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
温 度
教学内容;P84-85 教学目标
1、利用温度的情景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2、借助温度的情景感受负数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温度背景下的正负数。
难点:会比较零度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来猜谜语,好吗? 生:好。
多媒体出示:墙上一条河,刮风不起波,天热它就涨,天冷它就落。组织学生齐读一遍。师:它是谁? 生:温度计。
师: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出示温度计的课件)这节课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温度。(板书课题:温度)
二、探究新知,感受温度
1、认识温度计
师:今天老师自制了一个放大的温度计,(把自制温度计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好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全
班汇报。
2、正确表示、拨出温度
师: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在这节课之前,除了了解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外,还收集了一些城市的温度,我们先来听一听北京的温度,多媒体播放 :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师:大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5℃和零下2℃吗?
师总结:我们通常用前面带正号的数也就是正数表示零上温度,用带负号的数也就是负数表示零下温度。
3、比较温度,进一步感知。
师:刚才大家标出了温度,我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下面我们就来比较几组温度的高低。我们先来看昆明和海口的最高气温,15℃和23℃。
师:那0℃与-16℃那个温度高呢?
多媒体出示:比较-20℃和-5℃。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师:谁能来总结零下温度的比较方法?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本85页第2题,及小调查。
正负数
教学内容:教材P86-87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
一、新课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组织学生交流信息。
(1)让学生说说这些数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生活中负数的表示方法。
(2)探索正负数的读和写。有了读的基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正负数的写法。
同桌练习,一人读。一人写。交换轮流。
(3)组织学生读温度记录表。小组讨论归纳正负数的读法。并读出下列各数: +
5、—
5、+500、—100等
教师总结: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号,如+5,+7.6,+20,+100;像-2,-3.4,-5,-20„,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知识应用
1.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 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 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 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为_____米;海平面的高度为____米。
2.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他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元应记作_____元。
收入用正数表示的话,负数怎样表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3.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
你的周围还有那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如:电梯的上升与下降等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题,通过填表格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加深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练一练第2题,此题先让学生找到开始的位置,然后按照题意在图上描出来,回答题。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滴水实验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4.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教师: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二、实验:1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见过滴水的现象吧。但是,你们有没有调查过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课件出示问题:1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实验:请2个小朋友来做实验给大家看。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称重量。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
三、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如果1个没拧
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展示计算的情况。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
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00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五、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总结
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编 码
教学内容:P91-92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了解编码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在编码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体验编码中的一下规则和方法,会运用数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逐步建立数感。
3、在利用编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编码中的一些规则和方法,会运用数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体会到数字编码的科学性、优越性;
2、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问激趣
谈话:老师请同学们周末回家记录了父母和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老师有一种本领,只要你说出你记录的身份证号,我就能很快知道你这个身份证号码是谁的,谁愿意来考考老师?
二、了解身份证,掌握号码含义
老师之所以这么快就能猜出来,是因为身份证号码里藏着小秘
密。身份证号码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你调查过吗?谁来说一说?(出示一个身份证号码***627)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最近白警长很头疼,他们那发生了一起抢夺案,民警根据调查走访确定了5位嫌疑人,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你看懂了什么?能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确定嫌疑人吗?(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说说你的理由。
2、这是银行卡的编码方式,请你仔细阅读信息,你有什么判断?
3、我们能确定犯罪嫌疑人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拓展思维
1、淘气为全校每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码,其中201203321表示“2012年入学的⑶班学号为32的同学,该同学是男生”。你能看出淘气编号的规则吗?按照这个规则,200904172表示的哪名同学?
2、我们的生活已步入到数字时代,你还在那些地方见过有关数字编码的例子?
3、学校要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需要为每一位同学编一个号码,在编码中要体现这些信息:能体现所在班级、能区分男女生、不与其他年级重复。现在向全体四年级的学生发出征集令,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让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编码。
四、总结全课
数字编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编码中还有许多学问,希望同学们
处处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后同学们去调查你感兴趣的其他编码,并想办法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信息。
数图形的学问
教学内容:教材P93-94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生长,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找到数线段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激活储备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服装的搭配,现在请大家告诉我,如果我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搭房子,共有几种搭法?注意要有序搭配。其实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搭配学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图形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出示课件)
师:这是小鼹鼠的洞穴,洞口之间是相连的,小鼹鼠说,“我想从一个洞口进去,向前走,从另一个洞口出来,”(把四个洞口看成A、B、C、D四个点)说:如果从A进入有几种方法出来,那B呢?C呢? 如果每两个洞口相距5米,那5米走法有几种?10米呢?15米呢?20米呢? 生:回答走法 师:把AD看成一条线段,把B、C看成线段上的2个端点,就变成了“线段图”)师:现在我们借助线段图来数一数,它到底有几种走法?
(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呢?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梳理一共有多少种方法,)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正确数线段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三、深入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汽车站站牌。师:小鼹鼠其实真实的身份是一名公交车售票员,它负责的是从红薯站开往到土豆站单程的售票,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先理解题意。)生: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师:现在由你们来画出示意图,帮小鼹鼠解决这道难题。但数图形时,一定要有顺序地去数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在学习卡上,再上台进行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师:请你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尝试用你发现的规律,说出八个车站需要几种车票吗?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规律,尝试写出算式: 7+6+5+4+3+2+1=28)并让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即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回顾反思,交流心得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收获呢?
第八单元 可能性
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材P95-96 教学目标:
1.结合“掷硬币”的游戏,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2.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抛硬币,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猜想: 出示四个转盘:
猜测:转动①号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号呢?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板书 :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学生轮流填表。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汇报,全班交流。
2、纸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
(1)猜想:抛出纸杯后,纸杯落地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桌交流并回答。(2)实验验证:
每人重复做5次,并记录表中。投影出示 落地的情况
(3)、汇报交流。(4)、师生小结。
3、摸球感知,进一步了解可能性
(1)、出示盒子:出示问题:(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结论。
(2)、讨论:(课本76页)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先让学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颜色和个数。① 填表 ②
小组实验 ③结论。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四、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摸球游戏
教学内容:教材P97-98 教学目标:
1、结合游戏和具体情境,初步体会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
2、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能力。
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分析/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分析、判断可能性的大小,会根据给定的条件设计符合要求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讨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这个盒子里放了一些白球和黄球,摸出的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真的摸球时,会如你猜想的那样吗?
二、探究新知
1、摸球游戏。
(1)课件出示教材第97页摸球游戏图。有5个盒子,盒内装的球大小、形状相同。观察图,说说都有什么球。
(2)分别从这些盒子里任意摸一个球,猜测一下,可能摸到什么球。
指名回答:要求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
(3)分类探讨可能性大小。
第一种情况:观察第1、2盒,每盒中只有一种颜色的球,刚才同学们说一定能摸到红(白)球,这是猜测,咱们摸一摸试试,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出示不透明盒,放入2个红球摇一摇。指名摸球。学生 摸出红球。教师根据学生的摸球情况,板书:一定。
第二种情况:再向盒内投入1个红和1个白球,可能会摸出什么球。
学生 猜测说摸出红球可能性大,因为红球多一些。请学生上台摸一摸,每摸一次再放回去摇匀。发现偶尔会摸出白球,摸的次数越多,摸到红球的次数就多,即可能性大一些;摸到白球的次数少,即可能性小一些。
师:如果你与同桌下棋比赛,摸到白球,自己先走;摸到红球,同桌先走,你愿不愿意?很多学生 会立刻摇头表示反对,主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因为可能性大小不一样。)板书:可能性有
大有小。
第三种情况:再向盒内放入4个红球,此时盒内白球仍1个,红球增到7个。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什么球?学生 可能一致认为摸到红球。
请学生摸球。多摸几次,会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即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板书:可能性大。
2、根据给定的要求放球。
课件出示4个空盒,盒下给定要求。请同学们按给定的要求,写一写每个盒内怎样放球。学生先独立写一写,写完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对于1号和4号盒子,学生可能放法不同,但都能满足给定的要求。
选择一位学生上台放球,同时摸一摸,再次验证可能性有大有小。
小结:摸球游戏,盒内只有一种颜色的球时,摸到这种球的可能性最大,一定能摸到;盒内有两种颜色的球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哪种颜色的球多一些,摸到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8页“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情发生的情况,明确了事情发生的情况是随机的,不确定的。理解了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游戏活动方案。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另外也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统筹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模拟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的难点在于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题一: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例1及第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难点:理解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饼的模拟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1、谈话:“饼”大家吃过吗?烙饼不但好吃,而且还藏着数学问题,大家想知道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烙饼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吗?(揭题)
二、研究烙法
A、提出问题、激起求知欲
1、现在如果妈妈烙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6分钟)谁来烙一烙。为什么是6分钟?(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2、如果妈妈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6分钟)谁来烙一烙。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这样同时烙可以节省时间)
3、出示信息
(二):这时小红走来了,她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1)师:这时小红放学回来了,你看她说了什么呢。(出示信息2)问1:现在妈妈要烙几张饼?(3张)那你知道妈妈烙这3张饼的时间最少是多少吗?(设疑)
师:有没有比刚才那位同学更省时间的?告诉你妈妈烙只用了9分钟,你想想看妈妈会用什么样的方法?
B、合作交流、探究问题 分组交流烙3张饼的方案 C、交流评价、归纳总结
1、得出9分钟烙的方法。让下面学生再按照这种方法重新烙一次。
2、小结:这种方法每次锅中都有2张饼,不浪费时间。看来我们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最省时间。
3、取名
像这种烙3张饼有那么多的数学奥秘?那我们能不能给他取个名字?(快速烙饼法)
D、推广应用
1、前面我们一起烙了1张、2张以及烙3张的最佳方法。如果现在烙4张饼,你觉得怎样烙才能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2、如果现在要5张,怎么烙?谁来介绍一下方法?(2+3)与(2+2+1)的区别。3、6张、7张、8张、9张怎么烙呢? E、总结烙法
1、从烙2、4、6、8„„张饼,怎样烙最快?发现什么?那烙3、5、7、9„„张饼呢?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烙双数时,可2张2张来烙;烙单数时,可先2张2张烙,最后剩下3张按最佳烙法来烙。)
F、应用规律
1、烙20张饼需要多少时间?60张?73张?
2、我们研究的这个规律是在锅里只烙2张的前提下。那如果锅能同时烙3张,我们这个还可以用吗
3、小结:只要我们合理的安排事情,就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
1、美味餐厅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课件出示图片:这一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每位客人点了2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说说你的理由。
2、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需要煎5分钟,煎熟3条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合理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老师希望大家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时间来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五、拓展延伸
智力题:假如这个锅一次能烙10张饼,两面各需要烙6分钟,而现在有15张饼要烙。请你想一想,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课题二:统筹安排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3页例2及第114页“做一做”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通过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的思想,形成优化的意识。
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工序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景 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113页最上边的图形。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师:原来是李阿姨来小明家做客,小明怎样安排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你们帮帮他,好吗?”师:其实啊,合理安排时间可是一门大学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里去学习一下,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好吗?
揭示课题 《沏茶问题》——合理安排时间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沏茶时都需要做哪些事呢?
生1(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
师:好。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要做这么多事。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呢?
师:我们能帮小明想明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用大家的图片摆一摆,并算一算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师:好那组代表公开
你们的安排方法?
三、合作交流 展示点评 板贴
生
1、(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共13分)
师:当做一件事情,像沏茶这样,步骤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像这样用画箭头图示的方法来表示做事的顺序。
生
2、(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洗茶杯 找茶叶(共11 分)
师:好,还有更快的方法吗?那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地让客人喝上茶?
师:怎么样?我们帮小明节约了多长时间?这3分钟其实就是做什么事情的时间?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小明说什么?
师小结:在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事越多(同时做)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语言。
板书:同学们刚才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是因为同时作了三件事所以(节省)时间,所以我们能同时作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师小结:生活当中有许多事都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合理的安排,才能做的有条理、有顺序,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大家看,小明的同学小红近来感冒了,她想吃完药赶快睡觉,你觉得小红应该怎样安排以上事情?(“做一做”课本114页第2题)
2、做饭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李阿姨很快就喝上了茶,小红也很快得到了休息,不知不觉中午到了,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饭菜来招待李阿姨。
五、“合理”提升、丰富拓展
对下面小朋友的合理安排,大家有何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
2、为了提高学习质量,红红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电视》节目。
师生共识: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要考虑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帮助小明和小明的妈妈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课外延伸:
作业: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的事例呢?同学们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课题三:排队论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5页例3及第11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形成寻找最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习惯
难点:理解排队等候时间的总和的意义,运用这种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接下去我先讲个一件事请同学们帮忙解决哦,这里可有数学问题的。师旁白:一天,小红和小亮做值日,他们俩正好同时(强调读)来到一个自来水龙头前。
小红:我洗抹布只要1分钟时间。小亮:我装一桶水要5分钟时间。
小红、小亮:我有事,让我先洗(装)吧。小红:还是让我先洗吧,这样快一点。
师旁白:小亮疑惑不解。为什么小红先就会快一点呢? 师:同学们,小红说的有道理吗?
2、讨论后,师:现在他们都感觉自己有道理,那我们帮他们算一算时间吧,好吗?
师:这样看来,好象小红说的没什么道理呀,时间长短不是一样吗?
师及时指出:是呀,我们在自己完成自己任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别的同学的感受,那我们来算一算,如果包含等候的时间在内,一共用多长时间吧。
生:小红先小明后:1+1+5=7分钟。(师可有意识引导:1×2+5=7分钟)生:小明先小红后:5+5+1=11分钟。(或:5×2+1=11分钟)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里的7分钟和11分钟是什么时间?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突破难点:等候时间的总和)
师: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刚才我们遇到的问题,在数学上叫做“排队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阅读教材,初步感受新知
1、阅读提纲
(1)、例题中的主题图反映的是什么情景 ?(2)、其中包含哪些数学信息?(3)、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求?
2、全班交流,理解题目意思
问题1:这是一个码头卸货的场景,有三艘货船来到一个码头,等待调度安排他们卸货。
问题2:已经知道了每艘货舱的卸货时间,还有一点,就是: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
问题3:这题要解决怎样安排卸货的顺序,使三艘船的等候总时间最少。
3、质疑: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等候时间的总和是什么意思?(很可有能学生对此还有疑问,这里要留时间给学生,要让学生都明白题目的意思)
三、讨论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
1、分组活动安排与要求
(1)、同桌2人为一小组。把货船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分别命名为:甲船、乙船、丙船。
(2)、2人讨论后写出卸货方案,能写几种就写几种。(3)、算出每种卸货方案的等候时间的总和
2、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汇报交流,寻找最优化方案
1、学生汇报自己的卸货方案,教师按一定的次序板书。主要有:
(1)按甲-乙-丙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8×3+4×2+1=33小时(2)按甲-丙-乙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8×3+1×2+4=30小时
(3)按乙-甲-丙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4×3+8×2+1=29小时(4)按乙-丙-甲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4×3+1×2+8=22小时(5)按丙-甲-乙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1×3+8×2+4=23小时(6)按丙-乙-甲的顺序,等候时间总和:1×3+4×2+8=19小时
2、引导学生观察以上方案,谈谈自己的想法。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
4、小结:在确定排队等候顺序的时候,我们要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合理安排时间,这样可以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五、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P115页的做一做。
六、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在本节课的表现。
3、你还有什么疑问?
课题四:对策论的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列举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来体会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方法。难点: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玩扑克牌,比大小
1、出示两组扑克牌,分别是3、5、7和4、6、8 问:你选择哪一组牌和老师比大小,让学生先出,老师几次比赛都赢了。
2、质疑:为什么老是总能赢?
3、揭题:老师总能赢是因为用到了数学中的对策。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对策问题”,数学广角。
二、提出问题,研究策略
1、走进故事,参与活动
以《田忌赛马》的故事提出问题,再一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口述故事梗概)
问:田忌为什么会输呢?(因为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一些)又让学生观察:田忌的上等马优于齐王的中等马,中等马优于齐王的下等马。(为学生想出最优策略做埋伏)
问:假如你是田忌的军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有办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
2、扮演角色,自主合作
学生拿出设置好的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把田忌可以应对齐王的方法罗列出来,完成表格。
应对的方法共有六种,其中只有一种是获胜的方法: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一场,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连赢两场,取得胜利。(板书)
这种方法就是大军事家孙膑所采用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对策。
3、模拟比赛,反思对策
学生认识了对策以后,再创设这样一个情境:齐王输了有点不服气,想再和田忌赛一场,左边的同学当齐王,右边的同学当田忌,拿出马的图片,咱们再来一次模拟比赛,好吗?
在模拟比赛中,学生一定会出现矛盾和争执,那就是先出与后出的问题,齐王不愿先出,田忌先出必输,在矛盾和冲突中引导学生归纳出田忌赛马获胜的前提:第一、齐王先出;第二:田忌要用最弱的马牵制齐王最强的马,才能换取后两场的胜利。
三、巧设练习,学以致用
1、四(1)班和四(2)班进行拍球比赛,下面是对方队员的资料: 四(1)班代表队 四(2)班代表队 小强230下/分 小刚200下/分 小明180下/分 小华165下/分 小虎155下/分 小平140下/分
比赛规则是三局两胜,如果通过抽签,四(1)班先出场,那么四(2)班有没有机会取胜,四(2)班应该怎样对阵?
2、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方面应用到对策?
3、课前玩扑克游戏老师获胜得策略你知道了吗?再体验一次。
四、知识拓展,应用提高
对策不是一个具体的计谋,只要是对抗性活动中,竞争双方取胜的有效方法,就是对策。对策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田忌赛马这种对策,还有别的不同的对策。想不想和老师玩一个游戏? 游戏说明:10颗棋子,两人轮流取,每次只能取一个或两个,谁取到最后一颗,谁就获胜。请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一起玩游戏。
(游戏后,再引导学生小结这类游戏的取胜策略:用倒推法,由于每次只能取1或2颗,要想拿到最后一颗棋子,就要给对方留下3颗棋子,也就是要拿到第7颗棋子,这样无论对方取1或2颗,你都能拿到第10颗。同理,要想拿到第7颗棋子,就要拿到第4颗棋子,要想拿到第4颗棋子,就要拿到第1颗棋子,即取胜的关键是抢取制胜点:1、4、7。)
再引导学生分析,若拿不到第1颗棋子,怎么办?(抢不到第1个制胜点,就要力争第2个制胜点;争不到第2个制胜点,就要力争第3个制胜点;依此类推。)
通过游戏练习,学生就会明白,不同的规则,要有不同的策略,规则是活的,策略也是活的。
五、总结提炼,交流评价
1、让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想想这节课的表现,给自己和同伴做个评价:在评价表中画出表情,再请周围的同学给自己一个评价。【教学反思】
【相关链接】
优选法概述
优选法,是以数学原理为指导,用最可能少的试验次数,尽快找到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最优方案的一种科学试验的方法。例如:在现代体育实践的科学实验中,怎样选取最合适的配方、配比;寻找最好的操作和工艺条件;找出产品的最合理的设计参数,使产品的质量最好,产量最多,或在一定条件下使成本最低,消耗原料最少,生产周期最短等。把这种最合适、最好、最合理的方案,一般总称为最优;把选取最合适的配方、配比,寻找最好的操作和工艺条件,给出产品最合理的设计参数,叫做优选。也就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选取最优方案。最简单的最优化问题是极值问题,这样问题用微分学的知识即可解决。
实际工作中的优选问题,即最优化问题,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求函数的极值;另一类是求泛函的极值。如果目标函数有明显的表达式,一般可用微分法、变分法、极大值原理或动态规划等分析方法求解(间接选优);如果目标函数的表达式过于复杂或根本没有明显的表达式,则可用数值方法或试验最优化等直接方法求解(直接选优)。
优选法是尽可能少做试验,尽快地找到生产和科研的最优方案的方法,优选法的应用在我国从70年代初开始,首先由我们数学家华罗庚等推广并大量应用,优选法也叫最优化方法。
田忌赛马
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故事: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 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数学广
角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数学广角课题数学广角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
学生自由汇报
观察理解情境图的内容找出题中的信息总共要烙3张饼。学生讨论汇报:可以一张一张的烙;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可以先烙两张,再烙一张,这样只用12分钟,节省6分钟。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的反面,有9分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准备。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题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动手实验,并记录。讨论交流,说自己的发现观察图,讨论设计方案用过程图表示出自己的方案。学生选出最佳方案。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理由。独立完成,全班订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育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二课时:数学广角课题数学广角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学生自由汇报观察情境图,找出题中的信息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算出每种方案等候的时间如果先卸船1的货,那么3艘船都要等候8小时;而如果先卸船3的货,那么每艘船只等候1小时。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船开始卸货,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学生完成设计,小组交流,在班上交流。
使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15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补充练习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结果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三课时:数学广角课题数学广角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齐王田忌本场胜负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思考问题学生将表格填写完整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对照表找到答案汇报讨论结果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如乒乓球团体比赛等通过讲故事,使学生体会对策论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对策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结果同桌两人一组来玩这个游戏。小组内讨论问题,汇报交流学玩游戏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四篇:新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地名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道路名称比较熟悉,但对于祖国的地理知识比较匮乏,课外书读得不多。
教学目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重点难点
掌握更多的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策略
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学校和家庭的周围,有许多有趣别致的地方,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更迭的变化,有的对应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三、出示;青岛地图
1、小组讨论:你发现青岛的地名有什么特点?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吗?
2、交流:
如:中山路 鲁迅公园 这是人的名字
香港路 哈尔滨路 北京路 上海路等,这些是城市的名字
八达峡 团岛 小鱼山等这是地理的名称
……
四、日积月累
1、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地名,现在我们将这些地名进行分类:
含有方位词的:
表示颜色的词:
含有和水有关的词:
含有地方特产名称:
人名:
姓氏:
2、你还知道特别命名的城市的名字和外国城市的名字吗?
3、你在收集、介绍城市名字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样解决的呢?布置作业
预习初显身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里的学问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
二 按照自己的兴趣小组合作编排游戏,并设计好游戏的规则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可以设计以下的形式:
1、猜城市名
金银铜铁
倾盆大雨
四季温暖
风平浪静
双喜临门
飞流直下三千尺
天无三日晴
水边人家
两个胖子睡一头
戈壁滩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今在江苏扬州市城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在安徽。楚江:在安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四川。江陵:今湖北。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至高无____ ____底捞月
人定胜____ ____落石出
语重心____ ____暖花开
金石为____ ____官许愿
难能可____ ____春白雪
人才济____ ____征北战
五湖四____ ____诛笔伐
声东击____ ____如泰山
说东道____ ____死不屈
一步登____ ____津有味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
6、将地名串成相声或描述生活经历的文章
三 学生进行游戏活动。
布置作业
预习开卷有益
第三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趵突泉和作者
1、板书课题。
“趵突”是跳跃突起的意思。
2、投影(观察)
使学生对趵突泉有个整体的初步的了解。
3、同学们看,这就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的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简介趵突泉。
二、自由朗读,思考:
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三、学习课文
(一)第1自然段
1、齐读本段。
2、“名胜”一词在这里怎样理解?
3、现在单讲趵突泉是什么意思?
4、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趵突泉的?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趵突泉的溪水、大泉的样子,小泉的样子)
出示投影片,图文对照的进行描述。
讲读第2自然段
1、什么样的水叫活水?
2、作者在什么地方?看到怎样的一溪活水?“清浅”“鲜活”是什么意思?
作者抓住泉水活,清浅,鲜活这三个特点,写出趵突泉的水很美,这段的最后一句话写什么?
讲读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这一段哪一句是中心句?
2、下面写什么?
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3、读出写泉池的句子。
4、读出写泉水的句子。
作者抓住泉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的词语
5、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感受和联想的?请用“~~~~”划出。
指名读倒数第2句。
这句话什么意思?
6、齐读这段最后一句。冬天的泉更美,表现在哪里?谁能说说自己最欣赏的词语是哪些?
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
2、“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这是一句什么句式?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
3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
4、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小泉眼的美丽有趣?
5、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6、结合课文解释 摇曳和五光十色
“摇曳”换个词说可用哪个词?
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7、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读完后,再对照投影图片找出描写小泉特点的句子
8、朗读课文
七、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读音
3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布置作业 :
预习笔下生花
第四、五课时
一、回忆本单元有关地名的文章和游艺活动。
二、明确本次笔下生花的要求
1、回忆初显身手中
“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将地名串成相声或描述生活经历的文章”的内容
2、重点指导地名调查报告的写法
地名调查报告,主要是对地名的历史渊源、变迁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经过分析综合,客观的写出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题目、内容来源、报告内容、附件注释等,在报告结尾写明调查人和时间。
调查报告的语言要简明扼要。
3、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
启发学生将调查获取的信息和游艺会上设计的活动内容写下来即可
三、学生构思,一气呵成。
有根有据(真实);有情有意(有中心);
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
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把握住衡量的尺度,四、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要点:内容与中心是否吻合;是否存在病句;有无错别字。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修改作文。
组长要对组员的修改情况作记录:
六、充分展示。再差学生也要念,学生习作需要鼓励的,良性刺激和正面鼓励非常重要。在小组内有所记录,每月公布一次,不管长短和质量。笔下生花的意思是:只要写了,就是一朵花。
第五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温度的教学设计
温度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84——85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教具: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
三、反馈交流
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精讲点拨
五、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六、当堂训练
1、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 和5 ℃ 的比较,1℃ 和0 ℃ 的比较,0 ℃ 和 零下2 ℃ 的比较,零下2℃ 和零下5℃ 的比较等。
2、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 1℃○0℃ 0℃〇─2℃ ―2℃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