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网
[摘要] 本文阐述了多媒体评价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肯定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但也透视出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紧迫性,根据评价得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怎样确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尝试搭建多媒体教学评价的基本框架,更好的适应学科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教学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对加强现代教育观念,灌输现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有促进作用,为教学现代化教学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而且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对发展趋势的调查,近几年具体到各个学校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情况看,多媒体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应用人数、课程覆盖面逐年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发展速度是始料不及的。适应传统教学方式的传统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形成性及总结性评价的建构的模块涉及的很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测量性,而多媒体教学各评价要素呈松散结构,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较难确立,必须重新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指导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评价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融合了多媒体技术及现代教育理论、传播理论。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贯彻教学意图,实施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在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实施。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活动的中心,是教学信息的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多媒体教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理想认知工具,有极佳的交互手段,能构筑开放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极大的丰富,新媒体技术赋予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丰富的创作空间。教学内容呈现组合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很容易引申上位概念,呈现下位例证,教师容易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加以突破,能控制优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的质与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学习对象、媒体特征选择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材料进行加工,提取和编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所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促使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包涵更多信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规模数量使用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才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评价能够解决教学中的矛盾。教学评价是将评价的教学内容价值外化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过程,能够通过反馈信息、参照标准对教学目标、过程、方法等进行及时调整、总结,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促进教学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实际情况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已经被充分调动,能够参与到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改革实践中,但需要规范教学模式,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这样才能引导现代化教学的健康发展,对教学管理起导向功能。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在本质上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对多媒体教学评价理解的正确性,相对于设计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多媒体教学要强调教学过程的评价
多媒体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其评价标准有所不同,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和评价的方法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它在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的同时,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而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强调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强调课堂教学与使用各种媒体的协调性和信息来源的开放性,要求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成为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它在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测评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创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的系统性、条理性,把握住课程进度,掌握教学的监控能力,有意识的调整教学活动,强调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强调技术性的基础上突出教学的功能性和整体性
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多媒体课件,它的制作要有相应的技术保障作基础,否则教学思想无法体现,教学内容无法反映。因此,制作课件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技术性涵盖了用户界面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包括交互、导航、操作简易性、控制灵活性、运行稳定性、存储安全性、兼容性等内容。但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看课程内容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需要,要符合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要求;要看课件能否体现出对学习的潜在影响,如策略性、动机性、迁移性;要看能否达到教学效果,能否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的整合,只有把教育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教学课件才是体现其教育价值的好的课件。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服从于教学的设计,实现教学目的,背离这个目标,那么课件传达的可能不仅仅是教学信息,还会有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媒体资源来说,其操作和制作不是主要问题,难的是要从教学的整体中去把握媒体资源技术的整合。成功的课件要通过技术性呈现方式、交互方式等形式特征,去定位于它们所表达的教学意义或达到的教学效果,突出教学的功能性和整体性,实质上体现了课件是如何促进学习的。
3、强调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兼顾教学各要素的协调性
课件的制作要体现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这是从理性和静态角度上的要求。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教学组织过程,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辅工具能否真正符合课堂教学的设计意图,实现预期的效果,除了课件本身的适用性外,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整以及其它基本的教学要素的协调起重要作用,如: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师表达是否清晰、简洁,分析是否有逻辑性,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等等。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动态协调对整个教学效果的产生和提高起关键性的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将各类指标具体化、行为化,使其具有可测量性,一定要遵循教学理论的指导。评价模型要科学及有层次性,评价应做到多元、客观、个性,既要有形成性评价的数理统计,又要有总结性评价的语言描述,对每一个指标项尽量细化,采用是非选择和等级评定的方法,各指标项互不矛盾、互不重叠。多媒体教学评价中对各指标项的收集及权重的确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是评价方案的核心工作。基于上述的分析,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指标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件的评价;第二部分为教学过程的评价;第三部分为教学效果的评价。
1、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指标
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要体现教学意义、逻辑性、可操作性,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控制性和非线性,使教学过程多元化、立体化。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是衡量实际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对多媒体课件优劣的评价不仅涉及到教学设计思想、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案的设计意图等教学性问题,而且涉及到课件设计和使用的技术性、艺术性等问题,另外,课件制作的经济性也是评价必须考证的因素,也就是教学的投入产出比要遵循最小代价原理。
(1)教学性。课件的教学性主要反映教学意图的程度,具体表现在:①教学目标要明确,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②要体现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③适应教学对象需要,内容正确“精练”,选题恰当,逻辑严谨,层次清楚,课件承载着教学内容并隐含着教学程序。④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能深刻剖析原理,点明教学关键,有助于学生理清教学思路,尤其是传统教学媒体及模式不易表达的内容,却适宜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⑤注重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单一传授型教学,无论是信息的来源渠道、信息量,还是课堂的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多媒体教学为课件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⑥能体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把握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整合。分清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以及所包含的概念和方法,保证课程设计的准确到位。⑦场景设置、素材选取、名词术语、操作示范符合有关规定。⑧提供多种教与学的工具和典型教学资料,模拟仿真形象,举例合情合理、准确真实、善于引导。
(2)技术性。课件的技术性是指课件运行中的可维护性和稳定性以及操作中的易用性。技术特征的评价遵循一般的软件工程质量的标准。具体包括:①用户界面设计,框架结构设计,界面友好指协调、综合利用多媒体,画面美观,有动态效果,友好的界面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掌握、理解和使用课件,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②维护和管理的方便性,指课件易于维护和管理的程度,各种开发文档,如功能说明、使用说明、维护说明资料是否齐全且内容明确;③操作简单、控制灵活,指使用方便、调整控制容易,且易于安装和卸载;④具有合理多样的交互性和导航功能,交互手段多样和导航方式易控。⑤存储的安全性、软件运行的兼容性强。⑥软件运行稳定、可靠,指课件在满足要求的环境下正常运行的能力。⑦提供在线帮助。
(3)艺术性。课件的艺术性主要是指课件的图、文、声、像的美感和协调性。具体包括:①布局合理,整体风格协调统一。②版面设计简洁、美观。③多媒体效果真实。④配音、配乐音质清晰。⑤信息结构的组织符合思维联想方式。⑥文字易于阅读、字型适当。⑦颜色搭配观感舒适。
2、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课堂教学方案的动态过程。尽管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是对于课堂教学基本目标、基本规律、基本要求仍有共性之处。融合个性与共性这是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学组织、教学媒体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①符合课程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结合内容适当介绍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知识的深度、广度符合学习者的要求。②观点正确、概念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解决有方。③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①用普通话讲课,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生动。②讲授过程条理清晰,逻辑性强。③教师的学术水平高、生动富于感情。④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因材施教。(3)教学组织。课堂教学组织主要表现在: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②课堂组织管理有序,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课堂的讲授与课件的运用融为一体,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得当,过程组织合理。③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
(4)教学媒体。①媒体选择合理性,针对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点决定使用媒体的类型。②组合方式、呈现方式是否恰当,看能否发挥出应有的效果。③教师操作媒体的熟练性,对多媒体设备的驾驭能力,运用是否娴熟。
3、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指标
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注重综合性的模糊指标,量化指标困难,需要进行行为的文字描述,这对于修正具体指标评价上的偏差,整体把握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肯定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明显风格和特色的教学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对教学所取得的总体效益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得到的信息,包括对学生的提问及学生完成的作业等均可提供及时与建设性的反馈。学习评价就是采用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数量化的描述,并依据教学目标对数量化的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学习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衡量学生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的状态及行为变化;学习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领域,对学习效果分析可以在师生之间形成双向反馈机制,教师通过评价搜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变化,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学生经过评价,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学习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效果:包括①学习动机的激发②师生交流和反馈
2、课程教学效果:包括①考试成绩②学习的迁移,认知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的评价要以教学角度为出发点,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教学的可用性及指导性,最终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清晰地展示教学过程,科学合理的控制教学进度,最终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侧重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学习主体性的选择。从技术角度讲,多媒体教学要讲究严谨的制作方式、界面装饰的适当性,要合乎情理,便于教学与学习。总之,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评价的研究模式是有限的,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的透视教学规律,并把握住教学策略,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才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实践。
第二篇: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中职学校教学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利用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出的价值判断。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教学评价逐渐被世界各国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所重视,其价值指向引发了教育理论者的广泛思考,进而推动了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变革。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加之本身“职业”特殊性的限制,他不同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中有较成熟和较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可以应用,加之各地各校虽有所探讨,但基本上是“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缺少成功的、可在中职类学校推广的教学评价模式,因而探索和建立科学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学评价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省内二十余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模式或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尽管大都重视并初步建立了教师教学评价模式,但执行效果不尽人意,多数达不到应有的评价目的。究其根源,因其评价模式未能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羁绊,导致评价结果不尽科学、合理。具体表现为:
(一)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不少学校仍以传统的学业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方式虽能够鼓励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完成教学目标,但存在较大缺陷:一是忽视了职业学校课程间难易差异和考核方式上的差异,简单地用一个标准进行评价显然不尽合理。二是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映在备、教、辅、改、考、管、研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程度及质量上。教师平时的教学行为与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虽有内在的因果关系,但学生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教师平时工作投入的全部产出。如果重终结性评价而轻过程性评价,可能导致教师只重教学而轻教研。三是不利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在探索和改革有效的教学模式,如工学结合、模块化教学、“双元制”、“CBE”(能力本位)模式等,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重教学效果的评价,轻育人效果的评价。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两者兼顾。如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指标,而弱化或忽视了学生在做人处事、品行修养及人格完善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这样可能会导致教师走向管教不管导、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教育评价也失去意义。
(三)重奖惩性评价,轻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的主要特征是以行政评价为主,教师被动接受,很少参与;评价目的主要是通过奖优罚劣,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发展性评价则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注重教师的个人、伦理和专业价值;关注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实现了评价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共识;其目的主要强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奖惩性教学评价与发展性教学评价并不是相互独立或相互排斥,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两者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教师教学效果评价,轻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社会评价。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的教学因素,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成绩,而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地位和属性,忽视了该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教学评价指向往往与社会的认同不一致,校内的评价制度与社会的评价标准、方法脱节,这样将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合格学生得不到社会认可。
此外,有些中职学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在“投入”评价和“产出”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等关系上处理不够合理,有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抽象或复杂、可操作性不强等等。
二、中职学校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发展的“催化剂”。中职学校教学评价模式的确立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求以真实可靠的资料为依据,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谨地评定。
2、科学性原则。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全面性原则。教学评价要树立全面观点。教学是多要素组成的“双边”活动,对其评价要从育人的整体发展功能出发,从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出发,判定教学的综合性价值。
4、激励性原则。要求评价的结果能够激励教师和学生改进不足,自我提高。
5、可行性原则。评价标准要具体可行,尽量减少概念化、抽象化、“软指标”。不同评价对象、学科应转化为科学的同一的评价质量标准,方能让全校教师在公平的标准下评价优劣。
6、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学评价从评价目的、评价的指导体系及权重、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直至评价结果的处理都必须有利于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三、中职学校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笔者结合国内外职业学校在教学评价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多年的教学评价实践,认为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应该由教学能力评价(综合素养)、教学过程(行为)评价和教学目标评价三部分构成。
(一)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起主导作用,具体评价包括教师学术水平、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评价教师学术水平主要指教师学历、职称、专业技术等级、专业技能水平、评价期内能反映教师教学能力的各种荣誉(如“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
课堂教学能力是指教师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板书板图能力、讲解概念能力、教态变化能力、教学演示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提问能力、导入能力、反馈强化能力、组织教学能力、结束能力等。这些指标应以量表的形式设计成课堂教学能力评价表,包括教师评价表和学生评价表。教师评价表用于专家组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公开课竞赛,任课教师人人讲一堂公开课,专家组和同行到堂听课,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根据评价表进行评分,课后由专家组、同行、教师本人一起召开听证会,先由教师本人对本堂课进行自我评价,专家和同行进行面对面评价,然后再由专家组、同行和教师分别进行评分。最后将四方面评价进行加权平均。需要强调的是,一堂课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较大的偶然性,因此不宜以一堂课的评价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唯一依据,而需要多次组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且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中占较大比例。
教师教育管理能力是指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能力。主要评价指标是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表现和学生评教结果等。美国学者伯利纳(Berliner)和蒂奇诺夫(Tichenoff)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对所教的学科充满信心,并显示出对此学科的驾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和情绪,并能感染学生;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因此,中职学校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能力评价不可忽视。每学期由考核组依据对教师平时教学巡查记载、平时课堂巡查记载、考核组组织学生座谈情况实施评价;学生评教是由考核组定期在学生中进行的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让学生根据《问卷调查表》对任课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最终比较所有任课教师的满意率的高低。
教师教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能力。主要评价指标是教师评价期内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如优质课、说课、课件、论文等)获奖、教科研(如课题研究、编写教材等)取得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奖项等,由考核组根据考核标准量化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能力评价,既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忌过于强调教师资历或资格,也不宜将以往取得的实绩纳入教学能力评价。
(二)教师教学过程(行为)评价。教师教学过程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有教学设计(备)、教学实施(教)、教学辅导(辅)、批改作业(改)、教学效果(考)、学生教育(管)和教科研(研)等环节。除了“管”和“研”两个环节已作为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外,其作四个环节均是教学过程评价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投入程度,对教学质量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各中职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师教学规范,把对教师备、教、辅、改、考等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以此作为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的依据。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学常规检查,主要检查教师备课、作业(实训报告)布置及批改、教学进度、教学日志记载情况,并根据量化方案进行量化评分,期末进行汇总;同时对于教师平时开展教研活动情况、教学考勤情况等都应认真记载,学期末由考核组依据上述情况记载,进行量化评分,作为教学行为评价结果。
(三)教师教学目标评价。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教学目标评价,就是对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情况进行评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模式认为,教育教学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根据美国教育家加纳德·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判定,当前中职学校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培养,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在制定各课程教学目标时,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是教师制定授课计划和方案、实施教学的依据和最终目的。
传统的考试主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拥有量或某项操作技能的熟练度,而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则无法用考试检测。应采用替代性评价理论所要求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教育效果。如生产车间(或工种)模拟、大型作业、教学实习、职业资格及技术等级考试等,尽量采用能发挥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
基于中职学校课程特点和考核方式的差别较大,不可比因素较多,教学目标考核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将学校所有课程分为以笔试考核为主的基础型课程(包括文化课、德育课和专业基础课)和以动手操作考核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包括专业课、实训课、实践课、体育课等)分块考核。基础型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最终成绩(综合成绩)由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综合而成。平时成绩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品行表现及成绩检测给定。教学目标评价宜采取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纵向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为班级综合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横向评价是同年级各班级之间学生基础及学习能力的比较,评价指标为班级系数。班级系数是用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确定的。先计算出上学期期末考试各班总平均成绩,用某班平均成绩除以最高平均成绩即为该班班级系数。第一学期的班级系数可用入学摸底考试成绩确定。最后用综合成绩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分别除以班级系数,再按比例量化汇总,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评价依据。
技能型课程的考核以动手操作考核为主。由于该类课程与生产环节接近,学校可以模拟生产过程,按实际需要安排生产任务或设置故障,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评定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贴近生产,有利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适合教学改革需要。技能型课程的教学目标评价指标应包括学生动手操作考核成绩、取得该课程相关技术证书率及社会(如家长、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对此类考核,考核组宜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检查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评价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目标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是对培养目标的分解,同时专业培养目标须随着学校教育目标和社会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而调整。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无论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是情感目标,都不宜过于广泛、面面俱到,而应根据专业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要求确定。否则,将不利教师实施教学和学校组织评价。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的模式,一系列配套的、科学合理的、内容完善和权重适当的量化评价表必不可少,他是对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的具体化。
四、建立中职学校教学监控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学校教学监控体系,是保障教学评价体系得到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教学考核数据真实有效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可行可靠的教学监控机制。监控机制应形成学校制度,采用行政手段落实。主要包括:
(一)听课制度。
主要是由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及教研组长组成听课小组,进行听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工作评价指标”,确定教案准备、学生交流、教学重点、兴趣培养和教学手段等评价项目和具体评分登记,并在学校每年一次的课堂教学比赛中,将评价结果作为重要评判标准。
(二)督导制度。
一般由学校选调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要是离退休领导和老教师)组成教学质量督导组,对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以抽查听课形式,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具有专家指导监督的性质,专业对口专家和教学管理专业人员的结合是督导队伍的基本特征。督导员的专业权威和管理权责,以及客观中立的地位,对教学质量往往能有比较中肯切实的评价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在对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其地位是较为特殊的。
(三)教学检查制度。
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一是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落实学校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二是由教务处提出教学检查意见,对教师阶段教学工作各环节情况进行检查。检查一般在月底进行,检查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交教务处备案。三是课堂教学检查。采用教务处定期抽查和值日领导和教师随机抽查相结合,主要检查教师平时教学到位和教学的组织情况,并及时登记。
(四)学生评教制度。
由教务处、学生处组织实施,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给教师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育人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这一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从被动的质量制定对象转变为主动的评价者。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学的满意程度,使评价更为客观,也能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其他质量评价。
包括根据上级教学总体建设规划及学校工作实际开展的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阶段检查等质量评价工作,这一类评价通常采用实践(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学生作业抽查等方式进行。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意义重大,同时教师的教学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学校应从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监控督导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推进教师教学评价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篇: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常规考核;学生评价;同事评价;自我评价
原因;为全面、科学、公正地考核和评价我部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激发、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制一套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只管重要。制定的评价体系必须能够较真实的反应教师实际情况,并注重教师评价的整体性动态性客观性和激励性。在这套评价体系中我首先设计了常规考核也就是对一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的考核,我认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老师应有的各项素质才能够胜任教师这份工作,进行基本的教学,并进一步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在之后我设计一系列的他评措施,包括学生同事以及上级领导的相关评价。我认为对一个老师的评价吧应该局限于常规考核,从学生即教师教学的受众的评价我们能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做尽一步的了解,从同事即教师朝夕相处和共同合作的伙伴对受评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品,而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可以从多角度尽一步了解真实情况,而且自评也体现了评价体系的人性化,尊重评价客体。二级指标:常规考核:
1. 思想品德
原因: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最核心价值体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意识。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需要着重考核的部分,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好育人工作。
2. 文化业务素质
原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道德素质是育人的基础,文化素质是育人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做好育人工作。设想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并赢得学生的尊重。
3. 业务素质
原因:教师具备了基础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并不能保证能够很好得进行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能够很好的把知识与道理传授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4. 工作实绩
原因:评价一个教师不仅要从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行评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行评价,是属于侧重于形成性评价,而一个真正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终结性评价的内容,而工作实绩就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面。工作实绩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最直接和客观的反应,通过工作实绩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对教育教学进行更好的反思。
5. 身心素质
原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优秀尽职尽责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充分的发挥活力与干劲,而且教师必须要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学生、家长、领导等等。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老师的灵魂出了问题,又怎能培养出心理健全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二级指标:学生评价
1. 教师的课堂教学
原因:课堂是学习的最基本的场所,课堂中有所学又是学生的基本目的,而学生与老师接触最频繁的场所也是教室,所以学生评价老师的最基本指标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体验。
2. 课后的辅助教学
原因:我们常说听在课堂,学在课外,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后辅导也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且鉴于学生的参差不齐与课堂掌握程度的不同,课后教师的辅助是相当有必要的,而且从一个教师的课后辅助工作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适当的教学辅助。
3. 教师的工作态度
原因:态度决定高度,只有具备正确的态度才能做好教学工作,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态度,而且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来反应教师的工作态度会更加客观
4. 与同学的关系
原因:通过调查教师与同学的关系,可以反应出教师的教育风格以及处理与学生关系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老师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更好的树立权威。二级指标:同事评价
1. 思想品德
原因:思想品德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而从同事的角度反应出的受评者的思想品德既避免了领导和个人自评时的主观性
又给我们提供了多角度的评价。
2. 教学准备工作
原因:教师备课工作需要同事间的合作,所以同事是反应受评者教学备课工作最有说服力的一方,而且教学准备工作是教学展开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3. 评公开课
原因:同事间相互了解教学方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听课评课,所以同事对于受评者的教学评价相对来说是最专业且最具有参考价值。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互相听课评课,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上课能力。
4. 与同事相处
原因:与同事能否和谐相处是合作过程中所必备的素质,有一个和谐融洽工作环境非常有利于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与同事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级指标:自我评价
1.思想品德
原因: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最核心价值体系,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道德意识。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需要着重考核的部分,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做好育人工作。
2.文化业务素质
原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道德素质是育人的基础,文化素质是
育人的基础。只有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做好育人工作。设想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基础的文化知识,很难做好教学工作并赢得学生的尊重。
3.业务素质
原因:教师具备了基础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并不能保证能够很好得进行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能够很好的把知识与道理传授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4.工作实绩
原因:评价一个教师不仅要从教师的自身素质进行评价。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行评价,是属于侧重于形成性评价,而一个真正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终结性评价的内容,而工作实绩就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面。工作实绩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最直接和客观的反应,通过工作实绩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缺点,以便对教育教学进行更好的反思。
5.身心素质
原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优秀尽职尽责的教师必定要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充分的发挥活力与干劲,而且教师必须要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学生、家长、领导等等。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老师的灵魂出了问题,又怎能培养出心理健全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自我评价指标与常规评价指标相同。因为常规指标的评价主要由领导
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不能很好的反应客观实际,而通过教师的自评,领导可以把二者相结合,避免评价过程的片面化。
第四篇: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初探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形成。目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是评估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评估,多媒体网络教学与非多媒体网络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其中的优点是什么是缺乏这样的结果,从而确保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健康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可以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教学效率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结果。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估中,首先要评价的对象是合格的,只有当他们满足一些基本要求时,才能够对其进行评价,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nKey教学多媒体网络评测
n,首先,评价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意义
nM多媒体网络教学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物。
n根据统计,仅在中国高等院校,截至1998年4月,已有300多所学校建立了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并开展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其次是许多小学和中学也建立了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并且继续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在远程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育部于1998年9月批准在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4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即使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在数字环境中的远程交互学习。1999年,四所试点学院和大学共招收9000名在线学生;从1999年到2000年初,教育部批准了北京大学,财政部会计通信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试点。浙江大学两年内招聘了近3000名在线本科和200名在线研究生,并开设了电脑,英语,商务管理课程。
nMany教育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使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能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我们装备计算机并连接网络的同时,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nFirst,解决教学网络信息资源。
第二,我们必须进行网络教学的课程改革。
第三,我们必须注意教师在网络环境中的职业技术培训。nFour是及时的多媒体网络 教学评价。
在现在,人们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资源,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问题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效果。以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为例,在校园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早期阶段,整个校园的教师被用于多媒体网络系统,多媒体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设计培训,在试运行和正式使用不到3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基本上满足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要。
nM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最近开发的新事物,这种体验还是很小,加上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影响很多因素,每个因素之间相互之间,所以容易评价。然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估确实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瓶颈的影响,问题还没有解决,多媒体教学网建设盲目,多媒体网络教学目标未知,方向不清楚,它将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健康发展。n基于此,我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价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ntwo,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n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其能被大多数教育者认可,学生认同然后被教育行政部门接受和支持,这取决于它是否超过非多媒体网络教学优点。因此,在本阶段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估应该与非多媒体网络教学相比较,即通过评估,得出是否多媒体网络教学比非多媒体网络教学优势,有优势,缺乏这是什么结果。n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方式,教育的实施和接受最终将在人们中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教学是教学的两个平行和统一的系统活动,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效果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效果只由他们来评价,那么得出的结论将不可避免地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为它们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将受到限制,因此评价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也应该被吸收 家庭参加。这样,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评估的主体由学生,教师和专家组成。nModern教育是三个高等教育,即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率。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用于教学,其目的不外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效性评估是看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n教学质量是指学校达到各种教学活动的期望效果,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质量的发展的程度。教学质量可以从学生满足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反映出来。教学目标对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分为道德,智力,身体,美,劳等五个方面。因此,在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质量评价时,应分别在上述方面进行评价。
n教学效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是一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教学效率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看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数量,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第二是看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知识的数量或学习一些知识所需的时间。
n教学效率是指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率。教学投资主要是教师人数,用于购置教学设备,资本投入,教学场地占用。教学的产出主要有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为了进行定量分析,能够实现某些教学目标的学生人数可以作为评估教学效率的参考。特定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与学生和学生的比率来评估。
n评价的目的是比较多媒体网络教学和非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点,因此在评价时,应该用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小组,建立非多媒体网络教学控制小组,尊重非多媒体如何提高多媒体网络在网络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标准。
n在评价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课程准备不同的论文,问卷调查概述学生,教师,考试和问卷调查,获取信息进行评估。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的前提
n制作多媒体网络 需要在多所学校,多个专业和多个班级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必要得出结论,多媒体教学优于非多媒体网络教学,优点和缺点。由于不同学校开展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情况不同,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环境都不同,所以参加学校的评估,以满足一些基本条件。
n(A)系统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nMultimedia网络教学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n(1)收集,生产,存储,管理和传输各种多媒体资料和多媒体资料。系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收集和产生不同类型的媒体材料和多媒体材料,然后将其保存到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中的磁盘阵列或CD库中,可以提供给系统和终端任何时候。
n(2)为教师准备课程和优化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通过任何多媒体终端的系统,可以在线收集文字,地图,声音,类似信息,准备课程和制作多媒体教材。
n(3)为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条件。在教室里更多 媒体终端和显示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室教学为教师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教材提供了条件解释。
n(4)为学生自学和集体教学提供便利。学生可以使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终端,不仅可以查询,补课,自学,复习,还可以使用各种特殊软件与相应设备进行小组教学,教学模拟培训,这些模拟培训环境现实,互动性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n(5)为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该系统可为各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材料和学术前沿动态信息,使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选择科学研究。同时,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n(B)教师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n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知识转移和信息源的作用主要由多媒体教学网络服务,而教师主要关注 学生能熟练使用并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设备,在网上获得有用的信息,根据教学需要生产出优秀的多媒体教材,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进度和检查进度每个学生,合理选择团队成员并指导团队讨论和教授学生协调团队技能的工作。n(C)学生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
n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地位或身份是教学的对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终点。另一方面,因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n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进步,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使用,基于计算机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意识到根据自己的进步学习的问题,从研究中产生的问题要积极解决。n(4)教材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n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不仅书本 教材,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教材,以及多媒体教材,要求它满足教学要求,即是否适当的题目来满足教学的需要;聚焦,难以分散,易于理解,易于启发,培养能力;工作量,问题是典型的,擅长指导。然后满足科学的要求,即内容是正确,逻辑,清晰的;仿真模拟合理,准确,真实;场景设置,材料选择,操作演示符合相关规定。第三,满足技术要求,即图像,声音,文字设计是合理的;清晰图片,色彩真实,文字醒目;声音清晰,音量适当,音视频同步。四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即交互式设计,页面跳转和人机响应是合理方便的。五是满足艺术要求,即创意小说,聪明的想法,合理的节奏;媒体选择合适,屏幕悦目,声音甜美;有强烈的表达和吸引力。六是满足经济要求,即投资合理,效益好;长使用周期七是满足使用的要求,即容错能力强,用户友好。n(E)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应符合基本要求
n教学媒体是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标本,模型。黑板,图形等,另一种是现代教学媒体,也称为电子技术媒体,包括幻灯片,投影,录制电影,电视,计算机独立和多媒体网络。
n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我们必须满足以下原则:第一,最低成本的原则,即媒体在内容中是否能够满足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可以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手动设计和生产媒体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能源的成本是小的,来,是否方便。二,共同经验的原则。也就是说,设计和选择教学媒体传达知识和经验,学生有经验,必须有一些常用的地方,以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多重刺激的原理,即从不同角度,侧面显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重复相同的内容重复。四,抽象层次的原则,即媒体提供的信息,具体抽象的信息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
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天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络访问社区很多事情,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学校精神,班级风格,还是教室气氛都会有影响。教学环境的基本要求是:首先满足激励功能,即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二是满足模具功能,即教学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发展出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行为。第三,为了满足教育功能,也就是说,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分子的发展,提高知识分子的活动效率。第四,为了满足健身功能,即教学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五是达到教育功能,即教学环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美丽,然后培养学生正确的美学和高尚的审美品味,丰富他们的美学想象力,提高自己的美感,美国的欣赏和创造美丽的能力。六是满足推广功能,即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促进中发挥积极作用。
n(6)教学方法应符合基本要求 由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主要应用是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人学习几种,教学设计方法用于满足学生的特点,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消除教学对智力迟钝和情绪障碍的影响是好的,给学生更大的满意感。
n教室教学方法,逐步满足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系统完整性,教师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学规划安排科学合理,教学速度快,教学速度快,课堂管理严格有序,有利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训练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学生人格等要求。
n有助于提高认知和帮助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帮助的。充分发挥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是有帮助的,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组织和表达。他们的思考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互相帮助确认,互相补充,激发小组思维和创作要求。同时,教师应该能够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选择个人学习方法,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的基本条件。学习内容,以适应学生的个人情况,学习资源,方便应用学生适应网络学习环境,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灵活。
n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估中,我们必须首先对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和多媒体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资格进行评估,当他们满足基本要求时,多媒体网络教学进行比较评价,从而对网络建设和网络使用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第五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推荐)
关于印发《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2002年版)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的通知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文件公交管[2002] 35号
关于印发《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版)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交通管理局、处,建设厅(建委),北京市市政管委,重庆市市政管委,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北京市交通局,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根据公安部、建设部《2002年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总体方案》的有关规定,在总结2001年畅通工程评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方便评价的原则,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1年版)的结构、适用范围、指标定义、指标评级进行了修改,增减了部分指标,并对各项指标在衡量城市整体交通管理水平中的意义、作用,指标测定的具体方法及相关依据做了说明。现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版)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印发给你们,请迅速转发各地并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在实施畅通工程工作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运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版),检查、指导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二○○二年四月十九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公共交通部分)
(一)交通管理体制、政策与规划
1.交通综合协调机构
定义:是否建立了由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
说明: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是使城市交通相关政府部门协调配合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的组织保障。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反映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视程度及协调能力。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提供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名册、相关政府文件、协调会议记录或工作简报等。
2.交通规划
定义:是否在进行了居民出行调查、公共交通调查以及道路交通流特性等必要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现状与存在问题,对交通需求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本地特点,确定交通的发展目标及方向。特大型城市应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公共交通规划,规划中应反映交通枢纽规划和停车规划的内容;A类和B类城市应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中应反映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和停车规划的内容;C类城市应按照常规要求制定综合交通规划。
上述规划(单行本)要求通过专家论证,政府批准实施。
说明:交通规划是保证交通建设、管理的科学性、避免重复建设和决策失误的最重要环
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城市规模,交通方式构成和主体交通方式不同,因而对交通规划的类型要求也不同。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特大型城市要求提供包括交通枢纽规划、停车规划、交通需求管理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规划文本以及包括轨道交通规划和常规公共交通规划在内的综合交通规划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A、B类城市要求包括公共交通规划、交通枢纽规划、停车规划等内容的综合交通规划的文本或单独的上述内容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C类城市要求提供综合交通规划的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市政府批准的文件。
3.交通管理规划
定义:是否在进行了交通流特性等必要的交通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城市交通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近期和中远期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政府发布实施。
说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文件,反映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程度、计划性和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的重要保证。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规划文本、专家评审意见等材料。
(二)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
1.交通影响评价
定义:建成区内实施大型项目建设开发时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占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项目的比率。
说明:交通影响分析是保证大型项目开发建设不导致开发对象周边交通服务水平下降的重要措施,是避免土地超强开发的规划控制措施。
关于交通影响分析的对象:
(1)非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和项目开发性质满足下述条件之一,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
●非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在城市中心区或交通敏感的区域,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下同);在中心区外围的市区或交通相对宽松的地区,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
●非交通设施项目的开发性质:使用性质及开发规模发生变更;小区规划;在城市重要干道两侧的开发和改造;重要的公共建筑;产生交通量变化大的其他或临时用途建设项目等。
(2)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项目均须进行交通影响分析。
(3)交通影响分析应在项目报建审批阶段进行。但当非交通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超过规定标准的8-10倍,或建设项目属于大型交通设施,或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的其他开发项目,在项目的选址、立项阶段需进行初步的交通影响分析。
关于交通影响分析的内容:
(1)交通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分析范围确定;现状交通分析;交通量预测;交通影响评价;改进措施;结论与建议。
(2)分析范围确定:分析范围应包括拟建项目对道路交通产生显著影响的区域。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拟建项目所在的由城市主干道围合的区域。对于需在立项阶段进行初步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和对交通影响较大的项目,分析范围应适当扩大。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当年进行了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文件和所有大型项目的情况,以及这些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当年的大型项目包括所有在建项目、当年内通过审批的项目。
2.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定义:制定和实施公交优先发展的战略,落实公交优先的措施。
说明:切实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是调整交通结构、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交通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必须通过政策、规划、投资、管理等综合措施促进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评价内容中站点设施主要指公交站点的站牌、座椅、线路示意图等。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特大型城市、A类城市和B类城市要求提供市政府颁布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政府或规划部门批准的公交线网规划等文件,提供公交优先车道、路口、港湾式停靠站名称等资料;C、D类城市要求提供市政府颁布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等文件,提供港湾式停靠站名称等资料。
3.公共交通分担率
定义:近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
说明:此指标是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的重要指标。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最新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及相关资料,并注明年限。
4.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定义: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标台数。
说明: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是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和交通结构状况的指标,同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一起,是判断交通发展战略是否明确、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措施是否落实的参考指标。按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指标解释》(建综[2001]255号)规定的方法,将公共交通车辆(包括大中型公共汽车、电车、轻轨、地铁和城市铁路等)折算成运营车数。人口数为城市非农业人口。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统计资料。
指数确定: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并换算为相应指数。各地上报材料,最终由建设部核实。
5.公共交通车辆安全运行间隔里程
定义:公共交通车辆总行驶里程与行车责任事故次数的比率。
说明:公共交通车辆安全运行间隔里程是反映公共交通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的一个客观反映。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各路公交车行驶里程、所有公交车行驶总里程的数据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定的行车责任事故次数。
指数确定:现场检查与查阅文件、资料相结合。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公共交通车辆平均安全运行里程,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6.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
定义:全市公共交通停车场所能停放车辆数与公共交通车辆总数的比例。
说明: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是反映公共交通场站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加快公共交通场站建设,有利于公共交通车辆的停放、调度和运营管理,减少占路停车。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公共交通停车场数、面积可停车辆数、现有车辆数等相关统计资料。
指数确定: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公共交通车辆进场率,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7.公共交通车辆更新率
定义:公共交通车辆实际更新数与应更新总数的比例。
说明:车辆的更新是保证公共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公共交通车辆更新率应该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达到环保的要求,也能间接起到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确认的2002年公交车辆应报废数及实际报废车辆数等相关数据资料。
指数确定:现场检查与查阅文件、资料相结合,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确定公共交通车辆更新率,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8.出租车空驶率
定义:在单位时间内出租车空驶里程占总行驶里程的比例。
说明:出租车空驶率是反映城市出租车拥有量是否合理的指标。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全市出租车有效行驶里程和行驶总里程的有关统计数据。
指数确定:任意抽查10位出租车驾驶员询问前一天运营情况,取平均值。如果抽查情况明显不符合资料提供情况,且当地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以抽查结果作为该项指标的计算依据。如果抽查情况和所提供的资料相符,则按所提供的资料计算出租车空驶率,并换算为相应的指数。调查空驶率可与P53同时进行。
(三)道路基础设施
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定义:最近三年(包括当年)市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占最近三年(包括当年)市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说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保证交通供给满足交通需求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城市道路投资、公共交通投资、交通管理设施投资。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提供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及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数据等相关统计资料。
2.道路网密度
定义: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
说明:路网密度是衡量路网构成特征的指标,是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条件,也是制定道路交通管理对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反映城市交通建设水平。
评价要求:统计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建成区3.5米以上全部道路长度明细表及建成区面积数据等统计资料。
3.主干道密度
定义:建成区内主干道长度〈含城市快速路)与建成区面积的比值。
说明:主干道密度是衡量路网构成特征的指标,反映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条件,是制定道路交通管理对策的重要参考指标。有关道路等级分类依据参照《城镇道路规范》和《城镇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评价要求:统计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建成区内所有主干道长度明细表和建成区面积数据等统计资料。
指数确定: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主干道密度,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4.人均道路面积
定义:建成区内平均每个非农业人口拥有的道路面积(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行道)。
说明:人均道路面积是衡量道路建设总体水平的指标,反映道路交通管理的基础条件。评价要求:统计指标。要求提供建成区2002年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数据和所有3.5米以上道路面积明细表等统计资料。
指数确定:根据统计资料确定人均道路面积,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四)队伍建设情况
1.群众对城建监察管理工作满意率
定义:市区人口(含暂住人口)中对市容环境、城建监察执法形象、管理表示满意的人数占被访问人数的比例。
说明:群众对城建监察管理工作满意率是衡量群众对城市监察工作的认可程度,反映城建监察人员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
评价要求:调查指标。
指数确定:通过发放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另行下发)方式进行随机调查,调查样本不少于30人;被调查的市民应包括不同文化程度(大本以上、大专、中专、初中以下等)、不同工作性质(农民、个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无职业人员等)以及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可与P39指标合并进行。根据市民的答题情况计算群众对城建监察工作的满意率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五)交通秩序情况
1.违章占用道路率
定义:建成区内违章占用的道路面积与道路总面积之比(道路指有铺装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
说明:违章占用道路率是衡量城市静态交通秩序的指标,反映了群众的守法意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效果。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城市3.5米以上道路面积一览表及各条道路的违章占用面积情况一览表等相关资料。
指数确定:核实所提供资料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六)交通安全状况
1.万车事故率
定义:全市每万辆机动车的年交通事故(一般以上事故)次数。
说明:万车事故率是衡量一定机动化水平下的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效果的综合反映。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全市交通事故次数和机动车数量。指数确定:核实所提供资料,并换算为相应指数。
2.万车死亡率
定义:全市平均每万辆机动车的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说明:万车死亡率是衡量一定机动化水平下的交通事故死亡情况的重要指标,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效果的综合反映。
评价要求:核查指标。要求提供2002年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机动车数量。指数确定:核实所提供资料,并换算为相应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