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

时间:2019-05-12 16:4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

第一篇: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

课标要求

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其基本要求有: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专题概述

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过程与方法]

1、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材要点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政协决议: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决定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宜,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政府施政方针: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

3、政府组成人员: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

4、开国大典仪式: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共约30万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军乐队高奏国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天成立了。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体

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都必然地要建立与这种政权性质相适应的、能够保证政权稳定的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政权组织体系。这一政权组织体系即是国家政体。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就必须与这一国家性质相适应,即必须保证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保证工农联盟作为我国政权的基础,保证能够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归根结底,所实行的政体应当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呢?一是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经过选举选出自己的优秀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二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这些国家机关要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三是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这样使得所有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在内的所有国家机关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人民有权监督人民代表,特别是有权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人民代表,人民对所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的权利。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中,有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他们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充分体现各个方面的意见和意志。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体的根本点在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核心是,将人民所拥有的国家权力首先集中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再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并将国家权力分配给这些国家机关,它们行使各自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的主要权力和决定性的权力,决定国家或者本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是民意代表机关。而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而且也不可能都由人民选举产生。这些非民意代表机关当然无法去抗衡人民代表大会,去制约人民代表大会。这样就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也就保证了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使得人民代表大会能够运用国家权力集中有效的保证人民意志的实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可以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它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

(2)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3)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4)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

2、民族自治机关和民族自治权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和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是民族自治机关,不行使自治权。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广泛的自治权,主要有:(1)民族立法自治权;

(2)财政经济自治权;

(3)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自治权;

(4)人口政策自治权;(5)组织公安部队自治权;(6)语言文字自治权;

(7)培养和招收民族干部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类型: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

(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x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

(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

(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

(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x藏、x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三、教学过程 [导入] 运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课前导语,导入新课。[教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基石 学习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成立的?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指导阅读教材第一段,联系旧知进行归纳。知识链接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播放幻灯片:

1、条件:

(1)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2)政治上:国民党发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 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学习思考

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

2、准备:

(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党的总任务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结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插图,通过阅读掌握如下知识点: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②规定国旗、首都和国歌; 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3、成立: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运用《开国大典》片断,引导学生简述成立概况及意义。知识链接

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政权性质。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插图,完成下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和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联系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读史感悟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节选内容,读后请思考: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第二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1)修改宪法;(2)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3)监督宪法的实施;

(4)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5)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7)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8)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9)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0)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由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一个特色。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运用多媒体展现“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掌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在地图上填出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x藏自治区。问:中国为什么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x疆维吾尔自治区

10、中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材料三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11、(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三)问答题

12、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第二篇: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

1.《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3.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是指

A.开国大典

B.1949年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4.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5.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包括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1954年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所说的“里程碑”实际上指的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右图是1953年由南京市选举委员会印发的一张选民证,其背景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逐渐建立

D.一届人大会即将召开 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201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

A.50周年

B.57周年

C.60周年

D.65周年

9.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A.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10.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11.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12.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篇讲话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4.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决策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是

A.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为经济建设 15.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

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 C.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16.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C.1997年中共“十五大”

D.2002年中共“十六大”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发展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1980年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18.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

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A.“文革”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B.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制制度.20.“文革”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下列后果中危害最大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B.公检法无法正常工作

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 2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2.“我们一贯主张爱国一家。统一祖国,人人有责。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上述材料出自

A.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发表的《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1995年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23.“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60年代末

B.70年代初

C.70年代末

D.80年代初 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可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25.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

B.实施群体

C.主要作用

26.“九二共识”最主要的内容是

A.两岸和平统一

B.坚持“一国两制”

C.两岸实现“三通”

D.“一个中国原则” 27.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香港回归祖国 ②澳门回归祖国 ③“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28.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返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

A.实现统一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愿望

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 C.和平统一是台湾民众的迫切愿望

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 29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30.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D.享有权利

二、非选择题

31.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主政治制度?(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制度的意义。(9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2年)(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的设想有何继承与发展?(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3分)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2分)

专题四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B 5B 6D 7A 8C 9A 10D 11D 12B 13C 14C 15C 16B 17D 18C 19B 20A 21B 22A 23D 24D 25A 26D 27C 28A 29A 30C 二.非选择题

3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奠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与团结,保证了祖国统一,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

32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分)(2)相同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4分)(3)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3分)(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2分)

第三篇:4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0年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2010年浙江会考8题)图2所示文献是在下列哪一会议上制定通过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2010年6月广东会考10题)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朱德

D.周恩来

3.(2010年1月新疆会考7题)右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4.(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7 题)村民杨明在2000年通过直接选举成为村民委员会主任。他能当选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C.《刑事诉讼法》 D.《民事诉讼法》

5.(2010年6月广东会考45题)1949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向宋庆龄发出邀请电报:“中国革命胜利的形势已使反动派濒临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是指 A.筹建新中国 B.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C.召开中共七大 D.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6.(2010年广东会考11 题)“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成为

A.经济特区 B.民族自治区 C.特别行政区 D.经济开放区

7.(2010年江苏会考14题)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8.(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 5题)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下列哪一方针运用的结果 A.民主集中 B.“一国两制” C.武力统一 D.多党合作

9.(2010年广东会考10 题)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处理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方针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求同存异”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0.(2010年湖南会考13题)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2010年1月山东会考8题)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第一次成功实践是

A.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B.香港回归

C.海峡两岸实现了通邮、通商、通航 D.澳门回归

12.(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 6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定了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体现这一规定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宗法分封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2010年1月福建会考8 题)澳门回归祖国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提出这一伟大构想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 泽 民

D.胡锦涛

14.(2010年6月广东会考11题)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强调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荣辱与共

B.一个中国

C.和平共处

D.求同存异

15.(2010年广东会考45 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

A.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B.标志着新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D.是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16.(2010年1月新疆会考8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是 A.“九二共识” B.两岸实现“三通”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香港、澳门的回归

17.(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3题)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18.(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1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19.(2010年浙江会考11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求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一、选择题

1.C 2.A 9.A 10.D 6.B 17.D

3.B 11.B 18.B

参考答案

4.A 5.A 6.C 7.A 12.D 13.B 14.B 19.D

8.B 15.C 1

第四篇: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说课)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说课教案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课标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同时要从对这些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分析并总结概括出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本课内容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在本单元和建国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本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同学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建议

1、教法:情景问题法,通过创设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探究回答,启发引导。

2、学法;根据老师创设问题、主动探究、师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3、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制度的不同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课堂中“走进历史”、“自由畅谈”、“论从史出”等环节学习,培养学习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从而使历史学习为现实服务。

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第五篇: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训练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单元卷(含解析):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对我国法制化的历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轮番而治的两大原则 C.“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D.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15题)某导演创作了一部电视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①历史新纪元——开国大典

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④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3.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能集中在()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7.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正式把治国方略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

A.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

B.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C.全国政协会议上

D.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 8.(2012年11月山东菏泽高三联考14题)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9.《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A.确立了国家性质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

10.(2011年山东会考5题)某网站准备在2011年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其中不可能有 A.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C.纪念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

D.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

11.(福州三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9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动

12.以下是一张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亲笔信截图,毛泽东在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请推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什么重要话动?()

A.七届二中全会 B.开国大典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2011年4月北京海淀区一模17题)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以下各项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2011年12月潍坊三县联考6题)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15.(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18题)表l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二、非选择题

16.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据此回答:

(1)在儒家孔孟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是什么?(2分)

(2)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5分)

(3)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制度?(3分)

17.(2012年1月广东省茂名市高考模拟)城市建筑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礼堂顶部有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

问题:

(1)请从材料一、二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北宋“皇帝居住和办公之处”所处的地理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本质特征?(6分)

(2)与唐朝相比,北宋商品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请从图一和图二提取历史信息,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对科技和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和地位。(3分)

(4)根据第(1)问和第(3)问的信息分析人类政治文明史发展的趋势。(2分)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1954年宪法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轮番而治不是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

2.A 3.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11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由此获得新生。

4.C 解析:《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宪法》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5.C 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含义就在于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是还有遗留任务,不能说已经完成,A错;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尚未被彻底清除,B错;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错。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明的是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A 错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一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需要完成;B错在“彻底”,只能说基本被清除,在大陆还有一些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D错在时间,其确立时间为1954年而非1949年。

6.C 解析:《共同纲领》既是建国初期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7.B 解析:制定、修改宪法的只能是人大,BD中的B召开于1999年,正确。

8.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文明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阶级斗争’口号下的非正常秩序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遭到践踏。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9.A 解析: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即确立了中国的国家性质。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共同纲领》在1949年至1954年《宪法》颁布前,起到了代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即国家的性质。这是课本上的表述。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历史,有些考生可能不是很注意。

10.D 11.C 解析:毛泽东的话主要论述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中国社会的矛盾大量体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历史背景。答案为C。

12.C 解析:图是摆设,不起作用,“重庆违教,忽近四年”指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后四年就是1949年,所以从时间上来说,不是七届二中全会,也不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可以判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3.C 解析:本题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题干信息:根据题干“1940年”和“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分析,应是指新中国的成立,选项中与新中国成立相关的是C项,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A项在1924年提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此时无产阶级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项在1940年抗日根据地中提出的政权形式,同样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确认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承认现有的五种经济成分等,表明中国已经完成反帝反封建人物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4.D 15.D

二、非选择题

16.(1)孔子倡导“仁”,(1分)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1分)(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1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17.(1)变化:①居于城市中心位置。②被其他部门与城墙重重包围。(2分)特征: ①皇权专制(至上)(2分)、等级森严(1分)、中央集权(1分)。

(2)出现了夜市、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专门市场。(4 分,每点2分,答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影响:出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理学兴起、书法艺术更具个性化、民间风情画出现、宋词盛行、说书艺术流行、出现瓦肆等等(5分,每点1分,答其中五点即可,答其他内容符合题意的同样给分)(3)原则:民主集中制。(1分)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了。(2分)(4)由专制到民主。(2分)

下载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讲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讲义 各位历史同仁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一教材同步研修活动。我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郭井生,下面......

    课时训练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时训练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呼和浩特调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1.2013· 元......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综合练习(共5篇)

    单元规范专项练(五) 专项一 高考命题角度练 角度一 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1.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表最能说明的实......

    总结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xiexiebang推荐)

    总结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及地位. 标志: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地位: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2.1954年宪法的内容、特点、性质、意义......

    《树》学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树》学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树》课(单元)学前学案 一、阅读课文 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几类树,有什么特点? 二、阅读引导 通过课文体会林燿德的散文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贺新郎》学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贺新郎》学案 《贺新郎》课(单元)学前学案(学生学案) 一、基础知识 1、了解该诗的写作时间和背景资料。 2、积累词句: 恨零知误会前番书语 算 人有病,天知......

    2017历史(人教版)一轮特训:1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选]

    历史巩固学习资料 时间:45分钟 [固基题组] 1.[2016·甘肃联考]1949年到1952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变革不包括 A.全国领土已基本解放 B.建立了......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