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的母亲》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2五篇

时间:2019-05-12 17:0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的母亲》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的母亲》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2》。

第一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的母亲》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2

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我的母亲》 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满分:47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撮土(zuǒ)

.恪守不渝(kè).B.颤栗(zhàn).凝神屏息(bǐnɡ).C.孝悌(tì).瞠目结舌(chēnɡ).D.廿位(niàn). 毁家纾难(shū).解析:A项,“撮”应读cuō;B项,“艾”应读yì;D项,“贾”应读ɡǔ。答案: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姑母时常闹啤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

B.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生女还长我一岁啊。

C.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致今还被我保存着。D.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解析:A项中“啤”应为“脾”;B项中“生”应为“甥”;C项中“致”应为“至”。答案:D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茕茕孑立的少数人的信念。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A.形形色色

C.忍无可忍

B.茕茕孑立 D.蛰伏

吊唁(yàn).文采斐然(fěi).筹款(chóu).

自怨自艾(ài).纵横捭阖(bǎi).

赧然(nǎn).

殷勤(yīn)余勇可贾(jiǎ)..解析:A项,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多含贬义)。B项,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不能修饰少数人。C项,忍无可忍:再也忍受不下去了。D项,蛰伏:潜伏;隐蔽。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驻苏丹维和官兵纷纷表示要拿出实际行动捍卫同胞利益,他们提出“同胞一天不安全,官兵一天不上岗”并拒绝执行维和任务。

B.以前,我们往往以孩子掌握汉字的数量取代其掌握的质量,结果虽然孩子对某些字能够读写,但却难以灵活应用,有时候甚至陷入“死记硬背”的怪圈,而一些考试,更是在生僻字的考查上乐此不疲。

C.根据中国关于首次购买普通住房有关契税政策,对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

D.据白方礼小学白西骞校长介绍,昨晚央视舞台上白方礼小学30名孩子推着老人生前骑的三轮车,目前正在北京巡展,巡展后将被纪念室收藏。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并”前加“的口号”;B项,语序不当,把“虽然”移到“孩子”后;D项,搭配不当,把“着”改为“的”。

答案:C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②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③“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④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⑤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

A.①④⑤②③

C.①③④⑤②

B.③①④⑤② D.③①②④⑤

解析:先点明“老舍”笔名,再交代其来源,故③放在开头;②中“合起来”是指的“老”和“舍”的组合,应放在④⑤后面。

答案:B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的母亲

邹韬奋

①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③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之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着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的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④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⑤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来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⑥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⑦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⑧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6.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请加以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第③~⑥段的内容依次进行概括。

答案:元宵夜的“巡阅”、涌流的泪珠、丰富的内心世界、劳碌的身影。

7.第⑤段中母亲见着“我”挨打,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还要说“打得好”呢?(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上文“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和下文“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可知母亲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

答案: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

8.“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请从描写角度对这句话进行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结合语句从直接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和间接描写(环境烘托)两方面分析。答案:这段文字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等角度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真挚动人。

9.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作者正是摄取这几个闪光的片段来塑造母亲形象的。每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女都充满了关心爱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所感受到的母爱中最动情的那一瞬间。(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内容只要能写出母爱让你感动的瞬间即可,语言要求通顺。答案:略

三、表达交流(12分)10.读下面一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实验的结论。(不超过20字)(6分)美国的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或:母亲的心跳声更容易给婴儿催眠。)(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注意通过现象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11.下面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请仔细观察,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对它进行介绍,要求语言准确,简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会徽以举办年份“2012”的数字变体作为主体,表示举办地点的“London”和奥运会五环标志分别嵌在第一个“2”和“0”中。几何图形激励全世界的年轻人参加体育运动,体现了奥运意义。

第二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我的母亲》同步训练 粤教版必修2

《我的母亲》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A.折扣(zhé)揣测(chuǎi)敷衍(fú)撮土(cuō)....B.殷勤(yīn)刮痧(shā)轨道(guǐ)便利(biàn)....C.就寝(qǐn)门框(kuàng)惦念(diàn)张罗(luo)....D.昼夜(zhòu)玩耍(shuǎ)阎王(yán)搜索(sōu)....解析:A项,敷fū。

2.下列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A)A.轻爽 相依为命 惦量 折扣 B.独力 拥挤不堪 不祥 贺吊 C.刮痧 清炉冷灶 耽误 撮土 D.功夫 马马虎虎 嘱咐 巡察 解析:惦量—掂量。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1)“铁肩担道义,________著文章”,这是学界精英应该具备的素质,说白了就是“道德文章”四个字。

(2)目前,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________字词的教学,以为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3)一晃就是二十年,这中间只有一次见过《收获》,是我在东北劳动期间,________在一个干部的床头见到的。

A.棘手 忽略 偶尔

B.棘手 忽视 偶然 C.辣手 忽视 偶然 D.辣手 忽略 偶尔

解析:(1)辣手:指老手、能手,形容非常厉害;也形容事情难办。棘手:指像荆棘一样刺手,形容事情难办。对学界精英的评价用“辣手”的前一义项合适。“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明代杨继盛写的一副对联。(2)忽视:不注意,不重视,多指有意的。忽略:没有注意,疏忽,多指无意的。“以为是小儿科”表明是有意而为,用“忽视”符合句意。(3)“偶然”与“偶尔”意思相通,但在用法上有区别。偶尔:与“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与“必然”相对,表示意外。由于句意是“意外”地见到,选用“偶然”合适。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我省出版界积极组织精品图书参展,介绍、展现本省出版界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风貌。

B.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C.随着地壳上升,上覆地层受流水等外引力不断地剥蚀,将地下的硅化木剥露出地表,成为今天最鲜活的记忆。

D.国足的健儿们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而是关系到祖**亲的荣誉。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爱幻想”后加“的特性”之类的中心语;或删去“天性中的”,而在“爱幻想”后加“的天性”;C项,省略不当引起的主语残缺,“成为今天最鲜活的记忆”前缺主语“硅化木”。D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在“不仅……而是……”改为“不仅……而且……”。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电视剧的生产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走一条生产—市场—播出—盈利—再创作的良性循环的路子。

B.造成这种事故的原因,公司领导认为主要有两个:

一、具体施工单位对安全问题不重视,只抓生产进度,不抓安全;

二、具体操作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C.在鄂西大山的半个多月里,将士们不论是行军还是宿营,都能听到老虎、豺狼、野猪、豹子……及其他野兽的叫声,已经习以为常。

D.大妈常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我现在有一个毛病,就是站在电梯旁边的时候,总是忘记了自己是要上楼呢,还是要下楼。”

解析:C项,“及其他野兽”实际就是被省略了的内容,它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存在,应删其一。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的一组是(B)(1)与她交谈,________________,绝无肤浅和媚态。

(2)当人怀着淡泊的心境观照那______________的时候,他就在瞬间体悟到了永恒。①就像她的作品,平实自然,最突出的感觉是她的平和自如 ②最突出的感觉是她的平和自如,就像她的作品,平实自然 ③白云青山、幽谷清泉,茅舍板桥、牧童樵夫 ④白云青山、茅舍板桥,幽谷清泉、牧童樵夫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句中注意与上文的衔接,由人而及作品;(2)句要注意分类:“白云青山”和“幽谷清泉”为一类;“茅舍板桥”和“牧童樵夫”为一类。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家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2 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在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是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7.画线句子“可是,母亲并不软弱”,从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答案: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在北平的无数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8.“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软而硬”矛盾吗?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软”指母亲的善良、有爱心、会吃亏等美好品质;“硬”指母亲的坚强,做人讲原则。这样写,恰恰充分展示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9.“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怎样理解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答案:指母亲在为人处世、习惯、品德方面给予“我”的终生影响。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父亲的旧怀表 【美】萨里娜•迈勒

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大声地说:“这是你父亲当年一直在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德瑞克是我儿子。“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 3 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爸,你买这车干吗呀? 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

“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嘿,爸可拣了个便宜啦!”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

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 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的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当时咱们家不是也很困难吗?”母亲说:“咱们家那会儿是不宽裕,可毕竟还可以维持生活。所以呀,你爸和我就常省下一些东西来帮助比我们还困难的人家。你们姐妹几个不知道吧,你们父亲给这山里边多少人家都送过食物和柴火。他自己呢,省吃俭用,什么都舍不得扔掉。”

是的,我们还真的不知道,我们眼见的只有自己家的破车,只关心什么时候,父亲才把它换成新的呢,让我们的小伙伴也羡慕羡慕我们?我们只关心自己家的卫生间,什么时候也能像别人家一样,与卧室配套?而不是建在房子外的陋室一间,让我们脸上无光,遭人耻笑。母亲的话,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父亲会如此节俭。

德瑞克接受了他外公的遗物。我们有一个叫霍布的朋友,家里是珠宝商。德瑞克把旧怀表拿去请他修理。两周后,怀表修好送了回来,并重新做了抛光处理。霍布告诉我们说:“知道吧? 早些年,人们买表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在商店选择表壳,然后再配上挑好的表芯的。所以,当怀表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奢侈品的时候,人们都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呀!经我手修过的旧表大多数有豪华的外壳,但是,一看内芯,质量却马马虎虎。”

但父亲的这只旧怀表却很稀罕:它的内芯质量上乘,几十年后的今天还能正常使用,而它的外壳,毫不张扬,价格也是最便宜的那种。

“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选表呀?”霍布惊讶地接着问道。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的父亲。”

我那敬爱的父亲。他知道最重要、最宝贵的只有那内在的美,那才是最值得珍藏的东西。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

父亲的旧怀表,如他本人,在那朴实无华的外表里深藏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有删改)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C)A.作者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摘取父亲生活中的小片断,表现父亲俭朴的生活作风、崇高的人格情怀。

B.“一只旧怀表”不仅是父亲的爱物,也很受母亲的看重,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

C.霍布修表时说的那段话中,一般人“注重表的外壳,好向别人炫耀”,衬托父亲不重外表,内心高尚的人格精神。

D.“父亲默默地帮助着最需要帮助的人,为此他宁愿自己过着节俭的日子。”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

E.作者在追忆父亲的同时,对家中狭窄的小屋、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仍刻骨铭心,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难以抚平。

解析:B项,“母亲把它送给我的儿子,就是想让他成长为我父亲一样的人”分析主观性太强;D项,“流露出作者对父亲辛劳、俭朴一生的遗憾之情”分析不当,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赞扬;E项,“说明心灵的伤痕永远也难以抚平”分析错误,作者写“狭窄的小层、寒碜的卫生间、破旧汽车”说明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从而突出父亲帮助别人的可贵品格。

11.简要分析画线部分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

解析:画线句子写的是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写这些的作用无非有两方面,一是对刻画父亲形象的作用,二是在表达技巧方面的作用。解答时要结合文本,逐一分析。

答案:①从人物形象角度看,这段对父亲生活环境、日常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家庭并不富裕的经济状况,说明父亲日常用度的节俭。②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这些内容对父亲慷慨地帮助比他更为穷困的家庭起到了陪衬作用,突出了父亲的善良、高尚。

1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解析:父亲的优秀品格在文本中有非常明显的表述,因此解答这样的题目是非常简单的。答案:①朴实、无华、简洁;②忠实、可靠;③生活节俭,性格温和;④善良、高尚,5 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

13.试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父亲的旧怀表”的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结构安排三个方面探究标题的作用。解答时应分点作答。就主题表现而言,“旧怀表”是表现主题的凭借,既借以赞美父亲的品格,又寄托了作者的思念;就人物塑造而言,作者借助“旧怀表”,以小见大,写出了父亲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就结构安排而言,“旧怀表”是文章的线索,串联了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答案:①主题表现:作者不仅通过“父亲的旧怀表”赞美父亲的高尚人格,而且还寄托着对父亲的思念。②人物塑造:“父亲的旧怀表”是父亲的爱物,也是外表朴实、心灵高尚的父亲的象征。③结构安排:“父亲的旧怀表”是文章结构的明线,由怀表引出对父亲的生活的回忆,使文章选材自由,而又有清晰的思路、线索。

四、语言运用

14.(2014•四川卷)请紧扣下面句子的观点,结合《论语》和《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继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

“和”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是从人物角度考查,不仅注重名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还要能够正确理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

答案:(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顿”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

(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争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望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渴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

第三篇: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2课《鱼书》 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2

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2课《鱼书》 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

练 粤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满分:47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柯灵/百舸鬼蜮/区域隽永/隽秀 ......

B.素昧/鬼魅荒疏/梳理恐吓/惊吓 ......

C.信笺/客栈漂泊/柏树....殷勤/殷红 ..

D.隔阂/骇人旧箧/惬意奔走/奔命 ......

解析:A项,kē/gě,yù/yù,juàn/jùn;B项,mèi/mèi,shū/shū,hè/xià;C项,jiān/zhàn,bó/bǎi,yīn/yān ;D项,hé/hài,qiè/qiè,bēn/bèn。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蒙羞融洽 风流云散光怪路离

B.生涯飘泊义气相投促膝长谈

C.粗疏旧箧名落孙山物归原主

D.薄醉分岐摇尾乞怜翘首云天

解析:A项,光怪路离—光怪陆离;B项,义气相投—意气相投;D项,分岐—分歧。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但后来因为思想信仰的分歧,终于使他对我渐渐产生隔阂,________疏远了,感情冲淡了。

(2)她的日志有生活随笔、诗歌、小小说等________,用优美的文笔反映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3)所用的信笺信封,也是随手拿来,信笔涂去,反觉得从前那样的力求________,未免有点无谓了。

A.形迹体裁精致

B.形迹题材精制

C.行迹题材精致

D.行迹体裁精制

解析:“形迹”指举动和神色或痕迹,迹象;“行迹”指行动的踪迹。“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精致”是形容词,表示精巧细致;“精制”是动词,指在粗制品上加工或精工制造。

答案:A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里,利害冲突常使朋友间产生隔膜,使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

为之蒙羞。

B.报刊编辑看读者的来信,虽则素昧平生,也常可以领略些推心置腹、推诚相与之快。....

C.彼此志趣不同,只靠单纯的情感,尽管十分真挚,却难免要各行其是,发生分裂的....

悲剧。

D.我任职不久,就收到了这封恐吓信,淋漓尽致的辱骂,一直从祖宗三代骂起,十足....

表达了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精神文明”。

解析:C项,“各行其是”指各自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此处应用“分道扬镳”。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创20个月以来的新低,我国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也首度由负转正。

B.今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实时公布可入肺颗粒物监测的数值,体现了地方政府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执政理念。

C.为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稳定的需要之间实现平衡,相关部门应慎重考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管制范围和程度。

D.我国计划在2013年前后发射首个月球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以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这将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又一重大进展。

解析:A项,“根据„„”“„„显示”杂糅;B项,“开展”“数值”动宾不当;C项,“文化产业发展”前缺少“促进”。

答案:D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野 渡

柯 灵

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

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广场上满张渔网,划船大串列队般泊在岸边。小河从容向全村各处流去,左右萦回,彩带似的打着花结,把一个村子分成许多岛屿。如果爬到山上鸟瞰一下,恰像是田田的荷叶。——这种地理形势,乡间有个“荷叶地”的专门名词。从这片叶到那片叶,往来交通自非得借重桥梁了,但造了石桥,等于在荷叶上钉了铁链,难免破坏风水;因此满村架的都是活动的板桥,在较阔的河面,便利用船只过渡。

渡头或在崖边山脚,或在平畴野岸,邻近很少人家,系舟处却总有一所古陋的小屋临流独立。——是“揉渡”那必系路亭,是“摇渡”那就许是船夫的住所。

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催眠似的低吟浅唱,远处间或有些鸡声虫声。山脚边忽传来一串俚歌,接着树林里闪出一个人影,也许带着包裹雨伞,挑一点竹笼担子,且行且唱,到路亭里把东西一放,就蹲在渡头,向水里捞起系在船上的“揉渡”绳子,一把一把将那魁星斗似的四方渡船,从对岸缓缓揉过,靠岸之后,从容取回物件,跳到船上,再拉着绳子连船带人曳向对岸。或者另一种“摆渡”所在,荒径之间,远远来了个外方行客,惯走江湖的人物,站到河边,扬起喉咙叫道:

“摆渡呀!”

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接着对岸不久就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了。

摇渡船的仿佛多是老人,白须白发在水上来去,看来极其潇洒,使人想到秋江的白鹭。他们是从年轻时就做起,还是老去的英雄,游遍江湖,破过命运的罗网,而终为时光所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渡引的呢?有一时机我曾谛视一个渡船老人的生活,而他却像是极其冷漠的人。

这老人有家,有比他年轻的妻,有儿子媳妇,全家就住在渡头的小庙里。生活虽未免简单,暮境似不算荒凉;但他除了为年月所刻成的皱纹,脸上还永远挂着严霜似的寒意。他平时少在船上,总是到有人叫渡时才上船,平常绝少说话,有时来个村中少年,性情急躁,叫声高昂迫促一点,下船时就得听老人喃喃的责骂。

老人生活所需,似乎由村中大族祠堂所供给,所以村人过渡的照例不必花钱。有些每天必得从渡头往返的,便到年终节尾,酬谢他一些米麦糕饼。客帮行脚小贩,却总不欠那份出门人的谦和礼数,到岸时含笑谢过,还掏出一二铜子,玱琅一声,丢到船肚,然后挑起担子,摇着鼓儿走去。老人也不答话,看看这边无人过渡,便又寂寞地把船摇回去了。

每天上午是渡头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升起不久,照着翠色的山崖和远岸,河上正散着氖氢的雾气,赶市的村人陆续结伴而来了,人多时俨然成为行列,让老人来来回回地将他们载向对岸;太阳将直时从市上回村,老人就又须忙着把他们接回。

一到午后,老人就大抵躲进小庙,或在庙前坐着默然吸他的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

天晚了,夕阳影里,又有三五人影移来,寂寞而空洞地叫道:“摆渡呀!”

那大抵是从市上溜达了回来的闲人,到了船上,还剌剌地谈着小茶馆里听来的新闻,夹带着评长论短,讲到得意处,清脆的笑声便从水上飞起。但老人总是沉默着,咿咿呀呀地摇他的渡船,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

一般渡头的光景,总使我十分动心,到路亭闲坐一刻,岸边徘徊一阵,看看那点简单的人事,觉得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老人的沉默使我喜欢,而他的冷漠却引起我的思索。

岂以为去来两岸的河上生涯,未免过于拘束;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的工作,也觉得对他过于屈辱了吗?

6.作者笔下的“浙东水村”有何特点?作者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感情?(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晶似的境界;河流萦回,岛屿棋布;温馨静谧,野趣盎然;色彩明丽,优美灵动,如诗如画。本文所描述的那一方水域,虽未必就是作者的故乡,但作者倾注了类似于故乡的浓烈的热爱、赞美和思念之情,作者熟悉的水乡已经升华为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7.文中先后三次描写老人“极其冷漠”、“默然吸他的旱烟”、“总是沉默着”,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凸显老人沉默寡言的个性特征和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②表现老人对枯燥乏味的摆渡生涯的厌倦和对岁月寂然流逝、命运不幸的无奈。

8.作者描述“白须白发老人在水上来去”的摆渡生活,并且“觉得其中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作者从其中真正咀嚼出了什么?反映出了作者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平凡而简单的生活有闲适自然的美;渡引世人式的默默奉献的人生其实是一种幸福和超然。②奉献的人生才是庄严有价值的人生,平淡自然的生活才是最美丽幸福的生活。

三、表达交流(12分

9.下面是一名中学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够得体,请指出并修改。(6分)

我是一位高中生,对语文情有独钟。偶然发现了贵刊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翻阅。我觉得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

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一定要说出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

(1)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位”改为“一名”;(2)“惠存”改为“保存”;(3)“一定要说出”改为“请说出”或“最好说出”。

10.请假条是一种最简单最特殊的书信。假如我们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参加某项工作、学习、活动,就必须向老师说明情况,写出来的就是请假条。(6分)

2012年1月7日,高一二班王卓同学因事不能上课,请你替他向班主任王老师拟写一份请假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尊敬的王老师:

王卓同学因病不能到校学习,特让我代他向您请假一天,请批准此致

敬礼

高一二班 张宁

2012年1月7日

第四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法指导】

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4、补充:关于荷花的名句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5、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冲关”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踱着()独处()弥望()袅娜()似的()霎时()脉脉()参差()倩影()乍看()敛裾()(2)词义积累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斑驳:色彩杂乱;参差不一;形容色彩纷杂。丰姿:丰度姿态

袅娜:形容草或枝条细长柔软,也形容体态轻盈柔美。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羞涩:害羞,态度不自然

没精打采:精:精神;采:神色。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3)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4)理清各段内容。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8、9段 第10段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品评鉴赏文章4、5、6自然段。

1、朗读第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顺序

特点

(2)填空题: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 ◆ 田田 用叠词,突出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 手法,以动写静,写出了 的风姿 ◆荷花袅娜,用 手法,写出了 羞涩,用 手法,写出了 明珠,比喻,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同一个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

◆ 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 和 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像闪电,用比喻手法,突出

◆ 流水 脉脉 用 手法,写出了流水的深情。

2、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和作者寄寓的感情。

3、朗读课文第5段,完成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4)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5)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朗读鉴赏第6自然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2)提问: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5、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风俗,其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6、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学习后记】 【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表达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颤动(chàn)空隙(xì)纤腰束素(shù)B.霎时(shà)煤屑(xiāo)蓊蓊郁郁(wěng)C.独处(chǔ)倩影(qiàn)妖童媛女(yuàn)D.幽僻(pì)踱步(duó)参差不齐(cēn)

2、“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3、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008年,山寨产品大举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追本溯源,“山寨”一词发迹于广州方言,来源于一些仿冒手机等电子产品,因为它们功能实用、廉价而且大受低端消费者推崇。

A.登堂入室 B.追本溯源 C.发迹 D.而且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部门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部门应防止对毕业生的恶意歧视的现象不再发生。

B.社论指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就必须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显得尤其重要。

C.2009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备受舆论关注的“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论何时公布,仍没有得到已介入此案调查的昆明市检察机关的明确答复。

5、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示例: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二、阅读鉴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 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1、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到瀑布和梅雨亭?

2、谈谈在空间角度上梅雨谭的绿的特点。

3、文章通过对梅雨谭的“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美文“悦读”】

与 你 为 邻 广东考生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的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论阔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的,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的……”“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的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倾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渣,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退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的盖了下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就得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么的屋子呀!房间的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甚至破破烂烂的玩具。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进来,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好念书。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说完轻轻的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点评】记叙了我和邻居(清洁工)之间发生的事情,我缺少修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邻里关系不太和谐,母亲在处理“与你为邻”,榜样一样理解对方引导女儿“与你为邻”的道理,文章有一个好中心。文章以“隔壁的开门声”为线索,由“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引出故事,接着写妈妈的劝解,再写我“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最后我看到“小王”叔叔一家的情景,“小王”叔叔塞给了我两个红鸡蛋,“我”发出内心的感叹“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故事线索清晰,情节较曲折,结尾出人意料。全文9个自然段,共914字。文章对“老妈穿着睡衣”的神态、邻居的“铁栅门”、邻居的房间情景等描写很较生动形象。

《荷塘月色》学案的参考答案

“冲关练习”

(1)蓊蓊(wěng)踱着(duó)独处(chǔ)弥望(mí)袅娜(niǎo nuó)似的(shì de)霎时(shà)脉脉(mò mò)参差(cēn cī)倩影(qiàn)乍看(zhà)敛裾(liǎn jū)(3)荷塘月色的文眼是在开头,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4)第1段 夜赏荷塘的缘由。第2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第7、8、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课堂学习与研讨

1、(1)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的修辞手法叫做 博喻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用比喻和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2、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3、(1)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5)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4、(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惦念,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

6、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 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

达标检测答案:

一、基础表达

1、B

2、C 3.B.A.“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B.“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C.“发迹”指人脱离困顿状况而得志、兴起;D.“而且”表递进,不符合句意,此应为“而”

4.D A.否定不当,“不再”应删去。B.歧义、杂糅。应删除“显得尤其重要”。C.成分残缺。在“走”后加 “以”,同“为基础”搭配

二、阅读鉴赏

1、这是一个叙述的过程,因为瀑布是形成“梅雨谭的绿”的由来,梅雨亭则是观赏瀑布的最佳地点。这都是铺垫,在写这两处的时候,也交代了“梅雨谭的绿”周围的整个环境,让读者对梅雨谭在位置上有个大体的了解。

2、并不是显而易见,而是需要跋涉寻找,在空间角度上是大而厚的。

3、作者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而兴奋和激动,表达作者对梅雨谭的“绿”情有独钟,非常喜爱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2届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

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羞涩(sâ)

.炫耀(xuán).B.蝉蜕(tuì)

.灼烈(zhuó).C.猝然(cù).

恍惚(huǎnɡ).宿命(sù).玉砌(qiâ).坍圮(pǐ).隽永(juàn).弥漫(mí).

祷告(dǎo).熨帖(yù)

.D.倔强(jiànɡ).瞬间(xùn).

亘古(ɡân).解析:A项“炫”应读“xuàn”;B项“砌”应读“qì”;D项“瞬”应读“shùn”。答案:C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阑 B.誓言隽永 迷迷糊糊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藉 解析:D项,惠—慧,娇—骄,贴—帖。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谈到挺举后面两把的失误,李雪英道出了原因:“在细节上没有处理好,太急于求成,....老想成功,没处理好动作。”

B.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C.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D.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近3 000件淮海战役期间的物品、照片、图表和9处复原战争场景,通过灯光、色彩、音响、多媒体设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事件,令参观的专家

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答案:C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想铁生 陈 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1分)更好地表达作者对铁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1分)(2)表达铁生超越了意外残疾的痛苦打击,(1分)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1分)7.根据陈村的回想,请从三个角度概括史铁生是什么样的人。(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史铁生是身体残疾但精神健全,勇于深入探索生命意义、世界奥秘的人。(2分)②史铁生是超越自身苦难,爱自己,爱世界,不抱怨,最懂得感恩的人。(2分)③史铁生是面向真实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三个要点:思索生命、乐观感恩、勇敢面对,意对即可)8.文中特别写到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①这一细节证明史铁生与死神争时间的真实的生存状态。②这一细节更形象地刻画了史铁生以坚强的生存意志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形象。③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佩、喜爱、怀念之情。结构上: 引出(“铺垫”、“张本”皆可)下文对史铁生是最勇敢的人的评价。(内容的作用2分,三点答对两点即可;结构作用2分。)9.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哲理深意的理解。然后结合个人体验,谈谈你的感想。(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你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你用作品鼓励无数读者,你用行动为世人立下精神高标,你用生命书写生命。你的生命就是一本书,你的故事写尽感动。你是轮椅上的哲人,永远的大师。谢谢你,史老师,祝您一路走好„„

12.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下载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的母亲》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2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届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的母亲》应用体验之旅配套训练 粤教版必修2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