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非常丰富。静态角度: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动态角度: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探究六,知道马义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辩证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对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第二篇: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海南华侨中学
沈新强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的概念
2、理解: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文化?
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教学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鼓励学生列举例子)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是一直精神力量(2)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3)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学反馈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我国的象形文字告诉我们()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语言、文字
3.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政治生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B.文化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C.先有文化,后有人的产生 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一个美国白人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白人婴儿托付给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A.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二)简答题
5.如何理解文化内涵?(答案略)【教后反思】(略)
第三篇: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体味文化
【教材版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学科、册别】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 【教学年级】
高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课程标准】: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2)自学探究。(3)集体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文导语】: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新课教学】: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教材插图: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展示从古到今的文化现象,学生体验感受。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展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图片,学生体验。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展示世界不同国家建筑,我国川剧、东北二人转、摔跤图片,学生体验感受。【形成理念】:
一、文化万花筒(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二)、文化是什么
◇课堂探究:甲说:文化就是文明。乙说:文化就是文学艺术。丙说:文化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你认为以上观点对吗?
1、含义(课件展示)
强调: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课堂探究: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与自然界同在,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考考你)略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强调: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
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强调: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形成理念】: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读一读: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
重大的阻碍作用。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课堂练习: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这是因为()①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影响②文化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③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③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舍去。【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不忘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等等弊端,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地正视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第四篇: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1.1体 味 文 化 授课时间:4.16-4.17 【教学内容】: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学生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设计思想】: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文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刚才我们讲的学习知识是文化,还有呢?课本上呈现的歌舞艺术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还有如今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文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
社区文化
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 网络文化(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我的家乡有哪些特色的文化活动?洪滨丝画、博望刃具、当涂河蟹、杨祠姥会
广东粤剧、湖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江苏昆曲、东北二人转等等中国龙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别有风味的傣族泼水节、斗牛文化、穆斯林文化„„
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课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
2、文化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鸡跳舞?疯狂的石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就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来说,它是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受教育,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选作《周易》的文段)点拔:这里的文化有“教化”的意思。
(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两个“镜头”,分析:谁更有文化?)
点拔:小学生让座,体现出了一种教养;男青年在公共汽车内抽烟,缺乏公共礼仪、教养。既然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那么文化一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探究: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活动和“纯”精神产品呢? 学生各抒己见(略)。
教师适时点拨: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离得开文化?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
老师:(结合课本第八页的探究活动讲述)《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有一些文化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展示法轮功受害者相关图片,日军侵华及对历史的态度......3、文化的力量。
每当大家在看电视或者参与其他文娱活动的时候,也许家长在旁边唠叨:“看电视可以当饭吃啊?”其实他们说得没错。我们想想,看电视可以抵御饥饿吗?上网可以抵御寒冷吗?很明显不能。但是,我们每每看到一段感人的节目,阅读到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血液澎湃?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结合课本的探究活动)
从探究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但是我们也会经常看到,一些文化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悲剧。比如受封建思想观念影响较大的地区和个人,如重男轻女,出现不少的社会悲剧。(引导学生思考,归纳)
(2)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式。从地域看,有中外文化;从时间看,有古今文化;从性质看;有先进与落后文化。
(3)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一文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
非常好,我们已经很轻松地把今天的内容学习完毕。下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切身体验,畅所欲言,激活了思维,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感受。自觉摒弃落后的、消极的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适时启发:除此之外,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一个文化落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理;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
第五篇: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的内涵。
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导入新课:
今年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
文化“万花筒”
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学生: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仅如此,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如见面相互间的称谓,我们这里见面常称呼“大哥”“大姐”,江西人见了面相互称“老表”“”表哥“表妹”。
文化是什么
内涵
过渡:我们参加过各种文化活动,看到了很多文化现象,到底文化是什么?我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下面这个题。
下列属于文化活动或文化现象的有:
A人们在超市购买水果(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B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C参加学校运动会(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D相对论、生物进化论
学生:A属于文化活动,B属于经济活动,C属于政治活动,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大领域。我们由此可以得出文化的内涵。我们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2)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参加运动会)和精神产品(相对论)。(3)其中的几个概念《生活与哲学》会学到。
是一种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选择题: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A蒙山天然氧吧(沂水地下大峡谷的钟乳石奇观)
B蒙山寿星悬崖石刻
C天上的月亮
D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B属于文化现象,D属于文化现象。
老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老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老师:阅读课文7页图片,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问题:谁更有文化?这里的“文化”指什么?
学生:学生更有文化。“文化”指人的文化素养。
老师:我们会说这个男青年真没“文化”,就是说这个人没素质、没修养、没道德、没品味。
那这个男青年是不是就没救了?不是。他一抽烟,售票员说了一句话,他马上就不抽了。售票员说,抽烟的那位帅哥,请把烟熄掉好不好啊?我们车上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位孕妇呢。他立马就把烟熄掉了。
也就是说,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经过售票员的一番教育,男青年的素养就提高了。
老师: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实质是精神活动
下面大家思考一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粹”精神活动和“纯粹”精神产品?打个简单的比方,读书能不能离开书,写字能不能离开书写工具?
学生:不能。
老师:也就是说,文化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传承离不开物质载体。
专家点评: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理论界对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据说有300多个定义,但大体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
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历史课中的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小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它属于中文化。
文化的力量
过渡: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文化对我们国家又有何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以具体事例为背景,讨论两组问题。
讨论一:结合课本第八页的探究活动,讨论:《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讨论二:结合法轮功邪教的种种罪行,讨论:法轮功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XX年春节,法轮功成员天安门自焚事件。19岁的音乐学院学生陈果,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一位美丽纯洁的少女,却为了法轮功而全身烧伤达80%,面部更是深度烧伤,花容尽毁。)
讨论三:以校园手机文化为例,讨论:带手机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学生:积极:方便联系,及时沟通;了解信息;听音乐;
消极:玩游戏,影响学习和睡眠;手机作弊;引发聚众斗殴;
老师:文化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学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的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学生:法轮功歪理邪说蛊惑人心,骗取钱财,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甚至残害生命,聚众闹事,扰乱治安,危害社会。
学生: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老师: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让文化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