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方法范文
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方法
摘要:该文从教学网站的基本功能、网站内容、学习效用、运营成本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网站评估体系的指标。通过创建评价指标的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一次性检验,检验权重分配的合理性,最终根据权重分配结果构建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教学网站;指标体系;网站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4-3299-06
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websit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functions,the contents,the effect of learning and operation cost of the teaching websites.The judgment matrix is established,and via this establishment,a onetime examination of the matrix is conducted so as to test the rationalit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weight factors.Finall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teaching websites is completed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factors.Key words: teaching websites; index system; website evaluation; AHP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不断地加快教学网站的开发与应用,网站教学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可以满足更多的教学需求。如何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教学网站,已成为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何评价一个教学网站的好坏,存在一个评价指标的问题,理解并掌握网站指标评价体系,对于开发教学网站资源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网站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规划、网站建设重复、网站功能单
一、网站安全性能不高、防御外部干扰能力弱、缺乏有效地安全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等。
通过构建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合理地确定其中的各个指标,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从而可以构建性能优异的教学网站。如何构建教学网站评价指标
1.1 评价指标的概念
指标是指评定某种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组或一套特征值,该特征值即可称为事物的指标。指标可以用数字、符号或文字等形式来表示,通过它来判断目标事物的特征,作为衡量事物性能的参考依据。
1.2 建立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反映教学网站总体要求下的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用来反映网站的整体情况。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可对网站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衡量教学网站性能的,反映使用户是否愿意使用该网站进行教学,网站设计人员也能依据其建立互动性高、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网站,通过网站评价指标系统的引导,能构建出适合高校师生使用的教学网站。
1.3 建立教学网站评价体系应满足的标准
为了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学网站,在研究和设计评价指标时通常应满足以下特性:
1)简明性:指标内容要力求简单明了;
2)可行性:要能够实际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3)信效度:要能测出真正的问题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4)重要性:要能反映出重要的内容与主要特征;
5)适当性:要能指出当前的现况与潜在的问题;
6)可得性:指标的数据来源必须易于获取;
7)比较性:可适用于不同区域、单位及群体间的比较。
实际上,以上诸特性中,通常需根据使用目的对其重要性予以不同对待,各自分配不同的权重。
1.4 指标的结构与内容
根据上述标准,针对高校教学网站的特点,可规划出高校教学网站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自顶向下可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如表1所示。
一级指标包括“内容指标”、“功能指标”、“技术指标”、“效用指标”和“成本指标”五个方面。再从这五个方面出发,将其分解成更具体的二级指标体系。网站评价总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见表1)。
下面介绍每个指标的含义及评价的具体内容。
1.4.1 内容指标A
“教学内容(A1)”,通常应该包括学习指南和学习资料。这里的学习指南给出远程教育学习的指导性意见,指明学员必须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才能完成一门课程的正常学习,还需指明远程教育学籍管理办法、课程考核办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依据等事项的说明;而学习资料则是指具体应该包括的教学文字材料、音频或视频等。
“教学资料的实时性(A2)”,反映教学资料的新旧程度,学员对教学资料的满意度;是否能为学员提供及时的辅导,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能否及时更新等。
“教学资料的丰富程度(A3)”,主要指教学资源是否充足、能否供学员方便地引用等。
“教师的教学水平(A4)”,反映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对象的需求,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够解释到位。
1.4.2 功能指标B
“教学管理功能(B1)”,指教学网站能否正常地实现远程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管理功能。
“在线考试功能(B2)”,考查是否能实现网上在线测试、自测练习和自动评分等功能。
“学员辅导功能(B3)”,主要评判网站的辅助教学模块的实施效果。
“师生互动功能(B4)”,反映网站所能提供的交互功能的程度,如指导学员学习、作业、答疑和讨论等。
1.4.3 设计指标C
“导航机制(C1)”,主要考查网站的导航机制是否顺畅可靠,是否提供有清晰的导航栏,链接是否正确无误,是否提供站点地图。
“信息检索(C2)”,评价网站是否提供全文和关键词的检索功能。
“系统安全稳定性(C3)”,评价网站是否有信息安全管理措施,能否定期排查不良信息。建立网络安全制度和安全防护等相关安全制度规范,安装防病毒系统并能不断的完善,定时排查服务器,扫描各个网站的漏洞信息并及时更新。
“系统兼容性(C4)”,主要考查网站是否兼容各种版本的浏览器。
1.4.4 效用指标D
“考试通过率(D1)”,用于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用户点击率(D2)”和“课程学习率(D3)”,用于反映该教学网站的访问量,校方可根据该指标的好坏来评估网站的效能。
“学员管理(D4)”,反映对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所应采取的管理制度。
1.4.5 成本指标E
教学网站在运行过程中要考虑到对成本的控制,包括网站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等费用。评估教学网站的方法
整体指标体系确定之后,采取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AHP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可分成四部分进行,分别为问卷设计、问卷实施分析、权重值计算和综合评价。
2.1 问卷设计
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方式咨询专家的意见,并据此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在此环节,被调查者要反复回答问题:针对ai和aj两个元素哪一个更重要,重要多少?如表2所示,按1~9比例标度来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为了直观地表达各个指标之间的两两相对重要关系,可以采用表3所示的二维表结构来表示。该表将教学网站的五个一级指标名称分别作为“行”的标题ai(i=1~5)和“列”的标题aj(j=1~5);而“行”与“列”的交叉处所形成的单元格记为aij,aij 的取值为“ai / aj ”的比值。例如,当i=
3、j=1时,由表3 可知,a31 代表“设计指标/内容指标”的比值。aij 的值通过问卷调查表征求专家的意见获得,指标重要程度参照表2来填写,例如当“a31 =设计指标/内容指标”;即a31=C/A=4,由表2可知,表明该网站更加注重“设计指标”,即设计指标比内容指标重要。
被调查者在填写问卷前需要仔细阅读上表中的标度,以及各指标项的意义;在相应标度的单元格内参照表2填上代表指标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比值,从而完成一级指标的问卷设计,用类似方法再完成另外5张二级指标间的重要程度调查表。
2.2 问卷调查实施
具体实施时,将设计好的一、二级指标重要程度调查表分发给各位专家填写,即对网站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填写。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在AHP咨询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准则请有关专家填写判断矩阵,不主张一个专家从头到尾地完成所有判断矩阵的填写,一般需多人参与,但用户可以控制在十几人左右。
2.3 利用AHP法计算权重
运用AHP法进行评价,分为三步完成:
2.3.1 根据系统设定的一、二级指标体系,利用问卷调查的结果数据,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比较判断矩阵的定义:
比较 n 个因子x1,x2,[…]xn对某因素 F 的影响大小,我们一般采取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的办法,用数字 1~9 及其倒数作为矩阵 A 的标度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假设某层有 n 个因素 {x1,x2,[…]xn},要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逐层比较相关因素。用 aij表示第 i 个因素相对于第 j 个因素的重要程度,而aji=1/aij。
[A=aijn×n=a11a12…a1na21a22…a2n…………an1an2…ann],A称为比较判断矩阵。
2.3.2 由比较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W
① 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积Mi,然后计算各行Mi的n 次方根值XWi,n表示矩阵的阶数,即[xwi=j=1naijn]
② 对所得的xw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的权重wi,即[wi=xwii=1nxwi]
2.3.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比较矩阵元素相对权重时,采用了 1~9 的标度,这导致计算出来到权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因此,这里我们不能要求判断矩阵具有严格的一致性,而是允许判断矩阵在一定程度上的非一致性。因此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严重地非一致,以便确定是否可以接受这个检验结果。
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需计算一致性指标:
设λmax为判断矩阵 A 的最大特征值,可以证明,当 A 是一致矩阵时,λmax=n;否则,λmax比 n 大得越多,判断矩阵 A 的非一致程度越严重。
可以通过下式计算一致性评估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
[CI=λMAX-nn-1] 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当CI 稍大于 0 时,A 具有较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A 的一致性较差。
一般情况下,虽然CI 值能反映出判断矩阵 A 的非一致性的严重程度,但是不能说就可以肯定接受这个非一致性。我们还需要引入一个度量的标准,即所谓随机一致性指标 RI(random index)。它是用从 1~9 及其倒数中随机抽取的数字构造的 n 阶正互反矩阵,算出相应的CI,取充分大的样本,通过计算得到样本均值,如表4所示。
由于 1、2 阶正互反矩阵总是一致矩阵,故 RI =0。当n≥3时,通过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当CR 0.1时,则需要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
2.4 AHP_COMPUTER软件的使用
前面介绍AHP计算权重的方法很繁琐,实际上很少使用,而是使用一款称之为AHP_COMPUTER的软件来快速算出各个指标的特征向量(即权重),并可快速判断该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AHP_COMPUTER软件界面如下图所示:
该计算器操作简单,只要在软件中输入矩阵阶数和矩阵变量,点击“开始”按钮,便可以计算出权重,右边输出特征向量即对应指标项的权重值,各权重值相加应等于1;一致性检验指标给出该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必须将所有的判断矩阵输入AHP计算器中进行权重计算,但并不是所有专家构造的判断矩阵都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需采用多位专家的意见,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即先让专家单独填写问卷,然后利用AHP计算器计算其构造的矩阵是否通过一致性检验,如果通过则保留,未通过则作废。若多位专家意见均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则需重新咨询或者适当修改判断矩阵,直至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对于极端的专家意见则可去除之。
通过AHP计算器,得到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各指标的权重W,以及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表5给出了一级判断矩阵的样例值及权重;表6~表10给出了二级判断矩阵的样例值及权重;表11列出了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的归纳结果。
2.5 形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表
2.5.1 评价标准的确定
本指标体系采用量化评价标度,依据评分标准(优秀≥ 85,75≤良好<85,60≤基本及格< 75,不及格<60)对各个层次二级评估指标进行评分。
2.5.2 教学网站总体评估
网站总分=∑Yi?Wi,Wi为合成权重(Wi=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
最后根据各判断矩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合成权重,采用上述量化评价标度,给出网站的总体评估。如表12中的样例值所示,该教学网站获得了81.2分,达到“良好”等级。总结
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尽管能够较客观、合理地评价教学网站,但其指标选取及指标之间重要性的比较,都是由人来决定的,人的主观因素占主导作用。虽然最后通过合理性一致性验证,但是教学网站评价体系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很好地评价教学网站,促使教学网站良性发展,还需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及使用不同的决策分析方法来提高教学网站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白银,曹椅.国内教育网站评价研究概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07-111.[2] 邱建国,刘光.大学校园网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现状、依据及内容[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122-125.[3] 孔维宏.论若干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和教学适用性[J].成人教育,2010(5):56-57.
第二篇: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
当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触网,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平台、机制、人才与其与传统渠道的冲突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以哪些可以量化、考核的指标来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效果进行评估的问题,这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往往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对于有志于开展电子商务的传统企业而言,建设一个优秀的网上旗舰店往往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人才、经费和机制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网上旗舰店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包括网站本身的一些指标,也包括一些网络营销的指标,建立一个有效地企业电子商务评价指标模型具有实际意义。
可以讲企业电子商务评价模型分为四大块:第一是网站本身,第二是网站流量,第三是网站的电子商务指标,第四是客户价值指标。因为网站本身的评价指标就已经自成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体系,所以本文拟从后三者的角度进行总结。
第一,在企业电子商务的过程中,网站建设好了,第一步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使用,也就要一定要有流量。
通常说的网站流量(traffic)是指网站的访问量,是用来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网页数量等指标,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网站的独立用户数量、总用户数量(含重复访问者)、网页浏览数量、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等。
网站访问统计分析的基础是获取网站流量的基本数据,网站流量统计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每类包含若干数量的统计指标,它包括网站流量指标和用户行为指标。
1、网站流量指标
网站流量统计指标常用来对网站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指标包括:
1)、独立访问者数量(unique visitors);
2)、重复访问者数量(repeat visitors)
3)、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
4)、每个访问者的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 per user);
5)、某些文件/页面的统计指标,如页面显示次数、文件下载次数。
2、用户行为指标
用户行为指标主要反映用户是如何来到网站的、在网站上停留了多长时间、访问了那些页面等,主要的统计指标包括:
1)、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
2)、用户来源网站(也叫“引导网站”);
3)、用户所使用的搜索引擎及其关键词;
4)、在不同时段的用户访问量情况等。
3、用户浏览网站的方式 时间 设备、浏览器名称和版本、操作系统
用户浏览网站的方式相关统计指标主要包括:
1)、用户上网设备类型;
2)、用户浏览器的名称和版本;
3)、访问者电脑分辨率显示模式;
4)、用户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名称和版本;
5)、用户所在地理区域分布状况等。
第二,对于一般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而言,仅仅有流量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电子商务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加销售额,提升品牌知名度,所有在有了一定的流量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提升
其流量转化率,也就是将流量变现。
流量的商业价值在于其转换率,仅仅有虚高的流量除了浪费企业的广告和推广费用,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销售额。尽管提升流量有助于为互联网零售企业带来更多的人气,但是如何将人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钱,则需要提升以下几个和流量休戚相关的指标。
1、流量注册比,即一定时期内,网站注册人数占访问量的比例。
2、提袋率。
在互联网零售业,提袋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将商品放入购物车或加入收藏夹的顾客人数占该时间段网站访问量的比例。网络销售的提袋率并不能直接反映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因为将商品加入购物车里的消费者并不一定要为它们买单。
不过对于互联网零售企业来说,提袋率的作用在于帮助企业分析哪些产品是消费者曾经感兴趣却最终放弃的,哪些产品是令消费者反复观看却又犹豫不决的。企业可以着重分析这些产品的特点——也许只需改进一点点,比如商品外观设计,或者仅仅是改变一下文字描述,放到网站显眼的地方推荐,它们就有可能窜上热销榜。
3、订单转换率,即一定时期内的订单数占访问量的比例。
这是反映流量商业价值最核心的指标,只有当流量转换为订单,企业才能收获真金白银。一些互联网零售企业有可能绝口不提流量注册比、提袋率等指标,订单转换率却是所有企业都关注的数据。
4、跳出率,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仅仅在首页匆匆“飘”过,便立即离开网站的人数占所有访问量的比例。跳出率越高的网站,意味着流量的无效性也更高。
5、IPV。
除了和所有企业一样关注PV(PageView)之外,淘宝还非常关注IPV(ItemPageView)。也是很多企业关注的流量指标。后者是反映商品类目关注度的一个指标,比如消费者登录淘宝首页后,是否再进入某些商品类目中,究竟浏览了哪些单个的商品——这为考核每个商品类目的销售业绩提供了数据支持。
上述指标有助于对流量的有效性做出量化的评估。但如何提高流量转换率?你需要找到适合你的顾客,即含金量高的顾客。
第三、客户价值评价指标
1、客户的含金量。
而在互联网零售领域,消费人群的含金量则是按照普通网民、注册用户、实名注册用户、经过身份认证的实名注册用户、具有信用体系的认证实名用户这5个层级组成的金字塔结构依次上升的。多数互联网零售企业的顾客位于实名注册用户及以上的层级,抓住这些位于金字塔上部的人群,可以令企业集中精力去维护含金量最高的那部分客户,做到有的放矢。
2、每笔订单平均浏览时间。
当网络联盟、门户广告、社区等途径为零售网站引来人群时,用户在网站上的浏览时间与网站交易量的比率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指标即每笔订单平均浏览时间,这是尼尔森公司推荐的一个衡量互联网零售企业发展潜力的评估指标。
3、客单价,即每个客户平均消费金额。
这是互联网零售企业对客户价值的另一个考核指标。对于零售网站来说,客单价自然是越高越好。因为每笔订单都会耗费管理成本,如果是销售实物,每笔订单还将耗费物流成本——如果客单价太低,企业将投入更多精力提升订单量,同时也意味着利润空间的降低。客
单价与企业销售的商品相关,比如销售衬衫的企业和销售义乌小商品的企业的客单价显然不一样,因此企业在开始选品时,就得考虑客单价的问题。
客单价的另外一个参考意义是,如果企业要进入某个互联网零售平台,比如淘宝、易趣、拍拍等交易类网站,参考它们的客单价,可以客观衡量自己的商品是否适合在上面销售。目前淘宝的客单价是280元,淘宝的消费者多会接受这个价格甚至更低的商品。今年4月华伦天奴曾经进驻过淘宝的B2C平台,但是因为客单价在500元以上,价格昂贵导致生意萧条,3个月内仅仅成交28单,最终华伦天奴撤出了淘宝。
4、回头客的比例,即重复购买率。
这也是一个从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考核互联网零售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
5、新客户开发成本。
通常的计算公式是每个新客户成本=(广告费+推广费)/新增的顾客数。
以上是关于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的关于其旗舰店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尚待完善。
第三篇: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纳税评估指标: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采用的主要指标。分为:通用分析指标和专用分析指标两大类,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不断进行细化和完善。
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是税务机关根据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内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算术、加权平均值以及合理变动范围。
算术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的平均水平,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进行确定。
纳税评估的分析方法
1、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对比,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
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4、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
5、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勾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税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
6、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累计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7、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五号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评估结果的处理
1、对纳税人评估中发现的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2、对纳税人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
3、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4、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审核分析纳税资料的重点
1、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类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低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
2、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
3、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
4、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
5、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该审核的其他数据。
一、疑点问题分析
疑点分析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疑点分析指标筛选出异常地区或行业的具体异常企业名单,制定检查方案,下发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进行纳税评估的过程。在疑点分析中可选择以下指标,或者根据增值税管理的需要进行扩充或增减,但对于上级国税机关已经确认的应必须选用。
(一)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商业一般纳税人领购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异常问题;
(二)一般纳税人(包括工业、商业以及辅导期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偏低问题;
(三)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增幅高于销项税额增幅10%以上问题;
(四)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纳税异常问题;
(五)利用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抵扣不实问题;
(六)利用农产品收购统一发票抵扣不实问题;
(七)海关完税凭证抵扣不实问题;
(八)运费发票抵扣不实问题;
(九)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滞留票问题;
(十)达到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小规模企业问题;
(十一)连续三个月零税申报企业问题;
(十二)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异常企业问题:
1、税负率小于等于0.5%;
2、销售额与上季度比增长幅度大于等于100%;
3、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其他抵扣凭证(农产品收购凭证、废旧物资销售发票、海关完税凭证、运输发票)抵扣额占全部进项税额比利大于等于60%。
(十三)留抵税额异常企业问题。
二、纳税评估所需的数据资料及来源
(一)上级部门发布的涉税信息;
(二)征管信息系统存储的各类增值税纳税人的“一户式”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的登记、认定、资格审批、发票领购等基本信息,以 及增值税纳税申报资料(主要包括:《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增值税(专用/普通)发票使用明细表》、《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运输发票)抵扣明细表》、《商贸企业增值税进销项税额明细表》)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三)增值税征管信息系统所采集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四小票”数据;
(四)国税机关获取的第三方信息资料;
(五)主管国税机关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资料。
三、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及使用方法
评估人员可以同时采用以下方法中的任意几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一般不少于两种。对于通过特定疑点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评估分析方法。
(一)增值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1、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
(1)用企业存货变动情况测算当期申报销售额
工业企业:本期产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 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1+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
商业企业:进价核算方式 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1-毛利率)
售价核算方式 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测算数=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工业企业测算公式中“期初库存产成品金额+本期完工产成品金额-期末库存产成品金额”计算出的是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乘以(1+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成本)计算出企业当期产品销售收入;商业企业测算公式中“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购进商品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对于采用售价核算方式的企业计算出的是本期销售收入;对于采用进价核算的企业计算出的是本期商品销售成本,除以(1-毛利率)计算出当期销售收入。若测算数大于企业实际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问题。指标提示异常时应注意: ①销售货物未做财务处理或虽作处理但未申报。
正常情况下,企业销售货物而发生的费用与当期主营业务成本是配比的。因此,对此问题应重点审查当期《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和“营业费用”本月数,计算出本月营业费用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同时审查上期《利润表》本月数,计算出上期比率,并进行对比分析,若本月比率突然增高,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②发生视同销售行为而减少的存货未计销项税。
重点审查当期《资负债表》“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对外投资”、“其它业务支出”等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增加额。若有,则说明 6 企业可能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③发生非正常损失未作进项税转出。
企业当期减少的存货也可能存在不需做销售、不需计提销项税,而是发生了非正常损失的情况。因此,还应审查《资产负债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数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增加额。若有,则应审查《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转出”栏中有无相应数据。若无,则说明企业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已基本明确的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进一步落实。
④以货抵债未计销售收入。企业发生以货抵债业务未按规定作销售处理时,一般通过应付帐款、其它应付款帐户直接冲减库存。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此问题,应审查当期《资产负债表》“应付帐款”、“其它应付款”栏次期末余额,特别是其它应付款,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当期有无异常冲减额。若有,还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商)品功用、财务核算特点、流动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流资较少,“其它应付款”、“应付帐款”余额长期较大的企业,而本期又有冲减额,存在此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大,要在评析结论中说明,将之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⑤以物易物未计销售收入。企业发生“以物易物”这种交易行为,一般不涉及货币资金的流动,只是货物的品种、规格、数量发生一定的变化,库存总额不变。从能够掌握企业的资料情况看,只能对商业企 业进行分析。判断有无此行为,应审查《库存商品明细表》,看本期增加的商品中有无超出其经营范围的部分。(2)用企业资金动态测算销售收入是否异常
销售收入测算数=(销售货物提供应税劳务和其它应税行为收到的资金-“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贷方发生额+“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借方发生额)÷(1+本期销售综合税率)
本期销售综合税率=本期应纳增值税额÷本期不含税收入总额 “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贷方发生额反映的是企业前期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应税行为而在本期收到的货款;“应收帐款”及“预收帐款”当期借方发生额反映的是企业本期销售货物或发生其他应税行为未收到的货款,这两部分货款虽未实际收到,但按政策规定应作销售处理。此公式反映的是企业本期收到的全部资金减去前期销售货物在本期收到的资金,加上本期销售而未收到货款的部分,即为本期全部含税销售收入。
如果测算数大于企业实际申报数(应税销售额+免税货物销售额+出口货物免税销售额),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企业收到销售资金不作销售时,一般通过挂往来帐的手段进行隐蔽。因此应重点审查《资产负债表》“其它应付款”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进行对比分析,看本期有无增加额,增加额是否异常。若有,还应结合以下问题进行分析。
①企业直接销售原辅材料、半成品、下脚料等未计销售收入。
根据平时掌握的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分析,如该企业生产的半成品有无独立的功用,有无发生过直接对外销售半成品的情况;企业的经营范围有无转售外购原辅助材料业务,或是否曾经发生过转售业务;若为工业企业,还应看是否属产生大量副产品或下脚料的企业等。若有以上情况,则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将之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②企业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未计销售收入。
按现行政策规定,对销售除啤酒、黄酒外的其他酒类产品而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无论是否返还以及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并入当期销售额征税。
2、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评估指标
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将税负率与相应的预警值进行比较,低于预警值的要列入疑点范围。
税收负担率属综合类分析指标,影响该指标的因素较多,涉及进项和销项的方方面面,因此,指标提示异常时,应结合其它指标异常情况和其它评估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3、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
(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
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
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2)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
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4、进项税金控制额分析指标
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纳税人本期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横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具体分析应注意:(1)购进固定资产,申报抵扣进项税。
重点审查当期《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 栏目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对比分析,看本期有无异常增加额,若有,则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疑点问题转下环节落实。
(2)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及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未按规定转出进项税; 重点审查本期《资产负债表》“应付福利费”、“在建工程”、“营业外支出”、“对外投资”、“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等栏次期末余额,并与上期《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对比分析,看本期有无异常增加额。若有,再审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转出”栏有无相应数字,若无,则说明企业可能存在此问题,应在评析结论中说明,作为主要疑点问题转约谈、实地调查环节落实。
另外,还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判断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副产品有无属免税项目的情况,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这部分产品消耗的购进应 作进项税转出。若有,则应审查《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税额转出栏”有无数据,若无,则说明企业有可能存在此问题。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的筛选确定
筛选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要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利润率、行业贡献率和行业税负等数据,结合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经营期、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除按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确定的应进行评估的纳税人外,应对以下纳税人重点予以关注:
1、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纳税人;
2、房地产等重点行业;
3、享受减税、免税且经营规模较大的纳税人;
4、减免税期满后利润额与减免期相比变化异常的纳税人;
5、有审核审批和后续管理事项的纳税人;
6、存在关联交易的纳税人;
7、省、市级所得税重点税源纳税人;
8、其他需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纳税人。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依托征管信息系统,以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提取的数据为基础
(一)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3、市场因素;
4、政策因素等等。
(二)销售(营业)成本率
计算公式: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纳税人销售(营业)成本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进行比较,若低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高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隐瞒收入;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市场因素;
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6、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7、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正确性;
8、政策因素等等。
(三)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
计算公式: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 [基期销售(营业)成本/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基期销售(营业)成本率的变动情况。评估期与基期的销售(营业)成本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隐瞒收入;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市场因素;
5、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
6、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
7、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调整正确性;
8、政策因素等等。
(四)期间费用收入比值
计算公式:期间费用收入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的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与同行业预警值比较,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虚列管理费用;
3、虚列财务费用;
4、虚列营业费用等等。
(五)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
计算公式: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评估期期间费用/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100%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评估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 ×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与基期的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变动情况,以测算期间费用的增减变化。评估期与基期期间费用收入比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小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大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隐瞒收入;
2、虚列管理费用;
3、虚列财务费用;
4、虚列营业费用等等。
(六)利润率
计算公式: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4、隐瞒收入;
5、政策因素;
6、市场因素等等。
(七)利润率差值
计算公式:评估期利润率=评估期利润总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
基期利润率=基期利润总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 利润率差值=评估期利润率-基期利润率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变化情况,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变化情况。该指标如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等等。
(八)所得税贡献率
计算公式: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指标分析:分析应纳所得税额占收入比例情况。该指标与同行业比较,若高于预警值的,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的,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5、市场因素;
6、政策因素;
7、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等等。
(九)所得税贡献率比值
计算公式: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销售(营业)收入]×100%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评估期与基期的应纳所得税额占收入总额比例的变动情况。评估期与基期的所得税贡献率应基本持平,如该指标大于 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虚列成本;
2、虚增费用;
3、隐瞒收入;
4、关联企业间的非正常交易;
5、市场因素;
6、政策因素;
7、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等等。
(十)所得税负担率
计算公式: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所得税税负,与同行业水平相比较,若高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若低于预警值的,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政策因素;
2、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
3、弥补亏损等等。评估企业如为亏损企业,该指标等于零。
(十一)所得税负担率比值 计算公式:
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评估期应纳所得税额/评估期利润总额)×100%
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应纳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指标分析:分析测算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变化情况,如该指标大于预警值,暂视为正常,如小于预警值,则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政策因素;
2、税法与会计差异调整的正确性。
三、纳税评估指标综合评分方法
纳税人申报差异综合评分法,是对纳税人遵从税法的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此方法是以行业预警值为参照对象,利用纳税人申报资料计算出企业所得税指标体系,并与预警值进行对照,偏差程度越大得分就越高,对分数值达到一定程度的纳税人进入审核分析环节。具体评分步骤包括:
1、按照所列的指标数据,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提取需要测算的数据。
2、纳税人申报差异综合评分采用百分制,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值分配,具体分值如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调整):
销售(营业)收入比值………………………………… 11 销售(营业)成本率…………………………………… 13 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 9 期间费用收入比值……………………………………… 13 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 9 利润率………………………………………………… 8 利润率差值…………………………………………… 7 所得税贡献率………………………………………… 12 所得税贡献率比值………………………………………8 所得税负担率……………………………………………5 所得税负担率比值………………………………………5
3、计算各企业总分值。先按照指标体系计算出某纳税人每项指标的数值,然后根据计算的数值与预警值的偏离程度来确定该项指标的得分,再将各指标分值汇总,即为该纳税人总得分。具体方法为(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主观经验进行调整):
偏离程度计算公式为:偏离程度=纳税人某指标数值-该指标预警值/该指标预警值(绝对值)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5%(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1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5%-1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2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10%-2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4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20%-3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6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30%-40%(含),得该项指标总分的80%; 偏离预警值程度为±40%-50%(含)及以上的,得该项指标总分的100%。
在上述的11项指标中,销售(营业)成本率、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4项指标应测算正偏差;其余7项指标应测算负偏差。(注:减免税企业、农产品收购企业、废旧物资行业的销售(营业)收入比值、销售(营业)成本率、销售(营业)成本率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值、期间费用收入比比值5项指标应测算正、负双向偏差。)
4、根据纳税评估的异常指标和分值,确定需进入审核分析环节的纳税评估对象。可对总分值进行如下划分:总分值为0-50分的企业,基本无问题;总分值为50-70分的企业,需一般评估;总分值为70 -100分的企业,需重点评估;评估人员可按指标说明中的分析目的确定的分析方向,进行审核分析和核查取证。
四、审核分析的主要内容
1、经营额变化幅度分析;
2、经营额与应纳税额变化幅度的分析;
3、成本费用利润率变化分析;
4、负债率变化分析;
5、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增减变化的分析;
6、其他指标(开办费、工资费用、广告费、宣传费、业务招待费、捐赠款、职工人数等)分析。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田静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在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由3 大系统,8 项子目标,45 个指标构
成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系统表现新型城镇化“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
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的内涵目标,有助于用量化的方法对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速度、质量、协调性等进行
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传统城镇化囊括了人口的城镇化、产业的现代化和城镇规模及数量的扩大化等方面的内容,更关注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内涵和规模扩张。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以及传统城镇化模式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高、城乡联动不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对城镇化本质与内涵的重新界定,是对原有城镇化道路的扬弃与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再以城镇人口或非农业人口比例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城乡的一体化、均等化,更加注重城乡的集约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居民和新增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升为中心。
因此,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1.2 新型城镇化特征
新型城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强化产业联动。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发展动力,要实现城镇经济的高效发展,必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快现代服务业,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共进,城镇和产业联动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实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促进经济的不断集聚,并向高级阶段转变。二是提升城镇质量。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质量,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四是强调社会和谐。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在城市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讲,应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2.1 制定依据
由于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新型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本指标的设置主要选取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外国内权威研究成果。主要参照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中心提出的三套衡量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及《中国城市年鉴》、《中国城市化报告》等相关研究成果。二是其他省、市设置的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湖南省、深圳市等省市出台的评价指标。三是国内外权威性的相关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标体系等内容。
2.2 主要特点
2.2.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并全部采用统计部门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法定统计报表的数据;少量定性指标由有关部门按照定性指标定量化的要求,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可比性强的评价标准。
2.2.2 质量与速度相结合,以质量为主
考虑了当代城镇的发展特性和发展需求,把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标准从单纯的经济与人口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凸现。把提高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质量品位,促进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作为评价的重要导向,在保证质量品位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
2.2.3 增量与总量相结合,以增量为主
以为评价单元,选择增长率指标,同时,将总量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体现公平性和可比性,部分指标采用人均水平。
2.2.4 城区与市域相结合,以城区为主
提高城区的承载力是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要条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将市中心城区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重点评价中心城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增幅等综合性指标,以市域为评价范围。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3.1 指标体系设计
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参照国内外指标体系研究,在深刻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及计算上的可操作性,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 总体层、系统层、目标层、指标层四个
等级。(1)总体层: 全面表达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
(2)系统层: 依据城市系统理论以及城镇化逻辑关系,分为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城镇化发展质量系统和城镇化发展公平系统。
(3)目标层: 从目标导向着手,形成经济高效、水平提高、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等8 个子目标层。
(4)指标层: 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及计算上的可操作性,选取45 个指标,全面系统地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定量的描述,构成指标体系最基层的要素。
力求建立了一套客观、科学、综合反映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标体系框架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共由3 大系统,8 项子目标,45 个指标构成,其结构框架如图1 所示。
3.2.1 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 3.2.1.1 经济高效
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经济的发展提供日趋优良的宏观环境条件,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反映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实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由7 个指标构成:(1)人均GDP;(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4)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5)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6)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7)恩格尔系数。
图1 新型城镇化指体系结构框架
3.2.1.2 水平提高
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能够直接体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反映城镇集聚发展水平。由5 个指标构成:(1)城镇化水平;(2)城镇化增长速度;(3)城区城镇人口增长率;(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GDP 比重;(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3.2.2 城镇化发展质量系统 3.2.2.1 功能完善
这是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反映城镇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由7 个指标构成:(1)城镇居民人均道路面积;(2)万人拥有公交车辆;(3)城镇用水普及率;(4)城镇燃气普及率;(5)互联网普及率;(6)人均市政基础设施投入;(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2.2 环境友好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镇健康发展的标志,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6 个指标构成:(1)城市人均绿地面积;(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4)城市污水处理率;(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环保投入占GDP 的比重。3.2.2.3 资源节约
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均需要我们在发展进程中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由5 个指标构成:(1)万元GDP 用水量;(2)万元GDP 能耗;(3)资源环境效率;(4)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5)人均CO2 排放量年均值。
3.3 城镇化发展公平系统 3.3.3.1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协调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综合反映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由5 个指标构成:(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城乡居民收入比;(4)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3.3.3.2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城镇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城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主要反映社会服务和保障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由6 指标构成:(1)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2)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3)高中教育毛入学率;(4)万人高等学历数;(5)千人拥有医护人员数;(6)城镇登记失业率。3.3.3.3 管理有序
城镇管理水平和制度创新程度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5 个指标构成:(1)规划编制完成情况;(2)规划管理执法情况;(3)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情况;(4)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情况;(5)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4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4.1 树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推动城镇化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引导相关部门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两化互动、绿色发展的思路,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4.2 综合全面的测量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和水平城镇化的评价由原来仅仅根据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化发展速度两项指标的单一评价,转为对新镇城镇化的程度、速度、质量、协调性等全面的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发展态势。
4.3 及时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采用指标体系评价城镇化水平,通过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城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4.4 科学制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在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提出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目标,为下一步找准工作重点,以及制定加快两化互动的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秋艳.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J].统计科学与实践,2007(6)[2]邓玲,王彬彬.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2008(4)[3]孟素洁,黄序.北京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问题,2004(4)[4]欧名豪,李武艳.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
省为例.长江流域[J].资源与环境,2 004(5)[5]姚士谋,顾文选.中国城市化量化指标的综合思考[J].规划
师,2 001(3)[6]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科学出版社,2 011 [7]方建德.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J].环境科学
与管理,2010(8)49__
第五篇: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2004年12月28日,国内一家电巨头突然爆出严重亏损的内幕:应收账款45亿元中,有26亿元无法收回,给业界带来很大震动。[1]据统计,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赊销后坏账严重、账款拖欠时间长,平均坏账率达到5-10%,而美国企业只有0.25-0.5%,相差10到20倍;国内企业平均账款逾期时间为90多天,而美国企业只有7天;中国企业的无效成本占销售总额的14%,而美国企业只有7%;中国企业的赊销比例为20%,而美国企业则高达90%。[2]这四组数据对比充分暴露了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国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很多企业为避免风险而放弃信用销售,致使市场竞争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片面追求扩大销售,盲目赊销,形成大量逾期应收账款,甚至成为坏账。信用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客户信用评估的基本要素架构
对于任何存在赊销的企业来说,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既是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始,也是信用管理者运用专业能力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的工作,是企业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用于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和全面。鉴于目前国内信用环境的特殊性,国际通行的“5C”评估体系并不完全适用,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客户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从总体上讲,对客户信用的评估应该涵盖客户核心能力和客户与本企业的合作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客户核心能力要素反映的是客户当前的营运、获利和偿债能力及其未来的发展能力,集中反映客户的近期和远期偿债能力;而客户与本企业的合作关系,则衡量客户与本企业合作关系的好坏,反映客户对本企业的合作态度、依赖性和贡献大小。
核心能力强大的客户,如果与本企业的合作关系不好,比如恶意拖欠,则其信用度应该不高。同样,客户即使与本企业合作关系再好不过,如果其核心能力很弱,比如企业亏损,则其信用度也应该不高。因此,在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中,客户核心能力要素和客户与本企业的合作关系要素二者缺一不可。
具体来说,客户信用评估的要素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素质要素。企业素质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和人员素质,而人员素质特别是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管理素质和品德素质对客户信用的影响尤其重大。
2.财务要素。是对客户信用评估的基础和核心,主要用来评价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3.发展要素。是客户持续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基础,主要涵盖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4.关系要素。衡量企业与客户合作关系的好坏,反映客户对本企业的合作态度、依赖性和贡献大小。主要通过客户在与本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诚信度、忠诚度和客户的贡献率反映出来。
上述要素中,前三者是客户核心能力的范畴,而最后者反映的是客户与本企业的合作关系。
二、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客户信用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在基本的要素架构之下,建立子要素系统,并对各个子要素系统进行
完善和充实,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和清晰的要素系统。
针对性原则指的是企业的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常见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需要特别关注客户与本企业的关系要素。
可比性原则指的是各个指标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应该是有办法进行衡量的,并且通过衡量,可以进一步确定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对权重。
可操作性原则指的是简单、方便、实用。
考虑到国内目前的信用环境的现实状况,结合企业营销管理的实际经验,作者拟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企业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基本的要素架构,将整个体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核心能力和合作关系两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具体指标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其中,财务要素借鉴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估内容。
1.素质要素子系统。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和人员素质。其中,企业经营管理素质包括企业所拥有资源的稀缺性、行业特点、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和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各项管理职能的方法、手段、水平等。人员素质指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职工的整体素质。其中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的业务素质、管理素质和品德素质对客户信用的影响尤其重大。
2.财务要素子系统。主要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方面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其中,特别关注客户获取现金的能力和资产变现能力。财务要素又包括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取现金的能力4个子系统。财务要素子系统是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判断的最重要的指标项目。
运营能力指标主要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来反映。其中,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获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销售毛利率和资产净利率。其中,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偿债能力指标主要通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来体现。其中,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性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
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包括销售现金比率和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其中,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性现金净流量/销售额;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
3.发展要素子系统。主要考察客户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性。成长性指标反映的是客户历史的进步,而创新能力反映的是客户未来的成长能力,二者综合反映客户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动态发展能力和趋势。其中,创新能力包括新产品投产率和新产品利润贡献率,成长性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增长率。
4.关系要素子系统。主要通过客户的诚信度、忠诚度和年利润贡献率三个项目来考察。其中,客户的诚信度包括客户的银行信用等级和历史欠款及其偿还情况两个指标。忠诚度主要通过客户的钱包份额、转换成本、品牌认可度和连续交易性4个指标来体现。其中钱包份额指客户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占其所有消费预算的比重。企业占客户钱包份额越大,客户对企业的依赖性就越大,二者关系就更为紧密。
具体指标体系如图所示。
三、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
1.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作者主张采取专家评分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首先,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企业的不同地区业务专员的意见;然后,对各个收集到的意见进行综合,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分为3个步骤展开:第一步,构造层次结构模型。把客户信用作为目标层,各级指标体系作为准则层,被评定的各个客户作为方案层构造出如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步,采用德尔菲法(Delphi),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请10位专家按照1-9标度对草拟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值,构造出9个合理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得出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值。第三步,利用第二步得到的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指标的单排序和总排序权重。
2.确定客户的信用风险系数。采用Delphi法,请专家给客户的各个指标打分,采用5分制,其中5、4、3、2、1分别代表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分数乘以该指标的权重即为各个指标的加权分数,客户的所有指标的加权分数之和除以5,即为该客户的信用风险系数。从上述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第一,客户的信用风险系数小于1;第二,客户的信用风险系数越大,客户的信用度则越高,即客户的信用风险系数与客户信用度正相关。
3.确定客户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信用标准和信用额度。在此仅讨论与客户信用风险系数最直接相关的客户信用额度的确定。
通常先确定“全体客户授信总额”,再确定每一客户的信用额度,最后进行调整。首先,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和销售政策确定企业“全体客户授信总额”。资金实力强的企业,往往销售比例高。企业销售结算政策具体有款到发货、货到付款、送二结
一、实销实结等等,其本身已经大致地给出了企业的销售信用相关的总体原则。
其次,在“全体客户授信总额”基础之上,根据每一个客户的交易额和信用风险系数确定具体客户的信用额度。
公式如下:
客户信用额度C=客户的交易额Q×客户信用风险系数r×全体客户授信总额C总/企业销售总额Q总
第三,进行调整。由于r<1,使得Σ客户信用额度C<全体客户授信总额C总,有必要对C或者Q总或者二者同时进行调整。调整策略取决于企业主要决策者的风险态度。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把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种:“好冒风险”的冒险型、“规避风险”的保守型和“漠视风险”的中性型。在这里,调整策略也相应地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冒险型决策者倾向于采取大胆激进、富有进攻性的决策。在调整时其潜意识里更愿意把全体客户授信总额的额度用完,毫无保留。在操作上则使得Σ客户信用额度C'(调整后)=客户授信总额C总。可以推出,调整系数δ=客户授信总额C总/Σ户信用额度C(调整前)。很明显,调整系数δ>1。此时,客户信用额度C'(调整后)=客户信用额度C(调整前)×调整系数δ。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决策者对风险的偏好,他把客户信用额度的计算值放大了相同的倍数(倍数=调整系数δ),最终使Σ客户信用额度C'(调整后)=全体客户授信总额C总,把企业的全体客户授信总额毫无保留地用完了。
第二种情况,保守型决策者倾向于采取保守稳妥的决策。在调整时其潜意识里更愿意减少企业赊销风险。于是,他便缩小企业全体客户授信总额,使得全体客户授信总额C'总(调整后)=Σ客户信用额度C。
第三种情况,中性型决策者愿意采取中庸的决策。他在同时做出上述两步计算之后,另取一个调整系数β,满足1< β< δ。然后据此对客户信用额度C和全体客户授信总额C总进行相应的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在确定客户信用额度时,要注意参考行业内的平均信用水平。
四、结论
作者认为,赊销是企业在“赊销成本与风险的增加”和“销售增长”之间的博奕。信用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欠款持有成本和风险,增加成功的赊销,或者说求得“最低赊销成本与风险”和“最大销售增长”之间的平衡,有效地提高企业在赊销博奕中的胜算几率。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是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盲目的赊销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一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家电巨头。希望本文能够对企业扩大销售、控制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