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数学教案(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6:4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单元数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单元数学教案》。

第一篇:第一单元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圆

单元设计意图: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本单元主要通过六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圆的认识

(一)、圆的认识

(二)、欣赏与设计、圆的周长、圆周率的历史、圆的面积。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对圆的本质特征和圆的对称性的认识。

2、开展测量活动,探索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经历探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4、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拼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围绕以下几个要点:能正确描述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能解决一些与圆的周长和面积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评价学生对圆的认识,主要是能让学生说出圆的特征,同时,能根据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玩套圈游戏时,为什么要站成圆”等。

圆的认识

(一)学材分析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学情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学习目标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师活动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 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 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板书: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 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 确定圆的大小 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 通过圆心 两端都在圆上 长度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r=d/2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

(一)学材分析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初步会用圆规画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就对此进行练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圆的特点,但解释生活现象还不够灵活,重点应放在这。

学习目标

1、能用圆规训练地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教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说说什么是直径、半径?并在圆上指出半径、直径和圆心。

2、说说画图的步骤,并画一个圆?

二、展开

1、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演示圆形和方形的运动痕迹。

3、小结

4、想一想:解释下列现象并说为什么。

三、练习

1、画一个指定半径的圆

2、画一个圆心自定的圆

3、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你能用哪些方法画圆?

四、总结

正方形的中心点到边上各点的距离不全相等,这样的车轮滚动时不平稳。而圆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车轮滚动时比较平稳。

五、延伸

1、能用圆解释下列现象吗?(1)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呢?

(2)人们在转观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呢?

2、数学万花筒

五、作业

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

(二)学材分析

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找圆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利用经验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然后,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探索圆的轴对称性以及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活动,学生可能发现圆的其他特征,只要合理教师都应肯定,作为基本要求学生只要能探索出教材中的结论即可。

学习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 教师活动

一、用不同的方法找圆心,(课前让学生先在家里实践一下)

二、圆是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我们已学过哪些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2、圆是轴对称图形

(1)让学生按直径对折看是否重合?(大小图形多折几个)得出了结论。(2)直径是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三、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让学生各自量一量自已所画的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各是多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结:在同一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在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相等。

同一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二分之一。

四、练习

1、老师出题学生口答

2、填表

3、画圆的对称轴

五、总结

六、作业

欣赏与设计

学材分析 图案很美,学生能够喜欢。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图案的绘制过程不是非常清楚。

学习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的特。

3、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看一看

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案组成的?经过了哪些变化?

2、涂一涂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准备怎样涂?涂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3、展示交流

4、书中第2题方法同上

5、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再让学生说说设计方案。最后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进行物品中和标志的设计。

6、总结

圆的周长

学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测量圆的周长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意义想办法测量圆的周长。教材中呈现了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一种是用线绕一圈,再量出线的长度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些组合图形的周长概念比较模糊。学习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和理解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细线、圆形纸片等。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实践引题。

画圆,指出圆的周长。如果第二个圆一周长度(周长)要求比刚才这个圆的周长大,画的时候该怎么办?(半径变大,直径变大。)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按课本P11问题中的插图和讨论题,分4人小组进行讨论。

2.出示P11活动中铁丝围成的圆,求它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绳子绕一周,量绳子;铁丝剪断,化曲为直。)

出示一个圆形,求它一周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引出在尺上滚动周长的方法。)在滚时要注意什么?(滚动时很容易原地打转,测量时容易有误差,所以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分组操作:用滚动(将圆片拿起,放在尺上滚)或用绳子绕一周,测绳子长度的方法,分别测出直径是2㎝,3㎝,4㎝,5㎝的圆的周长,填表计算,观察直径与圆周长的关系。(然后分小组汇报,由多组汇报都得到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引出圆周率)

4.通过实验认识圆周率。各组汇报测量结果,汇报观察结果。经实验得出:不管多大的圆,它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值是一个常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π=Cd

因此: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C=πd或C=2πr 最后要向学生说明,大家实验结果不统一,是由于滚动时有磨擦力等因素干扰,无法很精确。

5.介绍数学家祖冲之,认识圆周率。为了计算圆周率的更精确的值,数学家们花费了不知多少精力,终于得到了一个

比一个更精确的近似值。三.巩固

1.请生复述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2.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同桌互相编题给对方做,可以求周长也可以求直径,还可以求半径。练一练 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圆的周长的概念、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之间关系,熟记r=d2、d=2r、C=2πr、C=πd等公式。

2、能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 教师活动

一.引入

1.启发提问:要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必须知道什么?

2.小黑板出示练习

先问:要求所画圆的半径分别为3.5㎝、2㎝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几?要求圆直径为5㎝呢?要求圆周长为18.84㎝呢?然后指名板演,其余各自做在草稿纸上。做好后,让板演者说说解答思路。在学生讲思路的同时相应地在黑板上写出r=d2、r=C2π、d=2r、d=Cπ、C=2πr、C=πd、等公式。最后指出“C”表示的是什么长度?

(书面描、涂,只要选择其中一个圆。)

3、思考: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3.揭示课题。

二、展开

1.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间的关系的强化练习

2.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

P12练一练1——3

在练习中必须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所得到的数据基本上不是准确的,3、判断题。三.总结 四.作业

补充练习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练习学生基本掌握。

学习目标 1.牢固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

2.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合理地解决问题。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画圆工具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2.周长公式C=2πr、C=πd

3.背诵3.14的2倍到9倍的值。

4.揭示课题。二.展开

1.投影出示补充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画图,帮助自己搞懂圆的直径=正方形边长,然后使学生能求出半径,算式是100÷4÷2=12.5(㎜);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算算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投影出示练习

理解题意,自行车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车轮一周的长度,然后根据周长公式列出算式350÷(3.14×0.5)≈223(m)。

3.独立完成P13练习

在练习中要注意:第10题在练习前,要让学生思考,要量出一张圆形纸片的直径,有什么办法吗?(对折,量出直径长度。)要量出一块圆木的直径,有什么办法?(先用绳子围一周,量出周长,再算出直径。)再出示题目,先思考树的周长是多少?再独立求出这树的直径。三.总结

圆的面积

教学重点:

面积计算公式的正确运用。教学难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会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圆的面积模型、圆规、投影仪、投影片 教师活动

一.引入

1.什么叫做圆面积?

2.出示大小略有不同的两个圆,让学生比较哪个圆的面积大?大多少?(学生

口答后把两圆重叠,比较大小。)相差多少呢?

3.引出课题。二.推导

1.问:小正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半径×半径)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谁大谁小?圆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4倍呢?2倍呢?

2.师生共同操作: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按要求对折4次(注意第4次折的折法,是按角对分地折),然后拿尺量出一等腰三角形剪一刀,展开,得到一个近似于圆的纸片。

3.教师操作:拿一张正方形纸,对折5次,剪一刀展开。与前一次剪的作比较,使学生知道,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也就越接近圆。

4.分析推导。师生共同拿出剪好的图形分析:这个图形等分成若干块,每一块都是什么形状?(等腰三角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随着折的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什么图形的面积?

板书:图形面积=等腰三角形面积×n=底×高÷2×n=C×1n ×r÷2×n=2πr×1n ×r×12 ×n

圆的面积=πr2

边板书边提问:等腰三角形的底是多少?(C×1n)等腰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什么?(半径r)

5.在上面推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分4人小组动手把准备的圆分成相等的16个小扇形,再拼成其他图形,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教师巡视,取学生拼成的各式各样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三.巩固

试一试。

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面积的三种不同情况。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 简单的面积计算基本会,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了解求圆环面积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圆规 教师活动

一.引入

1.提问: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已知圆的直径、周长,能求出这个圆的面积吗?那么怎样求半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r=d2、r=C2π。

2.面积呢?[板书:S=πr2=π(d2)2=π(C2π)2]

3.揭示课题。二.展开

1.教学补充例【1】,投影出示

先请学生分析题意,并问:已知什么?要有用哪个面积公式?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解答。最后小结。

2.尝试

试一试。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 四.总结 五.作业

练习1——5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学情分析 重点提高学生实际的解题能力。

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小黑板出示P20练习1——2再指名板演,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d2)2=π(C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0练习3——4

先4人小组中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四.作业

回答问题

练习6——11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提高。

学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然后派一名代表来汇报自己小组的分析过程和解答算式,最后师生一起小结,在小结要提醒学生其中一些题在解答中要思考的地方:第13题,大圆直径为2×3=6㎝,小圆直径是2㎝,它们的面积比是(62)2 ÷(22)2=9÷1,所以直径AB的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19。第14题,图中长方形面积是4×6=24(㎝2),根据已知条件可知,大三角形面积为24+6=30(㎝2)(△②的面积比△①的大6㎝2,即大三角形面积比长方形大66㎝2)。因此,(4+a)×6÷2=30 a=30×2÷6-4=6㎝。第16题,甲、乙两块钢板上圆片的面积之和相等,因此剩下的边角料一样重(厚度相等)。

4.小结。三.巩固

智力游戏

先让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并要求学生说出能拼出哪几号图形,对认为不能拼出的,一定要说明理由。然后,指名汇报,特别要求汇报的同学要讲一讲在拼图中的思考过程。最后师生共同较对。第1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①、③、④; 第2 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①、③; 第3小题可拼成的图形有③、④。四.总结 五.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单元内容: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

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

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

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千 米 的 认 识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三和练习二的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汕头到广州有几千米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你是否知道从哪到哪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跑5圈体会1千米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2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长度,还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4)千 米 的 认 识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练习二的第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三、布置作业: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

(5)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请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迷宫去玩,数学迷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6)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至第1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 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7)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能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知识。

第三篇: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准备课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具准备

1~l0各数的数字卡片l 0张。教学重点: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用正确的方法表达物体的个数

一、引入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已是一年级学生了。这一节,我们上的是数学课,师:数学课要学什么本领呢?它要学的知识可多呢!

二、新授

1、教学“学校开学图”。

出示放大图。(指着挂图向学生讲解)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都画了些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2)指明学生说一说。

(3)问:图上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 师: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是1件东西。问:找一找还有什么的数量是1的?

(板书“l”,全班同学读两遍。)(4)问:有几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有几个同学跳绳?(2个同学)问:图里还有什么数量是2? 小结:2个同学向老师行礼,2个同学在跳绳,2个同学进学校„„,它们的数量 都是2。

(板书“2”,全班跟读两遍。)(5)问: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踢足球? 问:图中还有哪些数量是3的? 小结:3个同学踢足球,3朵红花,3朵黄花,它们的数量都是3。请注意“3”的 样子。

(板书“3”,全班读两遍)(6)问: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7)问: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老师板书“5”)问:图上还有什么数量是5的?(8)问:谁能说出数5以后是数几呢?(9)师:空中有7只飞鸟,就用7表示。(板书“7”,跟读两遍)(10)问:7是在什么数的后面?(在6的后面)数完7以后数几呢?(板书“8”)(11)师:数完8后数什么数呢?(板书“9”,跟读两遍)

请找出表示9的物体来。(图上有9个女同学)(12)问: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男同学?(板书“10”,读两遍,齐读从1数到10。)小结:这幅图帮助我们认识了1—10的各个数。这幅图我们书上也有,就在课本的第2、3页上,(打开书)找一找课本的“2”,“3”在哪里?

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刚才所学的1—10来表示。3、10个数字与图形搭配。

(4)用同样的方法认识7、8、9、10及图形。

(5)小结:数数首先要认清数数的对象,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

三、巩固新知

1、让学生数数身边的事物(门窗、电风扇、日光灯等)

2、完成课后作业

三、课堂总结

今天是小朋友们第一天上数学课,大家都很认真听讲,值得表扬。希望下节数学课的时候,大家勇敢一点,举起你们的小手,回答问题好吗?

第二课时

比多少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能正确的比较出物体个数的多少 教具准备

主题图 学具准备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猪帮助小兔子盖房子》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2)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3)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5、刚才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多”“少”,那你们知道图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吗?课间活动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在黑板上画小花、三角形、圆形,摆一摆,让学生比多少(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2)学生随意摆学具个数。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单元 位置

第一课时 认识上下和前后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教具准备

教材第9页例题的挂图。教学重难点:正确的认识方位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教科书P9的图,教师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1)图上有什么?(2)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指出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并让学生思考:

①卡车在轮船的()面。

②轮船在火车的()面。

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 同桌互相说,再请个别同学上台说。

(3)完成书本第9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自由操作,摆好后互相说一说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懂得区分上下方位关系。

2.教师指出生活中除了上、下这两种方位以外还有其他的方位,出示教科书P9的图,请学生观察: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 并回答:

①李林在王英的()面,王英在李林的()面。

②张宁在李林的()面,王英在张宁的()面。

学生讨论并重点叙述王英的位置关系(对李林来说,王英在李林的后面;对张宁来说,王英在张宁的前面)。

教师小结:指出前、后与上、下一样,都是具有相互关系的方位词,因此它们都不能孤立的存在。

(3)完成练习二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后,教师再进行讲评。

二、巩固练习

1.找一找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物体是处于上下或前后关系的,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

2.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第二课时 认识左右

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根据画面找出有关上下前后的关系的物体。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谈话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新的位置关系。1.教师背对学生出示右手,问:“这是哪只手?”请学生跟着举起自己的右手。然后,用同样方法教学左手。

2.观察自己的左右手,说一说我们的左右手有什么不同点,认清自己的左右手方位。

3.小游戏:同桌喊口令,按同桌的口令出示自己的左右手。再进行反口令训练,如:同桌口令为左手时游戏者出示右手。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左右手在生活中的作用。

5.小结:我们的左右手是好朋友,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离不开它们。左右这两种位置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6.练习,完成“做一做”。

(1)摸摸你的左耳,摸模你的右耳。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2)自己为中心,说说自己左右前后同学的名字,再说说自己从前往后、从左往右是第几人。

7.同桌面对面伸出右手,互相握一握。然后,面对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左右边各有什么。

8.小结:我们的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

三、巩固练习

1.写一写,把4写在8的左边,把2写在8的右边。2.说一说你的相邻同学都有谁。

3.教科书练习二第4题。先由教师指定一组学生进行示范练习,加强学生的综合方位感。然后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巩固练习。

4.教科书练习二第5、6题。

第四篇:2013一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

(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 正方体 球 圆柱)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2.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小组内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3.练习一的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对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边相等 4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 : 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 有3条边 3个角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 ② ③ 先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3)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6~P7 练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课件|视频|试卷|无需注册

第五篇: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第七册数学教案

全册教材介绍:第七册数学教材的内容有:除数十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统计的初步认识,实践活动和总复习,共八个单元。教学要求:

(一)知识要求

1、理解两位数除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法则和试商的基本方法。理解上不变的性质,能够根据这个性质完成一些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问题。

2、认识24小时计时法和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旬、世纪等方面的知识。

3、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化聚规律,掌握化聚的方法。

4、掌握三步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计算顺序,会列式计算简单的算不计算的文字叙述题。

5、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6、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功能,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

7、理解常用的三量关系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理解“简单归总”、“核对应”、“差对应”等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审题、分析、列式计算、检验、答题等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能力要求:

1、提高学生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笔算的能力,重视口算基本功的训练。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会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是用计算起比较熟练的进行加、减、乘、除法的计算。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形成年、月、日等计时单位的时间观念。会看年历、能够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能够口答一些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会较为灵活的解答与年、月、日有关的实际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维、联系、类比、迁移的能力。3

下载第一单元数学教案(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单元数学教案(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小学二下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学习内容:加减两步应用题和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4-5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内容 数一数(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

    青岛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青岛版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一年级下册书P2——P4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会数100以内......

    青岛六下数学教案 我学会了(第一单元)

    我 学 会 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我学会了”。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是对百分数(二)这一单元的复习与检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最终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三下数学教案(一二)单元

    青岛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下册教案(1、2单元) 姓名: 周村区凤鸣小学 第一单元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教学设计 凤鸣小学周艳红 一、教学内容 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时分秒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时分秒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