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2 16:3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际安全概论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际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篇:国际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国际安全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INT239 学时数:4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国际政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通过对国际安全问题的系统梳理、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有关国际安全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命题和研究方法,使之能够综合利用所学过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国际安全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 安全议程的扩大和安全研究的发展(4学时)

第一节 时代的变迁与安全议程的扩大

一、传统安全议程的范围和涵义

二、战后安全议程的不断扩大

三、安全议程所提出的问题和引起的思考 第二节 从战略研究到安全研究

一、西方国际问题研究中的战略研究

二、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安全研究

三、中国的国际安全研究

第三节 国际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现实主义传统

二、自由主义传统

三、建构主义

四、其他理论方法

第二章 国际背景下的国家安全问题(4学时)

第一节 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安全处境

一、国际体系的本质

二、作为安全客体的国家的属性

三、“安全困境”和安全合作

四、体系结构在安全分析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第二节 安全客体多元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国家主权与国家安全

二、个体安全与国家安全

三、世界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国家安全的威胁

一、威胁与脆弱性

二、威胁的类型和表现方式

三、对国家安全基本含义的思考

第三章 权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6学时)

第一节 权力政治中的安全竞争

一、权力竞争与安全竞争的区别与联系

二、维持现状与改变现状的安全涵义

三、军事手段的特性与防务悖论

第二节 维护国家安全的几种典型战略模式

一、自助与自强

二、结盟

三、“整顿环境”

四、中立

五、孤立

第三节 当代安全竞争中的新因素与国家安全战略个案

一、日本:和平宪法与军事结盟

二、俄罗斯:从自强到新思维

三、印度:中立主义与大国意识

第四章 权力结构与国际安全秩序(6学时)

第一节 霸权与稳定

一、霸权稳定的机理

二、霸权周期与霸权稳定

三、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与国际安全秩序 第二节 两极与和平

一、沃尔兹的观点

二、历史上的两极体制

三、对战后长和平的再认识 第三节 多极化与国际安全

一、均势体制与均势和平论

二、多极和平论及其批判

三、当今世界格局下的国际安全秩序

第五章 国际安全保障的设想与实践(6学时)

第一节 集体安全的思想与实践

一、集体安全的思想

二、国际联盟的设计与实践

三、联合国的设计与实践

第二节 制度主义与国际安全机制

一、制度主义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二、机制化安全的类型

三、国际军控机制 第三节 安全共同体

一、理论视野下的安全共同体

二、西欧的非战争共同体

三、东南亚国家的集体认同与冲突管理

第六章 国际安全的经济分析与经济安全(4学时)

第一节 经济安全的界定与影响因素

一、传统安全中的经济因素

二、当代经济安全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三、经济安全的界定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安全

一、发展与国家安全

二、南北鸿沟与国际安全

三、作为国际安全保障手段的经济制裁 第三节 经济交往与经济安全

一、贸易和平论

二、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安全

三、石油危机和石油安全

第七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安全(4学时)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二、问题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三、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威胁

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与安全的关系

一、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二、生态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方式与途径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国际冲突 第三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战略

一、环境安全的概念

二、环境安全对传统安全观的冲击

三、环境政治中的国家安全战略与环境安全战略

第八章 中国的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6学时)

第一节 中国的安全环境

一、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

二、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形势

三、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第二节 中国的安全战略思想传统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想遗产

二、中国传统的战略文化

三、对中国战略文化的不同解读 第三节 当今中国的安全战略

一、韬光养晦的安全涵义

二、中国建设国际安全机制认识的转型

三、新安全关于中国的安全战略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四、成绩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和闭卷考试相结合

五、主要参考书目

1、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俄]A.X.沙瓦耶夫:《国家安全新论》,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

3、[美]约翰·斯坦布鲁纳:《全球安全新原则》,新华出版社,2001。

4、张幼文等:《经济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高教出版社,1999。

第二篇:毛泽东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导 论

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2.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出路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二、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身内在要求。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好“概论”课程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特点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涵义 2.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 3.毛泽东思想的特征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必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3.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邓小平的个人素养、务实精神和“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历史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1.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3.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3.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4.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1.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是一以贯之的。

2.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体系的组成和特征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任务的产物。

(二)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形成 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3、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进一步丰富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实事求是的内涵 2.解放思想的内涵 3.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二、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

(一)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群众路线的完备成熟(抗日战争时期)

3、群众路线的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时期)

(二)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的基本内容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

三、独立自主的政治原则

(一)独立自主政治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二)独立自主政治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1、独立自主的内涵

2、独立自主的基本要求

第三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发生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和前途(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 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4.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相互关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4.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5.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

1.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 必要性和可能性 2.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3.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4.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四)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党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

2.三大法宝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

第四讲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以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3.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5.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第五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革命领袖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2.列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的论断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4.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意义 4.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

5.发展生产力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 1.从国内看: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使人民共同富裕。

2.从国际看:当前世界处于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意义

(四)发展是硬道理

1.发展是硬道理是对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总结; 2.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4.发展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使命的要求;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结; 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四、科学发展观

(一)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1.传统发展观的发展等于经济增长 2.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传统发展观的核心

(二)科学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毛泽东关于发展的思想 2.邓小平关于发展的思想 3.江泽民关于发展的思想

4.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 6.坚持改革开放

第六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论述

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未来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低级阶段,第二阶段称为高级阶段。

3.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历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3.是我们党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二)正确认识基本路线新的丰富内涵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必须坚持改革(3)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3.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是动力

(二)发展是目的

(三)稳定是前提

(四)三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的。5.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验

2.基本经验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丰富和发展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略思想 1.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 2.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3.提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2.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3.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4.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3.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意义。4.全面繁荣农村经济。5.加快城镇化进程。

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行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必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必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确立。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 2.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现阶段我国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客观依据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三)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确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1.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的涵义和内容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

3.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涵义和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3.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3.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2.人民政协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的含义 2.依法治国内容: 3.依法治国的意义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过程。2.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四、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需要。2.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

3.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4.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5.政治体制改革能够推动着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1.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3.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第九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之一。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3.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三、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 1.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2.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1.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

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4.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四、文化体制的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新局面。

2.我国现行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观念更新 1.文化具有产业属性 2.文化具有商品属性

3.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和原则要求 1.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2.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

第十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1.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2.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3.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三)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民主法制。2.公平正义。3.诚信友爱。4.充满活力。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1.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5.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6.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一)毛泽东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1.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 2.其他社会矛盾问题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

第十一讲 “一国两制”与 祖国的和平统一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提出 1.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统一的初步设想。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逐步完成 “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基本内容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4.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长期不变。5.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一)“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 “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香港、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切实贯彻执行,保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必将为解决台湾间题创造有利的条件,起积极的作用。

(二)坚持“一国两制”,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若干阻力与有利因素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为实现国家统一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能为广大爱国同胞所广泛接受的方案。

第二,实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

第三,两岸关系的发展为实现统一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第四,从国际舆论以及海峡两岸的实力对比来看,“台湾独立”没有前途。第五,香港、澳门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对解决台湾问题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

江泽民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八项主张的基本思想 2005年3月8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十二讲当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1.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 2.当今时代的主题 3.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国际战略 2.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发展模式多样化 5.树立新安全观

二、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原则 1.中国坚持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宗旨。2.独立自主的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 1.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必须反对军备竞赛,推动世界的裁军进程。3.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4.应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发展南南合作。5.要创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三)中国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外交政策。2.60、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3.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4.9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第十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一)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1.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优秀品格,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3.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别的阶级所无法取代的。4.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并没有削弱。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3.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完全一致、高度统一的。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

1.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和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途径。

2.党的性质的新表述,切合我们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永葆党的先进性。

二、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包括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工人和农民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开拓者 3.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4.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新阶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与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2.社会新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三)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1.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3、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

4.形成和发展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政治局面

三、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决定的 3.坚持党的领导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

2.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切实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拓展党的群众基础

(三)提高执政能力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1.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2.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4.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二)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部活动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 2.制定和实施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3.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

第三篇:《社会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总 学 时:51学分:3理论学时:42实践学时:9适用专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的内容分为三个部

分,第一部分讲授社会科学的定义、内涵,研究程序和方法;第二部分从纵向梳理社会科学发展简史;第三部分从横向概要介绍当代社会科学中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分枝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

作为一门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学生开设的关于社会科学的概论课程,本课程的基

本目标如下:

第一,让学生对于社会科学这个领域及主修学科获得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对以下几个问

题有初步的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社会科学,如何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怎样发展的;

第二,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构成及各分枝学科所要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了解各分

枝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三,通过这门概论课的讲授和学习,让学生扩展眼界,了解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为总体的社会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的定义及内涵、发展简史和方法;第二部分讲述当代社会科学中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的分枝学科,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定义和学科范畴,明白学习社会科学导论的目的、方法和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定义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的定义的理解,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科学的定义和学科范畴

第二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方法和内容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本章思考题:

1、三个主要的知识领域重点各是什么?

第二章 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程序和方法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程序,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研究程序、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研究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科学一般的研究程序 第二节社会科学一般的研究方法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理论、假设、文案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个案法等 本章思考题:

1、结合您感兴趣的一个社会问题,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通过文案法寻找相关信息。

第三章 社会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大致演变,理解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每个时期的特点,各时期之间的联系。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

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20世纪的社会科学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本章思考题:

1、古希腊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2、中世纪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3、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4、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科学有什么特点?

5、当代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社会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社会学、结构功能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 本章思考题:

1、尝试用三种主要社会学理论解释某种社会现象,如中国社会阶层状况、民族政策等。

第五章 政治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六章 经济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第七章 管理学概要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的定义,了解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重点:定义、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 教学难点:主要理论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定义和主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 主要理论 小结

本章基本概念: 本章思考题

三、学时分配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期中采用开卷考,期末采用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折算为10、20、70。学生必须阅读老师推荐的参考书至少一本,写出读书笔记,才可以获得平时成绩;期中考试采取5分钟主题发言的形式进行;期末考试闭卷。

五、建议参考教材

彭新武.人文社会科学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吴鹏森,方列曙.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丁柏铨,胡治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执笔:审核: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64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目:

戴维•波普诺主编,《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乔纳森•特纳主编,《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郑杭生,李迎春主编,《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奶奶.艾尔•巴比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邱泽奇主编,《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阎明主编,《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费孝通主编,《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美]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第九版)》世界图书公司,2008年.阅读杂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上海大学主办; 《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主办;《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作用、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掌握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的动态过程、社会的变迁及其规律性、社会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3.熟练掌握社会构成、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社会控制的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4 2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4 3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4 4 第四章社会文化 4 5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4 6 第六章社会角色 4 7 第七章社会互动 4 8 第八章社会群体 4 9 第九章社会组织 4 10 第十章社会制度 4 11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4 12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4 13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4 14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4 15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4 16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4 合计 6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种种课题。对每一课题,不同的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教师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相关方面的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必须对相关的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写出系统的备课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并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辨论的方式。教师在结束每一讲之后,要针对下一讲的内容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到城市和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同时,利用假期,做好社会调查工作。

(三)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建议

学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各人出勤、作业和课堂讨论来确立。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考试采取开卷方式进行。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基本内容:

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功能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难点:社会学研究意义。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式。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重点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历史流变及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1、在以后的观察社会、研究社会过程中,你将会如何体现社会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2、通过考察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结合你的思考,给社会学下定义。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1.基本内容:

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作比较。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另外,本节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社会学在中国的初期导入。

难点: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西欧社会学发展期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思考题:

1、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

2、杜尔克姆与韦伯考察社会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从结构—功能的理论角度分析法轮功现象。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使学生掌握社会的含义、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了解农村城市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的联系与区别、社区的分类。

难点: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方法的案例分析。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第一节社会概述

第二节社区概述

第三节社会与社区的功能耦合

第四节社会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社会与社区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什么区别和联系?

2.试述社会和社区的不同特点与功能?

3.我国社会应当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社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社会文化

1.基本内容: 本章首先分析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行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边际文化。

难点: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1.文化的含义及结构

2.文化模式与功能

3.文化的相关问题

思考题: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你的阅读与思考,对中美文化作比较。

2、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加以阐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美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作初步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人格、弗洛伊德的“自我三段论”。

难点: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化的有关理论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及基础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体、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方式的矛盾和困境

思考题:

1、我国青少年及儿童社会化环境问题。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析社会化的历程:即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克服。

第六章社会角色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角色的一般分类,知道角色扮演中要注意的环节。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掌握社会角色的失调表现培祥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角色扮演失调以及如何解决

难点: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4.教学建议:

举具体事例,用理论带入进行分析。以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涵义

第二节角色理论 第三节角色的类型及角色扮演

第四节角色扮演失调及其解决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

1.基本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和四个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和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作出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性,了解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把握集合行为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集中典型的集合行为。

难点:社会互动的理论,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集合行为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2、思考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3、请谈谈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第八章社会群体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两个大问题:一是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二是详细阐述了几种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了解我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为什么需要群体生活、群体存在的基础、社会群体结构。

难点:当代中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

第一节群体概述

第二节初级群体

第三节婚姻与家庭

第四节初级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

思考题:

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不同?

3、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九章社会组织

1.基本内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组织的功能,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意义;掌握科层制理论并了解其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层制理论的特点、弊端;次级群体的组织结构。

难点: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4.教学建议:

课前叫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念

第二节组织的构成、特征及过程

第三节组织理论及其相应的管理观念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第十章社会制度

1.基本内容:

在了解社会制度的含义和一般作用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等几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对社会制度的功能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社会制度的功能。

难点:对社会制度的分析。

4.教学建议:

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

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社会规范体系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由哪些要素构成?

2、导致社会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1.基本内容:

让学生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了解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知道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把握我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当代主要的社会问题。

难点: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治理。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当代主要社会问题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治理

思考题:

1.试析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贫困的关系。

2.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社会后果有哪些?需要采取哪些政策对策?

3.简析贫困文化论与贫困环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1.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以及社会控制的特征,理解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一般手段与过程,了解社会控制的功能和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社会越轨的类型以及社会控制的途径。

难点:社会越轨产生的理论解释。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越轨

第二节社会控制概述

第三节社会控制的实施

思考题:

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约束的? 2.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3.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1.基本内容:

了解对于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掌握社会政策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终结。

难点: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5.教学建议:

可以采取讨论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政策概述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终结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2.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3.影响社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1.基本内容:

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则是解决与人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有关的问题的具体政策和方法、途径。其中社会保障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是现代意义的推行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方法、程序。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

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4.教学建议:

课前让学生去进行相关主题的调查。

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社会保障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项目?

2、什么是社会工作?其基本功能有哪些?

3、根据本章内容试析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基本内容:

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我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功能和类型;社会流动的特征和条件;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概念;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掌握社会分层的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分化;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社会流动的类型和特征。

难点: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功能和条件;社会不平等。

4.教学建议:

讲授方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分层

第二节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流动

思考题:

1.要使中国社会流动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2.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的区别。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区分了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两种社会变迁的形式;介绍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明白社会变迁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多种多样;理解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并理解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变迁的形式和阶段;社会现代化的标准与途径;城市化的标准。

难点:社会变迁的形式;社会现代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后果与对策;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

4.教学建议:

这一章可以结合社会案例作分析来讲解,再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概述

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第五篇:2013《汽车概论》教学大纲

《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注意要与培养方案对应课程一致,下学期第3周左右由教务处组织提供)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Automobile

学时:总计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学分:2学分

面向对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级以后年级的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测试技术基础等

教材:《汽车概论》,李育锡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9月 第 1 版第4次印刷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

1.《汽车构造》上、下册,陈家瑞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6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掌握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汽车的总体构造、分类、行驶原理和性能指标,汽车的使用和汽车相关文化等内容,为今后合理设计和正确使用汽车打下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掌握汽车的分类、性能和基本组成,掌握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汽车各部分的作用,了解汽车的使用和汽车文化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第一章 汽车概述(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汽车工业发展简介

2、汽车总体构造

3、汽车分类

4、汽车行驶基本原理

5、汽车特征参数与性能指标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汽车总体构造;

2、熟悉汽车分类和汽车特征参数与性能指标;

3、了解汽车工业发展。第二章 汽车发动机(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发动机概述

2、曲柄连杆机构

3、配气机构与进、排气系统

4、燃油供给系统

5、润滑系统与冷却系统

6、点火系统与起动系统

(二)基本要求

1、掌握发动机各系统机构。第三章 汽车底盘(6学时)

(一)教学内容

1、传动系统

2、行驶系统

3、转向系统

4、制动系统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

第四章 汽车车身及车身附件(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汽车车身

2、车身附件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汽车车身形式;

2、熟悉车身各附件;

第五章 新能源汽车(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电动汽车

2、燃气汽车

3、醇类汽车

4、氢燃料汽车

5、生物柴油汽车

(二)基本要求

1、熟悉各种新能源特点。

第六章 汽车外形与汽车色彩(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汽车空气动力学知识

2、汽车外形的演变

3、汽车的色彩

(二)基本要求

1、了解汽车外形与汽车色彩。

第七章 汽车消费信贷与汽车保险(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汽车消费信贷

2、汽车保险

(二)基本要求

1、熟悉汽车消费信贷;

2、熟悉汽车保险。

第八章 汽车驾驶考试和交通信号(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汽车驾驶简介

2、汽车驾驶考试

3、交通信号

(二)基本要求

1、了解汽车驾驶考试和交通信号。第九章 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美国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

2、日本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

3、德国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

4、法国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

5、英国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

6、意大利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

7、其他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

8、国产汽车公司及其车标

(二)基本要求

1、著名汽车公司及其车标了解。第十章 汽车运动与汽车名人(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汽车运动概述

2、汽车大赛

3、汽车名人

(二)基本要求

1、了解汽车运动与汽车名人。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专题报告的课堂讨论为辅。

六.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考查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专题报告质量作为平时成绩占40%,笔试成绩占60%。

制定人: 审定人: 审定时间: 年 月 日(打印填写)

下载国际安全概论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际安全概论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桥梁工程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桥梁工程基础》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桥梁工程的入门教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桥梁工程的基本特......

    建筑概论教学大纲

    《建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140060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授课对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学 分:2学分 指定教材:姜丽荣,崔艳秋,柳锋,《建筑概论》,中......

    《汽车概论》教学大纲

    《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课程编号:英文名称: 学时:总计6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学分:2学分面向对象: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机械原理、电工与电子技术......

    《艺术概论》 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 《艺术概论》是美术设计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 1)建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艺术概论》教学大纲 朱莉莉 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广告装潢设计;景观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 开课专业:景观设计 学时:48 一、 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艺术概......

    《建筑学概论》教学大纲

    《建筑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 大纲说明 (一) 课程性质 建筑学基础是地理学科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从建筑与人、建筑识图、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

    编辑出版概论教学大纲[精选合集]

    《编辑出版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编辑出版概论 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3学分,51学时(理论讲授51学时) 适用专业:编辑出版学 修(制)订人:周霞修(制)订日......

    《管理学概论》教学大纲

    《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中职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高职生的必修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高职生三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