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样例5)

时间:2019-05-12 17:0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

第一篇: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

1.3.2有理数的减法(2)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的概念。

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3.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

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

问题1:红星队在4场足球赛中的战绩是:第一场3:1

胜,第1二场2:3负,第三场0:0平,第四场2:5负。红星队在4场比赛中总的净胜球数是多少?

[生](十2)十(一1)十0十(一3)=1十(一3)=一2.问题2:以前只有在a大于或等于b时,我们会做减法ab(如2一1,1一1)。现在你会在a小于b时做减法(如1一2,一1一0)吗?小的数减大的数的差是什么数?

[生]由于有理数的减法都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因此在a小于b时做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所以aba(b)。

[师]很好!我们再看几个小的数减大的数的例子: 计算6一10=6十(一10)=一(10一6)=一4 1一2=1十(一2)= 一(2一1)= 一1 一1一0=一1十0= 一1(一3)一2 =一3十(一2)= 一5 „„

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较小的数减较大的数的差,就是大数减小数的结果的相反数。而且小数减大数的差是负数。

[师]你还能举几数的例子吗?

[生]例如3一5的结果就是5一3的相反数,即一2,再例如0一7的结果就是7一0的相反数,即一7.[师]小数减大数的差就是大数减小数的差的相反数。(板书)注:这个结论我们以后可直接应用。

(二)讲授新课: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活动2] 教科书第28页例6 例6.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解:(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 =一27十8=一(27一8)=一19.注意:初学时,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

例7.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一8(2)(一7)一(十4)十(一8)十(一3)一(一8)=一7十4一8一3一8 =一22.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解略,由师生共同完成。

[师]引导学生指出:

(1)错在“只改变运算符号,而未同时改变减数的性质符号”。板书:注意:将减法改为加法时,减数的符号要同时改变。(2)错在随便省略“一”号。

板书:注意: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

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

[师]在解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运算律?

[生]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正数、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

[师]所以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当减法转化为加法后,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样可以使运算简便。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引入相反数后,加减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一个式子表示为:abcab巩固提高:[活动3] 1.各式改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1)10十(十4)十(一6)一(一5);(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2.出式8一7十4一6的两种读法。3.教科书第29页练习(由学生板演)

(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活动4]计算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计算工具,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计算,比笔算要快捷得多。

[例8](教科书第30页例7)

计算:一5.13十4.62十(一8.47)一(一2.3)。解略。[活动5]

练习:用计算器计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1)357十(一154)十26十(一212);(2)(一7.22)十3.01十(一6.13)十(一5.49)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较复杂的数字的运算。用计算器可以进行有理数的计算,这意味着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进行复杂的笔算,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

课本P31习题1.3 的第5、6、11、13、14题。

(六)活动与探究:

计算:11十192十1993十19994十199995十1999996十19999997十199999998.让学生观察、比较、探讨,找出规律后,再进行计算。略解

第二篇:1.3.2有理数的减法

1.3.2 有理数的减法(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3.关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正确理解省略加号的有理数加法形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2.计算.

(1)(-8)+(-6);(2)(-8)-(-6);(3)8-(-6);

(4)(-8)-6;(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6:计算:(-20)+(+3)-(-5)-(+7).

分析: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也可以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则它改写为(-20)+(+3)+(+5)+(-7)使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

解:(-20)+(+3)-(-5)-(+7)=(-20)+(+3)+(+5)+(-7)=[(-20)+(-7)]+[(+3)+(+5)] =-27+(+8)=-19 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式子(-20)+(+3)+(+5)+(-7)是-20,+3,+5,-7这四个数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

这个式子读作“负20、正

3、正

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例6的运算过程也可简写为:

(-20)+(+3)-(-5)-(+7)

=(-20)+(+3)+(+5)+(-7)(加减法统一为加法)=-20+3+5-7(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加号)=-20-7+3+5(加法交换律交换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19(异号两数相减)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7-5-4+10(省略括号和加号)=-16+10 =-6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般情况采用:(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4)正、负数分别相加.总之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第26页习题1.3第5、6、13题.

九、板书设计:

1.3.2 有理数的减法(2)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教学后记:

本节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在教学中,我们是从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出发,提出引入负数后的加法问题,再通过实例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接着,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归纳出加法运算律。在此基础上,从有理数减法的意义,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最后,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加减法运算统一成加法。学生在做练习时,引导学生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律,而不要只简单机械地将减法化成加法。

第三篇:1.3.2有理数的减法 说课稿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

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

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因而它是时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

今后学习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由是: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有理数的加法作为基本运算,在今后的各种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有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减法两个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数轴,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讲授,并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法则的应用。以求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的的确定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教学目的是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根据《教学大纲》中关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求,和加强“双基”教学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要求而确定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自学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另外,在教学中,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动态演示出物体在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结果,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这就是说,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实例,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程序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我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2.直观演示,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2)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3)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4)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5)向东走3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6)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即:

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归纳出法则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并总结规律: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计算“和”的绝对值,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贯穿一个化归思想,即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加减运算,具体地说就是:

进而总结出有理数加法运动,一般步骤为: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3.应用举例,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接下来我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例1:计算下列各题:

(1)(-3)+(-4)(2)(-5)+(+8)

(3)(+0.5)+(-1.6)

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师生共同来完成,老师做板书示范。

接下来做一组练习题,此题比较简易,目的在于巩固法则,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问题,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和记忆。

练习1 填空(口答)(1)(-4)+(-7)=_____()

(2)(+4)+(-7)=_____()

(3)7+(-4)=_____()

(4)4+(-4)=_____()

(5)9+(-2)=_____()

(6)(-9)+2 =_____()

(7)(-9)+0 =_____()

(8)0+(-3)=_____()

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对法则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设计了练习2。

练习2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

(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

(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① a= 4 , b=3 ② a=-3 , b= 7 ③ a= 5 , b=-5 ④ a= 4-2, b=-1 ⑤ a =-3 , b=0(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4.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法则到底掌握了多少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加强法则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若出现问题,准备采以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若学生解答顺利,可再给学生出一些补充练习题。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2)有理数的加当选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6.作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分两部分来布置,(1)第75页A组的1、2、3、7,(2)第77页B组1、2。第(2)部分是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布置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中代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有理数的加法是在学生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有理数的第一种运算。1.化归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熟悉化的原则。熟悉化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熟悉的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决新问题。我们知道,有理数经过“+、-、×÷”运算后,所得结果仍是有理数,要确定一个有理数,只要确定它的绝对值与性质符号。因此,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包含两个部分,即性质符号和绝对值运算。而有理数的绝对值就是小学里学习的算术数,这样就把有理数的运算化归为算术数的运算。

2.有一数可分为正灵敏、零、负数三类,运算法则中的各条都是以这三类数为出发点,分别叙述了同类数之间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异数数之间如何进行加法运算,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并借助于数轴,对以上各种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

3.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学大纲》中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发展思维能力为培养能力的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要求设计的。

4.本节教材的知识密度大,教学时间紧,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我运用了电教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四篇:1.3.2有理数的减法练习2[定稿]

1.3.2有理数的减法练习2 1.一天广州的温度是+18℃,而吉林的温度是-22℃,这天广州比吉林的温度高()A.-4℃

B.4℃

C.40℃

D.-40℃ 2.与(-a)-(-b)相等的式子是()

A.(+a)-(-b)

B.(-a)+b

C.(-a)+(-b)

D.(-a)-(+b)3.关于算式-4-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示-4与6的差

B.表示-4与-6的和 C.表示-4与-6的差

D.读作-4减去6 4.比-18小4的数是___,比-18小-4的数是___.5.A,B两种海拔高度分别为200米、-120米,B地比A地低___.0.026.一种机器零件,图纸标明是Ф400.02,合格品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差是___.7.已知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6,求m比n大多少.211)- -(-).(2)-70-28-(-19)+(+24)-(-12).312433(3)|+12|-(-|+15|).848.计算:(1)(-

9.已知a=-3,b=5,c=-8,求下列各式的值.(1)a+b-c;(2)a-b+c;(3)a-b-c.10.一辆货车从超市出发,向东走了2km到小明家,继续走了2.5km到小奇家,又向西走了8.5km到达小华家,最后回到超市.(1)以超市为原点,向东为正方向,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km,画数轴表示小明、小奇、小华家的位置;

(2)小华家距小奇家多远?(3)货车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1.C.提示:(+18)-(-22)=40℃,故选C; 2.B.提示:(-a)-(-b)=-a+b.故选B; 3.C.提示:-4-6是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4.-

22、-14.提示:-18-4=-22,-18-(-4)=-14; 5.320米.提示:200-(-120)=320(米);

6.0.04.提示:最大直径是30.02,最小直径是39.98,其差是40.02-39.98=0.04.7.因为m是6的相反数,所以m=-6,又因为n比m的相反数小6,所以n=-6-6=-12,所以m-n=-6-(-12)=-6+12=6,答:m比n大6.8.(1)(-=-2112118136)- -(-)=(-)+(-)+(+)=(-)+(-)+(+)=-***21.(2)-70-28-(-19)+(+24)-(-12)=(-70)+(-28)+(+19)+(+24)+(+12)=[(-233370)+(-28)+(-24)]+[(+19)+(+12)]=(-122)+31=-91.(3)|+12|-(-|+15|)=12-(-

848333115)=12+15=28.48489.当a=-3,b=5,c=-8时,(1)a+b-c=(-3)+5-(-8)=(-3)+5+(+8)=10.(2)a-b+c=(-3)-5+(-8)=(-3)+(-5)+(-8)=-16.(3)a-b-c=(-3)-5-(-8)=(-3)+(-5)+(+8)=0.10.(1)如图所示.(2)4.5-(-4)=8.5,小华家距小奇家8.5km.(3)2+2.5+8.5+4=17,共行驶了17km.

第五篇:1.3.2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加减法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理解为加法算式.

难点:把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竞赛活动

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0)+(+3)-(-5)-(+7)

(-7)+(+5)+(-4)-(-10)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比上式①,你首先想到将原式如何变形?

生: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减号统一成加号,即原式变为:

-20+(+3)+(+5)+(-7)

师:很好,可见在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用字母可表示成: a+b-c=a+b+(-c).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练习计算以上两道题.

学生作业练习

师针对学生做的方法评析,作以下说明.

1.式③表示的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从而有-20+3+5-7.

大家要注意到,虽然加号和括号都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当然,•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20加3加5减7”.

学生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同桌间互相出式,并读出两种读法.

2.刚才在大家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两种典型的处理方法,•一是将原式按次序计算;二是将原式换成(-20-7)+(3+5).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看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生:第二种过程更简便、合理.因为它运用了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师:太棒了,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通常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根据刚才过程可见,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一般应注意运算的合理性,适当运用运算律.大家一起看下面问题: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计算. 解:(+)+(-)-(+)-(-)-(+1)=(+)+(-)-(-)-(+)-(+1)=--+-1 =+---1 =1-1-1 =-1

说明:解题过程由学生口述、教师板演,同时提问每步的根据和目的,并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师:纵观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你能总结得到什么?小组同学可作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并总结.

【总结】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有如下几个步骤:

1.将减法转化成加法运算:

2.省略加号和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号两数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例2 比谁算得对,算得快

(1)(+)+(-)-(+)-(-)-(+1)

(2)-7-(-8)-(-7)-(+9)+(-10)+11

(3)-99+100-97+98-95+96+„+2

(4)-1-2-3-„-100

【点拨】

按照正确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答案】

(1)-1,(2)1,(3)50,(4)-5050

例3 银行储蓄所办理了8件工作业务,取出950元,存进500元,取出800元,•存进1200元,存进了2500元,取出1025元,取出200元,存进400元,这时,银行现款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元?

【点拨】

根据题意把取出记为“-”,存进记为“+”,列出算式进行运算.

解:每次存款数记为-950,+500,-800,+1200,+2500,-1025,-200,+400.

则总额为:

-950+500+(-800)+1200+2500+(-1025)+(-200)+400

=1625(元)

答:增加了1625元.

备选例题

(2003·桂林)计算1-3+5-7+9-11+„+97-99

【点拨】

抓住算式的结构规律,可以考虑两两结合.

解:原式=(1-3)+(5-7)+(9-11)+„+(97-99)=-50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说明: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1.若x<0,则│x-(-x)│等于

(D)

A.-x

B.0

C.2x

D.-2x

2.“*”表示一种运算,规则是

3*6=3-4+5-6

0*6=0-1+2-3+4-5+6

-3*6=-3-(-2)+(-1)-0+1-2+3-4+5-6

3*(-6)=3-2+1-0+(-1)-(-2)+(-3)-(-4)+(-5)-(-6)

0*(-6)=0-(-1)+(-2)-(-3)+(-4)-(-5)+(-6)

(-3)*(-6)=(-3)-(-4)+(-5)-(-6)

(1)试根据以上的运算规则,填写下列各式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①(-4)*4=-4-(-3)+(-2)-(-1)+0-1+2-3+4 = 0 ;

②1*10= 1-2+3-4+5-6+7-8+9-10 =-5 ;

③(-5)*(-11)=(-5)-(-6)+(-7)-(-8)+(-9)-(-10)+(-11)

=-8 ;

④0*(-4)= 0-(-1)+(-2)-(-3)+(-4)=-2 ;

⑤4*(-5)= 4-3+2-1+0-(-1)+(-2)-(-3)+(-4)-(-5)= 5 ;

(2)根据以上的运算规则,填写结果:

①1*100=-50 ;

②(-100)*(-1)=-50 ;

③若(-1)*n=2,则n为 C ;(在下列答案中选:A.5 B.-4 C.-4或5 D.无法确定)

④若n*(-3)=-2,则n=-1或6 ;若n*(-1)=-2,则n=-3或-4 .

(六)课堂跟踪反馈

1.填空题

(1)式子-6-8+10+6-5读作 负6,负8,正10,正6与负5的和,或读作 负6•减8•加10加6减5 .

(2)把-a+(+b)-(-c)+(-d)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为-a+b+c-d .

(3)若│x-1│+│y+1│=0,则x-y= 2 .

(4)运用交换律填空:-8+4-7+6=-8 – 7 + 4 + 6

2.选择题

(1)已知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2,则m+n等于(D)

A.4

B.8

C.-10

D.-2

(2)使等式│-5-x│=│-5│+│x│成立的x是(D)

A.任意一个数

B.任意一个正数

C.任意一个负数

D.任意一个非负数

(3)-a+b-c由交换律可得

(B)

A.-b+a-c

B.b-a-c

C.a-+c-b

D.-b+a+c

(4)a、b两数在数轴上位置如图,设M=a+b,N=-a+b,H=a-b,G=-a-b,•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B)

A.M>N>H>G

B.H>M>G>N

C.H>M>N>G

D.G>H>M>N

提升能力

3.计算题

(1)0-(+5)-(-3.6)+(-4)+(-3)-(-7.4)

(2)(+3)-(-1)+(-)-(-)-(+4)

(3)2-(-5)-(+4)+(-2)-(+6)

(4)1-2+3-4+5„+2003-2004

【答案】

(1)-1(2)

(3)-5(4)-1002

4.某医院的急诊病房收治了一位非典病人,护士每隔2个小时为这位病人量一次体温(单位为℃)(正常人的体温37℃).

(1)完成下表: 时刻 8点 10点 12点 14点 16点 18点

体温

与正常人的正常体温差值

(2)这一天的8点18点之间,这位急诊病人哪个时刻体温最高?哪个时刻的体温低?

(3)这位病人的这一天的平均体温是多少?

【答案】

(1)略

(2)14点最高

(3)38.6℃

开放探究

5.股票交易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金融活动,它可以促进投资和资金流通.•南京某证券交易所的一种股票第一天最高价比开盘价高0.2元,•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3元,第二天的最高价比开盘价高0.3元,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1元,第三天的最高价等于开盘价,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2元.一天中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差,•叫做这天股票的涨幅.计算这三天的平均涨幅.

【答案】

0.4

6.新中考题

选择题:计算9-(-3)=(D)

A.-12

B.6

C.-6

D.12

下载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3.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教学方案年级:七年级学科: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第3小节第3课时累计课时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审批领导: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1.3.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两个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4、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

    初一上数学-教案-1.3.2有理数的减法

    1.3.2有理数的减法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今天一天的气温为-3℃4℃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代表最好温减去最低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有理数的减法。 【活动】:一下......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4.1有理数的乘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3)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想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过程,培养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能力. 2.知道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会利用它们进行简便运算......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3.1有理数的加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能熟练运用律简化运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运算律,......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1.4.2有理数的除法(推荐五篇)

    1.4.2有理数的除法(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②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过程,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③会化简分数.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理数除法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1.3.2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优质教案

    1.3.2有理数的减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