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组织语文课堂活动的几点思考
对组织语文课堂活动的几点思考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是教师帮助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完善课堂教学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语文教学设计的角度,将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分类,并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提出了每一个完整有效的课堂活动一般都由提出任务要求-指导实施-检查评价三个阶段构成、要围绕课时目标安排课堂活动等建议。
【关键词】语文 课堂组织 分段构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36-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即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按功能区分,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可以分为管理性和指导性的课堂组织。指导性的组织课堂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完善课堂教学结构而采取的行为方式。本文将从语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角度,来谈谈如何组织有效的语文课堂活动。
组织好语文课堂,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尤为重要。其实,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由各种大大小小的语文教学活动组成。我将这些教学活动简单列为下列几类:
用“元”作为单位,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的理解课堂活动的安排。每一堂语文课,都是这些大小活动的排列组合。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有的非常的简单,我把这些活动称为“1元”的活动,这些活动用时不多,只需要1-2分钟即可完成,比如一些简单的提问、抽读等教学活动。王菘舟老师在上《长相思》的时候,就安排了请学生来读课题这一活动,抽读了以后同学评议,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长的感觉,相思的感觉?学生互相简单评价,老师进一步的引导、纠误、评价。还有的教学活动,费时长一些,大概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些活动称为“5”元的活动。例如安排全班齐读、背诵等活动,老师听读,发现问题,进行指导评价。有的内容不适合齐读,还可以安排默读、自由读等活动,学生按自己的速度读,在读的过程中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圈点勾画,比如勾出生字词等,读完后提问检查。另外,还有一些“10”元的活动,这些活动用时更长,大概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例如,找材料活动十分常见。找出文章中小说人物描写的部分,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等等,找出后教师评价小结,给出意见。还有时需要领悟知识,学《陌上桑》时提出思考问题,描写人物从哪些方面描写更生动,更好?学生交流、概括、汇报,老师引导评价总结。大家认真思考,找到了很多的方法,在本文中哪一点尤为重要?由此引出侧面描写的方法。
在每一堂课当中,都会有一个最主要的活动,一般体现为讨论活动或者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个活动费时最多,一般会占课堂一半左右的时间,直接为达成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服务,被称为“20”元的活动,是一堂课当中最重要的课堂活动。一般步骤为布置讨论主题,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对话交流,形成生成性的结果,教师组织交流并评价总结。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但现在很多的合作学习活动,仅仅从形式上做个样子,看似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讨论思考。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讨论活动中的大量时间里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而是互相推诿谁来代表小组发言,或者是聊与教师规定主题不相干的内容,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的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总是那一两个人发言,其他的同学就是看客,好像跟自己没关系一样。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开展讨论活动或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小组的团队建设,选拔组长、明确分工等,角色也要经常互换,让每一位同学在合作学习中都能够收到实效。另外,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讨论议题,这个议题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容量,不能太简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教师安排小组讨论,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协作的环境,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小组讨论前,需要有个人独立学习和思考的重组时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摆在首位的,只有在个人拥有对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协作讨论才能够达到互为补充、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效果。如果老师,在学生还没有时间对文本进行品读,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时时,就急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开展讨论。这样的活动只是走过场。活动前,给学生个人学习多少时间?给个人学习规定什么任务?小组活动要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多少时间,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深入思考。
语文课堂的组织就是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进行排列组合。一堂语文课中,不是每一类的活动都必需安排,也不一定是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安排活动,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活动,不能全盘照搬别人的,只能借鉴,再根据自己的课堂进行重组。以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为例,在郑老师的这堂课中,各种活动都有所体现。“1”元的活动有很多,如检查学生在预习中圈划的字词,让学生说出看安塞腰鼓录像的感受等等。“5”元的活动是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出自己对安塞腰鼓文本的感受。“10”元的活动是找表达感情强烈的句子,课堂交流。这些活动层层递进,自然的推出了本堂课最主要的活动。“20”元的活动是小组的合作学习,分成四人一小组,再找一批表达感情强烈的句子,发现这些句子句式上的特征,小组汇报发言,组织对话交流。经过这样的分析,课堂活动的构成就一目了然。
在设计语文课堂活动时,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每一个完整有效的课堂活动一般都由三个阶段构成,即提出任务要求――指导实施――检查评价。对课堂进行观察发现,不少老师提出问题后,并没有解决问题,不了了之,又提出了下一个问题,进入了下一个活动。教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无论大小,每一个活动一定是以检查评价结束,没有评价的活动,这个活动一定是不完整的,课堂的效率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在评价的时候不能简单的用好、很好、真棒等,比较空泛的语言来进行回应。评价语言一定要具体,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评价指导,就这个问题而言,哪里比较好,哪里有不足之处。评价还要因人而异,比如一个从来不回答问题的同学,发言了,回答得有很大的缺陷,但还是要先表扬,再指出不足。2.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课堂活动,没有现成的模板,只能自己根据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借鉴,进行重新组合。一味的模仿别人的活动,而不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调整,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堂课里,“20”元的活动最多只能安排一个,其它活动,根据目的要求,相应安排“10”元,“5”元的活动,而“1”元的活动往往不止一个。3.要围绕课时目标安排每一个教学活动。有的课堂,活动精彩纷呈,师生互动频繁,看似热闹,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好像也说不清楚。这就是因为课堂活动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宜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孤立的说哪个活动好或者不好,而要看这个活动是否指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很好的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再精彩的活动,只要与达成目标无关,那就这堂课而言,这个活动肯定是不成功的。4.估计每个活动的时间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应对的方法。中小学课堂一节课只有40-45分钟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做好对教学时间的管理,组织好课堂活动。安排课堂活动不要完全挤满课堂的时间,比如45分钟的课堂,至少要安排2-3分钟的松动时间。在备课的时候要预设,如果时间多了,怎么办,少了,又怎么办?有多余的时间,要安排哪些候补的活动,时间不够用,哪些活动是不太重要的,是可以临时取消的,哪一个活动是最重要的一定不能够打折扣的,做到心中有数。5.每个活动的任务要求,必须明确清晰,重要的可以重复,放慢语速。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许多新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表述不够清晰,对活动安排的预设不够充分,学生开展活动有困难。因此,教师在准备阶段要细致深入的设计活动,尤其对“20”元的活动,在要求、安排、步骤、目的等方面的表述一定要清晰,教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给与实时的指导,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还要注意各个活动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
[1]沈晓暗.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J].教学与管理,2000.(10).[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
尹洁,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贵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
第二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思考
------课题研究组
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研究,首先必须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有所了解,我们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演变。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是:“通读课文—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完全是由内容到内容的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人微言轻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课实际上就是抄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和词语解释。这种模式目前在某些学校依然还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席卷全国,形成共识,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都应该在吸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上进行”。几年间“语言文字训练”成了小语教坛上的热点话题。1995年10月,在沈阳举行的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中提出了四条评课标准。其中第二、第三条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和“要展现语言训练的过程”。1997年10月,在安徽马鞍山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对评课标准提出了六看:一看基本目标,二看教材理解,三看学生主体性,四看语言训练,五看教师素质,六看整体效果。1999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又提出了四条评课标准:一是教学目标明确、适当、集中,二是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三是以读为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四是优化教学过程、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好,从三次大赛评功课标准来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始终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于是有的教师提出“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然而语文课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它不是数学是理性学科,它是人文学科,将
座标点仅仅定位在“训练”这一纵轴,舍弃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中的人文内涵的过程,显然是不妥的。针对这种状况,2000年修订的小语大纲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凸现了人文性。避开了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科学性、审美性等谁主谁从的争论,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性”。2002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了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结果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新形式出现了,“综合性”体现了人文观,但是语文的本质特点没了,语言文字训练淡化了,会后全国小语会副县长会长丁培中先生总结说:“这不是历史的跨越,这是一种误区。”他认为语言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任务。朱作仁教授认为,“抓住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性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强调个性学习,、情感体验、人文感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千万不可淡化语言的工具性,我们既要披文工团入情,更要以读悟语。
二、现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缺憾。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常常是“闭门造车”,下面是我们一些教师的教学片断: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课堂教学策略。
这是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执教第二册苏教版《雨点》这篇课文时的一个片断。(公开课)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生:纷纷争抢苹果。(共九个要识的字,没摘到的同学又回到座位)
师:老师帮你们贴到黑板上。
生:跳跃,贴到哪儿好呢?(还剩词语“洋”)
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
生:贴到下边好!
生:贴在题目旁边。
生:„„
师:还是贴在这儿(海洋里)吧。(教师把字贴在了海洋里)
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小学依次领读词语)
对于这个教学片断你是怎么认为的?(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析:你认为这位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法时,教学策略实施得怎样?新生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学生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合作互动,这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然而教师在设计活动和游戏时,往往忽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效果,热衷于形式上的热闹,在本片断的识字教学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教学,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孩子也只不过是随意抢摘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有多少思考与选择?抢摘后的支配权还在于教师,教师让贴切哪能里就贴切哪里,叫你干什么你才能干什么。分析以上教学,板贴的位置,表面上看似乎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实际上是为了教师的板书设计。学生抢摘后如何利用学具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并不局限于齐读,学生还有自己可选择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够多的机会实践,这个片断教学,结果教师将抢摘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去思考怎么认识和掌握生字词,然后去贴,在贴中,将生字词的教学,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不是更好吗?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当前的课堂,有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整堂课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进行思考;二是,整堂课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什么方式,交流什么,都不明确)把自主等同于自能自会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获得了自由,实际上放任自流,真正的自主,一定是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下,进行的,绝不是孙悟空式的自主。放羊式的自主。
我们再看一位教师的教学策略运用。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的公开课片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座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座在一起,喜欢秋季的同学座在一起„„
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了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
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生: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它学生的发言被某个优生取代了,且代表的是个人的立场。
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怎样?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策略被教师们广泛,小组学习应用得当的确能给人们享受与启迪:如写议论文(我的体会)集体备课。
关键是合作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他是以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的,经上教学活动在学生没有充分读书、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与任务的分工上也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如果改为: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明确你学哪些景色,掌握了哪些内容,存在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组成学习小组,先共同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与探讨问题,明确小组内分工,则会更有效,我们的课堂切不可像山是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看似热闹实质空洞这种现象姑且称为“竹笋式合作”。
三、我们再看一个教学片断,分析一下这位老师的教学策略。
《捞铁牛》这篇课文,大家都很熟悉,有位教师在讲到怀丙和尚用两船泥沙捞铁牛这一环节时,是这样处理的:
1.用实际展示用两船泥沙捞铁牛的过程,(小的铁牛,船上泥沙慢慢去掉)学生兴趣很浓。
师:你认为怀丙和尚是个怎样的人?
生:聪明的人。
生:了不起的人。
师:老师相信你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你想一想看能否还有其它办法捞起铁牛?
生:用许多人来抬。
生:用起重机来吊。
生:用大型直升飞机来吊。
生:把铁牛切碎后再捞捞上来再用万能胶组合起来。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始终脸带微笑,不时点头肯定)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
你对这位教师的教学策略怎样看待?
阅读是富有个性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话题,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开放性阅读教学要把握上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情趣的渗透,这位教师发散思维的导向发生了偏差,开放广、大、空。对学生的问题设置空,对学生的回答更是来者不拒,(就像社会上的有些人一样,不管什么人,只要给钱,来者不拒)这种开放,我们不妨称为来者不拒式开放。如果,这位教师能紧扣文本来设置问题,则效果就会不一样了:请同学们想一想,怀丙和尚为什么用两船泥沙来捞铁牛?不能用其它办法吗?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既感悟捞铁牛的过程,更深层感受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怀丙和尚的智慧,同时明白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确难以有其他办法。思维是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求同就是发现规律,求异就是发现特点,在实际
教学中切不可只关注求异思维,突出开放,也应关注求同能力的培养,适度收缩,求同求异,方能丰满学生思维的双翼。
四、家犬式的探究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第十二册《草船借箭》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以前看过电视剧《山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生:„„
师:读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知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生:„„
师: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兴趣!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研究,注意抓住他的特点。
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7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对于小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来说,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性阅读活动。问题意识、亲自实践、开放视野是其主要特征。小学生的
探究学习虽不是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必须讲究科学性,杜绝随意性,突出有价值性,探究的问题来自学生的发现,但不是学生所有的发现,要引导学生质疑能够体现文本价值的问题,要探究能够贯穿文本主线的问题。这个片断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质疑,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抓住文本的内涵价值来归纳,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应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质疑发问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统领全文的纲领性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贯穿学生整个读书过程,使学生探究的目标明确,文本的价值得到体现(研究原因实际上就研究了人物,诸葛亮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就是天、地、人吗?而人是最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定要联系当时的整个情况,来分析其中的人物,整体上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学生学的有趣,教师教的轻松)而这位教师让学生各自为政,去研究其中的一个人物,实在是零碎且偏移,一组人研究曹操,另一组人对曹操只能是听听,谈不上个性化意见这种探究,就像是家犬乱嗅气味,乱撒尿,没重点撒到那算那,要像警犬一样顺着着一种气味追踪,因而,我把这种探究称之为家犬式探究。
五、狐狸式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教学对话理论”与“阅读对话理论”明确提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我们的教师非常重视这个理论,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的《青蛙看》的教学片断。(我市某乡镇一位年轻教师)
师:青蛙有一个什么想法?
生:想看大海。
师: 他有没有看到大海?
生:看到了。
师:他是怎么看到的?
生:他去问苍鹰、松鼠后跟着松鼠上去的。
师:苍鹰是怎么对他说的呢?
师:请你把课文中的话读一下。
师:松鼠又怎么对他说的呢?
师:请你把课文中松鼠的话读一下
第三篇:对非营利组织的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而我国现阶段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这种模式,应当是一种过渡模式,似乎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文章借鉴企业会计准则成果,对建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制度一直沿用预算会计来规范,并没有因为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发生改变,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首先,财政体制不断深化,预算会计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性较差。其次,我国事业单位组成复杂。其中,一部分代行政府职能,一部分从事经营活动的具有企业性质,因此,不是所有的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再次,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分布范围比较广,但针对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出台较晚,预算会计又不能满足核算要求。而我国企业会计的发展生机勃勃,逐渐与国际惯例靠拢,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会计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滞后,研究相对薄弱。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现状分析
非营利组织一词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许多人认为,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事业单位,因此,关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规范就是有关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但是,我国除了事业单位以外,还有大量的非企业非政府的民间非营利组织。这些民间非营利组织,财政部有统一发布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是由财政部发布的一系列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组成。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自颁布实行至今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尽管如此,仍然显得比较混乱,不成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有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一方面,十年前制定的准则应用于发生了很大变化的会计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会计信息被扭曲披露。另一方面,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适用的范围受到限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一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等非国有事业单位遵照什么会计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这就使得一些非国有事业单位在财务的管理上无章可循,导致这些单位的财务行为难以规范,财务管理问题很多,从而阻碍着这些单位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是一种“准则+制度”的模式,形成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也是一种“准则+制度”的模式。而这种“基本准则+行业制度”的模式,应当是一种过渡模式,似乎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模糊。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建立
(一)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1998年预算会计改革的事业单位实行的是核定收支、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筹资渠道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
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很大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甚至可以做到收支相抵。从发展趋势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差别越来越大。此外,会计的基本分类就是看其会计主体是否进行经营活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虽然从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又有很大的区别,即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期末有盈余,那只是结余而非目的。而且即便形式上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今后发展中公立非营利组织肯定将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大部分单位将提高经费的自给程度,与民间非营利组织越来越相似。两者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规范似乎没有必要。而可行的方案是: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归为一类,统称为“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各种社会团体会计、基金会会计等合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企业会计,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三足鼎立”的会计体系新模式。相应地,应当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
目前,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民间会计机构或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并发布;二是会计职业团体组织机构制定会计准则,由官方机构批准发布;三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发布准则或制度。美国作为当代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高度成熟的国家,其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目前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私立部门(包括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州和政府机关及其公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总局负责制定联邦政府机关及其公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关权力超然独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由三个不同的机构制定,势必造成三套准则之间不协调,甚至矛盾。
而从我国的政府会计环境来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应该由财政部制定发布,这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这种做法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准则的权威性,但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代表性。建议我国财政部组建专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负责制定一套科学、完整、有序、逻辑严密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要吸收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高等院校学者、研究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界人士参加,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
非营利组织单位经济业务与企业经济业务有相通之处。企业以经营为目的,事业单位也在从事一些风险较小的经营活动。因此非营利组织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同处于社会经济的微观领域,两者具有某些共性,比如资产、负债业务及某些收入业务等。由此决定了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与计量和会计报表的某些方面,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可以吸收借鉴企业改革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成果,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体系。但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具体而言,应该明确如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问题:非营利组织的界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假设;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的确定与计量等。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的设计
1、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结构设计。目前我国会计界对企业会计准则层次的一般认识是,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两个基本层次构成。其中,基本准则主要就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结构等,具体准则是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特殊业务、特殊行业等所做的规定。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也可以借鉴这种层次结构。
2、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准则的内容应该包括:(1)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和货币假设。(2)一般原则。(3)会计要素。(4)会计报表等。
3、在具体准则层面上应该由下列种类的准则构成:(1)共性业务处理的准则,即
对教、科、文、卫、体等待业共同具有的基本业务规范会计确认与计量等处理的会计准则,如应收款项、存货、投资、借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与摊销、业务收入、业务支出等准则。(2)特殊业务处理准则,如拨款收入、捐赠收入等。(3)报表列示准则,即规范报表中的项目分类、排列顺序及方式、格式的准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准则,提供报表附表的准则,报表附注的揭示的准则。(4)提供补充信息的准则,用以规范会计报告应该提供补充信息的范围、程度及方式等。
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是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系,其构建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先就比较紧迫、理论发展比较成熟的事项制定具体准则,在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然后再进一步完善具体准则。
参考文献:
1、荆新.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王庆成.西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J].教育财会研究,1996(4).3、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4(4).4、赵建勇.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十大改革[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0(12)
第四篇:关于对新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新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出现了新社会组织。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新社会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社会团体,指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等。民办非企业单位,指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臵”。此后,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基本理论和纲领问题上的核心理念。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但也出现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复杂局面。全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新时期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政府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而且需要新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新社会组织发挥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新社会组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加强对内对外的交流中也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发展新社会组织,推进社会和谐。
一、新社会组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有22.97万,民办非企业单位有18.24万,基金会有1597个。另外,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4万多个,城市社区新社会组织有20多万。目前,新社会组织仍以每年10%-15%的速度在发展。我国新社会组织遍布全国城乡,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特色明显的组织体系,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积极推动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在新的历史阶段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按照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新社会组织对实现社会公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新社会组织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承担一定公共职能,活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最接近社会底层,最了解人们的社会需求,对协调社会利益、推进社会公正具有政府与市场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优势。新社会组织往往代表一定的利益群体或集团,通过其影响力表达它们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的政策诉求,努力在立法和公共政策过程中谋求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正。一些社会组织还以公众参与的形式直接介入政策实施过程,成为政策的监督者甚至执行者,积极影响公共政策的公正效果。新社会组织还通过动员和提倡志愿者服务,创造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系。
2、新社会组织能够培育公民的民主观念。
其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通过新社会组织可以对人们进行民主的培育和训练,发展民主。由于新社会组织具有自愿、自治的特征,其内部管理和活动更加民主。在新社会组织的活动中,人们为组织的事务服务的过程中也就培育和训练了民主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加强了民主的政治文化。其二,通过新社会组织,人们进行着范围和程度不同的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新社会组织能够畅通各方利益诉求的渠道,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也能把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还能进行横向的不同群体的对话协商,有序地进行利益表达,使各种利益要求有条不紊地进入社会系统,满足各种社会利益群体进行广泛政治参与的要求。
3、新社会组织对于释放社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新社会组织为各种社会成员提供了较宽松的活动空间,社会成员可以通过新社会组织满足其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以及实现其利益,排解怨气、释放压力,有助于社会的政治团结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其二,新社会组织内部生活的非政治化能使大量的社会事务转化为私人的事务、大量的社会矛盾转化为私人矛盾,提高抵御社会动荡的能力。其三,新社会组织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慈善公益等理念实现人际沟通,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搭建理解、对话、互动的桥梁,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及利益集团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依法共存相容,增进社会容忍度,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其四,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新社会组织有助于公民通过集体行动的方式与代表普遍利益的政府建立联系,进行合作,进而使个人特殊利益和国家普遍利益之间达成相互宽容、让步和妥协,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消除政府和民间的矛盾,使社会安定有序。
4、新社会组织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公民共同合力的结果。每个公民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发展的合力发生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公民彼此之间应该多一些相互理解、尊重和关爱,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协调的良好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新社会组织是人们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追求公民的自我治理和自我价值。在新社会组织中,人们相互之间愿意围绕着“大家”的事建立起各种联系和彼此充分地沟通。通过相互沟通达到彼此充分理解,形成互信、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带动整个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道德风尚。尤其是一些学术、艺术、福利、慈善等性质的社会组织,具有对社会风尚的养成和教化功能,即发展教育、传承文明、以文化弘扬美德和传播爱心,形成健康、向上、友爱的和谐社会氛围,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许多社会组织本身就以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为宗旨。
5、新社会组织对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新社会组织,尤其是环保型的民间组织,从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往往更加关注在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可以帮助政府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帮助政府制订和实施环境政策、方案和行动计划。事实上,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方面,我国环保型民间组织通过组织各种志愿的环境保护活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倡导作用,其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新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新社会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新社会组织种类繁多、规模不
一、层级不同、人员松散、隶属关系复杂,加上受组织覆盖、工作基础的影响,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不足,自身建设亟需加强,政策环境需要优化,其数量、质量、功能、作用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
1、有的干部对新社会组织的认识还不到位,把其当成可有可无的事物,不加以重视和扶持。
如:相关部门认识不足,政府业务部门拨款来源不稳,导致新经济组织工作经费捉襟见肘。
2、有关新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不完善;新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需要改善;新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不确定。
如:对新社会组织登记注册限制过多,政府仍然垄断着新社会组织成立的决定权。由于种种限制,许多真正从民间自发形成的新社会组织无法找到主管单位,无法在民政部门登记获得合法的身份,它们面临着法律和政策上的不确定因素。而与对新社会组织的严格控制相对应,政府在针对新社会组织的具体管理措施的立法上远远滞后于新社会组织的发展,新社会组织的运作与活动缺乏规范性。这既不利于政府对新社会组织的统一管理,也不利于社会建立对新社会组织的信任支持以及监督机制,也使新社会组织难于从整体上得到社会普遍的合法性认同,难于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源,难于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新社会组织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由于我国的福利资金不足,很难再分给还没有真正纳入政府福利体系之内的新社会组织。因此,体制外新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少量的社会捐助和一定的服务收费。由于缺乏公益传统以及政府对鼓励个人和企业捐赠的措施有限,新社会捐赠的数量很少;同时,政府限制新社会组织从事经营活动,使其经济力量更加薄弱,再加上现行制度对人们就业观念和职业选择上的影响等原因,许多人不愿意到新社会组织工作,这使得新社会组织人力资源普遍缺乏。
所以,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思路、更加宽容的态度和更加规范的运作来支持和发展新社会组织。
三、大力发展新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新社会组织的会员和服务对象遍及城乡,涉及各行各业,活动范围覆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使得它能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不同方面、不同利益的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党更加紧密地联系群众,更广泛地团结和凝聚各方面积极力量,增强自身活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所以,要正确对待新社会组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要正确对待新社会组织。
要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新社会组织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优化新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引导新社会组织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以服务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己任,充分发挥新社会组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其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要加快政府改革进程,发展政府与新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对话机制。
一方面,新社会组织的发展要求政府的工作能够整合不同利益;另一方面,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又为整合不同群体利益提供了组织化的渠道。政府要主动地顺应这种潮流,扶持新社会组织发展;政府应在购买服务、项目扶持等方面对新社组织进行支持,同时支持新社会组织获得合法的服务性收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制定一套系统、可行的新社会组织税收激励机制,落实个人和企业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免税政策,通过减免税政策对新社会组织进行扶持,从根本上解决新社会组织资金不足问题;要放手向新社会组织让渡权力,将那些市场不愿管、政府无力管的社会职能尽快让渡给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社会组织,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达成良好的沟通,形成合理而有效的社会管理架构;要主动与各种合法的、健康的新社会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管理、公民参与中的作用;在改革过程中,在公共政策制订过程中,多引人新社会组织参与。比如,可以使一些新社会组织的代表参与人大,政协的活动,从正式的政治渠道纳入新社会组织参加政策互动,引导新社会组织与政府加强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要加强新社会组织自身的建设。
即新社会组织要结合实际需求,加强自身建设。健全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议事、选举、财务、人事等内部制度,提高社会动员、社会服务、财务管理和依照法律、章程开展活动的能力,提高自律和诚信度,推行管理层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过硬的职工队伍。
内容提要:
新社会组织是与新经济组织相对而言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为主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新社会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快,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在发展新社会组织、发挥新社会组织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思路、更加宽容的态度和更加规范的运作来支持和发展新社会组织。
第五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和探索
《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的有效反馈与矫正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材料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张鑫瑜 2008-11-2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和探索
【摘要】:课堂教学本身带有一些缺陷,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又具带有学科特点的很多弊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扬长避短。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尽可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出最大的效益:㈠从教学内容上入手对教材予以分类;㈡从教学过程上入手,由单向性学习转向多维性的学习;㈢从教学形式上入手,变枯燥讲解为“含笑谈真理”;㈣从课堂教学管理上入手,变师对生单层管理为师对生,生对生多层管理。
【关键词】:教材分类、多维性学习、激发兴趣、课堂多层管理
笔者认为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其实就是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寻找到办法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消除课堂教学的劣势;二是要解决由于教师的观念、方法、素养等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却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扬课堂教学之长避课堂教学之短,疗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较为普遍的痼疾,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尽可能产生最大效益。
㈠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课堂教学的主要优点是,把相同或相近年龄、知识程度的学生编为班级,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可以相互促进和提高。教师按固定的时间表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课堂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①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②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③不能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提供足够的空间。
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较为普遍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的定位缺少科学性,授课的随意性强,因而形成两种局面:一种是授课过浅,按照教材,罗列若干点,泛泛而谈,使学生觉得语文课雷同而类似,毫无意趣;一种是授课过深,尤其是名家名篇,名著节选,详尽分析,甚至和大学讲授相仿佛,这种教学看起来有深度,但实际上与学生水平无法吻合,学生没有实实在在地提高。
②由于考虑到高中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的特点,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形式呆板,千课一律,缺少智慧的幽默,课堂灵动性、艺术性不足,难以对学生产生刺激,使学生萌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③语文课堂管理松散,课堂教学本身就存在着“点弱、面大、距离远”的问题,教师单枪匹马,难以顾及几十个条件各异的学生。师生距离由个别教学一米之内的“直接”变成了一米、几米之外的“间接”,这种“点”对“面”,就往往成为“空对空”。许多学生变成干坐生、应付生、掉队生。
㈢初步探索出来的稚嫩改革措施;
措施一:从教学内容上入手对教材予以分类,即根据课文特点,即考虑到教材之间的统一性,又考虑到教材难度方面的差异性对教材予以分类,一般来说,大体上将教材分为摹仿、鉴赏、读记三类。对教材分类后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重心、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从而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心定位准确,教学程序清楚,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授课过易过难的情况。
①摹仿类
我们可以将内容健康充实,主旨显豁清楚,语言明白晓畅,阅读难度低,障碍少的课文定位模仿类。如现当代的散文,小说等。这类教材由于难度小,反而造成教学难度大。常见的教授是对学生一读就懂的内容反复讨论,倍受称道的授课是从无问题处引出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共同的问题还是就课文谈课文,时间一长,再精当的分析,也变成几句无所附丽的干巴巴的概念,学生的分析、阅读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学无所获,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教材分类”将这类教材的教学定位在模仿上,摹仿语言表达,摹仿谋篇布局,摹仿思想内涵的挖掘等。即从学生学习写作的角度处理教材,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授课就是分析课文最值得摹仿的地方,用学来的经验和理论立即用来指导写作,教学避免了无的放失的空谈。
摹仿类教材课堂教学主要要抓好三个教学环节:1课文示范。分析课文的特点和精当之处并适时比较学生的习作,使学生真正从课本中学到知识,并明白如何提高自己。授课的关键,是把课文的最大特点同学生的问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课文的示范,使学生解决一个问题,摹仿一种写法,把掌握知识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2规律探讨。这一环节就是由课文这一典型的个例,上升到对写作规律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的观点是正确的、新颖的,怎样的语言是规范的,得体的,怎样的结构是精巧的、完整的。尤其要注意横向联系,把每一课的要点都纳入四种问题写作的系统中,逐课积累,把解决问题的学习同系统的学习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3训练运用。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字、词、句、篇、逻、修等基础知识;一类是写作,大小写作、口头作文、修改作文、作文提纲等各种形式并用,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写作。因为有范文可模仿,有理论作指导,难度降低了,质量提高了。这样,一方面课文学得扎扎实实,另一方面写作能力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②鉴赏类
我们可以把内容深厚,思想深刻,艺术性强,年代较久远,文字有一定难度,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的作品归为鉴赏类,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话剧、鲁迅作品等等。将这类教材的教学重点定位在“鉴赏”上,赏析课文思想的深邃和艺术的完美,引导学生与最杰出的作家和作品见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分析鉴赏能力。这类作品的教学要注意抓好整体感知、质疑答疑和训练能力。
1、整体感知是要让学生基本了解全书的内容,与课文相关的情节以及作家简介、作品的影响力、作品的主线、风格、脉络等;
2、质疑解疑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并鼓励学生质疑。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层质疑,还是篇章结构的深层质疑,甚至是纵横对比的联想质疑,存疑越多越好。这个环节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师生的相互讨论,学生的小结归纳,教师的整理提升。
3、训练能力。这个环节旨在训练学生的分析、理解、鉴赏能力,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因为这类教材的难度大,同高考的阅读难度相近,因此应重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的训练,设计或精选训练内容,培养学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理解其含义的能力;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为学生开出书单,鼓励并要求学生进行扩展性阅读。
③诵记类
我们可以将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定位为诵记类教材。这类教材由于几千年的演变,语言文字难度大,障碍多,作品背景复杂,陌生的文化知识更增加了阅读难度。
学生如果没有背诵的习惯,缺少必要的语言积累、语感积淀以及知识储备,必然导致语文学习效率低下。诵记类课文的教学主要在诵记的艺术性上下功夫。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串讲梳理。这个环节的目的是突出难点,解决重点。同时要寻找到枯燥知识的感奋点,记诵知识的切入点。
2、编卡归类。这个环节如同仓库,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防止猴子掰苞米,边掰边扔的现象出现。
措施二:从教学过程上入手,由单向性学习转向多维性的学习。单向性学习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途径、手段的单一。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仅仅是依靠书本和教师的讲授。二是学生只知自己埋头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导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而多维性学习则倡导学习途径、手段的多样性,除了教师讲授外,还采取探索性学习(附实例:《一碗阳春面》的教学设计)、实践性学习(附实例《联想.想象》教学方案)、讨论性学习(附实例《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实录)、自主性学习等方式,并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与课堂学习之中。如果探索性学习,实践性学习,讨论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能比较广泛运用,那么课堂教学的不能充分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和难以充分照顾优、差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局限性将得到解决。
措施三:从教学形式上入手,变枯燥讲解为“含笑谈真理”,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萌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突破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狭小的局限性。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借物起兴,托物言志”,----为教学内容寻找一个有趣的载体。如借助美术,引导学生将课文通过图画表现出来,通过对图画的评价鉴赏比较而学习文章。一些记人写景类文言文用此法效果甚好;
如借助音乐,寻找到情感基调和韵味与课文相近的音乐,在课堂上或以乐曲营造氛围,或将文章和乐曲结合起来鉴赏品位,或配乐朗诵。
如借助表演,让学生将课文某精彩处,甚至全文改变成小品或剧本表演出来,以表演促进学生深入钻研课文,让表演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形成牢固的印象。
如借助数学,对逻辑较强的文章,让学生用数学推理的程式表现出来,既理清了思路,又必然让学生眼前一亮,兴味盎然。
2、“借尸还魂,锦上添花”,----抓住学生好奇,好新的心理特点,通过对课本之外的却有与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文章或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习课本知识的目的;或找出与课文关涉紧密的文章并引导学生学习,以强化、升华课本知识。
3、“以点带面,天女散花”,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将课本中一点的知识和相关的知识连接起来,和有趣的,形象的,常见的知识连接起来,来达到纵横比较,充分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
措施四:从课堂教学管理上入手,变师对生单层管理为师对生,生对生多层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可以缓解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差异性照顾不够的弊端。
管理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是否分清层次有很大关系。传统的班级组织虽然也有小组,一二十个人一大排为一组,课上根本没法开展学习、检查等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一人直接管理到每个学生。对课堂管理进行改革就是要建立“班组对人”四级管理体系。
班上组织两张课桌四个人小组,好差搭配,四人又分两对,构成大班全面管理,小组具体管理,对子相互管理,个人自我管理的立体网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可能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在此抛出浅见,聊做引玉之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