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植物在成长教学设计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植物
在成长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植物在成长
早春的校园是美丽的。嫩绿的小草从泥土里面钻出来,淘气的摆动着小脑袋,许多晶莹透亮的露珠在绿叶上滚动。它们的花通常都是很小的那种,如小星星一般,将一点可爱的娇小的花蕊托出来,努力地伸展着、快乐着。柳树的鹅黄并不惹眼,远远望去,一团一团,轻轻的,淡淡的,似那薄薄的黄雾,虚无飘渺。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枝干坚韧挺拔,像一把把巨大的绿绒大伞,那新长出的叶儿格外嫩,格外绿。小蜜蜂飞来了,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有时停在花瓣上采蜜,有时拍着翅膀到处玩耍。有几只麻雀也飞来了,它们停在高大的树上,唱歌,跳舞,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着春天。
《植物在成长》是四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单元”。二级目标是:能通过长期实验、观察、记录,认识事物,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了较好地达成二级目标,本单元用一个完整的长期种植活动贯穿始终,由《种子发芽了》、《茁壮成长》和《硕果累累》三组主题探究活动组成。其中包括7个长期实验、观察、记录活动,5个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探究性活动。由此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尊重事实,用事实的本来面目去探索规律;通过科学实践获得“事实与证据”,在长期种植植物的活动中,实验、探究、观察、证据“四位一体”,通过观察、记录植物成长的全过程,分阶段探究其生长发育的秘密,使学生发现—系列前所未闻的事实。
7个长期实验、观察、记录活动依次是:认识植物的种子→播种希望的种子→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一株黄瓜苗由哪些部分组成→静静绽放的花朵→记录果实的生长变化→植物的一生。
5个探究性活动分别是: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趣的运输→开放的花朵一样吗→植物的一生。
种子发芽了
【目标】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设计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土壤、水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塑料薄膜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与记录,认识种子的变化,并描述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怎样进行】
(1)认识种子
教师把准备好的花生、凤仙花、黄瓜等植物的种子,以及向日葵等少数果实发放给学生。先请学生辨认、区分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然后,聚焦种子,比较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植物的种子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尤其是果实中的瘦果和颖果极易被误认为是“种子”,应特别注意,不要给学生错误的概念(详见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第24页呈现出了四种植物“种子”的照片,其中,真正属于种子的只有花生和绿豆;向日葵是瘦果;小米粒既不是果实也不是种子,准确地说只是种子的一部分,因为谷子的果实是颖果,其果皮与种皮完全愈合,不能分离,在碾米的过程中,种子的一部分被碾掉了。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引出要进行实验的内容。
(2)种植种子
包括三个过程:
A材料和工具的准备。B简单的实验设计。教材上设计了两组实验,一组把水作为变量,另一组把温度和光照作为变量,并呈现出了实验提示。c设计实验过程记录表。
种植种子,教材上给出的只是一种实验设计,允许学生把温度、空气、水分等作为其中的一个变量进行不同的实验设计。
保温处理。初春的北方天气窄冷还寒,不是适宜的播种时节,对播下的种子要注意保温。
对种子的要求。选用生长发育期较短的根、茎、叶、花、果实明显的植物,如大豆、凤仙花、西红柿、黄瓜、蝴蝶花等等。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植物的一生”的概念。
(3)整理与交流
这是对种植种子过程的交流。重点应放在“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上,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变化过程。
(4)布置课外作业。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每次课结束后都要提醒学生下一步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应变参考】
.设计教材时凸现了两条线:一是长期实验、观察、记录活动主线:认识植物的种子→播种希望的种子→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一株黄瓜苗由哪些部分组成→静静绽放的花朵→记录果实的生长变化→植物的一生;二是探究性活动: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趣的运输→开放的花朵一样吗→植物的一生。
建议“长期实验、观察、记录活动”内容安排在课下完成,要提前安排;课堂上重点进行与此相关的探究性活动。
植物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就要生长发育,而生长发育是需要时间的。黄瓜等常见的植物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最短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拿出专门的时间上好这一单元内容的。可将该单元的内容计算在整体的课时之内,实施时分散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之中,化时间的零散为探究过程和知识结构上的完整。
2.《种子发芽了》用1课时完成,这仅在课堂上做是办不到的,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为此,建议:
(1)课堂上重点认识种子,讲授种植过程。种植种子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在时间允许时,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演示。
(2)及早种植。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时,布置课外活动:种植种子,并讲清楚种植种子的步骤。
茁壮成长
【目标】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器官的作用,探究根茎的作用,理解空气、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观察、探究、记录并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怎样进行】
(1)观察、记录、分析种植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发育由学生小组或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材上的“黄瓜种植日记”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教师组织各组整理种植日记,并进行综合分析,做成不同形式的记录本或统计图,形象、具体地表示小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记录表”要表现出观察日期、小苗高度、样本序号等项目,以便于不同植物间的比较。
“统计图”可以统计叶片生长情况,也可以统计一定时间内开放的花朵、结出果实的数目,还可以较为准确地统计出一个果实的生长速度。
(2)认识一株植物的组成部分
学生经过了课余时间的观察与研究,课堂上最好能用挂图检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
(3)有趣的传输
这是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学生经过了长期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之后,各组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根、茎、叶、花、果实比较齐全的幼苗。植物体是怎样长大的?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何处?这些物质是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之间是怎样运输的?……这是一个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实验:《有趣的运输》,即茎的运输作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选取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实验,用意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教师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与工具。
按照教材上的三个步骤依次进行。在温度较低时,这个实验可能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等待的过程中,可安排其他教学活动。
注意:刀片很锋利,一定要提示学生安全使用。
(4)观察、解剖花朵,比较雌雄花的不同
指导学生认识花的形态。不同的植物,花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有的花谢之后能结出果实?而有的花则不能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解剖花的结构。
美丽的鲜花都有艳丽的花瓣,除此之外,雌雄花还有很大的差别,如黄瓜,雌花内有雌蕊,雄花内有雄蕊。更多的花朵内则是雌雄蕊的统一体,如桃花。
需要注意的是,解剖花朵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非常细心。
硕果累累
【目标】乐于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描述植物的一生。
【怎样进行】
(1)观察、记录果实的生长变化
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对果实的详细观察和记录,知道了果实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并记录了其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理这些变化中,明确一种果实的生长周期。
解剖果实,重在了解果实的内部结构,使学生明确果实的组成,能够区分果实和种子。
(2)植物生长的主要过程
这是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后要给予学生的“果实”。学生可以总结实验记录进行概括归纳,可以对照一株完整的植物进行描述,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
这是一个化零为整的内化过程,应包括种子发芽、叶的生长、花的开放、果实的发育等几个连续的环节。
描述植物的一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表达形式,即能用文字概括上述几个环节。
(3)植物的一生
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一年生植物,什么是多年生植物,还要学会比较常见植物的六大组成部分的异同点。
(4)“种”萝卜。
这是一个趣味的制作活动,需要一定的技能,还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从萝卜的变化中,感悟到、了解到植物的一些特性。
教学参考资料
.根
维管植物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着和吸收作用,同时还有合成和贮藏有机物质以及进行营养繁殖的功能。
种子萌发后,由胚根发育的根,称为主根。大多数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主根继续生长,明显而发达。由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主根在生长一个短时期后,即停止生长而枯萎,并在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这些不定根也能继续发育,形成分枝,整个根系形如须状,故称须根系。
有些植物的根,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变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特性形成后,相继遗传,成为稳定的遗传性状。常见的变态根有:
肉质根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的变态根。它们是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长之用。这部分也是食用的部分。
块根植物侧根或不定根膨大而成。一株可以形成许多膨大的块根。常见的如甘薯的块根。
气生根生长在空气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种气生根没有根毛和根冠,不能吸收养分,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于气生根扎入土内,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树树冠得以发展,故有“独木成林”之感。
2.茎
维管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上面着生叶、花和果实。它具有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的作用。有的茎还具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功能。
茎上着生叶的位置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茎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有芽,当叶子脱落后,节上留有的痕迹叫做叶痕。
大多数种子植物茎的外形为圆柱形,也有少数植物的茎有其他形状,如唇形科植物的茎为方柱形,有些仙人掌科植物的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在木本植物茎的外形上,还可以看到芽鳞痕,可以看出树苗或枝条每年的芽发展时芽鳞脱落的痕迹,从而可以计算出树苗或枝条的年龄。
不同植物的茎在适应外界环境上,有各自的生长方式,使叶能在空间开展,获得充分阳光,制造营养物质,并完成繁殖后代的作用,产生了以下4种主要的类型。
直立茎
大多数植物的茎直立向上生长,如松、柏、杨、柳等。
缠绕茎
幼小时期较为柔软,不能直立,用茎干缠绕于支持物上。各类植物有一定的缠绕方向,有的是左旋,即依反时针方向旋转,如菜豆、牵牛花、茑萝、马兜铃等;有的是右旋,即依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忍冬等。此外,有的植物的茎既可左旋,也可右旋,称为中性缠绕茎,如何首乌的茎。
攀援茎
茎幼小时较为柔软,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按攀援结构的性质,又可分为5种;以卷须攀援,如南瓜、豌豆、葡萄的茎;以气生根攀援,如常春藤、洛石、薜荔的茎;以叶柄攀援,如旱金莲、铁线莲的茎;以钩刺攀援,如白藤、猪殃殃的茎;以吸盘攀援,如爬山虎的茎。
有缠绕茎和攀援茎的植物统称藤本植物。热带亚热带森林里藤本植物特别茂盛,形成森林内的特有景观。
匍匐茎
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于地面上,如甘薯、草莓等的茎。
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的过程,由于环境变迁,引起器官形成某些特殊适应,以致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叫做变态。地下变态茎可分为根状茎(如藕)、块茎(如马铃薯)、球茎(如荸荠)、鳞茎(如洋葱)。
地上的变态茎,多是茎的分枝的变态,有卷须、茎刺、叶状茎、肉质茎4种类型。
3.叶
典型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叶片是叶的最重要的部分,一般为薄的扁平体,这一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光合作用相适应。在叶片内分布着叶脉,具有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叶柄位于叶片基部,并与茎相连。叶柄的功能是支持叶片,并安排叶片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以接受较多阳光和联系叶片与茎之间水分及营养物质的输导。托叶位于叶柄和茎的相连接处,通常细小,早落。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的叫做完全叶。有的植物叶并不全具有这三部分,如丁香的叶没有托叶,莴苣的叶没有托叶和叶柄,叫做不完全叶。
每个叶上只有一个叶片的叫做单叶,象蓖麻、苹果、南瓜等。叶柄上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叫做复叶,例如花生叶柄上具4小叶。复叶按小叶排列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例如合欢的叶为羽状复叶。
各种植物的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着生次序叫做叶序,叶序有3种基本类型,即互生、对生和轮生。
在茎上每一节只生有一叶的叫互生叶序。互生叶序的叶子成螺旋状排列在茎上。如果任意取一个节上的叶为起点,螺旋而上,追溯到与起点叶在同一垂直线上的另一叶。同一垂直线上的两叶之间的螺旋距离叫做叶周。叶周中有一定数目的螺旋圈数和一定数目的叶。
茎的每一节上有两叶相互对生叫做对生叶序,例如丁香、薄荷等。在对生叶序中,下一节的对生叶常与上一节的叶交叉成垂直方向,这样两节的叶片避免相互遮蔽。
茎的每一节上着生3个或3个以上的叶,排成轮状,叫做轮生叶序。夹竹桃、金鱼藻的叶序为轮生叶序。
被子植物叶片的结构一般比较一致,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所组成。
4.花
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大约25万种被子植物中,就有25万种的花式样。但是所有的花仍有共同的结构图式,它们的组成通常为:
花托
花与茎连接的部分。
花萼
在花的最外面,对花的其他部分起保护作用。
花冠
通常可分裂成片状,称为花瓣。花瓣一般比萼片大。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花瓣的大小和形状有很大变化。有的很大,有的则相当细小,甚至退化成鳞片、刺毛或各种腺体。花冠除了具保护作用之外,花瓣的颜色和香味,对于吸引动物传粉起着重要作用。花冠之所以有各种鲜艳的颜色,是由于细胞中含有有色体和细胞液中的色素,并受细胞内、外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有些风媒花的花被很不明显,或呈绿色或近乎无色。
雄蕊群
一朵花中全部雄蕊的总称。各类植物中,雄蕊的数目及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常可做为植物分类和鉴定的依据。
雌蕊群
一朵花中所有雌蕊的总称。雌蕊位于花的中心,由着生胚珠的心皮所组成。心皮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一朵花中可能有一心皮或多个心皮组成为雌蕊群。由一个或多个心皮形成的雌蕊,常分化出基部能育、膨大的部分,称为子房,以及子房上面不育的部分,即花柱和柱头。
一朵花,如果具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等4部分,称为完全花;若缺少其中一部分者,则称为不完全花。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都有的,称为两性花;有些植物的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这种花称为单性花。只有雄蕊的为雄花,只有雌蕊的为雌花。如果雌花和雄花同在一株上,这种植株称为雌雄同株;如果雌花与雄花各自着生在不同的植株,则称为雌雄异株。
5.果实
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
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起传播与繁殖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也有不经传粉受精而结实的,这种果实没有种子或种子不育,故称无子果实,如无核蜜橘、香蕉等。此外,未经传粉受精的子房,由于某种刺激(如萘乙酸或赤霉素等处理)形成果实,如番茄、葡萄,也是无种子的果实。
多数被子植物的果实是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来的,叫做真果。如桃、大豆的果实;也有些植物的果实,除子房外尚有其他部分参加,最普通的是子房和花被或花托一起形成果实。这样的果实,叫做假果,如苹果、梨、向日葵及瓜类的果实。
多数植物一朵花中只有一个雌蕊,形成的果实叫做单果。也有些植物,一朵花中具有许多离生雌蕊聚生在花托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许多小果聚生在花托上,叫做聚合果,如草莓。还有些植物的果实,是由一个花序发育而成的,叫做复果或称花序果、聚花果,如桑、凤梨和无花果。果实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主要类型的果实简述:
聚合果
一朵花中有许多相互分离的雌蕊,由每一雌蕊形成一小的果实,并相聚在同一花托上形成一果实,称为聚合果,如莲、草莓、蛇莓。
聚花果
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为一个果实,称为聚花果,如桑、无花果。
单果
一朵花中只有一枚雌蕊,由该雌蕊发育为一个果实,称为单果,如苹果、桃、扁豆。常见的单果有下列几种:
(1)蓇葖(tu)果
由单个心皮或数个分离的心皮形成的果实,内含一粒至数粒种子,成熟后沿着生胚珠的一侧或另一侧开裂。
(2)荚果
由单个心皮发育而成的果实。一室,内含2个或2个以上的种子,成熟后果皮沿两侧自下而上裂开。荚果是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3)蒴果
由结合的2个以上的心皮形成的果实。由于心皮连合的方式不同,而有一室或多室之分,每室均有多树种子。开裂的方式有多种。
(4)角果
由结合的二个心皮形成的果实。原为一室,后来由于心皮边缘合生处向中央生出一隔膜,将子房分为二室,这一隔膜称假隔膜。果实成熟后,果皮从二侧裂开,成二片脱落,只留假隔膜在果柄上,种子附在假隔膜上。角果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两种,前者的长超过宽好多倍,后者的长度近相等。角果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5)瘦果
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皮与种皮极易分离,但只有一室,内含一种子。菊科植物的果实全为瘦果。
(6)颖果
由单个心皮,一室,内含一种子形成的果实。其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果实小,常误认为种子。颖果是禾本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
(7)翅果
由单个或数个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皮的一端或四周由子房壁向外延伸翅状的薄片,适于风力传播。
(8)坚果
由2个或2个以上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实成熟后,外果皮坚硬呈木质并干燥,内含一种子。
(9)双悬果
由2个合生心皮的雌蕊形成,子房2室,每室一个种子,果实成熟时,分离成两个果瓣,并悬在中央的果柄上端,果皮干燥,但不开裂。
(10)瓠果
由三枚结合的心皮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浆果。果实的肉质部分是由子房的花托共同发育而成,内含许多种子。瓠果是葫芦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
(11)核果
由一心皮形成的果实。外果皮较薄,肉质或革质,中果皮肥厚多肉,内果皮坚硬成核,核内着生种子。
(12)浆果
由一心皮或数枚结合的心皮形成的果实。含种子一个或数个,外果皮极薄,中果皮、内果皮肉质化,浆汁很丰富,种子存于果肉内。
(13)梨果
由多枚结合的心皮与花托、花萼的基部共同形成。果实上很厚的果肉部分是由花托所形成,肉质部分以内才是果皮部分。花托和外果皮,外果皮和中果皮均无明显界限。内果皮由木质化的厚壁细胞所组成,呈皮纸状。
(14)柑果
由多枚结合的心皮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浆果。果实的外果皮为坚韧革质,有许多含芳香油的油囊;中果皮疏松髓质,有许多维管束分布其间;内果皮膜质,分为若干室,室内充满含汁的细胞,它是由内果皮内壁的毛茸发育而成,是这类果实的食用部分。柑果是芸香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
6.种子
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胚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发育完全的胚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组成。胚乳中最普通的储藏物质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还有碳水化合物。一般常把成熟的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两大类。
种子成熟离开母体后仍是生活的,但各类植物种子的寿命有很大差异。其寿命的长短除与遗传特性和发育是否健壮有关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植物种子寿命很短,如巴西橡胶的种子生活仅一周左右,而莲的种子寿命很长,生活长达数百年以至千年。
第二篇: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植物在成长教学设计
实验,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认识土壤、水与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塑料薄膜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与记录,认识种子的变化,并描述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进行】(1)认识种子
教师把准备好的花生、凤仙花、黄瓜等植物的种子,以及向日葵等少数果实发放给学生。先请学生辨认、区分什么是果实,什么是种子。然后,聚焦种子,比较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植物的种子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尤其是果实中的瘦果和颖果极易被误认为是“种子”,应特别注意,不要给学生错误的概念(详见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第24页呈现出了四种植物 “种子”的照片,其中,真正属于种子的只有花生和绿豆;向日葵是瘦果;小米粒既不是果实也不是种子,准确地说只是种子的一部分,因为谷子的果实是颖果,其果皮与种皮完全愈合,不能分离,在碾米的过程中,种子的一部分被碾掉了。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总结,引出要进行实验的内容。(2)种植种子 包括三个过程:
种植种子,教材上给出的只是一种实验设计,允许学生把温度、空气、水分等作为其中的一个变量进行不同的实验设计。
保温处理。初春的北方天气窄冷还寒,不是适宜的播种时节,对播下的种子要注意保温。对种子的要求。选用生长发育期较短的根、茎、叶、花、果实明显的植物,如大豆、凤仙花、西红柿、黄瓜、蝴蝶花等等。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植物的一生”的概念。(3)整理与交流
这是对种植种子过程的交流。重点应放在“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上,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变化过程。
(4)布置课外作业。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每次课结束后都要提醒学生下一步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应变参考】
1.设计教材时凸现了两条线:一是长期实验、观察、记录活动主线:认识植物的种子→播种希望的种子→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一株黄瓜苗由哪些部分组成→静静绽放的花朵→记录果实的生长变化→植物的一生;二是探究性活动: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有趣的运输→开放的花朵一样吗→植物的一生。
建议“长期实验、观察、记录活动”内容安排在课下完成,要提前安排;课堂上重点进行与此相关的探究性活动。
植物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就要生长发育,而生长发育是需要时间的。黄瓜等常见的植物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最短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拿出专门的时间上好这一单元内容的。可将该单元的内容计算在整体的课时之内,实施时分散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之中,化时间的零散为探究过程和知识结构上的完整。2.《种子发芽了》用1课时完成,这仅在课堂上做是办不到的,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为此,建议:
(1)课堂上重点认识种子,讲授种植过程。种植种子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在时间允许时,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演示。
(2)及早种植。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时,布置课外活动:种植种子,并讲清楚种植种子的步骤。茁壮成长 【目标】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器官的作用,探究根茎的作用,理解空气、阳光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观察、探究、记录并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进行】
(1)观察、记录、分析种植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观察、记录小苗的生长发育由学生小组或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材上的“黄瓜种植日记”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教师组织各组整理种植日记,并进行综合分析,做成不同形式的记录本或统计图,形象、具体地表示小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记录表”要表现出观察日期、小苗高度、样本序号等项目,以便于不同植物间的比较。“统计图”可以统计叶片生长情况,也可以统计一定时间内开放的花朵、结出果实的数目,还可以较为准确地统计出一个果实的生长速度。(2)认识一株植物的组成部分
学生经过了课余时间的观察与研究,课堂上最好能用挂图检验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3)有趣的传输
这是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学生经过了长期的实验、观察和记录之后,各组种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根、茎、叶、花、果实比较齐全的幼苗。植物体是怎样长大的?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何处?这些物质是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之间是怎样运输的?„„这是一个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实验:《有趣的运输》,即茎的运输作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选取了一个简单而直观的实验,用意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课前教师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与工具。
按照教材上的三个步骤依次进行。在温度较低时,这个实验可能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等待的过程中,可安排其他教学活动。
注意:刀片很锋利,一定要提示学生安全使用。(4)观察、解剖花朵,比较雌雄花的不同
指导学生认识花的形态。不同的植物,花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有的花谢之后能结出果实?而有的花则不能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很容易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解剖花的结构。美丽的鲜花都有艳丽的花瓣,除此之外,雌雄花还有很大的差别,如黄瓜,雌花内有雌蕊,雄花内有雄蕊。更多的花朵内则是雌雄蕊的统一体,如桃花。需要注意的是,解剖花朵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非常细心。3 硕果累累
【目标】乐于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等;描述植物的一生。【怎样进行】
(1)观察、记录果实的生长变化
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对果实的详细观察和记录,知道了果实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并记录了其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理这些变化中,明确一种果实的生长周期。
解剖果实,重在了解果实的内部结构,使学生明确果实的组成,能够区分果实和种子。(2)植物生长的主要过程 这是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后要给予学生的“果实”。学生可以总结实验记录进行概括归纳,可以对照一株完整的植物进行描述,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
这是一个化零为整的内化过程,应包括种子发芽、叶的生长、花的开放、果实的发育等几个连续的环节。
描述植物的一生,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表达形式,即能用文字概括上述几个环节。(3)植物的一生
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一年生植物,什么是多年生植物,还要学会比较常见植物的六大组成部分的异同点。(4)“种”萝卜。
这是一个趣味的制作活动,需要一定的技能,还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从萝卜的变化中,感悟到、了解到植物的一些特性。教学参考资料 1.根
维管植物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着和吸收作用,同时还有合成和贮藏有机物质以及进行营养繁殖的功能。
种子萌发后,由胚根发育的根,称为主根。大多数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主根继续生长,明显而发达。由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主根在生长一个短时期后,即停止生长而枯萎,并在茎基部节上产生大量不定根,这些不定根也能继续发育,形成分枝,整个根系形如须状,故称须根系。
有些植物的根,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变态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这种特性形成后,相继遗传,成为稳定的遗传性状。常见的变态根有:
肉质根 如萝卜、胡萝卜、甜菜的变态根。它们是由主根以及胚轴的上端等部分膨大形成,在肥大的主根中,薄壁组织细胞内贮存大量养料,可供植物越冬和次年生长之用。这部分也是食用的部分。
块根 植物侧根或不定根膨大而成。一株可以形成许多膨大的块根。常见的如甘薯的块根。气生根 生长在空气中的一种变态根,如榕树的枝干上长出许多不定根,可以一直垂入到土壤。此种气生根没有根毛和根冠,不能吸收养分,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有呼吸的功能。由于气生根扎入土内,起了支持作用,使榕树树冠得以发展,故有“独木成林”之感。2.茎
维管植物地上部分的骨干,上面着生叶、花和果实。它具有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的作用。有的茎还具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功能。
茎上着生叶的位置叫节,两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茎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有芽,当叶子脱落后,节上留有的痕迹叫做叶痕。
大多数种子植物茎的外形为圆柱形,也有少数植物的茎有其他形状,如唇形科植物的茎为方柱形,有些仙人掌科植物的茎为扁圆形或多角柱形。在木本植物茎的外形上,还可以看到芽鳞痕,可以看出树苗或枝条每年的芽发展时芽鳞脱落的痕迹,从而可以计算出树苗或枝条的年龄。
不同植物的茎在适应外界环境上,有各自的生长方式,使叶能在空间开展,获得充分阳光,制造营养物质,并完成繁殖后代的作用,产生了以下4种主要的类型。直立茎 大多数植物的茎直立向上生长,如松、柏、杨、柳等。缠绕茎 幼小时期较为柔软,不能直立,用茎干缠绕于支持物上。各类植物有一定的缠绕方向,有的是左旋,即依反时针方向旋转,如菜豆、牵牛花、茑萝、马兜铃等;有的是右旋,即依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忍冬等。此外,有的植物的茎既可左旋,也可右旋,称为中性缠绕茎,如何首乌的茎。有缠绕茎和攀援茎的植物统称藤本植物。热带亚热带森林里藤本植物特别茂盛,形成森林内的特有景观。
匍匐茎 茎细长而又柔弱,蔓延生于地面上,如甘薯、草莓等的茎。
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的过程,由于环境变迁,引起器官形成某些特殊适应,以致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叫做变态。地下变态茎可分为根状茎(如藕)、块茎(如马铃薯)、球茎(如荸荠)、鳞茎(如洋葱)。
地上的变态茎,多是茎的分枝的变态,有卷须、茎刺、叶状茎、肉质茎4种类型。3.叶
典型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叶片是叶的最重要的部分,一般为薄的扁平体,这一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光合作用相适应。在叶片内分布着叶脉,具有支持叶片伸展和输导水分、营养物质的功能。叶柄位于叶片基部,并与茎相连。叶柄的功能是支持叶片,并安排叶片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以接受较多阳光和联系叶片与茎之间水分及营养物质的输导。托叶位于叶柄和茎的相连接处,通常细小,早落。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的叫做完全叶。有的植物叶并不全具有这三部分,如丁香的叶没有托叶,莴苣的叶没有托叶和叶柄,叫做不完全叶。每个叶上只有一个叶片的叫做单叶,象蓖麻、苹果、南瓜等。叶柄上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叫做复叶,例如花生叶柄上具4小叶。复叶按小叶排列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例如合欢的叶为羽状复叶。
各种植物的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着生次序叫做叶序,叶序有3种基本类型,即互生、对生和轮生。
在茎上每一节只生有一叶的叫互生叶序。互生叶序的叶子成螺旋状排列在茎上。如果任意取一个节上的叶为起点,螺旋而上,追溯到与起点叶在同一垂直线上的另一叶。同一垂直线上的两叶之间的螺旋距离叫做叶周。叶周中有一定数目的螺旋圈数和一定数目的叶。
茎的每一节上有两叶相互对生叫做对生叶序,例如丁香、薄荷等。在对生叶序中,下一节的对生叶常与上一节的叶交叉成垂直方向,这样两节的叶片避免相互遮蔽。
茎的每一节上着生3个或3个以上的叶,排成轮状,叫做轮生叶序。夹竹桃、金鱼藻的叶序为轮生叶序。
被子植物叶片的结构一般比较一致,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所组成。4.花
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大约25万种被子植物中,就有25万种的花式样。但是所有的花仍有共同的结构图式,它们的组成通常为: 花托 花与茎连接的部分。
花萼 在花的最外面,对花的其他部分起保护作用。
花冠 通常可分裂成片状,称为花瓣。花瓣一般比萼片大。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花瓣的大小和形状有很大变化。有的很大,有的则相当细小,甚至退化成鳞片、刺毛或各种腺体。花冠除了具保护作用之外,花瓣的颜色和香味,对于吸引动物传粉起着重要作用。花冠之所以有各种鲜艳的颜色,是由于细胞中含有有色体和细胞液中的色素,并受细胞内、外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有些风媒花的花被很不明显,或呈绿色或近乎无色。
雄蕊群 一朵花中全部雄蕊的总称。各类植物中,雄蕊的数目及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常可做为植物分类和鉴定的依据。
雌蕊群 一朵花中所有雌蕊的总称。雌蕊位于花的中心,由着生胚珠的心皮所组成。心皮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一朵花中可能有一心皮或多个心皮组成为雌蕊群。由一个或多个心皮形成的雌蕊,常分化出基部能育、膨大的部分,称为子房,以及子房上面不育的部分,即花柱和柱头。
一朵花,如果具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等4部分,称为完全花;若缺少其中一部分者,则称为不完全花。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都有的,称为两性花;有些植物的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这种花称为单性花。只有雄蕊的为雄花,只有雌蕊的为雌花。如果雌花和雄花同在一株上,这种植株称为雌雄同株;如果雌花与雄花各自着生在不同的植株,则称为雌雄异株。5.果实
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
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起传播与繁殖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也有不经传粉受精而结实的,这种果实没有种子或种子不育,故称无子果实,如无核蜜橘、香蕉等。此外,未经传粉受精的子房,由于某种刺激(如萘乙酸或赤霉素等处理)形成果实,如番茄、葡萄,也是无种子的果实。
多数被子植物的果实是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来的,叫做真果。如桃、大豆的果实;也有些植物的果实,除子房外尚有其他部分参加,最普通的是子房和花被或花托一起形成果实。这样的果实,叫做假果,如苹果、梨、向日葵及瓜类的果实。
多数植物一朵花中只有一个雌蕊,形成的果实叫做单果。也有些植物,一朵花中具有许多离生雌蕊聚生在花托上,以后每一雌蕊形成一个小果,许多小果聚生在花托上,叫做聚合果,如草莓。还有些植物的果实,是由一个花序发育而成的,叫做复果或称花序果、聚花果,如桑、凤梨和无花果。果实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类型的果实简述: 聚合果 聚花果
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为一个果实,称为聚花果,如桑、无花果。单果
一朵花中只有一枚雌蕊,由该雌蕊发育为一个果实,称为单果,如苹果、桃、扁豆。常见的单果有下列几种:
(1)蓇(gu)葖(tu)果 由单个心皮或数个分离的心皮形成的果实,内含一粒至数粒种子,成熟后沿着生胚珠的一侧或另一侧开裂。
(2)荚果 由单个心皮发育而成的果实。一室,内含2个或2个以上的种子,成熟后果皮沿两侧自下而上裂开。荚果是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3)蒴果 由结合的2个以上的心皮形成的果实。由于心皮连合的方式不同,而有一室或多室之分,每室均有多树种子。开裂的方式有多种。
(4)角果 由结合的二个心皮形成的果实。原为一室,后来由于心皮边缘合生处向中央生出一隔膜,将子房分为二室,这一隔膜称假隔膜。果实成熟后,果皮从二侧裂开,成二片脱落,只留假隔膜在果柄上,种子附在假隔膜上。角果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两种,前者的长超过宽好多倍,后者的长度近相等。角果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5)瘦果 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皮与种皮极易分离,但只有一室,内含一种子。菊科植物的果实全为瘦果。
(6)颖果 由单个心皮,一室,内含一种子形成的果实。其果皮与种皮紧密愈合不易分离,果实小,常误认为种子。颖果是禾本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
(7)翅果 由单个或数个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皮的一端或四周由子房壁向外延伸翅状的薄片,适于风力传播。
(8)坚果 由2个或2个以上结合的心皮形成的一种不开裂的果实。果实成熟后,外果皮坚硬呈木质并干燥,内含一种子。
(9)双悬果 由2个合生心皮的雌蕊形成,子房2室,每室一个种子,果实成熟时,分离成两个果瓣,并悬在中央的果柄上端,果皮干燥,但不开裂。(10)瓠果 由三枚结合的心皮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浆果。果实的肉质部分是由子房的花托共同发育而成,内含许多种子。瓠果是葫芦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
(11)核果 由一心皮形成的果实。外果皮较薄,肉质或革质,中果皮肥厚多肉,内果皮坚硬成核,核内着生种子。
(12)浆果 由一心皮或数枚结合的心皮形成的果实。含种子一个或数个,外果皮极薄,中果皮、内果皮肉质化,浆汁很丰富,种子存于果肉内。
(13)梨果 由多枚结合的心皮与花托、花萼的基部共同形成。果实上很厚的果肉部分是由花托所形成,肉质部分以内才是果皮部分。花托和外果皮,外果皮和中果皮均无明显界限。内果皮由木质化的厚壁细胞所组成,呈皮纸状。
(14)柑果 由多枚结合的心皮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浆果。果实的外果皮为坚韧革质,有许多含芳香油的油囊;中果皮疏松髓质,有许多维管束分布其间;内果皮膜质,分为若干室,室内充满含汁的细胞,它是由内果皮内壁的毛茸发育而成,是这类果实的食用部分。柑果是芸香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6.种子
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胚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发育完全的胚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组成。胚乳中最普通的储藏物质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还有碳水化合物。一般常把成熟的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两大类。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认识物体的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等两课。物体的运动要求学生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物体运动的测量要求学生会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会计算物体平动的速度,会进行有关汽车、火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还要求了解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些情况,比如我国铁路的发展史,旅客列车现在的速度等。
本单元计授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物体的运动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6页。
教学目标:会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板书 物体的运动
2、吟诵导语
陀螺转转,秋千荡荡,雪橇滑滑,大家玩得多欢畅。动和静,快和慢,如何去判断,怎样来测量
3、物体运动简介: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鸟在天空飞,鱼在水里游,车轮转动,日月运行,有的物体运动方式简单,有的物体运动方式复杂。我们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在运动呢?比如你坐在火车上,看见旁边的一列火车在动,你可能一开始还确定不了究竟哪列火车在动。又比如你看到月亮在云朵间走得很急,有时甚至是向东走的,这是真的吗?要弄清真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运动”。(板书:物体的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你走在马路上,汽车擦身而过,你会感觉到“汽车真快”,蜗牛慢慢爬上墙壁,你会替它着急,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呢?
2、活动1 物体的运动(参看第53页图)
你见过这些情景吗?图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点,位置在不断变化。位置在不断
变化的物体就是在运动。
3、观察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跳高过程中的位置变化(第54页图)。
4、活动2物体的运动方式
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
举例:轮船航行、运动员赛跑等是平动;机器、车辆轮子等的运动是转动;钟摆、秋千等的运动是摆动或振动。(鼓励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运动的例子)
5、填表(第56页)
6、活动3做各种方式的运动(参照第56页材料图,用图中材料做平动、转动、振动等)
三、小结
四、作业:观察一个运动过程,并描述出来,说说物体的位置变化(如运动的悠悠球、行进中的自行车等)。
第二课时 物体运动的测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1页。
教学目标:会测量平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会进行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计算,初步了解我国铁路的发展历史。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公路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奔流不息,铁路上列车鸣笛飞驶。自行车和摩托车比,摩托车快得多。但摩托车究竟有多快呢?本节我们就要探究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测量。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怎样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
2、活动1小车有多快?(参看第58~59页内容)
3、活动2比比谁跑得快
在操场上量出50米的路程,记录每个同学跑完50米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每个同学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速度的引出经过同样的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运动的快慢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根据活动2的记录找出跑得最快的同学,计算出他的速度,并总结速度计算公式)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的单位是“米/秒”或“千米/小时”等,分别读作“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等。
6、拓展 列车现在在哪里?(参看第60~61页图表,分别计算出列车到达长沙、武汉、郑州等的大致时间)
①先计算出T16次列车平均每分钟行驶多远,再计算出火车到各站的时间。2294÷1326≈1.730(千米/分)
707÷1.730=409(分)=6时49分
16:52+6时49分=23:41
1069÷1.730=618(分)=10时18分
16:52+10时18分=27:10(即次日3:10)
1605÷1.730=928(分)=15时28分
16:52+15时28分=32:20(即次日8:20)
②填表(把计算出的时刻填入下表)
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
站名 广州 长沙 武汉 郑州 北京
路程(千米)0 707 1069 1605 2294
到站时刻 16:52 23:41 次日3:10 次日8:20 次日14:58根据这个表即可判断列车任何时刻的大致位置。比如中午12:00时,列车在郑州与北京之间。
7、资料(上网查看)我国铁路的发展
铁路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1997年以来,我国铁路连续进行了5次提速。目前我国的旅客列车时速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60千米,中国铁路正大踏步走向现代化。
三、小结
四、作业
根据T16次列车到站时刻表判断晚上12:00T16次列车的大致位置。
第四篇: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备课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第三单元
植物与土壤 唐王二小
蒋绪勇
单元分析: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为四部分《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植物与土壤》、〈保护土壤〉。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7.土壤里有什么(第一课时)唐王二小
蒋绪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教材分析:
本课从土壤里有什么的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问:你是从哪里采集的土块?土块是什么样的?一般学生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
二、新授
1、认识什么是土壤
(1)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把我们知道的关于土壤的事情写在活动记录上。(2)学生畅谈。
(3)学生交流后写活动记录。
(4)讲解:土壤分布在大地表层的土,比较疏松,含有养料,能够生长植物。简单说,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土壤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分布在大地表层,二是能生长植物。埋在地下很深的土,海滩上,沙漠中不能生长植物的沙子,都不能叫土壤。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1)学生观察土壤。(2)学生汇报。
(3)对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A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水)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方座支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
1、将烧杯中加入五分之三容积的水。
2、把干土块放进烧杯中。
3、观察烧杯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水中不断有气泡冒出来。
分组观察:用手摸有什么感觉?说明土壤含有什么?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结:土壤潮湿说明含有水分。不同环境中的土壤中潮湿程度不同,同一地区的土壤干湿程度也不相同。雨后土壤比较湿,长期干旱土壤就比较干。B土壤中含有空气。
把干土块放进盛有水的烧杯中。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组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C土壤中含有砂和粘土。实验二:
1、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散,直到与水混合均匀为止。
2、把烧杯放在桌子上静置,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
3、待土沉淀后,从烧杯外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用筷子把烧杯中的土块搅拌,再用劲搅一搅,然后把烧杯放在桌上,让水中的土慢慢沉降。当大部分土沉下来之后,仔细观察沉下来的土是不是分层?分几层?不同层的土粒大小是不是相同?
学生实验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水中的土沉淀后大致分为两层。下层的、颗粒比较大的是沙子,上层的、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讨论:下层颗粒比较大的是什么?上层颗粒比较小的是什么?
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在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土粒,颗粒比较大的是砂,颗粒比较小的是粘土。不同的土壤,含有砂和粘土的多少是不同的。
7.土壤里有什么(第二课时)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新授
1、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教师演示讲解:用酒精灯加热土壤。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闻到了什么气味?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三:
1、安装好方座支架,然后放上一片石棉网。
2、取少量土壤捣碎后放在铁罐头盒内,将盒放在石棉网上。
3、点燃酒精灯,给盒内的土壤加热。
4、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5、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观察加热后土壤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果:土壤加热后会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学生实验、讨论。
讲解:土壤加热后冒烟,有烧糊的气味,这说明了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物残体腐烂以后变成的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是黑褐色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颜色就越黑。
提问:谁能说一说,从以上的实验,你知道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 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空气、砂、粘土、水、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都与植物的生长有关系,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具备的条件,腐殖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砂和粘土是植物生长、固定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贮存在砂和粘土中。土壤的这些成分搭配得合适,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
学生填写书上的结论。
三、评价
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评一评。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含有水、空气、砂、粘土和腐殖质等物质。拓展活动:
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板书:
7、土壤里有什么
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无机盐等.土壤的种类(第一课时)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材分析:本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 是各种各种的,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认识一下土壤的种类,一、导入新课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动手。(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手握一握? ④在纸上涂一涂?(2)学生实验。(3)学生汇报。(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土壤的种类(第二课时)唐王二小
蒋绪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观察方法 : 用放大镜看
用手捻
在纸上涂抹
放进水里搅动后
汇报观察的结果。
三、练习:
土壤分有什么性质?
三、练习:
提问:土壤分为哪三种?它们有什么性质?
四、教师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土壤的种类,还了解了不同种类土壤的性质。
五、评价
自评或学生之间互评。
拓展性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种类土壤的分布情况。
2、调查红薯、花生、水稻分别适合种植在哪种土壤里? 3.我们家乡的土壤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
9.土壤与植物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植物与土壤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解释,能做到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
2、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活动准备:课前搜集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文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植物扎根于土壤中,茂盛生长的视频,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看,你能说一说植物靠什么生长的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要探究的问题:植物与土壤有什么关系吗?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交流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1、谈话:课前,让同学们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的资料,搜集到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各小组同学依次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参与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观察、思考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3、动员学生: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组搜集的最多、最好,并说出搜集的途径。
4、小组代表交流自己所搜集并整理的资料,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观点与发现,并适时表扬鼓励。
5、阅读资料卡,师生总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活动二: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师:刚才,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我们认识到了土壤对植物生长所起的巨大作用,你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探究:不同种类的土壤对同一种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组织各小组同学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探究方案。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选择哪种植物与哪几种不同的土壤?
(2)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各自的探究方案,其他各组同学评价、补充,并完善各自的方案。(因为绝对化的几种不同种类的土壤不好收集,所以可以收集一些科学家的实验视频)
教师进行演播视频:把同一种植物分别种植在三个相同的花盆中,里面装有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浇入同样多的水,放在相同的环境下。
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卡,了解不同土壤的分布及特点。也可以交流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
(三)自由活动: 组织小组同学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剪贴报,来赞美土壤的巨大作用。
师:通过交流我们认识到了土壤与植物的密切关系,土壤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就像母亲那样孕育着万千生命,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它吗?
(1)谈话:接下来,我们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制作剪贴报。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的创意新颖?设计、制作的有观赏价值?
(2)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制作剪贴报。
(3)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剪贴报。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同学们的设计与创意。
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散文,做手抄报,制作网页等方式赞美土壤。
(四)拓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无土栽培”的资料,并谈一谈自己对无土栽培的认识。
动员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土壤与植物在新科技方面的信息,并随时带来与老师、同学交流。
10.保护土壤
唐王二小
蒋绪勇
新课程目标:
1、会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在观察、试验中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和影响。
2、学会实验前进行猜测,提出探究思路,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3、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用独特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
4、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关注土壤的现实状况。
5、体验珍爱生命,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原因。
2、知道水流作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以及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通过设计、观察模拟对比实验,体会到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3、初步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爱护绿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三.教学准备:
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相关录像或图片、水槽、大烧杯、扁平托盘、适量土壤,适量带草皮的土壤等。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土壤污染
1. 观看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视频。
2. 思考:土壤污染到底有哪些危害?土壤污染为什么会产生? 3.讨论:人们的哪些行为会造成土壤污染? 4.交流。
5.讨论:还有哪些人类的行为也会造成土壤被污染? 6.小结。
(设计意图: 抓住土壤污染的危害,引出对造成土壤污染途径的讨论。)活动二:水土流失 1.观看相关视频
2.交流: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3.思考:怎样才能保护土壤不被水流冲走?
4、设计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案。
(设计意图: 在进行对比实验时依然要强调可比性,控制好实验的条件。)5.实施:模拟对比实验并记录。6.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流下的水的多少、状况和泥沙的多少的基础上,分析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7.设想:防止水土流失的做法。可以删掉。
8.讨论:我们少年儿童可以为保护土壤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针对土壤污染的原因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做法进行讨论。)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常见的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力的现象、重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现象介绍了物体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重力要求学生知道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物体受到的这种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气压力是地球对大气作用产生的,处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指向各个方向,所以吸盘可以被紧紧地压在墙壁上,也可以被压在天花板上。人们利用大气压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弹力是物体因形状变化而产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自动铅笔上的弹簧,汽车车厢下面的钢板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测力计也是利用弹力的一个例子。摩擦力处处可见,手里拿的书不会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们就想办法减小。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常见的力有一个初步认识,能判断一种力的类型,能利用常见的力为人们做事。
本单元计授6课时。
第一课时 力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63~67页。
教学目标:知道怎样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能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教学用具:小车、细绳、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玩过蹦蹦床吗?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板书常见的力)
2、阅读单元导语
要找弹力,是否该去问弹簧?小朋友们为何都爱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该去问海洋?万吨巨轮为何能在海上远航?
二、新课讲授
1、提问:见过力吗?骑自行车上坡费力吗?怎样使静止的桌子动一动?
2、活动1推和拉
演示:用手轻轻推小车,小车就运动,加大力度推,小车就跑得更快。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小车运动的方向,小车运动的速度,猜想这些与什么有关。(让每个学生都亲手推推)
在小车上拴一绳子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情况:方向如何?速度怎样?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试试。
讨论:小车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参考:推的时候,小车离你而去;拉的时候,小车向你走来)
3、活动2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抛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下落。乒乓球为什么落向地面?(讨论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里,松手,乒乓球会怎样?(让学生试试,并讨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结论:抛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这个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压在水里时,乒乓球受到两个力,一个是水对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个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里会上升。把乒乓球换成石块再做这个实验,看看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活动3 生活中力的现象(参看第67页图)
说说图中物体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热气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弹力,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受到的是磁力,在水里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时,脚用力向后蹬地面,人就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5、引导学生举更多的物体受力的例子,如树叶飘动受风力,国旗上升受拉力,塑料棒吸起小纸屑靠静电力等。
三、小结
四、作业
1、吊车吊起货物时,货物受到哪些力?
2、举出生活中物体受力的例子。
第二课时 重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
教学目标: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认识地球引力。
教学用具:绳子、小球、铁架台、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向上抛一个物体,无论抛得多高,最终还是落回地面,雨从天上下到地面上,石头从山上滚到山脚下,熟透的苹果也会从树上往地面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讲授
1、观察第68、69页图认识一个规律,地球上的物体失去支撑后都会落向地面,如水往低处流,抛起的篮球下落等。
2、活动小球受力情况
①组装试验装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铁架台上时的受力情况。
绳子对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还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静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断绳子,小球会怎样?这时小球的受力情况怎样?
④验证猜想:剪断绳子,看小球会怎样。
⑤分析:剪断绳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断后,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于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⑥重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烟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单位是牛顿,1千克重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为10牛顿。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们想象他们头朝下,但实际上他们的“下”跟我们的“下”刚好相反
(图示)。
地球表面的物体被紧紧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类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没有地球引力
5、资料牛顿与地球引力
6、小实验 物体间的引力
①杯子里装大半杯水,放入一个乒乓球,先置于杯口正中间,然后松手,先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验证。
②解释现象
松手后,乒乓球不会停在中间不动,而是被一边吸过去。原来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
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