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唱歌:《弯弯的月亮》。
2、欣赏:《月夜》。
3、欣赏:《花好月圆》。
4、音乐活动:演唱、演奏、配乐时朗诵以月亮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5、听乐、吟诗、赏画: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教学目标:
1、学唱《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的幽幽思乡之情。
2、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和中华民族管弦乐不同的旋律特点、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特征。
3、借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通过听乐、吟诗、赏画,让学生以音乐、古诗、美术三位一体为出发点,更深刻地体会不同形式的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演唱《月之故乡》,启发学生注意这两首歌曲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二者有何不同,使学生在演唱中能把握住正确地表现方式,较好的表达歌曲的意境。
2、体会音乐与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结合所产生的美感。
3、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掌握多种艺术 表现形式和手法以及不同乐器的不同特色。教学过程:
1、唱歌《弯弯的月亮》
(1)播放录音,请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并与《月之故乡》相比较,说说二者表现的情绪有何不同?(《弯弯的月亮》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与回忆。)(2)老师范唱,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以及反复记号的运用。(3)让学生跟着钢琴唱谱,然后填词唱熟歌曲。
(4)采取多种形式演唱这首歌曲,如对唱、齐唱等。
2、欣赏(1)《月夜》
A、简介德国作曲家舒曼的生平、创作特征和艺术歌曲的概念等。B、播放录音,请学生描绘出歌曲的意境。
C、再放录音,请学生细心聆听钢琴伴奏再歌曲中的烘托作用以及它与歌词的完美融合,并说出来。(旋律流动平稳,与钢琴融为一体,展示了月夜安谧美丽的景色。)D、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主题旋律并熟记。(2)《花好月圆》
A、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欢快的气氛。
B、介绍中华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等。
C、请学生将《花好月圆》与前几首欣赏曲目在风格、情绪上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D、再听录音,请学生设计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3、音乐活动(课前布置)
(1)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月亮的歌曲、散文演唱或配乐朗诵。(2)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月亮的美术作品,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并注意两者韵律的配合。
(3)请学生搜集一些古诗词,如书上所示,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并注意两者韵律的配合。
第二篇: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精选)
篇一:苏少版七年级音乐《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苏少版七年级音乐《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查育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
2、自信地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流行歌曲的风格特点,了解歌曲结构,正确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3、从《弯弯的月亮》到青奥会主题曲《青春》,激发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参与演唱。
2、歌曲aba结构,其中a段的旋律音符较多,节奏复杂,通过骨干音的学唱,体会音乐风格,有效解决音准的问题,在其基础上通过参与、感受、模仿解决节奏的问题。
3、b段“嘟??”的演唱,借助假声引导学生科学用嗓,唱出流行歌曲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作为背景,结合图片,创设情境,谈话式导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听到的这首钢琴曲,旋律优美,略带忧伤,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这首曲子名为《乡愁》,也被译作《思乡曲》。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思乡之作举不胜举,很小的时候,大家都会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仿佛成了思想的代名词,久别家乡的游子,仿佛能从月亮里看到家乡亲人的笑脸,看到自己童年的情景。月儿总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地,离开故乡的游子都会时刻挂念自己的家乡。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带有思想情绪的歌曲 《弯弯的月亮》。
思考题:
已知单线谱线上的音符唱“re”,你能推算出其他音符的唱名么?跟琴视唱声曲谱。
这首短短的曲谱里蕴含着音乐家的思乡之情。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小曲,一起来听听,请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传统的谈话式导入,借助音乐、画面、语言,创设情境。】
二、歌曲教学
1、出示旋律图谱。
2、学生在老师钢琴的引导下,用首调视唱曲谱,简单了解一个降号调的演唱,并用lu体会悠扬的思乡之情。
3、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循环重复演唱这两句旋律,你们在唱的时候,还会听到老师不同的声音,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重复演唱这两句旋律,教师钢琴伴奏,并引导学生再唱的同事注意听,教师在学生哼唱的背景下,加入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的主题段落。
4、学生讨论,并回答。出示曲谱,学生观察骨干音,在曲谱中的规律。再次和老师合作演唱。
【设计意图:歌曲主题a中的骨干音正好是歌曲的前奏,通过此处设计,让学生们在合作演唱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音乐里的规律,掌握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和内在联系。】
6、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并让学生思考:
(a、除了钢琴伴奏之外,横排风铃在什地方使用?在整首歌曲中起了什么作用?b、响板的运用给你怎样的感受?)
7、示范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学生整体感受,完整体会歌曲情绪。
【设计意图:这节课最与众不同的是,加入了其他的乐器,并且由教师演唱时同时演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关注音乐的段落、强弱、节奏特点等。】
8、师生接龙演唱歌曲a段,并给予及时的纠正。【设计意图:在骨干音视唱的铺垫下,学生对a段的演唱基本上掌握,重点在于发声的位置和情绪,师生互动接龙唱是解决发声位置和情绪的捷径。】
9、出示歌曲b段及间奏的四行曲谱。观察对比曲谱,听唱法学唱歌曲。教师指挥学生注意副歌部分的高音演唱,尤其注意气口的呼吸。分句重点练习。
10、连贯演唱ab两段。
二、歌曲巩固
1、观看《中国好声音》袁娅维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体会最新的音乐动态,并体会歌曲不同风格背后的音乐元素。】
2、请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和我们学唱的有何不同。
3、结合视频,回忆教师示范演唱时,响板在第二和第四拍出现的特点,结合黑人布鲁斯向学生介绍流行音乐的特点。
4、根据其特点,让学生试着律动身体,并在第二第四拍拧响指,或者演奏乐器,结合这样的律动感,再来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并将自备的响板,横排风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演奏,合作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拓展
1、观看青奥会主题曲《青春》(动画mv),体会流行歌曲的特点,并引导学生,随音乐放松身体,随之舞动,感受流行歌曲中律动的美。
2、再次感受流行歌曲的同时,实时地要求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特点,以及横排风铃在音乐中的使用,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会音乐特点。
四、小结
根据本课情况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教后记:
初一,针对中小学衔接的关键时期,是教学环境改变较大的时间段。笔者了解到,普通中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后,进行了择校重组,学生们大部分按照进校考试的分数分班排序,而学生们的学习习惯,音乐基础,艺术素养都参差不齐。有的班级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发育变声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于音乐课开展,尤其是唱歌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针对这一情况,如何有效地开展唱歌教学,成了音乐教师们所要共同面对和关注的话题,如何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自信地歌唱,快乐地歌唱,成了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们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里找到自信和快乐。成了中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南京市开展小学老师走进中学课堂,让中小学老师相互体验唱歌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成败,这一活动的开展,让中小学老师都有了新的思考,这对教师的成长和业务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让所有的音乐教师针对唱歌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流行歌曲进课堂,在早些年,都被很多音乐老师推崇,因为孩子们喜欢,老师们也很乐于教。而选择怎样的曲子,在音乐课堂里唱响,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音乐性,娱乐性,教育性。同时又要涉及到音域,发声方法等诸多因素。因此,我选择学唱课本中的《弯弯的月亮》,通过拓展、重组,以探索参与的方式展开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科学地唱好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从八十年代的《弯弯的月亮》到青奥主题曲《青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激发同学们从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节课里,从开始的单线谱到骨干音,从横排风铃到布鲁斯节奏,都是在围绕学生的“学”,而预设的“教”。只是一些尝试,但正因为这样的尝试,我欣喜的看到,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在教学中,这些手段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载体,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内在联系,如:音乐的段落结构,歌曲的骨干音与曲调之间的联系,流行音乐的节奏特点等等。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所谓的知识,而是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在感性体验中总结,而后得出理性的结论。篇二:《弯弯的月亮》教案 20、弯弯的月亮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月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月球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月相变化图、代表月亮的小球、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带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欣赏)
一、导入新课
师:谁知道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但愿人长久》)
歌中唱道“月有阴晴圆缺”,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揭开月 亮圆缺之谜。(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揭示月相的概念
师:课前让同学们观察过月亮,谁能把你的观察结果与大家分享一下?(必要时提示学生:用语言描述也行,展示画的图也行)生:有时像圆盘,有时弯弯的像镰刀。??(多找几个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展示的都是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它们是有名字的,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叫月亮)在科学上它们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月相。(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从地球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看,这是我观察到的一个月的月相,它们各不相同。这些是上半月的月相,需要在傍晚的时候观察;这些是下半月的月相,傍晚看不到了,那时的月亮是在等你们睡着了才偷偷地爬出来,如果你不想耽误睡觉的时间而又想看月相的话,那就得在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观察。师:看到这些月相,你有没有问题要问?
生:这些月相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月亮的形状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多找几个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二)月相的成因
1、猜想
师:在研究月相成因之前呢,老师想知道,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们都知
道哪些?
生1: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
个月。
生2: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
师:那大家能猜想一下月相的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吗?
生:可能与月球的运动有关。(要再找学生回答)
师: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我们没有本事跑到太空中去亲自观察,所以只能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月相的变化是不是与月球的运动有关。
2、确定方案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怎样操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确定一下实验方案吧!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一下。
(出示:
1、这个实验必须要有哪几样东西?
2、月球怎样运动?
3、月球的亮面朝向谁?
4、我们应在什么位置观察月球?
5、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
师:我们先一起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吧:这个实验必须要有哪几样东西?
生:月球
师:为什么?(因为我们研究的是月相的变化,必须要有月球)
我们就用桌上的小球代替月球。还有呢?
生:地球
师:为什么?(因为月球是在围绕地球运动的)我们就用地球仪代替地球。还有呢?
生:太阳
师:为什么?(有了太阳月球才会亮,我们才能看到月相)太阳很大,今天我们就用黑板来代替太阳,做实验的时候要记住,太阳光是从黑板的方向射向“月球”的。
师:第二个问题:月球怎样运动?
生: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运动,也就是按逆时针运动。(出示课件)师:3,月球的亮面朝向谁?
生:太阳,因为太阳使它发亮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时候,月球的亮面要始终朝着黑板的方向。师:4,我们应在什么位置观察月球?
生:在地球的位置上观察月球,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月相是我们
从地球上看到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
师:眼睛应该放在地球的位置上,可是我们不能把自己缩小,跑到地
球仪上去观察“月球”,所以我们只能让目光沿着地球到月球的方向去观察月球。
师:5,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小组讨论一下,一会交
流你们小组的做法。
(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哪个小组起来说说你们组打算怎么做?说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
要认真听,看他们的方案制定的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生:一个同学拿着“月球”,慢慢围着“地球”做逆时针运动,其他
同学观察。(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这个小组的方案设计的好不好?完整吗?
生:没说其他同学怎么观察。(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就继续发问:
其他同学怎么观察?暗示观察的位置和视线方向及高度。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实验步骤。)
师:随着月球的运动,月相会不会变化?(会!)我们是不是应该随
时把观察到的月相画下来啊?
师:老师这里有个详细的实验步骤,在看步骤之前,先看一下桌上的月相变化图。(介绍月相变化图上的编号与桌子的什么位置相同,然后出示实验步骤)“月球”在1号位置时同学们应该在什么位置观察?(在5号的位置观察)观察好之后,把你看到的月相画在相应的位置上。
师: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课件出示:)①月球做逆时针运动;②月球亮的那一面要始终对着太阳;③眼睛要始终看着月球;④月球、地球和眼睛要在一条直线上并且高度一致。
(注意的问题前面交流方案时已经涉及,此处可以教师直接强调注意的问题。)
3、实验验证,教师指导
4、归纳结论(1)贴月相
师:同学们都已经画好月相了,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些月相图,哪个组
的同学能根据你们画的月相图帮老师把这些月相贴到黑板上(找一个小组的学生到黑板上贴,其余组的学生观察贴的对不对)有没有不同意见?(展示两个小组的月相图)
(2)讲解月相的名称和出现的时间以及月相的变化规律并板书 师:(对着黑板上的月相图和课件上的月相图说)月球处在1号位置的时候,是这个月的初一,亮面背对地球,所以我们看不到月光,这时的月相叫新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的亮面越来越大,到了初七八,就接近于半圆了,这时的月相就叫做上弦月。在新月和上弦月之间的这些月相叫做蛾眉月。我们所画的处在2号位置的月相出现的时间大约初四。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亮面慢慢地接近于圆形,变成圆形的时候是这个月的十五六,这时的月相叫做满月,也叫望月。在上弦月和满月之间的这些月相,叫做凸月。这是上半月的月相。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从初一到十五,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亮面逐渐变大,最后变成圆形)我们就说月相是由缺到圆。(板书:先画弯箭头,再板书“缺、圆”那么下半月呢?(由圆到缺并板书)亮面先逐渐变小,变成半圆,这时的月相叫做下弦月,这一天大约是这个月的二十二三。满月和下弦月之间的月相还是叫凸月,下弦月和新月之间的月相还是叫蛾眉月。上半月的月相和下半月的月相有点不同,你发现了吗?(提示:亮面的方向不同)上半月的月相亮面向右,下半月的月相亮面向左。(板书:亮面向右、亮面向左)我们可以根据亮面的位置来判断你所观察到的月相是上半月的还是下半月的。
(3)总结
师:现在你明白月相是怎么形成的吗?哪位同学起来说说?(出示课件并解说):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动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拓展练习
1、我们知道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可以根据月相来判断某一天的大概日期。(出示月相图,让学生判断)
2、师:我们还可以用今天学的知识来破案呢!出示:我来当警探
这个月初一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问了最有嫌疑的两个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一下,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四、评价反思:
师:同学们,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生
回答)
师:你都有哪些收获呢?(生交流,可从多方面,如知识、能力、情
感等。)
五、课外探索:
师:(出示课件)知不知道这是什么现象?(生??)在地球带着月球运动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日食和月食。你想不想知道日食和月食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想)那就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材料,研究一下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交流,好吗?
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再见!
篇三:苏少版七年级音乐《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苏少版七年级音乐《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查育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
2、自信地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流行歌曲的风格特点,了解歌曲结构,正确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3、从《弯弯的月亮》到青奥会主题曲《青春》,激发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参与演唱。
2、歌曲aba结构,其中a段的旋律音符较多,节奏复杂,通过骨干音的学唱,体会音乐风格,有效解决音准的问题,在其基础上通过参与、感受、模仿解决节奏的问题。
3、b段“嘟??”的演唱,借助假声引导学生科学用嗓,唱出流行歌曲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作为背景,结合图片,创设情境,谈话式导入新课。
师:现在同学们听到的这首钢琴曲,旋律优美,略带忧伤,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这首曲子名为《乡愁》,也被译作《思乡曲》。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思乡之作举不胜举,很小的时候,大家都会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仿佛成了思想的代名词,久别家乡的游子,仿佛能从月亮里看到家乡亲人的笑脸,看到自己童年的情景。月儿总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地,离开故乡的游子都会时刻挂念自己的家乡。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带有思想情绪的歌曲 《弯弯的月亮》。
思考题:
已知单线谱线上的音符唱“re”,你能推算出其他音符的唱名么?跟琴视唱声曲谱。
这首短短的曲谱里蕴含着音乐家的思乡之情。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小曲,一起来听听,请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传统的谈话式导入,借助音乐、画面、语言,创设情境。】
二、歌曲教学
1、出示旋律图谱。
2、学生在老师钢琴的引导下,用首调视唱曲谱,简单了解一个降号调的演唱,并用lu体会悠扬的思乡之情。
3、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循环重复演唱这两句旋律,你们在唱的时候,还会听到老师不同的声音,我们来试试看。
学生重复演唱这两句旋律,教师钢琴伴奏,并引导学生再唱的同事注意听,教师在学生哼唱的背景下,加入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的主题段落。
4、学生讨论,并回答。出示曲谱,学生观察骨干音,在曲谱中的规律。再次和老师合作演唱。【设计意图:歌曲主题a中的骨干音正好是歌曲的前奏,通过此处设计,让学生们在合作演唱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音乐里的规律,掌握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和内在联系。】
6、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并让学生思考:
(a、除了钢琴伴奏之外,横排风铃在什地方使用?在整首歌曲中起了什么作用?b、响板的运用给你怎样的感受?)
7、示范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学生整体感受,完整体会歌曲情绪。
【设计意图:这节课最与众不同的是,加入了其他的乐器,并且由教师演唱时同时演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关注音乐的段落、强弱、节奏特点等。】
8、师生接龙演唱歌曲a段,并给予及时的纠正。【设计意图:在骨干音视唱的铺垫下,学生对a段的演唱基本上掌握,重点在于发声的位置和情绪,师生互动接龙唱是解决发声位置和情绪的捷径。】
9、出示歌曲b段及间奏的四行曲谱。观察对比曲谱,听唱法学唱歌曲。教师指挥学生注意副歌部分的高音演唱,尤其注意气口的呼吸。分句重点练习。
10、连贯演唱ab两段。
二、歌曲巩固
1、观看《中国好声音》袁娅维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体会最新的音乐动态,并体会歌曲不同风格背后的音乐元素。】
2、请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和我们学唱的有何不同。
3、结合视频,回忆教师示范演唱时,响板在第二和第四拍出现的特点,结合黑人布鲁斯向学生介绍流行音乐的特点。
4、根据其特点,让学生试着律动身体,并在第二第四拍拧响指,或者演奏乐器,结合这样的律动感,再来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并将自备的响板,横排风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演奏,合作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拓展
1、观看青奥会主题曲《青春》(动画mv),体会流行歌曲的特点,并引导学生,随音乐放松身体,随之舞动,感受流行歌曲中律动的美。
2、再次感受流行歌曲的同时,实时地要求学生关注音乐中的节奏特点,以及横排风铃在音乐中的使用,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会音乐特点。
四、小结
根据本课情况给予适当表扬和鼓励。教后记:
初一,针对中小学衔接的关键时期,是教学环境改变较大的时间段。笔者了解到,普通中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后,进行了择校重组,学生们大部分按照进校考试的分数分班排序,而学生们的学习习惯,音乐基础,艺术素养都参差不齐。有的班级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发育变声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于音乐课开展,尤其是唱歌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针对这一情况,如何有效地开展唱歌教学,成了音乐教师们所要共同面对和关注的话题,如何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自信地歌唱,快乐地歌唱,成了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们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里找到自信和快乐。成了中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南京市开展小学老师走进中学课堂,让中小学老师相互体验唱歌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成败,这一活动的开展,让中小学老师都有了新的思考,这对教师的成长和业务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让所有的音乐教师针对唱歌教学有了新的思考。流行歌曲进课堂,在早些年,都被很多音乐老师推崇,因为孩子们喜欢,老师们也很乐于教。而选择怎样的曲子,在音乐课堂里唱响,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音乐性,娱乐性,教育性。同时又要涉及到音域,发声方法等诸多因素。因此,我选择学唱课本中的《弯弯的月亮》,通过拓展、重组,以探索参与的方式展开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科学地唱好歌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从八十年代的《弯弯的月亮》到青奥主题曲《青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激发同学们从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节课里,从开始的单线谱到骨干音,从横排风铃到布鲁斯节奏,都是在围绕学生的“学”,而预设的“教”。只是一些尝试,但正因为这样的尝试,我欣喜的看到,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在教学中,这些手段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载体,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内在联系,如:音乐的段落结构,歌曲的骨干音与曲调之间的联系,流行音乐的节奏特点等等。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所谓的知识,而是要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在感性体验中总结,而后得出理性的结论。
第三篇: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篇一:苏少版七年级音乐《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苏少版七年级音乐《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查育辉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同学们听到的这首钢琴曲,旋律优美,略带忧伤,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这首曲子名为《乡愁》,也被译作《思乡曲》。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思乡之作举不胜举,很小的时候,大家都会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仿佛成了思想的代名词,久别家乡的游子,仿佛能从月亮里看到家乡亲人的笑脸,看到自己童年的情景。
思考题:
这首短短的曲谱里蕴含着音乐家的思乡之情。
二、歌曲教学
4、学生讨论,并回答。出示曲谱,学生观察骨干音,在曲谱中的规律。
6、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并让学生思考:
(a、除了钢琴伴奏之外,横排风铃在什地方使用?在整首歌曲中起了什么作用?b、响板的运用给你怎样的感受?)
7、示范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8、师生接龙演唱歌曲a段,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9、出示歌曲b段及间奏的四行曲谱。观察对比曲谱,听唱法学唱歌曲。教师指挥学生注意副歌部分的高音演唱,尤其注意气口的呼吸。
二、歌曲巩固
1、观看《中国好声音》袁娅维演唱的《弯弯的月亮》。
4、根据其特点,让学生试着律动身体,并在第二第四拍拧响指,或者演奏乐器,结合这样的律动感,再来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
三、拓展
四、小结
教后记:
初一,针对中小学衔接的关键时期,是教学环境改变较大的时间段。笔者了解到,普通中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后,进行了择校重组,学生们大部分按照进校考试的分数分班排序,而学生们的学习习惯,音乐基础,艺术素养都参差不齐。有的班级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发育变声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于音乐课开展,尤其是唱歌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针对这一情况,如何有效地开展唱歌教学,成了音乐教师们所要共同面对和关注的话题,如何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自信地歌唱,快乐地歌唱,成了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们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里找到自信和快乐。
南京市开展小学老师走进中学课堂,让中小学老师相互体验唱歌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成败,这一活动的开展,让中小学老师都有了新的思考,这对教师的成长和业务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流行歌曲进课堂,在早些年,都被很多音乐老师推崇,因为孩子们喜欢,老师们也很乐于教。而选择怎样的曲子,在音乐课堂里唱响,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音乐性,娱乐性,教育性。同时又要涉及到音域,发声方法等诸多因素。因此,我选择学唱课本中的《弯弯的月亮》,通过拓展、重组,以探索参与的方式展开教学。
从八十年代的《弯弯的月亮》到青奥主题曲《青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激发同学们从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节课里,从开始的单线谱到骨干音,从横排风铃到布鲁斯节奏,都是在围绕学生的“学”,而预设的“教”。只是一些尝试,但正因为这样的尝试,我欣喜的看到,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在教学中,这些手段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载体,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内在联系,如:音乐的段落结构,歌曲的骨干音与曲调之间的联系,流行音乐的节奏特点等等。篇二:《弯弯的月亮》教案 20、弯弯的月亮
教学目标:
1、能从“是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月相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月相变化图、代表月亮的小球、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带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欣赏)
一、导入新课
师:谁知道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但愿人长久》)
歌中唱道“月有阴晴圆缺”,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揭开月
二、学习新课
(一)揭示月相的概念
??(多找几个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展示的都是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它们是有名字的,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叫月亮)在科学上它们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月相。(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从地球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看,这是我观察到的一个月的月相,它们各不相同。
生:这些月相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月亮的形状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多找几个学生交流)
(二)月相的成因
1、猜想
师:在研究月相成因之前呢,老师想知道,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们都知
道哪些?
„„
师:那大家能猜想一下月相的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吗?
2、确定方案
(出示:
1、这个实验必须要有哪几样东西?
2、月球怎样运动?
3、月球的亮面朝向谁?
4、我们应在什么位置观察月球?
5、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
师:我们先一起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吧:这个实验必须要有哪几样东西?
生:月球
师:为什么?(因为我们研究的是月相的变化,必须要有月球)
生:地球
生:太阳
师:第二个问题:月球怎样运动?
师:3,月球的亮面朝向谁?
生:太阳,因为太阳使它发亮
生:在地球的位置上观察月球,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月相是我们
师:眼睛应该放在地球的位置上,可是我们不能把自己缩小,跑到地
师:5,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小组讨论一下,一会交(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哪个小组起来说说你们组打算怎么做?说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
生:一个同学拿着“月球”,慢慢围着“地球”做逆时针运动,其他
师:这个小组的方案设计的好不好?完整吗?
其他同学怎么观察?暗示观察的位置和视线方向及高度。
师:随着月球的运动,月相会不会变化?(会!)我们是不是应该随
时把观察到的月相画下来啊?
师:老师这里有个详细的实验步骤,在看步骤之前,先看一下桌上的月相变化图。
3、实验验证,教师指导
4、归纳结论(1)贴月相
师:同学们都已经画好月相了,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些月相图,哪个组
的同学能根据你们画的月相图帮老师把这些月相贴到黑板上(找一个小组的学生到黑板上贴,其余组的学生观察贴的对不对)有没有不同意见?(展示两个小组的月相图)
(2)讲解月相的名称和出现的时间以及月相的变化规律并板书 师:(对着黑板上的月相图和课件上的月相图说)月球处在1号位置的时候,是这个月的初一,亮面背对地球,所以我们看不到月光,这时的月相叫新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的亮面越来越大,到了初七八,就接近于半圆了,这时的月相就叫做上弦月。在新月和上弦月之间的这些月相叫做蛾眉月。我们所画的处在2号位置的月相出现的时间大约初四。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亮面慢慢地接近于圆形,变成圆形的时候是这个月的十五六,这时的月相叫做满月,也叫望月。在上弦月和满月之间的这些月相,叫做凸月。这是上半月的月相。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从初一到十五,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亮面逐渐变大,最后变成圆形)我们就说月相是由缺到圆。(板书:先画弯箭头,再板书“缺、圆”那么下半月呢?(由圆到缺并板书)亮面先逐渐变小,变成半圆,这时的月相叫做下弦月,这一天大约是这个月的二十二三。满月和下弦月之间的月相还是叫凸月,下弦月和新月之间的月相还是叫蛾眉月。上半月的月相和下半月的月相有点不同,你发现了吗?(提示:亮面的方向不同)上半月的月相亮面向右,下半月的月相亮面向左。
(3)总结
师:现在你明白月相是怎么形成的吗?哪位同学起来说说?(出示课件并解说):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动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
三、拓展练习
2、师:我们还可以用今天学的知识来破案呢!出示:我来当警探
这个月初一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问了最有嫌疑的两个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四、评价反思:
师:同学们,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生
回答)
师:你都有哪些收获呢?(生交流,可从多方面,如知识、能力、情
五、课外探索:
这节课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再见!
篇三:苏少版七年级音乐《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苏少版七年级音乐《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查育辉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同学们听到的这首钢琴曲,旋律优美,略带忧伤,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这首曲子名为《乡愁》,也被译作《思乡曲》。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思乡之作举不胜举,很小的时候,大家都会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仿佛成了思想的代名词,久别家乡的游子,仿佛能从月亮里看到家乡亲人的笑脸,看到自己童年的情景。
思考题:
这首短短的曲谱里蕴含着音乐家的思乡之情。
二、歌曲教学
4、学生讨论,并回答。出示曲谱,学生观察骨干音,在曲谱中的规律。
6、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并让学生思考:
(a、除了钢琴伴奏之外,横排风铃在什地方使用?在整首歌曲中起了什么作用?b、响板的运用给你怎样的感受?)
7、示范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8、师生接龙演唱歌曲a段,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9、出示歌曲b段及间奏的四行曲谱。观察对比曲谱,听唱法学唱歌曲。教师指挥学生注意副歌部分的高音演唱,尤其注意气口的呼吸。
二、歌曲巩固
1、观看《中国好声音》袁娅维演唱的《弯弯的月亮》。
4、根据其特点,让学生试着律动身体,并在第二第四拍拧响指,或者演奏乐器,结合这样的律动感,再来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音乐风格。
三、拓展
四、小结
教后记:
初一,针对中小学衔接的关键时期,是教学环境改变较大的时间段。笔者了解到,普通中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后,进行了择校重组,学生们大部分按照进校考试的分数分班排序,而学生们的学习习惯,音乐基础,艺术素养都参差不齐。有的班级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发育变声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于音乐课开展,尤其是唱歌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针对这一情况,如何有效地开展唱歌教学,成了音乐教师们所要共同面对和关注的话题,如何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自信地歌唱,快乐地歌唱,成了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们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里找到自信和快乐。
南京市开展小学老师走进中学课堂,让中小学老师相互体验唱歌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成败,这一活动的开展,让中小学老师都有了新的思考,这对教师的成长和业务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流行歌曲进课堂,在早些年,都被很多音乐老师推崇,因为孩子们喜欢,老师们也很乐于教。而选择怎样的曲子,在音乐课堂里唱响,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音乐性,娱乐性,教育性。同时又要涉及到音域,发声方法等诸多因素。因此,我选择学唱课本中的《弯弯的月亮》,通过拓展、重组,以探索参与的方式展开教学。
从八十年代的《弯弯的月亮》到青奥主题曲《青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激发同学们从对故乡的思恋之情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节课里,从开始的单线谱到骨干音,从横排风铃到布鲁斯节奏,都是在围绕学生的“学”,而预设的“教”。只是一些尝试,但正因为这样的尝试,我欣喜的看到,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在教学中,这些手段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载体,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内在联系,如:音乐的段落结构,歌曲的骨干音与曲调之间的联系,流行音乐的节奏特点等等。
第四篇:《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针对月相现象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结合生活经验对月相成因提出猜想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初步学会利用模型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参与月相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公转的特点;了解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教学准备:不同月相的图片、一半白一半黑的圆纸片8张、一半白一半黑的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切入新课:
1、每当晴朗的夜晚,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请你说说你知道的有关月亮的诗词、神话。
古代及现代人之所以对月亮情有独钟不仅是月亮的美丽,还有她不断变化的形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充满秘密的月亮。导入新课《弯弯的月亮》。
2、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一次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们回顾,并画下来,让学生自己发现月亮的样子会变化,并
且变化是有规律的。
3、你们知道这些月亮不同的样子在科学上叫什么吗?请看科学家的解释。(出示课件:月相概念:从地球上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人们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关于月相,大家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吗?(归结为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知识,先猜测一下,你觉得月相为什么会变化?
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表扬鼓励)。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已经知道月球和地球一样,本身不会发光,猜想一下:明亮的月光是怎么回事?(学生交流)
4、师小结:我们所见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5、展示太阳、地球、月亮位置图,问:从地球上看,不同位置的月球是什么样子的?(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相形成的动画。多名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6、引导总结:月相是怎能样形成的?
7、师小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见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由于月球是个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到月球的一部分。这样,在地球上看,处在不同位置的月亮就会呈现不同的样子。这就形成了月相。
(三)自由活动:做月相卡片。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思考:在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2、班级交流。
3、课件展示:月相的规律。
三、课堂评价:
1、交流本课所得。(也可质疑)
2、自我评价。教师表扬。
四、拓展活动: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农历初一月亮是看不见的吗?为什么十五、十六的月亮是圆的呢?这些日子中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呢?请你仔细阅读课后的资料卡,研究一下日食和月食现象吧!
板书设计:
弯弯的月亮 月球 ← 照射 太阳 反射↘月相
第五篇:《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莱西市店埠镇中心小学 颜新强
教学目标:
1、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理解其成因。
2、能正确演示月相的形成过程,并能动手制作月相卡片。
3、善于观察,愿意动手,乐于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
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掌握月相变化规律。教学难点:
探究月相成因。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长期观察月亮的样子,并有顺序地画下来。
2、课前搜集月球相关知识。教师准备:
1、音乐《明月几时有》录音。
2、地球、月球、太阳位置示意图。
3、月相形成的课件。
4、演示实验器材。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出示谜语: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 这是什么?(月亮)
2、师播放音乐《明月几时有》,请学生欣赏。
3、问:歌曲中的“婵娟”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写到月亮的诗歌?(学生回答)
4、师:每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月光曾经引起多少人的暇想。你见到月亮时,想到过什么问题吗?
5、学生交流问题,师相机出示课题。(板“弯弯的月亮”)[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本身就是一个解谜的过程,本课运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播放歌曲和回忆描写月亮的诗歌的策略运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过程:
(一)活动一:探究月相的变化情况。
1、回忆:你见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把它画下来。
2、展示:请你把画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大家欣赏。
3、交流:通过欣赏,你发现了什么?
4、师小结:从地球上看,月球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把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师出示文字,学生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画的月相图,来引出“月相”的概念,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目中初步建立起月相是“多样性的”的印象,对于学生进一步提出“月相是怎样产生的”起到了很好的铺设作用]
(二)活动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1、继续欣赏月相图片,思考: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选定研究课题:“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2、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知识(表扬鼓励)。
3、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已经知道月球和地球一样,本身不会发光,猜想一下:明亮的月光是怎么回事?(学生交流)
4、师小结:我们所见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5、展示太阳、地球、月亮位置图,问:从地球上看,不同位置的月球是什么样子的?(多名学生充分交流讨论)
6、指名演示,其他学生画月相。
7、引导总结:月相是怎能样形成的?
8、师小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见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由于月球是个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到月球的一部分。这样,在地球上看,处在不同位置的月亮就会呈现不同的样子。这就形成了月相。
[设计意图:月相的成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其主要是因为学生缺少有关月球的知识引起。本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整理课前搜集的月球资料,通过交流,给学生“补课”,使学生知道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然后,教师再展示三个天体的位置图让学生观察,并演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月相是怎么回事了。实现了教学难点的成功突破。]
(三)自由活动:做月相卡片。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己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思考:在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2、班级交流。
3、课件展示:月相的规律。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一个月中的月相图片更加正确、完整,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课件运用,使月相的规律更加清楚明了,做到了“教正确、教明白”]
三、课堂评价:
1、交流本课所得。(也可质疑)
2、自我评价。教师表扬。
四、拓展活动: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农历初一月亮是看不见的吗?为什么十五、十六的月亮是圆的呢?这些日子中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呢?请你仔细阅读课后的资料卡,研究一下日食和月食现象吧!
板书设计:
弯弯的月亮
反射
←
↘
照射
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