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构成的奥秘 ——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溶质的质量分数
北京市房山四中 杨玉玲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 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
(4)内容特色:
本课知识的得出与 “ 前概念 ” 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2)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 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可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本节课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 及其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 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的“前概念”策略: 在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学生对已知量、未知量关系的分析已有一定经验,具备了一定的 “ 前概念 ” 基础。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糖水的甜度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本节课用 “ 制糖水,品尝甜度 ” 创设情境,用 “ 真心英雄 ” 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
六.教学流程: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习了探究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原理,并能用科学原理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1 .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课前与课后的对比。
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作用。教师评价: 1 .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后两维目标的学生访谈。.学生后续学习情况观察。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评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识难度不大,但要上得生动,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归纳,并不是易事。针对这一点,设计者选择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思考、分析和归纳有关的化学知识。而且所选的实验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越感兴趣,也越容易理解。
该教学设计从学生很熟悉的糖水入手,由学生亲自动手配制两杯糖水,并品尝两杯糖水的甜度拉开了这节课的帷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的理念。两杯糖水的质量分别是多少?你怎么计算的?糖和水在溶液中分别叫做什么?两杯糖水的质量不同,溶解的糖的质量也不同,为什么糖水的甜度相同呢?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讨论,运用了“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这一教学过程,并体现了“问题—猜测—实践—结论”这种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糖与水的质量比相同(1 : 9);糖与糖水的质量比也相同(1 : 10),在表扬学生用数据作为衡量标准,思维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和概念。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注重知识形成”的理念。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己推出公式,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并不难,拥有成就感,培养了学习信心,而且对这个知识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通过列举反例,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给别人挑错,从而防止自己出错,达到教学目的。利用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选择自学例题,感悟解题方法的策略,深化知识,培养能力。最后,通过改变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量变换题目,提高思维能力。
这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笔、动脑,课堂气氛良好,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用“制糖水,品尝甜度”创设情境,用“真心英雄”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最后改变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量变式计算时,如果,利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配制的两杯糖水中,一杯加入 2 克 糖,另一杯加入 2 克 水,分别算一算它们的质量分数,比一比计算结果,再尝一尝甜度。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化解难度,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总之,本教学设计抓住了新课程倡导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概念教学理念。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思考,通过认识生活中的事实来形成概念,在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得出结论。理清了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通过概念的实际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关注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第二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
不过,虽然离期末已经很近了,虽然剩下的时间有点紧张,但从现在的新课来看,前面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梳理这些微观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事实证明,也是很有效的。因为现在上新课时,提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术语,班上大部分同学不需要老师的任何提示就可以自己动手去写,这充分说明夯实了基础,学生不仅会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能长期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不要为了赶进度不顾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抢着上新课!
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知识的过程中,我一直注重知识的落实。无论是新课还是作业,我都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学习,让学生反复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学生温故而知新,进而掌握了这些微观而抽象的知识!
第三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点总结
物质是有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无可见得,想东西溶解 微粒是运动的,像香味的飘散等
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热胀冷缩,气体被压缩等 微粒之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时不显电性的,但核外电子显负电性,那么只有原子核显正电性,且正负电荷这恩好像等
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核外电子的数目等于核内质子的数目,因此质子又叫核电荷 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显正电性,中子不显电性
微粒是非常微小的,在化学上为了能形象的描述原子,就有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
原子的质量又是非常小的,在化学上为了方便的表示原子的质量 就有了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 相对原子质量的介绍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微粒
那么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什么呢,这就是分子
分置是由原子构成的,其相对质量就是有相对原子质量构成的 当然化学中的宁外一种微粒就是离子了 离子是由原子的电子或者失去电子而形成的 得电子显负性,那么失电子就显正性 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物质就是有原子或者分子,或者离子直接构成
这是从微观上讲的物质,平时我们看的物质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那么从宏观上讲物质就需要明白元素的概念
化学上讲的元素是指的是有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我们说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直说种类,不说个数,(l)只论种类,不讲个数。
(2)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两种形态存在。
(3)分为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氢为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8,He为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而元素的种类,取决于其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4)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还表示由该元素形成的单质。3.化学式
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测定得出的,所以一种物质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1)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一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还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或该物质1个分子的构成。
(2)化合价规律: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元素在与其他元素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但与氧化合时显正价),通常H为+1价、O为-2价;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种元素可以呈现不同的化合价,但在某一具体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则是固定的。在化学上表示元素就有了元素符号之说,这也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常见的化学元素符号要会写
那么常见的化学符号有什么意义呢
说了元素组成物质就不得不谈一下化合价的 世界上的物质大概有三千多万种,而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的化学元素又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从后面的元素周期表就可以看出 世界上元素的前四位,氧硅铝铁,分别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是什么 物质都说有元素组成的,有微粒构成的,微粒包括原子,分子,离子 那么物质在化学上有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指的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指的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那么是不是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就是纯净物呢,很显然不是的,比如说臭氧和氧气 那么混合物就包含两种物质或者多种物质 那么物质构成的奥秘就差不多了 回顾一下知识点,这章的知识点不较多比较杂,需要自己下去下功夫,这是谁也帮助不了的,这章也是学化学的关键的
回顾一下,首先说的是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第四篇:《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单位:狼皮子梁学校
姓名:惠杉
联系电话:*** 邮箱:hszj412@126.com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案
复习目标:
1.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认识物质三态及其转化。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三种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原子的内部结构。
3.认识化学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4.物质组成的表示。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根)的常见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学会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一.物质的多样性
你能将出中所学过的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吗?请你完成下列物质分类草图,并将初中已经学过的空气、氦气、氧气、水、碳、二氧化碳、氧化铜、碳酸、煤、石油、铁、铝、生铁、钢、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纯碱等物质列入各自所属的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单质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稀有气体:如________________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
二.物质的微粒性 思考: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水、氧气、汞、氦气、氯化钠分别是由什么粒子构成? 2.分子与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
3.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三类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各有什么特点?这种不同对它们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 三.认识化学元素 思考:
1.你能将人类目前已经发现的100多种元素进行简单分类吗? 2.下列物质:①氦气 ②水 ③铁 ④烧碱 ⑤氢气 ⑥乙醇,其中那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有什么不同?
3.下图所示,“○”和“●”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子,下面的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单质分子与化合物分子有何不同?
4.小结:从宏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组成的;从微观角度讲,物质是由____________等粒子构成的。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 思考:
1.元素X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元素Y在化合物中显-1价,则X和Y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最有可能是()
A.XY B.X2Y C.XY2 D.Y2X 2.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①氦气_____ ②n个水分子_____ ③2个氮原子_____ ④4个钙离子_____ ⑤铝的氧化物______ ⑥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3.小结:
例1.下面左图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右图是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左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______ ;右图方框横线上的数字是________(2)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3 个氟原子________ ;钠离子__________(3)钠元素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左图所示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C.分子大,原子小
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则不能再分
2.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发生改变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3.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
5.瘦肉精被认为是肉制品业的“三聚氰胺”,属食品行业的违禁药品,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9ON2Cl3。则下列有关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瘦肉精由五种元素组成 B.一个瘦肉精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分子 C.瘦肉精由37个原子构成 D.瘦肉精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6.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遇热易被破坏,人体缺乏维生素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它的化学式是C6H8O6。计算:(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
(2)维生素C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4月29日,我在178班上了第三单元复习课。复习课的模式是我们组自去年开始探索的“先进行课前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展开课堂复习,一段时间后再把课前诊断中出现的错误改头换面再次检测。”4月28日用15分钟检测(使用单元自查),收了1组半学生(16份)的试卷批改、统计。从诊断结果来看,该班学生对于微粒的表示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漏洞较大,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尚有一定遗漏。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微粒的表示方法。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前面的复习课都在用这种方式,学生已适应。授课方式还是我惯用的一对一地提问交流,提问中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一般会提问课前诊断中出现错误的同学)。学生在课堂表现得很积极、踊跃,特别是砸金蛋一环节很受学生欢迎。一节课下来,我在同学们脸上看到的是意犹未尽、是喜悦。他们的表情告诉我,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去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吴老师听课后肯定了这种做法,给了我们前行的信心。今年,我们依然坚持,相信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