它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尤其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遗憾的是,取代闭卷考试的其它考核形式颇具难度,笔者所在院系至今还没有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去完成古代文学的学习。但是考试的改革和多元化是今后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我们期待优秀学生的努力和尝试。

上述课前五分钟、作品抄写、教学内容的多样演绎、走出课堂、开展读书报告活动,以及考试改革等等形式都是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所作的一些改革和尝试。大多数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有些活动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走出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形式需要教师课外精力的投入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读书报告会活动需要教师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等等。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地继续总结和反思,在当前文化情境下,真正让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走出现实困境,实现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喜爱上这门课程,并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论文是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名称:当今时代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261);当代文化情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新思路(项目编号:2011243)。

第三篇:《美术作品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美术作品欣赏》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艺术学院

王涛鹏

摘要: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和审美。通过美术作品来直接感知世界和进行审美体验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改进以往教学方式的刻板和枯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同时实现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推进程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如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科学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艺术培养感性的思想情感。近年来,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果数理化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艺术教学则让学生在愉快中进行学习,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美术教学不仅要讲清楚,更追求讲艺术,有人认为“欣赏”就是拿作品给学生看,讲讲故事,多轻松啊!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并且深刻感悟人生和社会,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本人自2002年起一直在讲授《美术作品欣赏》这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正是基于以上的情况,总结出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中的几点改进和思考。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将欣赏内容的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学生

其实对于著名的美术作品,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几幅,而且也都对其背后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欣赏课教学的效果又往往不尽如人意,讲台上的教师常常因满堂的讲解而口干舌燥,台下的学生也常常因所听内容的陌生和平板而兴趣索然。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找原因来改进。

(一)从学生角度,要不断加强学法的研究,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求,将兴趣引路、方法引导贯穿始终。本人曾经对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有这样几类:1。知名美术家的作品。(因为大量的文学材料和艺术普及读物已经将这样的作品深入人心)2。具有浓厚故事性和趣味性的作品。(这是年轻人的天性所在)3。分歧和争议较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非常具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是强烈地引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4。现代艺术领域怪异而且挑战时代审美观点的作品。(这类作品如:行为艺术,因为这样的作品强烈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点)。鉴于这样的问卷调查结果,从教师的角度,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在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从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方面,选择教材就不应该单一,而应该是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辅助的穿插运用。

只讲一套教材优势在于突出系统性,教材各课的编写思路往往比较统一,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即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很难给予及时有效的弥补,教师和学生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从而使教学双方常常处于不得不教不得不学的比较被动的状态。如:欣赏课上,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学得枯燥、毫无兴趣,但不讲或少讲这些内容则势必会影响教师既定的教学计划和进度,而教师如果到课外去寻找与之相关的其它有益的内容来补充教学,却又因只有一套教材而倍感困难。因此,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因此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最终采取一味灌输的方法,甚至于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某些“不良”反应,归罪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主动性的下降。为此,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1。在保证学科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普遍兴趣和需要适度调整有关的教学内容;2。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对一定范围内教学内容进行自由选择式的学习。为此,我常常在每次欣赏课的前一周的课上向学生梗概介绍将要欣赏的内容,然后让同学们从将要欣赏的美术作品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析,教师则记录下每个学生将要自学的方向。这样教师和学生便在正式上欣赏课之前,分别为上好这节课做了有针对性的准备。对那些学生们都不太感兴趣同时也不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将进行从略介绍,如果确实没有必要,可以干脆不讲。相反教师会根据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知识点,从课外寻找与之相关的其它欣赏作品,利用多媒体软件、投影等形式补充教学。而学生则由于在上课之前做了有针对性的自学,从而为他们能够在欣赏课上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做好了铺垫。

二、将欣赏课的讲台更多地让给学生

鉴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所要欣赏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自学,那么每一个学生对将要学习的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事实也证明了,有的学生比老师想的还要有深度,比老师考虑的角度还要多)。如果此时教师在课上仍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则势必会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已了解的内容缺乏新鲜感,从而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讲台充分地让给学生,让学生分别对自己已经自学的内容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和讲解。这种讲课式的发言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讲解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因努力而获得的成功感,而且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不仅如此,由于学生的自学内容各不相同,学生上讲台不仅可以展示自身的个性、才能、兴趣点所在,同时也在相互的学习和交流中,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并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次关于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的分析,一名学生提出了让大家非常匪夷所思的看法,在课堂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两组同学持不同的观点来辩论的局面,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当时热烈的课堂气氛,就充分地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正确。还有的学生专门讲解了自己对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而正是此时我和学生们才知道他还是制作“毛猴”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传人。

学生每次对作品讲解后,我都是指定一名同学来对这次讲解进行分析和评议,找出每个同学的长处和不足,让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此时,采用更为积极的评分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便显得十分必要了。过去那种用一个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做法此时已显得太单一了,因为它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思想。因此,我将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积极地参与学习,展示自我,是否有创新表现等做为评定学生的主要项目,并通过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努力,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而教师此时也由过去的灌输者自然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学内容的点播者。丰富的教学方法也让我对学生们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他们大多数是对课程很感兴趣的,但关键是要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还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三、将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空间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的特点,要求以图片资料、影音资料为主,但以往的教学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一般只是采取挂图、幻灯片等媒体和手段进行,教学地点也常常离不开本班教室,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密度和效率,同时也因教学模式的单一而削弱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难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手段的不断更新,为教师和学生选择更为高效的教学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条件,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软件、网络等资源进行大信息量的教学等。教师应善于学习并应用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改进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式的探究学习。我基本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为主,在课件的制作上也力争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转变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促进作用。但是事情都是有它的两面性的,有人认为,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甚至在讲课竞赛中,以是否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做门槛,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教学手段千变万化,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无论怎样的教育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量、实效的使用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本来写上黑板的板书录入电脑,或认为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去掉黑板、丢掉粉笔(彩笔)的观点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合适的时间,带学生到美术馆去参观美术展览,并在参观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使学生充分地讨论和思考,同时让学生写出欣赏短体会、短论文,以及参观展览的观后感。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美术的无穷魅力所在,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常常会事半功倍。

另外,我还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让学生利用方便而且容易找到的彩色报纸、代用材料等进行拼贴和浮雕等手工作品的制作,或者对著名的美术作品进行重新的演绎和发挥,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中的色彩和结构等知识点,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动手能力课也吸引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并让我发现了学生们热爱艺术的天性和有趣的创造力。

总之,发挥自主学习优势,改进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或许我还会发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方法为中心,真正转变以往枯燥、刻板的教学模式,牢固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够跟上时代,面向未来,才是真正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祝智庭 钟志贤[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出版 2.《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戴维·H·乔纳森 主编 郑太年 等译[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第四篇: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多媒体手段、课程特点和创新理念,分析了数据库知识领域的教学手段、特点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大实践环节、使用创新理念和情景模式的教学方法,以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数据库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创新理念

一、引言

数据库系统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门知识,对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基本概念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忽视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感到内容杂乱,知识零碎,难以形成体系,既不知道有何作用,更不知道如何去应用,以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使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现代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并真正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库理论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成了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创进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开发,优化了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时间的无效耗损,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知识的密度以及能力训练的频度。为此,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编制了教学课件,并应用于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学主体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始终把握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能以课件为主。此外,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呈现快速、表现直观、操作简便等特点,这就容易导致师生依赖荧屏展现,从而忽视了教学的策略、方法,忽视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反应以及同他们的情感交流。这样,就不容易使学生真正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

实践证明,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就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并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发现创新知识的能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此外,还要利用指导法教学、“启发”式教学来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理论与任务相结合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此外,还应配以适量的练习,使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就能增加他们学好数据库这门课的信心,并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施仿真项目,加大技能培养力度,把仿真项目贯穿于平时的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3—4人左右一组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所设计的系统由任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各组选出的组长进行检查、提问,并分别打分,从而激发各组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3.重视实践环节

数据库课程除了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借助实际的数据库实例进行解释外,还必须通过实验的手段来实现。从教学角度来讲,理论知识要经过实践检验后,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在实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设计的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一种工程设计的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通常采用布置一个大实验,分步完成的做法,使学生对前部分的知识通过实验综合掌握,对下一步可以通过预习等方式了解知识,课堂上老师再把工程设计的方法教给学生,重点要分析如何进行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在本门实验课程完成时,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门知识,也使学生完成了一个综合设计,更使学生系统掌握了一种工程设计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实现了二次飞跃,在进行单元实验时,学生通过设计软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描述一下,这是第一次飞跃,在进行下一步乃至完成大实验的时候,学生要把前续实验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实现第二次飞跃。

4.采用互动模式

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大学生思维活跃,采用互动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达到良好效果。互动式我们是采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可以随时自由提问,对于带普遍性的问题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教师课堂随时回答讲解,但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普遍性的,课后单独回答,以免影响教学进度。另一方面是课前老师精心设置问题,设置的问题要针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使学生思考后,有茅塞顿开的感悟,否则互动只能使课堂有说有笑,难得到达应有的效果。

5.改革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法上,打破传统的期末单独笔试的考试方法,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采用开卷、闭卷、实际操作式等多种考试方法,增加平时考核次数和期末上机测试环节,从只考理论知识,到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试,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现象。如在数据库原理的考核上,除了原理部分采用常规的考试外,还可对学生的实验环节、课程设计环节进行考核。比如采用常规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占25%,课程设计成绩占25%。采用这种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能引导和督促学生平时多动手,多锻炼,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方法的转变,对于数据库知识领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远远不限于以上内容。教师除了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外,还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扩大交流、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以努力寻求新的切入点,从而使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更好、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培养出更多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华.数据库教学浅析.计算机教育,2007.32-34.[2]董钢.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改革.中国期刊网,2009-6-23.

第五篇:构成课程

构成课程材料组件

1.3平面构成的概述

1有关本门课程的一些概念:

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

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诸要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图形。打破传统具象描绘手法,从抽象入手。

1.1 公共室内空间设计方法

想象力培养:

我们知道,室内设计程序属于人类的精神范围活动,它离不开人类大脑的思维,人类的思维过程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所以它依赖图形符号来表述内容,偏重于形象思维。

进入室内设计专业学习之前,学生普遍习惯于理工科逻辑思维或纯绘画艺术形象思维,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能力较薄弱,找不到设计思维语言的途径,因此,认识室内设计语言渠道非常必要,常见形式如下:

• A.形象联想

•形象联想是以某种关联形象为联想的出发点,通过形象的结构、形状、质感、颜色的关系,整体与局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象与形象之间相同、相近、相反的关系,海阔天空、跳跃式地去联想。抓住可能发展出的每一个结果和变化去发展,最后达成新的派生形象,成为设计的母体符号。例如以条形码为基本形象的联想(图1-1)。

• B.概念联想

•事物的概念,指一种理念、一种风格、一种时尚,或是一句简单的词语。运用类推、抽象、转化等联想思

维,把它转换成新的设计概念,如由“上班”概念联想到

“上海人”(图1-2)。公共室内空间设计阶段,不妨从

与方案有关的几个方向去打开思路。

•a.艺术风格,包括中式、欧式、古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国际派、光洁派、后现代派、浪

漫主义等。

•b.空间形式,包括长体空间、圆体空间、三角形空

间、复合空间、并联空间、母子空间、共享空间、虚拟

空间等。

•c.建筑构件,包括墙、横梁、各式柱、藻井、坡屋

顶。

•d.文化风格,包括历史、地域风格。

•e.CI策划,包括标志、颜色、材质。

方案提取: 对比综合分析过程

•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一个方案的诞生,常将多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出优劣,筛选

出精华,然后决定设计发展的方向。有时也可采用综合的手法,将几种设计方案取长补短,经过提炼优化整合为一个新方案,甚至将不相关的材料结合成一个裂变体(图1-3)。

1.2 概念设计阶段

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程序基于工作过程来划分阶段性任务,即概念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图1-11)。

三、平面构成形式法则

一、重复的概念

•重复是指相同或近似的形态和骨骼连续地、有规律地、有秩序地反复出现。重

复构成的形式就是把视觉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在图形中可以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重复的结构和重复的排列由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由两个以上相同元素连续排列成为一个整体。

单元基本形的重复: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形体一组反复排列。

a、轴对称

B、中心对称

C、移动对称

群化

 群化是基本形重复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可看作是超基本形,常作为符号,具有独立

存在的性质。

对称、平衡群化的方法有:、平移、反映、旋转、扩大、错位、回旋等。

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的形式

为了加强色彩的感染力,不一定依赖色相对比,有时一堆鲜艳的纯色堆在一起倒显得吵闹杂乱,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削弱,只有跳跃、喧闹的效果,而无突出某一主色的效果。若想突出某一主色,自然要用降低辅色的纯度去衬托主色,这样主次分明,主题突出。

低纯度基调,易产生脏灰、含混、无力等弊病

中纯度基调具有温和、柔软、沉静的特点

高纯度基调具有强烈、鲜明、色相感强的特点

纯色相组成的基调为全纯度基调,是极强烈的配色;如果是对比色相的全纯度基调,则易产生眩目、杂乱和生硬的弊病。

色彩的调和构成 鲜明的纯色调

纯色调是由高纯色相组成的色调,每一个色相个性鲜明,具有挑战性、令人振奋、赏心悦目。强烈的色相对比意味着年轻、充满活力与朝气。

 清新的中明调

中色调的刺激感仅次于高纯色调,中色调加入了白色,提高了明度。因此县的清新、明朗,像少男少女的纯真、朝气蓬勃,具有上进精神。

 明净的明色调

明色调特征是加入了多量的白色,提高整体色调的明度,色感相对减弱。以明色调的暖系列为主的配色,有甜美、风雅之味道,像少女般的清纯。明色调的冷系列显得清凉、爽快。

 朴实的中灰调

中灰调是一组中等明度的含灰色调,色相环中所有颜色均调入中灰色,是纯度降低,色相感淡薄。中灰调带有几分深沉与暗淡,有着朴实、含蓄、稳重的特色。

 浑厚的暗灰调

色相环中所有颜色均调入暗灰色,使色相感呈低弱灰暗的灰调。就像乌云密布、阴郁暗淡,令人压抑

 中庸的浊色调

浊色调居于色彩体系的明暗中轴线与高纯色之间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色彩个性,有宜于调和色调。

 深沉的暗色调

暗色调入了大量的黑色,形成浓浓的深色调。隐约略显各色的相貌,这是暗色调的特征。表现出深沉、坚实、冷静、庄重的气质。

对比色的应用

暖色调为主的空间

宁静、安详的空间

沉稳、大方的空间设计

活泼、热情的空间

温馨、和谐的空间

抽象的联想

红色:喜庆、热情、危险、野蛮……

橙色:华美、温暖、明朗、嫉妒……

黄色:光明、活泼、希望、明快……

绿色:和平、生命、安全、永恒……

蓝色:理智、悠久、平静、冷淡……

紫色:高贵、幽雅、古朴、神秘……

黑色:死亡、悲哀、恐怖、严肃……

白色:纯洁、神圣、清洁、纯真……

灰色:忧郁、平凡、谦虚、失意……

色彩的象征

在色彩与人的思维情感的交替和往复中,色彩的专有表情被升华,能

深刻的表达人的观念与信仰,能表现出某种象征的意义,这就是色彩象征的品质。

色彩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与人的心灵存有深沉的内容对位,成为一

种表达情感和智慧的色彩选择。

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节日、革命(吉祥的色彩)

西方:红色象征着嫉妒、暴虐(恶魔的象征)

绿色是大自然中植物的基色,所以绿色象征着自然、生长、生命,同时绿色还象征着和平,安全和新鲜。

阿拉伯国家,一望无际的荒漠,人们赖以生存和最渴望的东西就是

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阿拉伯人深知哪里有植物哪里就会有水。

所以阿拉伯人对绿色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是把植物同生命和水联系起

来。

但是在西方,绿色还意味着嫉妒和恶魔。

黄色象征着光明,常被认为是聪慧、能理解和有知识的象征。

而基督教却把它视为叛徒犹大衣服的颜色。所以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黄色被认为是卑劣的象征。

蓝色象征着希望,意味着平静、无限、理想和永恒。

在西方则用以表示名门血统,被称做“蓝色血”,表示身份高贵。

蓝色也含有绝望的意思。(蓝色的音乐为悲伤的音乐)

紫色是高贵华丽的象征,在古代中国的冠服典章之中,紫色是最高级的一品之色。古罗马的皇帝穿的也是紫红色的礼服。“紫色门第”则指高贵的家族,紫色还象征着真诚的爱。但是较暗的紫色则表示不幸和迷信,是消极的颜色。

黑色会使我们联想到黑暗和黑夜,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意味着罪恶、恐怖

悲哀、死亡。

同时也具有刚直、深沉和时髦的象征品质。

白色象征着纯洁、洁白和神圣,但是在我国白色又象征着死亡,是失败之色。

色彩的象征有强烈的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都拥有自己象征性的色彩语言。

它反映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方式,以及语言、风俗、信仰、性格

和地域特点,表现这一民族特定的历史演变过程。

明度对比:由于每个图形的明度对比的强弱不同,传达出的色彩感觉也不同.明

度基调中,各种对比色调所表现出的色彩性格和感情:

高长调:是亮色调的强对比.色彩效果黑白分明,光感很强,明快、清晰、活泼,具有快速跳跃的刺激感觉.

高中调:是亮色调的中对比.色彩效果柔和、安稳、欢快、轻松而明

朗.

高短调:是亮色的弱对比.色彩效果轻柔、明亮、朦胧、具有谦和

感.

中长调:是中灰色调的强对比.色彩效果有力度,坚实、刚劲、深

刻、敏锐而具有充实感.

中中调:是中灰色调的中对比.色彩效果丰满、富有、谦虚而有力.

中短调:是中灰色调的弱对比.色彩效果深奥、含糊、混沌而纤弱.

低长调:是暗色调的强对比.色彩效果明亮、激烈,富有冲击力,给人以不安定之感.

低中调:是暗色调的中对比.色彩效果充实、沉着、雄浑、稳定而深

沉.

低短调:是暗色调的弱对比.色彩效果消极、暗淡、模糊,富有神秘

感.

1、食欲色

能激发食欲的色彩源于美味食物的外表印象,例如熟透的红葡萄,新鲜的橙子、柠檬等,食用色素大多属这类色彩。

芳香色

“芬芳的色彩”常常出现在赞美性的形容里,这类形容来自人们对植物

嫩叶与花果的情感,也来自人们对这种自然美的借鉴。因此,在香水包装、化妆品与美容、护肤、护发用品的包装设计上经常被采用。

下载《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维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探索(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扎根农村初中  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提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除了扎实建立好新型的师生关系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

    词汇教学方法探索

    词汇教学方法探索 二克浅镇福兴小学 王艳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虽不如会话教学那么重要,要求四会的单词非常少,但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词汇是语音的基本建筑材料,英语词汇教学是英......

    基于三维CAD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涉及面广,实用性强,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单位从事制造、装配、检测和维护机械设备等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知识。......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侯萍 [摘要]本文结合本院《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实......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及考试的方法探索 朱西周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摘 要 文章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合集5篇)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赵国平苏毅超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摘 要:各成人高校的立体构成教育,大多数情况下兼具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性质;以......

    浅谈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

    浅谈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本文以教学设计的理论为依据,针对Photoshop这门课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特点,探讨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相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