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17:0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第一篇:“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在学习进阶理论下开展教学,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设计进阶发展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核心概念体系,培养科学素养。

关键词:学习进阶;科学核心概念;大气压强;课例研究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以核心概念来组织学习内容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使其不断深入,近年来,“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目前,科学教育界对学习进阶的概念界定呈现多样化,比较典型的为“学习进阶是对一段时期内,儿童学习或者探究某主题时,其思维方式的连续且不断精致发展的描述”[1]。本文以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压强》一课为例,尝试应用进阶理论分析该部分内容知识和能力的层次阶段,并通过相应的实践研究,期望对“学习进阶”理论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开发上有一定启发。

一、教材特点与教学现状

(一)教材编写突出主题 弱化了核心概念的产生或复合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教材的章节编写采用主题形式将各领域知识进行融合。“大气压强”概念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但由于天气变化与大气压有关,因此被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大气的压强》,编者试图打通各领域概念“隔阂”,实现从“大气压强”到“天气与气候变化”的概念进阶。

与大气压强相关的核心概念是“压强”,“压强”是物质科学领域“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核心概念之一,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等概念都由这个核心概念衍生,其中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内容被教材编入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

(二)教师缺乏核心概念意识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节的内容目标设计为:通过实验认识大气压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大气压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活动建议为:用实验估测大气压的大小,显示大气压的方向。《科学教学参考书》中,该部分的教学目标为: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计。比较课程标准和教参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发现课程标准侧重于实验在建构这部分概念中的作用,而浙教版《科学》则更侧重于对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在大气压这一概念的深度上要求稍低,广度上要求更高。

通过教学调研,发现许多教师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教学形式采用的大量实验缺乏层次性,学习内容缺乏梯度设计,没有按照逻辑顺序呈现,对以核心概念来组织学生的学习认识不足,忽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不能生成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习进阶分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大气压强》之第一课时学习进阶全景图见图1。

学习进阶并非是每一名学生都遵循的同一认知进程,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思维路径抵达终点。构建学习进阶图可以让教学定位一目了然,让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相关学习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减少对孤立事实和概念的记忆。

三、学习进阶视域下的“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与实践

环节一:重现原有知识经验 推测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用矿泉水瓶演示如图2实验,问:看到了什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简单的演示实验,唤醒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巩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为后续内容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师继续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孔中的水不流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演示用手堵住小孔和盖上盖子,引导学生思考:盖上盖子的效果可以与用手堵的效果相同,那么瓶子的周围有什么存在呢?

(利用具体的演示实验,造成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在瓶的周围有一种物质像手一样堵住了小孔,使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顺利踏上学习的阶梯)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论据,应用科学思维进行推理:地球表面有大气,大气受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则大气应该也有压强。

环节二: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进阶水平1: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用纸杯和纸片演示图3至图8所示的系列实验。

(1)演示图3,问:纸片为什么会掉?

(2)演示图4,问: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并对纸片进行受力分析。

(3)演示图5,问: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对纸片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推测:大气对纸有向上的托力。(有学生提出是因为水把纸片吸住,教师用大头针在杯底扎一小孔,空气进入杯中后纸片迅速下落)

(4)演示图6和图7,问:纸片也不掉下来,说明什么?

(5)演示图8,瓶吞鸡蛋对比实验。

(采用图3~5系列实验进行铺垫,并辅以实时的纸片受力情况分析,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给学生的思维构建阶梯,让学生逐渐清晰地体会到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压强。再通过图5~8实验的组合,让学生认识到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完善知识结构,实现思维的进阶发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杯内未装水时纸会掉下,装水后纸就不会掉下?为什么瓶内空气受热后再冷却鸡蛋就掉入其中?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原理,提炼实验中隐藏的科学方法,为下一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思维上做好点拨,为更高水平的学习铺好阶梯)

进阶水平2: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应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现象。

材料:针筒、吸盘、矿泉水瓶、吸管、纸杯(内有矿泉水)、热水等。

学生利用以上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设计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利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消除科学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大气压存在”的概念)

趣味活动:教师组织两个学生比赛用吸管吸相同体积的饮料,看谁吸得快(大个子学生用的吸管被剪了一个小孔)。

活动结果:大个子学生输给小个子学生后,发现吸管上有小孔,认为比赛作弊。

教师请大个子学生解释为什么吸管上有小孔就是作弊。

(由进阶水平1的观察、分析、获取概念,到进阶水平2的设计并完成实验验证、解释实验现象,实现能应用大气压知识对相关事物做出科学性的解释,实现在能力水平方面的提升,在科学方法上的进一步渗透)

进阶水平3:设计定量实验,测量大气压强。

在完成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教学之后,教师问:大气压很大,究竟有多大?如果给你一个量程足够大的测力计,你能否在现有材料(进阶水平2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基础上,完成对大气压大小的粗略测量?(提示:根据固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学生小组讨论:画出粗略测量大气压值的设计图,并说明实验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汇报设计结果如图9或图10。

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结果在科学性和测量精确性方面进行评价,介绍科学史上人们对大气压值测量的研究和1个标准大气压值的大小。

(在进阶水平2的铺垫下,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设计定量实验,提升到运用文字、符号、模型、公式等解释并概括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进阶)

环节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分析大气压值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布置课后探究任务: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四、教学启示

(一)学习进阶有助于学生构建概念体系

国外研究者认为,以整合的概念体系为核心、围绕少数概念进行深入探究的进阶学习,能够有效改变其“广而浅”的科学学习现状,最终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2]。本课例围绕“压强”这一核心概念,在“液体压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多个活动,在完成对“液体压强”概念重现的同时,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大气压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压强”概念,改变了原有教材中因相关概念分布零散而导致的学生核心知识零碎和孤立的现象。

(二)学习进阶有助于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应该从学生感兴趣并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开始,逐步进展到掌握大概念。科学教育所有课程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同时应该考虑其他可能的目标。例如,科学态度和能力的培养。本课例中,教师首先对该课的学习目标进行分“阶”分析,学生活动的材料(如纸杯、针筒、吸盘挂钩等)均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完成对概念逐“阶”建构的同时,侧重于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逐渐提升。构建学习进阶,能较好地呈现概念发展进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促进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发展。

(三)学习进阶有助于学生跨越概念之“阶”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系列概念认知发展历程中,存在着概念之“阶”现象,从而成为教学难点。对课堂中“阶”的理解以及如何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跨越“阶”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智慧。学生的经验概念是学生的一种“信念”,在教学中可以看作是活动的假设,教学过程则是不断对这个信念提供证据以证实或证伪的过程[3]。围绕“进阶”设计核心活动,有助于学生实现“阶”的跨越,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找到抓手。

第二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摘要】

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保障条件之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育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我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但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而是一种教学模式;任务性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差异在于它注意信息沟通任务,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一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从而学习语言。

【关键词】

变换 互动 兴趣 交流 【正文】

通过国家组织的国培学习,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以前没有学到过的理论知识,有了新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自己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对教学过程也有了一定的深刻认识。下面是我的一点思考:

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建一个有层次的连续活动,并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其特点在于:

(一)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任务型教学模式”后,初步调整了学生认知结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提高了,他们不再是学习的“被动客体”,而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由此产生了内在的推动力。通过多次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同程度地调动了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硬着头皮学”“索然无味”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厌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

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任务完成的好坏就直接体现着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投身到各种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获得自主地发展。

我们所用的初中英语教材,都是围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许多真实的语境和语言材料。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完成任务。

PWP Pre-learning,While-learning,Post-learning 三个阶段。Pre-learning(学习前)阶段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一切准备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中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内容之前的导入、启动、复习、激活等活动。While-learning(学习中)阶段是学习新语言的阶段,一般是在课堂进行,但也可以是学习在课堂之外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进行知识呈现、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语言内容,形成运用能力。Post-learning(学习后)阶段是学习新语言之后的评价、运用阶段,这一阶段是课堂之外的运用活动阶段。PWP 教学过程可以用于英语教学的每一项具体语言教学内容,在技能教学中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如听力中的 Pre-listening, while-listening 和 post-listening,口语中的 Pre-speaking, while-speaking 和 post-speaking,阅读中的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和 post-reading,写作中的 Pre-writing, while-writing 和 post-writing。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要具备从事初中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英语语言能力,掌握外语教学基本理论、英语教学专业知识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等学科教学知识,并能用以指导初中英语教学。能够根据英语学科特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备实施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了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

语言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教师所掌握的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是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从教学的实践看,课堂中的问答大致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集体致问,师生共同解答,还有就是学生自发地提问。提问技能是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最长用的手段之一。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同样是在练习的训练中,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Good”“You are very clever!”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在一节课中,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是有限的,他们很在乎老师对他们问题回答的打分。可老师在一堂课中面临着无数这样的“打分”,容易在意识上产生疲劳,于是,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语言就产生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用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

另外,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情感态度,给以多些关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初中的英语教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形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任务型课堂的教学就是把课堂活动任务化,以任务为核心,计划教学步骤,所以“任务“设计的质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设计的任务应具有挑战性,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以我们必须认真作好学生需要分析,切实了解学生想做什么,会做什么,该做什么,需要设计学以致用的任务,与生活有关的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下面以一课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八年级上册Unit1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lf Check时,围绕:叙述一次自己的旅行(a good trip)这一主题,我为学生设计了下列任务:1.Describe the place he went to 2.Tell what places he visited 3.Learn about the culture there 4.Talk about if It was a good trip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行不仅可以长见识,也可以体验异地风情,放松心情。如果学生经常旅游,就能在生活中调节自己的心情更有利于好好学习。

因此,我在该单元教学中设计了上述任务,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笔者现将此任务的实施步骤分诉如下:

在完成任务一“描述他去的地方”之前,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查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从而为完成这一任务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二“讲述自己去过哪些地方”我让学生先弄清如何用英语表达地名,进而完成任务二。任务三是“通过了旅行了解了哪些当地文化”我让他们 4人一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进而完成任务三。第四个任务是“谈论旅行的好坏”,就很简单了。从上面所诉,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注重真实场景下的,以明确目标为向导的语言交际活动,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它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

(五)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具体任务、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它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当然,任务型教学存在一些不完备的地方,比如任务的选择并有进行需求分析,任务的等级评定也是任意的,并且任何形式中心的活动在语言教学中都受到排斥,学生以对子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教师在其间不直接指导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是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肖嫚.互动式教学模式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 2009,(02).[2] 高雪松.英语词汇探索[J].科技信息, 2009,(02).J].科技信息, 2009,(02).[3] 韩炳华.浅议提高英语口语训练有效性的策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4] 张恩华.非英语语境下如何快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J].职业教育研究, 2006,(11).育)[5]马琼.提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途径探析[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6]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出版,3(2004)[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实用中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编委会《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 [9]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出版,3(2004)[10]槊.《启发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北京: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13、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第三篇: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残疾人教育康复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

将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

(一)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提高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加大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市、县分担机制,确保应补尽补。逐步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分类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加强贫困残疾人住房保障。落实贫困残疾人住房保障政策,对符合城镇购买或承租保障性住房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予以保障。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要优先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 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县(市、区)政府,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按规定享受参保待遇。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生活护理费、伤残津贴等各项特惠待遇。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单位)招用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按规定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

(三)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将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复教师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技术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年为每个基层康复站(室)及特殊教育学校培训至少1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选聘至少10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优秀大学生强化训练后充实到社区和专业康复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

(四)建立规范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以及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政府招录公务员时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税代收制度。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落实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规定。

(五)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要向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落实好康复扶贫贴息贷款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户)的到位率和扶贫效益。探索公司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帮扶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巩固发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要将残疾人优先纳入培训范围。

(六)健全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市、县(市、区)残联要强化信访、维权和法律救助等职能,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站。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列入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和目标管理。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大事项,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城乡基层组织要将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列入社区建设规划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将无障碍建设、扶残助残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内容。残联、统计等部门要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投入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各级残联机构应向同级民政、财政部门提报福彩公益金使用计划,民政、财政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福彩公益金用于残疾事业发展。各级慈善组织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实施扶残助残救助。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各类残疾人服务业。

(八)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针对残疾人的各项特惠扶持政策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各地要将志愿助残纳入本地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培育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活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依法维护相关残疾人群体的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残捐赠活动。

姓名:杜文武52

班级:10特教专一班

第四篇: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域下的居民消费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域下的居民消费(上)

2010-6-25 摘 要:为社会主义生产者谋利益是按劳分配的目的,劳动和劳动时间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标准,消费资料是按劳分配的对象,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存在“资产阶级权利”是按劳分配的弊病等思想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中蕴涵的注重居民消费需求的闪光思想。这些思想可成为扩大居民消费的理论生长点: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根本;建立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扩大居民消费,为生产者谋利益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不足是导致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在全球经济调整时期,我国出口下滑。政府大规模投资不可能持续,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其中,消费需求不足是个长期的、根本性问题,是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随后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2010年胡锦涛元且致辞都突出扩大内需并将其作为引领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体和有效推手,而扩大内需的动力和后劲取决于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取决于大多数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多少。然而。当前我国“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分配份额不断下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却极大地抑制了居民消费,这既是下一步经济发展的藩篱,又是经济增长模式重构的突破。为什么要满足居民消费和怎样促进居民消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论著中提出了许多闪光思想,尤其是按劳分配理论中蕴涵的“为生产者谋利益”思想,可为我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

一、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根本

为社会主义生产者谋利益是按劳分配的目的和宗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做出初步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说明在“自由人联合体叫,把总产品按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活资料由全体成员消费,劳动时间是衡量人们分得消费资料的标准。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谬论,指出在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前要对社会总产品作六次必要的扣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有折有扣的‘了,虽然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利益。“这里表明扣除不是目的,只是社会正常运行的手段,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劳动者谋利益,要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就要切实不断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部分中批评了杜林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所作的辩解,强调了群众消费对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群众的消费不足,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群众的消费不足达到危机的地步。因此。群众消费不足,也是危机的一个先决条件,而且在危机中起着一种早已被承认的作用。“这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深刻的根源,又彰显了社会主义生产形式重视人民群众消费的制度优越性,从而能有效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真正契合按劳分配原则的民本、民富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体受到为满足人民需要而生产的目的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规律的支配,本质上没有资本主义经济那样的矛盾,所以理论上不会发生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也被卷入并受到严重冲击,原因是我国多年来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内需不足,过剩的产能要靠外需出口。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比重迅速上升和公有制相对下降,缩小了按劳分配的范围和扩大了按要素分配的领域,进而扩大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我国经济中的影响范围,使我国经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以人为本的发展才是根本目的,任何脱离这一目的的手段都不能形成健康、持久、稳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的首要前提是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而且一切发展都归结于人的发展,他批判资产阶级按资分配的“见物不见人”,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和剥削,反对脱离人的现实世界而陷入拜物教的迷幻世界,强调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以人为本”,认为应以人的共同发展为根本,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对经济增长和市场化的迷信造成了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误读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进而又推演为“为了追求经济尽快增长,其他一切都要让步,都可以被牺牲”,其结果必然是重外需轻内需、重投资轻消费、高投资低消费等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发展观。自2000年以来,中国投资率居高不下,从2000年的35.5%提高到2008年的43.5%,而消费率则逐步下降,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5.3%,而美国高达71%,日本也在55%以上。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而投资中又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这样在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必然放缓甚至下降,这又会直接抑制国内有效消费需求,而消费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要而对物品和服务的消耗与花费,它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是劳动生产再生产的内在要求,消费需求不足,生产就缺乏动力。为此,在后危机时代,一要摒弃仅以GDP的增长速度作为评价分配体制的优劣。而代之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程度;要扬弃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而代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日的。二是加快提高分配率和改变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局面。分配率越高,表明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均等,反之。分配率越低。社会分配越不均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率一般在54%~65%之间。而我国目前则在15%~20%之间。分配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增速较快,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上升对比的是,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15.6%下降为2007年的11.2%。表明财政收入的提高是以居民收入的增幅放缓为代价的,居民收入水平低是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二、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坚持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益共享

劳动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标准。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根本手段,马克思指出,按劳分配使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在社会分配领域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实现,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劳动。在“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的社会主义社会。“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起点公平了,生产过程平等了。这就第一次消除了千百年来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剥削现象,实现了劳动和收入分配的平等,比起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分配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任何人都不可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只能根据个人对社会付出的劳动多少领取个人消费品。

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那里“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所以还未能生产十分丰富的产品满足劳动者多方面的合理需要,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不能平均分配。而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数量,社会主义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必须有足够的物质文化产品可进行分配,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需要激发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目前严重的“重资轻劳”现象却极大抑制了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劳资矛盾,也阻碍了居民消费需求。由于把特定时期“效率优先”绝对化、长期化、固定化。导致地方政策上的资本偏好甚至资本崇拜、GDP崇拜,资本收益率很高,劳动报酬很低,资本过分压榨劳动,劳动者不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居民消费怎能扩大。劳动报酬过低产生了十分消极影响:一是低劳动报酬与高资本回报率并存,产生劳动过度依赖资本的状况,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二是低劳动报酬不利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广大中低收入者缺乏消费能力,占我国人口2:3的农民的消费额只有城市人口消费额的一半,通过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国内潜在的消费需求就会迅速转变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经济增长就会有持续动力。

作者:李明桂 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5期

责任编辑:夏鼎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域下的居民消费(下)

2010-6-2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符合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可供分配的劳动成果,以劳动为标准的分配结果较为公平合理,因此,在整个社会的社会剩余分配中,要让劳动所得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按劳动获取收入的比例高于按资本等要素产权获得收入的比例,让要素收入处于从属地位,让劳动收入成为绝大多数人收入的主要和基本来源,让广大劳动者真正成为劳动成果的享有者。在我国居民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收入居主导地位,中低收入者更是以劳动报酬为收入的主要渠道,所以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对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消费经济学理论,收入较低的普通劳动者消费倾向比较高,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就会促进自身消费增长,就会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所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能使广大劳动者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此,一要切实保护劳动报酬权益。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已步入资本短缺向消费需求不足的转换期,特别需要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劳动收入,政府应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依法纠正并处罚用人单位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安全保障、伤亡事故诸多方面的违法行为,完善劳动法,确保劳动者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稳步提高。二要建立利润分享制。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所得除了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还要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凭借人力资本所有权天然的特权。劳动者根据工作年限和贡献大小获得一定股份,实现“按劳分红”,股东分红后的剩余部分再以工资外附加形式分得,包括与劳动贡献挂钩的奖金、退休金、住房、养老医疗、旅游度假等福利。具体到不同性质企业实行不同的分享方式,国有企业实施职工股份制,私人企业实施利润分享制,集体企业改为合作经济并实施股份合作制。

三、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批判拉莎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观点时阐明了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思想,未来社会消费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前要扣除必要的补偿基金、积累基金。“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作为消费资料即消费基金,在分配给个人直接消费之前还要扣除公共消费基金,“第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一部分。”据此,按劳分配不是对全部劳动产品按劳动的质和量进行分配。完善的社会保障既要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福利,又要照顾到社会中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或需要救济的贫困者以及应付自然灾害、卫生医疗保健、教育等社会保障性开销。

关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作了阐述,“利润的一部分,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从而只体现新追加劳动的剩余产品必须充当保险基金”,“这种基金是收入中既不作为收入来消费也不必用作积累的唯一部分,„„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必须继续存在的唯一部分。”在马克思的历史语境下,社会保障基金在不同生产方式条件下都是存在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更是如此,而且这部分基金具有专门的用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这部分基金对扩大居民消费意义重大。要想扩大居民消费,必须要防范不测事故和自然灾害:要想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关注社会中丧失或没有劳动能力者的生存:要想扩大居民消费,必须有医疗卫生保健做后盾:要想扩大居民消费,必须援助低收入群体使其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总之,实行按劳分配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是扩大居民消费,提升生活质量的体制保障。

健全的社会保障是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后盾,也是经济社会顺利运行的安全阀和减震器。我国社会保障经过几十年的构建尤其是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一要加快社会保障基金的储备。在国家储备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筹资渠道,推进建立鼓励富人捐资公益性基金的第三次分配体系。从而提高社会保障后备基金的储备能力。按照马克思的扣除论,把“扣除”的基金积累起来,形成社保专项基金,这部分基金“既不用于积累,也不用于消费”,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和浪费。二要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险应扩大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社会福利要提升其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地位,将社会福利法制化:社会救济应加大政府财政开支,放宽救助条件,提高救助标准。三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力度。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滞后,农村救济更为薄弱,在养老卫生医疗保障上更要强化国家职能,增加农村公共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以化解在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因城乡税负不均、收入不均等因素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困境,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城乡居民支付受益度的剪刀差。

四、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更加注重分配中的公平是按劳分配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在阐明按劳分配的伟大进步的同时还指出“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虽然有这种进步,但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这种平等的权利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另外,由于劳动者在家庭赡养人口的不同。“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事实上的不平等,就是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平等权利所导致劳动者在实际收入和生活上的差距不能依靠按劳分配本身来解决,要靠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发展公共消费来逐步缩小。对于这一局限性,马克思指出:“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体现了按劳分配制度的暂时性和历史过渡性。马克思也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克服按劳分配的弊病给出了应对之策,在公共消费基金中,一般管理费用“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极为显著地缩减,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相应地,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显著地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这一减一增表明公共消费基金要主要用于“共同需要”,从而很好地弥补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因不同劳动者自身的差异而产生分配结果上的不公平,“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可见,“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照特定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对相应的部门和社会成员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即采取按需分配的方式。这种设想恰恰体现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公平、公正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仅存在着马克思预见的不公平,还必然存在着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诸多矛盾导致的结果不公平,由机会不平等引起的不公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从按劳分配视域看,劳动报酬与劳动投人量、产出量没有很好地挂钩,不同企业收入差距不反映劳动投入和产出的真实情况,相当程度上是价格体制扭曲和产业结构刚性所造成的,高收入来源于与行业有关的“超市场权力”。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为了着力拉动居民消费,平抑分配中的诸多不公平,政府无论从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还是从履行自身职能出发,都应当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快最低工资立法,将医疗费用与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费用纳入最低工资保障的标准范围,职工最低工资的确定要依据于家庭人口、生活费用、价格变动、医疗与教育费用、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马克思认为若无外在的强制。资本家就会通过压低个人工资来提高利润,尤其在劳动力过剩情况下,而并不一定要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来提升收益。那么。现在我们指望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主动提高工人工资是根本不可能的,政府就必须负起责任,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二是大力推动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健全,使企业推行劳资合作制度、集体谈判制度、集体合同制度等,首要解决目前劳资双方协商主体严重缺位问题,通过完善工会制度来实现劳资的平等对话和劳方的利益表达。三是完善产权治理机制,打破行业垄断。从市场化角度看,垄断行业的垄断收益是得益于技术、资金和资源的独占性,解决其收入过高的关键在于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门槛,鼓励公平竞争,最终达到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接近的调控目标。目前,某些国企高管离奇的高薪中含有行政垄断的“红利”,侵占了国有资产的利益,政府应当对薪酬过高的行业适当做减法,对薪酬过低的行业适当做加法。大幅度提高垄断企业“红利”上缴比例,明晰垄断企业的产权归属,让国企产权不只给予高层管理者。也要相应地赋予普通职工,变无产者为有产者。

总之,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客观经济规律,如果以我国经济条件的变化为理由、以分配领域差距过大为借口,虚置甚至否定按劳分配,恰恰会造成收入分配更大的不公平、不公正。相反,我们应深化对按劳分配的研究和理解,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发掘按劳分配新的理论生长点。其中。为社会主义生产者谋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按劳分配的应有之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成果共享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公正的制度优越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政府都要始终把扩大居民消费问题置于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转型的长期发展视野之中,努力构建鼓励居民消费的动力机制和协调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转型模式,尤其在全球经济调整下,外部市场萎缩倒逼扩大内需,国内消费市场培育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

作者:李明桂 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5期

责任编辑:夏鼎

第五篇:多媒体视域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优劣探讨

多媒体视域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优劣探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英语教学自然也不例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辅助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等。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所以本文主要就多媒体视域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优劣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该现代技术的认识与了解,更好地提升高校英语教学效率。

就目前而言,多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量、提升学习效率等等,是近些年来备受英语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有少数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实际有所忽视,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有效地辅助教学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多媒体视域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优势提高信息量

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采用计算机,能够在储存器中安置很多背景知识,如图片、声音与视频等,且借助互联网,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搜索,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相比于高校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了信息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记忆所学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地位,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习惯使用黑板板书与口头讲述的模式进行授课,此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将考试成绩视作主要学习目的,加之英语学习相对较难,教师讲授方式单一枯燥,所以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下,甚至不愿意接触英语。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实施辅助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认识与了解,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英语实践能力。

减轻教师工作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实施辅助教学,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即同一个时间段教师可以为多个班级学生授课,在现有教师人数不变的基础上合理拓展了授课范围,且减轻了工作量,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拓展教学形式。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拓展教学形式,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还可以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情景表演、视频欣赏与网上作业等等,这既拓展了教学形式,又提高了信息量,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开展个性化教学。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黑板板书与口头讲述的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可以使用电脑,通过电脑师生可以一对一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从而依据学生实际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距离。传统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且实施大班级授课,很多学生挤在一个大教室里,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合理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易接受,并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多媒体视域下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弊端

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课堂讲授,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量大,而课时相对较少,长期以往,学生学习热情日益降低,在教师的遏制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无疑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松警惕,任由学生发展,有少数教师责任心缺乏,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有所忽视,甚至偷工减料,影响了课件质量。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但若不严格制作课件,则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另外,还有少数教师难以把握教学进度,完全依靠课件进行授课,没有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影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对学生而言,思维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主动思考,开发思维,才能体现学习的重要性,高校英语学习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英语教师应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虽然多媒体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过程,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有些教师直接生搬硬套,没有依据学生实际对他们进行针对性指导,促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为此,我们在认识到多媒体教学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断提升其对高校英语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另外,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还对学生个性有所约束,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个性发展,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应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教学速度的提高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负担。

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

所谓“重教轻学”,指的是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效率、教学进度,对学生学习有所忽视,即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有所忽视。为了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扮演教育者角色,?要扮演引导者、督促者的角色,对学生学习进行督促。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充分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如何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校英语辅助教学

依据教学实际合理设计课件,充分发挥课件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用,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则要合理设计课件,保障课件质量,在追求课件观赏性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教学实际,依据教学实际进行课件制定,最大限度地提升课件实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大对英语重难点的重视程度,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加以标示,便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所学知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利用互联网拓展教学资源,在正式上课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查找资料,依据学生实际重新编辑课件,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所以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将学生视作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则要合理设计课件,即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选择既符合教学要求又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学习水平,合理把握教学进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讨论时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在课堂学习中体会成功,从而增强英语学习信心,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推进教师和多媒体有效结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就目前而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教师的计算机知识,让他们对多媒体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要将他们和多媒体进行有效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高效英语教学体系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作用,提升学生英语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创建愉悦的课堂氛围,强化情感教育。课堂氛围对教学质量、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这就对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导者角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立良好的师生相处模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由此实施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展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的后续学习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转变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加深自己对多媒体技术的了解,认清多媒体教学在具?w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劣势,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高校英语多媒体教学高效应用的实现。

下载“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 1.李泉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3.张灵芝 《对外汉语教......

    理论与实践下的新中国[推荐]

    理论与实践下的新中国作者: 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底蕴,中国今天的面貌是焕然一新的,不论是跟曾经的自己比,还是跟现在的西方所谓的经济大国,中国都是站在一个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文章题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姓名: 严娟 工作单位:汉川市杨林沟中学 通讯地址:汉川市杨林沟中学 邮编:431623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1260617221@qq.com......

    心理学视域下的快乐学习及其实现

    心理学视域下的快乐学习及其实现 摘 要:在心理学视域下,人们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不同的情感经历,这些经历会对整个学习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从......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实践“变异理论”,创新课堂教学 作者: 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22期 编者按:“变异理论”作为科学而完备的教学理论,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与北京师范大......

    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信息数学] 时间:2004/05/16 12:42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问题解决学习模式(P......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一、导言(更新观念) 问题: 1.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案例: 1.通过本课学习,......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陆培汉 (初中数学贺州昭平初中数学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57 发表日期: 2011-12-01 15:43:18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昭平县马江中学 陆培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