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二维构成教学大纲
专科教学大纲
学 院: 专 业: 专业负责人: 院 长:
基础教育学院 美术教育 王贺成 汪子云
2012年 2月 24日
目 录
一.课程名称......................................................1 二.课程的性质....................................................1 三.课程教育学目的................................................1
(一)课程目标....................................................1
(二)各章教学目标................................................1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4
(一)课程教学原则................................................4
(二)课程教学方法................................................4 五.课程总学时数..................................................4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4 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12 八.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及推荐的相关学习网站......................12
(一)参考资料...................................................12
(二)推荐学习网站...............................................12 九.课程考试与评估...............................................12
(一)考试方式...................................................12
(二)成绩评估...................................................12
一、课程名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二、课程的性质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设计专业基础课。平面是一门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主要围绕形、形体、形态进行研究。它既有应用设计的构成部分,又有其基础设计的训练内容,要研究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它的构成形式原理,我们就应该掌握基本的平面构成设计语言,也就是掌握设计的方法和程序。色彩构成通过逻辑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全面讲授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面的知识。
三、课程教学目的: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平面构成》,培养学生的二维造型能力,将自然界中的现象、规律经过理性的概括、抽象、归纳转化为点、线、面等构成语言。通过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创造出美的造型。
通过《色彩构成》的学习,将理性的色彩知识容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中,使学生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喜好升华到更宽广,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的色彩美境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色彩,自由表现色彩的目的。
(二)各章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
第一章教学目标:使学生了平面构成的概念、平面构成的发展、平面构成的特点、平面构成的分类;掌握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点、线、面的表情及在构成中的表现,并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
第二章教学目标:在单元形的繁殖构成中,决定了一种单元形后,由他们组合而成的形体的变化是无限的,学生掌握了单元形的繁殖方法后,尝试创造多种图形的可能性,是追求合理化的出发点。
第三章教学目标:通过对形式美法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就和谐美感的法则: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变化与统一等。
第四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性的平面构成以及规律性平面构成具有的严谨的骨骼线,掌握重复构成、近似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特异构成,使之体会强烈的秩序感。
第五章教学目标:通过对非规律性平面构成中肌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不同肌理材料所能产生的不同效果,以及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通过矛盾空间的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如何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立体,创造出奇特的空间,变不可能为可能,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以,通过对肌理构成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在二维平面中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通过想象构成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把不相关的物体通过某种共性有机的结合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色彩构成》
第一章教学目标:本章通过从光与色的物理学和生理学原理的讲解入手,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掌握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三大属性。
第二章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色彩的混合,其中包括色彩的加色混合、色彩的减色混合以及色彩的中性混合。重点掌握色彩的中性混合。
第三章教学目标:通过对色彩命名方法和色立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色彩的传达方法,以及色彩给人带来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第四章教学目标: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放在一起时,由于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显示出差别的现象。通过对本长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色彩对比的重要性,掌握五种色彩对比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教学目标:研究色彩对比,离不开与之相关的要素。本章通过对色彩面积、色彩形状、色彩位置、色彩肌理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色彩面积、色彩形状、色彩位置、色彩肌理对于色彩设计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的配色与设计。
第六章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有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所谓“局部宜对比,整体宜调和”的美学规律,掌握色彩的调和更容易产生协调感,通过几种色彩调和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在实践当中能够灵活运用其进行色彩的和谐处理。
第七章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了解色彩构成在各设计领域当中的实际应用。以便把本学期学到的色彩构成理论更好的与实际相结合。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课程教学原则
本课程贯策全面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授法、图片分析法、课堂辅导、观摩讲评等方式。基本理论配合大量的练习,作业全部手绘。
五、课程总学时数:72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了平面构成的概念、平面构成的发展、平面构成的特点、平面构成的分类;掌握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点、线、面的表情以及在
构成当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表情以及在构成当中的表现。
教学难点:空间中图与底的关系以及图底反转中因视点的转换而发生图形意义的转变化,体会这种抗衡与矛盾的显示的深刻的图像内涵和使人在视觉上得到满足感与快感。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平面构成概述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
二、平面构成的发展;
三、平面构成的特点;
四、平面构成的分类。
第二节平面构成概述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
一、点
二、线
三、面
第二章 单元形的繁殖构成(4课时)
教学目的:重点在于在单元形的繁殖构成中,决定了一种单元形后,由他们组合而成的形体的变化是无限的,学生掌握了单元形的繁殖方法后,尝试创造多种图形的可能性。
教学重点:掌握了单元形的繁殖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负形空间的形态
第一节 单元形的组合
一、分离
二、相遇
三、复叠
四、透叠
五、联合
六、减缺
七、差叠
八、重合)
第二节 单元形的繁殖
1、单元形的确定
2、形态融合
3、负空间的形态
4、单元形的繁殖
第三章 形式美法则(2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形式美法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造就和谐美感的法则: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变异与秩序、变化与统一等。
教学重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重复与交错 第二节 节奏与韵律 第三节 对称与均衡 第四节 对比与调和 第五节 比例与适度 第六节 变异与秩序 第七节 变化与统一
第四章 规律性平面构成(1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规律性的平面构成以及规律性平面构成具有的严谨的骨骼线,掌握重复构成、近似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特异构成,使之体会强烈的秩序感。
教学重点:本章重点在掌握重复构成、近似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特异构成规律性的平面构成 教学难点:渐变构成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骨骼
第二节 重复构成第三节近似构成 第四节 渐变构成第五节 发射构成
第五章 非规律性平面构成(10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立体,创造出奇特的空间,变不可能为可能,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以,使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在二维平面中创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通过想象构成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把不相关的物体通过某种共性有机的结合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教学重点:特异构成、对比构成、肌理构成和矛盾空间 教学难点:矛盾空间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特异构成、对比构成 第二节、肌理构成 第三节、矛盾空间的构成
第六章 色彩构成概述(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掌握色彩的三大属性,色彩的分类以及色彩的加色混合、色彩的减色混合以及色彩的中性混合。
教学重点:色彩的三大属性;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 教学难点:色彩的推移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色彩的由来及一些基本概念
一、光与色
1、可见光
2、不可见光 第二节、颜色的诞生
一、物体色与颜料色
二、固有色
三、有彩色与无彩色 第三节、色彩的三大属性
一、明度
二、色相
三、纯度
第五节、原色、间色、复色
第六节、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 做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推移作业(4课时)
第七章 色彩的混合(12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色彩混合的基本概念,了解色彩色彩的加色混合、减色混合,重点掌握色彩的中性混合的特性和混合方法。教学重点:色彩的加色混合、减色混合、中性混合 教学难点:色彩的中性混合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色彩的加色混合 第二节、色彩的减色混合 第三节、色彩的中性混合
做色彩的空间混合作业
第八章 色彩的传达方法及色彩心理的传达与表现(4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色彩命名方法的学习,色立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色彩的传达方法,以及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
教学重点:色彩的命名方法,色立体,色彩心理的传达与表现 教学难点:色彩心理的传达与表现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色彩的命名
一、固有色命名 二、一般色名
三、符号色名 第二节、色立体
一、孟赛尔色立体
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第三节、色彩心理的传达与表现
一、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
1、色彩的性格
2、色彩与感觉
二、色彩的间接心理效应
1、心理学的同构原理
2、色彩经验与色彩记忆
第九章 色彩的对比规律(6课时)
教学目的: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彩放在一起时,由于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显示出差别的现象。通过对本长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对比的重要性以及色彩对比的方法。
教学重点:色彩的明度对比为主的画面、色彩的色相对比为主的画面、色彩的纯度对比为主的画面
教学难点: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纯度对比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正常错觉
一、边缘错视
二、包围错视
第二节、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现象
一、同时对比
二、连续对比
第三节、以色彩的明度对比为主的画面
一、明度的调子
二、有彩色系的明暗对比
第四节、以色彩的色相对比为主的画面
一、色相对比的特征
二、色相调子
第五节、以色彩的纯度对比为主的画面
一、彩度对比的特征
二、彩度调子
做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作业
第十章 色效果与色面积、色形状、色位置、色肌理的关系(2课时)
教学目的:研究色彩对比,就一定力不开与之相关的要素。本章通过对色彩面积、色彩形状、色彩位置、色彩肌理的分析、讨论,有助于我们的配色与设计。教学重点:色彩面积、色彩形状、色彩位置、色彩肌理对画面色彩构成的影响。教学难点:色彩面积、色彩形状、色彩位置、色彩肌理的分析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色面积
一、优势与抗衡
二、色平衡 第二节、色形状
一、单纯形与复杂形
二、色形态与色表现 第三节、色位置
一、位置与对比效果
二、色位置的选定 第四节、色肌理
第十一章 色彩调和概念的理解与运用(8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是学生了解色彩调和的概念与运用,局部对比,整体调和的美学规律,色彩的调和更容易产生协调感,通过几种色彩调和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在实践当中能够灵活运用其进行色彩的和谐处理。
教学难点:色彩的统一性调和、对比性调和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调和与不调和 第二节、设计与调和 第三节、色彩调和的方法
一、统一性调和
1、统一调和
2、类似调和
二、对比调和
1、秩序调和
2、统调调和
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要求学生在每节课的理论讲述后,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习作。把理论知识融合到作品中去。
八、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及推荐的相关学习网站
(一)参考资料:
1、洪兴宇.文涛.平面构成.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6版
2、李莉婷.色彩构成.合肥.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6版
(二)推荐学习网站:
九、课程考试与评估
(一)考试方式
本学科考试方式为观摩、讲评。本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二)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20%)+观摩成绩(60%)+出勤(20%)
第二篇:二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二维设计基础教学大纲s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
二维设计基础(含电脑基础)
专业:设计基础 人数:348人 年级:一年级(上学期)
课程设计:王雪青
课时:6周(120学时)
时间:2008年11月10日-12月19日(1-13班)
关键词:
工具/手段
形态/色彩
感觉/逻辑
一.课程的意义与目的: 什么是二维设计基础?
1.二维的定义——“维度”的基本概念:
一维只有长度,是呈一种相对的线形状况;
二维则有长度与宽度,呈一种相对的面形状况;
三维有长度、宽度与高度,呈一种体积或空间的状况。
“二维设计基础”课程重点学习在二维的范围——即在“平面”范围内,为今后的设计铺垫的,涉及到形态的创造方法与规律、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图形生成与构成关系等基础知识。
2.二维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形、色、质
形——形态、形状;色——色彩;质——质地、肌理,是在二维形态中,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
3.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二维造型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维设计基础课的目的为:
培养学生对图形要素——形、色、质敏锐的观察、感受与理解的能力;
在这一基础上,力求通过对相对形态的“点、线、面”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宽泛、灵活的了解与体会,研究它们在面积、空间、肌理、色彩、节奏与韵律等不同方面的组织关系,进行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图形创造与组合练习;
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各种不同的工具与表现手段,加强对图形的表现能力;
力图在实际的过程中,既能保持良好、敏锐的个人感受,又能很好地研究逻辑、掌握方法,从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去灵活有效地把握,以达到所谓“理想形态”的造型关系——一种从审美的认识上的满意组合形式与效果。
在了解与掌握图形创造规律的同时,研究如何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可能性。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
2.电脑基础
3.形态的创造与构成4.色彩的感知与构成
5.综合练习——文本的整合1.二维设计基础概论——大课(4课时)
2.电脑基础:(16课时)
讲授 CorelDRAW、Photoshop 两个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要领,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完善。
具体安排与要求另附(由张建中老师负责)。
3.形态的创造与构成:(约50课时)
a.教学要求: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学会宽泛地认识与理解形态的各要素特征与特点,掌握图形创造的基本规律;
学习形态各要素之间的组织规律、形式法则,提高对形态的审美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课程练习,学会使用不同的表现工具与手法:
传统的常规工具(含自己创造的工具)
电子计算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工具
总之,学会“不择手段”、不拘形式地去作二维形态的表现。
b.教学内容:
工具的认识、开发与体验;
形态的基本要素:
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点、线、面的构成;
质地与肌理;
图底与构图;
各元素的综合组织关系——骨骼与形式法则:
重复、渐变、特异、聚散 ……
作业安排与要求:
点、线、面、肌理的练习(多种工具的表现)
每个练习不少于4张(8 X 8 cm),裱在A4的纸上。点、线的练习要求有“手绘”与“电脑”制作两类不同的作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考虑增加使用数码相机的作业。
训练目的:
对不同工具的了解,对表现手法的开发;
对点、线、面、肌理的宽泛理解与表现;
对审美水平的提高。
图底或骨骼练习(CorelDRAW 练习,在电脑课程中进行)
训练目的:
对 CorelDRAW 软件的初步掌握,对图、底、画面空间的认识,形式语言与综合表现力的培养。
4.色彩的感知与构成(50课时)
a.教学要求: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色彩的基础理论并直接地对色彩进行遭遇、接触与感受;了解如色相、艳度(纯度)、明度等色彩的基本要素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形态、面积、韵律与情感等诸方面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初步掌握它们之间的组织规律、形式法则,提高对色彩的感受与审美能力。
要点:
遭遇与接触色彩是为了了解与认识色彩,而了解与认识色彩是为了真正合理地使用色彩。为了避免盲目进行色彩练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与弊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设计应用的案例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色彩的三大要素——明度、色相、艳度(纯度)
色彩的调配
色面积的构成色彩的明度、色相、艳度对比
色调、色谱、色彩氛围
作业安排与要求:
色彩的调配(三原色+黑、白)
单色的明度推移、双色混合 ……
明度对比练习
色相对比练习
艳度对比练习
色彩的调性练习——色谱的提取与应用
1.色彩的调配作业数量、尺寸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明度、色相、纯度对比练习各4张(8x8cm 或 8x12cm),裱在A4的纸上。色彩的调性练习, 作业整体尺寸为A4,附色谱。
训练目的:
感受色彩、增强调色能力;了解色彩的属性以及明度、色相、纯度等对比关系;培养对色调的提取、组织与应用能力。
5.综合练习——文本的整合(20课时)
教学要求:
以“文本”的形式对二维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总结。
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对表现的主题作出选择:
-课程过程与成果的呈现与总结;
-点、线、面的故事,形、色、质的故事;
-其他 ……
练习要点:
图的选择
文字的选择
图、文的构成——简单的排版练习
作业安排与要求:
图、文并茂,以图的叙述为主,有个性的文本。不少于10页,文本尺寸不大于A4。
训练目的:
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第三篇: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室内设计 学分:2.5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1、设置目的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2、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课程的难点: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333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五、课程内容:
概述(1学时)
内容:形体与空间、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要求:重点是对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的理解
第一章 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2学时)
1、空间立体的基本形态及其感情特征
2、空间立体构成美的形式法则
内容: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平衡与秩序。要求:重点是多样与统一
第二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8学时)
内容:概念、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要求:重点是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
1、(1)、软知线材及框架(2)、软质线材的构成: 木框架的软质线材构成 木托版金属框架构成 软质线材的壁饰构成(3)、硬质线材构成: 单体造型组合 转体组合框架组合
2、重点、难点
334 重点:软质线材的构成,硬质线材构成。难点:软质线材的构成。
3、作业
①以钢丝为框架,用几种色彩的毛线构成作品。②用木质条材变向转体和扇形的组合构成。
第三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之二——面材(或板材)构成(13学时)
内容:概念、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要求:重点是面材构成的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1、连续面材的构型 ①折板构造
②壳体构造
(球体、拄体)③面的切割、折叠、切割翻转
2、单元面材的构型
①层面排列
(重复、渐变)②面的组合 ③插接构造
3、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
①简单多面体的变化
(逻辑构思)
②单元多面体的积聚
(屏障机构、柱体结构、链型机构)
③曲面体
(简单、复杂)
2、重点、难点
重点:连续面材的构型、单元面材的构型、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难点: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
3、作业
①面材的切割联系。②面材的折屈联系。③板式结构的聚散联系。④柱式结构联系。
第四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之三——构成块材(13学时)
内容:概念、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335 要求:重点是块材构成的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1、(1)、块材的特点及性质(2)、块材的构成
2、重点、难点:
重点:几何形体的组合、立方体、四面体的等分割、球体的等分割。难点:几何形体的变形、自由分割。
3、作业:
①几何形体的积聚练习。②几何形体的组合联系。③分割、组合联系。
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应用
(3学时)
1、空间环境设计与生活
2、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与室内装饰
3、立体设计作品实例
五、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立体构成》赵殿泽 著
2、参考:《造型基础》
张稿昌 著
336
第四篇: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造型2》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造型2 课程编号: LMH1122005
一、开设院部: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二、教学对象:艺术设计系
三、教学目的: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是设计者在处理现实用设计之前如何运用视觉语言的基础训练之一,是视觉艺术界研究平面形象构成的学科。通过构成理论的教学,①使学生基本掌握视觉元素中的点、线、面的种类、性质以及它们之间在二维空间中的构成种类、方式,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构成表现,探索形式美法则怎样在具体构成中体现样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构成中的表现;②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掌握规律,运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图形配置。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和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四、教学要求:
灵活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和,能运用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编排。训练和提高二维空间的形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地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格的理性造型能力。让我们掌握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重点在于掌握规律,运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图形的配置。
五、课程学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8×4=32课时
六、考核:以学生习作为依据,综合平时努力程度,由教研组集体评议打分:平时20%,考试80%。
七、教材: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程:平面构成》.洪兴宇、文涛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八、主要参考书目:
1、《平面构成》.满懿.辽宁美术出版社
2、《平面设计基础》.陈菊盛.中国工业美术协会[内部刊物] 3、《新平面构成》.洪兴.辽宁美术出版社 4、《平面构成教程》.汪芳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5、《二维设计基础——平面构成》成朝晖,北京大学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第一章平面构成(一)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特点;
二、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点、线、面的概念及其表情;
第二章平面构成(二)
一、形式法则:
1、和谐;
2、对比;3对称和均衡;
4、节奏和韵律;4多样统一;
二、形与平面空间的视觉创造:
1、形的概念:形、基本形;
2、骨骼;
4、正负形;5错视觉;
第三章平面构成(三)
一、形与空间的构成方式:
1、重复构成
2、近似构成
3、渐变构成
4、发射构成
5、特异构成
6、密集构成
7、对比构成
8、空间构成
第四章平面空间中的肌理训练
1、认识肌理;
2、认识材料;
3、肌理的表现与意义;
4、平面肌理制作的表现技法:点绘法、勾线法、平涂法、晕染水化法、吸附法、排水法、脱胶法、笔触法、拓印法、堆积法、刻纸法、揉纸法、熏烧法、拼贴法
第五篇: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形态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平面形态构成》
2、课程类别:必修
3、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程。
5、总学时数:36学时(讲授理论课时:4学时,设计实践课时: 32学时)
6、总学分:
7、先修课程: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平面形态构成是造型设计中的一项基础内容,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所谓“平面”是指造型活动在二维空间中进行,所谓“构成(Composition)”是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建构理想形态的造型行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创造的方法。构成在造型艺术领域里还有组织、建造、结构、构图、造型等含义。概括来讲,平面形态构成就是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形态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1、通过理论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规律。
2、能够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各项基本构成法则;能够理解综合构成中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意。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平面构成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平面形态构成的定义,明确学习的目的,研究的内容以及与专业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构成的概念
(二)平面构成的定义
(三)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
(四)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五)平面构成应用
第二章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及表现形式,能在创作中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
(一)对比与统一
(二)对称与均衡
(三)节奏与韵律
(四)比例与权衡
第三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点线面的表现形式,线的种类及性格特征,面的形态分类等 教学内容:
(一)点
(二)线
(三)面
第四章
基本形与骨骼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形相遇的几种形式与骨骼的分类,并能根据要 2 求创作相应的作品 教学内容:
(一)基本形
(二)骨骼
第五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构成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各构成形式的基本特征,并能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
(一)重复构成(二)近似构成
(三)渐变构成
(四)放射构成
(五)特异构成
(六)密集构成
(七)对比构成
(八)空间构成
(九)肌理构成
四、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分析来进行课堂讲授、作业个别辅导、作业集中讲评(包括优秀作业评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正方法的分析)、平面设计作品欣赏与分析。
1.理论讲解
2.图片欣赏与启发创作相结合
3.主要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经典作品赏析
4. 对学生的作业参与、启发、点评,及时解决作业问题,并举行观摩展览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 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艺术设计教研室全体教师评定课程考核成绩,任课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出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作业10%+学习态度及出勤20%)+考试70%。
六、教材与参考书
[1]:夏镜湖著,《平面构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北碚,1998年版 [2]:蓝先琳编著,《造型设计基础.平面构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版
[3]:汪芳著《平面构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杭州,2005年版 [4]:韩旭编著《平面构成》,郑州大学出版社,郑州,2004年版
七、其它
为了使平面形态设计的教学既有系统性又具有灵活性和先进性,以上各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经报批后进行适当增删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