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四问教案[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17:5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入门四问教案[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入门四问教案[小编推荐]》。

第一篇:入门四问教案[小编推荐]

《入门四问》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教学时数: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概况;

2、把握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材料运用对比的手法,精辟地概括了当前我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列举了现代人文化关注上的“五多五少”趋向:“多”内容比较分散,与演艺明星、金钱财富和爱情相关;“五少”内容则相对集中,主要是作家和文学形象。可见材料重点是要揭示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忽略以及文化审美的时尚化和世俗化。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

①是人们“重时尚、轻经典”,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②是阅读传统名著在建构人的精神家园、滋养人的灵魂操守、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重时尚、轻经典”有什么危害;

③是如何扭转“重时尚、轻经典”的不良现象,引导人们关注和了解传统经典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质。

何谓“经典”?

“经”,即指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横的就叫纬线,织布的经线比纬线要重要;

“典”,是个象形字,形状像竹简类的书籍放在几案上。

后来就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了。

对“国学热”的思考: 何谓“国学” ?“国学”这个概念产生于是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之时,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1、“国学”曾经的遗失

“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废除科举后,作为儒家价值体系最高形式的载体----“经学”,在新式学堂中失去了主导地位,成为与英语、美术、数学、物理平等的专门学科。

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第一人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同年五月,再次下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

1923年,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下令:“中小学采用统一的语文体、注音符号和国音。从此,以“十三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经典,从中小学课堂上消失。

2、“国学”如今的回归

胡塞尔:“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在废除科举制度整整一百年之后,我国又迎来了“国学“复兴的曙光:

国内: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课,1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乾元国学教室”开办国学班。随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也先后开设“国学班”,学员定位在民营企业的老板阶层,收费高昂。05年苏州第一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挂起孔子像开馆。2006年,武汉出现首家蒙学馆。随后全国各地的“现代私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今日各大媒体报导“成都一小学发明全国首套“国学操”,边“做操”边朗诵。”

国外:2004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办提出“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目前已成全面开花之势。

思考:

1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2、1907年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习会序》中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亡,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章太炎先生刻意强调国学为立国之本,甚至提出可以没有国家但不可没有国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学,国家便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3、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4、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

5、方文山说我们做“有质感的民族”,没有质感的民众就是豆腐渣,而没有质感的民族就像一个豆腐渣工程,金玉其表,败絮其里,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我想“国学热”的风气能够持续下去,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渐地内化成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规范,那我们的社会风气便会大有好转。

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热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我们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

但阅读经典,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应当丈量出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

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阅读经典当然是为了有文化,用文化塑造自己。

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文化的事很容易和“清谈”、“务虚”等字眼挂上钩,而“务虚”这个令人尴尬的字眼当然是和“务实”相对立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曾经一夜之间恍然大悟,当时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其实何止是20年内文化遭遇“务实”的挤兑,在整个20世纪,文化一直都在遭遇疯癫式的折腾:文化运动、文化改良、文化救亡、文化革命等等。整个20世纪,全世界都在折腾文化,文化总在风起云涌中。扯这么远是为了说明,尽管许多人曾经因为文化不能当枪炮和面包而打算驱逐之,但实际上每当我们“阔了”,每当别人用某种“文化”的眼光打量我们,我们就要对着自己的“五千年来古国古”的文化风景抽搐一番。

文化的事情永远和我们有干系。为什么需要文化?因为文化塑造人,文化塑造群体的和个体的人格精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磨刀霍霍向文化的原因了。一个存在的标识包括两个方面:生理上和文化上的遗传与塑造。然而现在,许多人都已经开始承认,我们已经不“文化”许多年,至少不传统“文化”许多年。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人们似乎很少感受到“古国”“古”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的生存处境带来什么好处,尚武者讨厌那些之乎者也的老先生在殖民处境中的无能和猥琐,而帝国的日益衰落,确实和“吃人的”文化有很大的干系。

传统经典当然是传统文化的产物。晚年的鲁迅回到了辩证法,但他对传统文化肯定得并不多。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种事实上的挑战: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扬弃绝对不能靠鲁迅一个人,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出了中国文化对和平世界中生活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些经典即使对人生的指导,也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何况文化的根本功能是塑造一个民族的人格和灵魂。

客观地说,传统文化是附着在传统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伦理道德以及生存状态这张皮上的,因此,阅读传统,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应当丈量出我们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者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

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曾在商报撰文,认为传统文化必须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事实上意味着我们必须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完成人的现代化。

中国人读书,从古到今,很多人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目的读书,这没什么错,但今天的“读经热”“国学热”等阅读经典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可能抱这样的功利企图。“阔了”的我们读起了经典,无论是一种文化认归、还是虚空之后的内在需求,无论是要“引起疗救的希望”,还是要缅怀一个逝去了的好时光,都是有意义的,至少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塑造心灵、塑造人格尊严的必要性。但是正如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喜忧参半,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担心太多或者漠不关心都是不可取的。总归,一切都会朝它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

二、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著作?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对于今天所处的时代,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今天在我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就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我认为不应当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也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我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三、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遥在四千多年前,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四书包括那些著作?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其它问题探讨: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四.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然后完成下例表格,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纵向梳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发展,也基本把握全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时期 文

景 文化经典代表作品 对应单元 专题

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哲学一

春秋战国

汉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西

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礼记》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哲学二

唐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百喻经》《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哲学与宗教

代 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史通》《文史通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唐

代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治”。《贞观政要》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朱子语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哲学三

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焚书》

代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科技类著作。明代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 第八单元

科技之光 科技

明清之际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明夷待访录》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日知录》《文史通义》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学术

思想

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务。《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文学

思想

四、课后作业

1、梳理初高中所学习的文化经典,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列出你自己的阅读书目。

2、课后阅读相关读物之《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可以用做眉批或标注的形式,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2、思考学习本书的学习方法。

导入

问题导入:“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板书),孟子几千年前对梁惠王说的话,流传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教学过程

五.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1、以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为主,然后完成下列表格,掌握本部分主要内容:

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现实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

民本

思想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包容性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和而不同。”“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对自然的亲和

态度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其他 ……

对道德的提倡,读科学规律的提倡,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

要之,文化发展的路径独特而曲折,它因不同的经济时代、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而呈现自己的特殊性。当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激活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文化建设者的光荣职责。因之,把握文化产出的特性,穿透一般商品经济规则的迷雾;把握文化价值的终极作用,穿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迷雾;把握文化创新的未来意义,穿透一味保护和继承遗产的迷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效率,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

二、拓展延伸:

问题设计:下面引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一些名句,对其所体现的思想做一评价。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这治于人。”

《孟子》

②“窃钩者诛,窃国这诸侯。”

《庄子》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④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⑤存天理,灭人欲

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⑧苟利国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清林则徐对联)

⑨些小吾曹官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燮诗)

⑩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吕狮春秋》)

明确:

以上名句,反映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深邃性和多样性,其中有的名句所体现的思想,还很有争议,可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把他们提供出来,供学生争鸣,应该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初步形成对待古典文化的正确态度。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强调答案的开放性,教师相机引导。

五.怎样学习本书?

1、要点:让学生把握本书的编辑思路、结构框架,明确学习本书的一些方法。

2、结合前面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各自的学习方法是什么?面临着那些困惑?

明确:

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让学生归纳学习经典的可行方法。可以列举的经典阅读方法:A、咬文嚼字。(结合朱光潜先生的散文《咬文嚼字》);B、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陶渊明之读书法)

四、课后作业:

1、准备文化经典学习的主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上的相关练习。

第二篇:入门四问(推荐)

《入门四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4.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我们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用文化塑造自己。

二、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

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三、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经部:

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四、其它问题探讨: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五、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教育人们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有很强的现实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

2.加强民本思想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3.提倡和谐,包容合作,促进全球化不同文明和谐共存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和而不同。”“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4.亲和自然,保护环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5.提倡道德,提倡科学规律,创造审美和科学精神。

总之,文化发展的路径独特而曲折,它因不同的经济时代、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而呈现自己的特殊性。当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激活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文化建设者的光荣职责。因之,把握文化产出的特性,穿透一般商品经济规则的迷雾;把握文化价值的终极作用,穿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迷雾;把握文化创新的未来意义,穿透一味保护和继承遗产的迷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效率,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

因此,读中国文化经典,是关系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文化毕竟是现代需求的终极满足物;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必须着眼于为后人创造新的文化遗存。

二、布置作业

1、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浏览整个教材,归纳把握全书的基本内容。

2、做《系统集成》专题一

第三篇:《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

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

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教学时数: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概况;

2、把握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材料运用对比的手法,精辟地概括了当前我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列举了现代人文化关注上的“五多五少”趋向:“多”内容比较分散,与演艺明星、金钱财富和爱情相关;“五少”内容则相对集中,主要是作家和文学形象。可见材料重点是要揭示人们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忽略以及文化审美的时尚化和世俗化。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

①是人们“重时尚、轻经典”,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②是阅读传统名著在建构人的精神家园、滋养人的灵魂操守、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重时尚、轻经典”有什么危害;

③是如何扭转“重时尚、轻经典”的不良现象,引导人们关注和了解传统经典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质。何谓“经典”?

“经”,即指织物上纵向的纱或线,横的就叫纬线,织布的经线比纬线要重要; “典”,是个象形字,形状像竹简类的书籍放在几案上。后来就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了。对“国学热”的思考:

何谓“国学” ?“国学”这个概念产生于是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之时,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1、“国学”曾经的遗失

“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废除科举后,作为儒家价值体系最高形式的载体----“经学”,在新式学堂中失去了主导地位,成为与英语、美术、数学、物理平等的专门学科。

1912年1月19日,中华民国第一人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同年五月,再次下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

1923年,教育部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下令:“中小学采用统一的语文体、注音符号和国音。从此,以“十三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经典,从中小学课堂上消失。

2、“国学”如今的回归

胡塞尔:“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

在废除科举制度整整一百年之后,我国又迎来了“国学“复兴的曙光:

国内: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课,11月,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乾元国学教室”开办国学班。随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也先后开设“国学班”,学员定位在民营企业的老板阶层,收费高昂。05年苏州第一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挂起孔子像开馆。武汉出现首家蒙学馆。随后全国各地的“现代私塾”2006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今日各大媒体报导“成都一小学发明全国首套“国学操”,边“做操”边朗诵。”

国外:2004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办提出“在海外建立100所孔子学院”。目前已成全面开花之势。思考:

。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时曾经1在西方国家旅馆房间的床头,常摆放着一部《圣经》就此提出过一个很实际的建议:中国旅馆的每个房间都应该放一部“四书”,就像日本人放佛经,西方人放圣经一样。他在接受某次采访时说:“摆一本四书总有人会翻两句,得一句有一句的好处。” 2、1907年章太炎先生在《国学讲习会序》中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亡,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章太炎先生刻意强调国学为立国之本,甚至提出可以没有国家但不可没有国学,提出如果没有国学,国家便没有存在的实际意义。

3、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4、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

5、方文山说我们做“有质感的民族”,没有质感的民众就是豆腐渣,而没有质感的民族就像一个豆腐渣工程,金玉其表,败絮其里,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我想“国学热”的风气能够持续下去,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渐地内化成每个中国人内心的规范,那我们的社会风气便会大有好转。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热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我们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

但阅读经典,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应当丈量出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

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阅读经典当然是为了有文化,用文化塑造自己。

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文化的事很容易和“清谈”、“务虚”等字眼挂上钩,而“务虚”这个令人尴尬的字眼当然是和“务实”相对立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曾经一夜之间恍然大悟,当时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其实何止是20年内文化遭遇“务实”的挤兑,在整个20世纪,文化一直都在遭遇疯癫式的折腾:文化运动、文化改良、文化救亡、文化革命等等。整个20世纪,全世界都在折腾文化,文化总在风起云涌中。扯这么远是为了说明,尽管许多人曾经因为文化不能当枪炮和面包而打算驱逐之,但实际上每当我们“阔了”,每当别人用某种“文化”的眼光打量我们,我们就要对着自己的“五千年来古国古”的文化风景抽搐一番。

文化的事情永远和我们有干系。为什么需要文化?因为文化塑造人,文化塑造群体的和个体的人格精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磨刀霍霍向文化的原因了。一个存在的标识包括两个方面:生理上和文化上的遗传与塑造。然而现在,许多人都已经开始承认,我们已经不“文化”许多年,至少不传统“文化”许多年。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人们似乎很少感受到“古国”“古”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的生存处境带来什么好处,尚武者讨厌那些之乎者也的老先生在殖民处境中的无能和猥琐,而帝国的日益衰落,确实和“吃人的”文化有很大的干系。

传统经典当然是传统文化的产物。晚年的鲁迅回到了辩证法,但他对传统文化肯定得并不多。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种事实上的挑战: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扬弃绝对不能靠鲁迅一个人,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出了中国文化对和平世界中生活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些经典即使对人生的指导,也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何况文化的根本功能是塑造一个民族的人格和灵魂。

客观地说,传统文化是附着在传统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伦理道德以及生存状态这张皮上的,因此,阅读传统,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应当丈量出我们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者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

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曾在商报撰文,认为传统文化必须经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事实上意味着我们必须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完成人的现代化。

中国人读书,从古到今,很多人抱着“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目的读书,这没什么错,但今天的“读经热”“国学热”等阅读经典的行为,显然已经不可能抱这样的功利企图。“阔了”的我们读起了经典,无论是一种文化认归、还是虚空之后的内在需求,无论是要“引起疗救的希望”,还是要缅怀一个逝去了的好时光,都是有意义的,至少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塑造心灵、塑造人格尊严的必要性。但是正如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喜忧参半,在自然而然的生活中,担心太多或者漠不关心都是不可取的。总归,一切都会朝它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

二、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著作?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对于今天所处的时代,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今天在我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就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我认为不应当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也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我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三、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遥在四千多年前,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四书包括那些著作?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其它问题探讨: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前四史”为《史记》体”、“编年体”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

4、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四.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然后完成下例表格,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纵向梳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发展,也基本把握全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时期 文

景 文化经典代表作品 对应单元 专题

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哲学一 春秋战国

汉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西

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礼记》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哲学二 两

唐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百喻经》《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哲学与宗教 唐

代 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史通》《文史通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代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治”。《贞观政要》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朱子语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哲学三

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焚书》 先

代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科技类著作。明代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 第八单元

科技之光 科技

明清之际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明夷待访录》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日知录》《文史通义》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学术

思想

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务。《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文学

思想

四、课后作业

1、梳理初高中所学习的文化经典,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列出你自己的阅读书目。,可以用做眉批或标注的2、课后阅读相关读物之《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形式,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2、思考学习本书的学习方法。导入

问题导入:“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板书),孟子几千年前对梁惠王说的话,流传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教学过程

五.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1、以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为主,然后完成下列表格,掌握本部分主要内容: 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现实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民本

思想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包容性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和而不同。”“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对自然 的亲和

态度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其他 ……

对道德的提倡,读科学规律的提倡,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

要之,文化发展的路径独特而曲折,它因不同的经济时代、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而呈现自己的特殊性。当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激活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文化建设者的光荣职责。因之,把握文化产出的特性,穿透一般商品经济规则的迷雾;把握文化价值的终极作用,穿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迷雾;把握文化创新的未来意义,穿透一味保护和继承遗产的迷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效率,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

二、拓展延伸:

问题设计:下面引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一些名句,对其所体现的思想做一评价。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这治于人。”

《孟子》 ②“窃钩者诛,窃国这诸侯。”

《庄子》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④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⑤存天理,灭人欲

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清林则徐对联)

⑧苟利国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清郑燮诗)

⑨些小吾曹官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吕狮春秋》)⑩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明确:

以上名句,反映了中国文化思想的深邃性和多样性,其中有的名句所体现的思想,还很有争议,可以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把他们提供出来,供学生争鸣,应该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初步形成对待古典文化的正确态度。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强调答案的开放性,教师相机引导。

五.怎样学习本书?

1、要点:让学生把握本书的编辑思路、结构框架,明确学习本书的一些方法。

2、结合前面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各自的学习方法是什么?面临着那些困惑? 明确:

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让学生归纳学习经典的可行方法。可以列举的经典阅读方法:A、咬文嚼字。(结合朱光潜先生的散文《咬文嚼字》);B、观其大略,不求甚解。(陶渊明之读书法)

四、课后作业:

《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1、准备文化经典学习的主要工具书: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上的相关练习。

第四篇:婚前四问!

婚前四问!

婚姻,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压力大是在所难免的,绝大多数人只会有一次结婚的机会。人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的大事,这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告别单身,组建家庭,承担更大的责任了。所以,很多人结婚之前都伴有或重或轻的婚前恐惧症。这个时候就需要问问你身边那些最关心你的人,因为只有关心的人才会比你看得更清楚明白点!

问家长

我们最亲的人是父母,但是父母永远不能一辈子陪在你身边。主流的道路总是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三个人。让父母接受你所爱,是婚姻建立的前提条件,一份被双方家长祝福的婚姻才能长久。

首先,在见家长之前,双方都应该有大概的了解,突如其来的见面会让大家都觉得措手不及,没有准备好的见面容易出现不可预知的意外。

其次,让父母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眼中往往觉得自己的儿女很完美。对对方期望值过高的时候,容易出现眼光过于挑剔。

最后,告诉他们,你们两人相互吸引的原因和在一起的原因。父母如果知道你们的感情很稳定,更容易给予支持。

总之,我们的家长都有同样期待儿女生活幸福,婚姻美满的愿望。当你们的表现能够给父母这样的感觉的时候,接受她,祝福你们,只是时间问题。

问朋友

朋友的角色,用“旁观者清”这个词语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他们往往比被爱情冲昏了了头脑的你更了解你自己。朋友能看到你的性格、爱好、习惯,也能看清楚你在爱情中的角色是否适合走入婚姻。

问他们:

同性朋友:他们可以看到“TA”对你是否真心。他们比你更有理性的头脑和具备洞察力的心机,他们有很多了解一个人是否真心爱你的方法。记得,结婚前,要告知死党。

异性朋友:她们可以看到“TA”和你是否适合。那个终究没有和你成为一对儿的知己,一定比别人更了解你,同时,也真心希望你可以幸福。所以,还得问问她!

已婚朋友:他们以前车之鉴告诉你,爱情和婚姻的区别。不要看他每日佯装进入围城的不自由,其实每天都在享受安定小家的幸福温馨呢!认真地向他讨教一下,一定会收获良多。问物质

爱情终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物质生活。

两个人,从一方面来看比单身更节约资源,但是,如果你们并不是丁克一族的话,生养孩子所面临的抉择,也不仅仅在于物质生活了。合理科学的家庭分工是幸福婚姻的必要,两个人都同意的方式是前提,随着社会变化和发展随时随地的调整方向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方案:

男主外女主内:女主内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有滋有味的主妇生活在哪里都可以看到鲜亮的案例。读书、写字、网络到处都可以学习,烹饪、家装、宠物也是陶冶情操。

一起工作奋斗:不仅要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分担家务,还要提升两个人相处的品质。5秒钟的吻别抵得过一个小时默不着声坐着看电视。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与父母分开住;如果不允许就要学会与老人们一起生活的同时怎样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二人世界!

问内心

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主客观条件的。结婚,除了问父母、朋友、物质之外,最重要最根本的是问自己的内心。你自己是否做好了面对婚姻;是否能做好了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是否做好了接受来自两个家庭的文化冲击,我们有所恐惧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二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看清,没有支持。如果TA是值得你一生守候的人,即便不知道

前方有什么艰难险阻,也会义无反顾。心之所向,无往不利。所以,在结婚之前不妨好好一个人静一静,婚前有太多的事情要准备,足以让一个人抓狂。一个人独处一番,思考一番,毕竟结婚意味一个人生的结束,另一个人生的开始!

婚姻是神圣的,爱情是神圣的。如此神圣,我们怎么敢亵渎,我们都希望通过一次婚姻,得到永远的幸福!所以,请在你结婚之前,问问父母、好朋友、你的物质水平和你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第五篇:党员“四问”材料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现在又从事教育管理,虽然岗位有所变化,但我对教育的感情始终没有变,我一直保持着对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现象以及一些现实热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自己管理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现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办有特色适合学生的学校 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办好学校是抓好教育首要任务。尽管国家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投入较大,但是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希望子女能上好学校的需求。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积极吸纳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办学方式,提高办学质量,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

第一、办一所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

原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先生在一次校长论坛上讲的一个故事:百兽之王老虎办了一所学校——森林动物学校。招生的时候,动物家长问老虎一个问题,把孩子交给你跟到其他学校有啥不一样?老虎脱口而出:“我们要培养的是样样都会的动物!”所以森林动物学校第一年招生盛况空前。可惜,好景不常在,一个月以后,出现退学了。首先申请退学的是鸭子。鸭子退学的原因是:“我的腿又短又细,决定了我到水里行,我到岸上就不行了。”老虎校长脸色严肃地要求:“到我这里,就让你水里行,陆地上也行。每天给我老老实实跑五公里。”鸭子说:“我不可能样样都会。”于是鸭子退学了。第二个退学的是兔子。兔子退学的原因是:“遗传基因决定一切,我一见到水,腿就抽筋。现在老虎逼着我游到对岸,我还没游到河中央就会沉下去。命重要还是发展重要?没有了命,怎么可能样样都会呢?”于是兔子退学了。鹰是第三个退学的。鹰说:“我实在受不了,这种教育是全世界最僵化的:学会爬树对我有什么用?我张开翅膀就可以飞上去!”老虎脸色严峻地批评:“错了,动作不规范,重来!标准的上树的动作应该是沿着树干爬上去。”鹰说:“爬着上树的应该是松鼠。”于是鹰退学了。由于森林里没有一个动物样样都会,结果开学三个月以后,最后一只动物也退学了。森林动物学校黯然关门。

看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老虎校长的所作所为,使得森林动物学校黯然关门倒闭。我认为我们应为鸭子、兔子、鹰等动物创造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选择合适的课程,让它们健康、快乐成长,有个性化的发展。所以,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是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校长做好四件大事,即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做到关注差异、注重情感、释放潜能;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文化要注重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二,办有特色学校

就是要办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因为特色蕴藏优势,优势体现竞争力,也就是说只有特色才能形成我们的优势,才能形成我们的竞争力。实际上,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城区学校还是乡镇学校,不论学校规模大小,不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好坏,都有着自身的特长和潜在优势。只要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到个性化办学的新思路,促进学生成才,就能办

出特色。特色学校的建设,还要坚持分层、分类,立足实际,不是硬件好了就有特色,也不是农村或者小规模的学校就没有机会创特色、创品牌。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在办学时立足实际,合理定位,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找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这样既能提高各个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以生命化育人方略为指导,我们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构建了一个课内课外联系紧密、校内校外沟通和谐、学科之间相处融洽的良好氛围。我们以“让每个生命更加活跃”为宗旨,以“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学习”为理念,以“创建书香校园,夯实文化根基”为目标,来进一步推行《书香校园建设》的实施,激发学生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在创建书香校园,全面实施《书香校园建设》的活动中,我们聚全校之力,融众家之长,积累了点滴经验。

(一)建设文化阵地,优化成长环境。我们通过盘活校园的人力资源与环境资源,丰富校园人文生活,浓厚文化氛围;我们通过学生自主建设“墙壁文化”,增加校园文化的学生元素;通过教室布置、板报及图书角等,加强“教室文化”建设;通过学生明星栏、教师风采栏等,提升学校品味;通过校园广播站、学校橱窗、班级板报及各处的展示板等媒介,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各节、兴趣小组、智趣竞赛、创新作文大赛等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发掘生命潜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充分改善宣传阵地,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的外在氛围,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我们开辟了张贴栏、时政栏、星光灿烂、教师风采等八个宣传窗口,一年来,先后有100多名同学在星光灿烂窗口展示个人魅力和远大理想,让他们体会快乐、拥有自信。班级文化窗更让学校充满浓郁书香气息,100多幅学生书画作品,各类名言警句、古诗图文,成为了校园内的一道道靓丽风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了学生心灵。

(二)打造名师队伍,提升文化品味。依据“书香校园建设”,我们制定《改革课堂评价方案》,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初步形成教师所特有的教学风格。这样,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课堂愉悦、有序、充满活力。丰富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几年来,我们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岗位练兵为支撑,以外出培训为依托,掀起教师学习与练功的热潮。

(三)精心设计各节,浓厚文化氛围。我们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从全校到班级,到小组,到个人,层层推进读书活动,让学生时时浸染在“书香”中。我们每周2节阅读课进课表,每天上课前30分钟为师生读书时间,并要求学生每天在家30分钟阅读。学校板报和班级板报均开辟了“好书推荐栏目”,教师随时向学生推荐好书,每日组织晨背,并组织了“阅读盘点”、“书香伴我行”班队活动和“诗韵飘香”、“名著阅读”等竞赛活动。学校还用考评机制激励学生,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读书明星,充分夯实学生知识根基,弥补了课本知识的有限。我们在读评比活动中,积极的评价导向将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向纵深。每学期评选一次教师优秀读书笔记、教师优秀论文,“优秀图书管理员”、“优秀摘抄本”、“书香先进个人”、“书香班级”,每期召开专题的总结大会,对在读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及个人予以表彰。以建设书香校园为平台,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让生命更富内涵。我们知道推进生命化育人方略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继续投入,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真正快乐的校园,让鲜活的生命更加活跃。“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书让我们的世界变得

充满趣味,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让我们眼前的世界五彩缤纷。知识因传播而美丽,心灵因交流而贴近。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我们的校园变成了一个天然图的书馆,我们让经典滋润心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让书香溢满校园,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全力谱写书香校园的新篇章。

第三,要办有价值有追求的学校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学实施的基础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在于树立影响学生一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学校应该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构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的把人心聚集在一起,实现“人心齐、干劲足、工作和学习效率高”的目标。作为教师,工作积极性高,人心向上,同事之间关系和睦,相互理解、尊敬、支持和欣赏,没有内耗、摩擦和猜忌,处处为学生着想,在教学方法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能够主动思考教学问题,班级管理方法独特。作为学生,则认同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学校,有班级自豪感,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四,要办有文化有品位的学校

教师举止优雅、身正学高、包容合作、专业敬业;学生文质彬彬、学业勤奋、品优养正、精神蓬勃;整个学校作风民主、人心思齐、干劲冲天、底蕴深厚。这就是有文化品位的学校。而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生活在优美和谐学校文化氛围里,会使生活其间的师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活的完美,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同时,高雅的文化品位会使师生们减轻压力,放松、淡化、摆脱心理困境,从而促使他们的潜能、创造力、个性得到充分施展。因此,有文化品位的学校,也必然会有良好的教学质量,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就是学会生活的人”。那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不是学会生活了。我想,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且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大的环境,我们都没有办法改变,就我们操作层面而言,我们到底要培育什么样的学生,确实是需要深层次探讨的问题。

第一,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突出素质教育,关键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是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修养。素质的形成,就是靠从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习成绩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并积极学习先进、多动脑筋,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扎扎实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二,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当前,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知识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活到老,学到老,讲得都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道理。陶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会学习、不善学习、不能学习的人,迟早会被淘汰。其次,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和要求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挖掘

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天赋,都有自己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尽管受体制和条件的限制,我们的老师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搭建一个舞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坚持、锲而不舍。这项工作非常艰苦,但非常非常重要。再次,要求学生具备团结协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这个论断是非常科学、非常有远见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团队精神与合作共事能力。毕竟单个人的智力、精力是有限的,没有哪个人是全知全能的,合作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个人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合作共事能力,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第三,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要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和特点,采取有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方式,选择合理合适的内容。教育学生既遵纪守法和珍爱生命,还要加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教育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孩子人格雏形的塑造和情感教育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把学生塑造成有个性、有特长,上台就能讲、开口就能唱、抬手就能弹。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让孩子通过有针对性的、长期的培养、培训,提高其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个性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在兴趣培养、特长培养、个性发展上,要有策略、有方法,要注意处理好打基础和长知识的关系,特长培养不仅不能做成学生的负担,相反要本着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智慧与能力的原则量力而行。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内外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载入门四问教案[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入门四问教案[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问四查

    四问四查内容诠释 一问“在思想上解放吗”,查思想认识问题。对照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指出的“有的地方、单位这几年变化很大,有的却还是‘江山依旧’,没有什么......

    浅谈太极入门的四要素

    浅谈太极入门的四要素 太极拳,中华民族的瑰宝,人类的第五大发明。具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已有两亿多人的习练者,虽然太极拳爱好者与日俱增,但真正能人门的却为数不多。因为现在的......

    围棋入门教案

    围棋入门教师用书第一关 棋具和规则 小朋友们好,我是某老师。从今天起,我来教大家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围棋。这是个动 脑筋打仗的游戏。在学习围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

    书法入门教案

    书法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对象 五六七年级 二.教学内容 1.毛笔的使用方法 2.握笔姿势,简单笔画书写,如“一,二,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对毛笔产生认知,并掌握握笔姿势。 2.用......

    电子琴入门教案

    电子琴入门------第一讲(一课时) 乐理知识 一、认识低音谱号、低音谱表 二、认识中央C〔唱:豆 也就是简谱中的 1〕 中央C 在高音谱表中住在下加一线 中央C 在 低音谱表 中......

    中国象棋入门教案

    中国象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了解、学习中国象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象棋的起源与发展及象棋的功能 2、初步学习象棋的下法及布局 教学重点难......

    素描教案入门

    素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观察实物,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2、通过对第一阶段素描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实践加以理解,掌握。 3、临摹绘画静物——茶壶。 二、导入......

    钢琴入门教案

    钢琴入门教案 如何提高儿童的兴趣,是当今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幼儿时期是学习钢琴的最佳年龄,但是伴随这个年龄段的教学困难是孩子尚未懂事,一切都由着兴致来.这些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