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三大构成课程编码:
学分:3分
总 学 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
适应专业:动漫/图形图像各专业
先修课程:三大构成 素描色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明确平面构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习近平面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定义
第三节平面构成的学习目的第四节平面构成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平面构成应用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与在具体构成中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对比与统一
第二节对称与均衡
第三节 节奏与韵律
第四节 比例与权衡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10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点线面的一般排列设计开始,逐步进入较复杂的点线面平面构成设计
第一节 点
一、点的构成;
二、点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二节 线
一、线的构成;
二、线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面
一、面的构成;
二、面的形态特征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节 应用点、线、面原理完成具象形到抽象形的变化
第四章 基本形与骨骼(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对基本形进行八种形态的自由组合,骨骼在构成中的完美运用。
第一节 基本形
第二节 骨骼
第五章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构成形式的特点及构成,难点是各构成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 基本元素的构成形式
第二节 重复构成第三节近似构成第四节 渐变构成第五节 发射构成第六节 特异构成第七节 密集构成第八节 空间构成第六章肌理构成(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基本要素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学会创造新形态,构成形式的应用。
第一节 认识肌理
第二节 肌理的分类
第三节 肌理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第四节 肌理在艺术设计上的应用
第七章色彩的物理理论(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各种色彩标号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的概念
第二节 色彩的表示方式
第三节 孟塞尔色立体
第四节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第八章色彩的分类与特征(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类型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的分类
第二节 色彩的基本属性
第九章色彩构成的内容(10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几种类型的色彩混合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节 色彩混合一、原色;
二、加法混合;
三、减法混合;
四、叠加混合;
五、间色;
六、互补色;
七、并置
混合;
八、旋转混合第二节 色彩的并置
第三节 色彩的节奏
一、重复的节奏;
二、渐变的节奏;
三、多元的节奏
第四节 色彩的色调
第五节 配色实例
第十章色彩与心理(6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该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对色彩的视知觉现象的理解。以及怎样能熟练、正确地运
用色彩表现方法表现相关联的视觉现象。
第一节 色彩的感觉
一、温度;
二、重量;
三、质感;
四、面积;
五、情绪,六、色彩搭配的感觉
第二节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一、色彩的联想;
二、色彩的心理象征
第三节 色彩的使用
一、影响色彩使用的因素;
二、色彩的使用;
三、色彩的喜好与禁忌
一、立体构成的概念
二、立体的类别及性格
三、立体的构成特
第十二章 立体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一、粒体构成二、线体构成三、面体构成四、块体构成第十三章 立体的构成要素(6学时)
一、逻辑要素
二、形式美要素
三、形态要素
四、空间要素第十一章 立体构成概述(4学时)
五、材料要素
六、肌理要素
三、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
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概论(0学时)
实验二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2学时)实验三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8学时)实验四基本形与骨骼(2学时)
实验五平面空间的基本构成形式(6学时)实验六肌理构成(2学时)
实验七色彩的物理理论(2学时)
实验八色彩的分类与特征(4学时)
实验九色彩构成的内容(2学时)
实验十色彩与心理(2学时)
实验十一立体构成概述(0学时)
实验十二 立体的基本构成形式(4学时)
实验十三 立体的构成要素(4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图形图像,动漫,各专业。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4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设计1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
六、教学参考书
1、李洪忠等编著,《三大构成》第一版,上海美术出版社,2007年。
《三大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三大构成学分:3
周数:2周适用专业:动漫,图形图像,一、目的与任务
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构成设计与专业设计的相互关系。懂得构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掌握构成设计的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特性及其作用,并能掌握一定的材料性能与一定的工艺技能,完成相关各项目的练习作业与命题创作。
三、课程设计内容
第一、期中课程设计
以所学的平面结合色彩为主,做一幅广告设计
第二、期末课程设计
以三大构成为基础,通过点线面结合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中所学的知识,做一组“我的家园”为主题的设计作品
四、时间安排
《三大构成》课程设计安排在期中、期末进行,时间2周。具体安排如下:
(1)期中课程设计
(3)期末课程设计
五、组织管理
课程设计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由指导教师全面负责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六、成绩考核与评定
1.考核内容
由教师对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的表现,所完成的作品、文档说明、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评定标准如下:
(1)作品内容75%(1周)(1周)
(2)创意
15%(3)文档说明
2.成绩评定10%
依据上述考核内容,最后采用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五级记分制评定学生课程设计成绩。
第二篇: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总 学 时:100 理论:60 实践:40 适用专业:广告专业 装潢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之一,是艺术设计基本素质培养阶段。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设计表达基础的概念、技能、方法,了解建筑设计基础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基本美学素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牢固基础。任务:讲授构成基础理论和基本设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二、先修课程:
素描、色彩
三、教学基本要求:
(一)构成理论教学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通过对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的学习,掌握三大构成的基本设计原则设计符合构成要求的设计图;
(2)教学要求:讲授构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构成设计方法和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构成表现能力,为专业设计训练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三大构成的理论知识、构成的基本原则、方法;(2)理解:正确理解三大构成的设计理论;
(3)掌握:三大构成的概念、造型要素、形式要素。
(二)构成实践性教学环节
1、知识点和教学要求
(1)知识点: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注意事项、创新要求;(2)教学要求:本部分讲授的是构成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构成的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设计符合构成原则的作品。
2、能力培养要求
通过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练习,要求学生(1)了解:三大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
(2)理解:构成练习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合理安排时间,在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的练习。
(3)掌握:三大构成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原则,基本设计方法。
四、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强调训练与图例相结合的讲解,循序渐进。就每一构成要素及构成法则作针对性的练习,重点在指导和讲评,逐步提高学生的平面构成能力,为今后创造性课程打好基础。
五、教学内容:
平面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概述 21.了解构成的概念 2.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 3.了解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41.理解点的性质和作用 2.理解线的性质和作用 3.理解面的性质和作用
(三)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 61.掌握律动、节奏规律 2.掌握均衡规律 3.掌握调和规律 4.掌握统一规律
(四)平面构成的形式 41.掌握重复构成形式 2.掌握渐变构成形式 3.掌握空间构成形式 4.掌握特异构成形式
色彩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色彩理论的沿革
1.了解内容色彩构成总述各个时代色彩理论研究成果
2.要求了解和掌握色彩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重要代
表人物,能达到何种设计。
3.重点与难点色彩理论发展史重要的代表人物。
4.了解什么是色立体以及孟塞尔色立体和奥斯特瓦德色立体。
(二)色彩理论
色彩的形成——认识色彩、色与光、色彩的产生、光源色 色彩的属性——无彩色和有彩色、色相环与色立体
学时
学时
学时
学时
2学时
4学时
色彩的混合——原色、光学三原色、色料三原色、色彩混合
色彩的表述与色彩体系——古代色彩科学的研究、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现代色彩科学发展(显色系统和混色系统)、色立体的基本骨架(明度色阶表、纯度色阶表、色相环、等色相面、等明度面)。
(三)色彩知觉与色彩对比 4学时
色彩知觉现象——视觉适应性、视觉惰性、色彩的错觉、色彩易见度 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
其他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色彩的肌理对比
(四)色彩的调和 4学时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类似调和、对比调和、面积调和、色彩的间隔调和 色彩的调性表达
(五)色彩的心理效应 4学时
色彩心理的表现类型——等级制度的色彩象征、宗教信仰的色彩象征、色彩的通感——色彩的音乐感、味觉感、轻重感、柔软与坚硬感、亲切舒适感、色彩的表情
立体构成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2学时
基本要素:形态的基本要素,形态的分类,形态的创造。
2.立体构成的基本法
2学时
基本法:线材的构成方法,面材的构成方法,块材的构成方法,材料的综合处理方法。
3.立体感、空间感
2学时
立体感、空间感:量感,空间感,肌理,错视。
4.美感要素形式法则 4学时
形式法则:尺度与比例,稳定与均衡,秩序与混乱,单纯与模糊,形象与意境。
5.立体构成 2学时
立体构成的技术意识, 立体构成的结构分析, 立体构成的机能造, 立体构成的技术美。
6.立体构成设计制作 8学时
软质线材设计构成 硬质线材设计构成 半立体设计构成 面材设计构成 块材设计构成 综合设计构成 肌理设计构成六、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1.《环境艺术设计手册》 马克辛、吴成槐 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2.《立体构成》 辛华泉 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3.《立体·构成材料》
4、《装潢设计构成基础》.
5、《平面设计作品赏析》 陈钦、陈赞蔚 编著 冯罗铮编著何 洁编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第三篇:三大构成教学
“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
摘要:“三大构成”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中国以后,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但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泛化、僵化、异化等教学问题导致“三大构成”在设计教育中遭遇一些不合时宜的尴尬。“三大构成”意欲重振雄风,需要特别注重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关键词:“三大构成”,教学,困境,设计教育
1919年,德国教育家格罗佩斯创建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新主张,并带领伊顿(Johannesltten)等包豪斯的多位艺术家和教师从造型方法和理念着手,对点、线、面、体等抽象的艺术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形、色、质在造型关系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三大构成”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广州美术学院经由香港率先引进“三大构成”的教学内容和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相继推行“三大构成”,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从以传统手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教育的桎梏中走了出来。由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组成的“铁三角”教学体系的确立,对提高我国实用艺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及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也随着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不断涌入以及设计艺术自身的发展,曾经引领中国设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三大构成”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一、欲续辉煌却难抑尴尬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必修课,30余年来,“三大构成”在中国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并“成为从抽象形态入手培养 设计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①,言其“辉煌卅年”应该说是实至名归。然而,“三大构成”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却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盲目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等尴尬的境地之中。
(一)泛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1.各专业“三大构成”教材使用一致化,教学内容标准化,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的“个性”。目前“三大构成”教材版本确实不少,但很多教材在内容上基本都是重复早期的教材,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三大构成”教材大同小异,各设计院校在使用教材时也不分专业统一征订,从而疏于考虑专业的“个性”。由于使用完全相同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标准”化了,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三大构成”的教学也就缺少了相应专业的灵活性。
2.“三大构成”课程师资边缘化、课堂规模“广场”化。虽然“三大构成”被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很多设计院校的“三大构成”几乎成为了一种“剩”课,新来的老师、专业不太对口的老师、没有安排到别的课的老师都有可能承担起“三大构成”的教学重任。这样,“三大构成”课的师资也就难免被弱化、边缘化。另外,设计课原本为“小课”,有时甚至还是一对一的“个性课”,但任何一所学校的“三大构成”课都无法享受这样的“待遇”。一个“三大构成”的老师极有可能包揽很多个自然班的构成教学,而在安排课堂教学时,几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百余名学生挤在一个超大教室里听“大课”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泛化带来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比如说,服装设计、包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都属于实用艺术设计类别,但就其设计的对象而言,显然存在巨大的差异。虽然这三个专业均需修习“三大构成”,但是,在运用这些设计基础手法时却需要各自不同的针对性。如果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合班开课就无法紧密联系专业逐一讲解,也无法详细阐释各种构成手法在具体专业方 2 案中的运用。如此合班授课,必将抹杀“三大构成”在不同专业中应有的差异性,教师的讲解也不可避免地流于空泛的概念,学生也就难以把握如何将构成技法结合到自己的专业之中,教学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二)僵化: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中国近30年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虽然确立了“三大构成”无可动摇的地位,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设计教育一开始就没有充分把握包豪斯“三大构成”教学的真谛。“包豪斯的基础教学课程形成了一个多样化完整的体系,强调技术与理论的合一,不是单纯求取作业效果,而是要求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从个人艺术表现转到理性的新媒介表现上来”②。创新一直是包豪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包豪斯的教学基础结构是“工作室”,每间工作室由两位教员来分担教学任务。其中,“工作室师傅”是典型的手工艺人,精通手工技艺、材料和制造工艺,而“形式导师”通常由艺术家担任,其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然而,我国现行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主要是以理论知识和实践制作为主,重视形式法则的训练,而不重视抽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由于只关注形式法则和实际制作,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三大构成”课程变成了图案课、手工课。学生往往满足于在经验层面模仿前人已有的相关图例,能够做成图案成品或立体造型就满足了,却很少思考其本质,这样也就难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艺术设计潜力,对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模仿是学习“三大构成”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但是,现行的构成教学没有调整好模仿与创造之间的关系,过于注重“形式”模仿,忽略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学生也极有可能因为这些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产生厌倦感,失去对构成课程学习的热情。这种忽略培养学生的抽象力、创造力的教学模式,误入形式主义的泥淖,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为学生步入社会后难以应付激烈竞争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埋下了根本性的隐患,这无疑严重背离了“三大构成”教学的初衷。张道一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抓住包豪斯在工艺上成功的本质,而是在艺术形式上剥取了一点皮毛,不仅没有比过去向前逾越一步,相反地是种 3 后退。诚然,如果不能真正把握“三大构成”的本质,不能有效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那么培养出色的设计艺术家只能是一句空话。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在现代设计中已经被广为应用,但是,目前的“三大构成”教学并没有很好地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优势接轨,大多数的构成课程还停留在手工构思以及手工制作的传统层面上。比如,立体构成课与设备、材料、工艺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很多院校并没有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即使学生有了好的设计点子,但囿于严重过时的“客观条件”,设计方案也没有办法顺利地付诸实施,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异化:与后续专业课割裂
从课程体系角度来说,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最直接的意义还在于为后续课程的顺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大构成”并不能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但“三大构成”却能为培养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建立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既是“三大构成”教学的立足点,也是“三大构成”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三大构成”往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脱节,两者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基础”与“升华”的关系,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相关人士没有真正把握“三大构成”课程的本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平面构成设计可能被当作黑白图案设计进行“微技术含量”的机械训练,而“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则分别被某些学生戏称为“色环课”和“折纸课”。在教学过程中,构成学老师可能只关注“构成”原理本身,并不考虑构成学原理如何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问题,也不考虑这些构成学原理将会对未来的专业课程产生怎样的渗透作用,使学生的认识处于懵懂状态。比如说,在讲授“形态要素”时,教师只注重诠释点、线、面的构成形态以及运用后再布置相应的构成训练,至于在具体的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实践中怎样实现个性化的运用则很少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可能不清楚这些 4 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的具体用途,训练时也就只能是利用点、线、面这些抽象的符号来进行机械地模仿和重构。“三大构成”既然是基础课,也就没必要强求它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发挥惊天动地的作用,但是,作为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架设牢固而通畅的桥梁,则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重振雄风亟需三大改革
(一)重视专业差异,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有没有效果,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关键在于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三大构成”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现行的课程设置多是将这三部分各自独立开课。独立开课,当然有其充足的理由,毕竟是三种不同的构成。但是,是否有更好的设课方式?虽然这“三大构成”可以各自独立成体,但是三门课程的某些内容却是相互融合的,这就为课程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在教学实践中,三门课程往往是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对于其中重复的部分不会作什么处理,这样,既浪费了教学资源,也浪费丁学生的时间。另外,三门课程之间的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抽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为了精简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可将“三大构成”整合为一门课程,这样便能够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统筹兼顾,便于“三大构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构成的知识链更加严密完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另外,整合之后,教学的选择性与自由度更大,更有利于综合性课题训练的实施。同一个课题,既可以有平面构成的训练,也可以有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的训练,这样更容易接近于终端的设计对象。
当然,也并不是一定要将“三大”构成整合为“一大”构成,“三大构成”依然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独立设课,但是,在教学大纲编制和教师配备时一定要通盘考虑。教学大纲是教学之“纲”,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准绳,由于“三大”构成课程之间存在一些知识点交叉或重复的现象,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就应该全盘 5 考虑,全方位整合。同时,要注重弱化纯理论知识,强调知识、原理的运用,比如在色彩构成中,宜于弱化色彩的成色原理和理论关系,把重点放在色彩的搭配以及抽象表达上。另外,三门构成课不宜平行开设在相同的时间段,而应该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内,如果能由同一教师连续担任则更好,这样可有效避免内容重复或要点遗漏的问题,也便于合理安排课题训练。
此外,课程设置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不同专业合班上课的问题。考虑到“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同专业的班级合班上课是可以考虑的,但是,不同专业的班级则应该避免合班上课。为了让构成学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应该安排各设计专业真正懂行的老师来担任构成教学,而且构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也应该充分体现专业的“个性”。
(二)紧跟时代步伐,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可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节省了大量的作业时间,也提高了画面的精细化程度。学生也能从简单但又繁琐的手绘钩线涂色中摆脱出来,将节余的时间用来训练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三大构成”的教学不要过分纠结于传统的那种“功底”,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更加有效的表现手段去完成课题任务,引导学生围绕训练主题自由选择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展设计工作。
艺术设计的发展与艺术、技术、设备和材料等的进步密切相关,好的设计方案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来支撑,为此,“三大构成”的教学也必须以先进技术、设备和材料为依托。其实,在“三大构成”的表现中,手绘、电脑表现以及模型表达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三种必备手段。就拿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来说,即使现在电脑设计大有作为,但是手绘也不能完全抛弃。在处理手绘和电脑制作的关系时,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应是用手绘构思,用电脑制作成品,这样既发挥了现代化设计手段的优势,又没有丢掉传统的功底,是一种锻炼综合 6 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更新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创造力
目前中国设计教育中的“三大构成”不能博得学生的好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模式老化。迷茫的学习目的、传统的批量灌输、老套的课题训练将学生原本激扬的学习热情浇得奄奄一息。著名的日本朝仓直已教授对“构成”有一个概念性的综述:“构成”的重点在于“造形”。“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的条件,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无数次反复的积累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创造力的育成。”③“三大构成”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有所用、学而能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大构成”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更新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三大构成”是所有设计专业共同的基础课,各大设计院校大都采用集中“讲”课的方式上课,也正是这样一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导致了“三大构成”教学效率的低下。“三大构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根本,“三大构成课程的创造力的培养,应该看成是设计学科创造力培养的预演和微缩”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培养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克服思维的固定模式,培养发散式思维,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解决设计思维中“一种模式、一个方向、一个结果”的“惰性”问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讨论,找出方案的局限性、不合理性,强化方案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创造力的双向提升。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观察、实践与总结训练,才能形成一套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因此,教师除了讲解基本知识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研究和表现的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探索、思考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在进行“三大构成”的课程设计时,善于将形式法则的讲授过渡到主题构成的训练,要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提升为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上。要善于利用课题设计调动一切感性和理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上升为创造力。
2.实施“协同教学”。协同教学首先要树立“联系教学”的观念。当前“三大构成”教学的主要症结之一是孤立,“三大构成”的彼此孤立、“三大构成”与后续课程的脱节导致了构成教学的低质、低效。因此,在“三大构成”教学中运用“联系教学法”是其走出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任课教师应该清楚自己任教课程在整个专业或专业模块中所处的地位,清楚任教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并且在课堂上将这些关系暗示或直接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以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对“三大构成”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技巧。建立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联系,可实现“三大构成”广度以及深度的拓展,使整个课程更加系统化,为将来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协同教学还表现在学生课题训练的合作上。其实,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立体设计都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来完成的,而是靠一个团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而不断完善直至最终完成的。因此,在“三大构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后的作业训练中,任课教师可以布置稍微“大”一点的作业,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团队共同完成,团队成员通过互相沟通,彼此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共同提高。
注释:
① 田君.“三大构成”的引进 [J].装饰,2008,(3).②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lO,(9).③ 王茂林,尹书倩.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初探 [J].湖南包装,2004,(3).④ 孙灿.从培养抽象力与创造力初探三大构成的课程改革 [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8
第四篇:立体构成教学大纲
《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室内设计 学分:2.5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1、设置目的
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科学的解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得形态。以此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为设计活动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案,使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包装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2、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其前期必修课程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不同点在于,立体构成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空间的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且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及材质与创意相符合,包装结构、包装容器科学合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理解线、面、块三大构成要素及其构成规律,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形式美的基本法则,2、技能要求:
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制作包装结构和容器造型。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课程的难点: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
333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五、课程内容:
概述(1学时)
内容:形体与空间、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要求:重点是对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要素的理解
第一章 空间立体造型的基本因素(2学时)
1、空间立体的基本形态及其感情特征
2、空间立体构成美的形式法则
内容: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平衡与秩序。要求:重点是多样与统一
第二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8学时)
内容:概念、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要求:重点是硬线材构成、软线材构成及其特点
1、(1)、软知线材及框架(2)、软质线材的构成: 木框架的软质线材构成 木托版金属框架构成 软质线材的壁饰构成(3)、硬质线材构成: 单体造型组合 转体组合框架组合
2、重点、难点
334 重点:软质线材的构成,硬质线材构成。难点:软质线材的构成。
3、作业
①以钢丝为框架,用几种色彩的毛线构成作品。②用木质条材变向转体和扇形的组合构成。
第三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之二——面材(或板材)构成(13学时)
内容:概念、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要求:重点是面材构成的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1、连续面材的构型 ①折板构造
②壳体构造
(球体、拄体)③面的切割、折叠、切割翻转
2、单元面材的构型
①层面排列
(重复、渐变)②面的组合 ③插接构造
3、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
①简单多面体的变化
(逻辑构思)
②单元多面体的积聚
(屏障机构、柱体结构、链型机构)
③曲面体
(简单、复杂)
2、重点、难点
重点:连续面材的构型、单元面材的构型、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难点:可展开之多面体构型。
3、作业
①面材的切割联系。②面材的折屈联系。③板式结构的聚散联系。④柱式结构联系。
第四章
基本形体的综合构成之三——构成块材(13学时)
内容:概念、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335 要求:重点是块材构成的特点及常见表现形式。
1、(1)、块材的特点及性质(2)、块材的构成
2、重点、难点:
重点:几何形体的组合、立方体、四面体的等分割、球体的等分割。难点:几何形体的变形、自由分割。
3、作业:
①几何形体的积聚练习。②几何形体的组合联系。③分割、组合联系。
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应用
(3学时)
1、空间环境设计与生活
2、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与室内装饰
3、立体设计作品实例
五、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立体构成》赵殿泽 著
2、参考:《造型基础》
张稿昌 著
336
第五篇: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造型2》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造型2 课程编号: LMH1122005
一、开设院部: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二、教学对象:艺术设计系
三、教学目的: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是设计者在处理现实用设计之前如何运用视觉语言的基础训练之一,是视觉艺术界研究平面形象构成的学科。通过构成理论的教学,①使学生基本掌握视觉元素中的点、线、面的种类、性质以及它们之间在二维空间中的构成种类、方式,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构成表现,探索形式美法则怎样在具体构成中体现样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构成中的表现;②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掌握规律,运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图形配置。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和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四、教学要求:
灵活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和,能运用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编排。训练和提高二维空间的形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地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格的理性造型能力。让我们掌握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重点在于掌握规律,运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图形的配置。
五、课程学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8×4=32课时
六、考核:以学生习作为依据,综合平时努力程度,由教研组集体评议打分:平时20%,考试80%。
七、教材: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基础教程:平面构成》.洪兴宇、文涛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八、主要参考书目:
1、《平面构成》.满懿.辽宁美术出版社
2、《平面设计基础》.陈菊盛.中国工业美术协会[内部刊物] 3、《新平面构成》.洪兴.辽宁美术出版社 4、《平面构成教程》.汪芳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5、《二维设计基础——平面构成》成朝晖,北京大学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第一章平面构成(一)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特点;
二、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点、线、面的概念及其表情;
第二章平面构成(二)
一、形式法则:
1、和谐;
2、对比;3对称和均衡;
4、节奏和韵律;4多样统一;
二、形与平面空间的视觉创造:
1、形的概念:形、基本形;
2、骨骼;
4、正负形;5错视觉;
第三章平面构成(三)
一、形与空间的构成方式:
1、重复构成
2、近似构成
3、渐变构成
4、发射构成
5、特异构成
6、密集构成
7、对比构成
8、空间构成
第四章平面空间中的肌理训练
1、认识肌理;
2、认识材料;
3、肌理的表现与意义;
4、平面肌理制作的表现技法:点绘法、勾线法、平涂法、晕染水化法、吸附法、排水法、脱胶法、笔触法、拓印法、堆积法、刻纸法、揉纸法、熏烧法、拼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