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之我见
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之我见
【摘 要】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合唱教学的不断发展,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训练,探索合唱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使合唱教学收到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育 合唱教学 歌唱技巧 合唱实践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课上加强合唱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合唱教学呢,在这里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合唱教学应成为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形式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形式,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声乐的技能技巧,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小学进行的合唱教学,必须从合唱作品的选择、音乐基本训练、合唱练习的过程等方面有效的训练做起。
合唱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从而喜爱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音准与节奏感,丰富其形象思维能力,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合作精神,陶冶情操、增进团结,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选择适合的合唱作品
在合唱教学中,选择一首好的歌曲,以生动的音乐形象,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合唱艺术美的熏陶。因此,在合唱作品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方面:
1.应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发展规律的乐曲。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和半成熟时期,生理上嗓音的发展正处于变声期,过难过大的作品学生表现不出作品的内涵,而且高音过多的乐曲还会对学生的声带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2.应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乐曲,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作品。如学生对西方音乐感受不多,就不能选择《蓝色的多瑙河》《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有一定难度的外国合唱曲,应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像《雪绒花》《铃儿响叮当》等较简单的乐曲。如果班级中没有独唱出色的学生,就不能选择领唱较多的合唱作品。所以合唱曲目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3.选择作品时要注意学生男女声比例。在合唱的选曲中要重视男女声比例,合唱作品中有专门的童声合唱、女声小合唱等,如果不注意学生男女声比例,很难做好合唱排练。由于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限制,选择作品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嗓音,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的参与意识等因素,选曲一定要扬长避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可以实现合唱教学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加强合唱教学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音乐是情感艺术,在合唱教学中要加强基础训练来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素质。
同步的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这两种训练将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合唱作品的教学。音准训练在具体教学时应循序渐进,尽量采用无伴奏形式从横向的音程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纵向的音程以及简单的和弦,让学生根据固定音高学会彼此倾听,自己调整音高,以达到协和的状态。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的脉搏,因此,培养学生准确、独立的节奏感和节拍感,是合唱训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具体训练时,可加强简单节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反应,为合唱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音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从歌唱角度来看,情感好比是声音的修饰,尤其是歌曲中的高潮情感的表现更是声音的补充。
四、加大合唱歌曲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格调低下的歌曲使学生深受其害。因此,音乐课上要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严肃音乐,提高辨别力。在教学中,适当选择一些中外优秀歌曲如:革命歌曲《卖报歌》《长城谣》,优秀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儿童歌曲《我们多么幸福》以及一些外国歌曲等来让学生欣赏,从歌词上挖掘歌曲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并引发他们在美的旋律中体会到人间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心,感受音乐的美,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
五、增加合唱教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1.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通过标题、节奏、旋律,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其对音乐形象的表现意义、风格特征加以理解,以便更准确地表现作品。
2.强调用气息歌唱。有道是:“呼吸是歌唱的生命”。要把呼吸的要领告诉学生,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每次练习前,先做几次纯呼吸的练习,在练声时,不要喊叫,这样既破坏了作品的艺术风格,时间长了还会使嗓子产生病变,歌唱时做到一切声音都要从弱声练起,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
3.培养头声感觉。教学中应提倡以头腔为主体的头声共鸣。哼鸣是训练声音集中和获得高位置共鸣的最好方法。在做这个练习时,要让学生下巴彻底放松,嘴巴微闭,声音集中在眉宇之间,不要用压迫声带的喉音。训练学生可做多声部的哼唱练习,培养学生头声感觉。
4.声部的训练。在合唱训练中,声部的训练尤为重要。我认为先唱低声部为好,因为就一般合唱作品来说,高声部是旋律声部,比较流畅、动听、好学,而低声部旋律性、流畅性都差一些,难学、难记。教师应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就是趁学生还未接受高声部旋律之前,先让他们接受低声部的训练。
总之,合唱教学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广泛开展合唱教学是实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使合唱达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心的目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第二篇:中小学音乐课器乐进课堂之我见
中小学音乐课器乐进课堂之我见
本人从教已经十余年,中小学音乐课器乐进课堂有些自己的想法,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畅所欲言,如果讲得有些偏激或偏离请各位海涵。
一.为什么要进行器乐进课堂教学?
1.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根据不同条件,选学常见的打击乐器、竖笛、口琴、口风琴、电子琴以及易学的民族乐器等。“鉴于大纲所之要求,我们现在使用的音乐教材安排了”“口琴”和“竖笛”这两样乐器进入课堂。
2.为了坚决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规定》和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全面推荐艺术教育步伐,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强调以美育为主线,努力抓好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与鉴赏力,处理好“双基”与“审美”二者之间的关系,克服专业化训练与实用学习体系,降低知识难度,重在艺术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我们更是责无旁贷,积极实行认真教学。
3.依据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所言“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内给我们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价值和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一定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墨塞尔先生对器乐教学深刻的认识,无疑对我们是一种很大的启发。我们借助器乐学习音乐,利用这些简单易学,且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学习音乐,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学习音乐的领域,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器乐的成功与否是次要的,我们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参与音乐的乐趣和表现。
二.器乐教学如何与其他教学环节沟通? 总原则:(1)把“器乐”作为一种学具使用。(2)注意同唱歌、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协同起来。(3)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一)唱 歌
乐器教学与唱歌教学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在歌曲学会后,让学生来吹奏旋律,为歌曲伴奏(吹主旋律),或者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选择直接依琴视奏旋律。另外我们还可以把乐器当作辅助学习的工具进行音乐教学。
(1)歌唱的呼吸训练:在口琴、竖笛的吹奏过程中,均离不开呼吸,这个呼吸的过程正好与我们的呼吸训练要求一致。试想用器乐完成一个带有连音线乐句的旋律,它要求在气息的掌控上如同歌唱的气息要求一样,气息比较深、平稳、流畅、呼吸自如等;你想歌唱的声音具有弹性、轻巧,正好又与我们吹奏中的吐音练习相吻合。(请全体教师体会一下)
(2)二部合唱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我们可以用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选择两个部分的学生分别吹奏第一、第二两个声部,另一部分学生聆听其和声效果,采取这种办法,①可以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和声效果;②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心和声感;③相互学习与鉴赏;其次,我们还可以选择一种同伴互助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即:同一个声部由唱和奏两部分学生合作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和声织体感和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
(3)辅助歌唱教学:在歌唱教学中,我们时常回遇到诸如:音高、音准、节奏等难点,针对这些深奥、枯燥的学习与训练,如果我们借助学生手中的小“乐器”(口琴、竖笛)辅助解决,那将使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活泼和有生机的势头,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小学音乐教材《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一首二部合唱歌曲,第一声部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飘逸舒展的旋律,第二声部是一个轻快、跳跃、富有弹性的旋律,节奏为密集型,前八后十六节奏,应该说这是合唱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解决呢?简述步骤:模击节奏(×××)→ 师生同奏(固定音)→ 学生自学(学生依节奏填谱)→ 师生合奏 → 学生尝试合奏。
谱例(合奏):
—
︱
2—
︱
1—
︱2
—
︱
3—
︱ 6 —
︱
621 2 ︱621 2︱62 12 ︱16 60︱365 6︱ 365 6︱
5—
︱ 3
—
︱ 36 56 ︱ 53 3 ︱
(4)视奏学习:当学生的器乐演奏自学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做一些尝试性的视奏练习,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原动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例如:(提供一些简单谱例供听者)
(二)听赏
听赏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更是我们整个音乐教学的关键。尤其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更离不开听赏教学。传统的听赏教学模式是“初听→复听→ 讲解→分析→再复听”,那么在听赏教学中我们不妨运用器乐吹奏作品,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加深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和理解,形成一种良好的体验桥梁。特别是一些简单、通俗的好民歌、名曲我们可以让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音乐的王国里遨游。例如:民族器乐合奏曲《采茶扑蝶》、《金蛇狂舞》;民(名)歌《欢乐颂》、《保卫黄河》、《卖报歌》、《故乡的亲人》、《摇篮曲》等
(三)其他
根据现行音乐教材的特点及编排情况,我们可以将器乐学习与读谱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借助乐器有声响的特点,完成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无味的学习,比如节奏学习与创作、乐曲视唱与视奏、歌唱合唱与合奏等等。这样有助于我们的音乐教学,可以加深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习积极性有着良好的帮助作用。
三.在“器乐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一)打击乐器
1.使用打击乐器时,应该动作规范、准确,指导无误。比如“碰铃”、“铃鼓” 和“铝片琴”。(出实物教师演示)2.打击乐器的一些符号,表述要清楚,示范准确。比如:“铃鼓”的颤音符号认识及演奏方法(沙沙)、“双响筒”中低音点的演奏方法(咚哒)。
3.敲击打击乐器时,要注意声音传播的愉悦性,要与音乐作品的表现密切相关,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绝不能干扰到我们的听觉和破坏音乐作品的美好形象。
(二)合奏训练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中的循序渐进和探索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多让学生体验、感悟和探求学习方法,合奏的层次要清晰、和谐、愉悦和优美。教师的合奏指挥要动作准确、清晰、大方和掌控自如、表达清楚。
总之,器乐教学在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盘活音乐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我们要培养的是喜爱音乐的人,绝不是音乐家的人!
第三篇:和谐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
和谐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合唱教学研究 付宝环
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为社会各界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广大中小学生从多年的合唱艺术实践中,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感悟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体现了艺术与人的特殊功能。
合唱的发展简史 合唱,是指一群歌唱者分成高低两个以上声部演唱同一首乐曲的歌唱表演形式。在我国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劳动生产活动和民间日常生活中(如婚嫁、交际、节日、祭祀、民间歌舞等场合),普遍存在多声部合唱的民歌演唱。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包括汉族的二十三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相传尧舜时代的《乐舞》常间插集体歌唱。史书记载汉代就组织过几十个人甚至一百多人的合唱队。宋元时期歌舞戏、南戏之中也安排有合唱。至清代京戏中也还留存有合唱,但规模远不如先前那么庞大。在欧洲,古希腊的悲剧,合唱歌队就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圣歌虽为单声部曲调,但已有两支歌队相互唱和或领唱与歌队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九世纪以后,合唱作品有宗教的、世俗的单首乐曲,延伸到歌剧、交响曲,并出现多种包括合唱的大型声乐套曲,合唱演唱人数也有扩大到几百人上千人的。
二十世纪我国合唱音乐,一方面随着欧洲宗教在我国各地的扩散而传播,一方面经由留洋学生引入和新式学堂的建立而推行。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新音乐的发展,群众性的合唱活动紧密结合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救亡及解放战争得以广泛地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了更多的专业、业余的歌曲作者及合唱指挥。许多专业合唱团和业余的合唱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合唱活动进一步深入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团体及合唱指挥频繁交流。人们对于合唱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我国的合唱艺术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更加辉煌的发展高潮。例如《黄河大合唱》,从抗日战争唱到建国60年,七十多年来百唱不衰,成为中华合唱音乐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合唱艺术方面,而且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方面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近年来,合唱艺术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合唱中来。在中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合唱也成为最受欢迎的项目。这几届的青歌赛增加了合唱比赛,更受关注,成为观看的亮点。也展示出我国合唱艺术的水平。
少年儿童的合唱在近三十年来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两年一度的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促进了学生合唱技艺的加强,艺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学生合唱的训练还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主要源自于音乐课堂教学。班级合唱是学生合唱水平提高的基础。
音乐课合唱教学
音乐课的合唱教学是一种集体的声乐教学形式。它能把每个人声音的个性统一到共性之中。学生在演唱多声部合唱时,既要独立完成自己承担的声部演唱,还要与其他声部协调,对培养学生的音色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能力有更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因此,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演唱能力强的学生。
合唱教学的主要步骤
1、呼吸训练
正确的呼吸是合唱的基础。唱歌中的呼吸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呼吸是不太相同的。平时说话时人们气息较浅,声音传得也不会太远,但是唱歌时需要较长的气息支持,因此,歌唱时的呼吸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基本功。
(一)、呼与吸的训练要领
姿势:身体站直,自然放松,两肩放平,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双脚稍微分开,重心稍向前倾。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吸气:要感觉两肋涨满,才是吸气到位。吸气时不能耸肩、挺胸,不能把气只吸到胸部,一定要感觉腰部一周都扩张了才对。教师要反复做示范,还要逐个摸一摸学生的腰腹部,帮助他们找到气息的支点。呼气: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控制,先练习缓吸缓呼,然后是急吸缓呼,最后练急吸急呼。
练习:在正确的吸气之后缓缓地呼气,并均匀地数数,先从1数到10为一口气,之后循序渐进加强训练难度,如从1数到20、30等。为检验呼气是否均匀,呼气时发出“斯”的声音,也会使学生很有兴趣。
2、发声训练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必须耐心而细致。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进行发声训练,可以借助笑、打喷嚏、打呵欠、吹纸条等形象夸张的训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放松喉咙,下沉喉头,打通腔体,加强腰部力量,自然轻松地寻找眉心的亮点。这种训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教师运用示范、动作、形象的语言等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一)作口型不出声
检查喉咙是否打开。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吸一口凉气的感觉。检查嘴巴是否打开。可以通过让学生用手指顺着左右耳垂的后面摁住,然后张开嘴,感觉这个地方能动,口腔就打开了。练习口腔打开非常重要。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笑肌提起(体会小猫在叫,胡子的两脚往上翘),眼睛亮亮的,眉毛弯弯的,头上要有顶着东西的感觉,整个面部呈微笑状态。
(二)辅助练习
(1)歌唱中的打呵欠:它有别于生活中的打呵欠。是积极的,腰围是膨胀紧张的。嘴巴要充分打开。
(2)短促有力的打呵欠:特点是急促、干脆、有爆发力,声音有震动感。
(3)保持的呵欠:全身的感觉是紧张的,声音不要太明亮,要集中,从高往低唱。可先短后长。
(4)笑声的练习
建立良好歌唱状态后,引导学生笑着动嘴巴。发断音:哈!哈!哈哈!位置要高。发声方法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唱一些练习曲。小学生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
(三)统一歌唱的位置
(1)从说开始
即朗诵歌词时,要求学生用气息把每个字连起来,在高位置上说得字正腔圆,然后再在旋律上唱出来。
(2)想象远处喊人
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高位置发声的感觉,然后用气息控制,带感情地朗诵歌词,引导学生咬、吐字时想象打呵欠,使口腔如同拱起的山洞,想象鼻子放大从而使形成声音穿到头腔的通道,也是获得高位置、求得真假声结合的捷径。
(3)别的辅助方法
启发学生歌唱时睁眼扬眉,在歌唱中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进入歌唱最佳状态;启发学生用最兴奋的状态歌唱。(画笑脸来直观的表现)
(4)练习
※从弱声开始练起:首先要有饱满的气息支持,以巩固高位置的头声。如:ⅰ7 6 5 4 3 2 1-啊(呜)运用轻柔的下行音阶进行练习,不仅可以找到高位置的中、低音区,同时是克服“白声”的有效方法。通过反复训练,逐步把这种共鸣的感觉固定下来。
※哼鸣唱法:利用哼鸣容易获得比较高的位置;在哼鸣的基础上再进行各种母音的发声训练。在练声的过程中教师要切记,旋律和要训练的母音有一个要相对稳定,即:母音变化时,旋律不变,旋律变化时,母音不变。
常用的发声练习:
1=C 4/4 12 32 1-‖
嗯
此条练习要求气息均匀,共鸣位置高而统一。进行半音向上的练习,唱至1=G时改唱“呜”。
2.1=C 1 2 3 ︱ 3 4 5 ︱5 6 5 4 ︱3 2 1-‖
Miyi ya miyi ya miyi yaha haha ha
此条要求唱得连跳结合,miyi要把嘴撅起来唱,帮助更好地找到位置,ya要唱得短促,弹跳。
3.1=C 1234 5 0 ︱5671 2 0︱ 2176 5 0 ︱5432 1 0‖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此条要求速度一致,音与音之间要有颗粒感、灵活、活泼。声音由小变大,要非常流畅。唱这种音阶上行时,要按花腔的技术去做,首先教师的示范要正确无误。
4.1=C 13 0 35 0„„
此条练习要求,由小声开始渐渐变大,并把其憋住;第二个音要唱得有弹性、轻巧、集中。
5.1=C 1 3 5 3 1 Ma
要求唱得连贯、饱满。气息深而均匀。
6.1=C 1 3 5 1 7 5 4 2 1---要求:让声音徐缓而出,犹如小溪流水流畅自如,不要有任何强弱变化,尽可能发出柔和的声音。
7.1=C 1 1.7 7.6 6.5 5.4 4.3 3.2 2.1 1.要求每句的重音都要夸张的歌唱;每句的呼吸都要短促、积极;咬字不能松,要绷紧,要有爆发力;教师要多次示范,学生需反复训练,逐渐达到要求。
3、音准训练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形成的音乐想象,并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其中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准确的音高,音乐是无法正确表达乐意的。歌唱的音准,多声部的配合能力,敏锐的听觉训练等都和音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们唱准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教师在学生演唱时,唯恐学生唱不准,总是用钢琴等乐器帮助。其实,这些乐器的介入就像拐杖一样,一旦用上,就有了依赖心理。如果去掉了拐杖,学生就会出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建立内心听觉是第一位的。要发展内心听觉,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音程就是两个音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远近之分,那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是怎么表示的呢?很早以前就有人使用唱名台阶,用视觉帮助学生建立内心听觉。视觉的直观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准确地听辨和演唱。所以,先唱好旋律音程是音准的基础。唱好音阶则是基础的基础。
练习曲: 1、1 2 1-| 2 3 2 – |3 4 3 –| 4 5 4 –| 5 6 5 –| 6 7 6 –| 1 7 – |1 2 1-||
2、以此类推,再作三度、四度、五度„„的练习。
●对于音程,仅仅在概念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音程的感觉和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歌唱、听觉训练来建立。
●音程的训练往往又是枯燥、单调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变化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
●不管是演唱或是聆听,随时都要强调学生对音程的想象。尽可能少用、不用乐器伴奏。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用手势表示音高的距离,帮助学生借助视觉感受音程的大小、唱准音调。
●为帮助学生唱好音准,向大家介绍一下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1870年英国音乐教育家约翰.柯尔文首创的。后来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对他进行了发展,成为流行世界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例如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平行,re的手势微微向上倾斜,mi在“胃”的位置,fa在演唱时不能偏高,感觉是向mi靠拢,所以他的手势是向下的,sol是中间音,像一根支柱一样稳定,la是标准音,轻轻地向上吸着唱,xi要唱得高一些,帮助我们轻松地找到高音do’,高音do’的位置大致不超过头顶。
4、合唱训练
在正确的呼吸、科学的发声、较好的音准基础上,我们再来谈合唱的训练。合唱不同于独唱,它创造的是集体艺术、集体的音响。不论它有多少演员,他们的演唱都是围绕表现一个主题,即创造一个共同的艺术形象,描绘同一幅景色,烘托同样的气氛,抒发同一种情感来进行的。因此,从合唱这一特征出发,无论对他的音色、力度、速度还是表现,都提出了特殊要求,那就是“统一”。有了统一的音色、统一的力度、统一的速度和统一的表现,才能创造共同的音乐主题和艺术形象。
(1)统一音色的训练:
要做到音色的统一,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声音方法上统一起来。比如:声音位置靠前还是靠后,是高还是低,真假声的比例,气息的深浅,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音色的质量。而学生们完成这些指标的系数就关系到合唱整体音色的统一。然而,班级中学生的歌唱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也不能像训练独唱演员那样一个一个地训练,这就需要在训练时充分调动每位学生“耳朵”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用听觉辨别声音,继而用耳朵引路,寻找和尝试所需要的音色。俗称知道“向别人靠”。每个班级总有那么一些孩子对指挥的意图领会较快,掌握发声方法较好。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教师可多让这些孩子范唱,使较好的声音在其它孩子的听觉中加深印象。逐步使大家的声音往好的音色靠拢,来达到集体音色的和谐统一。
(2)速度、力度统一的训练
合唱中,速度、力度的统一,是完成歌曲表现的重要保证,是合唱效果的关键。不可想象,一首合唱歌曲在演唱时,各个声部的速度不一致,力度上强弱不整齐,节奏拍不到位,音不唱足,这种“自由式”的合唱,又如何谈得上对歌曲的表现呢?特别是在力度上,两个声部一定要相互倾听,做到声部均衡。如果力度不统一,声音就会不集中,造成线条不清晰,还容易造成声部错位,主次颠倒。这样的演唱,怎能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呢?这里要提示教师的是:
A指挥的手势要清楚、准确、肯定;
B指导孩子看懂指挥图示,理解指挥的手势意图;
C让孩子们把握好演唱中各种力度的分寸。指挥要多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训练,并用快速的变换手势,训练学生的反映和应变能力。(从强-弱-很强-很弱的练习)。
D要训练学生带着“耳朵”唱歌,要求学生歌唱时,不但要听自己的声音,还要听大家的声音,以便相互配合,唱好表现好作品。
(3)表情统一的训练:
表情的统一,是与演唱时速度、力度、节奏的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没有速度、力度、节奏的统一,就没有演唱时表情的统一。有了表情的统一,速度、力度、节奏的统一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演唱时,如果孩子们个个都充满着自豪感,好像都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队列之中,歌声也就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表情等方面统一起来了。这首歌的演唱也就必然成功。
表情统一的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一方面,加强孩子们的乐感培养。多听赏优秀的合唱录音或视频资料,如有条件,到剧场去听更好。
B其次,让每个孩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在演唱中随着指挥的动作进入角色,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来。
C再有,在少数或个别孩子乐感较差、表演跟不上的情况下,多关注启发他们,适时给予个别辅导。使其跟上班集体。
Atheros AR5007EG
第四篇:中小学合唱教学浅谈
中小学合唱教学浅谈
刘好为
迄今为止,仍有人称“音乐课”为“唱歌课”。在他们眼里,“唱歌”成了“音乐”的代名词,在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时,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这个人唱歌好不好”了。“行外人”如此看待“音乐”这门艺术,姑且不去深究了,但学校领导在考核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时,居然也想到了以“考查学生唱歌水平”之法去评定老师的教学水平。事实上,以“唱歌水平好坏”作为评定人们音乐素养的唯一标准固然欠妥,但从中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节奏感、音准感、音乐记忆力、表现力如何,音色、音域条件如何,这些都是影响音乐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而且,把“唱歌”作为音乐特长去展示是最直接、简便、通俗的形式之一了。
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孩子唱歌时发出的声音是“白声”。所谓白声,就是发声不能集中,音质浮泛散漫。这种声音不润泽,缺乏音乐气氛.这多半是由于口形不正,共鸣不当所致.这种径直发出的声音极为刺耳,尤以高音为甚。当孩子们集体唱歌时,由于各人音色不同,音量大小不一,导致歌声很不协调,根本谈不上“悦耳动听”。
进入中高年级后,大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成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唱,是歌唱的最高形式,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表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合唱训练能培养孩子从小具有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受和集体观念、协作精神。在合唱训练中,既能学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又能进行多声部演唱,使自身的歌唱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基于上述考虑,我制定了自己的音乐教学研究课题:《小学合唱教学方法探究》。
一、根据课题确定研究对象、目标。1.统一音色,矫正咬字、吐字习惯。2.先攻齐唱。
3.从视唱入手逐步进入二部合唱。
4.适当开展形体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台风。
二、实施方法。
(一)、统一音色,矫正咬字、吐字习惯。要求各声部音色完全一样是很难做到的,但通过训练可以使各声部的音色比较接近,将不可协调音色(包括尖细、嘶哑)统一到圆润、明亮、柔和的可协调音色中去。要鼓励暂时难以与众协调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不良的发声习惯(如用喊叫方式歌唱)等,让他们在良好呼吸的支持下做几个母音的发声训练,如“O”、“U”等,此类母音的发声因口型收成圆形,可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鸣促使声音放松,改变喊叫的习惯。训练时可引导学生设想嘴里含着一口水,不能吐,也不能咽,就这样保持“含”的姿势,在这种状态下发“U”音。“U”音色稍暗、柔和,用它进行训练也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克服喉音、大声吼唱、位置低、声音“炸”、“虚”、“白”、“咧”等毛病。还应让学生注意用耳听,使自己的声音向周围音色靠拢,最终使合唱中听不出尖声、喊声和哑声。
咬不准字头,归不好字韵,这是少年儿童声音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开口呼的音,如:a、ai、an等,学生发音普遍靠前,声音单薄。针对这种情况,可指导学生用普通话大声朗读歌词,结合发声,训练不同声母韵母的口形,使学生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逐步养成习惯,以保证合唱时声音协调统一。实践证明用朗读与唱歌结合的方法训练咬字、吐字是可行有效的。
(二)先攻齐唱。齐唱教学是二声部合唱教学的基础。齐唱能培养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和控制音高、音色等多种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良好的齐唱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唱合唱的信心。
(三)从视唱入手逐步进入二部合唱。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唱完整的多声部合唱歌曲。可从短小的二部视唱着手。而且应从轮唱开始。这是合唱教学的过度。在唱好齐唱的基础上唱轮唱,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唱二声部歌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训练声部速度保持一致的良好手段。教师可选择一些旋律基本相同的轮唱练习曲,因为旋律相同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和声听觉能力,这是合唱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听力能帮助学生听清楚自己声部与其他声部层次分明的歌声,并时刻注意使自己声部的速度与其他声部保持一致。如:
4/4 5 3 1 3 | 5 — — — | 3 5 2 3 | 1 — — —|0 0 0 0 ‖
0 0 0 0 |5 3 1 3 | 5 — — — | 3 5 2 3 |1 — — —‖ 此类曲子应该没有音准问题,容易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避免产生唱合唱的恐惧心理。
在唱三度音程时,关键是音准,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原谱:4/4 5 3 5 —‖ 3 1 3 —‖
改为:4/4 0 0 0 0 |5 3 5 —‖ P f 3 1 3 — |3 1 3 —‖
此外,还可以把歌曲中合唱部分的旋律提炼出来改编成发声练习曲,提前熟悉、学习。如:
歌曲《热爱地球妈妈》原谱 4/4 5 55 3 53 | 6 6 0 12 |3.3 21 56 |3 — — 3 33 1 31 | 4 4 0 67 |1.1 66 3 |1 — — 改为: 5 — 3 5 | 6 — — 12 |3 — 2 5 |3 — — 3 — 1 3 | 4 — — 67 |1 — 6 3 |1 — — 唱熟谱子后再用哼鸣演唱,要求内心还得想着谱子。
需要指出的是,合唱训练中,不一定以“唱”为唯一的训练途径,应该运用多种音乐手法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如开展多声部节奏练习、借助课堂乐器演奏等。关于节奏训练,不要局限于声部与声部之间的配合,可以让学生手脚并用,一人完成多声部的节奏。如:
2/4 说: 小 鸟 小 鸟 飞呀 飞得 高。拍手 ×× ×| ×× × | ×× ×× |× × ‖ 跺脚 × ×| × × | × × |× × ‖
我校引进的课堂乐器是八孔竖笛。竖笛演奏避免了音准问题。许多优秀的竖笛曲都是合奏曲,让学生在合奏中锻炼如何与他人合作、协调是很有成效的。经常练习具有固定音高的器乐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准水平,练就一双灵敏的耳朵。这些能力都是唱好合唱的关键因素。
(四)适当开展形体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台风。艺术修养包括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内容。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除勤修“内功”外,还应接受适当的形体训练。内外结合才能展现良好的艺术修养。对普通学生(相对于舞蹈特长生)而言,接受形体训练的途径不外乎于音乐课堂。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也包含了简单的舞蹈、形体教学。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的同时,也应加入必要的形体训练,让学生站有站像、坐有坐姿、唱有唱功、演有演技。训练的途径可以是特意安排专门的时间集中、定期训练,也可以与演唱歌曲相结合。我采用的是后者。遇到合适的曲目时我通常会设计简单的肢体动作,与演唱结合起来进行表演。虽然只是简单的动作,但每一个手势、眼神都要求准确、美观、到位。起先,学生不习惯表演,显得很羞怯,甚至觉得好玩,滑稽。但当他们从观众那里得知自己的表演很不错时,渐渐地改变了最初的观念,开始乐于表演了。当然,教师在设计动作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尽量不要跨越年龄界线。
四、研究情况反馈。
经过两年的努力,此项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作为课题研究汇报,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选材是第十册第二课《我若是小小鸟》第二课时。这是一首简单的三声部合唱歌曲。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歌曲教学感受合唱的艺术表现力,演唱时做到声部之间均衡、和谐。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把歌谱作为发声练习,在第一课时中就让学生熟悉各声部旋律。第二课时时,先复习各声部旋律,再单独训练三个声部如何准确进入到合唱中来。例:
原谱: 1 1 | 3 .2 1 | 3 3 3 |5 .4 3 | 5 4 3 | 2 -- | 0 0 0 |0 0 0 | 1 1 1 |3 .2 1 ︱ 3 2 1 | 7 --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5 5 | 5 - - ︱ - 17|1 2 3 |4 - 32 |3 4 5 | 54 3 2 ︱ 1 - - ‖
0 0 0 |0 0 0 |2 - 17|1 2 3 | 32 1 7 ︱ 1 - -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5 5 5 ︱ 1 - - ‖
练习时改为: 1 1 | 3 .2 1 | 0 0 0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0 0 0 | 1 1 1 |3 .2 1 ︱ 0 0 0 |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5 5 | 5 - - ︱
(第二行方法相同)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自声部的第一乐句的音准。课后,听课老师一致反应学生声音整齐、音色统一、三声部旋律线条明显,合唱效果好。这样的效果当然不是仅仅依靠这一两节课的教学就能取得的。这是长期坚持严格训练的结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基于班级之间的基础差异,实际演唱水平肯定不同,这是客观规律,不能因此否定在这些班级开展合唱训练的必要性。
合唱教学是一门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只要我们认真钻研、积极学习科学的训练方法,相信大家会在这一领域取得宝贵经验和教学成果。
中小学合唱教学浅谈
刘好为
第五篇:浅谈音乐课堂上的和声合唱教学
浅谈音乐课堂上的和声合唱教学
引子: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观念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引起音乐教师们的重视。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方式成了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我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验证,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除了个别非常动听的旋律歌曲外,无一例外的都对和声,多声部合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聆听中,学生也更倾向于聆听多声部的歌曲与乐曲。那么如何在音乐课课堂上去挖掘这一点呢?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聆听和演唱的“度”呢?
一、在音乐课堂上的和声与合唱教学应该与我们的课本息息相关
1、初中音乐课本所涉及到的关于和声和多声部教学课本教学内容。
在我们的常规音乐课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和声的教学,在聆听中,使学生感受到多声部歌曲的丰富表现力,因为每一段音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段音乐因为有了和声而变得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充实,更加的富有生命力。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要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在合唱的歌曲中,做到唱中有听,听中有唱。
回归到我们的音乐课本,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最先提到的有关于和声教学的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也就是说我们在初中的第一节课就是接触了多声部的合唱歌曲《七子之歌》,在之后的每个单元里,我们就可以从第一单元为基础,每一节课都有或多或少的提到了有关于和声,合唱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首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中,也有涉及多声部合唱的内容,由此可见,每个学期的开始,都涉及到了我们音乐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声教学与合唱培养。而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需要老师们和同学们一点一滴的演唱与感受所获得的。
2、由音乐课本上的教学所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绚丽的多声部合唱。
有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我们音乐课本中有和声,多声部教学的影子,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被课本的表面内容所局限住了,音乐课本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题,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根据课本,走出课本,去发现绚丽的和声色彩以及多声部合唱精华,例如我们七年级的第三单元《欧洲风情》这一课,单从表面看,我们可能看不到和声的影子,但是深深的挖掘资料我们就可以发现,“10~16世纪,欧洲复调音乐早期的奥尔加农(以纯八度,五度,四度为主)发展至复调(三度,六度)写作的完善阶段当复调音乐的各声部相互间以协和音程为主作对位结合时,即形成和声音程、和弦与和声进行。当时以各类七声中古调式为基础,故后人称15、16世纪复调音乐中的和声为 为中古调式和声或教会调式(三和弦的连续)和声。”我们就可以发现,欧洲是和声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包括在欧洲出现的歌剧于16、17世纪之交诞生于意大利,它的诞生不仅使得世纪的文化遗产中多了一种新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体裁,更标志这一个时代新的音乐风格的开始——主调和声风格的开始。这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和声的发展息息相关,更在我们的课本外找到了我们一直学习的和声的发展史,配合着这一课的歌曲《桑塔露琪亚》的学习,我更是把这个歌曲进行了简单的二声部长音衬托进行简单的课堂感受,学生对于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的认识到和声与多声部合唱的魅力。
那么,回到学习的最初,我所执教的音乐课上,虽然七年级的第一首歌曲就涉及到了多声部合唱《七子之歌》,但是我们的学生还不能够完整的去把握多声部合唱的技能技巧,那么就需要老师在一步又一步的引导中,带领学生进行多声部的合唱练习,那么这一节课的多声部设置即将从“聆听”开始进行。
3、演唱的开始即是聆听。
让学生学习多声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感,首相让学生爱上多声部,如何让学生爱上多声部?首先从聆听开始。单声部和多声部的对比聆听,相对于单声部,多声部的歌曲更加具有生命力更加的丰富多彩,在声音的层次上更加的充实。学生用自己的听觉即可辨别,便可以站在音乐审美的的层次上去分辨好听与不好听。单纯的听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但是对比着去聆听就一定可以去体会到多声部合唱中的那种强烈的立体感觉。让学生爱上多声部,发现多声部的美好,既是学习的第一部。
二、如何在课上进行和声训练
1、和声练习在课堂的时间分配。
在我们常规的一节课中,我们都可以将45分钟分为导入,展开,拓展,小结等几个部分。那么从一节课的主体出发,初中生已经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情境的导入已经可以不用投入太长久的时间,那么在一节常规音乐课中,每节课我们用10分钟的时间去训练学生的和声意识,训练学生的合唱发音,是对于学生以后 的学习歌曲有很大的帮助。
2、和声练习的模式。
进行多声部的合唱学习,首先要从和声的练习中开始,我们即是从音程开始练起,在第一学期,我们学生不需要太难的练习,主要开始练习两个声部的音程练习,以钢琴的音准为媒介,练习的音程即为: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在练习效果的好的情况下,还可以加入大二度,小七度,增四度(既是减五度)的练习。在练习的时候聆听其他声部的音高,体会协和音程以及不协和音程的音响效果。
在第一学期进行音程学习的基础下,在第二学期我们即可加入相对于学生比较难的三和弦和声训练:大小三和弦的听辨以及构唱。并在构唱的时候体会相对应的和声效果,随后在之后的课堂上加入同一调式和声中的ⅠⅣⅤⅠ的和声进程,以及更加富有难度的ⅠⅣⅥⅡⅤⅫⅠ进行和弦连接练习。练习过程中一遍聆听,一遍进行和声的演唱,学会音高音准的靠近。
3、音色的处理方式。
在我们学习和声的过程中,学生的音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唱的再精准的多声部合唱歌曲,没有了统一而纯净的声音效果,都会难以体现歌曲的美感。那么必须要求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的音色,音量。在初中学生这一群体中,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声期时代,男孩的变声期在13-15岁之间,女孩的变声期在12—14岁之间。通常男生的变声期的时间较女生长,少则几个月,多则需约近一年,而女生较男生短,大约6—10个月即可完成。此外女生在时间上比男生大约早半年至一年,并且在变声期的声音变化方面较之男生要轻得多。那么就要求老师在训练学生的音色方面要进行提醒以及带领学生练习。
(1)提醒学生注意气息。歌唱发声时要打开喉咙(声音通道),注意喉头稳定(避免上下移动)。面部、下颌及舌要自然松弛,不可僵硬。如果这一环节做不到松弛的话,学生的喉头发紧,不仅仅发出的声音效果不好,也是非常的损伤嗓子的一种做法。
(2)发声时音量要适度,强度适中。通过有节制地均匀用气,使声音自然、松弛,匀净而稳定。
(3)歌唱发声的训练步骤,不要一开始便是非常着急的让学生从大字组唱到小字二组的练声练习。首先应从中声区(自然声区)开始,以取得丰满、圆润而自如 的发声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进度再渐次向上、向下扩展音域。
(4)用不同元音练习发声时,下颌及舌的升降前后应适当调整。在引长其声时口形应保持不变。有的时候我们唱到歌曲的高音或者是保持音的时候,嘴型的改变对于大家的听觉最到的影响便是觉得“跑调了”,但是仔细听听又仿佛在调上,这便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位置掉下来了”。而让学生进行不同元素的发音,可以稳定学生的嘴型发音,保持声音的位置。
三、和声训练与课堂实际歌曲教学相结合
1、挖掘材料,填充材料。
在我们的课本中,不是每一课都非常系统的进行和声,合唱的讲解和练习。那么就需要我们老师去认真的挖掘材料,寻找材料,创造材料让学生进行学习。其实细细看来,每一首歌曲我们都可以去带领学生挖掘他所含有的深层次的与和声息息相关的知识。挖掘材料,填充材料的渠道可以是我们从网上和教学参考中找到的媒体教学材料,老师为歌曲谱写的简单的双声部,各种的音响视频材料,书面参考资料都可以进行借用和创新。
2、课堂的多元化设计。
我们的音乐课堂,可以是和声发源历史的了解,可以是一首合唱歌曲的聆听,可以是一首乐器的乐器层次分析,可以是简单合唱歌曲的学习,也可是合唱指挥知识的简单学习等等。学生在一次一次的学习中,会自然的养成聆听音乐的立体感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良好音乐修养的保持。
3、初中音乐课堂和声教学课堂实例
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有很多本身没有涉及到合唱以及和声的知识,在这里,我进行了课本知识的重组以及创新,进行了大胆的预设,在经过了课堂实践之后,得到了学生积极参与的较好的效果。
首先比如《瑰丽的电声》这一课,是让学生进行电声乐队的了解以及电子乐器的知识学习,在我们平常的课中,学生可能了解电声乐队是怎样组成,有什么样的整体效果,但是没有真正的去聆听过电声乐队这四种乐器在一起的和声效果和各自都承担了什么样的和声任务以及声音层次。在聆听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种简单音乐制作软件,叫做——“jammer”,利用这款软件,可以让学生单轨的进行电声乐队——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电子键盘进行聆听,我们可以任意的去掉中间的任意一种乐器再去聆听失去了这种乐器音乐的整体效果会有什么
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聆听了电声乐器的音色效果,更是对于电声乐队中每个乐器的作用,相互和谐的搭配手法,每种乐器的高低中不同和声层次都进行了听赏。对于和声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后,学生很认真的说“以前,一直总是知道这些乐器的模样,知道这四种乐器综合起来的音色,但是从来没有这样的去听过每一种乐器的音色效果,把音色分开听和排除一种乐器再听效果的听法不仅仅让我们觉得新鲜,更是让我们对为什么要这样去搭配电声乐队有了真正的听觉体会。”这便是让学生达到了在听中“赏和声”的效果。结束语:要真正在音乐课堂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掌握音乐要素之一的和声是重中之重的,在我们的和声学习中,把我们以往无意识的学习变成有意识的培养,对于原有的教材教学进行再重组,在创作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强调了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让学生音乐课堂上体会和声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并投入到积极的创造实践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切实地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