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语教学的提升路径探索
双语教学的提升路径探索
摘要:双语教学是提高大学本科生专业英语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非常重要的课程。文章结合在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多年经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与“学”方面存在的,诸如双语教学中存在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本末倒置,英语教学比例把控失当;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技巧限制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大多不愿意参与课堂等问题进行剖析。努力探索适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教”与“学”方面,要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英语表达能力,适时进行双语教学水平考核;要选择适当的原版教材,合理把握课堂英语使用比例,降低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难度;也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根本上,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依赖于互动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教学体系和模式。
关键词:双语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在目前本科国际课程教学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国际化水平非常重要的课程环节。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双语课程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高素质人才。结合在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多年经验,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教”与“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双语课程的上课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探索适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语教学模式。
一、S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现状调查
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我国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规定:“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在国外,双语教学主要是因为多元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使得一些国家的学校选择两种语言授课,给学生提供双语的学术背景,比如瑞士的德语法语、德语英语双语教学。也有一些国家的本科教育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趣及水平,诸如德国采取德语英语双语教学。而国内的双语教学一般都是中英双语教学。
目前,双语课程已经在S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设多年,对于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做了问卷分析,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中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8份。70.8%的学生认为开设双语课是非常必要的。问卷对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诸如对适合开课的年级、学生外语水平、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双语课程的教学建议等进行数据统计。
(一)学生外语水平
从图一可以看出,学习双语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四级和六级水平的超过80%。这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达到双语课程教学要求,也表明双语课程开设在二年级或三年级比较符合教学规律。
(二)适合开设双语课程调查
从图二可以看出,学生认为适合开设双语课程的课程性质一般为专业课,也有18.8%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也可以开设为双语课程。
(三)双语授课中英语所占比例
从图三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双语授课中英语授课的比例为30%的占47.9%,比例为5%~80%的占31.3%。可见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的接受程度还是有限的。
(四)决定双语课质量的最主要因素
从图四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师资水平、教学方法、手段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教学环境、条件则是比较重要的因素。
(五)对自己学校双语课质量的满意度
从图五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所开设的双语课程有41.7%的认为基本满意,不满意的占到14%。这表明,双语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很大的提升。
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实际教学经验和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普通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但是学生满意度直接反映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教学经验,总结出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
(一)专业知识传授与英语教学比例的协调性:英语教学vs专业教学
中英双语教学无疑要用到大量的英语,但是对于专业课程,英语教学比例的把握对于双语教学的成败很关键。双语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传授专业知识,在双语课堂中,不能过多专注于英语语法、英语表达,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对于专业英语词汇、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很多从国外进修回国或者在国外久居的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能达到100%专业英语授课,这是教师本身英语能力水平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专业英语接受能力非常有限。在进行问卷调研时我们也发现,如图三所示,47.9%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比例占30%左右比较好,这充分表明学生对于双语教学的英语比例接受程度有限。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把握好英语的使用比例及专业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区别,否则会出现英语教学和专业课双语教学本末倒置。
(二)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技巧限制了教学效果
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授课,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欢迎程度。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S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学生基本满意的占41.7%,这表明教师的授课还须要提升,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进入到英语思维当中。双语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在语言方面,教师要用流利的英语进行表达,但同时又不能用过长的语句和复杂的语法,避免学生听课有难度。而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有的英语水平较好,有的语言方面并不一定精通,会导致实际上课效果不如人意。教师授课效果还跟授课方法和手段相关,如果讲课平白直叙、照本宣科或者把双语课当成翻译课,既达不到双语课的初衷,也会引起学生反感。因此,目前双语课教师可能把大量时间放在备课、语言表达和知识传授方面,没有注意到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容易导致课堂枯燥、教学质量差。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强,不愿意参与课堂
双语课开设的初衷是为了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对于国外专业知识的思维逻辑有基本的把握,但是由于学校层次和学生层次的差异,S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双语上课过程中,除了设置的分组讨论互动环节学生能积极参与外,平时上课大多不能积极参与。由于学生自身英语能力有限,大多数本科生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应试阶段,不能灵活运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词汇的掌握也非常有限。从教材阅读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都有难度。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遇到比较生僻的专业名词阻碍其思路时,可能会直接放弃学习,形成恶性循环。而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上课懈怠,甚至对上双语课有抵触情绪。对于使用英语原版教材的双语课程,教材本身有一定的难度,恰恰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预习和复习,而这也会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有些学生会产生反感情绪。
三、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英语表达能力,适时进行双语教学水平考核
双语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进行熟练切换,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英文理解、表达和教学水平。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一般都是在国外拿过博士学位,或者出国进修时间较长的教师。为提高本科生国际教学水平,S大学与国外大学开展了教师国际课程语言培训,主要培养在英语方面有兴趣且愿意开设双语国际课程的教师。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大多在国外学习生活有4年以上,外语水平比较高,应该调动其积极性开展双语教学。同时,学校应该继续加强对教师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双语国际教学水平。
双语教师授课也要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管理和教学水平考核。首先,学校在双语教师授课资质方面应该进行严格把关,教师的英语水平、出国年限、科研能力、职称和教学经验等都应该进行初步的考核。S大学在双语授课申请时教务处已经组织过教学试讲,对双语授课水平进行初步把关。另外,学校和学院可以双向督导,与学生评教相结合,评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对教师教学不足之处,督导和教师应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让教师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也应该经常性、有意识地锻炼英语,提高专业英语口语能力。
(二)选择适当的原版教材,合理把握课堂英语使用比例,降低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难度
双语教学一般要采用英文原版经典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纯正的专业英文思维。但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全英原版教材难度比较大,专业词汇多且语式复杂,这通常会让有兴趣看书的学生遇到障碍,很难有耐性将书读完,知难而退会降低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双语课程教材的选择,一般要选用国外比较受欢迎且多次出版的,如果国内有相应的译著版本,就更适宜选为教材。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难度,方便学生通过翻译版本真正了解原版教材本身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提高专业词汇的积累率,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全英文PPT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入到英语语境中。也要根据教学进展,在不同教学阶段中采用不同的英语比例,在刚开始上课阶段,尽量能用较少的英语,在逐步推进课程中,根据学生接受程度不断增加英语授课比例。一般来讲,总体英语授课比例在50%~60%比较合理。若学生英语水平较高,教师也可采用全英授课。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把握好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区别,在中英双语教学中传达专业知识和思维,把握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专业教学。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教学经验得出,一味地满堂灌知识传授,或者PPT讲解并不能吸引学生,但是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比如:其一,试题环节。对某个英文专业词汇概念的理解,想要检验学生上课是否理解到位,可以通过出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课堂作答,一方面检验上课效果,另一方面增强课堂互动。其二,通过seminar形式的讨论或者辩论。专业课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热点的问题,此类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在语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水平选择英文或者中文进行表达。其三,单词竞猜或词汇描述。可以通过一句英文解释或描述表达专业名词,让学生竞猜该词是什么,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竞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也要运用到课堂当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程内容。教师也可以在长期教学中逐渐积累试题库和专业词汇库,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
另外,教师的引导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S大学有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不少学生能在二年级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教师可以多加引导,鼓励学生阅读原文文献,逐渐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词汇和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四)从根本上构建“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
行政管理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具有普遍借鉴意义,通过实际调查问卷和问题剖析,双语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需要:首先,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双语教学的“互动性”。诸如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师与学生平时的科研合作、邮件交流等。其次,双语教学须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注入不同比例的英语,同时“教”与“学”之间应更多地互动、影响,实现双语教学的“阶段性”。最后,行政管理双语教学是综合教师、学生、教学工具、各种机制、资源等方面的“综合性”模式。如图六所示,双语教学必须在教师和学生方面共同促进,实现“教”与“学”互动、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二篇:基层法院提升案件质量路径探索)
基层法院提升案件质量路径探索
2010-12-15 09:43:58
来源:中新盐城网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大量涌现,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愿望日益高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承担着社会矛盾化解主要任务的基层法院要担负起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责任,就必须正视社会各界司法需求与基层法院发展水平之间的现实差距,从影响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度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即案件质量入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原因分析,寻求根本突破,实现科学发展。笔者通过对某省人民法庭2009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的解剖,就影响案件质量的原因、提升案件质量的对策进行了探析,以飨读者。
一、影响基层法院案件质量的消极因素
(一)法官自身因素
1、工作责任心不强。部分案件因计算错误、遗漏证据、漏判诉讼请求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或改判,反映了少数审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办案作风不实,以致在事实和证据的认定方面出现技术性或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2、能动司法意识薄弱。少数审判人员存在消极办案、机械办案的思想,怠于履行释明义务,怠于引导举证质证,怠于依职权调查取证,积极、主动查明案件事实的意识不强,能动履行司法职能的要求落实不到位,导致案件特别是缺席判决的案件事实不清或认定错误。
3、法律功底不扎实。当前,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出台,少数审判人员平时不注意业务学习,遇到问题不钻研,凭经验习惯办案,司法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在举证责任分配、案件事实认定、辨法析理论证、法律法规适用方面的能力不强。
4、司法行为不规范。通过案件评查、分析,发现部分案件被发改,是由于审判人员违反诉讼程序办案,司法行为失范,导致案件被发回。
5、论证说理不透切。法官作出裁判的过程就是对事实作出评判和对法律进行适用的过程,应当彰显法理思辨。但有的裁判文书在说理部分,三言两语、轻描淡写、隔靴搔痒。究其原因,是不敢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愿说,从而形成释法不到位,说理不入情,难以让当事人服判。
(二)法院管理因素
1、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不少案件缘于审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被发改、少数案件因为程序违法被发改乃至个别案件由于司法行为不廉洁被发改的事实,充分说明基层法院对法官群体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盲点和误区,感召、激发法官群体职业尊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路还不够开阔,举措还不够扎实,成效还不够显著。
2、学习型法院创建不到位。从案件的发改情况来看,一些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司法能力不强,胜任现实审判工作勉为其难。这也反映少数法院对法官的司法能力建设不够重视,没有经常性地对审判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没有系统性地对法官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型”法院的创建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部分审判人员学习缺乏动力和方法,知识更新不快,综合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案情复杂、法律适用有争议的案件,就容易出现错误判断。
3、定案工作规定执行不到位。发改情况表明,少数法院对该省法院下发的《关于审判案件定案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独任审判员监督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学习不透彻、落实不到位,合议庭、审判长联席会议、部门法官会议、庭长、院长和审判委员会的指导、监督、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个别案件由承办人自己签发,定案把关存在“不严、不实、不准”的现象。
(三)其他因素
1、案件复杂难以处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社会生活处于转型阶段,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复杂态势,新类型的疑难复杂案件不断涌向法院,法律作为来源于社会生活调整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往往或一度会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而且,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相比,法律规定总是相对原则,这就给具体的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了困难,导致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利益衡平上出现偏差。
2、合理范围内的认识差异。在本次评查中,也发现有少数案件被发改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一、二审出现认识上的差异,且在合理范围之内。如律师费是否属于实现债权费用、违约金调整幅度等。
3、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当事人法律意识薄弱,举证意识、举证能力不强,甚至故意拖延举证,直到败诉后,在二审阶段才提供证据,造成一审裁判被改变。另外,个别当事人不择手段提供伪证,干扰诉讼秩序,给法官认定事实、辩别真伪带来很大难度;有的甚至采取无理取闹,威胁等手段缠访闹访,给案件的最终裁判施加不当压力。
二、提升基层法院社会公信的对策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职业道德。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思想的延伸。基层法院要将法官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将职业道
德教育与勤政、廉政等专项活动相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与日常审判工作相结合,激发法官群体的职业尊荣感,引导法官群体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法院形象的高度,自觉树立审判工作无小事的思想,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工作责任心。通过经常化、常态化工作,不断提高法官廉洁司法的意识,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意识。
2、强化原因分析,注重总结提高。发改案件在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比例虽然很小,但对法院司法形象的影响却很大,应当引起各级基层法院的高度重视。对该类案件,基层法院要举一反三,发动工作人员认真排查本人、本部门乃至本院在审判工作上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梳理、汇总。要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特别要查找在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方面的不足,研究、制定可以避免问题发生的对策措施,建立对审判权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司法能力。审判工作是一项有着较高专业要求的综合性工作。当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新的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出台,要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就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为此,基层法院要结合实际制定周密的学习和培训计划,鼓励、引导审判人员将业务学习贯穿审判工作之始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并在审判工作中予以运用,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能力,不断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定案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基层法院要认真组织学习王胜俊院长关于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法院内部管理。要充分发挥院长、庭长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能,加强对独任审判的指导、监督,防止独任审判变成独人审判;要强化合议庭的功能发挥,防止合而不议,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联席会、审委会的职能作用,用集体智慧解决审判工作中疑点和难点。
5、践行能动司法,实现案件事了。基层法院要认真落实有关能动司法的工作要求,加强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强化释明权的行使,制度化地开展诉讼指导工作并贯串立案、审判工作的全过程。要落实依职权调查取证、主动查明事实的工作要求,调动审判人员指导当事人举证质证的积极性,加强判前释明,加强判后答疑,及时
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及时消除当事人的法律疑虑,及时释放当事人的负面情绪,有效减少盲目上诉上访和非理性信访投诉,提高一审服判率,实现案结事了。,6、加强沟通联系,减少案件发改。要建立一审、二审法院定期就上诉案件进行沟通、交流的工作机制,倡导二审法院主动搭建工作平台,牵头规范运作模式,理性对待一审、二审在案件事实、法律适用上存在的合理范围内的认识差异,避免因沟通不及时、交流不畅通而导致案件被发改,在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大的同时,依法、理性维护司法活动的严肃性和裁判文书的既判力。
(作者:陈凤泰 工作单位:盐城市亭湖区人民法院)
第三篇: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路径探索
全面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路径探索
现如今,幸福感、幸福指数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状态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也应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进程中,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拥有幸福感的员工尤为必要,员工幸福指数成为了评价企业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准。基于此.本研究针对如何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迈克尔.罗斯金的《政治科学》中讲到:“美好生活,则是充满幸福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员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企业发展是员工幸福的源泉,员工幸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职工幸福指数的高低,反映了员工精神状态、归属感,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尤为深刻。
一、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牛产力
幸福指数并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一个和谐、快乐的企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企业内在软实力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态度,换言之,软实力则是员工幸福感。这样,幸福感指数高的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强,积极投身于工作,获得客户的认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追求最大化效益是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员工重点追求自己的薪酬与个人发展,同企业之间并未达成共识。提高员工幸福指数能够将两个目标趋于一致。由此可知,企业与员工形成共同的目标,并注重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不仅能够使得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使得员工自觉提高自身工作水平,这样企业与员工双赢。
(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组织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企业注重提升员工幸福感指数,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拥有幸福感的员工能够乐观地面对和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用积极的心态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同时。创造快乐,享受幸福,企业与个人共同发展,促使和谐社会的建成。
二、影响员工幸福指数的指标分析
(一)个人动机
个人动机,即员工在工作方面的期望值或目标值。每个员工从事每项工作都有一个目标,期望这件事或一段时间的多件事能帮助自己达到什么目的或达到什么水平。员工的工作目标定得越低越容易接近或实现目标,就越容易获得幸福感;相反,工作目标定得越高,越难达到或实现,就越难获得幸福感。
(二)工作性质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有适不适合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研究证明工作难度略大于工作能力时,既能感受到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又不会存在焦?]感,最容易达到幸福的状态。同时,该工作若能满足自己对工作回报的关键需求,则更加能够增强工作幸福感。
(三)经济收人
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即收入增加不一定直接导致幸福指数的明细提升。德国心理学者Hayo.B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个人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更强,而相对富裕的发达国家中,个人收入的增加则不会带来幸福感的明显提升。由此可见,对于生活富裕的人群来说,经济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关联不大。反之,对于相对贫困的人群而言,经济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关联最密切。
(四)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包括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等。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尊重、信任、友谊,能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要,从而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好的工作状态又能够增进与领导和同事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的“马太效应”。
三、提升企业员工幸福指数路径
(一)改革利益分配,提升物质满意度
坚持公平原则,员工可踏实的工作,相信自己的付出能够获得相对应的回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感受到工作的幸福。基于此,企业应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小环境,坚持用工作来衡量一切,不得搞亲属厚薄,也不得随意更改制度。切实根据员工的意愿制定各项管理机制,公平公正分配利益,坚持学习深造公平、薪酬福利公平、晋升评优公平等,从而逐渐形成人人想工作、人人会工作、人人喜爱工作的和谐氛围,使得员工切身感受到工作所带来的幸福感。
(二)优化环境,提升情感满意度
如何真正地使得职工切身感受到幸福感、归属感,便需从各个方面予以关怀,不仅应为职工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而且还应精心地为职工创造舒适、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重视职工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的改善。同时,对职工社会文化生活进行丰富,切实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调节职工心理和情感,消除不良情绪,使得职工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生活上乐观积极,工作上甘于奉献,学习上敢于拼搏,业绩上不断提高,营造奋斗、团结的局面,使得团队更具战斗力、竞争力。只有职工幸福快乐、积极向上才能实现幸福企业、和谐企业的构建目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具有战无不胜的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实现职工个人价值,提升职业满意度
一是将职工发展摆在首位,建立员工发展平台,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拓展员工成长成才渠道,疏通晋升通道,为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员工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同企业共进退。二是注重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营造优质的工作环境,保证职工工作安全性和舒适度,使得员工身心喻悦,这样员工幸福指数高涨。三是将企业发展战略、内外形势定期向员工传达,同员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从而构建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的美好局面。四是开设意见箱、网络论坛、电子邮箱等,激烈员工献言献策,对员工的金点子、好建议予以采纳,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力。五是基于员工的特长和兴趣,建设生活工作社,构建学习型组织,成立兴趣社团,提倡员工多读书,组织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使得员工不断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
(四)引导和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精神满意度
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不仅要积极改善物质条件,还需要注重非物质因素的影响。一是要对财富进行正确理解。财富是金钱,这只是一种片面理解,财富并不只是金钱。企业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人性化地处理日常管理中的各项事务。并通过不断总结树立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统一的、更具体的处理原则在各个方面引导员工的价值观。多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消除造成员工不积极行为的因素,鼓励员工进步,并努力为员工创造快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去追求个人素质的提高,做更优秀的自己,从而逐步消除只为“钱―而工作的心态,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些具体的价值观及统一的处理原则包括,如:团结互助、积极、进取(争优)、为集体争光、爱护公物意识、诚信、正直、解理、宽容、友善、对工作的认识、明示好的标标准和不好的表现、换位思考原则、对错误的处理原则等等。另外企业应指导员工追求高尚的品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能得到快乐、能有所收获的事情都是值得的,对社会有贡献、有人生意义的事情都是高尚的。只有从事这些值得的、高尚的事情,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五)?H情文化与健康关注,提升健康满意度
亲情文化作为一种情感文化,触发情感的积极作用,是企业打造亲情文化的重要目标。通过亲情来激发每位员工的工作热情,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管理模式,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润滑剂”。如果企业领导能够真正为员工考虑,更加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和个人发展,那么员工将用一生去回报领导者。因为每个人都希望长期稳定的发展,展现自己的能力并得到认可。在一个充满着家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中,每个员工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对待客户也会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充满着亲情。简单的说,让员工不满意,员工可能产生消极怠工、缺勤、离职等行为,让员工满意,才能实现股东和客户的满意。同时,企业创新、丰富、实践着多彩而实在的企业文化与人本关注,这样的关怀,自然让员工更幸福、更爱工作。人们概括称其为幸福生产力,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当关注这种幸福生产力的作用,“让员工带着轻松的身心投入工作,创意更多、效果更好。
对于企业员工而言,都是希望在工作中能够感到幸福,努力工作,从而创建幸福生活。企业应高度重视员工幸福指数,将其纳入到内部管理中。只有当员工收获幸福后,才会高度认同企业,从而将工作不仅当做是赚钱的途径,更是一种成就感、责任感、满足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动力和激情,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所有。
第四篇:国有企业工会路径探索
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趋势分析及
群众化、服务型工会路径探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会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会的形象和地位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会,作为工人团体的主力军,在维护和保障职工权益、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和跨越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工会组织的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也在不断滋生,而且越来越严重,工会运行机制与基层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工会活动的内容方式与职工群众多样化需求不相适应;为基层工会提供的指导服务保障与基层工会面临的繁重任务不相适应等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工会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也削弱了工会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助推发展重要职能的发挥。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工会建设,去行政化、去机关化,强化工会组织服务化、群众化职能,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至关重要。
一、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趋势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工会理论认为,工会是一个以维护和代表职工合法权益为职责的群众性组织。按照《中国工会章程》,中国工会是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因此,在工作中体现群众性、服务性,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和保障者也是国有企业工会的应有之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工会职能正在逐步行政化、机关化和娱乐化,其本质职能正在逐步被削弱,具体表现为:
1、组织形式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在当前中国,一方面党和国家需要工会作为承担这种连接作用的纽带而存在,另一方面工人也需要工会作为自己利益,意见和要求的表达渠道。然而,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工会,组织设置不但包括办公室、宣教部、文体部、女工部、权益部、劳动竞赛部等工会机构,而且还兼具了综合治理、信访维稳、计划生育、职业病卫生等其他行政职能,业务繁多、人员缺乏的现状普遍性存在。而且,工会的负责干部的产生主要还是“任命制”和“委派制”,而不是由工人直接选举,这种状况决定了工会在劳动关系中难以真正向会员负责。
2、工作方法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根据马克思“政治统治应当以有效的社会管理为基础”的原则,工会功能的取向应当更多的顾及职工和社会的需求,而非行政的需求.然而,在现实中,行政化了的功能性组织往往主要承担由各级行政自上而下传递,落实下来的任任务,功能性组织日常工作的开展方式日趋接近于行政部门。主要表现在许多地方工会背离了其作为群众性组织的本质身份,不了解职工的疾苦,高高在上,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僵硬地开展工作, 不考虑基层实际,通常对基层单位下指标、分任务,并以检查考核施加压力,使得基层单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任务指标上,上边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多头绪的工作、不特定的任务、刚性的考核指标,使基层单位疲于应付等等.显然,这种工作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生命力的,其结果是削弱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3、干部履职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工会干部的履职尽责意识有所淡化,职责履行方式不符合组织要求。办公时间机关化、工作方式办公室化,习惯于坐班制,坐等职工上门,而不是主动走出去,上门为职工群众服务,不了解职工的愿望和要求,部分工会机关的干部甚至形成了“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工会和职工本为鱼和水的关系,但现在机关工会干部大都忙于日常事务,平常下基层联系不多,有基层干部戏称:上级工会要么不来,一下来就是检查、验收、收经费。
4、职能发挥的行政化和机关化趋势。工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因体制及自身原因,工会的维护职能发挥不够突出,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工会热衷于搞“篮球赛”、“乒乓球赛”和各类文艺节目等,活动的格式化、形式化特征明显,职工参与面有限,与职工的需求和要求存在一定脱节。
二、国有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的弊端
1.脱离职工群众,背离工会性质。我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其领导也应该是通过职工民主选举产生,对职工群众负责。但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所建立的工会中,工会干部大多都是由企业行政或者是上级单位提名任免的, 工会干部的工资福利、职务晋升等各项待遇和利益基本上与企业相关联,因此工会干部更多的是对其任命主体负责,而不是对职工负责。这样就会使工会干部脱离职工群众,彼此之间产生隔阂,与工会由工人组成、代表工人阶级意志的本质属性不相符。
2.引起劳资矛盾,背离工会职责。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其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工会组织以企业安全生产为中心,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根本,与企业同盟,而不再是工人的全权代表,有的工会组织甚至站在了工人群体的对立面,不能正确履行工会职责,尤其是在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方面存在了解不深、关注不够,对职工的维权浮在面上,沉不下去。一个个活动千篇一律,没有重点,对重点人群和困难群体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对特别困难人群的帮扶力度明显不足。工会协调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没有有效发挥,直接与其职责相背离。
3.导致职工不满,产生社会矛盾。企业工会行政化、机关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工会干部脱离职工群众,职工群众会对工会干部产生反感与抵触心理,不再去相信和依靠工会组织。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的化解,最终可能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引起企业甚至是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这和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离的。
三、国有企业工会群众化、服务型路径探索
国有企业工会要想发挥其连接纽带作用,必须回到自己的本质职能中去,充分体现工会应有的群众性和服务性。工会工作只有与职工利益相通、荣誉与共,才能紧紧的将职工群众团结在组织周围,才能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和推动整个企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
1、明确工会定位,完善维权机制。要巩固工会的地位,强化工会的功能,根本之道在于强化和巩固工会的本职功能,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国有企业工会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有效维护职工权益的根本职责,牢固树立“维权工作有作为,工会工作有地位”的观念,积极探索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维权机制。比如说,探索在工会扶危济困、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常规性维权机制基础上,建立职工心理咨询服务、职工政策咨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职工互助储金、大病医疗互助等职工互助帮扶机制,有效补充工会经费维权保障的局限性。
2、强化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心声。国有企业应当持续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职工”的双联系活动和“面对面、心贴心、手牵手”帮扶活动,工会干部要走入基层,深入开展队组包保、人员包保,及时了解基层工作困难、了解职工群众需求,尤其是在重要活动开展前、重要政策制定前,更应当反复深入基层征求职工群众意见,做到政策完善到位,措施有的放矢,工作开展有序。
3、强化服务意识,履行服务职能。以“党政机关为工会工作服务,上级工会为基层工会服务和工会工作者为职工服务”.的“三服务”工作理念为宗旨,明确其各层级之间的责任和分工,指出工会工作的重心.指导工会处理各方关系。一是建立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政对工会工作支持到位、指导到位和保障到位;二是建立工会支持保障机制,上级工会加强对下级工会的支持和帮助力度。三是工会一切工作以“职工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重要标尺开展,突出职工意志。
4、加强民主管理,体现职工地位。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也具有联系政党与国家以及政府与社会的纽带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有企业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逐渐加强,只有职工与企业的互动加强,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工会工作同样需要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参与热情。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突出民主性,工作开展征求职工意见、活动评价突出职工意志、日常工作引导职工参与,有效开展工会会务公开机制,实现工会信息的有效公开和民主管理,激发职工群众热情,群策群力推进工会以及企业发展各项工作。
5、突出职工评价,完善考评机制。有效的社会管理是基础,而正确的价值指标则是考核和促进一项工作的重要标尺。作为一个组织,国有企业的工会应当以社会评价也就是职工评价为主要价值指标进行考核。应当建立会员评价、会员评干部的工会双评价机制,突出职工评价结果的应用。这样才能激发工会组织围绕职工群众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才能激发职工群众参与工会工作的热情,实现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的良性互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会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总之,新形势下,只有认真面对国有企业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和趋势这一现实,有效制定措施,强化服务型、民主型、群众型工会组织建设,才能夯实工会工作基础,有效激发职工群众的动力和活力,促进整个工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加强新形势下党的领导,去除工会行政化、机关化,突出群众化、服务化,回归工会组织本来属性是必然选择。
第五篇:双语提升教育
如何提高化学学科双语教育质量
双语教学一直是新疆各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从事双语教学工作以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希望大家在互动中能够学习进步,并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双语教学提高较慢的原因:
一、学生对汉字的掌握不牢靠,很多学生记不住汉字。主要表现在平时的作业中很多学生爱写错别字、读错多音字,简答和填空题通常都是错别字,说明学生对汉字的字形记忆较容易,对拼音记忆较难。
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说汉语的机会很少,除了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说汉语,平时基本不说。这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没有太多说汉语的机会,大多数民族学生在家或放假,从小习惯了和家人朋友用维语交流,如果刻意让他说汉语也不现实,所以很多学生在校时能说几句汉语,回家了基本不会说了。
三、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不是很强烈,多数学生表现出不在乎。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些学生的汉语基础水平差,一开始就没有学会简单的语句,到了高年级随着汉语词汇量和句型的增加越来越感觉学习汉语困难多,又没办法解决,于是就表现出干脆不学。
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语言障碍,表现在汉族教师用汉语教学,汉语基础差的民族学生基本听不懂,而汉族教师不会说维语只能照顾汉语基础好的学生,对于差生也很无奈。这里主要是简单的汉语都听不懂的学生,讲课时教师无法用维语进行解释,想教会这些学生很困难。
五、学生的汉语发音很不标准,主要表现在汉语拼音读法错误,音调不准。由于学生平时生活中不接触说汉语的人,至于音调是否准确,学生也不能确定,只能凭多数学生的读音为标准,这样长期形成了习惯,显得说普通话不标准。
六、学生上课纪律很乱,个别学生不爱学习。主要表现在个别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平时小声说话整个教室也会很吵。有些学生汉语很差,上课什么都听不懂,于是就思想不能集中上课打闹玩东西。面对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采取的措施:
1.针对学生对汉字的记忆不牢靠,我认为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加强读写练习,平时的元素符号和化学是名称多读多写多说,在记忆中教会学生采用字形记忆法,如“铁”字可以教给学生采用左右结构记忆出汉字的字形。根据铁是金属来记忆偏旁部首的方法进行记忆。平时组织学生多听写汉字,多听多写。
2.针对学生说汉语的机会很少,我认为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鼓励学生在平时日常交际中用汉语交流,同学之间可以多应用汉语。教师和学生平时交流时也用汉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增加学生主动表达的机会,多说多练,让学生养成说汉语用汉语交流的好习惯,这样以来,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会有很大的进步。
3.针对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不够,我认为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在课堂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从枯燥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从那种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我要你学,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而转变为学生自己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感受求知的乐趣,感受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和欢乐。双语教学尤其如此,采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导入课程,例如上课时给学生出字谜,让学生猜出来,这样就主动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4.针对汉族教师只能用汉语教学不会说维语,造成汉语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我认为可以采取的办法有是在上课时,可以采用汉族教师和民族教师一起上课,对于学生听不懂的内容,民族老师翻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意思。这样可以照顾到汉语基础差的学生,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学。
5.针对学生的汉语发音不标准,我认为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在教学中重视汉字拼音的练习,多让学生读课文,如果条件满足,可以用录音机教学,让学生听标准的汉字发音,平时休息时间可以放汉语广播,晚自习前如果学校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看半个小时新闻联播,让学生逐渐掌握汉字发音的规律,养成好的习惯。
6.针对课堂纪律乱,个别学生极不爱学习,我认为可以采用的措施有:加强学生纪律意识,平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上课不说话,不吵闹的习惯,平时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慢慢意识到,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是不对的行为,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学习。
总之,双语教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双语教师的不懈努力和投入,还需要克服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从我们的实践出发,踏踏实实,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就会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