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9-05-13 03:5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语文素养是高技能人才的职业人格、职业情意、职业根基和职业技能的综合体现。在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技能健儿用耀眼的金牌和优异的成绩展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2021年,上海成功获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掀开了“中国制造”的新篇章,新的形势也对技能人才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语文教师用新时代的眼光思考,通过提升自身能力素养,对培养高技能人才语文素养的落点和实践方式提出了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 语文素养 实践

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Competition)是迄今全球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我国在2011至2017年四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每次都有新的突破,2017年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居榜首。上海获得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权,掀开了“中国制造”的新篇章。

我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成绩,代表了我国职业技能发展水平。世界技能竞赛,是优秀技能人才展示才华、展现技能的舞台,对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职业素养。职业院校学生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水平外,还应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因此,推进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职业教育推向了新高度,职业语文教育对推进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高技能人才的语文素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现实需求。因此,加强职业语文素养的培养,打好学生人文底蕴,提高精神涵养是时代的现实需求。那么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语文素养的落点在哪?职业语文素养的实践方式又是什么?

一、职业院校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

职业院校特别是技工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差,表现在:思想观念需要转变;阅读积累欠缺;课堂乏味,教学效果甚微;课外阅读的内容碎片化、庸俗化;作文不会写。

二、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语文素养

1.提升教师能力素养,推动语文教育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阅读,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重视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更好地从事语文教育。

学会做一个读书人。钱理群先生说“教师不读书就谈不上真正的职业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学生能?W到什么取决于教师拥有什么。新时代视域下,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这是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例如读程振理的《多一只眼看教育》《〈论语〉中的语文教育智慧》等,可颇受启发。

信息时代,利用好计算机网络,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积累经验,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利用作文大赛的契机师生同题作文竞赛,“师生同题”竞技,逼迫教师身临其境,“下水”实践,提升了能力素养,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2.培养语文素养的一般策略

语文素养即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实,这与读书关系密切。很多学生对诗歌理解不了,作文 “崩溃”,原因就是阅读匮乏,真切地反映着学生的认识、心灵和精神。为此,语文教师适时给学生开出一份名著的阅读清单,可以海量阅读,题材各有侧重。例如,学习《边城》,老师不妨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一个问题:边城的人们那样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形式可以是小组合作,最后将合作探究的成果表达出来。课堂的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会认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合作中,最终呈现的答案也会是他们努力思考的成果。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关注人性的发展。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设置让学生能够深度思考的问题,指向了学生的成长与丰盈,整堂课“语文素养”自然就实现了。

诵读经典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人格。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如何要用这几年的时间结合实际情况背诵一定篇目的经典作品。能知道大概意思就好,不求直译,意译就可。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等都可以不管,根据喜好选择背诵。因为修养是可以量化的,自己背诵三五十篇经典是一种修养。例如,课本中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将进酒》《琵琶行》《劝学》《师说》,都可以背诵积累。有的学生不喜古文,对现当代的诗歌、散文有兴趣,就可以是《雨巷》《致橡树》《我爱这土地》《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等作品。学生诵读经典,将作品中的经典在不知不觉中深埋于心中,慢慢地领悟往往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阅读传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情意。《我的母亲》是老舍回忆母爱的散文,母亲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儿女的深情,使读者不得不为之动容。“母亲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读到这一处学生很有感触。学生被那种全身心投入生活的状态、精神所感悟,如能将这种精神状态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一种习惯,将受益终身。

开展活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根基。在语文的实践活动课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认识自我”模块,学生可以先写自己,再让别人认识自己,再去认识别人,最后制作个人名片,既锻炼了能力,也学会了听取他人的意见,有利于团队协作。名片也可以是创造性的电子名片,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出来,整个过程,学生学会了赞赏和表扬他人,这就是工作后应具备的职业根基。

专业模块的学习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在《语文》教材的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有专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文章,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汉堡港的变奏》《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他人对职业的态度,在专业技能上也会受益。对高技能人才人品、气质、文化、精神、修养、思维、合作等特性的培养塑造,需要语文教师将职业素养运用于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榜样效应。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语文素养的建议

1.激发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不是把知识毫无感情地从一个大脑装到另一个大脑,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接触。”语文课就是这样,教师融身于课堂,引人入胜地设疑,用个人魅力充分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学生主体意义。学习动机的多少来源于情感,是激励学习的内在动力。

2.结合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加强语文素养的日常渗透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发展。“语言”是基础和突破口。那么,建构什么,怎么建??,就要通过文本中的单篇阅读、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的关系建构。如《诗经》中的《周南??]?q》篇设计,改变了阅读《诗经》的方式,这其实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对重章叠唱的理解重点放在变化的地方。“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也好,教学也罢,教师应该有高度的把握,才能将语文素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去。

语文素养的理念是生活语文、课文语文、文学语文和文化语文。教师用智慧校园落实语文素养,培养着眼未来的语文素养。要么侧重熏陶传统文化,让学生去发掘语文的魅力;要么侧重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用智慧课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抓好习作环节,使学生在写作中养成人格

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可以无限制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语文素养集中体现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思维力,可以使学生情感深化,“真实和真诚”地感知社会和表达思想。“《人民的名义》热播,‘老戏骨’的表演成为一大亮点,引起不少观众对演员中高颜值‘小鲜肉’的吐槽,也有网友表示,存在即合理。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以‘演员’为题讲述一个故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可以运用曾经历史课堂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作文,写了一名昆曲演员在浮躁的当下坚守职业的故事。语文课堂就在这“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了学生人格的养成,积淀了人文素养。

四、小结

世界技能大赛虽不是语文考试,但却是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语文素养的一场测验。费尔巴哈说:“人是他吃进去的一切。”吸收什么精神食粮,就会成为具有什么精神品貌的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代表国家形象,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淀下,职业院校的学生会成为情感丰富、精神劲健、人格健全的高技能、高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玲.如何通过语文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J].新课程研究,2013(3).[2]李坚.“语文素养”是怎样养成的[J].人民日报,2017-8-3.(作者单位:杭州市临安区技工学校)

第二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凸显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理解和感受,给予学生适合自己的发展和指导。同时,“个性”又是独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中不可或缺的。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实践学习,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最主要的方法是给予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打通课内外的壁垒,让学生有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课内有语文学习实践,课外有语文运用实践,并设置综合性学习(项目学习)实践等。

1.重构适切“学能”

小学语文横跨六个年级、三个学段,每一学段都有主要的学习内容。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因此需要教师分析各学段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关键能力是什么,重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能”,使课堂教学实施更有针对性。

(1)据“起点”定“终点”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就需分析学生学习起点,如何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有哪些,也就是他们已经学过什么,知道什么。二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经历中具有哪些实践经验,也就是他们可以做些什么,能做什么。有了这些分析后,我们再去关照语文教学是在他们已有经验基础上发展些什么,要达成什么学习目标。

(2)依“纲本”梳“内容”

语文教学要对学生学习所需能力进行分析,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可以自己弄懂的,那么教师就设计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活动,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不能自己弄懂的,需要教师的帮助,那么教师就要设计具有示范引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方法摘果子。在核心内容和关键能力的确定上,我们不能盲目瞎闹,而需有理有据地分析并拟出,扎扎实实地给予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不能丢掉语文学习的本质。如五年级第六单元《学会看病》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经过对学段阅读要求的分析、第六单元导读要求分析、课文导读内容分析确定以下内容:

① 检查课前预习,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② 开展自主学习,品析母亲的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体会母亲的内心感受,理解母亲的爱。

③ 比较阅读《母亲的呼唤》与《学会看病》,感受表达上的异同,提高欣赏水平。

2.创设自主“习能”

如何创设自主“习能”,促进语文学习实践?下面以《学会看病》为例,解释其做法。

(1)设计贯通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把握文章之道

对应“把握主要内容”的目标,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堂检查,提炼把握内容的方法。课前预习的活动设计是根据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了解课文大意,并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主要内容。这是一个让每个学生接触文本进行阅读实践的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去解?Q“把握主要内容”的问题。

课堂检查的活动设计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汇报其预习成果。在小组长主持下,每位组员都要呈现自己的内容,既是检查预习,又是语言表达,更是交流、比较、分析、自检。活动带有综合性,活动的过程能充分把各种隐藏的核心素养随着任务的开展而表露出来。

(2)设计赏评人物思想的学习活动,滋养人文之情

对应“体会思想感情”的目标,设计了“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的评价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母爱之深沉。它回应单元主题,在学生原有父母之爱认知基础上,感受“爱”的丰富内涵。我们在此要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把一个“爱”字读厚,这是高年级的阅读理解知识与能力训练螺旋式上升的结果。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随着经历的丰富,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就不再是单纯的,而是丰富的、有温度的。

(3)设计深入文本内容的学习活动,感受描写之法

对应“怎样通过各种描写表现母爱”的目标,设计两个学习活动,品味语言感受写法。设计的两个学习活动分别是:①语言描写――学习任务是在语言描写中找出值得品读的句子,并说出原因。活动设计是锻炼学生找重点词、关键句并加以品析的能力。②心理描写――学习任务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梳理出“我”心理变化的线索图。活动设计是锻炼学生搜索、理解、分析、判断、整理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教师变换形式,以语文学习任务让学生去实践,增加对文本的接触,让学生在过程中既理解和运用语言,又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3.聚焦整合“效能”

学习活动最终要有学习结果的呈现,学习成效的高低直接影响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因此对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效能”检测,要聚焦学习结果,整合反馈信息,方可有效推动语文知识技能学习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学习结果的内在思维结构

学习结果可以反映出许多问题,可以把潜藏的各种核心素养的水平及状态表现出来。如教师普遍反映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的问题,就可以从学习汇报中分析出学生思维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上,学生较多是得到不同角度的答案,这些答案都是碎片化的,需要学生经过思维加工整理,形成有结构、有组织的内容,才能是完整的答案。这种思维加工整理过程需要在学习结果汇报的实践中锻炼并养成。现在国外有不少学校倡导学生学习进行“产品”式汇报,也就是说学习结果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应该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种锻炼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完整,不仅有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的经过,还有问题解决的方案。这也是核心素养强调的运用一系列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方案、打包成项目的最好载体。

(2)学习结果的外部沟通协商

在活动设计中,有些活动是要形成小组的学习结果,这就需要协商、沟通、比较、分析、判断等。这个时候,小学学习结果的汇报是十分珍贵的,它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学生们集思广益后选择的结果,更是沟通、说服、妥协的结果。我们不要吝惜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结果汇报展示,充分地表述学习结果形成的过程,这个汇报就是核心素养形成及发展的过程。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第三篇:核心素养视域下读写结合的课堂实践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读写结合的课堂实践策略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而这和学生语言实践紧密相连。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为写作提供鲜活的灵感和不竭动力,写作为阅读奠定坚实基础,不断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索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在科学聚焦学生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读写结合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近年来,国内外对读写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断深入,读写结合的课堂实践也愈发丰富、有效。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还存在一些局限,例如阅读和写作这两种活动究竟如何把握才能发挥两者功效相互促进,而不仅仅是停留于形式?读写结合的课堂实践形式大多为仿写、改写、缩写等,形式局限缺乏创造力。如何通过读写结合指导学生将知识技能和方法内化,从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鉴于此,探索有效的读写结合课堂实践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把握读写结合关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和写作独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读和写同步发展、相互迁移的规律,将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写中,反过来巩固阅读知识。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形成良好互动,方能发挥读写结合的实效。

(一)立足阅读,丰富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阅读对写作具有根源性作用,读有利于学生积累材料,培养语感。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不能局限于课本,应当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和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认识鲁迅”,尽管这两个单元都选编了不同作者、文体及内容的课文让学生多方位认识伟人,然而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这仍是不够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搜集、阅读更多的关于毛泽东主席、鲁迅先生的相关读物,例如生平故事、影片、人物传记等,以此进一步丰富对人物的理解与认识。

(二)以写为阶梯,深化文本认知

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写作。写作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还有促进阅读的认知功能。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写为阶,进一步理解和整理所掌握的素材,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例比如六上 《老人与海鸥》 中:“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句话的含义,如果教师直接阐释未免太过生硬,不妨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写一写。老人到底付出了什么,海鸥才会和他“像亲人一样”呢?课文中并没写明,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展开想象写一写,?亩?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创新读写结合形式,多角度整合教材资源

(一)单元整组备课,挖掘单元读写结合点

教材是阅读教学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源。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将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因此,教师充分发挥智慧利用好教材资源,挖掘文本中的写作资源。如人教版六上第五组“认识鲁迅”都是写人记事的课文,人物外貌描写颇具特色。该单元提示明确指出“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给出了很明晰的“读写结合点”。《少年闰土》中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健康活泼的形象跃然纸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的外貌描写,是穿插在故事的情境中逐步展开的。而《一面》的作者是初次见到鲁迅,对崇拜的长者的外貌印象深刻,因而浓墨重彩细致刻画。在布置读写任务时,可让学生思考:“以上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的时候都用了哪些手法?你希望在自己的作文中用到哪些手法?”研读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人物外貌描写的基本方法,又要熟悉如上述采取“近镜头―分镜头―特写镜头”的个性表达。

(二)丰富读写形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写作借鉴类”读写结合

这类读写结合即阅读为写作提供文本形式和写作技巧的借鉴,包括句、段、篇的文本形式和各种写作技法,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其中,最常见的形式便是仿写训练。仿句,主要包括仿写句式,句子的修辞手法等。这种最基本的训练也为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起到了有效帮助。例如,人教版六下《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句式非常动人,学生在仿句的时候也容易抓住特点,在其往后的语言文字学习中也能借鉴和运用。另外还有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即写法迁移,包括对比、衬托、联想、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动静结合等。如《落花生》鲜明的借物喻人,由此进行模仿展开联想,学生的写作素材面也大大增宽。

2.“改编型”读写结合

改编型读写结合形式主要包括改写、续写、缩写、扩写、补白等。改编型读写结合是在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练笔活动,学生根据原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动作、心理活动、环境等进行想象拓展,在这种活跃的思维引导下,学生对原文的阅读、理解,以及正在生成的文字表达皆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五上《古诗三首》的练习设计:“想象《秋思》中绘画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学生在扩写这首古诗的时候,其实是对此诗诗意最好的诠释。

3.“感悟型”读写结合

感悟型读写结合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调动自己的经历、见解,表达感受和联想等。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联想能力的激发和情感的表达,在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之时,也丰富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的小练笔:“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一写。”再如《钓鱼的启示》 的课后练习:“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4.“研究型”读写结合

研究性读写结合,是对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完成制定的研究任务后,再撰写成文。这也是读写结合中难度最高的一种。学生不仅要从阅读中捕捉信息,更主要的是要基于阅读产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才能撰写成文。如学完五下《威尼斯的小艇》,教师可设计研究性问题给学生:你所居住的地方是以什么交通工具为主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可以从书本或网络寻找相关资料、图片,撰写文字,做成PPT给大家进行介绍。再如六下《藏戏》,同样可以设置研究性话题,让学生去研究、介绍自己家乡的戏剧。这种读写结合体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更为深刻的融合,是“读写结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形态。

三、重视读写结合效果检测,落实具体有效的课堂评价

对读写结合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要设计一些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参考,及时检查、诊断、反馈学生所写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评价,方能让读写结合最终产生实效。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互评、师评、班级交流等方式来考察学生读写目标实现程度,也可以拓展多元评价。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让家长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同时配以相应的星级奖励机制,让学生更有动力。另外,在班级文化布置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资源展示学生的读写成果,让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班级文化中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总之,教师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水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读写能力关乎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将阅读与写作恰当、有机融为一体,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学生将学到的新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运用于创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文本的认知,同时锻炼了写作能力。语言只有运用它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才会成为学生内在的东西。实施有效的读写结合课堂策略,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邱 丽

第四篇: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因材施教的具体应用

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因材施教的具体应用

在提倡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若要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关注每名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找到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50人左右,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千差万别,对每个学科的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统一教学方式与标准,必定无法保证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应该如何开展因材施教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主要有以下两点方法。

一、分层化教学

1.导师制,实现学生合理分层。导师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是对学生做到足够关注,包括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品德,在教育学生方面需要形成整体性观念,在每个环节中关注和指导学生。在普通班级中,不同科目的任课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为学生配备导师之后,导师会对他们的情绪、成绩以及个性等进行全面评估,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导师制建立后,教师对初中生的指导将更有针对性。当下很多学校都开设了选修课,不断推出新课程,部分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的时候,对课程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和了解,这时导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相应帮助,降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导师和学生经常接触,不断沟通和交流也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导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动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2.教学分層。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特别是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和方式等进行分层,使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都能够掌握适合自身的知识,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提供更多的语文拓展材料,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求其掌握课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具备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可。

如在教学《纸船》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其一,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掌握诗歌的节奏与情感;其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其三,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应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其中两项目标针对的是全部学生,最后一项针对的是提高型学生。教学时,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要做硬性要求。

3.评价目标分层。教师应针对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性地用同一标准衡量学生,导致部分达不到标准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使其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面对这种状况,对评价目标进行分层就很有必要,这样能够从学生自身出发,纵向地看待学生个人的发展,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例如,分值量化评价机制——奖励单。将科学评价机制作为基础,将奖励单引入其中,进行量化评价。可以将奖励单分成红色和黄色,红色和黄色所代表的分数分别为2分和5分。红色是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奖励,黄色是学生合作学习奖励。实行奖励单兑换机制,在奖励单分值达到一百分时,年级颁发奖状,在奖励单分值达到三百分时,学校颁发奖状。

二、差异化教学

1.关注性别差异。初中阶段,在写作材料选择方面,男生和女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女生的感觉敏感度高、情感较为细腻,所以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有着比较强烈的感受,并且积累的材料充满趣味性,她们乐于搜集和储存这些材料,通常情况下女生的关注点集中在生活琐事上,而男生大多数不够细心,他们的写作素材比较匮乏,所选择的题材主要是战争、武器、游戏等。所以,当教师命制作文题目的时候,需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性别差异,让男生和女生都有话可说,并从中体会写作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提升男女生对生活的感受力。

比如以“我爱我家”为写作主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需要将一事一物作为中心,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作文的情感体现在“爱”上,“家”是该情感的载体,学生需要保证所写事件的真实性。部分男生找不到切入点,会写空话,文章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关注生活细节,使他们有话可说。

2.关注教育资源的差异。教育资源的差异是影响初中阶段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这一方面。城镇学校有着良好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语文各方面素质能力较高,学习积极主动性高。而偏僻的农村学校则相对落后,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也不高。比如在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莲文化的魅力”等一些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的主题时,对于城镇学生来说可能没什么难度,只需要借助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即可,但对偏远农村的学生来说资源的缺乏会使得这些工作的难度极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地域条件的不足会使他们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和进度,从而影响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时应格外注重教育资源的差异,根据区域的不同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课外知识进行探究时,教师应根据本班具体情况设置适合的探究目标,且满足学生的平均水平。积极开展一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小组辩论、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农村地区的学生能较快地跟上教学进度,缩小城乡差异,让每名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3.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方面,个性的不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与对问题的处理方式都会不同。一般来说,安静、温柔一点的学生会喜欢文科,而活泼好动的则偏向于理科。语文学科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在维护学生个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教师在点评学生的写作时,对一些心思细腻敏感的学生可以使用较委婉的话语来指出其作文中的优缺点,避免学生的尴尬。但对于性格直率的学生而言,就需要教师采用理性客观的评价风格,让他们明确知道自己的不足。个性化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一般学校初中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应用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在开展分层差异化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将其与阅读、写作等结合起来,并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优补差,让学生扬长补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龚新权

2009年秋,湖北省内所有高中全面进入课改,作为省级示范高中的孝感高级中学,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与课改。

两年来,我们语文组同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精神,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点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个人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教研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一些思考,现就此略述一些作法与拙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吃透课改精神,明确育人目标

要当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三个吃透(吃透“课标”、教材、学生)的本领。为此,我们组织全组(主要是即将进入课改的年级备课组)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即语文课程育人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原来强调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包括人的文化素养及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精神,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全组教师改变以往只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注重在学生品德、才智、审美、体质等方面分别建立认识、情感、技能等目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民主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互动过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研究性、合作学习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二、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

向金炳校长十分注重备课组建设,曾多次召开备课组长专题会议。两年来,09级备课组在养成“两种行为”、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所作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备课组长的示范、引领行为。备课组长的行为对规范、引导其他教师有效参与教研活动有着促进作用。备课组长应做到“善教”、“会研”、“能写”,尔后逐步从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术型教师,直至锤炼为学者型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我们正努力将备课组创建为一个学习研究的共同体,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特别是在讲课、评课、集体备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我们备课组长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日常活动的常规运作行为。我们逐步将备课组的日常活动进行提炼、规范,使之成为 “常规运作”行为。

一是组织学习,促进知识更新。我们备课组采用集中学习与指定内容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学习课改理念和外地经验文章,以达到丰富学识,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之目的。二是集体备课,促进整体优化。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知识的割裂、知识的螺旋上升、信息技术的大量使用等,都给新、老教师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教研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我们落实了向金炳校长关于“个人反思是基础,同伴互助是重点,专家引领是关键”的指示精神,强化了集体备课,做到“三定三研三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研究学生学习状况,研究教材与教师用书,研究《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测试评讲。实践证明,像这样开展集体备课效果良好。

三是重视教学研究,在研究状态下教学。教学离不开研究。我们备课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实践应用——推广成果(发表)的习惯。如我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浅论》被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为一等奖,龚小群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发表于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些都是在研究状态下教学的范例。

四是狠抓青年教师培养,造就未来的学科骨干。工作的最初六年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结合我校对“十佳青年教师”的“五个一”的要求,我们备课组将其细化为“十会”:会研究教材,会分析教材,会用好教材,会精选习题,会自我反思,会出一套高水平的试卷,会高质量地分析试卷,会在质量分析会上作一次精彩的发言,会上一节高水平的示范课,会写一篇有分量的教研文章。我们要求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逐步达到上述要求。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部分青年教师重阅读轻写作的现状,对写作指导和训练提出了要求。写作课分开放性写作和指导性写作两种。开放性写作要求学生在高

一、高二的基础上坚持写周记或随笔,教师每周收阅编印优秀周记。指导性写作依照序列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将整篇写作和片段写作结合起来。作文批改和讲评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每个月至少要对全班学生作文进行一次面批面改。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训练,由全组教师进行流水批改。每周一次的小作文可采取同学互批和教师重点批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和窗口。两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聚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创设预设型情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教师通过预设型情境的创设,可以适时抓住时机,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学习环节小目标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或新的教学环节中去。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预设型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深受学生的欢迎。如我们在教学《感天动地窦娥冤》时,适时推出一个预设的问题:六月飞霜,血溅白练,亢旱三年,窦娥的三大誓愿为何都能应验?又应当怎样理解?像这样设置一个个悬念,就能激起学生渴求解答的强烈欲望和学习兴趣。

2.创设生成型情境,生成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所谓“创设生成型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趣味性教学原则,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素材,设计成新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使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求答案。生成型情境可以借助预设型情境的导向作用,在事物表象呈现之后,再根据悬念或初始疑问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质疑。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巧布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自然界的某景物,想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之后,再让他们带着各自写作的直接经验,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问题和感悟,如:史铁生选择了地坛里的哪些景物来写?他是怎样将景物写得如此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色彩的?史铁生笔下的景物后面有他怎样的经历和情怀?师生一起解答了这些问题后,教师追问:这些景物在史铁生生命中的意义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发言……随着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写作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等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可见,教师生成设疑,和学生与文本对话中设疑,这种师生“生成”互动,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创设应用型情境,引导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型情境从取材层面上讲,主要是指能在课堂内展示的,能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社会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实例。从目标定位而言,所创设的情境应富有探究性,有利于学生观察、实践、猜想、验证、推理、探究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内容与问题的信息量上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思考。如我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和浅谈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情怀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先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独立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由师生合作进行探究分析,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较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又如,我们结合选修课《演讲与辨论》的教学实际,规定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两名学生进行演讲展示。很多学生把演讲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精心准备,精彩演讲,教室里不时传出掌声。在全校大型演讲比赛活动中,黄鹏同学的《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的演讲,多次博得全校师生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应用型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一个社会、生活情境中。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还能使学生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体验才能让学生从感知到感悟,同时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不断调整和修订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这也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所在。

劳动不负苦心人。辛勤的劳动必然结出丰硕的果实:继2010年我校青年教师褚浩的录相竞赛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获湖北省录相课一等奖之后,2011年11月,我校青年教师张扬、陈宇翔再获省级录相课一等奖;学生朱哲雅的作文《说伞》获第二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孝感市近期举办了一次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全市设了十个一等奖,孝高学生揽回八个一等奖(第一名至第八名)。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1.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教学重视不足;2.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3.少数教师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导致主导性弱化;4.因《演讲与辨论》资料较少,网上几乎没有现成课件,个别青年教师处理教材有些困难,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教研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课改理念的学习,进一步增强课改的信心,进一步加大课改的力度,努力使孝感高中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引领孝感地区语文课改的排头兵。

下载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技能大赛视域下语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展示与中国差距》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展示与中国差距》 入选理由 以比较和反思为切入点,探寻中国职业教育大赛与世界技能大赛的差距,以期中国在技能标准、制度机制、行为准则、习惯养成和综合素......

    《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的反思

    《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的反思 听了期初班校长的《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讲座,忽然觉得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忽略的太多,做到的太少。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了这么多年。只想着我只......

    “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为了使概念的建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顺序,“学习进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在学习进阶理论下开展教学,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设计进阶发展的学习活......

    提升保育员专业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保育员对其职责的理解、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以及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因此,......

    “强军梦”视域下结合哲学思想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军队院校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一门主干课程,在培养军校学员的军政素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而新时期新形势下“强军梦”......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与技能试卷20120630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与技能试卷 姓名得分2012.6.30 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 16分 一、填空题。2分 根据句子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体现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成语。 1.是故......

    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思考与建议仙游县政府教育督导室黄祥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点的工作,同样也是教学大纲当中非常重要的教......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素养提升的思考(写写帮推荐)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素养提升的思考 歙县南源口中心学校 方建民 2011年11月16日08时49分来源: 中安教育网【内容提要】教师的素质是任何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的素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