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时间:2019-05-12 05:1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第一篇: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

“物质构成的奥秘”包括4个课题,这些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可以再实现课程目标中发挥很好的教育教学功能。针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实施情况,我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分析与反思:

一、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内容共4个课题(其中第三单元3个课题,第四单元1个课题),主要就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知识、化学用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三大方面作了细致的阐述。在教学中,我将本章知识细化为11个模块和11个考点,11个模块主要是原子结构、离子、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方面的三类计算。教学中,正确处理直观感知与抽象思维、概念建立与观念形成、意义理解与技能训练等关系,将有助于顺利突破相关教学难点。11个模块知识点多、细,且比较抽象,应需9课时。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本册教材双基内容的近一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既是他们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二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升中考试的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如只要求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诣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对离子形成的过程仅用一幅图画作初步介绍,只要求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化合价只要求知道大致意思,但要记住常用元素的价态,会运用有关化合价的知识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本章课题一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方法;课题二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尤其是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而原子结构教学上不要求会画,只要求会识别就可以了;课题三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常见的元素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对元素周期表要会查;课题四包括化学式、化学价、有关化学式的三类计算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因此,对本章知识要系统掌握,要强化知识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知识运用,尤其是引导学生查看“商标”的说明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有主要作用的。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需要说明的问题

1、“分子和原子”一个课题专门讲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在本单元进入到原子的内部,讲原子的构成,只是再引出一个高潮,这几部分内容是逐步深入的,有利于学生建立粒子观。

2、关于相对原子质量 教科书考虑到学生没有同位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作含糊的、初步的了解。教科书中实际是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使用(初中化学的阶段性)。

3、关于元素 “元素”名词在前面的单元中多次出现,教科书把它当作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点,不宜一次要求到位。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说法,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的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容易犯的错误。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贯通的。

元素符号是教学重点,它的教学要注意分散难点,逐步记忆。教科书在第二单元就已经给出了一些元素符号,当时是作为化学符号出现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化学课一开头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这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要求学生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4、离子 教学要求的把握以“以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和课题后的“习题”为基准)课题3离子主要是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的内容要求不高,只是“知道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初步建立粒子观。这部分内容与旧教科书相比是大大降低了,只是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就可以了。

到课题3离子为止,教科书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可利用教科书中“物质及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来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等来小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科书中对于“化合价”的定义也是弱化的,以举例的方式指出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把重点放在如何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上,也就是化合价的应用上。

关于原子团,标准中也没提,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概念,很多地方是过不去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补充,因此教科书中出现原子团的概念,并给出了几种根价,如硫酸根、硝酸根、氢氧根、铵根、碳酸根等。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方便的使用化学式。如果没有原子团,学生写化学式就很麻烦。

四、教学的可取之处:

“物质构成的奥秘”非常难,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分为三部分:化学式的概念和读写,化合价的相关运用,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分为9课教学,4节新授+4节练习,再加上1节复习。

1、要详细背课,既要背教材也要背学生。例如: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感到抽象,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最好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2、重视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建立起微观世界,本章第一课,我就打出一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口号:搭乘粒子航班,进入微观世界。效果相当不错。在内容上,重视本章的第一节引导,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至关重要的,只要学生的世界接受了微观粒子的存在,那么给这些微观粒子冠以名号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不管是“分子”“原子”还是“离子”。课本中三条性质没有太大的理解难度,重点是建立起相应的观点。除了课本上的几个实验,另外补充了品红、红墨水、高锰酸钾在水中扩散的分组实验,增加了微粒空隙的分组实验,用三个同样的矿泉水瓶子,分别装满空气、水、冰(提前冰冻)。学生通过观察几种物质的扩散过程,视觉上看到了物质逐渐淡去的过程,在心理上接受了物质真的可以分成更小的无法宏观感知的微粒。通过对三个瓶子挤压的亲身体验,能够想象出微粒间存在空隙。通过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的解释,把抽象的观念落实到具体问题之中,微粒在不停运动的观点自然建立。

五、注重讲授上的“精”、“细”和“活”,促进了学生对重难点的攻破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十一个考点主要是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化学用语、与化学式相关的“量”的计算三大方面去归类,11大模块知识有8块是重点,6块知识都比较难,也比较抽象,在这些知识的处理上,我注重在难点上突出“精”和“细”,重点处理上重在“活”。教学中有的知识的处理打破常规,有的超前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建立“导渠”,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时采取了“图例法、讨论分析法、竞赛法”,有的导入引入了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原子结构的知识主要抓住“一框两等式”的关系,灵活插入运用性知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同时插入科普知识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处理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时,我在抓规范思维形成的基础上及时灵活变通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抓关键数据、抓关键因果关系”以建立思维的桥梁。但是,在处理难点问题上我注重“精”处理,力求体现代表性,帮助学生找切入点,尽量避免了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

六、学会归纳,学会总结,促进了学生知识大框架的形成

针对本章知识比较抽象和与生活的联系不够多,我在教学中对每个考点一一攻关。首先抓每个知识点从理解、记忆、运用上的“过关“。如对原子结构、元素符号、化合价等抽象知识点设计了“顺口溜、图例与图片模拟、天天5分钟”等分散记忆的“法则”等等。就11个知识点的重难点突破上尽量将相关知识及时总结、找准关系,形成知识的线条,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第二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

不过,虽然离期末已经很近了,虽然剩下的时间有点紧张,但从现在的新课来看,前面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梳理这些微观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事实证明,也是很有效的。因为现在上新课时,提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术语,班上大部分同学不需要老师的任何提示就可以自己动手去写,这充分说明夯实了基础,学生不仅会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能长期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不要为了赶进度不顾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抢着上新课!

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知识的过程中,我一直注重知识的落实。无论是新课还是作业,我都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学习,让学生反复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学生温故而知新,进而掌握了这些微观而抽象的知识!

第三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点总结

物质是有微粒构成的

微粒是无可见得,想东西溶解 微粒是运动的,像香味的飘散等

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热胀冷缩,气体被压缩等 微粒之原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时不显电性的,但核外电子显负电性,那么只有原子核显正电性,且正负电荷这恩好像等

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核外电子的数目等于核内质子的数目,因此质子又叫核电荷 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显正电性,中子不显电性

微粒是非常微小的,在化学上为了能形象的描述原子,就有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

原子的质量又是非常小的,在化学上为了方便的表示原子的质量 就有了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 相对原子质量的介绍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微粒

那么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什么呢,这就是分子

分置是由原子构成的,其相对质量就是有相对原子质量构成的 当然化学中的宁外一种微粒就是离子了 离子是由原子的电子或者失去电子而形成的 得电子显负性,那么失电子就显正性 离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物质就是有原子或者分子,或者离子直接构成

这是从微观上讲的物质,平时我们看的物质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那么从宏观上讲物质就需要明白元素的概念

化学上讲的元素是指的是有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我们说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直说种类,不说个数,(l)只论种类,不讲个数。

(2)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两种形态存在。

(3)分为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氢为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8,He为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而元素的种类,取决于其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4)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还表示由该元素形成的单质。3.化学式

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测定得出的,所以一种物质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1)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一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还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或该物质1个分子的构成。

(2)化合价规律: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元素在与其他元素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但与氧化合时显正价),通常H为+1价、O为-2价;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种元素可以呈现不同的化合价,但在某一具体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则是固定的。在化学上表示元素就有了元素符号之说,这也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常见的化学元素符号要会写

那么常见的化学符号有什么意义呢

说了元素组成物质就不得不谈一下化合价的 世界上的物质大概有三千多万种,而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的化学元素又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从后面的元素周期表就可以看出 世界上元素的前四位,氧硅铝铁,分别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是什么 物质都说有元素组成的,有微粒构成的,微粒包括原子,分子,离子 那么物质在化学上有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指的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指的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那么是不是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就是纯净物呢,很显然不是的,比如说臭氧和氧气 那么混合物就包含两种物质或者多种物质 那么物质构成的奥秘就差不多了 回顾一下知识点,这章的知识点不较多比较杂,需要自己下去下功夫,这是谁也帮助不了的,这章也是学化学的关键的

回顾一下,首先说的是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4月29日,我在178班上了第三单元复习课。复习课的模式是我们组自去年开始探索的“先进行课前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展开课堂复习,一段时间后再把课前诊断中出现的错误改头换面再次检测。”4月28日用15分钟检测(使用单元自查),收了1组半学生(16份)的试卷批改、统计。从诊断结果来看,该班学生对于微粒的表示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漏洞较大,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尚有一定遗漏。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微粒的表示方法。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前面的复习课都在用这种方式,学生已适应。授课方式还是我惯用的一对一地提问交流,提问中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一般会提问课前诊断中出现错误的同学)。学生在课堂表现得很积极、踊跃,特别是砸金蛋一环节很受学生欢迎。一节课下来,我在同学们脸上看到的是意犹未尽、是喜悦。他们的表情告诉我,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去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吴老师听课后肯定了这种做法,给了我们前行的信心。今年,我们依然坚持,相信会做得更好。

第五篇:物质构成的奥秘 ——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溶质的质量分数

北京市房山四中 杨玉玲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 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

(4)内容特色:

本课知识的得出与 “ 前概念 ” 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学情分析

(1)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2)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 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可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本节课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 及其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 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的“前概念”策略: 在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学生对已知量、未知量关系的分析已有一定经验,具备了一定的 “ 前概念 ” 基础。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糖水的甜度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本节课用 “ 制糖水,品尝甜度 ” 创设情境,用 “ 真心英雄 ” 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

六.教学流程: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习了探究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原理,并能用科学原理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1 .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课前与课后的对比。

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作用。教师评价: 1 .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后两维目标的学生访谈。.学生后续学习情况观察。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设计评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识难度不大,但要上得生动,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归纳,并不是易事。针对这一点,设计者选择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思考、分析和归纳有关的化学知识。而且所选的实验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越感兴趣,也越容易理解。

该教学设计从学生很熟悉的糖水入手,由学生亲自动手配制两杯糖水,并品尝两杯糖水的甜度拉开了这节课的帷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的理念。两杯糖水的质量分别是多少?你怎么计算的?糖和水在溶液中分别叫做什么?两杯糖水的质量不同,溶解的糖的质量也不同,为什么糖水的甜度相同呢?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讨论,运用了“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这一教学过程,并体现了“问题—猜测—实践—结论”这种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

糖与水的质量比相同(1 : 9);糖与糖水的质量比也相同(1 : 10),在表扬学生用数据作为衡量标准,思维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得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和概念。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注重知识形成”的理念。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己推出公式,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并不难,拥有成就感,培养了学习信心,而且对这个知识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通过列举反例,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给别人挑错,从而防止自己出错,达到教学目的。利用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选择自学例题,感悟解题方法的策略,深化知识,培养能力。最后,通过改变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量变换题目,提高思维能力。

这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笔、动脑,课堂气氛良好,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用“制糖水,品尝甜度”创设情境,用“真心英雄”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最后改变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量变式计算时,如果,利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配制的两杯糖水中,一杯加入 2 克 糖,另一杯加入 2 克 水,分别算一算它们的质量分数,比一比计算结果,再尝一尝甜度。则不仅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化解难度,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总之,本教学设计抓住了新课程倡导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概念教学理念。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思考,通过认识生活中的事实来形成概念,在师生、生生间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得出结论。理清了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通过概念的实际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关注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下载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性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内容为物质的构成和变化,即原子的构成、物质分类以及物质构成,这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从平时的宏观世界转移到了现在的微观世界,对于知......

    《第三单元_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合集5篇]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设计 单位:狼皮子梁学校 姓名:惠杉 联系电话:*** 邮箱:hszj412@126.com《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案 复习目标: 1.认......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课程标准解读 二、本单元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教科书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要把学生从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认识引入到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上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

    《物质的构成复习课》教学反思(推荐)

    物质的构成属于化学的基本理论,这部分主要是要学生认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并且要让学生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虽然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学......

    初中化学《物质的鉴别》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化学《物质的鉴别》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了迎接每年的中考化学实验技能考查,笔者在紧张的化学复习中,想方设法设计出几个综合性实验,让学生既演练了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又复习了......

    《物质分类》的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如有位老师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物质并按其组成进行分类。学生对“保险丝到底是不是......

    《组成物质的元素》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小编希望这篇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反思之《组成物质的元素》可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