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向用户评价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
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3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必将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 ]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发展同样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直接将以人为本运用于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中,特别是运用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中是薄弱,在现行的所有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是适合于用户使用的,也就是说,迄今为止,尚没有得到相关专家、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以往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仅仅是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在实施公共 图书馆评估工作中忽略了“谁才是真正评估工作的参与者”这一重要主体,也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构建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时,按照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涵义,首先必须明确评估主体,由谁评估,为谁评估等一系列问题;其次要改善公共图书馆对待评估的认识和观念,转变对评估根深蒂固的错误理解;最终做到以评估为契机,准确把握用户在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在设置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内容时,以用户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用户需求,行使用户权利,强调用户对公共图书馆评估过程的参与权及评估结果的决定权。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外图书馆管理学的引进,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了图书馆评估的实践。[2 ] 到20 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90 年代以来,由文化部组织领导,先后开展了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全国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3 ] ,为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分析不难发现现行的图书馆评估标准最主要的优点是重视资源建设及基础业务设置。这两项在现有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所占评估分值较高,而且在具体评估工作中,需要掌握馆舍建设等基本情况。当然,图书馆资源储备和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图书馆实现功能、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条件,也是图书馆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的投入部分。[4 ] 在第三次评估工作指标中,对现代化技术装备、数据库建设、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等
(② 上文所提到的关于资源建设和基础业务设置两个指标项目。
②即使使用这些指标,用户也无法给出准确的度量。)
方面也有更加深入、具体的要求[5] ,这些都证明了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在发展中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完善。而现行的评估标准最大不足是:个别项目设置不合理,有些重要指标被忽视。以往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多是由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并没有考虑到用户才是应该参与评估的最合理主体,当然在制定评估指标时所设置的项目也就不尽合理。比如,有些一级指标得到重视固然是好① ,但由于考虑参与评估的主体不同,这些评估项目的设置很少考虑到用户的利用 情况。另外,业务研究、辅导、协作协调和管理这两项虽然在指标体系中所占分值并不很大,但与用户的实际关系也是甚微,而且在评估中有些项目用户是无法给出答案的。笔者认为在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用户服务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在《第三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用户(读者)服务方面只有265 分,不足整个评估指标体系总分值的1/ 3。显然,以用户为主体这一评估理念在现行的评估指标中还没有着重体现出来。总之,我国现行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藏轻用、重建设轻服务,所以,突破现有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是构建面向用户评估的指标体系的最大难点,同时也是本文的预期创新之所在。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能否真实地反映现实公共图书馆存在的价值,直接渗透于公共图书馆在目前及未来发展中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为人民利用与服务于人民的动态变化之中。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直接关系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图书馆真实的利用情况。[ 6 ] 因此,需要首先明确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保证整个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权威性 和有效性。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为了使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工作达到应有的目的,必须从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到组 织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遵循以下原则。2.1 坚持以人为本
在构建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要求。用户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又是公共图书馆价值的体现者,用户的满意度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其本身存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其目的就是在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若干社会职能中“, 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文献信息”应该最能体现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所以在图书馆评估工作中应把“图 书馆满足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能力”作为衡量图书馆工作优劣的主要标尺。[7] 而在文献信息传递过程中,用户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则是最重要的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应该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文献利用率等方面着手。2.2 注重相对结果评估
在以往的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单一,而且评估的结果大都是一些绝对的数字,虽然这些数字对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不能充分体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在面向用户使用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中,不再使用那些以绝对数值来反映的评估指标,如建筑面积、阅览座位的数量等② ,而是根据用户感知从统计学角度得出评估的相对结果,作为评定优劣的主要依据。假设: A 市图书馆共有1000 个读者阅读座位,B 市图书馆有1200 个读者阅读座位,但A 市有80 %的用户对座位和阅读的便利性感到非常满意,B 市有65 %的用户对此感到非常满意。那么,如果像传统评估一样注重绝对结果的评估,则B 市的评估成绩较高;而如果注重相对结果评估,则A市的评估成绩较高。2.3 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构建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时,不仅注重结果评估这样也要注重过程评估。尽量采用具有前瞻性的评估指标,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从而引导其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假设:A 市在第一次评估中有80 %的用户对座位和阅读的便利性感到非常满意,而在第二次评估中只有75 %的用户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这个百分数的下降说明A 市的读者阅览座位数可能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或出现其他问题;B 市在第一次评估中有65 %的用户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在第二次评估中有80 %的用户对此感到非常满意,B 市进步很明显,虽然在两次评估中A、B 两市图书馆阅读座位数都没有改变,但评估结果却出现很大的不同。③所以,注重过程评估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进步。2.4 重视可操作性
用户参与评估,对评估的实际操作及评估结果的统计都有一定的挑战难度,而且结果大都无法直接量化。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一些定性指标来反映,如“用户满意度”等,以确保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设计定性指标关键是通过相应的途径和形式给其确定分值,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定性指标量化。一个难以测量或者没有找到科学的测度方法的定性指标,在评估体系中是没有意义的。[8 ] 只有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才是完美的评估方式。面向用户使用的评估指标更要格外重视其可操作性,无论是通过定性还是定量的方式必须保证用户可以使用,得到评估结果。若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对所设置的指标进行量化,那么必须果断舍弃该指标确保用户的实际操作权,用户不能测定的指标 再好也不能采用。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3.1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现有公共图书馆的评估标准主要由办馆条件、基础业务建设、用户服务工作、管理、表彰奖励等部分构成。而面向用户使用的公共图书馆 评估指标体系则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及影响力、信息资源建设、环境及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工作。其中,服务工作是评估指标中的核心部分,信息资源建设和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物质保障,而公共图书馆的设置及影响力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因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维系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纽带,在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 服务工作必将成为整个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以上四部分共同构成了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主体框架。3.2 指标项目设置
在深入理解和领会公共图书馆服务本质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第三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以及2006 年4 月英国文化部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依据上述原则,本文提出一个由4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面向用户评估 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理论假设)。一级指标包括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与影响力;信息资源建设;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服务工作四个方 面,一级指标展开共包含12 项二级指标。指标要素构成见下表。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表指标目标 3.3 指标内涵说明
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位置U11用户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位置,是否可以方便、迅速地到达。有些用户并不一定能准确说出公共图书馆的具体位置,但可以准确地到达,同时可以估算到达时间及方便程度。这样就可以按用户到达图书馆的时间及方便程度划分不同的等级,以供用户选择,最后通过用户给分情况来评估该公共图书馆所设位置是否合理。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建馆规模U12用户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具体建馆规模,更主要的是在用户看来这样现有的规模是否能够满足需求。以往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在馆舍建筑面积中要求提供相关的建筑图纸及房产证明,无法提供建筑图纸的老建筑,须提供上一次评估时对此项的结论,还有其他具体规定;在阅览座席这一项评估中要求具体指出阅览室内供用户使用的座席个数,含多媒体视听室座席,不含公众活动场所供用户休息、等候的座椅。像这样的评估虽然具体,要求严格,但给评估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和些许不必要的麻烦。事实上,如果从用户评估这个角度出发,用户并不需要了解或知道图书馆的具体建馆规模(包括馆藏面积、阅览室面积及数量等),只需要给出判断,公共图书馆现有的馆舍建设条件是否能满足用户需求即可。比如,在用户到达图书馆时,是否会由于座席个数不够而等待,通过 设置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反映用户真实的到馆情况,而且还可以避免有些馆为了达到评估标准而盲目扩建,把图书馆有限的资金用于不必 要的馆舍建设上,这样不仅没有实现评估的价值,反而会使一些小型图书馆的发展陷入更大 的困境之中。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U13用户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具体开放时间,平均一年到馆时间大概是多少。以往的评 估在每周开馆时间这一项中,要求提供开馆时间的说明材料和执行情况的汇报,在备注中指出凡周六或周日闭馆的不得分,当然这些都是 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但转变一下考虑的角度,从用户的利益出发,用户只关心自己去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是否开放,那么,图书馆只需做 到让用户了解具体的开馆时间,由于客观原因需要闭馆须提前通知。当然由于是公共图书馆,周六、周日到馆人数可能会因双休日而增 多,周末不应该闭馆。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每年到馆时间的平均数来评估公共图书馆在这一项上的得分情况。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项目U14用户是否熟悉公共图书馆具体的服务项目,其中是否有自己所需的,如果有,用户是否熟知哪项服务项目是自己所需。在以往的评估指标中并未设置这一项,而是将其分散在用户服务工作中。在此,图书馆的服务项目是指图书馆具体提供哪些服务,这些服务用户是否熟 知,用户去图书馆的原因在于对图书馆有所需,图书馆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用户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现实文献资源建设是否能够满足信息需求U21现实文献资源建设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现实文献资源建设包括:文献总藏量(万册、件)、图书年入藏数量(种)、报刊年入藏数量(种)、地方出版物、特色藏书等,对于这些内容用户并不关心具体的数字,而只关心这些资源是否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这一项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方面又包括开架书刊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总藏书量是否能满足用户 的外借需求等方面。虚拟馆藏建设是否能够满足信息需求U22 虚拟馆藏建设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虚拟馆藏建设包括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情况,如数据库建设情况、馆藏书目数字 化、地方文献数据库、电子文献年入藏数量、视听文献年入藏数量以及图书馆网站建设等,同样对于这些资源的具体建设情况用户并不熟知,甚至也并不关心,从用户利益出发,单纯考虑这些资源建设是否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即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否能够满足信息需 求U2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否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这一项的设置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突出时代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弥补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服务方面的不足。那么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该项应该关注的是:用户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享受程度有多大,用户能够共享的资源有多少,用户是否熟悉联机书目查询以及对其利用的情况如何,用户能否通过远程自主获取主要资源等内容。④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是否能满足心理需求U31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是否能满足用户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公共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阅读、学习环境是否整洁、美观、安静;周围的绿化环境是否使用户感觉舒畅、心情愉悦,有利于用户阅读、学习;环境建设中是否有专门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等,这些都将设入到用户评估的项目之中,由用户对每一项进行打分评估。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是否能满足心理需求U32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是否能满足用户心理需求,包括阅览室、多媒体视听室供用户使用的座席,供用户休息、等候的座椅等是否舒适,有利于身体健康;文献摆放的书架、供读书 使用的桌椅等摆放是否方便用户使用;摆放是否合理、美观、人性化;阅读学习的设施是否完好、设施维护是否良好;标识牌是否规范、标 准等。⑤是否满意服务的方式U41用户是否满意服务的方式,用户否参与过图书馆提供的主题宣传、培训讲座服务等且是否满意;用户是否了解图书馆每年开展主动服务的项目(包括传真、E2mail、虚拟参考咨询、信息推送等),是否享用过且是否满意等,从用户的参与及满意度的情况来评估公共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是最有说服力的。是否满意服务的范围U42用户是否满意服务的范围,服务范围包括服务的学科、年龄、语言、民族、地域等覆盖范围,这些在以往的评估中,很难有所体现,但让用户评估却能做得很好,因为在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背景、不同语言、来自五湖四海的,那么让用户成为评估主体,通过用户的满意度测评,这些将很容易得出评估结果,并对整个图书馆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是否满意服务的态度U43用户是否满意服务的态度,包括工作人员提供服务时说话的语气是否让用户感觉和蔼可亲;工作人员是否能及时准确地明白用户所表达的需求;工作人员能否及时地帮助用户完成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公共图书馆中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关系着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上述是对二级指标进行的说明,要建立一个结构严密,内容详细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仍需将二级指标继续细化为三级指标,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将复杂抽象的问题量化后才可进行评估,所以还需将三级指标直接转化为问卷上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相关数据分析处理才可。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的基本程序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架构的完成只是整个构建过程中的第一步,还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4.1 评估指标体系的德尔菲法预测
德尔菲法(Delp hi)是一种预测、评价、规划、决策的方法。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最为常用的专家咨询方法之一。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预测领域,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9 ]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之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方法,主要目的是征求专家对初步拟定的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意见和建议。选定的专家要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应当由以下四类人员构成:分别是开展评估工作的管理者、图书馆管理工作实践者、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和用户代表。虽然用户不是图书馆管理的专家,但在评估活动中,用户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为确保用户成为评估的最终实施者与裁判者,以及用户对指标体系的合理使用,选取用户为专家代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些特殊人群中开展德尔菲法预测,将预测结果按不同的职称、学历等进行分类统计,以判断指标体系中的项目是否合理及完善,做最终确定。4.2 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指根据各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赋予的一定数值。[9 ] 本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测定。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2ty 于1973 年提出来的,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10 ] 4.3 评估指标体系的用户调查测试检验
上述指标体系,只是一个理论假设,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让用户参与公共图书馆评估才是开展评估工作最具价值的地方。在充分考虑用户的利益及需求时,通过对用户进行调查,将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成测试问卷,开展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测试,通过指标体系在测试中的应用,收集反馈信息,检验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以及科学性,并根据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指标体系做出修改和调整。4.4 指标体系的应用
实践是指标体系构建的最终环节和最终目的。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虽然无论从构建原则、构建方法、构建过程来看都是符合逻辑的,但这些毕竟还只是理论上的假设,还需要到评估实践中及时去寻找问题、发现不足,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科学、更具可行性。5 结语
评估,作为公益性机构管理的一种重要的动力机制,在图书馆管理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而在公共图书馆的评估中,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图书馆的管理者而是用户,因此,建立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进而开展以用户为主体的评估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向用户评估的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可能只是一份问卷、一份量表,但是,它却蕴含着图书馆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第二篇: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
赵悦/申晓娟/孙一钢
2012-10-28 15:01:28 来源:《数字图书馆论坛》(京)2011年7期
【英文标题】Digital Library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作者简介】赵悦(1974-),女,图书馆学硕士,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副研究馆员,E-mail:zhaoy@nlc.gov.cn,北京100081;申晓娟(1970-),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9级博士生,武汉430072,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馆员,E-mail:shenxj@nlc.gov.cn,北京100081;孙一钢(1961-),男,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研究馆员,E-mail:sunyg@nlc.gov.cn,北京100081
【内容提要】文章在对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及原则,提出了一套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相关问题。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igital library evaluation indicators from domestic and abroa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digital library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presents the framework of digital library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introduces the use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Digital library/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
数字图书馆作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一种新的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当前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重要的国家级数字图书馆,如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农业数字图书馆等,都正在建设或服务过程中。在建或服务中的行业性、地区性数字图书馆项目更是如雨后春笋。
尽管各国政府都对数字图书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数字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无法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数字图书馆建设者、开发者及数字图书馆服务提供者与用户之间存在着认知和理解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无法获得有效服务,导致数字图书馆的效用受到制约。数字图书馆评价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手段和机会,使数字图书馆的设计者、操作者和用户能通过评价来达到有效的沟通,以取得对数字图书馆理解的相对一致性,使数字图书馆具有更强的可用性,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提高数字图书馆有效性。对数字图书馆评价的研究可以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的开发和部署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检验一个数字图书馆为其用户提供的服务效用如何,从而引导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健康发展。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评价项目及其评价指标
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相比,数字图书馆评价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不够成熟。从目前现状来看,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的项目并不多,大多是从电子馆藏、电子资源使用、电子资源服务等方面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某一领域进行评价研究及实践。
1.1 国外项目及评价指标
国外数字图书馆评价方面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项目和标准规范两大方面。研究项目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电子资源及其使用评价为主的E-Metrics项目、以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为主的DigiQUAL项目、以电子服务绩效评价及评价工具为主的EQUINOX项目等;标准规范主要有IS O2789﹕2006《信息与文献国际图书馆统计》(其中附件A是电子图书馆服务使用评价)以及COUNTER网络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等。
(1)E-Metrics项目
E-Metrics项目,即电子图书馆评价项目,是2000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简称ARL)启动的,旨在建立一套研究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及其使用的科学测度指标体系。E-Metrics项目的评价指标分为5类,共设置20个评价指标,其中包括17个统计指标和3个绩效指标。见表1[1]。
(2)DigiQUAL项目
DigiQUAL项目是在SERVQUAL、LibQUA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ERVQUAL是一套应用于各类服务性机构的用户满意度测评体系,包括指标和方法;LibQUAL+是ARL 对SERVQUAL进行“图书馆化”修正研究而形成的对于传统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的体系方法;而DigiQUAL是ARL为评价美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简称NSDL)而开展的对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进行研究的项目。该项目经过试验确定了评价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3个维度12个主题。3个维度是服务效果(effect of service)、信息控制(information control)、数字图书馆环境(library as place);12个主题是可获取性(accessibility)、导航性(navigability)、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馆藏建设(collection building)、资源使用(resource use)、评价馆藏(evaluating collections)、数字图书馆用户社区(DL as community for users)、数字图书馆开发者社区(DL as community for developers)、数字图书馆评论者社区(DL as community for reviewers)、版权(copyright)、联邦作用(role of federations)、数字图书馆可持续性(DL sustainability)[2]。
(3)EQUINOX项目
EQUINOX项目,即欧洲图书馆绩效评价和质量管理系统项目,是针对欧洲图书馆发展和利用新的网络及电子资源的现状,基于传统评价,在质量管理的框架内开展的研究工作,项目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设计一套用于普通复合图书馆电子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设计一个用于质量管理与绩效评价的软件工具,图书馆可以将有关实际绩效和操作的原始数据输入系统,该系统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图书馆的绩效指标及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EQUINOX项目的图书馆电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完善ISO 11620《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中传统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对电子服务绩效评价的要求。项目最初形成的图书馆电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4个指标,进一步的研究讨论认识到这些指标中的一部分归入ISO 11620标准中定义的传统指标更合理,还有的一些指标由于可获取性很差也被去掉了,最后于2000年12月形成了由14个指标组成的图书馆电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3]。
(4)ISO 2789:2006附件A
ISO 2789:2006《信息与文献国际图书馆统计》附件A:电子图书馆服务使用评价,主要是针对图书馆传统服务以外的电子服务的统计及评价,定义了电子图书馆服务的各种形式、电子信息资源的各种形式、电子服务利用的各种形式。内容包括电子馆藏的评估(Measuring the electronic collection)、利用评估(Measuring use)、电子服务(Electronic services)、电子服务利用(Use of electronic services)、数据调查(Survey data)等几大方面。
(5)COUNTER网络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
COUNTER网络电子资源在线使用统计是由图书馆界、出版界和中间商共同发起的研究项目,其目的在于为在线信息服务商和用户提供可靠的、一致的、兼容的使用统计标准和方案。COUNTER目前已先后发布了“期刊和数据库实施规范”及“图书和参考资料实施规范”。
《COUNTER期刊和数据库实施规范》(第二版)规定了期刊的4个使用报告及数据库的3个使用报告。即期刊报告1:每月、每种期刊成功的全文请求量:期刊报告2:每月、每种期刊被拒绝的全文请求量;期刊报告3:每月、每种期刊、每种页面类型的各项请求与被拒绝量;期刊报告4:每月、每个集合的总的检索次数,包括被保存的、被修改的,以及检索结果为零的检索次数;数据库报告1:每月、每种数据库的总的检索及会话量;数据库报告2:每月、每种数据库的被拒绝请求量;数据库报告3:每月、每个集合的总的检索及会话量。
《COUNTER图书和参考资料实施规范》(第一版)规定了出版商必须提交的6个使用报告,即图书报告1:每月、每个题名成功题名请求量;图书报告2:每月、每个题名成功章节请求量;图书报告3:每月、每个题名拒绝请求量:图书报告4:每月、每种资源拒绝请求量;图书报告5:每月、每个题名总检索和访问量;图书报告6:每月、每种资源总检索和访问量[4]。
从以上几个研究项目及标准规范设置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国外比较注重资源及其服务方面的评价,大多数评价项目及其指标都是基于此来设计考虑的。各项目或标准的评价指标设计比较实用,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或是理想化的设计,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有些项目已充分考虑了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1.2 国内项目及评价指标
国内学者对数字图书馆评价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分别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但大多还局限在理论研究层面,进入可操作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缺乏系统的对大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多个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比较评价研究。国内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设置一般较为全面,但对指标获取、数据分析等方面研究不够,这也导致了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
王海娟在《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将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馆藏、技术、服务、管理四个方面,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要素和指标。馆藏评价包括馆藏自身情况(丰富性、可靠性、持久性、适用性、特色化)、馆藏组织情况(组织方式多样化、组织工具多样化、元数据的标准化、元数据的详尽程度)、馆藏管理情况(更新速度、资源整合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技术评价包括系统技术(网络通信能力、安全性、互操作性)、信息检索技术(检索性能、检索技巧)、用户服务技术(用户操作技术的全面性、多语言支持能力、个性化服务能力)、界面设计(美感度、友好程度、导航功能);服务评价包括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信息检索效果、参考服务水平、服务的可获取性):管理评价包括版权管理、标准化管理、合作与共享管理、经济效益管理、人员管理[5]。
常春在《数字图书馆项目评价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从用户角度、资源角度、系统角度、管理角度的数字图书馆项目评价的主要内容。从用户角度评价内容包括用户服务偏好、用户资源偏好、用户查询信息目的、网站日志分析、用户满意度、用户对评价的数字图书馆的认知度、目标用户使用率、用户动摇率、用户培训投入、多语言支持能力等;从资源角度评价内容包括资源规模、资源采购的经济性、资源对领域的覆盖率、资源质量、更新速度、知识挖掘深度、知识组织整合与揭示、资源的实用性等、数据格式的标准性、资源平均使用率、资源发展投入;从系统角度评价内容包括用户界面的易用性和美感度、系统的互操作性、系统响应时间、同类网站比较、系统实现和维护的标准化程度、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资源的保存技术、资源的检索技术、虚拟参考咨询运行情况、馆际互借实现情况、联合目录查询功能、系统服务器等硬件设备评价、系统设备投入、资源灾害保护等;从管理角度评价内容包括项目人员设置、知识产权的使用和保护、标准规范的遵循与建立、合作与共享的规划、用户人均服务成本、用户培训计划和实施、用户意见反馈机制、管理档案是否规范、管理成本投入、经费管理等[6]。
刘炜等人在《数字图书馆评估研究》一文中提出了“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一、二级)”,按照数字资源、服务、管理和用户感知四方面的测度,给出了一、二两级指标的简单说明。数字资源方面的一、二级指标包括二次文献数据库数量(自建二次文献数据库数量、二次文献数据库保有量)、全文数据库数量(自建全文数据库数量、全文数据库保有量)、多媒体数据库数量(自建多媒体数字资源数量)、自建数字资源总量;服务方面的一二级指标包括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供读者使用的上网计算机数量、无线上网服务)、网上参考工作提问数量(网上参考工作回答满意度)、网页/资源访问数(网页/资源访问用户数、资源查询数量)、注册用户数(注册用户占目标用户比例、注册用户使用率)、资源下载数(人均资源下载数);管理方面的一二级指标包括电子资源总支出(电子资源支出占总资源支出的比例、资源使用单位成本、资源使用单位时间、电脑使用率)、资源使用的用户培训数量(受训人数所占比例)、工作人员培训情况;用户感知方面的指标包括满意度[7]。
吴建华设计的“211大学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多次咨询征集专家意见,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基础设施、资源配置、资源组织、资源利用、服务功能。其中基础设施包括5个二级指标,即网络带宽/出口速度、无线上网总量最大并发用户数、服务器数量、存储总容量、读者用计算机数量;资源配置包括4个二级指标,即综合数据库配置率、专业数据库对学科的覆盖率、数据库经费占图书经费的比例、电子图书及参考资料的数量;资源组织包括5个二级指标,即大学馆藏资源目录上网比例、电子资源整合入OPAC的比例、电子期刊导航、数据库导航、自建数字资源;资源利用包括5个二级指标,即图书馆网站访问量、数据库访问量、数字资源下载量、文献传递传入量、文献传递传出量;服务功能包括5个二级指标,即用户在校外资源的可访问性、统一检索、虚拟参考咨询台、个人数字图书馆、网上读者培训课程[8]。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2.1 目的
图书馆评价与评估,最初主要是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将其引入图书馆科学管理。国外图书馆评价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评价与评估,是通过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对图书馆整体工作效果与效率进行考量与评价,最终达到衡量图书馆服务“产品”的质量,把握图书馆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为提高图书馆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图书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评价指标的内容,可以反映出某一个时期的图书馆工作的内涵,进而促进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借鉴传统图书馆评价与评估理念、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数字图书馆领域,建立一套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数字图书馆确定规范、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制定系统、全面、易获取、易量化的评价指标,并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评价。数字图书馆评价将有助于提高数字图书馆管理与决策水平,改进数字图书馆业务工作,改善数字图书馆服务,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发展速度比较快。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就对其进行评价与评估理论与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2 原则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其建设主体、建设内容、用户群体均较为复杂,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理念的更新,其资源、服务、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作者认为,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最基本的原则,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要在充分调研、试验、修正的基础上确定,要能真实、客观、科学地反映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状况。
(2)系统性原则
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系统性,全面地反映一个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各个方面,并要考虑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使用者、管理者等各种群体的不同视角。
(3)可行性原则
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可行性,评价指标数据应易于获取且尽可能地易于量化,评价指标不要过于复杂、求全,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
(4)可扩展原则
数字图书馆是在不断发展中的,其评价指标体系亦应是在不断完善中的,在体系最初构建时即应考虑到未来扩展的问题。
(5)模块化原则
对数字图书馆进行整体综合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实践应用中,有些评价项目或实践可能只侧重不同的方面,如专门针对数字资源的评价或专门针对某一类服务的评价,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应用需求,以模块化的方式,尽可能使评价指标能够灵活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在对国内外关于数字图书馆的评价指标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尤其是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首先考虑了数字图书馆的四个核心要素,即馆藏、服务、技术、管理。此外,以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为建设主体的数字图书馆快速发展,这些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由政府投资,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对于这些数字图书馆系统而言,其综合效益的评价也日显重要。为此,本课题建立了包括馆藏、服务、技术、管理、综合效益五个维度的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每个维度由若干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构成该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对国家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科学评价,从而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3.1 馆藏评价指标
馆藏评价指标以数字图书馆馆藏为评价对象,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数字馆藏数量、数字馆藏质量、数字馆藏结构、数字馆藏效益。其中数字馆藏数量包括4个二级指标,即数字馆藏总量、数字馆藏增量、数字资源发布量和数字馆藏发布增量;数字馆藏质量包括7个二级指标,即学科保障率、核心资源率、资源重复率、资源完整率、馆藏时效性、资源规范性和资源功能性;数字馆藏结构包括8个二级指标,即来源结构、类型结构、发布结构、载体结构、学科结构、馆藏级别结构、语种结构和时间结构;数字馆藏效益包括5个二级指标,即资源保障率、资源利用率、人均拥有数字馆藏数量、并发用户数和使用成本。
3.2 服务评价指标
服务评价指标以数字图书馆服务为评价对象,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服务成本和服务效果。其中服务能力包括6个二级指标,即服务范围、可访问数字资源、专门从事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人员、软硬件支持、服务方式、响应速度;服务内容包括3个二级指标,即个性化服务、用户培训、服务指南与宣传;服务成本包括2个二级指标,即图书馆成本支出和用户成本支出;服务效果包括6个二级指标,即服务公知度、用户比例、使用频率、访问时长、用户满意度和用户再次访问意愿。
3.3 技术评价指标
技术评价指标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评价对象,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基础环境、网络支撑、应用系统、系统安全和综合性能。其中基础环境包括4个二级指标,即终端服务计算机、服务器及服务器集群、存储和设备机房;网络支撑包括5个二级指标,即网络总体设计、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网络系统性能和网络应用服务;应用系统包括3个二级指标,即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系统安全包括6个二级指标,即安全体系、物理安全、网络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应急预案与处理和备份与恢复;综合性能包括3个二级指标,即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系统健壮性与安全性、技术标准体系。
3.4 管理评价指标
管理评价指标以数字图书馆管理为评价对象,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经费管理、人员管理、数字资源管理、用户服务、设备设施管理和综合评价。其中经费管理包括9个二级指标,即总经费预算()、数字图书馆专项经费预算与维护经费预算、数字图书馆不同专项经费比率()、数字资源采购/采集专项经费预算()、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经费预算()、数字图书馆设备专项经费预算()、数字图书馆服务专项经费预算()、数字图书馆用户管理专项经费预算()、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员工继续教育经费预算();人员管理包括6个二级指标,即全馆总人员配置()、员工基本情况、从事数字图书馆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比例()、从事数字图书馆业务正式人员与非正式人员比例()、员工绩效评定与考核、从事数字图书馆专业人员培训;数字资源管理包括9个二级指标,即数字资源建设规划制定与实施、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应用比例、数字资源采集与印本文献采集的重复率、数字资源内容学科分布比例、数字资源加工与整合单位内容成本、数字资源保存单位内容成本、长期保存与使用的数字资源比率、数字资源管理规章制度、在互联网发布数字资源与馆藏拥有比率;用户服务包括8个二级指标,即用户使用数字资源与印本文献用户数比率、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单位成本、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用户覆盖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品种覆盖率、对用户培训的数量占总用户的比率()、用户使用数字资源的满意度、数字图书馆服务规范、数字图书馆宣传推广效率:设备设施管理包括9个二级指标,即数字图书馆使用设备设施总量()、馆内计算机终端使用率()、网络与系统正常运行时间(365*24)、网络与系统中断次数与时间(365*24)、硬件系统性能、网络服务能力、软件应用系统、系统安全与保障、设备设施管理与维护规章制度;综合评价包括6个二级指标,即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设定、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能力、数字图书馆可共享服务能力、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数字图书馆资金利用率。
3.5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以数字图书馆综合效益为评价对象,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主要包括物质投入、人力投入、经费投入、利用程度、用户评价和社会效益,其中前三个指标是投入评价指标,后三个指标是产出评价指标。物质投入包括4个二级指标,即年人均新购电子文献量、年人均电子图书量、年人均电子期刊量、年购置数据库量;人力投入包括7个二级指标,即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所占比率、管理人员所占比率、后勤人员所占比率、具有本科学历所占比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所占比率、中级职称所占比率、副高以上职称所占比率;经费投入包括4个二级指标,即年电子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年设备购置费、年维修费(网络资源维护、设备设施维护费等)、其他费用(办公费、资源共享费及通讯费);利用程度包括3个二级指标,即人均电子资源点击下载量、年文献传递量、年虚拟参考咨询量;用户评价包括2个二级指标,即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情况、设施设备运行使用的状况;社会效益包括5个二级指标,即年人口流动率、宣传培训次数、管理服务理念、网站评价排名、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4.1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数字图书馆评价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效果。数字图书馆是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其评价指标亦较为复杂,因此数字图书馆评价方法应具有综合性、多样化的特点。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按照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的设计,数字图书馆评价应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
(2)专家评价与用户评价相结合
数字图书馆是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系统,其评价主体不仅需要有专家,从专业角度对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技术、管理、效益等进行评价,也需要数字图书馆的最终使用者——用户来对数字图书馆进行评价,尤其是服务评价,用户是最有发言权的评价者。
4.2 评价流程
在应用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即评价标准对某一或某些数字图书馆进行评价时,一般按照以下六大流程开展评价。
(1)确定评价主体,根据实施评评价目的,选择确定评价主体,如聘请专家、确定选择用户的方法。
(2)确定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待评价数字图书馆的规模、特点等,在评价指标体系内选择某一或某几方面的指标作为本次评价活动的基础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价对象特征对指标作进一步细化。
(3)确定权重系数,根据评价目的及评价对象的特点,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的确定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非常重要。
(4)评价数据获取,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获取,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网络统计等多种方法获取评价数据。
(5)评价数据处理,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转换,以便于分析研究,其中比较复杂的是对定性数据的量化处理。
(6)评价结果分析,对评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本次评价是否有效,得出评价结果,出具评价报告。
4.3 评价指标修订
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验证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随着评价客体—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其评价指标也需要不断完善修订。本研究制定的评价指标将在数字图书馆评价的具体实践应用中继续进行修订完善,以建立一套真正符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MEASURES FOR ELECTRONIC RESOURCES(E-METRICS)COMPLETE SET[R].2002.[2][OL].[2011-05-03].http://.[4][OL].[2011-05-03].http://www.xiexiebang.com/.[5]王海娟.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1):13-17
[6]常春.数字图书馆项目评价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99-101,184
[7]刘炜,等.数字图书馆评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21-24,69
[8]吴建华.数字图书馆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9
第三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评价项目和评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素
学术水平(分值22)
围绕本学科文献整理与研究、内涵与外延的确定及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开展研究的工作情况,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在国际、国内同类学科中所处的水平和地位,其学术创新与特色,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学术交流开展的情况。
学科队伍(分值16)
学科队伍结构状况和发展潜力,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等的学术水平、学术思想和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学科队伍人才的培养措施和效果。
人才培养(分值16)
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制、规模和水平;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课程建设水平。
科学研究(分值18)
承担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数量;科研成果的水平及国际国内对其的评价;科技成果、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显示度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条件建设(分值18)
仪器设备的数量、水平和管理满足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的状况;部(局、省、区、直辖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图书信息、情报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情况;后勤保障的力度;学科自身建文史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管理水平(分值10)
对学科建设实行目标、组织、运行、经费管理的状况与效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分值及内涵解释
一、指标体系分值
1.学术水平(22)
研究方向(3)学科水平(4)*创新与特色(6)学术影响(6)学术交流(3)
2.队伍建设(16)
队伍结构(4)
*学科带头人水平(4)学术带头人水平(3)
后备学术带头人水平(2)培养机制(3)
3.人才培养(16)
*高层次人才培养(8)课程建设(8)
4.科学研究(18)
*科研课题(6)
*科研成果与转化(7)论文及论著(5)
5.条件建设(18)
*基地建设(8)公共辅助体系(3)经费筹措能力(3)
仪器设备水平与应用(4)
6.管理水平(10)
*目标管理(3)
组织管理(2)运行管理(3)经费管理(2)
二、指标体系内涵解释
按A、B、C、D级打分,共100分。
A级:满分 B级:80%A C级:60%A D级:0分
1.学术水平(22)
研究方向(3)
A级:有3-5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有系列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高级别科研课题及成果作为支撑。
C级:有3-5个研究方向,但仅有1个方向明确而稳定,有系列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高级别科研课题及成果作为支撑。
学科水平(4)
A级:①完成了本学科文献的基础性整理和研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名词术语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工作,促进了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②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健康发展;③学科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
C级:①完成了较少部分本学科文献的基础性整理和研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名词术语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工作,对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贡献较少;②研究生学位点建设有所进步;③学科水平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
创新与特色(6)
A级:在中医药理论或实践或方法学方面有较多创新点,并在医、教、研领域创出特色,优势及成绩突出。
C级:在中医药理论或实践成方法学方面创新点较少,在医、教、研领域特色优势及成绩不明显。
学术影响(6)
A级:①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有较大贡献;②对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及实际运用有较大贡献(基础类学科在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方面优势突出;临床类学科在业务工作量、质量与效益综合评价上优势突出;药学类学科中具有产业化能力的学科其产学研结合优势突出)。
C级:①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贡献较小;②对临床中医药水平提高与实际运用贡献较小(基础类学科在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方面优势较小;临床类学科农业务工作量、质量与效益综合评价上优势较小;药学类学科具有产业化能力的学科其产学研结合优势较小。
学术交流(3)A级:①有完善的学术活动机制;②积极开展完全满足学科建设需要的国内外学术交流。C级:学术活动机制不健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较少,某些带头人或骨干人员在建设周期中从未外出参加过学术交流或学习。
2.队伍建设(16)
队伍结构(4)
A级:①学科人员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②45岁以下副高以上职称队伍整齐,在医、教、研方面具有较强能力。
C级:①学科人员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中有2-3种结构不合理;②45岁以下到副高以上职称队伍不齐。在医、教、研方面能力较弱。
*学科带头人水平(4)
A级:①具有高级的的职称、学历、研究生导师资格和学术团体任职;②具有很高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和培养指导能力。
C级:③具有较高的职称、学历、研究生导师资格和学术团体任职;②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一般,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培养指导能力。
学术带头人水平(3)
A级:①具有高级的的职称、学历、研究生导师资格和学术团体任职;②具有很高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具有很强的指导能力。
C级:③具有较高的职称、学历、研究生导师资格和学术团体任职;②学术建树、声誉和影响力一般,指导能力一般。
后备学术带头人水平(2)
A级:①具有较高的的职称和学历;②具有较高学术能力、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较强参与协作能力。
C级:①职称或学历较高;②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参与协作能力。培养机制(3)
A级:①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健全;②制度得以有效落实;③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水平提高较快。
C级:①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不完善;②制度落实不充分;③人才结构改善较慢,人水平提高较慢。
3.人才培养(16)
*高层次人才培养(8)A级:①积极探索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健全制度和档案;②制度得以有效落实;③导师队伍强大,培养高层次人才师均数量合理;④人才培养质量很高。
C级:①各类制度和档案不够完善;②制度落实不充分;③导师队伍建设进步较慢,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④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课程建设(8)A级:①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成绩,开展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改革;②重视教材和教参的层次和特色建设,重视新成果进教材工作;③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满足教学的需要;④制定完善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
C级:在以上四大项内容中虽均有所建设,但取得的成绩不明显,或在以上四项内容中有二项缺如。
4.科学研究(18)
科研课题(6)A级:①科研水平较高,研究思路和方法较新;②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或承担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③科研经费充足,满足科研需要。
C级:①有一定的科研水平;②未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但承担有一定数量的省部级普通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③科研经费不充足,部分满足科研需要。
*科研成果与转化(7)
A级:①高级别、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丰硕;②至少有一项国家级成果或两项省部级二等科研成果;③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合理而效益明显;④成果具有较强的转化能力,较好地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中医药临床,属应用学科者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C级:①高级别、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较少;②无一项国家级成果;仅有一项省部级二等科研成果;③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合理;④成果具有一定的转化能力,能够间接服务于中医药临床,属应用学科者取得经济效益较少。
论文及论著(5)A级:①学科内骨干以上人员每年人均公开发表论文三篇,其中包括在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一篇;②被SCI、EI或ISTP收录一定数量的论文;③出版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的、代表学科学术及发展水平的学术专著。
C级:三项内容两项未达标。
5.条件建设(18)
*基地建设(8)
A 级:①拥有支撑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室或科研基地或工程中心或专科专病基地;②基地建设达到国家相关基地建设标准;③基地能够提供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或医疗保健的开方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C级:①有研究室或科研基地或工程中心或专科专病基地,但建设相对滞后,未充分支撑本学科建设与发展;②基地能够提供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或医疗保健的开放服务,但社会和经济效益较少。
公共辅助体系(3)
A级:①拥有保证本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图书、资料、网络及后勤保障辅助体系;②公共辅助体系的管理与运行完全满足本学科的需要。
C级:①学校的图书、资料、网络及后勤保障辅助体系部分保证本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②公共辅助体系的管理与运行部分满足本学科的需要。
经费筹措能力(3)
A级:①具有较强的经费筹措能力,渠道多;②开放服务民创收经费回投学科建设的比例大;③筹措经费充足,满足学科自身建设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C级:①具有一定经费筹措能力,但渠道单一;②开放服务创收经费回投学科建设的比例低;③筹措经费部分满足学科自身建设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仪器设备水平与应用(4)A级:①仪器设备根据建设需要能够及时更新和添置;②拥有满足本学科建设需要的基本仪器设备;③本学科仪器设备运转使用充分;④所在单位大型精密仪器的开放、管理与运行完全满足本学科建设的需要。
C级:四项内容二项未达标。
6.管理水平(10)
*目标管理(3)
A级:①制定出严谨、科学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②规划中阶段性和中长期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书于对性强,能够突出本学科特色和解决本学科的关键问题;③实现目标的分解与任务分工工作落实。
C级:①制定有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②规划中阶段性和中长期的目标和任务较明确,对本学科特色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把握不足;③实现目标的分解与任务分工工作部分落实。或以上三大项内容中有二项缺如。
组织管理(2)A级:①学科建设领导组织健全;②领导小组积极发挥作用,倡导学术民主;③带头人、学术骨干团结协作;④学科带头人在第一线组织学科建设。
C级:以上四大项内容中有二项缺如。运行管理(3)A级:①在不同的组织管理层面均有完善的重点学科的管理规范;②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落实,运行协调有效;③实现围绕学科建设的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财务工作的多位一体;④落实协作建设单位的协作建设制度。
C级:在以上四大项内容中有二项未达要求。经费管理(2)
A级:③制订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制度;②落实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制度;③落实经费的投资与配套;④经费投入的重点突出。效益明显。
C级:在以上四大项内容中有二项不完备。
第四篇:廉政评估指标体系
廉政评估指标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的目标和意义
构建的目标。构建的总目标是,通过筛选准确反映反腐倡廉的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把群众的主观感受和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对反腐倡廉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价,对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反映腐败现状。通过对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渎职案件的举报、投诉、立案查处等客观信息和群众对上述现象的认知、对反腐倡廉的评价等主观测量加以综合,真实反映反腐倡廉现状。二是客观评估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治和纠风等反腐倡廉举措的实际效果。综合运用定点监测、抽样调查、案例分析等手段,多角度综合分析,为科学防范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合理预测反腐趋势。在对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腐败现象进行类型归纳,评估、定位反腐倡廉现实形势,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构建的意义。科学评估反腐倡廉形势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提。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分析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客观把握反腐倡廉形势,保证舆 论导向的正确性,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信念。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将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二、构建科学的的总体要求
构建应以“科学评估”为出发点,把握好四个总体要求。
夯实评估工作基础。一是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全社会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和党委的重视程度,其中党委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现行体制下,党委的重视是一种号召力和推动力,是反腐倡廉评估工作科学性和客观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如果党委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跟不上,评估工作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二是群众基础。主要指民众对党务政务的知情权、监督权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反腐倡廉状况评估中,群众评估的比重相当大。三是技术基础。主要指纪检监察、统计等部门是否具备了反腐倡廉评估信息的采集、储备和处理能力,并形成了日常工作机制。
遵循顶层设计原则。构建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很强,宏观把握和实际操作要求高,需要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操作。这一切离不开顶层设计。当然,顶层设计是一种整体而系统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把全党全国作为一个系统,中央的指导意见就是全党全国的顶层设计;把省、市、县分别看作一个系统,各省、市、县、乡镇也应有自己的顶层设计。在不同层次的顶层设计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反腐倡廉评估工作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统筹起来进行考虑,既有对上一级顶层设计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有结合本地实际的通盘谋划。
制定适当的评估标准。在判断反腐倡廉的形势上,必须用相应的标准进行衡量。这个标准必须能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各阶层意愿。
保证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改革需要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评估反腐倡廉形势的主体也必须是多元的。既要有来自党政机关的评价,也要有来自人民群众和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认真分析反腐倡廉的形势,不断探索反腐倡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使反腐倡廉建设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待、体现科学精神。这种评价固然分量很重,但属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方式,执行再好也不可能体现事实全貌。而作为党委、政府本应作为被评判的对象,于是,就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评判。江西省今年就引入了社会评价,借助第三方机构和人民群众来评价各地的党风廉政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构建反腐倡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要科学地评价反腐倡廉状况,首先要抓住关键要素,建立反腐倡廉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XX市今年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履行职责情况、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点工作、创新工作。
第五篇: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新建本科高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读
一、合格评估的理念
1、合格评估的指导方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2、合格评估的依据
(1)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
(2)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教发[2004]2号)(4)财政、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财教[2010]567号)
3、合格评估的理念
(1)替国家把关、为学校服务(2)学校是质量保障和评估的主体
二、合格评估的主要目的
1、努力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办学经费投入;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促进教学管理规范;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达到“三个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切实体现“二个突出”:突出服务地方行业指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向。
4、有效进行“一个引导”:引导建立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三、合格评估工作程序及任务
合格评估工作程序主要有五个环节,包括:
1、学校自评。学校根据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自评活动,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分析成因、提出对策,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
2、数据分析。教育部进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形成《数据分析报告》,为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提供基础材料。
3、现场考察。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通过深入访谈、现场听课、走访、座谈等形式,获取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进而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公正客观评价。考察完后专家将集中向学校反馈意见。
4、结论审议和发布。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评估报告,作出评估结论。教育部评估中心正式发布评估结论。
5、整改提高。学校根据专家组的考察意见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落实整改工作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整改情况将作为今后审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四、合格评估的结论及使用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和教育部审定:
1、“通过”并且认真落实了整改计划的院校,直接进入下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核式评估;
2、“暂缓通过”的院校,根据《整改计划》切实整改,一年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整改验收复评。复评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核式评估;
3、“未通过”的院校,整改期一般为两年,同时将给予一定的招生限制措施。两年后重新接受评估中心组织的全面评估。重新评估仍然未获通过的院校,教育部将采取停止招生等限制措施。
五、合格评估的主要内容
1、强调了专业结构优化和课程建设,注重专业布局与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强调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强调“以学生为本”,突出了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强调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4、强调产出导向,注重师生和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就业情况考察。
5、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格培养,体现了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六、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几个特点
1、强调了领导作用,要求学校各级领导班子遵循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引导新建本科学校合理定位,立足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新建本科学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3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强调了教师教学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培训。
4、强调教学经费投入,特别是政府对学校生均拨款的保障。
七、、评估指标体系及观测点的内涵解读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1.1 学校定位 1.2 领导作用 1.3 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2.2 教育教学水平2.3 教师培养培训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 教学基本设施 3.2 经费投入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 专业建设 4.2 课程与教学4 4.3 实践教学
5.质量管理
5.1 教学管理队伍 5.2 质量监控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6.1 学风建设 6.2 指导与服务
7.教学质量
7.1 德育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7.3 体育美育 7.4校内外评价 7.5 就业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指标体评估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学校定位
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
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 : 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
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2、领导作用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其内涵是
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
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3、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a.培养目标和规格;b.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c.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d.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
(二)教师队伍
1、数量与结构
本指标有两个观测点:生师比和队伍结构。
(1)生师比为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教师总数为专任教师加外聘教师的一半的和。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在编教师,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任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可以是各层次的授课工作,也可以是其他教学形式,如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实验等。外聘教师包括返聘教师、外教和其他不在编教师。
合格标准:全校生师比基本达到国家合格标准:18--16:1。
在分析生师比时,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2)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40%;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90%以上,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教师,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般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较好效果。
2、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要考察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
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
教学水平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3、培养培训
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
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
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己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
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1、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校舍;实验室、实习场所;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运动场所(1)校舍
合格标准: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基本达到生均8-14平米;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
校舍状况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中,教学行政用房是指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这里用的学生数是全日制的在校生数。建筑面积指已经使用的,有产权的建筑物的面积。在建的建筑物可以统计,但仅供参考,不作为打分的依据。
“各类功能教室齐备,很好的满足教学需要”是指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绘画绘图教室等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室需要,能给教学内容的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2)实验室、实习场所
合格标准: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应达生均达3000-5000元;教学科研仪器值是指单价在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值。
实验室、实习场所的配置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3)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
合格标准: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按照教育部【2004】2号文,生均藏书量应达50-100册;生均年进书量达4册)。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校园网建设主要考察建设水平、运行情况、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在校园网建设中,要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4)运动场所及设施
合格标准:运动场及体育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统计,使用率高,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2、经费投入
主要观测点:教学经费投入
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要考察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 类教育拨款扣除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 13 %。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 1200 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专业与课程建设有三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1、专业建设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
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 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
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千意见 》 规定;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学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等,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2、课程与教学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不够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是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并未强调选用获奖教材,而是强调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多媒体使用上,并未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而是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指标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指标中有四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 90 %。
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须注意了解每组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观测点中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是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有合理分布,并且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中,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
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
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二是过程管理。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
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等。
(五)质量管理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
1、教学管理队伍
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
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2、质量监控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
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 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
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 三是教学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检测): 四是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 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
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考察中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学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和指导与服务。
1、学风建设
指标中有三个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
政策与措施。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凌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 40 %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专家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2、指导与服务
指标中有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和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订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七)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五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和就业。
1、德育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
思想品德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2、专业知识和能力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和专业能力。
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3、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的通知(教体艺 t200718 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 85 %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校内外评价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
师生评价在考察中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5、就业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就业率在考察中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 8 月 31 日前,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70%)。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三是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就业质量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
八、学校办学理念
1、校训:厚德 博学 笃行 自强
2、学院精神:除了奋斗 别无选择
3、办学理念:育人为本 质量立校 学科交融 特色取胜
4、人才培养目标: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
5、五大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