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的分与合 3

时间:2019-05-12 16:4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的分与合 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的分与合 3》。

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的分与合 3

10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及哪两个数能合成10,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能够熟练运用10的分与合。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2-9数的组成。

提问:你能有顺序地说出2-9各个数的式子吗? 指名学生回答,要求有序地回忆。

二、新授 1.激趣导入

谈话:老师有一个魔袋,里面有一些圆片,请一位同学上来抓一些,然后数一数抓了几个,老师很快能猜出袋子里剩下的圆片的个数。你们相信吗? 让一个学生上台抓球,老师猜过后再倒出来验证。

谈话:其实袋子里有10个圆片,老师是根据10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这么快的猜出呢? 板书:10的分与合。2.教学10的组成。

(1)媒体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珠子?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谈话: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0的式子,10可以分成9和1,打开书填写第一个式子。(2)谈话:仔细观察,第一串已经涂了一个红色,第二串应该涂几个红色?第三、第四、第五串又应该涂几个红色?应该从哪边涂起?和学生共同完成涂色。(教师媒体演示)。

按照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指名学生上黑板填写,集体评议,同桌相互检查。提问:根据这些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 3.有序地表述和记忆10的分与合。提问:谁能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地说出来?

先将10的组成完整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再指名回答,你用了什么方法来记忆10的式子? 4.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字卡片。

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10。找到以后把两张卡片举起来,并且说给小朋友听:几和几组成10,请其他小朋友当裁判。(2)完成第2题。

提问:火车头上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有学生自己说明:火车车厢上下两个数合起来正好是火车头上面的数。让学生将数字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全班反馈。(3)完成第3题。

提问:你们看题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为什么7是3的好朋友吗?如果男生拿着卡片“1”该怎么办?女生要拿卡片几,怎么回答?

三、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8、9的数的式子的研究和回忆可以为学生研究10的式子打下基础。

第二篇:苏教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课题: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数一数 教案设计

二、教学内容:教材2-5页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对1-10的认识,以及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学活动,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3、能够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数数的方法

2、用点子图表示数

五、教具:PPT,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我们一起来拍手数数看!(教师引领学生按由慢到快的顺序进行)

师:数得真好!哪位同学愿意大声地清楚地数给大家听呢?(个别生数)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揭示课题)

(二)活动开展

1、教授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在数学王国里,要求同学们需要有一双会观察,能观察的眼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画了些什么?(展示PPT)你们别急!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在图里面都看到了些什么?(让学生间互动,体会合作与参与所带来的数学乐趣)

师:谁来说给老师听呢?

师:你们说的真好,那老师要来提问了,你们仔细瞧瞧,看到了多少头大象?(1头,同时将学生说的用图片展示在黑板上)嗯!是的,我们用数字“1”来表示。

师:我看见秋千了,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哪里?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数的?谁来数数看!(请生到黑板上数一数)你数得真不错!揭示数字“2”,用相同方法揭示到4)

师:我也来数数看这些小朋友哈,123,总共3个小朋友!是吗?我数对了吗?(学生纠正,应该为5只)我怎么就漏数了呢?为了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呀?(按顺序来数)我们可以按照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数!(板书)那好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方法的?(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或者作好记号)用类似方法教授6,7,8,9,10。

2、点子图

黑板上列有1-10十个数字,然后教师说: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呢。比如说,1,我喜欢用一个点来表示,当然我也可以画一朵红花来表示1。在数学中,我们将这种一个对应一个的称为:一一对应。你呢?你想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请同学上黑板画一画,让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出如何表示2,3,4等。教师巡视检查

3、认读1-10

总体认读几遍,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来读。

4、一起数一数教室里的实物

(三)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里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去数给父母听,再把我们不会数漏的方法告诉他们!

七、板书设计

课题:数一数

图片1:数字1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2:数字2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3:数字3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图片4:数字4抽象表示(小圆点和小红花等等)

第三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课时 分与合 人教新课标

第4课时 分与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的第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活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比较熟练地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教学准备】

4只小鸡,两个饭盒,5个玉米,两个盘子的图片和5个圆片。【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电脑课件展示:地上放着两个装有食物的食盒,4只小鸡看见了兴奋地跑过去。

2.老师提问,引发思考4只小鸡跑向两个食盒,会出现几种情况呢? 【进行新课】 1.小组讨论,大胆猜测

2.全班交流

学生甲:每个食盒里有2只小鸡。

学生乙:第1个食盒里有3只,第2个食盒里有1只。学生丙:第1个食盒里有1只,第2个食盒里有3只。3.实践论证猜测的结果

每个同学拿出实物图片,摆一摆,分一分。4.学生汇报分的结果,老师板书

5.说一说

我们说4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1和3。6.想一想,看一看

上面3种分法,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如果学生说出4可以分成2和2比较特殊,圈出后顺势引导学生看剩下的两个,它们很相似,告诉学生它们是一对小姐妹,要看到其中的一个就能想到另一个)

7.体验合的过程

请大家将1只小鸡和3只小鸡合起来看看一共是几只小鸡,还有另两种情况也合起来说说。

告诉学生:我们除了说4可以分成3和1,也可以说3和1合成4。你还能说说谁和谁合成4? 8.做手指游戏

师出一个数,生出一个数(师生合起来是4)9.自主探索,体验5的分与合

(1)操作学具,体验5的分与合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2)汇报交流

(3)说说分与合,并找找小姐妹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4和1,也可以说成1和4合成5,2和3合成5,3和2合成5,4和1合成5。

例1 把四支铅笔放进两个盒里,可以怎样放?把你分的结果填一填。

分析:分一分,放一放,我们能很清楚地发现:可以左边盒子放1支,右边盒子放3支;也可以左边放3支,右边放1支;还可以各放2支。也就是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有三种情况,也可以说三种情况可以组成4。

例2 分一分,填一填,比一比,说说你的两种分法相同吗?

分析:通过动手分苹果,你会发现1个盘中放1个苹果,另一个盘中便是放2个;反过来这一盘如果放2个苹果,另一个盘便只放1个。3可以分成2和1,还可以分成1和2,两种分法实际上一样,只是换了位置。

两种分法一样,只是互相反过来了。【课堂作业】

1.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2题。2.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3.对数游戏或拍手游戏(一边说一边做)

【答案】

1.第1题:2

第2题:1

2和2或1和3

【课堂小结】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你学得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小结:我们知道了2、3、4、5的分与合,你还想知道哪些数的分与合呢?回家后,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这些秘密好吗? 【课后作业】 1.看一看,填一填。

2.下面添上几能组成4呢?在正方形内填上数字。

3.练习四第3、4题。

4.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1.本节课主要是对4和5的组成进行教学。对于4和5分与合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基础。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他们通过先猜测再动手摆实物图片理解如何进行4、5分与合,初步建立起数感,在教学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通过“对数游戏”或“拍手游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玩中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四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

设计人:一年级数学组

使用人:

第一单元 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科技小组活动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4—8页“科技小组活动”。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具体物体正确数1—5各数。

2、理解1—5各数的意义,会正确书写1—5各数。

3、通过观察画面,让学生学会提出多个问题。

教学重点:1-5各数数物对应及意义。

教学难点:1-5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老师手里边有几只粉笔,谁到前面来数一数?你是怎么数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科技兴趣小组正在组织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科技小组活动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景图(告诉学生什么是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都有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天空中有几枚火箭?

生:1枚火箭。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教师反复读问题,加重“几”。)

慢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几辆坦克?有几辆小汽车?有几个机器人?有几架飞机?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先让学生说说:有几枚火箭?

2、让学生数一数有几辆坦克?从而认识数字“1”、“2”。

3、数出图中你感兴趣的物体的个数?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是否数的正确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图中的实物有序地去数。图中有:1枚火箭、2辆坦克、3辆汽车、4个机器人、5架飞机。)

图中其他信息也可以作为学生数数的素材,对能有序地数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4、引导学生说说1枚火箭、2辆坦克、3辆汽车、4个机器人、5架飞机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1枚火箭可以用一个●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示范数字1的写法。(数字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起笔碰上线左半格靠近竖中线,末端碰下线靠近左线。),找一找情景图中还有哪些实物的个数是1的。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

2辆坦克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示范数字2的写法。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藏着哪些个数“2”。在计数器上拨2个珠子。

3辆汽车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3来表示,示范数字3的写法。说说我们教室里有哪些实物是用个数“3”来表示的。在计数器上拨3个珠子。

4个机器人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4来表示,示范数字4的写法。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实物是用个数“4”来表示的。在计数器上拨4个珠子。

5架飞机可以用●●●●●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示范数字5的写法。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实物是用个数“5”来表示的。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

(首先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5、教学1—5各数。

(1)观察1、2、3、4、5这5个数字,说一说每个数字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并且说说每个数字都可以表示什么?并板书

数字“1”像铅笔。

数字“2”像鸭子。

数字“3”像耳朵。

数字“4”像旗子。

数字“5”像钩子。

(2)学生先描红再练习书写。

6、教学2—5各数的组成。

大家都写累了吧,下面咱们一起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

(1)教学4的组成。

把4个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先让学生想一想?

用学具小棒同桌分一分。然后汇报交流。

左边分1根,右边分3根(1 3)

左边分2根,右边分2根(2 1)

左边分3根,右边分1根(3 1)

师:这就是4的分合式,读作:4可以分成1和3;

也可以读作:1和3合成4。

(2)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学具的基础上自主学习2、3和5各数的组成。

(3)对口令小游戏:

3可以组成几和1?5可以分成2和几?

(4)同桌互相玩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6页的1题。

让学生先数一数每组中物品的个数,然后照例子画上线,与对应的数连起来。

2、完成教科书6页的2题,数数和写数的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先数数,说说每组中物品的个数,再写数。

3、完成教科书6页的4题,数的组成练习。

可以让生用学具代替小碗和帽子摆一摆,同时对生进行说的训练。

板书设计 认识1---5各数

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鸭水中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秤钩来买菜

拓展练习:按顺序排一排 3 5 1 4 2()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做课本6到8页的3、5、7、9、10题

第二课时 快乐课堂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11页“快乐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0”的意义,会写“0”;掌握0-5各数的大小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2.在现实情境中经历“0”的符号变化过程,会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0”的意义,正确书写“0”。

教学难点:体会“0”在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旧知:

按顺序排列:1、3、2、5、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想不想到果树上摘苹果呢?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出示苹果树图(树上有5个苹果)现在我们玩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吧.2、让学生观察,树上有什么?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苹果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

3、.摘苹果游戏。(让学生去讲台摘苹果)

”“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摘下来,告诉大家树上还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在黑板上板书数字。

苹果摘完了,师追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在学生提问题的基础上,板书问题: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

二、你说我讲

1、请你自己想一个表示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

(汇报时注意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鼓励个性化的表示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以展现,如果学生说出可以用“0”表示,可以问问是怎么想到的。)

说明: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我们用“0”这个数字来表示。

2、教学“0”的写法。

同学们看“0”像什么?你会写吗?试一试,看谁写得最漂亮!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然后教师再示范写,让学生观察书写的顺序以及在田字格中的布局,再让学生在课本田字格里写几个“0”。

3、想一想,还有什么事情可以用“0”来表示?

让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可能很多说法,如:我家没有电脑,可以用0来表示;我今天吃了0个苹果;教室里有0个西瓜等等。让学生充分理解“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4、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上可以找到“0”?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如温度计、直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0,并说说0表示什么?

汇报后,让学生讨论:直尺和温度计上的0各表示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温度计上的0表示分界线。从而进一步完善对0的含义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并从左到右数一数,说一说每盘有几个苹果,用哪一个数表示,再写出数。

2、第2题:看图写数。本题是巩固0——5的写法,先让学生搞清题意,再独立完成。

3、第4题:排一排。目的是复习有关0——5的顺序。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一个也没有” 用0表示

直尺上的“0” 表示起点

温度计上的“0” 表示分界线

拓展练习:按顺序填一填 1.()1()3 4()

2.()4()2()()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设计:做课本10到11页的3、5、6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老鹰捉小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2—17页“老鹰捉小鸡”。

教学目标:

1、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

2、会正确的书写6—10各数。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培养数感。

4、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认,写数字6-10,能正确理解序数。

教学难点:培养数感。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田字格上规范书写0、1、2、3、4、5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新的文具盒,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文具盒,看看文具盒里都有哪些文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各有几个?(学生数自己的文具,培养学生的数感)

1、同学们,在幼儿园的时候,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是怎样玩的?今天,有很多小朋友正在玩游戏呢!我们赶快去看一看吧!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课外活动情景图,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情景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还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小朋友们有跑步的、有老鹰捉小鸡的。图上还有吊环、足球……

(多于学生不了解的内容,教师要给与必要的解释。)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

(如:跑步的有多少人?玩游戏的有多少人?等等)

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预设1:玩老鹰捉小鸡的有多少人?

预设2:足球有多少个?

预设3:向日葵有多少棵?

预设4:吊环有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仔细观察,数一数图中操场上跑步的有多少人?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数的?

2、数出图中你感兴趣的物体的个数?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是否数的正确外,还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图中的实物有序地去数。图中有:跑步的小朋友有6人,小树有7棵,吊环有8个,向日葵有9棵,足球有10个,玩“老鹰捉小鸡”的有10人。)

图中其他信息也可以作为学生数数的素材,对能有序地数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

3、引导学生说一说这里的6、7、8、9、10可以表示什么?

(首先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让学生体会6—10各数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4、教学6—10各数的写法。

(1)观察6、7、8、9、10这5个数,说一说每个数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教师示范写,生用手比划着写。(重点向学生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以及每个数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

(3)学生先描红再练习书写。

5、体会序数的意义

看,玩老鹰捉小鸡的同学多开心呀!从前面数,扎辫子的女孩排第几?从后面数呢?

(1)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是从哪个方向开始数的,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预设:扎辫子的女孩从前面数排第5,从后面数排第5.师:快来前面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边指边说:从前面数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表示第几的时候是只有一个

(2)让学生说说图中做游戏的小朋友分别排第几,自己是从什么方向数的?从而正确认识“第几个”的问题以及数数的顺序。

(3)结合跑步的小朋友的顺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第几个”的认识。

小结:1、2、3……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还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三、巩固练习

1、我们已经学习了1-10各数,你能顺着数吗?倒着数呢?

先请2-3名学生数一数,再全班齐数。

2、伸手指游戏。边伸手指边说:“一个手指,再添上一个是2个,2个手指再添上一个是3个……”。

3、自主练习第5题:小鸟回家。

板书设计

认识6-10各数

7 8 9 10

几 与 第几的区别

拓展练习:填一填:

(1).从前往后数,6的前面是()后面依次是()()()10

(2).比10小的数是(),比8大1的数是(),比8小1的数是()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拔河比赛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第18—21页“拔河比赛”。

教学目标:

1、在“拔河比赛”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认识“>”“<”“=”号,知道他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会用符号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10.(学生易错的)

2、从1数到10,7和8,谁大,谁小(多提问几个)

一、谈话引入新课

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样玩吗?生~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游戏,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一共有几支队伍参加比赛?每支队伍里有几人?

2、现在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学出两边人数不同,这样玩游戏不公平)

3、你能用什么方法让人一眼看出哪队人多,哪队人少?(学生思考后交流)

汇报展示:谁能说说自己的好方法,一眼看出哪队人多,哪队人少?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汇报预设:

生1:利用数一数的方法。左边有9人,右边有10人,左边少,右边多。

生2:利用圆片摆,用不同颜色的圆片代表拔河的小朋友

4、方法优化: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让学生看着自己摆好的圆片,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操作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用-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让学生明白一班比赛的有9人,比二班的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的比较)

5、认识小于号。

9个人比10个人少,也就说9比10怎么样?(小)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一个新朋友“<”。

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9<10(读作:9小于10,让学生写写)介绍小于号,以及书写方法,让学生写一写。

6、认识大于号

10个人比9个人多,也就说10比9怎么样?(大)

这节课要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是“>”

9<10也可以表示为10>9(读作:10大于9)

介绍大于号及书写方法,让学生写一写。

让学生说一说“>”和“<”有什么不同,怎样区分。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1()4 5()3 9()6 7()87、认识“=”

引导学生看19页图: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同样多。)

小结:两个班的人数同样多,也就是两个数相等,两个数相等时,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10=10(读作:10等于10)

介绍等号及书写方法,让学生写一写。

师小结:等号放在两个数中间,表示两个数一样大。

8、解决哪班拉拉队的人数多。

小朋友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当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

让学生用大于号或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数多。

还可以比什么?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第1题:

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安排学具操作,通过“摆”和“说”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数叶子片数,并比较片数的多少。以巩固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数出每种叶子的片数,再进行比较,体验数大小的相对性。

四、板书设计。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9<10,读作:9小于10

(小于号)

10>9,读作:10大于9

(大于号)

10=10,读作:10等于10

(等于号)

拓展:左边草地有3只小鸡,右边草地有5只小鸡。怎样可以使两边的小鸡只数变得同样多?

课堂小结:

儿歌

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

也可以用手指引导学生比较的教学。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哪些东西可以和哪些东西比?谁大谁小?用符号以怎么表示?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一课时 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窗1”第24—26页,分类。

教学目标:

1、借助情景图和生活经验,感受分类的意义,学习按指定的标准分类, 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练习,知道按不同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不同。

2.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3、在操作中提高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你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难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比较大小

2()6 8()7 9()6 8()42、画 比 多2个 画 比 少3个

二、激情谈话:

1、教师指着讲桌上凌乱放着的各种书、本子、粉笔等物品,问:讲桌上这么乱怎么办?怎样才能使这些不乱呢?(整理一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师:你们来说,我来做,好吗?

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老师合作,把桌子上的东西分类整理好。

学生动手分物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把铅笔、橡皮、笔记本放到一个袋子里;粉笔、尺子放到一个袋子里

生2:我们在装袋的时候要把一类的物品放到一起。

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重复提出课题——分类。

三、探究新知

1、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小明和妈妈正在干什么?(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同学们真是懂事的好孩子,知道心疼妈妈,不会叠没关系,只要我们试着去做一定会学会的。

找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分组讨论:怎样帮妈妈整理衣服?

汇报预设: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生1:把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衣服分开放。

生2:按上衣、下衣分。

生3:按颜色分。

生4:按季节分。……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的结果就不一样。

2、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们还可以帮妈妈做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分类的知识(如:帮妈妈整理背包;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厨房里的碗筷;整理劳动用具等),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

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天天长大,尤其是现在在学校住校,我们要学会分类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周末回到家,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巩固延伸,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这两天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的书包有些乱了,你们能根据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吗?

要求:同桌先互相交流一下,你想怎样给书包里的东西分类?指名交流。

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好吗?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师小结:对于相同的物品,我们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的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

小结:大家真能干,一会儿就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得这么好,真棒!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些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教师总结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

四、自主练习

1、哪些是蔬菜?用圆圈圈出来。

首先,指导学生读题。

第二,指名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蔬菜,为什么?

2、分一分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说出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通过对交通工具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五、巩固练习

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天上飞的画△,地上跑的画○。

六、板书:

分类

按爸爸、妈妈、小明分

按颜色分

按上衣、下衣分

按季节分......七、拓展练习:把不同类的圈出来

小结: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议。

八、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够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九、作业设计:

课本12页1、2、3、5题

课本15-16页1、2、4、5、6、8、9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比较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窗2”课本第27—30页,比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生活感受比较的意义。

3、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物体的多少、大小、高矮和轻重等。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3○9 7○1 4○0 3○3

”“

二、游戏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对口令”,也叫“说反话”。我说“上”你们就得说--“下”加上动作哦。

师:大,生:小,师:高,生:矮,师:长,生:短,师:薄,生:厚,师:轻,生:重......师:老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一转身变出两个彩色纸条,一长一短,一宽一窄)同学们,你们发现老师变出的两个纸条有什么不同吗?

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出对长短,宽窄的比较,引出课题--比较。

小结:我们在小游戏中说了许多相对的现象,今天我们的学习也和这个有关,一起进入我们这节课的探究。

三、探究新知

1、小明帮助妈妈整理好了衣服,现在小明要帮助妈妈把整理好的衣服放在衣柜里。(出示情景图)

2、请同学们观察图中衣柜中有什么?

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明白图中的问题:“哪条裤子长?”

小组讨论:你会用什么办法比较裤子的长短?

集体交流展示。

学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1)、比一比: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2)、量一量;用直尺量

(3)、用手指量,厚的书有一个手指那么宽,薄的书半个手指还不到呢!

……我们来看小明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裤子长短的?

3、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可以比什么?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说出的例子,如果可以运用比较的知识,就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

学生可能找到的:

(1)、瓷马的大小、高矮;

(2)、瓷瓶的高矮;

(3)、水晶球的轻重、大小;

……

4、找一找,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比较,对于物品轻重的比较,除借助经验外,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亲自感受物体的轻重。

师小结:同样的两种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去考虑。

四、自主练习

1、比一比。学生自主完成,并说说理由。

2、重的画“√”,轻的画“○”。

教师简单介绍天枰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三个红萝卜的质量和一个绿萝卜的质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质量比一个绿萝卜的质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3、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说理由。

五、巩固练习: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自己是怎样比较高矮的。

教师总结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

高的画√,矮的画○。

六、板书设计:

比较

裤子:长、短 厚、薄

瓷马:高、矮 大、小

玻璃球:大、小 轻、重

七、拓展练习:

谁能夺金牌?

”“

”“

”“

小结: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然后全班汇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议。

八、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回宿舍后比较一下你的一些日常用品,并和宿舍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标准,大家相互提一提意见。

九、作业设计:

课本19页1、2、3、4题

课本20页1、2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一课时 来到花果山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第31—33页“来到花果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和是2—5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3、认识加号,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正确计算和是2~5的加法

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课前复习(2分钟)

从1数到10,然后从10数到1,同桌先互相数,看谁数的又快又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故事里面你最喜欢谁?你知道孙悟空的家在什么地方吗?

根据回答,教师引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果山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二、探索加法的意义

1、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有些什么?

生:(有猴子、桃树、小鸟、白云、小朋友……)

师引导具体有几只,带数量的就是数学信息。

师:图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一共有几只小猴?(师板书)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引导学生学会提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朵白云?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路边有几朵花?树上有几个桃子?等等。(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2、解决问题

(1)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这个问题,好吗?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如摆一摆圆片、小方块等。)

(2)汇报交流。

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可能直接数出来,也可能说把3和2合起来,也可能用摆圆片的办法,也可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直接列算式:3+2=5(只)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理解加法的意义(把左边的3只桃子和右边的2只桃子合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几只桃子。让生多说):

把3和2合起来列成算式就是:3+2=5。

3、认识加号

“+”是加号,“=”是等号,3和2都是加数,5是和。

3+2=5读作:3加2等于5。

在这个算式中,3表示树上的3只猴子,2表示下面的两只猴子,5表示一共有5只猴子。

4、计算: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在4+1=5这个算式中,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让生说一说加法的意义)

5、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了很多问题,那么剩下的问题你能不能自己来解决?请大家选择最喜欢的一个问题进行解决。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体会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算式的书写。

2、自主练习第2题:看图计算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填数计算。最后说说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自主练习第3题:口算练习。

依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同桌两人根据算式,说出得数。谁先算出谁先回答,比赛谁算对的多。

四、板书设计:

5以内的加减法

1、一共有几只小猴?

3+2=5(只)

加号

2、一共有几只小鸟?

4+1=5(只)

拓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算式。

2+1=3

2+2=4

师生小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就用加法。用“+”号连接。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知道了什么?回家后把今天学的有关知识、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5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课本34—36页“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从总数里面,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剩下多少),认识减号,学习减法算式的读写。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5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得数是0以及一个数减去0的减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运用5以内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减法的意义,在生活中能灵活运用。

一、复习旧知1、4()5 3()2 3 4()0()

2、2+2= 3+2= 1+4= 4+0= 1+2= 3、2和1合起来是(),列式

2和3合起来是(),列式

二、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着小猴子们一起到了花果山游玩了一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谓是收获多多呀!

今天我们再次跟随几只猴子来到花果山,看看今天这群可爱的猴子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动态课件)老师讲述故事的大致梗概。

小猴子们在山顶看到山下有一棵桃树,树上结满了桃子,就派一名小猴下山去摘桃子,小猴子来到山脚下摘了一些桃子,再回去的路上看到河边有2只小青蛙,就准备与小青蛙玩耍,青蛙一下跳进来河里,桃子不小心也被打翻掉进了河里,这时花朵上的小蝴蝶也被小猴子吓到了,飞走了2只。同学们通过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不能像小猴子一样三心二意,不然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借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探究新知

根据我们讲述的故事情节,你能不能提出数学问题来呢?

学生举手,指名回答。

生1 :我想知道,树上还有几个桃子?(板书问题)

生2:我想知道花上还有几只蝴蝶?(板书问题)

生3:我想知道,岸上还有几只青蛙?(板书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尝试解决这几个问题。

1、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树上还有几个桃子?”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应该如何列式。(同桌间交流)

找生汇报。

生:我看到树上原来有5个桃子,小猴子摘下了3个,树上还有2个桃子。列式为5-3=2(多找学生复述这句话,有助于理解减法的意义)

师总结:从原来的5个桃子中拿走3个,要算还有几个桃子(减法的意义,让学生多说),就是从5里面去掉3个,在数学上就要用减法来计算,算式是5-3=2(板书算式,)中间这个符号就是减号,读作5减3等于2.(找生读,全班齐读算式)

2、摆一摆,画一画

师:我们现在可以用5根小棒,或5个圆片代替5个桃子,请同学们摆一摆画一画,小猴子摘走乐3个后还剩几个?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解释原来有5个桃子,方框内表示被猴子摘走了3个,还剩2个。

原来有5个桃子,斜线划去的表示猴子摘走了3个,还剩2个。

师及时表扬并肯定学生的做法和想法。

师小结:用虚线方框和斜线能表示去掉,用减法

3、第一个问题解决了,下面利用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尝试解决“花上现在还有几只蝴蝶?”

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互相交流想法,可以利用画图,摆小棒的方法进行解决,教师巡视,进行指导,找生汇报。

生:花上原来有4只蝴蝶,飞走了2只,求还剩几只就是从4里面去掉2,所以用减法计算,算式应该是4-2=2(只)(找学生继续叙述,有助于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表扬以及肯定。

4、“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和同桌进行交流想法。

岸上原来有2只青蛙,都跳进了水里,也就是从2里面去掉2,所以列式为2-2。岸上一只也没有了,结果就是0。为了加深学生对同数相减结果为0的意义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老师手里有3块糖,把3块糖全都送给了小红,老师现在还有几块糖?列式为3-3=0。再让学生尝试设计一道同数相减的题目,进一步体会相同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同学们想一想2-0=(),向学生渗透减数是0的减法。

5、猜数游戏

师用双手捂住5颗豆子,打开一只手,漏出2颗,然后提问: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一猜?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猜的。并口头列出算式。

接着让同桌小朋友互相猜,左边小朋友捂豆子,右边小朋友猜。并记录算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2、3、4题

2、拓展练习

5-()=1()-2=2 4-()=0 3-()=3

()-0=2()-1=0 5-()=5 2-()=1

五、板书设计

1、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2、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5-3=2(个)4-2=2(只)

3、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2-2=0(只)

拓展:小猫吃鱼。盘子里有三条鱼,现在盘子里只有三条鱼骨头,请问小猫吃掉了几条鱼?

师生小结: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当不告诉我们总数时,先数出总数再做题。表示去掉的方法有斜线划掉和虚线圈住的形式。

六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野餐(一)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课本37—40页“野餐(一)”。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3、通过具体情景了解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6和7的加算算理

2、难点:了解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几朵小红花,要发给昨天上课发言最积极的同学,发给明明3朵,发给小红2朵。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老师一共发了几朵小红花?

师:求一共是多少应该怎样列算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认识”。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出示“野餐”挂图

师:仔细观察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有选择性的板书:一共有几名同学?一共有几只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子?……

2、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

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3、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用小方块来摆,先摆4块小方块,再摆2块小方块;用画一画的方法,先画出4个圆,再画2个圆;也可能直接列算式算出。

4、教师讲解:

我们一起用小方块来代替猴子摆一摆:

求4个再添上2个,用加法计算,4+2=6,也可以2+4=6(板书)

引导学生认识“+”叫做加号 4+2=6读作:4加2等于6。

师:通过同学们一起努力,我们知道了一共有6只猴子,可现在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式子,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小猴子被分成了两部分,把谁放到前面都是一样的。

生2:可以先数右边,再数左边

......师小结:在加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

5、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板书的其它问题:“一共有几名同学?

一共有几个桃子?……”

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加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摆学具,并让学生看着算式,边摆边说过程。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明白,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再独立完成。(让学生理解大括号)

4、自主练习第4题

先说说题意,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板书设计:

1、一共有几只小猴?

4+2=6 或 2+4=6

2、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

6+0=6(个)

五、拓展练习:

”“

六、课堂总结

这个节我们学习了6和7的加法,知道了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要用加法;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可以用接着数、数的组成的方法,还有在加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最终的结果是不变的,最后,任何数与0相加还得任何数。

七、作业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野餐(二)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课本41—44页“野餐(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被减数是6—7的减法的算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正确计算被减数是6和7的减法

2、难点:正确计算7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0+3= 1+6= 5+1=

4+0= 6+1= 0+2=

二、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野餐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继续讲 “野餐”的故事,请同学们边听边看情境图。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认真观察。

师:故事听完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有选择性地板书:还剩几个同学?树上还剩几个桃子?树上还剩几个猴子?……

三、解决问题

1、解决“还剩几个同学”?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小组内交流算法,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原来有几个同学,后来又走了几个同学,从而找出答案。

师:我们要先找出总共有6名同学,走了2名同学用减法既6-2=4(个)

2、解决“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上台板书,并说一说是怎么算的,重要强调思考方法。

7-5=2(只)

3、解决“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引导学生看一看,原来树上有几个桃子,被猴子摘掉了几只,动手摆一摆,独立的列出算式,计算出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6-5=1(个)

师小结:把总数拿走一部分,通常用减法计算,我们在计算时可以采用倒着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摆小棒的方法等。

四、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看图列式计算,做题时,要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理解此类减法的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口算

3、自主练习第3题

一图二式,练习时,可让学生动手摆五角星图片和正方形图片,并且边摆边说,体会减法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

五、猜数游戏

师用双手捂住7颗豆子,打开一只手,漏出2颗,然后提问: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一猜?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猜的。并口头列出算式。

接着让同桌小朋友互相猜,左边小朋友捂豆子,右边小朋友猜。并记录算式。

六、板书设计:

把总数拿走一部分,通常用减法计算

(1)还剩几名同学?

6-2=4(名)

(2)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7-5=2(只)

(3)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6-5=1(个)

七、拓展练习

红红有6支铅笔,一星期用了3支,妈妈又给他买来4支,现在红红有几支铅笔?

八、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发现?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和7以内的减法计算,可以倒着数、数的组成、看减法想加法的方法,还明白了把总数拿走一部分,通常用减法计算。总数不知道的时候,先数出总数再计算。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游水帘洞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第45—48页“游水帘洞”。

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关于8、9的加减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关于8、9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继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一图四式”的含义,并会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

3+3= 6-1= 7-2=

7-4= 6-5= 3+3=

二、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看,老师左手中有5朵小红花,右手中有3朵小红花,(老师把两只手合在一起)观察老师手中的花,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老师手里一共有几朵小红花?

师:求一共有多少应该怎样列算式?

2、师:再看,老师手里有9朵小红花,要发给昨天上课发言最积极的明明一朵。(现场发给明明一朵)

观察老师手里的小红花,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老师手里还剩几朵小红花?

师:求还剩多少应该怎样列算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8和9的加减法的认识”。

三、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出示“水帘洞情境”挂图,解释图意

1、师:仔细观察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师有选择性的板书:一共有几只小猴?山上还剩几只小猴?一共有几朵花?……

2、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

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想法。

3、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方法:用小方块来摆,先摆5块小方块,再摆3块小方块;用画一画的方法,先画出5个圆,再画3个圆;也可能直接列算式算出。列算式是:5+3=8或者3+5=8

4、教师讲解: 用加法计算是:5+3=8,5个再添上3个是8个。3+5=8,3个再添上5个是8个。一般情况下,我们观察物体是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去观察的。

师小结:同学们刚刚的表现真棒,会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了,我们写出了结果是8的算式,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写的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呢?并说一说算式所表达的意义?

5、继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石头上还剩多少只猴子?

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生1:原来一共有8只猴子,跳进洞里5只,求洞外还剩下的小猴子数用减法,既8-5=3(只)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总结指导并板书(5+3=8(只)8-5=3(只))

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6、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情景图上提出的其他问题

师小结:我们刚刚利用一幅图列出四个式子的方式叫作“一图四式”,就是根据图列出相关联的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摆学具,并让学生看着算式,边摆边说过程。

2、自主练习第2题

独立计算。

要总结有关0的加法和减法规律。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意思,再独立完成。(问号在下面用加法,问号在下面用减法)

4、自主练习第4题

先观察说说题意,再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5、自主练习第6题

出现了一图四式。让学生理解一个图可以列出四个式子,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6、自主练习第7题

青蛙跳的问题。一个是跳过去,一个是跳回来。让学生分清楚两个问题:一个小格是几。怎么跳是加法,怎么跳是减法。

五、板书设计:

一共有几只小猴?

5+3=8(只)或3+5=8(只)

山上还剩几只小猴?

8-5=3(只)

拓展练习

小明前面有3个好朋友,后面有5个好朋友在排队,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8和9的加减法,我们在判断加减法时,首先要对题意进行分析,总数去掉其中一部分,求剩下多少,通常用减法。总数不知道时,先数出总数再计算。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小猴分桃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第49—51页“小猴分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练的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

2、根据一副图写出两道加减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1、9-4= 9-7= 8-5= 7-4=

7+2= 4+4= 9+0= 2+5=2、5+()=8()+4=7 9-()=5()-6=2

二、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小猴子分桃”的故事,出示情境图。

师:故事听完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0个桃子分成两堆,小猴子会怎么分?

三、自主探究

1、解决“10个桃子分成两堆,小猴子会怎么分”?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小组内交流算法,学生展示交流。

会出现:

(1)用教具摆一摆(准备好的小磁扣,让学生去黑板上进行分,并让学生边分边说自己的想法。)

(2)用画图形来表示(展示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的情况,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用表格来分一分

(4)用算式写出来

9+1=10 1+9=10

10-1=9 10-9=1.......(加减法对应出现,初步感受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5)用分成表示出来 10 10 10 10

2 8 3 7 4 6 5 52、说出10分成两部分的分法:

9和1, 8和2, 7和3,6和4,5和5

教师用表格记录。

3、引导学生说出有关10的所有的加法、减法及算理。

4、出示小儿歌,帮助记忆

一九九一好朋友,二八八二手拉手,三七七三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列四个算式所体现出来的规律,只要我们把握好其中一个算式,其他的算式的结果就能够很简单的推导出来。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意,再列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出算式,并通过4个算式的特点,使他们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自主练习第5题

比大小,先把算式计算出来再进行比较。

五、板书设计

10的加减法

1、表格记录法

2、算式记录法

9+1=10 1+9=10

10-1=9 10-9=1.......3、分成表示 10 10 10 10

2 8 3 7 4 6 5 5

拓展练习:

1、猜数游戏

师用双手捂住10颗豆子,打开一只手,漏出2颗,然后提问: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一猜?

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猜的。并口头列出算式。

接着让同桌小朋友互相猜,左边小朋友捂豆子,右边小朋友猜。并记录算式。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大家一块儿交流交流。另外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吗?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列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总结了列式的方法与规律;并且掌握了“一图四式”的列出所有算式的方法,对算式进行分类和总结。

七、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10以内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3—57页“小猴跳水”。

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的情境学习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连加、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方法。

2、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

5+4= 6-3= 10-8= 7+2= 8+2= 9-8=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仍然是这几只猴子的故事,请同学们观看动画演示,在观察的过程中,试着跟同桌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问题观看,能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学生通过互相讲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生1:我看见一群小猴子在玩跳水的游戏,我想知道现在树上还有几只猴子?

生2:我一群兔子在草地上玩耍,非常开心,我想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同学们看到猴子和小兔子玩的很开心,同时利用数学的眼光又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你们非常了不起,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如何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好不好?

三、探究新知

1、连加

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情景图,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老师评价。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我们发现最开始有4只白兔在草地上玩耍,又来了3只黑兔,最后又跑来2只灰兔,把这三部分兔子的数量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生2:我们是把后来的两组先合起来,再跟原来的一组合起来也是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生3:他们两个小组说的都对,把 这些合并起来应该用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棒,很有条理,非常清晰。现在能不能尝试列出算式并计算?先独立完成,然后跟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同桌交流方法。

学生汇报

生1:我的列式是4+3+2(板书学生的算式)让学生解释算式中各数字代表的意思,4表示原来白兔的只数,3表示跑来黑兔的只数,2表示最后跑来灰兔的只数。(找几个学生重复描述各数字代表的意思)

师:谁能说一说这个算式应该如何计算?

生2:4+3+2=9,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4+3=7,表示白兔和黑兔一共有7只,再算7+2=9,就是一共有9只兔子。(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深计算方法的掌握)

生3:还可以这样,4+3+2=9

师:嗯,很好,这样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应该先算4+3=7,再用7+2=9。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生3:我的列式是3+2+4(板书算式)最后也是等于9,先算3+2=5,表示后来的兔子只数,再算5+4=9,表示一共有9只兔子。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利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这么复杂的问题。同学们观察解决这个问题所列的算式和以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吗?生答,算式中有两个加号,算了两次。

总结:对,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加号的叫做连加,(板书课题)读的时候一次读出来就可以了,范读(比如4+3+2=9读作4加3加2等于9)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得到最后的结果。

2、小练习:

自主练习1题,让学生分析题意一起列出算式并计算,2题自主完成,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连减

师:刚才我们利用大家的智慧解决了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的问题,学会了连加的列式及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下“树上还有几只猴子”的问题,注意在列式之前要看清题意和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计算,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生1:我的列式是5-1-2=2,(板书算式)学生解释算式的意义。

树上原来有5只猴子,先跳下去了1只,后来又跳下去了2只,求剩下的就是从总数里面拿走两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生2:这个算式里有两个减号,应该叫做连减。

师:没错,你的猜测是正确的,像这样一个算式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减号的叫做连减,(板书课题)

总结:在计算连减时应该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用得到的结果再去减第三个数。

4、小练习

自主练习3、4、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10以内连加连减运算

1、一共有几只兔子? 2、树上还有几只猴子?

4+3+2=9(只)5-1-2=2(只)

4

五、扩展练习

1、自主练习9题,青蛙跳格子的问题,这种类型题目很容易出错,要先带领学生分析并理解题目意思,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做题之前先引导学生先看青蛙是从家往外跳还是从外往家跳,往外跳时用加法,往家跳时用减法。因此,第一小题用加法,把三次跳的格子数相加即可;第二小题用减法,先看青蛙是从10 开始往回跳,第一次跳了3格,第二次跳了4格,所以列式应该是10-3-4=3。该类型题目的易错点是,列式时应该数清楚每次跳的格子数,而不是看每次跳到哪个数字。

2、自主练习12题讲数学故事,练习时应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和简洁表达的能力按照题目中的提示用数学语言描述,提出问题并列连减算式解决。

3、看图列式

?个

?个 8个

列式: 列式:

4、画一画,填一填

4+3+()=10

2+()+3=8

10-()-()=4(答案不唯一)

六、作业设计

课本54页自主练习1、2、3、4题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课本58——61页“小猴学钓鱼”。

教学目标:

1、根据具体的情境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根据图中内容正确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10-3-2= 3+6+1= 4+0+5= 7-1-2= 2+3+4=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调皮可爱的小猴子跳水游戏,学习了10以内连加连减的知识,今天这些调皮的小猴子又干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动态情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谁能把屏幕上发生的故事详细完整的讲述出来,和同桌先小声讲一讲,然后把你们想到的故事情节讲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学生互说,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

生1:岸边有一个小朋友在钓鱼,有5只小猴子看到了很有趣,就找来树枝有模有样的坐在岸边学着小朋友的样子钓起鱼来,钓了半天没见有鱼上钩,有3只猴子觉得没意思先走了,这时正好又有1只猴子跑来了。

生2:小朋友先钓上来了3条鱼,后来又钓了2条,不小心跑了1条。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而且把故事情节描述的非常完整,那同学们现在能不能根据故事的情节提出数学问题呢?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1:现在岸边有几只猴子?(板书问题)

生2:小朋友的鱼缸里还有几条鱼?(板书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三、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尝试解决“现在岸边有几只猴子”这个问题,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或画圆圈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并和同桌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列式,并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

生1:我是这样列式5-3+1,(板书算式)

师:请你说一说问什么这样列式?

生:先来了5只猴子,走了3只,就用5-3,又来了1只,再把这只加上,所以5-3+1。

师:你能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生:先算5-3=2,再算2+1=3。(多叫几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巩固计算方法)

生2:还可以这样做,5-3+1=3

师:嗯,你这个方法很好,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计算过程,同学们真棒,利用我们的智慧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朋友鱼缸里还有几条鱼”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指名汇报。

生:我是这样做的,3+2-1(板书算式)先钓了3条鱼,又钓了2条鱼就加上2,又跑了1条再减1,计算时先算3+2=5,再用5-1=4,鱼缸里还有4条鱼。(多找学生重复描述这一过程)

......师小结:同学们看我们今天解决问题所列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每个算式当中有加号也有减号),总结:没错同学们,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号也有减号的是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在解决混合运算的题目时,我们要先看清题目的意思,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列式和计算,在计算混合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四、板书设计

1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1、现在岸边有几只猴子? 2、鱼缸里现在有几条鱼?

5-3+1= 3(只)3+2-1=4(条)5

五、小结练习

(一)59页自主练习1、2、3题。

1题带领学生看清图的意思,分析题意,右手5只气球,左手4只气球,飞走了2只,学生尝试列式,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2题放手学生自己分析题意,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题训练计算方法和计算能力,限时3分钟。

(二)扩展练习

1、()+3+2=7 10-()-5=1 8+()+2=10

9+1-()=2 2+()-4=5 7+()-3=62、看图列式

”“

”“

”“

六、作业设计

课本59页自主练习1、2、3题

课堂反思:

第四单元 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70—72页,认识位置。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上下前后左右这六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上下前后左右的方法。

2、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用前后左右方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左右”的空间观念,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9-3-1= 5+6+1= 6+0+2= 8-3-2= 2+4+5=

二、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老师说指令小朋友做,看谁反应的快,好吗?某某前面的同学请起立,某某后面的同学请起立,变换不同学生的名字找前后。

根据同学们做的情况,总结:小朋友找的都很正确,但是当老师说到某某左边的同学还好找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位置(板书)

三、新授环节

1、借助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左右”

(1)在身体上找左右。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你知道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吗?让学生说一说左手会做什么,右手会做什么?(右手会拿笔,拿筷子……,左手会拿)(一定让学生记住拿笔的是右手,另一只是左手。写字的手是右手,右手的边为右边)。

找一找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生: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利用自己身体的左右朋友做游戏。听清口令按老师的要求统一做:举右手,右手拍右腿;举左手,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3)分辨左右。在以上这些问题里都有左右这两个方位,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区分左、右呢?让学生采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然后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如:左手边是左,右手边是右;左耳边是左,右耳边是右……

2、借助身边事物,理解“左右”

(1)上学后,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朋友。你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介绍一下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谁吗?介绍到谁,谁就举起右手跟我打个招呼好吗?(指名生做介绍。)

(2)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在我们教室里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生: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左右”。

平时我刷牙,一般左手拿牙缸,右手拿牙刷刷牙。你能象老师这样,也用“左右”一词来描述一下你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吗?学生汇报预设:

如:上下楼梯靠右走,保证楼道秩序,不拥堵;在马路上要走右边,遵守交通规则;爸爸开车时左手握方向盘,右手挂挡……

4、师生互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下面我们同桌合作再来做个小游戏:每排左边的同学起立按要求做动作,右边的同学当裁判,(左脚跺一下,右手指鼻子,右手拍左肩,左手摸右耳朵)右边的同学起立,左边的同学当裁判(右脚跺一下,左手指鼻子,左手拍右肩,右手摸左耳朵)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我举的左、右手和同桌的不一样)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得出方向变了左、右也跟着发生变化。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学到了这么多数学知识,你们高兴吗?高兴的请举手,我也很开心(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生:右手)我举的也是右手。为什么我们举起的右手方向不一样呢?怎样做我们举起的右手方向才能一样呢?(师转身或学生转身)

板书设计:认识位置

前——后

左——右

上——下

四、课堂总结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左、右手来分辨,左手这边的部分是左边,右手这边的部分是右边。左和右是相对的位置关系,只有在相同的一侧时才能进行比较。

五、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2题。

引导学生认识前后,可以让小朋友排队认一认。

2、自主练习第3题。

小朋友做指鼻子游戏。

自主练习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提议,自己贴一贴。

作业设计:

课本71页2题

教学反思:

智慧广场 重叠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的数量=数量的总体的解体思路,明白数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提问:生1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生2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

二、导入环节: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选5名同学到前面了解他们的姓名。)

请你们按照我的口令来:小李请你到我这里来,小赵请你紧跟在后面,小刘请你站到小赵的前面,小侯请你站在小刘的后面,小陈请你站在小侯的前面。

其他小朋友瞪大眼睛,看看谁的反应快。从前往后数谁排在第二?他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从前往后数谁排在第四?从后往前数谁排在第二?为什么还是他呢?

使学生明确:数的方向不同位置也不同。

1、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排队的现象?生自由说一说。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排队的现象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排队。

2、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公共场所自觉排队,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好公民。你知道吗?其实在排队里也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重叠问题

三、新授环节:

1、冬天到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去南方过冬,大雁南飞的景色非常美,有时排成“一”字型,有时排成“人”字型,有时候还会调皮地分到云朵里去呢。

(课件展示图片)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朵白云挡住了一些大雁。

生:有一只不一样的大雁。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那在这只花大雁带领的队伍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信息及问题。

谁能读一读?让生反复读一读。

2、现在根据所给的提示你猜想一下,这群大雁有几只呢?

根据生的猜想板书

9只或8只。

师谈话:看来这一行大雁有几只,确实值得我们研究,关键要知道云朵中藏了几只,怎样解决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用的是摆一摆的方法、、、、、、师:你同意他的想法吗?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达成共识:用摆一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一共有8只大雁。

生2、我用的是画一画的方法(画简单图形的)、、、、再次达成共识:用摆一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一共有8只大雁。

师:他们都是画一画的方法,你觉得谁的更好一些呢?

让生体会: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简单的图形来代替复杂的事物,以简洁方便为主。

用学具摆一摆。

生3:我用的是算一算的方法、、、、预设:①6+2=8

前面有6只,后面还有2只,一共是8只。

②6+3=92、质疑:刚才我们摆、画的结论都是8只,这个算式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刚才他们画一画的方法很好,我们再一起画一遍:

3、小结:原来从前往后数数了一次,从后往前又数了一次,数了两次,6+3的时候,6里面也有它,3里面也有它,把它加了两次,所以要减1。

更正算式:

6+3-1=8(只)

或者:5+1+2=8(只)

6+2=8(只)

5+3=8(只)

4、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一共有8只大雁。那在这些验证方法中哪一个方法的功劳最大呢?

达成共识:画一画的方法最好。画图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板书设计:重叠问题

6+3-1=8(只)

5+1+2=8(只)

6+2=8(只)

5+3=8(只)

四、课堂总结

像云中的大雁问题在数学中叫“重叠问题”,刚才我们用了画一画的方法,知道了从前往后数,或者从后往前数,会出现1只重复的,在计算这一行有几只时,要把重复的减去。

五、拓展延伸

1、既然画图的方法那么好,咱们就用它来解决小鸭子的问题:

鸭妈妈领着小鸭子在池塘里游泳,她前面有4只鸭子,后面有3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

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集体纠正。

在这里鸭妈妈数了几次?一次也没数。你能用个算式表示吗?(先找出特殊的那只)

4+3=1=8

这个4表示什么?3呢?1指的是谁?

4表示前面4只小鸭子,3表示后面3只猴子,1指特殊的小鸭子。

2、我们用画图的方法不仅解决了空中大雁的问题,也解决了水中小鸭子的问题,那生活中的排队我们能不能也用画图来解决呢?出示75页第四题,生独立完成。

谁能用算式表示?并说说原因?

作业设计:

课本75页2题、4题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6—79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正确书写11—20各数,正确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数位“个位”、“十位”。

3、经历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以及11—20各数的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和应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结合现实活动学习认数,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及读写。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计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认识了0—10.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数字说出来吗?还可以怎么数?

预设1:1、2、3、4、5、6、7、8、9、10

预设2:10、9、8、7、6、5、4、3、2、1

二、导入环节

师:这些数中,哪个数最大?有没有比10更大的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比10更大的数。

三、新授环节

(一)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1.估一估。

师:沙滩上大约有多少只海鸥?大家先来猜一猜,“猜一猜有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称为“估计”(板书)。谁先来估计?

预设:10、11、12、13、15……

2.数一数。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计得对不对?

预设:数一数。

师:对,需要数一数,那快来数一数吧!

学生独立数数,之后集体交流数的方法。

预设:1只1只地数、2只2只地数、……

师小结:不管几只几只地数,都是11只海鸥。谁估得更准确?

3.摆一摆。

(1)用小棒摆11。

①师:如果用一根木棒代表一只海鸥,沙滩上的海鸥要用多少根木棒表示呢?

学生独立数出相同数目的小棒。

②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小棒,谁能快速、准确地说出这是多少根小棒?(将一些小棒散放在实物投影上)

预设:因为杂乱,学生数的时候有困难。

师:其实老师这儿也是11根小棒,这样放很难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些小棒重新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小棒摆摆看或者画一画。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搜集有代表性的摆法预备集体交流。

(2)优化方法,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①交流摆法。

生介绍摆法。

预设1:1根1根地摆。

预设2:2根2根地摆。

预设3: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地摆。

②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摆法进行评议。(对比优化,选择最优化的摆法。)

提问:哪种方法能使我们一眼看出是11根小棒?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地摆”这种方法。

师:为什么选这种?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同时出示粘有10根小棒的操作板贴于黑板,在此操作板下板书:10个一)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把这10个一捆成1捆,(师边说边操作)也就是1个十,(将1捆小棒贴于黑板操作板“10个一”旁,并在下面板书:1个十)连起来即:10个一是1个十。(补充板书)

师:你知道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吗?(数的组成)

学生交流。

③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小棒做1个十吗?

学生动手操作。

(3)体验练习,丰富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①探究12的组成。

师:有了这样的“十”,你能快速找出12根小棒吗?

师:说说是怎么找的?

预设:找1个十,再找2根。

师:那也就是说,12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学生交流。

②探究14的组成。

师:快速找出14根小棒。

学生动手操作,请找得快的同学说方法。

师:你找了几个十几个一?

(4)顺势而导,认识“个位”、“十位”。(数位)

(指黑板上的1捆和1根小棒)

师:前面我们知道了这些小棒是11根,(在小棒下面板书:11)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边说边指)

学生交流。

师:是的,右边的这个1表示的是1个一,左边的这个1表示的是1个十。(在右边的“1”上板书“一”,左边的“1”上板书“十”)这两个“1”所在的位置分别叫“个位”与“十位”。大家猜一猜:哪个“1”在个位?哪个“1”在十位?为什么?

预设:表示1个“一”的1在个位,表示1个十的在十位。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个位、十位)

师:是呀,这个“1”在个位表示1个“一”,这个“1”在十位表示1个“十”,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同。那你知道12中,哪个数字在个位?哪个数字在十位?表示什么意思?14呢?

4.拨一拨。

(1)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

师:这是计数器(出示教具计数器)。(认识数位)计数器上这是十位,(边说边指)个位在哪?

学生拿出计数器,同桌互相指出计数器上“个位”和“十位”的位置。

师边拨珠子边提问:(个位拨1个珠子)在个位拨一个珠子表示什么?

(十位拨1个珠子)十位上拨一个珠子表示什么?

(个位拨2个珠子)表示什么?

(个位拨3个、4个……10个)表示什么?

学生根据问题分别进行交流。

师:10个一(指计数器)表示1个十(指黑板相应板书处),当个位满十时,要将个位的珠子全部退掉(演示操作),用十位上的1个珠子来代替。

(2)拨数练习。

①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后,集体交流拨法。

师:你会写11吗?一起书空写。

师:计数器上十位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个位上有1个珠子,就在个位写1。这就是11。(边说边在黑板田字格上板书:11)

②学生把珠子全部退回,拨12,集体交流拨法。

师:12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

师:你会写12吗?

学生动笔试写,(投影展示学生写法)集体评价。

师:12在计数器的十位上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个位上有2个珠子,就在个位写2,这就是12。(边说边在黑板田字格上板书:12)

③学生把珠子全部退回,拨13。集体交流拨法。

师:你会写13吗?

学生交流写法。(板书:13)

老师拨数学生说数。(从13开始,每次个位加一颗珠子,一直到19)

(3)认识20.师:在19的个位再拨一个珠子,(边说边拨)现在个位上有几个珠子?个位满10可以怎样?(根据学生回答,把个位10个珠子拨回,从十位拨一个珠子。个位满十,要归零后向十位进一。

师:(指计数器)20里面有几个十?

师:如果要取出20根小棒,怎样取最快?

预设:每捆10根,取2捆。

师:20怎样写?末尾的“0”不写可以吗?(板书:20)

(4)填空补数。

师:(指黑板)13—20之间还有哪些数?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数字补充板书)

(二)解决“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师:估计一下这两个问题中哪个数比较大一些。估计有多少只?(见图2)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只海鸥。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数法。

师:确实是礁石上的海鸥数量多,谁估准了?

(三)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11—20各数)。

四、巩固练习

师:小海鸥知道大家学得这么起劲,高兴得飞起来了,都想和小朋友交朋友,你们愿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个抢答比赛,回答正确的小朋友才可以和小海鸥交朋友,你们有信心吗?听清要求,我说开始,大家再抢答。(点击课件,依次出示各题)

”“

五、板书设计:

六、扩展练习

师:在这把尺子上有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吗?在哪里?

学生交流。

师:你能从0数到20吗?

学生齐读。

师: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师:还有什么方法读这些数?

预设:倒读、2个2个读、5个5个读……

根据学生回答,全班分别倒读、2个2个读、5个5个读。

师:红房子里躲的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七、课堂小结1、11-19的各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而20则是由2个十,或20个一组成的。

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有几表示几个一,十位上有几表示几个十。

八、作业设计:课本78页第1、2、3和5题

课后反思:

第2信息窗 2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0—84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善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内在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

2.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4+3= 5+4= 6+3= 7+2= 6+2= 6-4= 9-6= 7-3=

5-2= 9-3=

二、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着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海边参加了喂海鸥的活动,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到海边观察:

三、新授环节:

1、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提取数学信息

天空中,左边有12只海鸥,右边有3只海鸥。

海面上,左边有15只海鸥,右边有4只海鸥。

一共有17桶食物,已经喂了4桶。

3、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3)还剩多少桶食物?

4、自主探究: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摆小棒:

左边:︱︱︱︱︱︱︱︱︱︱︱︱

右边:︱︱︱

这些一共有多少呢?怎么列式?

12+3=□(只)

板书算法过程:

12+3=□(只)

/\

2 + 3 = □(只)(复习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 ︱ ︱

加数 加数 和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能不能自主完成这个问题?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15+4=□(只)

学生讨论自主解决,老师巡视,对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3)还剩多少桶食物?

摆小棒:

︱︱︱︱︱︱︱︱︱︱︱︱︱︱︱︱︱︱︱︱︱

喂了4桶,那么,这4桶应该去掉。

怎样列式?

17-4=□(只)

板书展示计算方法:(认识减法各部分的名称)-4 = □(只)

︱ ︱ ︱

被减数 减数 差

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0以内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课本81页1、2题;课本82页3、4题

五、板书设计:

20以内的加减法 + 3 = □(只)

︱ ︱ ︱

加数 加数 和-4 = □(只)

︱ ︱ ︱

被减数 减数 差

六.扩展练习

课82页5题;课本83页8题

七、课堂小结:

“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口算题,一方面巩固了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进位加法做知识准备。

八、作业设计:

课本自主练习81和82页1、2、3、4和5题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智慧广场:移多补少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本85~86页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动手操作(动手画一画,摆一摆)中感知问题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利用几何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15-2= 5-2= 16-4= 19-6=()+8=182、情景导入:(课前准备用纸做的花)

师:同学们见过用纸做的花吗?

生:见过(没见过)

师:好,那么芳芳和晶晶两位同学分别做了一些这样的花。不过他们现在好像遇到了难题,那么让我们一起去帮一帮他们好不好?

3、新授环节

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10朵花。

师:好,谁做的花多?

生:(芳芳)

师:那老师要继续给你们出难题,敢接受吗?

生:敢

师:老师要让他们两个的花一样多,这可把她们两个难住了,看看我们班哪些同学最聪明,帮助她们分一下。

提出问题:芳芳给晶晶几朵花,她们两个人的花就一样多?

(提示生画图)

画图:(板书)

芳芳:●●●●●●●●●●●●●●

晶晶:○○○○○○○○○○●

从图中我们看看,芳芳比晶晶多多少朵呢?

(同桌交流)摆小棒:

芳芳:︱︱︱︱︱︱︱︱︱︱︱︱︱︱

晶晶:︱︱︱︱︱︱︱︱︱︱

生:芳芳分给晶晶2朵。

无论是哪种方法,我们都是从多的里边拿了一些给少的,让两个人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师:“移多补少”的方法你学会了吗?好,那你会用“移多补少”来解决问题吗?

出示题目:熊妈妈摘了14个玉米,熊宝宝摘了4个玉米,熊妈妈给熊宝宝几个玉米就一样多了?

5、板书设计

移多补少问题

芳芳:●●●●●●●●●●●●●●

晶晶:○○○○○○○○○○●●

芳芳分给晶晶(2)朵。

6、拓展练习

第一行:

第二行:____________

如果第一行移一个 到第二行,两行的 就同样多。请你画一画,第二行应画多少个

学生画图解决,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7、课堂小结

从多的里边拿了一些给少的,让两个人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

8、作业设计:课本85页自主练习第1、2、3和5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87—91页,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观察、比较、抽象的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表象,并能加以区分。

2、学习分类与比较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

小刚有12个苹果,小明有4个苹果,小刚给小明几个苹果,他们的苹果就一样多?

2、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拿的什么,你认识吗?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一起看图上的小朋友用积木搭出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师:看到这个情境,你想不想也现场搭个积木?

生:想

师:老师每人分发一些形体,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状的物体,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物体名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认识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试试看。

3、新授环节

①分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生:我们把鞋盒、肥皂盒、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盒、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袋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袋中)

②摸──感知特点

师:为什么那样分呢?

(1)感知长方体。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你小组里的朋友说一说。

师:谁能大声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小结)师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2)感知正方体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我们再认识一个与长方体类似的正方体。老师现在手中拿着一个正方体,你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小结)师生: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师总结: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长方体和正方体确实有很多地方一样。

(3)感知圆柱

师:除了长方体、正方体,你的袋子里还有什么?

师:你能拿出一个圆柱吗?它是什么样子?

生1:上下一样粗,圆的。

生2:能滚动。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圆柱?

生1:新买的铅笔。

……

小结: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4)感知球

师:袋子里还剩下我们最熟悉的它叫什么?

生:球

师:它有什么特点?

生:光光的,能滚动。

小结:球:曲面的,能滚动

③比较。

师:你能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再分分类吗?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汇报。

生:按照能否滚动,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另一类是圆柱和球。

师:那么圆柱和球都能滚动,滚动的方向一样吗?

生:不一样,球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却只能前后滚动。

师:哪种立体图形滚动的最快?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生:因为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所以球滚动的最快。

小结:按照能否滚动,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另一类是圆柱和球。球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却只能前后滚动。

4、巩固练习

师:说出你认识的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长方体:桌面,黑板,门,窗户等

正方体:粉笔盒

圆柱:铅笔

球:足球,篮球等

5、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

”“

6、拓展练习:

”“

7、课堂小结

长方体: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正方体: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曲面的,能滚动。

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作业设计:

五: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运动会报名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3—97页,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境中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知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学会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

认识9加几的进位加法,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原理,正确计算两个加数比较接近的加法算式题

课前口算:(2分钟)

5+2= 7+1= 9+1= 10+5= 12+3= 11+5=

7+2= 8+2= 9+1= 11+4= 3+12= 10+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正在积极地报名,让我们一起过去瞧一瞧!(出示第93页的运动会报名场景图的PPT)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看来,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参加运动会,当运动员给班级争光。看学校为低年级的小朋友们准备了赛跑,投沙包两项活动。还可以当志愿者,这是一年级1班的学生报名情况,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男生志愿者9人,女生志愿者7人,赛跑的9人,投沙包6人

动脑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大家的报名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预设:

生1: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生2: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好,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好吗?那我们先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吧。

教师进一步引导怎样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呢?学生列式为:9+6或6+9。同学们非常聪明,下面我们先共同研究9+6怎样计算。

2、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9加6等于几?你想怎样来计算?你可以借助学具算一算,先自己独立算一算,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哪一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指生汇报,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

法1:点数法。数10、11、12、13、14、15、从9开始往后数6个数。

法2:凑十法 9 + 6 = 15

10(把9凑成10)

法3:把9看成10再减1,10+6=16,16-1=15。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喜欢凑十法,第一种方法是把6分成1和5,再把9凑成10来计算的,我们把它叫做“凑十法”,老师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较小的那个数分成两个数,再把较大的数凑成10。

现在我们来解决6+9等于几,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计算9+6的经验来计算一下?学生自由计算,然后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比较一下9+6和6+9,你发现了什么?

生:9+6和6+9的结果相同

小结:

(1)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的交换律。

(2)计算“小数加大数”时,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完成观察一下,咱们今天学到的加法计算和前面有什么不同?两个数相加结果比10大就需要进位,像这样的加法就是进位加法,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我们算出了参加运动会的同学数,下面大家算一算参加志愿者的有多少人吧?(生独立计算,师进行指导)

生汇报预设:

生1:9+7=16,把7分成1和6,1与9结合是10,最后的结果就是16.生2:也可以把两个加数的位置颠倒过来,7+9=16.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独立填写得数

(2)指几名学生填写结果,集体分析订正。

(3)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秘密。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发现:如①都是9加几。②9加上的数和得数都是按顺序排列的。③得数都是十几。④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这些发现都是对的,应给予肯定:接着提问:你知道少的那个1到哪儿去了吗?进到十位上了。

四、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9+ 6= 15(名)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的交换律。

五、拓展练习

1,在○里填上“<、>或=”

9+4○14 14-9○7 4+7○12

15-4○4+8 13-6○11-5 15-4○2+9

2,一个加数是6,另一个加数是9,和是()。

3、被减数是16,减数是9,差是()。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一定又学到了不少知识,说给大家听一听。

七、作业设计

课本94页自主练习1、2、3、5、6题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领饮料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8—100页,8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境中理解8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8加几的进位加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8加几及相应的几加8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体验这种算法的便捷性。

课前口算:(3分钟)

1.9+2= 9+3= 9+5= 9+9= 9+4= 9+8=

2.把下列数分成2和几的形式

7 4 6 5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年级一班开运动会报名的情况,运动会已经开始了,你想不想到热闹的场面去看一看?

出示:运动会上分发饮料的情境图的PPT

师:学校为了补充同学们消耗的能量和体力,给他们送饮料来了,他们的饮料怎样分配呢?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从情境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

(2)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3)一组一共领了多少瓶饮料?

(4)二组一共领了多少瓶饮料?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8加几的进位加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 “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

要解决“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一组领了8瓶果汁,二组领了7瓶果汁。)

现在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口算方法,并注意交流不同的方法。

学生一边口述,教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8+7=15(瓶)

+ 7 = 15 8 + 7 = 15

小结:看来同学们还是用凑十法的比较多,因为它用起来比较简便,在今后的练习中你会逐渐的体会到。优化算法,强调凑十法的简便性。

(2)解决 “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先独立解决,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想求出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必须知道一组领多少瓶,二组领多少瓶。从图上的信息中得出,一组领6瓶,二组领8瓶,所以6+8=14,即两组一共领14瓶矿泉水。)

(3)解决剩下的两个问题。

有了前面的经验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得出算式的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巩固练习1题,让生说说算式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2、巩固练习2题,圈一圈,算一算。

四.板书设计:

(1)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果汁?

8+ 7=15(名)

(2)两组一共领了多少瓶矿泉水?

6+8=14(名)

凑十法

五.拓展练习

1.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

5+8=()+()=()+()=()+()

2.()里最小能填几?

6+()>13 5+()>12 4+()>12

六、课堂小结:

学了今天的内容,相信你的计算能力、生活能力又增强了一步,你有哪些收获呢?

七、作业设计

课本99页自主练习3、4、5、题

八、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投沙包比赛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01——104页,投沙包比赛。

教学目标:

1、从实际情境中理解7、6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7、6加几的进位加法。学会正确的口算

2、鼓励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7,6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难点:

理解掌握凑十法

课前口算:

8+5= 8+7= 9+5=

9+7= 8+6= 9+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沙包游戏吗?操场上小朋友们也在玩投沙包游戏,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投沙包的PPT)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1号运动员1分钟投中了7个

2号运动员1分钟投中了6个

3号运动员1分钟投中了5个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2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3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下面我们重点解决“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这个问题。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知道,1号运动员投中7个,外面有4个,怎样算它一共投了多少个?你怎样列算式?

生列算式:7+4=

你打算怎样计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动手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或用圆圈代替沙包画一画)

然后汇报计算的方法。

谁先来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学生一边口述,教师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生: 7+3=10 10+1=11

生 : 7 + 4 = 11 7 + 4 = 11

上述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用凑十法比较简单,(此时优化算法,强调凑十法能帮我们快速算出结果)用凑十法可以看大数,拆小数,也可以看小数,拆大数。

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很快的判断出2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3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吗?……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理解运用,巩固算法。

刚才我们参观了这两场比赛,下面也让我们比赛一次好不好?

课本自主练习5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四、板书设计

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4 = 11 7 + 4 = 11

五、拓展练习

()里最大能填几?

7+()>11 8+()>14 9+()>15

六、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七、作业设计

课本102页自主练习1、2、3题

八、课后反思:

第五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7页0的认识,例1例3,8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4、正确书写0

5、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教学 重难点:

1`、0 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正确书写0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当节日的时候,人们总会放飞许多美丽的气球,你们见过吗?(幻灯演示)

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防飞前是几个?用数字几表示?放飞后小朋友没有气球了,用用什麽表示呢?

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数字0(板书)

二、教学例1

小朋友一个气球也没有了,佣0表示,0表示什麽?一个也没有用什麽表示?

出示吃鱼图:(1)这图话的谁?在赶什麽?

(2)原来有几条鱼?现在呢?

(4) 原来有3条鱼,用几表示?现在一条也没有,用几表示?

三、教学例2

1、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上有什麽?0在什麽地方?0 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直尺上开始这一段叫起点,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四、教学例3

1、老师示范书写0

2、学生书空

五、课堂活动

1、8页12

2、老师出示放大的方格图、引导学生认识方格,0在这里表示什麽?

从左3往右数,你发现了什麽?

还可以怎样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把求未知加数安排在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单设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启发学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未知加数的问题。教材把求和是10的算式中的未知加数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打基础的。

教学例题要先弄清图意,联系操作过程思考8个再放几个就放满10个,列出8+( )=10的算式,再引导讨论?( )?里填几。想想做做安排了信鸽送信、拔萝卜等练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馈、巩固所学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求未知加数的?方法

2?初步体会数的分与合和求未知加数的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

3?发展数学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智慧爷爷奖给我们一个智慧盒,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边讲述边打开礼盒,指名看看,并说给大家听,里面装了8个大苹果,还空着两格。

[评:由智慧爷爷送礼盒引起学生的好奇:里面究竟有什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二、观察探索,积极思维

1?出示情境图,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吗?可以怎样提出问题?想不想把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出来?

板书:8+( )=10。

揭题:这个( ) 为什么没有数?(因为2个格子里没有苹果,是空着的。)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 )里的数填上。(板书课题:求未知加数)

2?动手摆学具,独立思考,发现 ()里可填2。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 )里应填2?

小组长组织讨论,然后向大家汇报讨论情况。

板书:

(1)因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

(2)8和2合成10,所以8+(2)=10。

(3)10-8=2,( )里填2。

教师评价:从小组长汇报的情况看,求未知加数的方法很多,这是大家讨论交流的成功之处,祝贺你们。

[评:这一层次先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用语言叙述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为了突破难点,教学时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积累感性认识,再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不仅知道了( )应填几,还明白了求未知加数的几种方法。让学生互相评价,不再向老师汇报,减轻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应用拓展

1?独立完成6+( )=10。

2? 想想做做第1题信鸽送信。

讲述:信鸽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想请同学们帮帮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愿不愿意?请用铅笔引路,把信和邮局用线连起来。

在书上完成,小组学生互相检查。

教师评价: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信鸽,它们把这件好事告诉给了

小白兔。你们瞧,小白兔为了奖励大家,正背着篓子给大家拔萝卜呢!

3?出示课件小白兔拔萝卜,

让学生分两组进行拔萝卜比赛,初步体会□+□=10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8+□ 9+□

6+□ 7+□

4+□=10 5+□=10

2+□ 3+□

0+□ 1+□

鼓励拔得慢的小组不要灰心,以后继续努力,不要互相责怪。

4? 找朋友。(方法:4个学生持得数卡片,4个学生持算式卡片,边唱边找,手拉手成好朋友)

5? 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你是怎么比的?把想法告诉大家。

[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8+( )=10的思维过程迁移到6+( )=10中,让学生独立求出( )里应填4这个未知数,巩固求未知加数的方法。把练习题设计成活动形式来呈现,安排了学生喜欢的信鸽送信、小兔拔萝卜和找朋友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并让学生领悟□+□=10这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四、总结点拨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一件事自始至终有个交待的责任心,也让学生体验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数学教科书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又走到0面前说: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给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是那几个季节吗?

学生:知道。春夏秋冬。

教师:那现在是哪一个季节啊?

学生:秋天。

教师:对了,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看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是不是收获了很多东西啊?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学生:南瓜/花朵/老奶奶

二、进入新课

教师:有多少个南瓜呀?

学生:5个。

教师:有多少朵花?

学生:3朵/4朵。

教师:这样一会儿3一会儿5又一会儿4的,老师听着觉得很乱。我们应该按顺序来,老师教大家,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数。最小的数量是多少啊?

学生:1。

教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的呢?

学生: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对啦!老奶奶、小狗和玉米的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1表示。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

学生:2。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学生:2只鸭子/2个筐/2个盘子。

教师:很对。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

学生:3。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学生:3只小鸟/3盆花/3只蝴蝶。

教师:很棒,它们都是数量为3的东西,可以用数3表示,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学生:数4。

教师: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学生:4只小鸡/4朵向日葵。

教师:很对,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一、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过程方法: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两量间的大小

3、情感态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熟练应用〈、〉、=

难点: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体育老师刚才跟我说要组织几次跑步比赛,男生和女生跑接力赛,谁愿意参加?

二、新知

1、师选三名女生四名男生说:认我已经选好了准备比赛。

2、让生发现还不能比,因为男生女生的人数不一样。

3、师板书:43引出“〉”、“<”

4、怎样就可以比赛了?(再来一名女生)

5、指导书写“〉”、“<”“=”要注意笔画斜着点,重点指导起笔收笔

6、用你的学具摆出两个这样的数,并用数字卡片摆出他们的关系。

7、摆出1至5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在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能比大小的数?

三、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p24第一题)

2、()里可以填几

3〈()5〉()4〈()

3、猜猜图中共几人?说想法。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把今天学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板书:

4>33<44=4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教学图,动口、动手。让学生会读、数、写数字8、9,知道9以内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掌握8和9的组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让学生通过看、数、摆、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3、开拓思维,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8和9的书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序地数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导入新课

1.拍手游戏。出示卡片数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

2.揭题《认识8和9》,理解基数的含义,数数

师:你已经了解了关于8和9 的哪些知识了?

生:我知道8象葫芦,9象哨子(说出了他们的样子)

生:我知道8要小,9 要大(你怎么知道的?8 表示什么?9 呢?)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8和9(拍手,画画、摆学具。。。。)

反馈:数9以内的数(出示学生的作品多种方法数)

3.给数字卡片排队,巩固9以内数的顺序

师:可以怎么排?0—9 9----0

师:读一读这些数。可以怎么读?(渗透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以及奇数、偶数的意识)

4.比较数的大小

8〈 ( ) 9 〉( )

二、主题图,巩固8和9的认识,引导有序、有效的数数

三、找生活中的数

四、关于序数(蝴蝶图)

五、书写8和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字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一堂非常关键的课,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学生的计算方法就会有所不同,因此,要鼓励学生有个性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学过程

活动一: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动物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原来是小羊嘟嘟在过生日。小羊嘟嘟特意安排了一个庆祝会。小羊嘟嘟的好朋友来了。它们有的送来了蛋糕,有的送来了鲜花。小兔白白把家里的所有的牛奶都带来了。小狐狸点点看到其他小动物都带来了礼物,而自己却两手穿空空,觉得不好意思,也赶紧跑回家去把家里剩下的牛奶全都拿来了,不好意思地说:“小羊嘟嘟,我没有准备礼物,这几瓶牛奶送级你。”小羊嘟嘟开心地笑了:“谢谢!”看着小兔白白和小狐狸点点送的牛奶,小羊嘟嘟想:现在我有几瓶牛奶呢?

活动二:组织手操作,小组讨论反馈

1、看画面说图意。

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图意:

小兔白白送来9瓶牛奶,小狐狸点点送来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

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

(学生可发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办要能表达出图意就行。培养学生提问的肥力,逐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2、根据复述的图意,引导学生列出等式:9+5=

3、探讨算法。

师:你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小羊嘟嘟算一算到底有几瓶牛奶呢?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可以通过直接看算式用凑十的方法,也可以用学具(小棒、纽扣等)代替牛奶瓶进行操作。

先自己说一说、摆一摆,再小组合作,汇报自己的想法。小组汇报时要求学生做到:

(1)仔细听其他同学的算法,如果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2)在汇报时如果用到小棒,最好能边摆边说,而且要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集体汇报后,与以前学的不进位加法进行比较。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题策略:

(1)逐个数数。如从9开始一个一个地数,一直数到14。

(2)半按群数数。如从9开始数,接着10、12、14跳到数数。

(3)用凑十法计算。这部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较好,数感比较强。

(4)圈十按群计数:

①把5根小棒分成1根和4根,1根和9根凑成10,10根加4根合起来是14根。

②把9根小棒分成4根和5根,5根和5根凑成10,10根加4根合起来是14根。

活动三:故事延伸,方法迁移

刚才小朋友们帮助小羊嘟嘟解决了问题,小动物们都很高兴。长颈鹿哥哥还想请你们帮帮忙,算一算:9+3=、7+9=。

分小组活动,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说一说或摆一摆,做好后再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特别地逐个数数的同学通过练习是否掌握了凑十法。

活动四:实践运用

1、圈一圈、算一算。

师:长颈鹿哥哥的问题没有难倒我们。小鸟姐姐又送来了一封信,里面有四道题,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选做一题,并把你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四人全部完成后算顺利通过。

2、小猫钓鱼。

师:猫妈妈带着小猫到河边去钓鱼,这一次小猫钓鱼可认真了。猫妈妈钓的鱼放在大鱼缸里,小猫钓的鱼放在小鱼缸里。小猫心里可高兴了,它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说大鱼缸里有几条鱼,小鱼缸里有几条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说法:

①猫妈妈和小猫一共钓了几条鱼?

②猫妈妈比小猫多钓了几条鱼?

③小猫比猫妈妈少钓了几条鱼?

④小猫再钓几条鱼就和猫妈妈同样多?

活动五:游戏活动

事先准备1~10的卡片,游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示范做,然后再分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考虑到有些班级学生比较多,集体做这个游戏的效果也许不太理想,也可以把这个游戏改变成其他方式。

参考游戏:“比比谁算的多”(小组活动)

先在小纸片上分别写1、2、3、4、5、6、7、8、9、10这十个数。然后折起来,用抓阄的方式,抓到几就把它与9相加,4人小组在一分钟里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多。

课后么

1、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愿望和兴趣,学生回答得地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统一规范的语言来训练学生。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听、说、想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差异性和活动性,达到“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在本堂中。教师对课本中出现的几种方法不一定要逐一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以及“谁和谁同样多”。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使学生体验多、少和同样多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椅子和花片

学习方式:游戏活动、体验交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使学生能够进行高矮长短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身边的事例及实践活动,了解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铅笔、粉笔、线绳

学习方式:结合具体事物、讨论交流、实践活动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9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的体验,了解大小的含义,感受物体的轻重,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用天平表示的图,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亲自体验,感受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初步的数学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苹果、羽毛球、饮料和面包实物。

学习方式:观察讨论、亲自体验教学过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读数;掌握20以内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引进十进制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体会引进十进制的必要

[教学过程]

(黑板上贴出数字卡片、花、蝴蝶)

一、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猜一猜,数一数)

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一起玩个游戏,比眼力。看看谁看得又快又准。

图上有几个巧克力呢?(五个)

我们再来,图上有几个巧克力呢?(六个)

再来,注意看要变多咯,有几个?(10个)

这是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数我们还学过哪些?

我们一起来从小到大数一数。

谈话小朋友:在生活中,像这样,满10根捆一捆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昨天老师去买铅笔,我要买10根铅笔,营业员阿姨数都没数,就给我一捆,我很奇怪,一数这一捆正好有10根铅笔。满10根捆一捆,这样拿起来多简单啊!不要1根1根的去数。我又想买10本小本子,营业员阿姨又数都没数,给我了一包,猜猜里面有几本?这一条餐巾纸里面也有10包。

10个一是1个十(课件)

你能数出10根小棒捆一捆吗?满10根捆一捆,一捆是1个十,所以我们可以说,10个一是1个十。我们来轻轻读两遍把它记住了!

2.认识“十、十几”)

(1)12根

现在老师要你摆出12根小棒,你会用这种好方法摆一摆,能使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

你是怎样摆的?

生:左边摆1捆,右边摆2根,

师:1捆里面有多少根?对呀,学习数字10的时候,老师说过,满10根可以捆一捆。12根小棒,这样摆,使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是12根。这个方法真好!(课件出示)

(2)12根、11根、19根、20根

①12根:

刚才我们摆出了12根小棒,你能看着自己摆的小棒

②11根;

如果拿走1根,看看现在是多少根?师贴出11根,老师觉得这个数很特别,你知道特别在哪吗?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黑板出示小棒和数字)

③19根:你能快速摆出19根小棒吗(学生摆的时候,老师在上面摆)19根,先摆1捆,再摆9根,对吗?谁也摆对了?

④20根

如果我们在19根旁边再添一根,现在变成多少根了?对极了!满20根了!右边单根的满多少根了?满10根我们又可以怎样了?现在你桌上有几捆了举起来给我看看! 2捆就是多少根小棒?把小棒轻轻的放在铅笔盒旁边,然后看上面.

2个十是多少?你们真聪明!刚才我们摆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数:20。几个十是20?(20黑板出示小棒和数字)(板书2个十是20)

(3)草莓雨伞(14 17)

数好了花儿蝴蝶,我们来数草莓小伞吧!估一估,草

莓多还是小伞多?猜对了!(如答案不同:到底谁猜对了呢,知道了它们的个数就知道谁多了!图上的草莓东西既不能像小棒一样满10个捆一捆,也不能像花儿蝴蝶一样先摆出10个,有什么好办法,使我们更快的看出有多少个呢?数一个就可以在草莓上划一下做一个记号,满10个圈一圈。

三、练习

(1、抓一把小棒,数数有多少根)

2、11-20

(1)补缺少的数13、15、18(教师贴出11-20各数)

看!在活动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数,-------,

它们都比10大,它们也想从小到大排排队!哪个数排在10的后面呢?

(2)揭示课题:这些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11-20的各数

(3)从7数到17,从11数到20

(4)提问题

师:这些新朋友乖乖的从小到大排好队了!一起来读一读。看到这儿也有很多数,小明有4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比12多1的数是几

和18相邻的数是几和几?

10和12中间的数是几?

15在几和几的中间?

3、0-20

(1)我们以前认识了0-10,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1、12……

从0到20,我们都会一个一个数,那么从0开始,你会2个2个数吗?5个5个数呢?10个10个数会吗?100

(2)下面来数数生活中的物体

这是什么呀,鞋子!2只鞋子是一双,这里一共有多少只鞋呢这么快!你是怎样数的?

这是?香蕉,一把有几只香蕉?怎样数,更快!

(3)0-20,这些数,有大有小,你能帮他们从小到大排一排吗?谁最小?接下来是?

4、找生活中的数

(1)身边的数:尺、书

尺:看!老师学习上的好帮手尺子请来了。看到这些数了吗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来越大?

数学书:15页19页

在我们的数学书上也藏着今天学习的数呢!我们来翻书比赛吧!我说一个页数,看谁最先找到。第15页,是小猴捞月亮的这一页,你找到了吗再翻到第19页,你怎么翻的这么快你是从15页开始往后翻还是往前翻为什么呀?

(2生活中的数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见这到些数。

老师收集了几张图片,找一找这些图上面的数。

(图1)公交站牌

提问:这是18路公交车的站牌。你看到了哪个数

(图2)绿灯

提问:这是什么12是绿灯闪烁的秒数,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谁知道12后,下个数是几接对!红绿灯上秒数的变化是从大到小的,当从12变为0时,变为接下来绿灯会当到0时就显示黄灯了.一会儿马上要变红灯了.我们过马路的时候要知道,绿灯行,红灯停。

(图3)米袋

提问:见过这样的图吗大米重20千克,这里的千克是表示重量的单位。平时我们要节约粮食.

(图4)电梯图

提问:这是电梯的按钮。如果小红家在10楼,她想去16楼的好朋友家去玩,小红就按了数16,那电梯开始是往上还是往下我们一起说一说电梯里数的变化,10接下去是-------.

四、课堂总结

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些数吗?我最喜欢其中一个数,它比12大,你猜猜是哪个数(大了小了----)是18,现在大人的身份证号码就是有18个数字组成的,同时,它也是一个很吉利的数!你最喜欢哪个数请你用这个数说一句话。

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字世界,数字无处不在!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我们会越来越聪明的!

[板书设计]

认识11~20各数

(10)个一是1个十

(2)个十十20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因此我先让孩子复习了0~10的数,从而导入新课:认识11~20各数。这样的导入,既使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

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对星空中的一些星座(由7颗星组成的)的星星计数。

2.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3.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星座知识。

能力目标

1. 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2. 在画点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重点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纸上画出星图。

教学准备:

1. 教师方面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小圆片

2. 学生方面的准备:课前有关星座的知识探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美丽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芒,可爱的小星星在对你调皮地闪动着大眼睛,这些星星用直线连接起来,就形成很多的星座。请学生分组交流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星座的知识。

2. 个别回答:你知道有哪些星座吗?星座对于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

3. 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新授实施

1. 教师边操作多媒体课件,边介绍:天鹅座、狮子座、猎户座,北斗七星座。

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同样是7颗星星,可是由于排列的位置不一样,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星座。

2. 请你用7个小圆片模仿摆出以上的四个星座,教师巡视辅导。

3. 你还能用7个小圆片摆出其他的形状,并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评比:谁的星座最可爱、最美丽?

4. 小结:奥妙无穷的宇宙世界等着小朋友长大以后去探索、去求知。

三、练习尝试

1.我们可以把这些星星看作是一个小圆点,然后我们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星座。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画画看呢?(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星座带领小朋友尝试画)

师:先画4个圆点,将点与点用线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形成一幅星座图。

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画4个圆点来画出星座。

2. 想一想,画一画:用4个圆点、5个圆点创作出其他的星座,小组内交流评比。

3. 教师指导写数:7的写法

四、探究巩固

1. 比一比,赛一赛:我是小小天文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来发明星座,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2.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分类过程,能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或者是按自己定的标准分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验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分类实物、图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用课件出示图片。

淘气小朋友的房间,是不是整齐呢?看了淘气和笑笑的房间你有什么感觉?那我们一起帮淘气整理房间好吗?

看到笑笑的房间,你有什么想说的?

看到淘气的房间呢?我们怎么做来使淘气的房间变整齐?(整理一下)如何整理?

2、思考方法。

师:那你准备怎样整理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课件演示:整理房间

用课件演示整理的过程。刚才小朋友说把书、笔、文具盒放在一起,为什把它们放在一起呢?因为它们都是同一类的,是学习用品,那接着应该把什么和什么放在一起?(同时板书:学习用品、玩具、服装。)课件演示整齐的房间问小朋友,现在整齐了吗?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

小结:大家把学习用品放在了一起,把玩具放在一起,把衣服放在一起,把相同或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方法就叫分类。(板书课题:分类)我们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房间,使整个房间又干净又整齐。大家以后要养成自己动手整理房间的好习惯,做个勤快的好孩子。能做到吗?

二、课堂练习。

1、整理两类事物。

(1)给动物涂色。(课件出示动物图片)

师:刚才我们整理了房间,现在我请大家看一看可爱的小动物,你们认识吗?一起说说它们的名字吧。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请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师:你认为应该把哪些动物涂上颜色?把你的想法跟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哪个小朋友愿意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把小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会飞的,已涂上了颜色,一类是不会飞的。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会飞的动物有什么特点?那我们也学着会飞的动物飞一飞好吗?站起来飞吧!

(2)、分水果蔬菜。

师:小朋友们爱吃水果和蔬菜吗? 老师这准备了一些水果和蔬菜,瞧,这是--。(学生齐说水果和蔬菜的名字)你能分清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两位朋友,一位是水果娃娃,一位是蔬菜娃娃,现在老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一个小朋友把水果图移到水果娃娃的下面,一个小朋友把蔬菜图移到蔬菜娃娃的下面,其他小朋友看一看,他们分对了吗?你们还喜欢吃哪些水果和蔬菜?(同学们吃过的蔬菜可真不少,蔬菜中含有很多维生素,对人非常有好处,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

2、整理多类事物。

(1)举牌游戏。

请小朋友看屏幕上都有什么?学生说物体的名字。老师还给每个物品编了号呢!看1、2、3一直到12号,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物品分成3类,一类是玩具,一类是文具,一类是服装鞋帽。老师发给了小朋友3个牌子,一个上面写的是玩具,一个上面写的是文具,还有一个写的是服装鞋帽,(跟老师读一读。)牌子放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举牌游戏,请大家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指一个物品你很快地想一想它是哪一类,并把它说出来。明白了吗?

板书设计:

整理房间

学习用品 玩 具 服 装

教学反思:

借助学生熟悉的两个人物淘气和笑笑,他们很感兴趣,非常自然地引出了整理房间这个课题,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整理房间后,又顺利地介绍了什么是分类。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学到的很多,不仅仅有书本知识,重要的是还学会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良好习惯以及课堂中的好习惯。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学习内容:p14~16;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习重点: 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学习难点: 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1~5数字卡片;投影仪;计数器;小木棒

预设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二、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四、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4)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五、练习

p21练习二 1、2、3、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比较——比大小、比轻重、比长短、比多少、比高矮

二、认识10以内的数

三、认识物体——认识立体图形

四、合与分

五、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六、分类

七、认识11~20各数

八、认识钟表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

九、20以内的加法

第一单元: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科书是在第一课“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比较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结合学生的游戏和身边熟悉的事物,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简单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等。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书本内容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交流,丰富和提高。使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学习中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高、矮”“长、短”“大、小”和“轻、重”的含义,会判断并会用这些术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游戏”“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的思想和方法,经历将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情都是数学的内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总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同样多、多些、少些

第二课时:高矮、长短的认识

第三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认识10以内的数。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受过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对10以内的数有所了解,

认识10以内的数

课题、0的认识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后,认识比较抽象的“0”。教学时通过连续的演示过程,让学生体验0的产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0也和5、4、3、2、1一样,也是一个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本课的主要内容有:0的产生——0的意义——0还表示什么(开始、分界线)——生活中的0(站位)——0的写法(示范—描红—独立写)因此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0的意义,学写0。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0的意义,体会0在生活中的作用,建立数感。

0的含义比较广泛,除了表示没有、起点外,还可以表示界限,表示号码中的空位。这些知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感受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可以了。

课题、6-9各数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安排在1-5的认识之后,已有了1-5认识的基础。

6-9的认识主要内容有:6-9的基数含义:数数抽象出数表述6-9的数表示的实物;6-9的写法:示范描写独立写,渗透数的顺序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是数出来的,学写数字,会用6-9的数字表示事物的个数,建立数感。

数是从具体事物的数量里抽象出来的。“数”是一类等价集合在元素的个数方面的共同属性。因此多数、多说,学生对数的概念就比较清楚了。

课题10的认识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0----9各数后认识10。教学时通过观察,让学生体验10的产生感知数的横向联系。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10的意义学写10。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10的意义,体会10在生

活中的作用,建立数感。

课题:>=<

使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其他的方法比较多少。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境中,通过演一演,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经历把“同样多”、“多”、“少”

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课题:顺序

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课题:顺序

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课题:有趣的数字

有趣的数字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介绍了各种有趣的数字,包括印刷体、手写数字、中国数字、计数器上的数、以及古代石块和结绳记数等内容。还安排了用小棒

(火柴棒)拼方块字的游戏。

第三单元认识物体

分一分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了解它们的外部牲,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

搭积木

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经历摆一摆、推一推、搭一搭等实践活动过程。

玩泥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

经历“玩泥巴”的全过程

第四单元合与分

课题:合与分

在动手摆的基础上,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课题:7的组合

1、进一步经历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操作过程。

2、知道并能写出6、7的组成。3、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如:1和6组成7,2和5组成7,3和4组成7,6和1组成7,5和2组成7,4和3组成7.

课题:分一分

经历把一个整体分成任意两部分的过程。能根据分的过程和结果,说出8、9的组成。

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等动的情境中,经历8、9的分解过程,根据“分”的结果体会“合”的情况

第4课时

教学内容:10的组成。教材第40—41页

第五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第二课时:五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⒈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加法算式,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⒉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提出加法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例题:4只灰兔和一只白兔,合起来是5只兔子。

板书:4+1=5或1+4=5

第三课时:五以内的减法

教学内容:⒈认识“-”,会读减法算式,会计算5以内的减法。

⒉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操作活动,体会减法的意义。

⒊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活动。

例题:从5个里面拿走2个,还剩3个,可以用算式表示。你知道怎么表示吗?

5-2=3

第四课时:童话故事

教学内容:

⒈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⒉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⒊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个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情境图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计算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一共有几只猴子”

观察情景图,能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10的简单加减问题,并会计算。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计算和观察,使学生了解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一样,巩固所学知识。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加法表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或点子图中的简单规律。

第十课时整理10以内减法表

教学内容:

能把10以内的减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减法表中,能发现减法表的简单规律,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第十一课时动物乐园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能选择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写出算式表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第六单元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按自己确定的标准对立体图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善于观察的品质。

第七单元认识11—20各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并能准确的读出11-20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动”的情景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达到熟练的数11-20各数,然后进一步学习认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11~20各数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过程中,体验“10个一是一十”的合理性。知道10个一是一十和11~20各数的组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11~20各数之间都有哪些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知道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钟表,会看整时、半时。

让学生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时间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使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1.区分时针和分针呢?2.整时、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的特点。3.画时针,分针

第二课时:大约几时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上表示的“几时刚过”“快几时啦”和“大约是几时”等。

第九单元20以内的加法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的计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二、教材分析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了“包装糖果”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的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初步认识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物品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但实际所需的包装纸又比物体的表面积大,因而教师要和学生理清本课研究的是“接口处不计”的包装方式,这样的活动才能和生活进行有效沟通。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四、教法学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难点是: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来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说“加油!我是最棒的!”。(生齐说)

师:为了今天这节课,老师也把自己包装了一下。做了发型,还买了件新衣服呢。你们想对李老师说些什么?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生:可以)上课!

通过课前交流,既可以消除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恐惧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气氛,它是“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二)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包装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包装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再过几天就是李老师的4岁小侄子的生日,我买了盒蛋卷,(课件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蛋卷盒(10cm×8cm×5cm))老师也打算把这盒蛋卷包装后送给他,(课件演示用包装纸包装蛋卷盒)在包装时我遇到了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问题:如果接头处不计,最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

师:谁能帮老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就是计算它的表面积。)怎么计算你可以说说吗?(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计算一下这个长方体蛋卷盒的表面积好吗?(生完成后交流反馈,课件展示老师的计算。)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下面组合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打

下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三)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师:老师的爱人也买了一盒同样的蛋卷,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340cm,两个就是需要680cm。)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可以合起来包装,就不是680cm了。)

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680cm包装纸呢?(有的面重合起来了。)

师:重合的面在包装时需要用包装纸包装吗?(不需要)

师:可以怎样包装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学生同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

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名展示,老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重合的面不同。)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生:两个最大的面。)

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大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生: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小面。)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生:第一种)

问:第一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预设学生回答:可以根据组合后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直接计算出表面积;也可以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指名回答)(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表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一致)师: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吗?(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二个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三个、四个或者多个长方体拼摆的基础,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寻找最节约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再组织交流,达到一种资源的共享。

四、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师:李老师的孩子也想买一盒送给他的小弟弟,你能帮李老师想一想三盒蛋卷可以怎样包装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学生小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3-2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有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激励每人学生说出计算4+1=5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有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

五、教法、学法

⑴情景教学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化重组,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导入新课时,我先创设一个十分熟悉而有趣的动感画面,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到了最高处。

⑵直观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直观的画面。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都凭借直观的画面,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活泼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发展。

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巩固、内化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教具准备:

树林情景图、P24-做一做的图片(做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出示一个多媒体的动感画面;然后老师导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树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组的小伙伴说一说。最后交流汇报:①大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一共有5只小鸟。②我看到树上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合起来就是5只,列式为:4+1=5(只)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1=5(只)。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老师导入:4加1等于5,你们是怎样算出来的?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流程: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②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③全班交流,代表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的说法:

第一种:我是看图1、2、3、4、5数出来的。

第二种:我是数手指头或小棒算出来的。

第三种:我会心算。

第四种:我先数4只,接着再数1只,就是5只了。

第五种:原来有4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5只小鸟,4和1组成5,所以4+1=5。(给予高度的评价)

(2)对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质疑:一道题有很多的算法,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进行计算比较简便。

(3)最后小结:老师介绍自己喜欢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因为这样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快。

(三)分层练习,辨析算理

(1)第一层练习:教科书24页上做一做的第1题。把左、右两幅图制成电脑课件,直观展示猫的活动情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同桌互相说说图意再填上数,并说说计算方法最后,可将算式3+2=5 2+3=5 排列起来,如:{3+2=5。}让学生比较异同,使学生直观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4页第2题也是通过(看图说图意填数说计算方法)的过程进行练习,最后把算式排列起来,加深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27页第4题的练习方式和前面两道题基本相同。

(2)第二层练习:联系生活,丰富联想。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如:①今天早上我吃了2个苹果,下午又吃了1个,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②今天妈妈买了3条金鱼回来,爸爸又买了2条,合起来有几条金鱼?

(3)第三层练习:分组进行拼图比赛。要求:先算出图片上算式的得数,然后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图画拼得最美,最后由学生互相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一面胜利红旗。

(四)总结、归纳:

先询问学生学会了什么?最后质疑。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新课程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思路: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2、分小组互相交流,探究发现。3、结合教学内容分层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4、总结、归纳,提出质疑。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这一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让学生用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且又迁移、默化地渗透了美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下载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的分与合 3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的分与合 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 案 总第 节教学内容或课题数一数教 学目 标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

    冀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精选)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熟练地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9、8、7、6、各加几的计算。会用凑十法计算式题。理解连加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连加计算。 过程......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10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数字10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面......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5的分与合 教学设计

    2-5的分与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 比较熟练地掌握数2、3、4、5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3. 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

    [苏教必修3]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散文中三峡的神韵”。 2、借助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人们常......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几倍3沪教版

    几倍教学目标:1.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算。2.能根据条件正确找出有关倍的关系。3.根据情景图,围绕几是几的几倍来自己编题并回答。教学重难点:知道求几是几的几倍用除法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

    一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拔河比赛)

    快乐的校园 信息窗3——拔河比赛 教学目标: 1、 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认识大于号、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