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教案

时间:2019-05-12 17:2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的标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的标识》教案》。

第一篇:《城市的标识》教案

课题:《城市的标识》

教材:北师大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

设计者:王丽娜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对于语文学习,人生中心教育理论指出要注重共举行与人文性并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善于提问并解答、并能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哲学的思考。也就是实现课堂的活力、主体、思考、高效、智慧、哲理。因为本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问为重点,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这些相同的标识让人茫然无措,“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作者发现唯有那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雨丝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无法到处挪移。

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学时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这种文体更要求学生从看似散漫的结构中品味作者的情感。语文的魅力着重体现在言语的魅力。一字一句总关情,一言一语是心声。品读词句赏析语言当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三)我的思考

我在本节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前测,包括以前测题的形式了解每个孩子在自读自学环节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和可能提出的问题。紧接着,在教学节上午的第1课时教学中,孩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了本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采用建华学校特有的语文教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我的备课无法固于某种形式,必须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进一步开展教学,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而我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并充当材料的提供者。在导入环节之后,我就大胆地把孩子们的问题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因为在第1课时我们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因此本节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关于课文第2、3部分的相关问题,我们共同把所有的问题总结为一个可以引发进一步思考的主问题,以这个问题为主要线索来学习文章的2、3部分。这样的课堂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词,也摈弃了过去课堂上老师忽略学生的真正需求而带领学生解决所谓的重点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重点问题未必是学生真正不懂的,这样的课堂表演性质很强,整个课堂好像是一出戏,大家演得很卖力,而真正的疑问却潜在课堂表面的热闹之下,学生畏于公开课,也不敢提出内心真正的疑问。当然,让学生“牵”着走,是需要胆量的,毕竟学生提出的疑问不一定是老师早有准备的。可正是因为没有准备,课堂才更真实,学生才更有积极性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他人的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和解决后的自豪感。

我认为对个别段落的品读特别重要。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好。”课堂上,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文章,形式不限,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脱离了文本,就谈不上语文。当然,这种读书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大声流利朗读。而是需要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阅读。我个人在之前的备课过程中至少把本文读了不下于十遍,先是以一个自学者的身份,再换位思考学生可能有哪些疑问,作为学生能通过哪些方法解决这些疑问。再来思索如何以老师的身份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引导学生自己从文中找答案。这样一遍遍的阅读,让我对文章也有自己的理解,也迫不及待想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叶圣陶说过:“语言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列伟。”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决定让学生重点品读这两处: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地袭来„„”

这是一段描写树的文字。在读的过程中,我决定采用两种方法让学生品味。一是读完整体地谈感受。孩子们可以大致说出对树的感觉,但是还不是很深刻。然后我让学生分别用肢体语言感受“遒劲”和“合抱粗”的感觉。孩子在用力伸开手掌的那一刻不仅知道了遒劲的意思,更一下子明白了树的鲜活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正是树被作者称为城市的标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两位同学表演“合抱粗”时,大家明白了树的生命力的长久和“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涵义。同时,通过对“缀满了”“即使„„也”“依然”等词的品读和体会,学生逐渐明白了这一段看似与第一部分脱节的文字的真正用意。同时,在感受香樟树带给大家的感觉时,我补充了张抗抗19岁离开家乡,在北大荒劳动8年后回到杭州的背景材料。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谓的“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时的喜悦和感动。也就更深一步明白了香樟树是杭州标识的原因了。

另外,为了解决学生提出的关于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的疑问,我们重点品读了“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这段话我们经过了反反复复的阅读和品读,让一部分孩子通过谈体会的方式说出对文字的理解。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只剩下”“忠心耿耿”“小心翼翼”“滋润”“干涸”等词语,让孩子在反复的阅读中进一步理解树的不可替代性。当然,在文章的末尾我认为自己还有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就是适当补充些其它国家对待树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树是城市的不可替代的标识的无奈和城市已经面目全非的沉痛。

本文在末尾补充了时事性新闻,关于“南京无桐”的一则新闻报道。这种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把感受带入生活,得知作者的担心在生活中确实正在发生。我设计了一个信件的形式让学生给有关部门写信反映问题并说出自己对该事件的感受。这种设计一举两得。既让学生在有感而发时学以致用,又实际解决问题,从课文走入生活。另外附带着巩固了写信的格式复习。

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传授学习方法,学生就不懂得如何阅读,不懂得文字的魅力和奥妙。就更谈不上被美丽不老的中文深深吸引。张因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再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反复阅读,因为读书百遍,学生便更能爱读,会读,乐读。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这些相同的标识让人茫然无措,“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作者发现唯有那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雨丝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无法到处挪移。

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3.通过学习本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学案,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和学案。

2.借助学案交流自读自学情况。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案交流,了解学情,实现“三不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讨论互助,提出问题 1.小组交流问题,上黑板提出问题。2.全班梳理主问题。

【设计意图】本学期在引导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从“为什么不”“还可能怎样”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提问。借助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品味课文。

(三)对话交流,深度阅读

1.阅读指导。

(1)出示几张城市的图片,让学生自读1-6自然段,找出作者对现代城市的感受。*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更让你茫然无措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读——找:通过读,找关键词和句子的方法,谈谈城市带给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又带给我们哪些阅读体会呢?】

(2)阅读提示:寻找表示心情的形容词和描写城市特征的关键词。2.独立阅读。3.对话交流:(1)预设: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更让你茫然无措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兄弟。(意思相近即可。)(2)教师小结、过渡。

总结城市特点:雷同,相似。带给人的感觉:茫然无措,迷失。

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几种树的图片,让学生找到其对应的城市,引出“树是城市的标识”的主问题。

思考:为什么说“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小组上黑板划勾,教师选两个重点问题进行询问)【设计意图】“阅读指导——独立阅读——对话交流——解决问题”的环节设计,符合学生探知的基本规律。“阅读指导中”渗透学法指点,“独立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对话交流”与“解决问题”既关注问题的解决,也重视语言的训练,讲究问题探究的层次性,注重内容的“感受”与“理解”,辅之以写法的“欣赏”及写作目的的“探究”与“评价”。

(四)读写结合,精讲提升(8分钟)引读:“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1.过渡。2.感情引读: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3.随堂练笔:

出示图片,介绍“南京无桐”的新闻报道。引出话题:从“南京梧桐”到“南京无桐”,想必你所在的城市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你认为有关部门应听取民意,还是梧桐应该给建设让路?

以写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交流练笔。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分钟)

布置作业: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北京的标识——国槐。(2)进行一次爱护树木的行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后测题设计

1、在括号内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遒劲()

偌大()

圆冠榆()喀什()

......标识()

曲折()

婀娜()掳掠()......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格式:作者通过描写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的感情。

3、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或段落,抄写下来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内容

(1)朗读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2)找出文中的两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好处。(3)作业。

2.评价方式

(1)自我评价。(2)小组内评价。(3)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不可替代 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 个性

七、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一文的教学让我深深感受到“读是基础,思为主线”的人生中心教育课堂带来的乐趣。本文是一篇散文,侧重于抒发作者对“最后只剩下树来守护城市”的无奈和沉重。因此让学生充分朗读文章是必不可缺的环节。这也是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侧重的一个环节,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采用自读、齐读、指读等方式反复阅读文章的抒情段落,再让学生倾诉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字词读出作者对这种现状的无奈,读出对树的依恋和喜爱,读出树对我们而言的重要性。

抓住了阅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读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也就一目了然。由此,我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反复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从这节课中我得到这样几点体会:

1、导入要自然,注意和第一课时的衔接。

因为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而第一课时还留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如何让学生体会课文第一部分的作用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课文的第一部分花了大量笔墨写城市的雷同,看似与课题无关,但却是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反衬。因此我在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标识”的含义,并导入文章的主问题“树是城市唯一标识的理由”。

2、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要强。

学生在第一课时经过小组的讨论交流提出了几个问题,在解决了关于课文第 一部分的问题后,第二课时我们的问题经过学生的归纳总结,被归纳成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为什么树是城市的唯一标识”。这样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这个问题来品读文章的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感情。

3、读是基础。

本文与以往学习的文章不同,是一篇寓意教深的散文,而且文章的结构看似

散漫,没有统一的线索。所以更需要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尤其是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真正的写作意图。但是这里所说的读并非只是停于流利通顺的朗读,而是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这一点要做到并不容易,它必须建立在充分和正确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基础之上,因此我在课堂上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先自读,谈初步的体会,再指读,听其他同学的感受。再指导个别学生体会个别字词的涵义,体会段落中个别句子的含义,这样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上再反复品读,学生便自然而然读出了感情。

4、问题为主线。

正是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才更让学生有兴趣进

一步思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渴求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再循循善诱,让学生知道如何从文中找答案,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读能力。老师到底交给学生什么武器让他学会质疑?不能只对课文内容加以质疑。师生的问题需要进行整合。再变成两三个主要问题,要让问题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思考空间。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的挑战。问题之间要有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形成思维系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把零散的、点状的、孤立的思维提高到立体的、整体的思维。

5、脉络要清晰。

散文这种体裁是最难把握结构和作者的情感线索的。因此如何抓住作者的感 情线索就显得至关重要。

6、要掌握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要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注重研究学生,找准提 问的起点。

好的课堂必定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而感兴趣的前提必定是能够挑战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既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辅佐下不知不觉赢得了这场思维的挑战,同时又能被充满魅力的中文感染和打动。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导向上多动脑子,在教法上认真探索,不断唤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为了学生的幸福和成长,为了将优质的课堂更好得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还需要与学生携手共同成长和进步。

第二篇:整改城市公共标识

整改城市公共标识,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民盟浙江省委员会

一、城市公共标识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公共标识,包括交通安全标识,市政公共标识、园林旅游标识,政府机关、社区警署、防疫急救等等指引标识图牌都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体现。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讲:“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一套系统、合理、科学的标示系统,既可以改变城市环境,又能增加城市文化的服务功能,使一个城市功能和文化内涵以友好热情、服务周到、组织合理、简单高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

杭州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又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有大量游客涌入,吃、住、行都离不开城市公共标识指引,对大多数外来游客而言,手拿地图仍找不到交通站;开车走错道;“内急”找不到厕所;按址找朋友难辨路巷门号的现象是常有的经历。即使杭州市民上医院,面对挂号、专科门诊、化验、付款、配药等各求医程序区域,也得费周折才能找到。

在杭州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忽视对公共标识的整体规划设计研究,也忽视对公共标识的管理,造成城市公共标识的瑕疵。

1、户外马路上、交通口各类标识、广告牌密集,这类标牌由各部门各自为政设立,立杆太多太乱,没有整体规划布局,成为文明城市的败笔。

(1)交通路口广告牌过多,影响交通标识观察使用,各部门各自立牌,互相遮档影响使用效果。(2)同一功能的几块标志被分开立在几根立杆上,立杆过多既浪费又零乱。(3)应该立标识处无标识牌,交通限高标识应设立在初始进入口才能有效果,如原从体育场路开入杭州日报大楼的超高客车,常因转入中河桥专用道时不见限高标识,最后遭遇通不过桥洞无法到达目的地。现增设限高标志后才纠正了此现象。

2、公共标识的符号、文字、颜色表示不尽如意,没按国际、国内通用标准图形制作,在整体性、一致性、实用性上有差距。

(1)表示风景名胜标志应统一用棕色。在杨公堤、龙井路等处可看到同一功能标识牌,有的用兰色,有的用棕色。(2)厕所标志尺寸太小不醒目,苏堤上厕所标识有效男女图形只有6.5×2.5cm。甚至还有更小的男女图形标识,不考虑实用效果,稍远一些根本看不清男女之别。

3、对户内公共标识重视不够,缺乏人性化服务意识。一些公共场所户内光线本来就不明亮,户内标志图形符号尺寸偏小,难看清。对指引距离长的标识中途缺少箭头标识续引指示,易发生中途错道。上面以杭州城市公用标识为例,审视对比后发现了不少需改进之处。这类“标识牌缺位误导,广告太滥瞎起哄”现象在其它城市也存在。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在规划中重视城市设计,重视城市公共标识的系统研究和管理,这是先进文明城市必须具备的城市文化形象。

二、树立“以人为本”讲实效的设计理念

公共标识在公共场所的整体布局很重要,无论图书馆、医院都应建立标识系统。室内的厕所、休息区、楼梯、电梯、安全进出口及一些警示标识宜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标准图形符号标示,使公众一目了然,引导使用。例如:图书馆标识系统主要指馆内外建立的各种标识牌以及悬挂的指示图,模型和计算机导读系统以及咨询台等一整套设施,其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找到资料及有效使用馆内基础设施。

日本医院则通过进大门后设置在墙面、地面和悬挂的标识牌上的文字、颜色、符号、地图标识等指示,方便病人到达自己想去的区域。例如在大门口或门厅设置醒目的总体布局图,在图上运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几大块区域,用数字符号代表各部门位置,并由此在地面或墙面引出相应颜色和指向箭头,并以颜色线条连接一直延伸到相应区域位或楼层。标识大而醒目,病人可依相应数字符号,颜色线条顺利到达就诊部门。(附日本医院中应用的标志图片5幅)

日本医院讲究效率而设置又大又醒目的实用性标识,可以说极大地方便了病人,这种“以人为本”讲实效的标识系统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在“城市设计”中借鉴。

三、采取措施,抓紧整改

重视城市公共标识研究、管理刻不容缓。政府应抓紧做好以下工作:

1、城市规划补上审美课,加强城市文化形象观念。城市规划师应从更细致的综合角度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城市公共标识规划研究,它应与城市色彩规划研究、城市广告设置规划研究同步进行,综合考虑。使城市公共标识更科学、更规范、更实用。

2、加强对城市公共标识管理,制定城市公共标识条例,按照“以认为本”讲究实效的原则,对各不同区域的公共标识设立应有详细规定(如交通口以交通标识、导向标识为主导,限制广告设置;标识应醒目,设置在无遮档处;同类标识安装位应统一有序等等),对文字、符号、颜色应要求符合国内和国际标准,凡有中、外文、盲文配合的标识,应有审核、检查程序。做到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3、结合城市景观,道路整治(如杭州“一纵三横”整治),按照新的理念、新的条例的要求,对城市公共标识同期整治,并包括沿途景观标识、交通标识、广告设置、店招、店牌等的整治。实施“借东风”综合治理。

4、开展对城市公共标识的研究,对其布设、设计、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广泛听取市民意见,推进城市公共标识的质量、布设、管理和实效。要发动群众对公共标识进行监督、评议,尤其要防止利益驱动,滥设广告、标志牌。

整改和净化城市公共标识,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努力打造更合理、更和谐的城市未来。

第三篇:《城市的标识》说课稿

《城市的标识》说课稿

《城市的标识》说课稿1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学期初,在我梳理教材备课时,就被这篇课文所深深地吸引。作者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的现象,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说明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同时唤起人们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全文层次清晰,文笔优美,17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作者先从反面入手, 3、4、5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大厦和大楼、街道、人们的物质生活三个方面,用大量的笔墨罗列了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像 “多胞胎”,像“连体人”,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重点句,即“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于是,作者在这一部分的结尾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这里的“迷失”更有在物质生活中迷失心灵的含义。

但是“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作者用这句话自然过渡,转到对“标识”的正面描写。作者发现唯有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为人们指明通往故乡的路。

第二部分(7-14自然段)充分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这一观点,对生长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态的树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如:香樟树立于江南,是杭州市的标识;蔚为壮观的法国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婀娜苗条的椰树是海口的标识等等。因为作者张抗抗是杭州人,所以她重点描写了香樟树,让我们在欣赏香樟树王者风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点明了主题,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因为一切现代文明的产物都可以被复制,而树有它特定的地理环境,它身上散发的是生命的活力与温情,是现代物质文明不能吞噬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点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但它又是那样的厚重,以至于你一个人根本无法承重,无法不为此改变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神色匆匆、人云亦云、日益趋同的今天,什么能成就我们的灵魂?这需要我们深思。

作者不同于以往一些呼吁环保的`文章,以专家的口吻和姿态,高高在上地批判现实、陈述环保,而是用第二人称“你”,在现实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用平凡却不失深刻、宁静中充满哲理的语言,在娓娓倾诉中展开了彼此的心灵对话,读来倍感亲切。

《城市的标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主体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感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小学高段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抓住词、句、段进行积累,理解,感悟其表达的效果。本课的部分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课正是培养学生此项技能的有效契机。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词语,积累“遒劲伸展、婀娜苗条、挺拔苍劲、玲珑精致”等好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树是城市的标识。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树的强烈愿望,增强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树当成城市的标识。

难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树的强烈愿望。

五、本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质疑问难、品读感悟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六、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1、板书“城市”这个词语,让学生想象: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眼前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同时多媒体出示城市的繁华图片。

2、将课题补充完整—“城市的标识”。注意多音字“识”,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勾画本课的四字词语。然后请同学一起交流找到的四字词语。

2、整理学生划出的四字词,出示在大屏幕,让学生边读边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第一组(描写城市):如此相像似曾相识大同小异一模一样

第二组(描写树):遒劲伸展婀娜苗条玲珑精致秀气坚韧

[此环节让学生说出词语分类的依据,区分了课文的前两部分内容,将词语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不仅积累了好词,而且轻而易举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为后面的阅读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结合句子,畅谈体会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把感触深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并交流读书感受。

教师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发表感想。引导学生从建筑、街道、物质生活三个方面来理解,抓住“连体人”“多胞胎”“克隆”“复制”等词语体会城市的雷同,抓住重点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由此体会城市的雷同和作者的讽刺意味,发表自己的感想。

第四篇:城市的标识 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

第五篇:《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第一部分罗列了许多观察到的城市雷同、相似的现象,引发人们的反思。第二部分充分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这一观点,对生长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态树做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尤其是对杭州市香樟树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喜爱之情。文章的第三部分点明了主题。

第一部分用反面衬托的写法,起到突出主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这对涉世不深、思想较单纯的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点拨的方法进行教学。第二部分是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品读、朗读、背诵及仿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第三部分个性化的观点鲜明,教学重点定为读书思考。

二、教学目标:

1.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词语,积累好词佳句。2.能品味语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见解。3.朗读、背诵课文重点片段。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应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上课带字典;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文标题 板书“城市”

(一)同学们,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你的眼前浮现什么样的情景。

(二)介绍作者,补充课题、强化多音字“识”音义,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一)请打大家打开语文书,自读课文,遇到的生字想办法解决,并边读边勾画本课的四字词语。

(二)请同学一起交流你找到的四字词语。

三、词块分类,理清课文脉络

(一)同学们,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四字词,请大家看大屏,边读边回忆课文内容。(课件出示关于城市雷同部分和描写树的四字词。)

(二)请大家分组来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词语分组的依据。(课件展示分组:词语变色,成两组。)

第一组:如此相像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第二组: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三)刚才同学说得这些依据和理由,其实就是本文前两部分主要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四、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

(一)请大家就来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把你感触深或是有疑问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1.请谈谈你读书的感受。

2.难怪作者会在文章的开头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请齐读这句话。

(二)再请同学们读读描写树的这一组词语,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触?能再读读,把这些词语隐含的情感读出来吗?

(三)大家快速浏览课文8-12自然段,找找什么才是作者眼中城市的标志?

(四)那么城市的标识既然是树,为什么作者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城市多胞胎这一想象呢?(引发学生对反面衬托写法作用的感悟。)

五、重点段品读,感悟树的风貌

(一)品读第8自然段。

1.作者张抗抗19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家乡的香樟树,常常萦绕在自己的梦想之中,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

2.(大屏出示)我们读读第八自然段,这杭州市的标识香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3.请大家再来自读这一段,体会树带我们美的享受。4.谁愿意把香樟树的这种美和着音乐读出来?

5.这树有一种什么样的美?找到你认为香樟树美的句子和词语,并结合朗读体会。

6.作者按什么顺序在写出了树的特点?

7.让这树也植根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吧!(背诵本段)

六、仿写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也一定有许多有特点的树。请说一说。请你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树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片段。第二课时(简案)

一、回忆课文,填写树的特点

(一)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按照不同城市、树种、形态特点这三项完成表格。

(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二种不同城市树的标识来读,体会城市不同的地理环境滋养树的形态万千。

(三)按照第12自然段的排比的写法,结合课外对树的了解,续写下去。如:()的树──是()市的标识。

(四)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二、感悟重点、总结升华主题

(一)重点指导朗读三个并列的“只剩下了树”体会作者强烈发自内心的呼喊。

(二)动笔练习写排比句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就像“克隆”的弟兄,到处是„„,到处是„„,到处是„„。树带给我们„„,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是我们的城市不可替代的标识。运用排比的方法,结合学习感受写一段话。

三、质疑生成,讨论作者观点

(一)作者提出了树是城市唯一的标志、灵魂的观点,你们有什么想法? 1.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二)结合讨论情况,寻找家乡自己的标识,并写下来。

下载《城市的标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的标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1 作者围绕“标识”,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

    《城市的标识》的教学反思

    【1】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我在导入设计上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学生理解课题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我重视了课前开放,做到了......

    《实物标识》教案

    《实物标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街头实物标识的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欣赏与考虑,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同学的设计创作欲望。 3、认识实物......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五篇)

    《城市的标识》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及作者。2. 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3. 思想情感目......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城市的标识1

    3.3:城市的标识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啁zhōu 啾jiū 窠kē 形似字: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词语:......

    认识消防安全标识教案

    认识消防安全标志 一、课前交流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你们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 二、导入 师:孙悟空虽然会降妖除魔,还有七十二般变化,今天也遇到了一个难题,什么难......

    安全标识教案和反思

    课题:安全标识 龚媛 教学目标: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并能够设计出好的安全标识。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认识安全标识的设计要素包括:色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