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折纸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教学实施浅探
折纸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教学实施浅探
摘 要:在服装设计多元化、多层次的今天,折纸艺术的应用已成为设计师诠释现代服装形式美的重要手法。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身为服装设计教师,笔者就折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开设了一门试验性课程,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试从笔者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发,结合学生设计实例,探讨有效的课程教学实施方式和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折纸 服装设计 应用
近几年,折纸艺术成为服装设计大师的新宠。大师们在设计中往往大胆运用折、叠、重叠、折皱等手法,打破以往服装的整体结构与材质固有符号性关系,强化服装的整体感与视觉冲击力,为服装注入了“全新血液”。经过世界服装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折纸艺术在服装设计领域大放异彩,诞生了大量的设计精品,同时也形成了独特又富于开放性的技法和理念。
那么,如何让学生切实掌握在服装设计中运用折纸艺术的技法和理论,使折纸艺术表现力实现较大的突破呢?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以笔者学校16级服装设计与制作高级班学生为授课对象,对服装设计中折纸艺术的运用进行了教学尝试。现试阐析教学实施过程及方法。
一、以手工实践为主的教学思路
关于折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目前国内尚无专用的教材。其中,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的农舒婷撰著的《折纸服装设计》一书,只是涉及简单折纸的,以小型卡通人偶为模体的儿童手工教材,而非专业的服装设计教材。专业教材的缺乏,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只能是以手工实践为主,以学生的领悟为辅,引导学生在反复摸索中掌握设计技法,在反复修正和创新中呈现设计理念。为此,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第一步,教师讲解折纸技术,指导学生使用不同材质和颜色的纸张进行各种类型折纸尝试,使学生体会不同折叠方式所展现的立体空间造型和视觉、触觉效果,总结从现实形象提炼出半抽象的折纸形象的基本设计方法。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在三维静态人体模型上反复尝试折纸造型,使学生学会利用折纸工艺呈现平面设计中难以处理的服装凹凸、褶皱、曲线、浪势和复杂线条等立体结构,进而理解不同款式服装的立体构形关系,以及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
第三步,教师选择擅长运用服装褶皱艺术的服装设计大师――日本三宅一生先生的服装作品为蓝本,放映大量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作品图片,对作品造型特点与艺术亮点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形成以特性纸质构造形体和呈现作品风格的基本认知,掌握折纸设计应用的基本美学原则。
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在前三步的基础上用心领悟和思考,寻找触动内心的设计冲动和灵感,将折纸艺术运用于整体服装设计中,边思考边制作边修改,形成最终的设计作品。
二、由浅入深的教学理念
本着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设计思路,笔者确立了基本折纸技法演练、中级折纸艺术形象提炼、高级美学呈现三大教学重点。
1.折纸技法演练
在参考众多折纸技法教学书籍后,笔者从中选取了与服装造型设计关联较密切的技法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从二维形态转化为三维形态的褶皱、抽褶、堆积、填充、缠绕等技术手法,以及通过在二维纸面进行切、剪、折、叠、卷、粘、撕、糊、裱、嵌、拼、捏、揉、刮、翻、插等手工,创造出三维立体形态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通过塑造不同的立体型外观来增强服装造型的空间感。同时,重点提示学生在折纸手工实践过程中,感受和领会如何运用各类不同纸质材料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折纸工艺,如卡纸因其可塑性而适合“折叠”“穿插”等工艺,拷贝纸因其揉性而适合“褶皱”“抽褶”等工艺。以上课程内容的讲授与引导,既是学生折纸技法演练的过程,也是学生折纸艺术的整体气质把握的过程,是整个课程获得成功的基础。
2.折纸艺术形象的提炼
如何对现实具象加以半抽象化的提炼,并通过恰当的折纸艺术形象呈现出来,使该艺术形象既摹映现实具象,又在艺术提炼的烛照下散发出象征隐喻与意境美的华彩,是本课程对学生更高一层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重点讲授自己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提炼方式,即类似法、几何概括法、仿生模拟法。类似法即从事物中抽取典型特征加以类型化的艺术形象提炼;几何概括法即对现实具体形象进行几何形象的提炼,完成对现实具象的艺术简化和概括;仿生模拟法即对自然生物特征及生命现象加以模拟再现,发掘它们的内在哲理和艺术美感。以上三种艺术提炼的方法,要求以艺术直觉和敏感,找到现实事物中最精髓的特点进行艺术提炼和呈现,转化为新颖的设计元素,以设计完成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再创造。这一过程已超越了复制与仿拟,而归属于高级、复杂的艺术思维活动,目的是创造出富于艺术美感的感性而又抽象的造型,做到深入其理、曲尽其态,实现设计的深度与文化品位的质的提升,将设计引入一个独创性的个性文化空间。
3.美学原则指导下的个性化艺术呈现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折纸技法和中级的艺术提炼方式后,笔者要求学生开始着手设计服装,要求设计既要遵循美学原则,又要完成个性化艺术呈现。笔者试从学生作品中抽取三例,说明如何在遵循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折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个性化艺术呈现。
第一例,简洁与含蓄原则下的浪漫个性呈现。学生吴春丽的作品灵感来源于洛可可时期的服装褶皱艺术特点,作品中运用褶皱元素做设计,衣服胸部与下摆处用拷贝纸折叠出的褶皱错落有致,与裙身的剪纸艺术及排褶形成对比,具有装饰效果,较好地遵循了节奏与韵律这一美学原则。简洁的外轮廓及精美、含蓄的细节相得益彰,裙身白色与浅蓝相互映衬。皱纹纸材的软、柔与拷贝纸材的韧呈现一种软雕塑的美感,给人以精致优美、浪漫迷人的气息,显示出学生的独特用心。
第二例,对称与均衡原则下的动感个性呈现。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对称的形式,对称的物体给人以自然、整齐、平静、朴素的美感。对称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感,是具有极强规律性和良好稳定感的基本形式。而均衡是对称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形体两部分不同而量相同或相近,形成视觉平衡。然而,对称和均衡设计也会给人以单调之感。这时,可以采用鲜明的三维立体形象来点破原有的单调。学生金连的设计作品采取几何概括法,运用折纸的折、叠、翻、捏等技法,遵从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与均衡,用卡纸纸材塑造服装的挺括性、立体性、扩张性,展现服装立体的空间造型。同时,服装整体也体现了点、线、面、体四大服装造型要素。服装裙子外部廓型呈长方形,内部结构造型及折线与外轮廓协调统一,裙身多个面重叠在一起,塑造立体造型美感,富有层次感。服装的精彩之处是大尺寸的髋部立体花破除原有对称均衡导致的单调感,为整体造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服装动感十足,极大地展现了动态平衡中寻求变化之美。
第三例,强调与夸张原则下的和洽个性呈现。强调与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扩大事物本身的特征,达到强化表达效果的目的。在笔者折纸服装设计课程中,学生李小燕的作品注重人体比例关系,借用强调与夸张的表现手法,尤其腰部运用了类似法,以郁金花具象的形象表现服装造型,很好地强化服装的视觉冲击力,有一种独特的造型美感。同时,在强调与夸张的整体效果下,该作品在花纹上实现胸部、裙摆花纹及色彩的对应,在造型上实现束腰与束膝的呼应,使裙型在点染收放之间达到和洽清爽的效果,体现了该学生较强的艺术敏感度。
三、小结
在服装设计多元化、多层次的今天,应用折纸艺术已成为设计师诠释现代服装形式美的重要手法,给予服装很多灵感和启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折纸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教学实施进行研究,学生在本次课程中收获甚多,受益匪浅。总结教学实施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一是要强调学生折纸工艺基本功的铺垫,务必使学生掌握折纸技法中点、线、面、体的三维构形关系,不能舍弃基本技法而冒进;二是要引导学生就折纸工艺如何运用于服装设计进行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艺术冲动,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服装设计手法,实现艺术创新;三是要指导学生立足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意象,完成对自然与文化的观照与重构;四是要让学生领会既遵循美学原则,又打破美学原则,将个性与匠心融入作品之中,给作品打上设计者独特的艺术烙印。
需要指出的是,折纸艺术应用于服装设计是一门值得精研的设计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在折纸工艺和服装设计方面有较高的修养,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启发引导能力。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W生服装艺术创作过程中,教师能否烛照心灵地点拨让学生进入豁然开朗的艺术创新天地,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能否成功。
参考文献:
[1]殷薇,袁小红.折纸艺术对服装造型设计空间的拓展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2011(25).[2]陆平.浅谈运用折纸艺术表现服装设计的形式美[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3]李宁,王萌萌.解析折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2010(10).(作者单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第二篇:美术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前中职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确定美术课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本文在服装美术设计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优化整合教学模式培养兴趣
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美术课在其教学计划中始终都占有着很大的课时比例,美术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完全围绕着老式的教学计划的完成,而很少能从就业的角度考虑教学的实用性。后来,虽然对服装专业的美术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整改,逐步转向实用型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但大多数学校对服装美术类课程的改革力度明显不足,缺乏全面、深度整改的勇气,致使服装专业的美术类课程的改革始终踌躇不前,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不确切,美术课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内容孤立,形成美术课与服装专业课脱节,不考虑学生的能力,也不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脱离实际的注重美术理论教学而忽视实用性教学,学生不但学习效果差,而且,实际工作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就业后在企业职业岗位上能力低下,形成企业用人而无胜任者,毕业生多而又少有可用之人,最后形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讨。
1、按照企业用人的需要,设立服装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
在设立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服装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服装专业的教学目标,结合企业用人的需要,从而结合实际的确定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中职服装专业的学生主要不是面向高层的服装艺术设计,而是要面向服装企业,从事服装款式与造型设计、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能完成服装的制作过程及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了完成这些专业教学目标,作为专业基础的美术类课程,就更要有十分明确的具体教学目标。那么,首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所有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一个大的前提。面临中职院校生源美术基础参差不齐,甚至部分生源审美意识薄弱的实际情况,要加大力度从美术基础方面弥补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服装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利用素描、色彩、构成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不同种类的服装款式造型,色彩图案及服饰配件的搭配,完成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表现技能,让美术课真正的成为服装专业实用的基础课。
2、根据新确定的教学目标,调整美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结合服装专业的教学目标及服装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对原有开设的美术课程全部进行优化整合,重新设置。对一些美术理论较深奥、学生不容易接受的课程或与服装专业关联不大的课程进行删减,加大与服装美术设计有关的基础设计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的课时量,按照实用要求合理安排需要开设的科目及课时量,同时还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后,新设立一项课程设计实训,使学生在掌握实用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提高实际应用技能。在美术课教学中,首先,设置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绘画,绘画是服装设计表现的基础,绘画掌握的不好,将直接影响服装设计意图的表达,也就无法按照设计意图完成服装成品。因此。在美术基础课中,要通过绘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重点加强适合表现服装的素描及服装画技法等效果图表现课程训练。其次,设置设计理论课程。设计理论课程的课程设置应更趋向于浅显易懂,易学会用,尽可能的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比如一些基本的设计原理及应用。让学生容易学会,并直接运用到服装的设计中。最后,设置课程设计实训。课程设计一般是放在各个学期后面的一项设计综合实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把所学的设计基础、设计理论贯穿起来,设立设计课题,在课题中整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技能。
3、结合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往,中职服装专业的美术课程从教学内容到课堂教学模式有些存在着一些弊病,美术课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孤立性,纯美术学内容较多,与服装的关联不大。要改变美术课教学的孤立随意、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就要在教学内容上与服装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在教授给学生美术设计原理的同时,把这些原理运用到具体的服装设计上,例如:素描课把更多画石膏像的时间用到服装的线描技法上,在色彩课中,在学习色彩原理的基础上,大量进行各个种类服饰配色训练,在造型设计中在学习造型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风格、不同形体的服装造型设计训练,把美术设计原理利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实实在在的运用到服装的每一处比例、每一条分割线、每一个衣片甚至口袋上,这样,服装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美术课就更有了具体性和实用性。
美术作品大多都要用形象来表达,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枯燥的讲解,对于美术基础不深的中职学生,更是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因此,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手段。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把需要讲授的美术课内容逼真的形象化,把抽象的美术设计理论与生动、具体的服装形象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所要掌握的美术设计理论知识,也能更好的学会美术在服装上的运用。
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用软件进行服装色彩、服装图案、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效果图的训练等等。学生在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更好的掌握了专业知识,并且,学会了先进的专业计算机技能,以适应服装企业高科技化人才的需求。对于平时的课堂授课内容,我们一样可以改变老调,根据具体授课内容,走出课堂,带着课题走进市场,走进企业,让抽象的美术在服装上更具体化,实用化。这些手段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学浅探
高中物理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的教学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搞好高中物理教学,构建和谐的人文课堂?高中学生都普遍感到物理难懂难学,思想负担较重,减轻学生负担,注重物理的学习方法,变革考试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浅谈笔者的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物理的学习方法
所谓物理学习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方法是研究问题的门路和程序,是方式和办法的综合。首先,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描述物理问题,就要会对物理问题进行唯象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规律,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矢量、图象、变化率)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就会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物理的规律,也要从历史上看,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物理量去描述物体的状态,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变化关系,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抛体运动公式,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能知道它的本质。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又如:从动力学角度能判定运动独立性原理不存在,分运动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可见,明确题设的物理情境,理解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必须始终贯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是授之渔和受之渔的根本。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变量控制法、图表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对于上述各方法的灵活运用需要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加以揣摩和总结。
二、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变革考试制度
学校的考试制度不改变,学生精神上的压力就不会减少,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就不会得到应有的放松,能力就不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传统的考试制度、形式、内容及评估方式,对学生精神压力太大,以分定位,一榜定论,像一具精神枷锁枷走了年青人的朝气,锁住了孩子们的兴趣。重知轻能使同学们钻入了“高分低能”的怪圈,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难以发挥,总是围绕高考指挥棒游来转去:凡是考试内容,深挖细究,猜题押宝,填鸭硬灌,反之一略而过,甚至置之不理,纯属应试教育。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试方式和新评估模式。
实行“两种考试并行,三种活动辅助”的新方案。开卷考试(占40%)与闭卷考试(占60%)并行,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推导,物理学史实,实验操作,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面试和开卷考试,可以查阅资料,可以相互研讨,但最后师生必须共同讲评,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主动探究,个个动脑思维进取,为进一步掌握高层次科学技术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思维素质的题目进行笔试,试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有大有小,新颖脱俗,波浪起伏,不拘一格,有效度,有信度,有难度,有区分度,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再大跨一步。更重要的是不论哪种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淡化分数,使每个同学心悦诚服,欢畅乐学。
三种活动指的一是章一活动,一编一竞赛,一年一答辩,以此作为检验同学们智能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些活动,一可增强师生竞争意识,二可充分展现自我,三可加重智能检测比例,四可突出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例如高三学年总复习前,我们拟定了“高中物理学基本思路与方法探讨”的答辩论文题目,同学们积极准备,踊跃答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位同学从“合成与分解”,“整体与隔离”,“宏观与微观”,“力与运动”,“图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七个方面基本完整总结了高中物理所涉及的思路与方法,为全面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要打破“堂上尽由着老师灌”的僵局,实行“四主”“三同步”教改新路。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把学生完全推向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指的是知识、方法、能力一起抓,同步走。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知识的核实,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当做基础工程去抓。像遇到习题教学时,首先做好习题的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毕竟有限,所以狠抓典型,翻透弄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做到攻克一点,解决一片。在课堂上争取把知识落到实处,多给学生方法,多指点学法,从能力上、素质上、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效益,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训练包括两个方面:⑴运用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⑵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训练可以深化、活化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成败的关键在于精选好例题和练习题。精选的例题和练习题,应该有代表性,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针对性,能针对知识的重点、关键和学生的水平;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对学生分清正确与错误并灵活运用知识有较大补益。
下面谈谈例题教学与定时练习两个问题。
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思”中“自悟”,以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能力。教师在例题课上的讲解,是在学生“悟”不出的时候,侧重在物理模型的分析上花功夫,教给学生如何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应用物理模型、构造物理模型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时,通过小球在圆弧槽中滑下,不计摩擦的例题分析,构造了这类问题的物理模型:⑴不计摩擦,水平方向又无其它外力,系统动量守恒;⑵小球和圆弧槽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无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量转化,机械能守恒。由于重视物理模型的分析,学生很自然的把上面所讲物理模型与平抛运动的物理模型结合起来,顺利的对此类题型作了正确的解答。
单元例题教学以后,安排二课时的定时练习,题目是精选了的,题型较活,有浅有深。要求学生按时完卷,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评分,根据反馈信息,上好评讲课。对难度大的题一般不在课堂评讲,原因是评讲这类题花时较多,针对性不强,可做好答案,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去钻研,评讲的重点是那些错误较多,难度不太大的典型题目。评讲侧重分析物理模型,因为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模型错了,结果肯定不对。对于多数学生已掌握,少数学困生未掌握的题目,则只进行个别辅导,根据题目的重要程度与考试情况,把答案分别做成“详解”、“略解”和“一题多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思考。
在此基础上,以练带讲,帮助学生纵观整个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三条清晰的主要线索,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⑴力的线索;⑵能的线索;⑶动量的线索;结合知识跨度大的综合性例题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作为教师应该紧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大力开展课改创新,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国家的教育和教研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浅探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探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修水一中新校区 廖琳 时间:2008/9/22 15:29: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03
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平时写作的全部过程似乎就是,教师出题,学生写作,再就是讲评;要么稍变换花样。效果如何呢?通常的情况是学生烦,怨写;教师累,怨改。分析原因,学生烦,来源于头脑贫乏,没东西可感;腹中空空,没东西可写;再加上作文讲评或是理论讲解,或是读范文,或是两者结合; 但是,整个过程仍是教与学脱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
作文是反映客观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并加以语言表达的一种综合能力。因而,要提高作文能力关键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语言文字表现力”。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色彩,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说明生活是语文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有 兴趣地走进生活,去认识感受生活,去体味陶冶情趣,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教师也读之乏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契机。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上的信息也越来越细化,各类专门的网站,特别是关注青少年成长、大众生活的网站越来越多,这使得网络信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也可以在网络中发现生活、感受生活,提高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第二起跑线这类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感受社会政治文化动态、又可以培养爱国之情和环保意识。分析生活现象,探究事物实质,进而就此进行一些写作训练。只有在“感觉”生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写好文章。
在教完《〈宽容〉序言》时,由“思想观念改变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想到一则报道: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退休前是个伐木工人,劳动模范,伐了一辈子树,退休后认识到无休止的砍伐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性破坏,便开始种树,发誓只要在世上多活一天,就要让青山多一片绿色。就此把它制成视频、文字结合的课件,让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给他们进行作文训练。有的学生发言说:“它反映了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自身环境的重要”。我对此观点予以肯定后又进一步启发他们变换角度,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敢于正视并否定自己一辈子的追求这一点去考虑,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社会进步需要观念更新,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观念更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提高,一些原来的观念会显得陈旧甚至是错误的,如果人们抱着固有的错误观念不放,社会就无法进步和发展。这样既复习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又能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思考生活。
二、启发学生观察,培养他们想象能力,拓展思维
想象是根据头脑里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力的文章,必然文思呆滞、语言贫乏,学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有了想象,笔下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景物才会生动形象、有声有色,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呢?
1.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物象,让学生进行联想。如看到蓝色,就想到大海、想到冷静、想到理性。又如,显示两组图:一组是突出自然界中的刚被小孩掐断茎根的小草的枯萎状;一组是战争和疾病中的小孩的恐惧眼神与痛苦神态,并相应配上悲伤的乐曲,再问“史铁生以自己的人生告诉了我们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去联想并思考,生命是脆弱的以及该如何对待生命,而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观更是告诉他们最完满的答案。这样逐渐养成联想的习惯,想象力自然丰富。
2.设计场景,创设氛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在一次写作训练中,我截取了这么一个视频片段:“一个人站在门外,一手拎着大包小包,另一只手正在按动门铃”,并除去音频,让学生根据这个片段进行设想,学生反映积极,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如: ①外出回来的主人;②拜访久违的朋友;③好心人正要看望勇斗歹徒、见义勇为的英雄;④ 这人是机关干部,有求领导并给他送礼;⑤某干部正要退还家人收下的礼物等等。这样作文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尽量调动和激发每位学生的想象力。
3.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写观后感。在学过《我与地坛》《勾践灭吴》之后,给学生放电影《我的大学》,让学生思考:怎样面对人生的坎坷和苦难?就“挫折与人生”这一话题自主写作。
4.听音乐,讲故事,以震撼心灵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学完《道士塔》后,敦煌因莫高窟和鸣沙山,如梦一般的美,令人心往神驰。我放了田震《月牙泉》,引起学生对他们的爱,就此让学生想象并写感受。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利用声音、图像及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大胆想象,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冲动,体味快乐
写作灵感的产生常常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某种特定的情景环境可以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唤起其潜在的意识,使其和显意识沟通,那么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创设能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境,使他们在这种情境的感染和牵引下,唤起其已有的积极状态,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以激发灵感。
话题作文是近年兴起的又一作文形式,它既不是一种文体,也不是写作范围,从形式上看话题作文属于给材料作文一类,但它不同于一般给材料作文,它通过少量的提示语引出话题,即给出话题的情境、背景、漫画以及图表等,这时便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电视中有大量制作精美意蕴深远的公益广告,如关于环保的“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关于敬老的“妈妈洗脚”,关于诚信的“秤不准是人心不准”等等,无不令人怦然心动,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写出以“环保”、“敬老”、“诚心”为话题的作文来。
此外,我们还可以歌曲来创设作文情境,如以“成功”为话题,可以播放了歌曲《真心英雄》,那铿锵有力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深深的打动着学生的心,随着感情的宣泄,佳作就能因此诞生。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世界名曲,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这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语言表现能力,真正体会到写作的兴趣。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浅探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五马小学校本部钟晓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一)古诗词,不可忽略的财富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反复吟咏。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翻成白话,更是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对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2、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
3、加强古诗朗诵的趣味性。古人云:“读遍唐诗三千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1)引入音乐:古诗教学如借助音乐的作用,定会让学生在旋律中飞翔。(2)利用书艺:书法是我们民族瑰宝之一,古诗教学与书法欣赏相结合,为古诗活用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空。(3)倚靠图画: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实,许多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之后,在习作中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学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源中汲取营养。
(二)加强背诵
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
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
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二、让学生多阅读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不难发现,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许多孩子手中捧着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爱好。”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经典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吸引进来,让他们真心悦纳书籍,与书籍成为好朋友,享受读书之乐。
2、加强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好读书,还要让学生求甚解,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这一切,必须靠教师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首先,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书籍浩如烟海,要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其次,充分利用语文课或阅读课,指导学生究竟应该怎么读书。
3、要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家庭对书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试想,家长整天搓麻将、打牌,看娱乐性电视节目,经常举行饮酒聚会活动,孩子又怎会静下心来读书呢?生活中听到家长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作业做完了吗?”很少有人问:“你读书了吗?背诵了多少古诗?”因此,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美国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他们小学生每天的家庭作业就是阅读30分钟,他们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已成了一种习惯。
三、以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
2、古诗词摘抄、诵读,小组诵读比赛,班级、年级诵读比赛。
3、利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
4、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
一次“诗词诵读”,可能是学生一次快乐的心灵体验,一副“佳联妙语”,可能是学生一个激情创作的瞬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必经之路。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