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碳酸氢钠教案

时间:2019-05-12 17:3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碳酸钠碳酸氢钠教案》。

第一篇:碳酸钠碳酸氢钠教案

以实验设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赵慧娟 张克选 张月梅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实验对于实现化学课程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1】 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应十分重视实验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化学实验,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鼓励

【2】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设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一(人教版)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碱性、热稳定性、与酸、盐反应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

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养成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①知识重点:归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②能力重点:学习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时的知识点都比较常规和简单,所以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学会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点滴板

实验药品: Na2CO3固体、NaHCO3固体、Na2CO3溶液、NaH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盐酸、酚酞、蒸馏水、澄清石灰水

【引课】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厨房中的老师有什么绝活。

【视频】自己录制的蒸馒头剪辑(过程中有添加剂纯碱和小苏打)。【发问】短片中,在发好的面团中,加入了两种物质,它们是? 【回答】苏打和小苏打。

【学生】1.请你从标签中给大家读一下它们的主要成分。苏打:碳酸钠;小苏打:碳酸氢钠。

2.打开包装,观察颜色,并用手捻一捻,感受它们的状态。碳酸钠:白色粉末.碳酸氢钠:白色细小晶粒。

【过渡】生活中,它们的身影,除了纯碱,还有苏打水,这说明什么? 【回答】Na2CO3和NaHCO3固体能溶于水。

【学生分组实验】我们来亲自感受一下它们的溶解过程。在实验用品中,有两个试管,老师已经提前给大家分别装好了0.1g的Na2CO3和NaHCO3固体,现在,请同学们完成:1.往两试管中加5滴水,轻微摇动试管,使水与固体充分接触,观察记录现象。

2.用手触摸试管底部,感受热效应。3.继续滴加4ml水,震荡试管观察有无区别。

【学生汇报】1.往两试管中加5滴水,轻微摇动试管,使水与固体充分接触,Na2CO3发生结块现象,NaHCO3部分溶解。2.用手触摸试管底部,Na2CO3放热明显,NaHCO3放热不明显。3.继续滴加4ml水,相同条件下,Na2CO3的溶解性更大。

【过渡】根据粒子构成,Na2CO3应该属于盐类,而俗名中却有个硕大的“碱”字,为什么? 【回答】它们的水溶液显碱性。

【学生分组实验】我们来亲自测定一下它们的溶液的酸碱性。往点滴板的两个孔穴中分别滴加0.1mol.L-1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滴加两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学生汇报】相同浓度下,Na2CO3的水溶液碱性更强。

【过渡】有些同学特别喜欢喝苏打水,谁能告诉大家,喝完苏打水,有什么感觉?

【演示实验】胃液的成分是盐酸,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当胃液遇到了苏打和小苏打。

1.将2个U型管分别固定在2个铁架台上,加入过量的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盐酸,加入适量红墨水染色便于观察。2.将Na2CO3和NaHCO3固体同时投入“U型管”一端,并塞紧塞子,仔细观察现象。

【学生汇报】相同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与过量的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反应,NaHCO3产生的气体又快又多。

【学生】学生根据元素守恒,猜测产生的气体,可能是CO2气体。【演示实验】用带火苗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

【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分析相同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与过量的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反应,NaHCO3产生的CO2气体又快又多的原因。

Na2CO3 +2HCl=2NaCl + H2O + CO2 ↑

NaHCO3 + HCl=NaCl + H2O + CO2 ↑

【学生分组实验】判定Na2CO3和NaHCO3溶液是否能和碱与盐反应。

第一步:点滴板的两个孔穴中分别滴5滴Na2CO3和NaHCO3溶液,分别滴加2滴BaCl2溶液,观察现象。

第二步:在没有明显现象的一组内再加入2滴NaOH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汇报】Na2CO3溶液,滴加2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NaHCO3溶液,滴加2滴BaCl2溶液,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2滴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师生】分析原因并写出离子方程式:CO32-+Ba2+= BaCO3↓

HCO32-和Ba2+不反应。

HCO3-+H+= CO2↑+H2O 【过渡】同为碳酸盐的碳酸钙高温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怎样呢? 【演示实验】

【学生汇报】与Na2CO3固体相连接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与NaHCO3固体相连接的石灰水先变浑浊然后又澄清。

【板书】方程式。

【学生】本节课我们对比学习了Na2CO3和NaHCO3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书写了五个方程式,可以分别用哪些方程式完成Na2CO3和NaHCO3之间的转化呢? 【回答】

【演示实验】这个矿泉水瓶中,老师提前收集了CO2气体,现在向其中快速加入少量饱和Na2CO3溶液。

【学生汇报】析出了晶体。

【板书】Na2CO3(饱和)+CO2+H2O = NaHCO3↓

【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NaHCO3的溶解度小于Na2CO3。【作业】

1.写纯碱和小苏打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1)稀硫酸(2)醋酸(3)氢氧化钾(4)氯化钙(5)硝酸钡(6)二氧化碳 2.设计实验方案:如何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3.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检验某溶液中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36

第二篇: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反思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反思

邹明雄

本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创设情境—猜想设疑—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总结内容--习题巩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的教学方法进行边讲边实验教学。这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系列猜想、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体验探究实验的无穷乐趣。

本节课我淡化了Na2CO3和NaHCO3化学性质的教学,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探究精神融入教学当中。从生活引入,以实验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形式展开,特别是设计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辅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由于上公开课,在引导学生设疑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提前引导告诉了会有的实验现象,这就改变了当初实验的初衷,从探究式变成了验证式实验。在学生实验时,对“套管实验”的实验原理没有强调好,使得一些学生没有按照学案上的要求实验。而探究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即气球实验时,有所要求的是稀盐酸的浓度,浓度太大或太小,现象都不是太明显,盐酸浓度为2mol/L即可。对于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我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就较多,因为现象要对比慢慢观察。而且对现象的解释慢慢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找出答案。最后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我让学生总结,既可以看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导性,在整节课起了个小高潮。时间分配较合理,能在40min完成本课时的内容。学案的设计较好,有连贯性。关键是引导学生用好学案,很多学生做完实验没有意识去讨论、填写学案,等我用ppt打出答案后,又急急忙忙去抄答案。这一点不好,以后的公开课如果要用到学案,相信会提前发给学生,课前思考解决,课内讨论得到较合适答案。

第三篇:高一化学专题2第一单元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实验改进素材

这是一常规的对比演示实验, 通过比较Na2CO3、NaHCO3 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快慢,突出物质的性质差异。在实际操作时我发现了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①没有明确盐酸的浓度,而盐酸的浓度往往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②两种固体粉末用量偏少,实验时效性差,实验现象出现得过快过急,学生不能准确地感知。

③若要增加药品用量以延长学生的观察时间,用试管做实验容积小,所盛稀盐酸的量非常有限,加入等质量的Na2CO3、NaHCO3 粉末后,小气球不足以膨胀起来,可视性较差。另外在固体粉末被倒入试管中时,试管壁上容易附着一层粉末,影响实验的准确性。鉴于此,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改进: ①探究稀盐酸的最佳反应浓度。我先划定了几个浓度界限,又根据Na2CO3、NaHCO3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关系,以及盐酸的浓度和用量计算出固体粉末的大致用量,再逐一实验,结果见表一:

实验证明: 盐酸的浓度宜控制在0.3 ~1.0mol/L 之间,0.5mol/ L 左右最佳。为了让气球膨胀得大一点,增强实验的可观性,在实验中选用盐酸的浓度为0.7mol/ L ,用量为30mL ,固体粉末用量1.5g ,既便于称量又刚好完全反应,不剩余。②用两个100mL 细口锥形瓶代替试管,克服前面所说试管的不足;选用两种不同颜色的气球因此[实验2-7 ]改为:在两只100mL 的细口锥形瓶中各加入30mL、0.7mol/ L 稀盐酸,将两个分别装有1.5g Na2CO3 和NaHCO3 粉末的不同颜色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只锥形瓶口,将气球内的Na2CO3 和NaHCO3 同时倒入锥形瓶中,如图1 ,观察反应现象。

图一:

改进后的优点: ①稀盐酸浓度确定,稀盐酸和固体药品的量可稍作增加以优化感知条件,增强实验的感知对比度。

这样我们可从锥形瓶下部清楚地看到:NaHCO3 与盐酸的反应要比Na2CO3 与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同时从上部很直观地看到:盛NaHCO3的小气球膨胀比较快,且最终气球膨胀体积明显大于盛Na2CO3 的小气球。

第四篇: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4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性质及主要用途

2、了解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反应的条件,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的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

3、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科

学探究能力。

5、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6、通过对侯德榜实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每天都在补充的一种盐类物质食盐、碳酸氢钠用于干粉灭火器及发酵粉。待学习和深化的知识:归纳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应用性质和用途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具有的学科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有待学习和深化的能力:强化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物质的用途、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实验的观察、描述、分析和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盐与酸、碱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更反映的条件——巩固练习,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实例深入课堂,真正体、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采用设问讨论、投影正确操作、学生动手探究、及时交流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让学生通过几条常见反应的方程式总结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课不一定要求学生知道得透彻,可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

4、通过针对性练习,巩固本节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主要用途和性质;掌握CO32-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我们介绍了食盐的相关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盐。

〈投影〉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柱子、豪华酒店的地面、胃药、侯氏制碱法资料等。

观看图片

思考讨论

得出结论

让学生感受外界的繁华,感受化学知识的用途之广,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这些图片,同学们知道它们所用的主要材料都是什么吗?

2、这里说的纯碱是碱吗?

引出

内容

〈介绍〉

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谈们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还可用作补钙剂,如钙尔奇片的成分就是碳酸钙。

2.碳酸钠俗称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等的生产。

3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蒸馒头时可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易引起胃穿孔)。

[投影]组成、俗名和用途

听介绍,理解

可提出疑问

通过介绍碳酸盐的部分用途,消除学生看过图片后积虑在心头的疑问

提出

问题

<提问>

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碳酸氢钠能治疗胃酸,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治疗胃溃疡?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图片,先来回忆实验室如何制取CO2气体

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碳酸氢钠会不会和盐酸反应

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回忆

知识

[投影]

盐酸腐蚀大理石地板的图片

〈提问〉

请同学们想一想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什么?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回忆二氧化碳的制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物实验的投影,使学生温顾而知新,让学生印象深刻。

分析

归纳

〈提问〉

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他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

组成上都有碳酸根,都属于碳酸盐

学生思考、交流

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

问题

〈提问〉

回到开始的问题,碳酸氢钠为什么能治疗胃酸?可能会生成什么?怎样验证生成物?

碳酸钠呢?能不能和盐酸反应?

学生思考、交流,提出猜想

设计验证方法

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培养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归纳

总结

归纳:盐+酸→新盐+新酸

根据上面三个反应方程式,归纳总结CO32-的检验

总结:取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盐酸,若有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则证明是碳酸盐

学生思考,分析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11-2]:

指导学生析出化学方程式

归纳:盐+碱→新盐+新碱

指出盐和碱都要为可溶物

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断能力,训练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寻找

规律

[投影]

几条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判断其反应类型。再比较这节课中所出现的几个方程式,归纳这些方程式有那些共同特征?

找出各反应类型的不同点

寻找几个方程式共同点,尝试归纳总结

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忆起来更深刻

归纳

概念

[归纳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理解记忆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提出问题

〈讨论〉

1.写出氯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

2.投影这几条方程式,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

讨论交流

举例回答

通过举例分析,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并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归纳

总结

〈讲解〉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只有当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有沉淀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当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这节课上是不完善的,随着以后的学习,我们会了解的更多。

听教师讲解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归纳,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结

1、盐的用途

2、盐与酸、碱的反应

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相应问题

阅读

资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4-75

相关内容

课外阅读

增加课外知识,进一步加深化学与生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一、用途

二、化学性质

1、与酸溶液反应

CaCO3+2HCl

=

CaCl2+CO2

+H2O

Na2CO3+2HCl

=

2NaCl+CO2

+H2O

NaHCO3+HCl

=

NaCl+CO2

+H2O

CO32-离子(碳酸盐)的检验

2、与碱溶液

Na2CO3+Ca(OH)2

=2NaOH+CaCO3↓

3.复分解反应概念

4.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作业:完成学卷和课后练习1、2、3题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故事

【归纳整理】

一、俗称引发的纠纷

1、想一想,检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有几种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碳酸钠溶液中的OH 怎样生成的?

3、某同学说:“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你认为这种推理(填“正确”或“不正确”)。

二、在水中,我是谁?

下列溶液哪些能鉴别区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固体?

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硝酸钾、硝酸钡、氯化钙、氯化钡。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

思考:除了化学方法能否用物理方法鉴别氢氧化钠固体和碳酸钠固体?

三、我为什么要变模样

1、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现象

1、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配制6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完成此实

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

该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操作如图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明显错

误。

该同学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时,应该选用何种规格的量筒()

A.10mLB.100mLC.50mL3、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生成碳酸钠。若除去已变质的Na2CO3应进行下列的操作:

先,再加入适量的溶液,取滤液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4、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石灰石、水、碳酸钠三种物质制备少量的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钠固体。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是一种常用的碱,是化学实验室的必备药品之一。关于氢氧化钠的知识一直是综合性考查的热点。

1、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发生

探究题1.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解析: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装置B中,取下橡皮塞,试管中的液面上升。但是此装置所做实验不能很好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水槽中的水完全可以溶解试管中的全部的二氧化碳气体。A、C、D三个装置中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的质量相比较少,A装置中鸡蛋被吸入瓶子里,C装置中气球胀大,D装置中塑料瓶变扁了,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瓶内气压显著减小,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极少量的水中。如果要证明B装置中的确发生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那么该怎么办呢?

解决的方案有一下几类:

方案一,我们可以将水槽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水做对比实验。如右图所示。在以上对

比实验中,液体换成水后,试管中液面上升的幅度较小,不如,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试管中

液面显著上升。

方案二,取少量倒入二氧化碳后水槽中的液体,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产生大量气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方案三,取少量倒入二氧化碳后水槽中的液体,加入氯化钙溶液,如果溶液变浑浊,表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了,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所以,不足以说明C02与Na0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装置B2、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氢氧化钠久露于空气中,不仅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氢氧化钠变质。

探究题2.四位同学分别用下列四种方法检验NaOH溶液是否已经变质(含有Na2CO3)。

①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泡放出,则一定不含有Na2CO3;②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2CO3;③加少量CaCl2溶液,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2CO3;④加少量BaCl2溶液,有沉淀生成,则一定含有Na2CO3。其中探究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②③C、②④、①②③④

解析: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

一、选择一种酸溶液,如盐酸。但是,实际操作时必须注意到,当向待测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时,有时即使NaOH已经变质生成Na2CO3,也可能无气泡产生。因为当Na2CO3的质量较多,而盐酸的质量较少时,可能发生如下化学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此时并没有产生气泡。等盐酸的量比较多时会进一步发生如下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如果用盐酸来检验时,一定要注意,所取的盐酸的量必须是过量,否则就不可以确定NaOH是否变质。举例说明如下:

探究题3.向Na2CO3溶液里滴加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向盐酸里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这说明()

A、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HCl = NaHCO3+NaCl

B、Na2CO3跟盐酸不反应

C、盐酸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 = 2NaCl+H2O+CO2↑

D、产生的气泡是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解析:结合上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向Na2CO3溶液里滴加盐酸,开始时无气泡产生,后来才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Na2CO3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Na2CO3+HCl = NaHCO3+NaCl。向盐酸里滴加Na2CO3溶液时,立即就有气泡产生。这说明盐酸过量时,主要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 = 2NaCl+H2O+CO2↑

本题答案:A、C

方案

二、选择一种碱溶液,如Ca(OH)2溶液、Ba(OH)2溶液,向待测溶液中加入以上的适量溶液后,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待测液中含有Na2CO3,这是因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或Na2CO3+Ba(OH)2===BaCO3↓+2NaOH,此方案的灵敏度比较高。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有时会出现要求我们设计具体的方案来验证CO2与NaOH溶液的是否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而不是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可以选取此类碱溶液来验证。因为CO2本身就可以溶于水中,形成H2CO3,H2CO3遇到Ca(0H)2或Ba(OH)2时,会生成白色沉淀,使得溶液变浑浊,因此不能充分说明CO2与NaOH反应了,也可能是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而应该从CO2与NaOH反应产物的角度来验证,可以取通入CO2后液体,通过检验所取液体中是否存在Na2CO3,来确定它们之间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具体的方案是,向所取液体里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或适量CaCl2溶液),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如果产生气泡(或产生白色沉淀),表明产物中有Na2CO3,说明CO2与NaOH的确反应了,而不是CO2仅仅溶于NaOH溶液中。

方案

三、选择一种盐溶液,如BaCl2溶液,向待测溶液中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后,如果待测溶液中出现了浑浊现象,可以判断待测液中含有Na2CO3,因为BaCl2+Na2CO3===BaCO3↓+2NaCl。有时,同学们常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检验NaOH是否变质。这种方案不太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向待测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后,即使NaOH固体没有变质,也可能

2+--会有白色浑浊出现。原来是,当加入的CaCl2溶液中的Ca与NaOH中的OH的浓度比较大时,也会因为一定温度下Ca(OH)

2的溶解度相对比较小,而有部分Ca(OH)2晶体析出,使得溶液中出现浑浊现象,导致判断结果错误。所以关于盐的选择,最好选取BaCl2,不宜用CaCl2。

综上所述,探究题2中②加少量澄清石灰水和④加少量BaCl2溶液的方案可以检验NaOH溶液是否已经变质含有Na2CO3,探究题2答案: C3、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

保存氢氧化钠不当,易变质。那么如何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呢?

探究题4.某化学兴趣小组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进行了探究:甲同学,取样品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到的固体全部是氯化钠,认为样品全部变质。

乙同学,取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认为样品没有全部变质。

正确结论:A为B为。

得出正确结论的理由为。

解析: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NaOH的变质程度。如果样品是部分变质,其中应含有NaOH、Na2CO3;如果样品是全部变质,则其中只含有Na2CO3。甲同学的实验方案不正确,因为样品部分变质时,NaOH与盐酸反应也会生成NaCl。样品全部变质时,其中所含有Na2CO3与盐酸反应也会生成NaCl。乙同学的实验方案也不正确,因为无论样品全部变质,还是样品部分变质,所得溶液都呈碱性。样品变质后生成的Na2CO3溶于水,也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想一想,我们会发现,检验变质程度的关键在于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NaOH。在检验NaOH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案要优化,要想方设法排除Na2CO3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怎么排除呢?加酸溶液不可行,加碱溶液也不可行。我们可以加入能够使2-CO3沉淀的盐溶液,比如,BaCl2溶液、CaCl2溶液。

丙同学的实验是这样做的,他取样品溶于水后,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滤液是否变红色。若滤液变红色,则说明样品是部分变质;若滤液没有红色,则说明样品已经全部变质了。

本题答案:甲同学的方案不正确。因为无论样品变质程度如何,加入盐酸后都会有气泡产生,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到的固体全部是氯化钠,无法判断样品的变质程度。乙同学的方案不正确。因为向所取样品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都会出现变红色的现象,也无法判断样品的变质程度。丙同学的方案是:取样品加水后溶解,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滤液是否变红色。若滤液变红色,则说明样品是部分变质;若滤液没有红色,则说明样品已经全部变质了。

4、除去氢氧化钠变质后的碳酸钠杂质

当我们明确知道NaOH中已经出现了Na2CO3杂质,在探讨如何除去杂质时,可以这样考虑:变质后的NaOH溶液中会有

2-2+2+2-较多的CO3,可以加入含Ca或Ba的溶液,与CO3结合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为了不再引入新的杂质,考虑到原来NaOH

-溶液中存在OH,所以可以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就可以除去其中的Na2CO3杂质了。Na2CO3+Ca(OH)2==CaCO

3↓+2NaOH

此时选用Ba(OH)2溶液的效果比较好。因为,一定温度下Ca(OH)2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对比较小,溶液相对比较稀,除去杂质的效果远远不如用Ba(OH)2溶液好。

【学以致用】

1.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2CO3,猜想的依据是;猜想Ⅱ:全部是NaOH

猜想Ⅲ:部分是NaOH,部分是Na2CO3。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X溶液是,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X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填化学式),该实验(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X是CaCl2溶液,猜想Ⅲ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敞口放置的固体烧碱的变质程度开展了探究。

写出烧碱发生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确定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他们设计了如下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气体分析法。

(1)如图1所示(铁夹夹持的仪器是理想无摩擦注射器),把X g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测定产生的CO2气体的体积。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提出以图2代替图1中的收集装置,则

所测CO2气体的体积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理由是你的改进方案是

_________;广口瓶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图1图2图3(3)也有人用图3装置测定CO2的质量(碱石灰的成分是CaO和NaOH的混合物)。则图3实验装置主要存在哪些缺陷?这些缺陷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选1点填入下表)

[方案二]

(1)“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2)确定BaCl2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测定的结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五.一节放假结束后,小王来到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敞放着,这引起了她的研究欲望。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若发生变质,其程度如何?

【查阅资料】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钙水溶液显中性。

【进行试验】Ⅰ.取样品少许,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Ⅱ.取样品少许,加水溶解后,滴入酚酞显红色;

Ⅲ.按下图所示过程,进一步实验:

请你与小王同学一道完成下列问题的分析解答:

①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②完成步骤a、b实验,都要使用的两件玻璃仪器是。

③步骤b中,不能用Ca(OH)2代替CaCl2的原因是

④根据上述实验,若测定wg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还须测定的数据是

A.测定沉淀A 的质量B.溶液

B蒸发溶剂,测定残留固体的质量

C.溶液B与稀硫酸中和,测定消耗H2SO4的质量

下载碳酸钠碳酸氢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碳酸钠碳酸氢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