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指导公开课《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及反思)鲁教版五四制(新)

时间:2019-05-12 16:4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指导公开课《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及反思)鲁教版五四制(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指导公开课《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及反思)鲁教版五四制(新)》。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指导公开课《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及反思)鲁教版五四制(新)

《审题和立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随笔回读

母亲节刚刚过去,大家在随笔中也都记录下自己的情思,请大家翻阅一下随笔,重温那一份温馨的感觉。

请大家回读自己写的文字,画出在读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句子,并进行交流。

二、读评辨析随笔和作文差异,结合审题探讨进行多角度立意。

1、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谈谈写作的内容的优点和不足。

(2)结合抒发的情感和表现的主题谈随笔的立意。

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如果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

(1)明确什么是审题、立意。

基本要求:鲜明、集中;较高要求:新颖、深刻。(2)辨析一下作文和随笔的异同,师生归纳。

范围不同,要求不同,作文要在随笔的基础上针对审题和立意上要进行拓展。(3)结合随笔写作,谈谈在写作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进行那些定位和拓展? 结合题目的限制和表达的感情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分析,教师相机点拨。

3、结合读过的赞美和怀念母亲的诗歌、散文,谈多角度立意。

冰心《荷叶母亲》、胡适、老舍《我的母亲》、《绿叶对根的情意》、《游子吟》等。

4、教师小结:在审题时要认真研究和领会题目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定位和拓展。定位,就是写作要求规定的写作内容和范围,不能跑题和离题。拓展,就是拓宽写作内容的广度,开掘情感表达的深度。从写作题目上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这个形象是具体的。但母亲又是抽象的,我们有,他人有,甚至动物、植物也有,他们的母亲的情感和我们每个人同样具体和令人震撼。母亲不仅从生活上照顾我们,同样从精神上也在感染和熏陶我们。作家余秋雨说,人不能永远长在母亲怀里,应该在精神上断奶。所以不能动辄就是母亲为自己做饭缝衣,关心生活,呵护疼爱自己。应该力图同时大家的母亲大都是平凡的人,没有我们笔下那样完美。他们也有普通妇女的缺点,在生活中也和我们有过芥蒂。我们对母亲除去感恩还有很多情感需要表现。比如说,还有不满、理解、佩服等情怀在内。(谈对母亲的缺点正确的对待,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确立健康的价值观)

总之,每个人心中都在涌动一种感情,通过不断的思想,不断的领悟使自己表达的思想感受丰富和深刻起来。

四、多角度立意训练

1、多角度立意导航,学生尝试自主立意 美学家朱光潜谈审题和立意

对选定的题目,四面八方地“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上,等把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再对杂乱无章的小标题进行仔细的衡量、筛选和整理。

2、示例:请以“风”为话题,进行多角度立意。(1)自然界之风,从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2)由“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

(3)社会上助人为乐之风,歌颂文明新风尚。„„

3、可以在原来随笔基础上修改充实,也可以确立新的立意。

4、可以写几句话,也可写成诗歌的形式。

5、学生立意展示。

教师相机点拨:对一个题目进行多角度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

6、教师小结:母亲给予我们生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滋润着生命的幼苗。但是由于性格、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它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针对写作对象的特点,既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母亲,又要防止面面俱到,主题分散。要做到立意鲜明、集中和深刻。

我理解母爱的实质是:血脉相连的生命的牵挂和关爱。

五、谈谈本课的疑惑和收获

1、对“写给母亲”这个写作题目有了哪那些新的思考。

2、对审题和立意还有哪些疑惑?

3、通过学习有哪些新的认识?

《审题和立意》教学实录 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

李波

师:母亲节刚过,大家也在母亲节期间,留下过我们的情思。请读一读,把触动你心灵的句子用笔画下来。(生阅读,并画句子)

师:请把画出来的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母亲,为何你的无奈只化作轻盈的一笑?对我的劝慰又如此故作平淡?那两行泪承载了多少酸楚与心碎?

师:能不能说一下,你为什么写这些?

生:我感动于我的母亲,我知道她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我确实不知道她到底为我付出了多少。我无法去计量,在母爱面前我的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师:你表达的是无以言表的母爱。

生:五月的康乃馨,馨香芳醇,就像母亲,给予儿女的爱总是最纯最美。师:是的,母爱是温柔的,纯净的。

生:在昏黄的灯光下忙碌的妈妈,不必再说半句感激的话,凭借心灵感应,我知道由您做母亲是我一生的幸福。

师:刚才我们听三位同学用赞美的语言,朗读了母亲节期间写的生活随笔。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三篇生活随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的共同点是:文章都是写给母亲的,语言都很优美,而且包含真情。生:我认为,母爱是朴实的,用华丽的语言表达不太合适,应该用朴实的语言。师:五彩斑斓的语言是可以的,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只要表达的是真情。因为只有真情最能打动人心。

生:我觉得他们的不同点是,有的表达感恩之情,有的赞颂母爱的伟大,有的语言很华美,也有的很质朴,质朴的语言同样打动人。

师:是的,质朴的语言也能表达出真情。随笔是抒写心声的,写法比较自由。它和命题作文有些不同。这节课,如果我们以“写给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应该怎样审题和立意?写作内容和情感进行怎样的定位和拓展呢?

生:审题,就是首先要看看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生:立意就是确定一个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这个意思来写。师:也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或叫主题。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生:刚才我写的是自己对不起妈妈,是写给母亲的歉意。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感恩。生:还有写给母亲的赞美。

生:也可以是写给母亲的理解和思念。

师:他们的立意还有可以拓展的地方吗?在母亲节我们的作文题目是:

的母亲,在横线上面可以填写什么?还可以拓展吗?

生:可以写“给我们的母亲”。

师:对!写给大家共同的母亲,这就是拓展了,还有吗? 生:写“给孤独的母亲”,一位孤寡老人。师:为什么想起写这样一位老人? 生:因为她比一般的母亲更需要爱。

师:这是一份特别的母爱。还可以有哪些拓展? 生:写给动物的母亲,因为它们的爱也能打动人心。生:还可以写给人类共同的母亲——地球,是它养育了我们。

师:可以写的还有很多。从宏观到微观,从家庭到社会,从人类到自然万物„„对于海外游子,祖国就是他们的母亲;对于一个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地球就是他们的母亲。

师:我们通过审题,可以审出写作范围,帮我们打开写作思路。那么立意又有什么要求呢?立意的要求就是新颖、深刻。下面我们结合作家的文章说一说。

师:《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作者借用小草对阳光的诉说,写出对母亲的感恩。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将母亲的身影放在烛光里,对她倾诉,多么感人!巧妙设计取胜的例子,还有好多。胡适的《我的母亲》由于写出了母亲的人格魅力,使文章更显深刻;老舍的《我的母亲》感恩于母亲人格的熏陶,立意就高人一筹。

师:立意要以生活为依托,把真情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深入思索,就会逐渐走向深刻。师: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不同,请同学们用这个办法说说这个题目的新角度。

生:汶川地震,生死之际,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展示了母亲无以伦比的伟大。生:母亲,你是太阳,却给了我风雨中成长的本领„„

师:我们的母亲都是平凡的人,我们写给她的还可以是委屈、抱怨。但无论怎样,我们改变不了对母亲浓浓的深情。

《审题和立意》教学反思

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本节写作课的课题是审题和立意,属于写作方法指导的范畴。恰好母亲节刚刚过去,同学们也在随笔中表达了自己在母亲节的情思。我借助这个契机在教学中为这个课题设置了 一个载体,就是以“写给母亲”为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为例进行教学,力图避免单纯的写作技法的指导和训练。让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方法。根据我们进行随笔化写作教学的教学流程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借助随笔表达亲情。

2、辨析随笔与作文的区别,进行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审题进行多角度立意。

3、通过审题和立意教学,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中,采取了随笔引路、读评辨析、阅读感悟,定位拓展、感悟试笔等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使同学们主动地对作文的审题和立意的认识逐渐深入。努力让同学们借助写作实践和阅读经验自主领会审题和立意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这相机引导、点拨和总结,梳理出审题方法,分清立意的基本要求——集中、鲜明,重点锁定立意的深刻和新颖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的立意对此进行重点突破。从课堂效果看,同学们结合自己写的随笔入手,从对自己的母亲延伸到更多的母亲形象上来,从对母亲单一的感恩,逐步深入到更丰富和深刻的立意中,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写作中拓展了思维,把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同学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从肤浅的生活体贴走向了情感的交融,领悟了血脉相连的生命牵挂,让作文体现出鲜明的生命化的特点。

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辨析随笔和作文和异同的过程中,和立意的衔接不够自然。由于学生发言没有涉及到对母亲态度的消极态度,所以对立意的价值取向方面也没有涉及。学生的参与面显得不够广,当然还存在其他一些不足,期待各位专家和同行进行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鲁教版五四制(新)

《列夫·托尔斯泰》

找寻“桃源”的入口

读《桃花源记》总是以为渔人能有幸进入桃花源,是因为有“落英缤纷”的桃林的吸引,是因为有览胜探奇的果敢,是因为奇遇般地看到了山上一个“仿佛若有光”的“小口”。此三者既有偶然的非确定性因素又有既成的确定性因素,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恐怕渔人的桃源之行都不会实现。

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文本犹如桃花源,教师和学生就是行进在桃源路上的渔人,我们陶醉于一路缤纷的落花,我们有览胜探奇的兴致,但关键是要能找到一个进入“桃源”的入口。大概以此能引出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一话题。

一、文本的特点影响读者关注的角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从来是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当时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编《国文百八篇》,指导思想就在于“定目标”,按“目标”选文,按“目标”编文。“依我们的信念,国文科和别的学科性质不同,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因此,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 这两段话包含了一个重要内容,即语文教本的目标之一应重在对文本形式的探究。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文章的特点选编的,或考虑到文本的文体特点,或考虑到单元主题特点,或考虑到语文知识能力特点等。如果从文本形式这个层面去看待文本的话,我以为文体特点是重要的。从文体特点出发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强调文体知识教学。近年来,教材的编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以文体来划分教学单元,有的以人文素养来划分主题单元,有的甚至打乱以单元为序列的模式,将编排授课序列的权利交给教师,这实际上弱化了文体意识。但弱化不等于完全否定,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入手,找寻教学的切入点,是对文体知识良性的、动态的、积极的渗透。如教学《小石潭记》,可抓住作者一“乐”一 “忧”的情绪变化,理解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切入,散文可以从情景交融、象征手法等角度切入,现代诗歌可以从意象解读、朗诵品美等方面切入。

二、教师的解读决定对文本的把握

当教师试图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时,意味着教师已经从文本中走出,而当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时,已经是一种重复意义上的思维和情感行走。此时教师是一个带路者,有选择道路的权力,这种选择是由教师对文本的个人解读与认知经验决定的。所以如果想做快乐、1 智慧的向导,就要全面熟悉路况,要吃透教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长春版教材选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傻瓜》。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意蕴深奥。它采用俄罗斯民间口头文学的叙事方式,讲了一个傻瓜变成权威的过程。而听者要思考的是傻瓜是如何变成权威的,在傻瓜变成权威的背后,作者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发现文中有三个词语很关键:傻瓜、权威、唬。便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没有安排学生预习,上课直接板书课题“傻瓜”,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便笑。)师:请问大家笑什么?

生:“傻瓜”这个词语从语体色彩来看是贬义的,是骂人的。师:你说的对,你们笑得有理,这个词的确有贬义色彩。(板书作者:屠格涅夫)

师:不是老师要用这个词骂人,这是屠格涅夫一篇散文诗的题目。有了解屠格涅夫的同学吗?

(学生摇头)

师: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谁能最先在课本中找到相关介绍?生:在积累里。(请一位学生朗读教材上的简单介绍)

师: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坛如此有影响的一位大师,他写这篇文章是不是有失文雅,是不是也在骂人呢?

生(齐答,语气肯定并摇头):不是。

师:这只是你们的主观判断,到底是不是还要等读了文章才知道,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老师要提四个问题,大家要抢答哦。

课前导入实际上已经从语体色彩上引起了学生对“傻瓜”这个词语的关注,并且通过设疑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我提出了如下四个问题:

(1)人们最初是如何评价傻瓜的?(是个没脑子的俗物)

(2)傻瓜面对人们评价的反应是什么?(觉得丢了面子,要改变在人们心中的印象。)(3)最终傻瓜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权威)(4)傻瓜用什么样的办法做到了这一点?(驳斥别人、责备别人、唬别人)学生注意到 “唬”这个字,并解释它有“蒙混欺骗”之意,由此直接进入傻瓜能顺利变成权威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中,实际上这是在咬文嚼字的同时直接进入了文章核心内容的探究。

三、学生的阅读经验影响对文本的处理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当教师在设计寻找进入文本的突破口时,要清醒地意识到阅读是一个多边对话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2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不但要考虑学生的阅读积累、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还要考虑上课的环境等多方因素。这不仅是一种教育伦理上的尊重,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该突破“独怜幽草涧边生”的个人意识,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维视野。

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我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托尔斯泰的生平,侧重对托尔斯泰的信仰和理想、创作成就以及他人的评价进行说明。介绍时特意隐去了托尔斯泰的名字,让学生猜老师介绍的人是谁,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听”趣。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想象托翁样貌。让学生想象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长成什么样子。(2)到文本中求证想象。这样又激起了学生的“读”趣。这两个环节的设置既直接进入了文本,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任何以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为切入点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双边或多边对话中,话语权不是仅仅掌握在教师手中的。

写至此,脑海中闪现出这样几个字:“给生命一个出口”。曾读过相关的文章,讲的是一只小黄蜂误入室内,几番挣扎后找寻到纱窗上一个小小的洞,终于飞了出去。这只小黄蜂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像埋头钻研的教师呢?当我们埋头研读文本的时 候,需要给自己一个解读文本的出口——走出去,然后以快乐、智慧的“渔人”身份,引领学生找到梦中的桃花源——走回来!在这一出一回间,我们完成了一次愉悦的阅读行走。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 3 的反叛和宣战。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

(生摇头)师:那老师接着介绍。

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 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介绍时多媒体显示提到的相关书籍图片)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老师介绍的是谁了吧?(生还是摇头)师(笑):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的图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字以及插图,并且有列夫·托尔斯泰名字。)生:列夫·托尔斯泰。

(学生默读课文前5段)

师: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社会活动家,是世界文豪,可以说是个明星,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应该长什么样子呢?你能把他的外貌给老师描述一下吗?

生:很潇洒,应该很整洁,衣服很漂亮。不会有外国人那种乱七八糟的大胡子,发型应该不错。

(生笑)

生:经常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会把自己打扮得很绅士,然后每天去参加酒会什么的,4 他有自己大大的庄园,会和其他人一起玩乐,做上流社会人做的事情,也许会有自己的跑车之类的流行东西。

(生笑)

师:你是设想了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刚才老师是想听你们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述。生:长得一定很英俊,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是个非常招人喜欢的人。

师:我们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有共性,潇洒、高贵,是个绅士,有贵族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跑车。

(生笑)

师: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 证实我们的想法了。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默读课文)

师:怎么样?茨威格描写的托尔斯泰和大家想象中的一样吗?老师采访一下刚才发言的两位同学。

生:不一样,很普通的一个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英俊潇洒。师:记得你刚才说托尔斯泰应该没有大胡子,托尔斯泰留胡子了吗? 生:留了。而且是乱蓬蓬的大胡子,很不整洁。师:文中是如何描写他的大胡子的?

生:“卷起的滔滔白浪般的大胡子”。胡子很多,卷起来了,不太整洁。

生:和我猜测的也不一样。他长得不怎么样,就是到老年的时候才有一点善良的感觉,才变得慈祥了。

师:你强调到了老年时候才有些慈祥,潜台词是不是托尔斯泰在青年和中年的时候看上去很吓人?生:很丑陋。

师:好,这是托尔斯泰给我们的很吓人的印象。其实我们能有这个印象,是因为茨威格并没有美化托翁的相貌,反而他还评述了一下。托尔斯泰的形貌通常情况下留给人们的都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文中有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找出来?

生: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师:这里茨威格用了四个词语来形容托尔斯泰的肖像,我们再来读一下。(生齐读)

师:这几个词语用来评价一个人的相貌,在语体色彩上是褒义还是贬义?生:贬义。

师:哪一个词语贬义色彩最浓?生:粗鄙。

师:你能解释这个词吗?生:就是粗俗不堪,有些令人讨厌。

师:这个词只是指一个人的相貌吗?它还可以描述人的哪方面?生:言行举止。师:能随便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吗?生:不能。

(师板书“粗鄙”)

师:我们看这个词形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极其粗俗鄙陋,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不能随便这样评价人家的,那怎么能用来形容一个大文豪呢?是不是不太恰当?而且茨威格似乎还想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不良印象无限度地加深,他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

比如说他提到了另外一个俄国人—— 生:陀思妥耶夫斯基。师:对,目 的是什么?生:对比,突出托尔斯泰长得丑。师:还有类似能起到相同效果的描写吗?

生:有,还写了见托尔斯泰的人没见之前和见到后的心理落差,以此来表现托尔斯泰相貌实在丑陋,估计这些人和我们刚才的想法都一样,一看就大跌眼镜。

(生笑)

师:这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生:侧面描写。

师: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许多整齐的句式,还有大量的否定句。而且在如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上也做足了文章,许多地方都用了修辞方法。

生:比喻。

师:请找出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师生活动:找出了第一段中有比喻、夸张修辞的句子。每找到一处学生自觉分析好在哪里。)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了句子,还说出了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是在第一段中找,第一段的确是句句用修辞,老师建议大家来齐读这一段,感受一下茨威格的语言魅力。

(生齐读第一段)

师:其他段落中还有运用了比喻、夸张修辞方法的句子吗?(生找出句子)师:哪一句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生活动:简析两个句子“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 6 膛”,“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重点品读“皱似树皮”“森林般”。)师:我们看到,用了修辞和不用修辞在表达效果上是明显不同的。如把“皱似树皮”去掉,便成了“遮住了黝黑脸膛”,没有原句形象生动。可见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运用。练习,好不好?

(师放幻灯片,同时解说。)

师:与茨威格同年出生的中国文豪鲁迅、2003 年感动中国人物成龙、从辽

宁铁岭走向全国的笑星赵本山。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位,描写他肖像中最突出的一点。

生:鲁迅的胡子很特别,就像是一个浓墨重彩的“一”字,显示了他的倔强和刚强。生:成龙的眼睛眯缝起来很小,似睁非睁,好像是一线天,你用力望过去才 能看见有光从里面透出来。

生:我没有见过猪腰子,但是听人说看看赵本山的脸就可以了,今天一看,果然不假,而且是一个风干了一年的老猪腰子。

生:还有比喻成鞋拔子的,我看也是一个用了多年的旧鞋拔子,失去了 当初的光泽和亮度,显然已有岁月磨损的痕迹。

生:赵本山的脑袋形状也很特别,几乎是方形,从形状上看,分不出上和下来。师:同学们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而且都运用了修辞方法。但老师怎么觉得大家有丑化赵本山之嫌?

(生笑)

师:下面让我们回到茨威格的描写中。老师根据茨威格的描写用电脑给托尔斯泰画了一个像。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件。课件每点击一下就出现托尔斯泰相貌的一部分,按照图像出现顺序,老师解说:泡沫般的鬈发;滔滔白浪般的大胡子;树根样的眉毛;树柴样的额头;宽宽的、仿佛被人打塌了鼻梁的狮子鼻。课件特点:没有眼睛。)师:请同学们评论一下我画得怎么样。

生:太丑了。

师:不仅丑,还缺少很重要的一部分没画完呢,大家发现了吗?生:眼睛。师:对,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没有画眼睛。为什么呢?这可不是我的错,茨 1 老师的电脑里有三张名人的照片,我们不妨现在就做一下这方面的 7 威格用了长长5段文字描写出来的托尔斯泰就是没有眼睛的。(生笑)

师:为什么茨威格没有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呢?鲁迅先生说过:“要省俭地

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写作也应该如此啊,难道是茨威格疏忽了吗? 生:写了,在后面。

师:已经有同学发现老师在抖包袱了。茨威格不是没有写眼睛,只是在前五段没有写,他后面用了整整四个段落来写这双眼睛。我们来看下面的课文。

(师生合作读完课文)

师:读这段文字,有许多句子能让我感受到托尔斯泰的眼睛是有特点的,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里用了比喻,黑豹似的,豹子的特点是什么?生:反应迅捷,身形矫健,有捕捉力。

师:说得很好,因此老师感到托尔斯泰的目光像豹子一样有神采,尖锐犀利。你能用刚才老师说话的逻辑方式,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吗?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老师给你们一个句式。

(多媒体展示:我从_______这几句话中读出来,这是一双______的眼睛。)(生套用句式,谈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师:用大家的话说,这双眼睛是犀利的、锋利的、尖利的、锐利的,同时又饱含丰富情感。老师发现一个问题,茨威格比较偏爱托翁的眼睛。描写眼睛和前面的肖像在感情色彩上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面是贬斥,是充满了憎恶的,描写眼睛呢,是充满赞美和喜爱的。

师:看来作者重点要描写的还是托尔斯泰的眼睛呀,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什么呢?

(生摇头)师:叫欲扬先抑。(板书:欲扬先抑)

我想此时我应该随着作者的描写让托尔斯泰这双具有特色的眼睛回到他的面庞上去。(多媒体展示画面——画上眼睛)

请大家注视托尔斯泰的眼睛5秒钟,看看有什么感受。(生全神贯注地看画像)

师:好,现在我们把这两张照片放到一起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区别。生:这双眼睛给托尔斯泰带来了一些生气。

师:那么托尔斯泰因为有了这双眼睛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吗?英俊了?潇洒了?绅士了?有了贵族的威仪了?

(学生一直摇头)

师:那就奇怪了,这双眼睛并没有使托尔斯泰由一个丑陋的人变成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托尔斯泰的相貌并没有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那么茨威格为什么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描写这双眼睛呢?

生:因为当我们注视这双眼睛的时候,能看到他的才华、他的天赋,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能用文中的句子说明吗?

生:“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集中在他的眼睛里。”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师觉得在这几段文字中,有几个句子可以让我们直接看到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师:看来作者重点要描写的还是托尔斯泰的眼睛呀,这种先丑化后美化的写法叫什么呢?

(生摇头)师:叫欲扬先抑。(板书:欲扬先抑)

我想此时我应该随着作者的描写让托尔斯泰这双具有特色的眼睛回到他的面庞上去。(多媒体展示画面——画上眼睛)

请大家注视托尔斯泰的眼睛5秒钟,看看有什么感受。(生全神贯注地看画像)

师:好,现在我们把这两张照片放到一起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区别。生:这双眼睛给托尔斯泰带来了一些生气。

师:那么托尔斯泰因为有了这双眼睛会有什么大的改变吗?英俊了?潇洒了?绅士了?有了贵族的威仪了?

(学生一直摇头)

师:那就奇怪了,这双眼睛并没有使托尔斯泰由一个丑陋的人变成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托尔斯泰的相貌并没有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那么茨威格为什么不遗余力、浓墨重彩地描写这双眼睛呢?

生:因为当我们注视这双眼睛的时候,能看到他的才华、他的天赋,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能用文中的句子说明吗?

生:“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集中在他的眼睛里。”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师觉得在这几段文字中,有几个句子可以让我们直接看到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显示: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生齐读)

师:这几句话是对眼睛的描写,有丰富的含义,我们可以先选择其中的一句话,再结合老师对阅读积累来品读,看看在这双眼睛背后的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师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品析其中的一个句子,然后交流。教师补充点拨,联系托尔斯泰的作品。)

生:托尔斯泰不仅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剖析社会、剖析他人,同样也勇于剖析自己。他的自我剖析,苛刻而残酷,不留丝毫情面,像插在自己心窝的刀子。托尔斯泰用这种方式反省自己,我们从中能看出他的理想和追求,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格。

生:当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大文豪为国民大众的利益去挑战强权、揭露黑暗与丑恶时,他的自身生活和个人利益一定会受到影响。他不仅失去了财产,甚至差点失去生命。比如妻子和他分家、差一点被流放、被开除教籍,等等。

师:很高兴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已经从外表逐渐走向内心,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虽然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但却是个很好的开始,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阅读大师,走进经典:

(多媒体展示:《名人传》《忏悔录》《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今年的9月9日是托尔斯泰诞辰纪念日,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世界文豪的祭奠和敬意吧。

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表面上看可能和本课无关,但我相信它会给你们启发的。

(多媒体展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10(多媒体展示:《名人传》《忏悔录》《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今年的9月9日是托尔斯泰诞辰纪念日,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世界文豪的祭奠和敬意吧。

师: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表面上看可能和本课无关,但我相信它会给你们启发的。

(多媒体展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师:下课。同学们再见,谢谢大家!

第三篇:八级语文下册作文复习指导《情真意切巧虚构》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讲义

《情真意切巧虚构》

【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写作水平的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并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所谓“有创意的表达”,就是对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情节进行“艺术再加工”。这正如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同样,在初中的作文课上,我们也可以以作文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尽情抒写他们心中的真情。

而帮助学生达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作文中运用虚构的构思方法,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筛选身边的生活素材,从而更有创意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位置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强调要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许多写得好的作文常常是虚构之作,只是这些作品编得圆熟而已,说明写作往往离不开虚构,更离不开想象。虚构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学生作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虚构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文学修养。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说:“虚构愈切近真实愈好,情节愈逼真、愈有可能性,就愈使读者喜欢。”所以虚构法必须是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以一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有一定提炼、概括生活的能力,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也正是虚构的魅力所在。

2.本节的具体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虚构》这是一节融知识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思、写并进的作文课。原则上是以教师下水作文做为实例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如何进行虚构”的方法与标准;然后通过当堂练习来落实本节目标的达成,最后以课堂评价表来检测目标达成情况。具体设计是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分析虚构的前提条件是以现实生活素材为基础,然后通过对教师下水作文的比较阅读,以教师与学生的“答记者问”的形式,分析归纳虚构的第一种方法“移花接木法”。通过对第二次修改的立章进一步的质疑修改,学生分析总结虚构的第二种方法“添枝加叶法”,然后动笔实践修改,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面对日见难度的作文题,没有多少社会阅历与生活积累的学生,要写好一篇作文,或是考场上拿个较好的分数,如果不加以适当想象和虚构填充,1 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升学的压力和枯燥的生活使学生远离了社会生活,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真谛的理解。当他们的作文只能东拼西凑,矫情造作的时候,那是教育真正的失败。

写作的真实,贵在情感的真实,而并非是字字句句对现实生活的直观记录。实践告诉我们,杜绝学生作文中的虚构,不仅会使写作训练举步维艰,也会使学生在考试中吃亏。面对现实,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能不能虚构的问题,而是怎样进行合理的虚构,发挥其最大作用,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的问题。张抗抗曾经说过:“小说是我,散文更是我。虚构的小说,真实在生活的本质;而散文,本应是一个里里外外透明的真实。”由此看来,写作的真实在于对生活本质的真实反映,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在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虚构的方法,并明确虚构的目的在于表现生活的真实,这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猜想,了解什么是作文中的虚构。

2.通过比较阅读,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作文虚构的两种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什么是虚构,作文虚构和虚假有什么区别。

2.通过比较阅读,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作文虚构的两种方法。教学方法: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第一种虚构方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完成本节课重点。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用一则《国王和三个画师》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2.出示学习目标及要达成学习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利用故事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出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活动,学生对于本节课要做什么便有了方向感,同时也会使本节课课堂显得清晰、明了。】

二、活动一:说一说,明确什么是虚构。1.师生共同探讨问题:虚构等于虚假吗? 2.明确作文虚构:

虚构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指我们在作文时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加工,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

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到虚构有两个要素:“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虚构不等于说假话。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对所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达到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和学生对话,让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作文中虚构,并且明确虚构不等于虚假。】

三、活动二、三结合:边学边练,边练边悟。

(一)环节1: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掌握“移花接木”虚构法。

1.请同学们阅读讲义中的两篇文章,比较原文和改后的文章,有哪些不同? 2.学生阅读思考。小组内交流。3.集体交流。

那么对于改文作者虚构了哪些情节?为什么要这么虚构?我们请作者和我们谈谈这个问题,好吗?

4.教师和学生互动,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交流。备用资料:

这篇文章的构思,为了突出“温暖”这一关键词,虚构了三个细节,第一虚构了过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其实我的生日是腊月二十九,是永远不可能在学校过的。其次是父亲送的饺子,其实高中三年父亲给我送了很多东西,我特意虚构了饺子,和生日吻合起来,并且在文中饺子已经变成感情的载体-----父母对我爱的象征,我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觉得太空了,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就可以找一个物做感情的载体,象鲁迅先生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山海经》,就是长妈妈爱的象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父爱的浓缩。这样,我们的文章就具体可感了。做到这两点我觉得还不够,我又特意虚构了冬天,并且是下着雪的冬天这个特定的环境,这样,父亲的形象就突出出来,父爱就具有了感染力。

同学们,这三个细节都是真实的,为表达感情的需要,我进行了加工,把它们巧妙的安排在同一瞬间出现,这种虚构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移花接木法。

5.练习:运用“移花接木法”以《放学路上》为题展开合理想象,巧妙构思。(学生思考,口头交流。)【设计意图:以老师自己的写作经历来讲解虚构的第一种方法,对学生而言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的难点之一。】

(二)环节2: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添枝加叶法。

1.问题:第二篇文章还有哪些细节需要进一步修改?(小组内合作探究)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作文虚构的第二种的方法:“添枝加叶法”。

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有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

3.学生运用“添枝加叶法”对细节内容进行修改。4.集体交流。

5.运用观察量表评价所写内容。

6.总结:师生合作朗读修改后的文字,并进行评价。

这段文字不仅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了细致刻画,还有对我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父亲带给自己的温暖和感动,并且运用修辞来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掌握作文虚构的第二种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堂总结:教师围绕本节课学到的两种虚构方法进一步启迪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大胆尝试,努力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五、拓展与作业: 作业:守望日记

48小时守望,寻找和记录爱的踪迹。

1.说明:对父母仔细观察两天,也就是48小时,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把父母关爱自己的言行-------特别是细节,全部记录下来。思考父母平凡的言行中,包含着怎样的心意。

2.参考方式:

观察和了解父母的习惯(如习惯动作、口头语、说话声音的大小、口味、穿着、作息时间、交际)或爱好,哪一样是因你而形成或发生了改变的。问清楚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习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做记录。

3.作业方式:

请将以上记录内容写在随笔本上,然后运用这节课学到的两种虚构方法进行巧妙构思,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在这一过程中你收获的感动与感悟。

【设计意图:以感悟父爱、母爱为主题设计作业,同时将课堂所学虚构方法与提高思想与生活关连起来。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的观察,思想的锤炼,以守望日记的形式,进行深度的写作训练。】

板书设计:

木法

叶法

巧妙构思

创设情境

虚构真

移花接添枝加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Section A 2a—2d)

瀛湖镇南溪九年制学校—康妮

一.学习目标

1.会读写单词 weak, god, remind, bit, silly。理解记住短语 a little bit, instead of, give up

2.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表达故事,并用“unless, as soon as, so„„that„” 引导的状语从句来连接故事。

3.能提出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看法,能概述故事中人物的特点,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图片和相关词汇谈论中国古代的故事。

2.故事名或书名的书写规范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系统的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听说基础,正逐步向读,写过渡,通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和实践,有了初步自主合作,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处于知识积累,前后知识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有一定兴趣,但由于知识的安排由浅入深,有少数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厌恶心理,消除学生厌学情绪,激发学习兴 趣至关重要。四.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 Daily greet 2 Read words Step2 lead-in 1.Yesterday we learned a story named Yugong moves the mountains.Did you remember? 2.Let students retell part of the story together.And ask :Is it the end of story?

3.Lead—in : Let’s learn the rest of the story.Step 3 listening Work on 2a

Look at pictures.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1—4] in order to tell the story.2 Before listen, try to guess what the pictures show us.3 After listen, check answers.Work on 2b Listen again and circle the words you hear.2 Before listen,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entences.3 Check answers Step 4 Pair work

设计说明:让学生们两人一组根据图片内容提示及听力信息内容来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完成后请几名学生讲述故事。)让学生分角色给剧中人物配音,并自行设计对话内容,反复演练,这样本节课的语言知识很快得到应用,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情景化,语言学习交际化,达到了教学目的。

1.Tell Ss to make a story chain.Ss tell the story one by one with the pictures in 2a.2.Let some Ss tell the story to the class.3.See which groups’ story is better.设计说明: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来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也得到了提升。

Step 5 Read and answer 1 Show some questions to S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ory of Yu Gong? Do you think it’s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Does it seem possible to move a mountains? What could Yu Gong do intead of moving a mountains? 2.Work on 2d and read the conversation Step 6 summary Step 7 Homework 1.Recite the conversation in 2d after school.2.Tell the story Yu Gong Moves a Mountain in English to your parents.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Section A 2a—2d)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引入本单元的语言目标:围绕“传说和故事(Legends and stories)”这个话题,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重点训练“讲故事”。这节课是听说课,围绕“传说和故事”这一话题,设计先由复习上节课内容为导入,学习这个故事剩余的部分;2a、2b将听到的故事排序、圈出听到的单词,进一步理解故事;2c看图,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与同伴谈论所听到的故事,讲述传说故事。要求学生掌握用过去时态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理解并体会传说和故事的教育意义。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图片来联系听说,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一方面学生根据图片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在听力练习时,学生能很快地把握主要内容,易于理解故事。同时省去大量板书的时间,用以扩充知识量,增加学生口语的练习,而且利用适当的课件进行授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充实了课堂。再则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我扮演恰当的角色“帮助者”、“引导者”,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结对练习、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调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学生训练机会。3.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成为我自制课件取之不竭的源泉。通常我们也通过各种手段辅助英语教学,但利用互联网学习英语同其他的手段相比,有许多优点,如:信息量大,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让我们的英语课堂这“半亩方塘”充满活力,吸引学生,我们英语教师要好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股“活水”,使我们的英语课堂真正成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这节课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这节课由于一开始电脑死机,然后接着听力放不出来,导致我比较紧张,最后直接影响了学生,使有些学生都不敢张口说话。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2016-2017学年[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语文(下)《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关于剧本的基本知识。

2、理解戏剧情节再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 :赏析后再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莎剧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作品几乎是个悲剧的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千年传唱流了千年的泪水;《哈姆雷特》一个快乐王子的忧郁又何尝不震撼了一大批人„„而《威尼斯商人》却是莎氏喜剧的巅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莎土比亚(1564---1616),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584年后他到伦敦谋生,先后在剧场充当杂役.马夫.演员.导演和“环球剧院”的股东。他一生写了两部长诗.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十六个剧本(包括十一部悲剧.九部历史剧.十六部喜剧和传奇剧人其中著名剧作有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他的戏剧反映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他在创作中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马克思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出艺术创作要“莎士比亚化”。所谓“莎士比亚化”,是要求真实地和正确地反映出时代的脉搏,要求情节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画面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深远。

2、时代背景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喜剧。这时期正当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世,英国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人文主义者生气蓬勃。他们提倡人权自由.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的统治。这就使莎士比亚的喜剧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威尼斯商人》就表现了新兴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的高利贷资本的胜利,歌颂了人文主义的友谊.爱情及个性的自由解放。

3、介绍戏剧基础知识。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三、整体感知

1、注音

恻(câ)隐 豁(huî)癖(pǐ)好 凛(lǐn)腌臜(āzā)庖(páo)代 霖(lín)契(qì)约 爵(juã)怜悯(mǐn)一磅(bàng)肉 逞(chěnɡ)诉讼(sînɡ)刽子手(guì)中流砥(dǐ)柱

2、解释词语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有例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尊翰:对别人来信的尊称。翰,这里指书信。稽:查考。

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这里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庖代:是成语“越俎代庖”的简单说法。意思是越权办事或者包办代替,这里指代理他人的职务,庖,厨师。

钓裁:恭请作出决定的意思。钧,旧时对尊长或者上级用的敬词。裁,判断,决定。可援:有例子可以引用。

3、理清思路

课文是剧本《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全剧共五幕),是全剧的高潮,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尚蒙延约,必然不辱使命。敬祈钧裁。”主要写夏洛克。这部分以夏洛克出场为界又可分两层。前一层通过公爵与安东尼奥的对话,侧面显示了夏洛克的冷酷.凶残的态度;后一层夏洛克登场,他坚持从还债失期人安东尼奥身上割肉,众人劝说.许愿.甚至谩骂,也不能使他改变,从而突出他的阴险.贪婪本质,这时冲突也愈趋激烈。

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鲍西娅。她假扮律师登场,使冲突解决有了转机。她欲擒故纵,引发夏洛克坠人故意谋害公民的法网,夏洛克转为被动,受到惩罚。

4、请同学概括剧情内容

剧情冲突的焦点是围绕“一磅肉”进行的。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要有一场激烈的冲突。这一段对话,也从侧面描写了夏洛克自私、阴险、残暴的性格特点。

夏洛克一上场,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相继对他规劝、许愿、甚至谩骂,却招来了夏洛克的讥讽、挖苦,而坚持要“照约处罚”,而且当场磨刀,准备动手,显示了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的咄咄逼人之势和稳操胜券的得意之情,也表明了夏洛克不顾舆论和羞耻,孤注一掷,将冲突引向非丧人一命不可的高潮。

就在戏剧冲突发展到不可开交之时,鲍西娅上场,剧情有了转折。她智慧超群,深谋远虑,发现了条约的漏洞,胸有成竹,用以逸待劳,欲擒放纵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将夏洛克引向陷井。她先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微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又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了不答应三倍还钱的态度,再之后,则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

正当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忘形,安东尼奥义无反顾地向巴萨尼奥告别,其他人也都陷于绝望时,鲍西娅抓住了“割肉不许流血”,割一磅肉不能相差“一丝一毫”这两条件,使夏洛克陷于被动,把法律的惩罚统统加到了他身上。虽然公爵饶恕了他的死罪,但他得到了失去财产的处罚。在这一回合中,葛莱西安诺不断重复夏洛克赞扬鲍西娅是“但尼尔再世”;“是 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的话,这既是对鲍西娅聪明才智的由衷赞叹,也是对夏洛克的有力嘲讽,这正体现了喜剧所要表现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

1.贯穿《威尼斯商人》全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这场戏的矛盾冲突围绕着“一磅肉”进行的。夏洛夫执意照约处罚,割取安东尼奥身上的的磅肉,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快。安东尼奥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默忍迎受”。巴萨尼奥愿出巨款加倍偿还借款,葛莱西安诺破口大骂,连公爵也耐心地规劝,但都打动不了夏洛克,把冲突推向高潮。直到鲍西娅扮了律师登场主持审判,才使矛盾冲突的解决有了转机。

2.全剧主要塑造了哪几个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

全剧主要塑造了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物。

夏洛克: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狠毒的报复心理使他宁可放弃视如生命的金钱。

安东尼奥:仁爱善良、慷慨助人、重情轻利、侠义豪爽,但面对尖锐的斗争形式不能斗争,表现出软弱、妥协。

鲍西娅:博学细心、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她的智慧使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3.《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冲突主要产生在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剧本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怎样的社会矛盾?

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高利贷和商业资本之间的社会矛盾。

4.作者莎士比亚在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身上寄托了什么?

寄托了人文主义者的纯洁无私、轻利重义的道德理想。

5.《威尼斯商人》一文中公爵说:“你这样一点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这一句对情节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说是对情节发展的一个暗示,表明了夏洛克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6.阅读全剧,说说莎士比亚对夏洛克这一人物持什么样的态度?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样一个极端利己的高利贷者的形象,作者莎士比亚恨夏洛克的冷酷无情,同时通过夏洛克,又为一切受民族与宗教歧视的犹太人鸣不平,体现了作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

五、赏析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对话是展现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欣赏剧作,要学会品味人物的语言。

(1)讨论鲍西娅的形象意义 戏剧的语言是富有个性化的。请放声朗读文中有关鲍西娅的语言片段,然后说说哪些语句表现了鲍西娅的个性。

讨论后明确:聪明、机智而又行事果断,善良仁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鲍西娅是莎翁创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矛盾,她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她利用智慧取得了法庭斗争的主动权,并一步步揭露夏洛克的面目,三步棋即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2)夏洛克的语言中,最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是哪几句?

明确: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①能言善辩:

——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像你这样拉开了喉咙直嚷,不过白白伤了你的肺,何苦来呢?好兄弟,我劝你还是让你的脑子休息一下吧,免得它损坏了,将来无法收拾。②老于世故:

——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肯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欢喜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您了吗?„„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 ③惟利是图:

——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都不成吗?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④冷酷狡诈:

——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无论你说得多么婉转动听,都没有用。

——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消贵邦的特权。

⑤质疑:在一般的观念中,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而又凶残的商人,你对他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在一般观念上,夏洛克是一个反面角色,但是,我们也可以对他给予一定的同情。夏洛克的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动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对他给予多少理解。从安东尼奥对夏洛克的态度来看,就是相当刻薄和不宽容的。当然,夏洛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我们对他进行客观描述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他毕竟是一个戏剧人物,他注定要成为一个反面角色。因此,对他的同情和理解应该是有限度的。

要求学生在质疑的时候,既要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又要注意戏剧所给定的环境。

六、分析戏剧艺术特色。

1、在矛盾冲突中展开情节,塑造形象

冲突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突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生活本质的揭示,主题的表现,均需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

《威尼斯商人》是第四幕第一场,主要描写威尼斯法庭审判“一磅肉”案件的经过,是全剧的高潮。故事的三条线索: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三条线至此会合到一起,主要人物全部登场,戏剧冲突的双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交锋,最后形成紧张而尖锐的转机性冲突,构成了戏剧冲突的高峰,决定了胜负。从夏洛克一上场,激烈的争辩立刻开始,而且越来越激烈。剧本通过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三人从劝到骂,态度一个比一个严厉,夏洛克反驳也越来越厉害,而且显然占了上风,使剧情有层次地推进到高潮。

鲍西娅上场,在要不要照约执行处罚问题上,事情似乎会按夏洛克的意向发展,夏洛克兴高采烈。安东尼奥向朋友告别。就在这时,剧情急转直下,鲍西娅的“照约执行”竞使夏洛克陷入绝境。恶人终于受到惩罚,在这场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夏洛克这个贪婪、残忍、凶狠的剥削者的形象,也鲜明生动地刻画出来了。鲍西娅的智慧、勇敢沉着的性格特征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这种大开大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显示了作品的极高艺术水平。

2、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决不是当作某种概念进行图解,而是在紧张激烈地戏剧冲突中,通过行动和语言来刻画。围绕一磅肉的诉讼,每个人都投入这一纠葛,都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参加斗争。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夏洛克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明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豪爽都写得栩栩如生。即使次要人物,个性也很鲜明,如稳重慈祥的公爵、暴躁易怒的葛莱西安诺,也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丰富生动的语言

这一场法庭审判,在激烈争辩中表现出作品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的身分和性格。例如夏洛克的语言就很有特色,他一张嘴巴对付好几个人,语言很有争辩性,又讲究严密的推理,有时用反语加强语气,有时有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他词锋逼人,表现他的的者于世故,心肠歹毒,一旦得手,便置人于死地的那种洋洋自得心理。鲍西娅上场,他立即献上甜蜜蜜的颂辞;判决之后,又句句不离钱。其他人物语言也各有特色,如公爵的委婉耐心,葛莱西安诺的暴躁易怒等。

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比喻,使词语华丽生动。例如巴萨尼奥对夏洛克说:“初次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夏洛克不正面回答他,而只是说:“什么?你愿意给蛇咬两次吧?”用这个比喻表示出对安东尼奥的仇恨和杀害安东尼奥的决心。

接着安东尼奥也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他对夏洛克的认识:“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大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运用这些比喻,使语言丰富多彩,台词虽长,但无累赘之感,给人以一种文辞华丽流畅的艺术美感。

本剧中还有不少戏剧语言的夸张用法,例如夏洛克的奉承,吹捧鲍西娅的话和判决后“钱”的计较,以及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的“回敬”、“挖苦”等,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加强了喜剧效果。

七、小结 本文的主题:通过威尼斯法庭审理夏洛克诉讼的场面,揭露了高利贷者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丑恶嘴脸,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虚伪的本质,赞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鲍西娅一举击败夏洛克的勇气和智谋。

八、作业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指导公开课《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及反思)鲁教版五四制(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指导公开课《审题和立意》教学设计(含教学实录及反思)鲁教版五四制(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