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植基础教学设计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一)专题
种植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单元标题
植物生长的营养调节----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
(一)单元教学学时
整体设计的位置
第12次
授课班级
高一年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第节——第节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判别常用氮、磷、钾肥,并很好地能运用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活动。
了解常用化学肥料氮、磷、钾肥的种类、性质,掌握这些化学肥料科学合理的施用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2、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点
3、作物氮素营养与土壤氮素状况
4、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5、作物的磷素营养和土壤中磷素状况
6、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7、提高氮肥、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
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
土壤中氮素、磷素和钾素的存在状况 常用氮肥、磷肥、钾肥的性质及施用
教学设备及相关资料
多媒体、各种常用肥料样品、图片
本单元任务与教学方法
任务:
1、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化学肥料的特点 作物氮素营养与土壤氮素状况
2、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3、作物的磷素营养和土壤中磷素状况
4、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5、微量元素肥料和复混肥料的种类、施用
6、钾素概况及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方法:自主学习、启发讨论、知识归纳、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一、结合课件引入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5分钟)步骤
二、学生分组讨论今天的学习任务(15分种)
1、比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大量、中量、微量元素
2、化学肥料的概念及特点
3、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的区别
4、化学肥料的发展趋势
步骤
三、学生根据任务自主学习后,抽学生讲解本节内容,老师点拔补充(20分钟)主要知识要点如下:
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大量(6种)、中量(3种)、微量(7种)。注意概念上的不同
化学肥料:(1)概念(2)特点(五个要点)
(3)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的不同:举例: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硝酸钠来比较两个的不同。(4)种类
3、今后化学肥料的发展趋势
步骤
四、课堂检测、学生总结(5分钟)名词解释 化学肥料 生理酸碱反应 大量元素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知识归
二、填空题
1、肥料三要素是、、。
2、中量元素包括、、。
三、判断题:
1、作物一生中需要的大量元素有3种()
2、作物一生中需要的中量元素有3种()
3、作物一生中需要的微量元素有7种()
四、选择题: 以下肥料中,()是生理酸性肥料,()是化学酸性肥料 A 氯化铵
B 碳酸氢铵
C 硝酸钾
D 尿素 步骤五:布置作业: 化学肥料的概念及特点
比较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
课外作业:利用周末搜集常用的氮肥品种并调查本地氮磷钾的施用情况。
讲练结合 巩固拓展
第二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什么叫无机肥料?
无机肥料的特点有哪些?
步骤
二、通过学生搜集的氮肥样品,结合课件,并观察老师所带的肥料样品引入本节内容,并布置本节学习任务(15分钟)
作物吸收氮素的形态与土壤中氮素形态比较 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的特点 常用氮肥的种类
区分氮素在土壤中的有效化和无效化
步骤
三、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学习后,抽学生讲解本节的知识要点,老师补充指导(主要知识要点)15分钟 作物的氮素营养:(1)形态:无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氮在植物体内易移动。土壤氮素状况:(1)形态: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以有机态氮为主(2)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常用氮肥的种类(共同特点)(1)铵态氮肥(2)硝态氮肥(3)酰胺态氮肥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本堂内容,并进行课堂检测。10分钟 步骤
五、布置作业
比较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特点 第三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学生回答问题(5分钟)常用氮肥的种类有哪些? 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特点
步骤
二、利用媒体结合观察肥料样品(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引入本节内容,并布置本节学习任务(15分钟)
比较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的性质、施用 生产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步骤
三、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讲解,老师点拔补充(20分钟)(主要知识要点)
老师从所有的铵态氮肥有何共同点出发点开始,让学生学习常见五种铵态氮肥的性质和施用.归纳总结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1、比较
性质
转化
施用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氯化铵
硝酸铵
尿素
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步骤
五、课堂检测(5分)
一、选择题:
1、氯化铵不宜用于下列哪种作物()A 小麦
B 玉米
C 水稻
D 烟草
2、以下肥料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是()A 碳酸氢铵
B 硝酸铵 C 尿素 D 氯化铵
3、铵态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 随水流失
B 氨的挥发损失 C 反硝化脱氮损失
D 微生物吸收
4、能做根外追肥的肥料的是()
A 碳酸氢铵
B 硝酸钾
C 氯化铵
D 尿素
5、、在多雨季节或水田中要避免施用()
A 铵态氮肥
B 硝态氮肥 C 酰胺态氮肥 D 各种复合肥料
6、、()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释放出氨气,可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闻到刺鼻的氨臭味。
A 尿素 B 碳酸氢铵 C 硝酸铵 D 硫酸铵
7、、最适合施用氯化铵的是()A烟草
B 西瓜 C 棉花 D 甘薯
二、判断题:
1、尿素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可做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追肥。
2、氯化铵在水田施用优于硫酸铵。
3、硝酸铵适于施于水田。
4、铵态氮肥忌与碱性物质混合且应深施覆土。步骤
六、布置作业 92页2、3 第四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什么叫肥料利用率?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 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有哪些?
步骤
二、媒体课件引入本节内容,结合肥料样品布置本节学习任务并分组学习讨论任务(15分钟)
土壤中磷素养分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如何 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与磷的固定有何区别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步骤
三、学生分组讲解本节主要学习任务,老师补充指导知识要点(15分钟)
1、土壤磷素状况:(1)含量:速效磷含量偏低是河北省耕种土壤一个障碍因素。(2)土壤中磷素分为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二者可以相互转化。(3)土壤中磷素转化: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
2、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比较 种类
常用
性质
施用
水溶性磷肥
过磷酸钙
弱酸溶性
钙镁磷肥
难溶性磷肥
磷矿粉
3、提高磷肥的途径(四个要点)
4、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与磷的固定
(1)相同点:都是水溶性磷酸一钙转变为难溶性的磷酸盐,使磷肥的有效性降低。
(2)不同点:退化作用需要肥料本身有吸湿性,并含有铁铝钙盐的杂质可导致磷退化,不需要施入土壤中。而磷的固定则是肥料中的水溶性磷酸一钙与土壤的铁铝钙结合,被土壤固定,而使肥料的有效性降低。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课堂检测(15分钟)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知识归纳
一、判断题:
1、普钙属于水溶性磷肥,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为速效磷肥。
2、磷矿粉在河北省土壤施用的效果很好。
3、作物施磷肥过多会出现缺锌症状,是由于磷和锌元素具有拮抗作用。
4、作物缺乏磷素首先从上部叶片开始均匀黄化。
二、选择题:
1、磷肥的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化学固定 B 吸附固定
C 生物固定 D 碱性土壤
2、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的营养元素是()A 氮 B 磷 C 钾 D 硫
3、目前磷肥的利用率在()
A 5%~10% B 10%~15% C 10%~25%
D 5%~25%
4、下列肥料中可以混合施用的是()A 过磷酸钙与硫酸铵
B 石灰与氯化铵 C 过磷酸钙与硝酸铵
三、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有哪些? 步骤
五、布置作业 92页4、5 课外作业:利用周末时间调查本地施肥环节中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检测巩固 拓展知识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化学肥料教学设计
化学肥料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化学肥料的种类很多,所涉及的知识也很复杂,本课题只是简单地对化肥的作用和影响一概要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在课题的引言部分扼要说明化肥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并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化肥的增产作用提供理论和事实例证,同时展现化学的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业生产中的另一重要化工产品农药的使用。从而全面而真实地将人类在化肥、农药使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不仅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还让他们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2)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N、P、K化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是永无止境的。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欣赏农村美景(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可以引起悬念,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过渡〗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多彩多姿的植物给美丽的自然画卷,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 当家。”我们在生物中学过“农家肥”,今天我们学习化学中的化学肥料。
【讲解】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有十六种。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氢、氧,它们来源于空气和水;需要量较大的是氮、磷、钾,它们需从土壤中吸收。但土壤中又缺氮、磷、钾。所以出现了18世纪中期出现了以化学方法合成的含氮元素、磷元素、钾元素的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以及复合肥料。
(二)合作 交流 解读 探究
(一)-----常见化肥简介
氮
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氮肥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氮的作用: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不缺氮肥和缺氮肥的植物。【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氮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讲解】缺氮表现:叶片绿色减淡。缺氮后果:产量品质降低。【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讲解】常见的氮肥---先介绍尿素和氨水。
【启发】前面学过的两种原子团离子中含有氮元素,是哪两种?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NH4+和NO3-【设计意图】巩固前面知识。
【讲解】常见的氮肥---介绍作化肥的铵盐和硝酸盐。
磷
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磷肥
〖多媒体展示〗磷的作用:植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酶等多种化合物组成元素。
磷肥的作用:可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缺磷肥的植物和果实。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磷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讲解】生长迟缓,产量降低,穗粒少而不饱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
【讲解】介绍常见的磷肥和本地以前常用的磷肥。强调过磷酸钙为混合物以及它们的颜色和水溶性。
钾
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80页---钾肥
〖多媒体展示〗钾的作用: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使植物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缺钾肥的植物和果实。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图片让学生感知到缺磷肥的不良后果。【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讲解】叶尖及叶缘发黄,甚至叶肉坏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讲解】介绍常见的钾肥和本地常用的钾肥。【讲解】介绍草木灰
来源百度:植物燃烧后的残余物,称草木灰。草木灰肥料因草木灰为植物燃烧后的灰烬,所以是凡植物所含的矿质元素,草木灰中几乎都含有。草木灰不能与农家肥、铵态氮肥混合施用,以免造成氮元素挥发损失;也不能与磷肥混合施用,以免造成磷素固定,降低磷肥的肥效。
复合肥料
【学生活动】阅读有关复合肥料的段落,了解复合肥料的特征。学生知道书写化学式。【讲解】营养元素:N P K 〖多媒体展示〗常用的复合肥---磷酸铵(磷酸二氢铵和磷酸氢二铵的混合物)
硝酸钾
【学生活动】学生理解,书写常见复合肥化学式。
【设计意图】了解复合肥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讲解】优点:同时均匀供给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
展示有机肥及与无机肥配合使用的农作物。
【讲解】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使用,可使农作物提早成熟,色泽鲜艳。【设计意图】培养引导学生关心农村、关心农业、关注潼南本地发展。
(三)合作 交流 解读 探究
(二)-----化肥、农药的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81页。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
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为什么会带来土壤、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交流】辩证地看待使用化肥的利与弊
有利:提高粮食产量。
不利: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
【设计意图】认识化肥及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重视农业、关心农村、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的真实情感。
(四)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之课堂练习
〖多媒体投影〗自主练习1.〖多媒体投影〗如何鉴别铵盐
2.〖多媒体投影〗化学肥料和农家肥料的区别
(五)课堂总结 反思提升
氮肥、磷肥和钾肥,它们分别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一旦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作物就会出现某种症状。但是不同农作物既使缺同种元素,也会表现不同症状。总之一句话:氮管叶,钾管根,籽粒不饱满去找磷。但化肥的使用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合理地使用化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及总结、概括能力。
(六)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教材第84-85页,第1题(2)、第2题、第3题。【设计意图】课后反思与提高。
【课后活动与探究】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设计意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那么怎么证明土壤源于岩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土壤中有什么》,看从中能不能找出证据。(板书课题)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
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4.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沙砾(小石子)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第四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北留完小 吴聪霞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师:地球上哪里有土壤?土壤是从哪里来的?
师: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但是岩石的风化物还不能算是土壤,因为土壤要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等。那么岩石风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下面我们就进入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的成分”。
二、实验探究
1.猜测:土壤中可能有哪些东西?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找出这些成分呢? 3.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观察新鲜的土壤)
拿出你们组准备好的新鲜土壤,把土倒在一张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
师:小结并板书:水、小石子、草根、小虫。4.第二个活动是观察干燥的弄碎的土壤。
师:把你们组准备好的干燥的土壤,尽量弄碎,然后用肉眼看,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生:汇报 师:板书
5.第三个活动是沉积实验。
师: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小组实验。生:展示汇报。
师:小结:把土壤放在水里还未搅拌时,我们能看到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存在。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明显地看到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了几层。沉积物最上面的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师:可见土壤里有空气、沙、黏土、残体。板书
三、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
生:汇报
师:我们所知的土壤的成分都是我们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的,那么土壤中还有没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呢?下面请大家来看一些资料。(课件出示)
师总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生:齐读两遍。
四、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生:自学。
师: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二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师:可见土壤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五、全课总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发展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倾听的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这得益与教师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把本组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好的计划等完整地说出来,这既让学生确保描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减少了必要性的提醒,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发言,找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这为后续的补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
第五篇:《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执教:长桥小学
陈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5分钟)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沙砾(小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