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年山东诸城繁华中学高中化学11原子结构教学设计鲁科版必修2
2015年山东诸城繁华中学高中化学 1.1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2(800字)
原子结构
本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
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学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图片,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
【知识与技能】
A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以及核素在医疗、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思考、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
1、等量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总结: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A)
2、原子的表示: A ZX(二).核素
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2、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3、同位素:研究对象是原子
荐上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
教
案
全
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3000字)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二篇: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氨及铵态氮肥》教学设计
《氨及铵态氮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氨气和铵盐的主要性质,知道 NH4+ 的检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 能力。
(2)了解氮肥的使用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2)通过喷泉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铵盐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氨气和铵盐的化学性质,NH4+ 的检验。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实验探究
教学药品与器材: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NH4Cl晶体、(NH4)2SO4晶体、NH4HCO3固体、10%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红色石蕊试纸、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酒精灯、大试管、试管夹。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氮气与氢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氨气的性质。
师:展示一瓶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并让学生闻气味,让学生描述其物理性质。生: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师:氨气的密度与空气比如何? 生:比空气小。
师:氨气的密度与空气小,因此收集氨气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生:向下排空气法。
师:氨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我们将用实验来检验。[演示实验] P73 实验一:氨的喷泉实验 观察、思考与交流:
① 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 ② 引发水上喷的操作: ③ 形成喷泉实验的关键:
师:氨的喷泉实验,说明了氨气具有什么性质? 生:极易溶于水。板书:
一、氨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师:圆底烧瓶中的液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滴有酚酞的水变红了,说明氨气溶于水后生成了碱性物质。板书:
2、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
[演示实验] P73 实验二:浓氨水和浓盐酸的反应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思考:
①实验二中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实验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各有什么的性质? ②浓氨水和浓硫酸反应时有这样的现象吗? 板书:(2)与酸反应:
[设问]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请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3)与氧气反应:
师:这个反应属于氨的催化氧化,工业上利用这个反应来制备生产硝酸所需要的NO。过渡:浓氨水和浓盐酸生成的物质属于铵盐,由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都是铵盐。如NH4Cl、NH4NO3、(NH4)2SO4。
板书:
二、铵盐:(由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
师:铵盐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最后汇总、报告结论。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板书:
1、铵盐的物理性质:
2、铵盐的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2)铵盐与碱反应:
师:铵盐与碱反应放出氨气,这是所有铵盐的通性。利用这个通性,可以进行NH4+ 的检验。
3、NH4+ 的检验:取少量固体溶于水,滴加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有NH4+。
设问: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应如何保存?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农民应如何合理的施用铵态氮肥?
4、铵盐的存储和使用
5、NH3的实验室制法
师:请同学们课后思考NH3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收集方法、验满方法、干燥及尾气处理。
三、课后作业:P80 4、5、板书设计:
一、氨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2)与酸反应:(3)与氧气反应:
二、铵盐:
1、铵盐的物理性质:
2、铵盐的化学性质(1)铵盐受热易分解:(2)铵盐与碱反应:
3、NH4+ 的检验
4、铵盐的存储和使用
5、NH3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这样处理教材是因为氨和铵盐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把这两者放在学习。
2、在学习氨的性质时,主要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来完成,学生观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掌握氨的性质。在进一步巩固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之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铵盐的性质。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并共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最终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化学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再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4、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呈现空间,适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点,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5、这节课内容较多,时间上稍显仓促,前松后紧,对学生的探究实验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第三篇:高中化学 3.2 电解质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1
第三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2节 电解质
第3课时
离子反应的应用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习题课)【学习目标】
1、能够判断离子方程式
-2-2--+2++2+
2、掌握常见离子;Cl、SO4、CO3、HO、Ag、Ba、H、Cu的检验
3、理解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 【学习重难点】
1、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2、离子共存的判断 【学法导引】
1、熟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2、记住常见离子的特征反应及其现象,利用特征反应及现象来检验离子
3、记住常见的酸碱盐中难溶于水的沉淀,弱电解质,然后让阴阳离子组合,看能否生成沉淀、气体、水等弱电解质,能生成者则不能而离职不能共存。
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O2 + 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稀盐酸清洗铁锈(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盐酸与纯碱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氧化钠溶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目的:复习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总结:离子反应的条件:生成难溶解的、易挥发的、难电离的物质。学生练习导学案习题:
2、下列离子反应不能发生的是()A.NaOH+KCl===NaCl+KOH B.AgNO3+NaCl===AgCl↓+NaNO3
C.Na2CO3+Ca(OH)2===CaCO3↓+2NaOH D.NaOH+NH4NO3===NaNO3+NH3·H2O
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2-+A.碳酸镁与盐酸反应:CO3+2H===H2O+CO2↑
+3+B.铁与稀硫酸反应:2Fe+6H===2Fe+3H2↑
+-C.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
2+-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2OH+CO2===CaCO3↓+H2O
二、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 原理:Cl-
AgAgCl(白色)
试剂:AgNO3溶液、稀硝酸
方法:往未知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稀硝酸溶液,若沉淀不溶
-2-2-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Cl。滴加稀硝酸的原因:可能的干扰离子CO3
2、SO4的检验:2+2-原理:Ba + SO4 = BaSO4↓(白色)试剂:稀盐酸、BaCl2溶液。方法:往未知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
2-滴加稀盐酸溶液,若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含有 SO4。滴加稀盐酸的原因:可能的干扰2-2-+ 离子:CO3、SO3、Ag+
3、H的检验:试剂: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使石蕊试液变红;
4、CO3的检验: 方法:向待测液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2-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 CO3存在
2-+ 反应式:CO3 + 2H== H2O +CO2↑ CO2 + Ca(OH)2 =CaCO3↓+ H2O
三、离子的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能否共存,秘诀是:看离子间组合是否产生沉淀、挥发性物质(如气体等)、弱电解质(如水等)、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相互间不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2+-- +2+2-- A.Na、Mg、Cl、OHB.H、Ca、CO3、NO3
2++2-- +--2+ C.Cu、K、SO4、NO3 D.Na、HCO3、OH、Ca2、下列个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2++--+2+2--A Mg、H、Cl、OH B.Na、Ba、CO3、NO3 ++-2-+2+-2-C.Na、H、Cl、CO3 D.K、Cu、NO3、SO4 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关键要记住那些物质不能电离,同时要让同学们懂得如何检验常见的某些离子和简单的离子共存问题。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的应用
1、离子方程式的判断(注意不用改写的物质)
-2-2--+2++2+
2、常见离子的共存问题(Cl、SO4、CO3、HO、Ag、Ba、H、Cu)
3、常见离子的检验 教学反思:
这算是一节复习课,重点还是要让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学生会书写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同时,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离子之间不能相互共存,知道不能共存就明白如何去检验一些特殊离子。按着这样的思路,配置以导学案习题,学生边听边练,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篇: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 鲁科版必修2
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高一化学《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 鲁科
版必修2 一 原子结构: 原子的构成:
相关知识点:原子的构成、核素、同位素、质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电子微粒、18电子微粒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相关知识点:元素周期律、粒子半径大小比较、元素周期表结构、位-构-性关系。(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 b.原子与其离子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第五篇:高中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鲁科版必修2
3.1.1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典例导悟】
【典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B.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C.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在性质上的差别并不是绝对的 D.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易燃烧
【规范解答】选C。A项,有机化合物大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但有些无机物如单质溴、单质碘等也易溶于有机溶剂,故A项错误;B项,有机化合物大部分是非电解质,但也有的属于电解质如乙酸等,故B项错误;C项,有机化合物与无机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在性质上有些是类似的,有些是不同的,故C项正确;D项,有机化合物大部分易燃烧,但有少数例外,如CCl4等,故D项错误。【互动探究】
(1)上题中,若将A项改为:有机化合物一定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对吗?(2)上题中,若将C项改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都可以从动植物体中提取。对吗? 提示:(1)不对。有些有机化合物如塑料、树脂等难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中。(2)不对。有机化合物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因此某些物质不能从动植物体中提取。【变式训练】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碳酸 B.汽油 C.蔗糖 D.合成纤维
【解析】选A。有机物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组成有机物的元素除碳外,通常还含有氢、氧、氮、硫、卤素、磷等。但对于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氰化物、碳化物等少数含碳化合物,由于其组成与性质都跟无机物相似,故仍属无机物,因此选择A项。
【典例2】将装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三个集气瓶,用玻璃片把瓶口盖好后,分别作如下处理,各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1)置于黑暗处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点燃的镁条靠近集气瓶外壁___________。(3)放在光亮的教室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烷和氯气发生的一系列反应都是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有机物中常用作有机溶剂的是_________,可用作灭火剂的是___________。
1(5)若0.5 mol甲烷和Cl2完全发生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有机产物,则需Cl2的物质的量是_____mol。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CH4与Cl2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发生取代反应。(2)CH4与Cl2的取代反应是多步反应同时进行。(3)Cl2取代CH4的1个H原子,消耗1分子Cl2。
【自主解答】将混合气体(CH4与Cl2)置于黑暗处,由于两者反应是在光照下进行的,因而在黑暗处不会发生;将点燃的镁条靠近集气瓶,则因光太强烈,反应较快,能发生爆炸;放于光亮的教室里,反应较平缓地发生,现象:黄绿色渐渐变浅,退去,瓶壁上出现油状液滴。该类有机反应是典型的取代反应,其产物中有机物共四种,常作有机溶剂的是CHCl3、CCl4,作灭火剂的是CCl4。
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四种取代产物CH3Cl、CH2Cl2、CHCl3、CCl4,根据碳元素守恒,四种取代产物的物质的量
分别为 mol=0.125 mol,根据取代反应的特点,每个
CH4分子中1个氢原子被取代时均消耗1个Cl2,则需要Cl2的
物质的量等于有机物中氯原子物质的量,即0.125 mol×(1+2+3+4)=1.25 mol。答案:(1)无明显现象(2)发生爆炸
(3)黄绿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瓶壁上出现油状液滴(4)取代 CHCl3、CCl4 CCl4(5)1.25
【解析】选C。由于取代反应只适用于有机反应,而无机反应中的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均不是取代反应。A项属于置换反应;B项属于复分解反应;C项CH2Cl2中的H被Cl所代替,属于取代反应;D项属于分解反应,故选C项。
【学业达标训练】
1.(2010·哈尔滨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①乙醇 ②食盐 ③石墨 ④甲烷 ⑤蔗糖 ⑥水 ⑦一氧化碳 ⑧碳酸钙 ⑨乙酸 A.①②④⑤⑨ B.①④⑤⑨ C.①③④⑤⑦⑧⑨ D.①④⑤⑥
【解析】选B。食盐、水中不含碳元素,石墨、一氧化碳、碳酸钙三种物质虽含碳元素,但性质上与有机物有很大区别,不属于有机物。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机物不具备无机物的性质
B.有机物参与的反应,一般比较复杂,反应速率较慢,且常伴有副反应发生 C.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是不可能相互转化的两类物质 D.所有有机化合物均易燃烧
【解析】选B。A项,虽然有机物与无机物性质差别较大,但有些有机物也具有某些无机物的性质,如乙酸具有酸性等,故A项错误;B项,有机物之间的反应一般比较复杂,副反应多,反应速率慢,故B项正确;C项,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大多数有机物燃烧生成CO2和H2O,而生成的CO2和H2O在光合作用下可生成有机物等,故C项错误;D项,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易燃烧,但也有例外,如CCl4可用作灭火剂,故D项错误。3.关于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中一定都有单质生成 B.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一定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取代反应大多是可逆的,反应速率慢,而置换反应一般是单向进行的,反应速率快 D.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产物都是惟一的,不会有多种产物并存的现象
【解析】选C。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中不一定有单质,如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取代反应中替换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电性相同时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电性相反时属于氧化
还原反应;取代反应是逐步进行的,因而生成物中可能会存在多种取代产物共存的现象,故选C项。4.在光照条件下,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l2充分反应,得到产物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A.CH3Cl B.CH2Cl2 C.CCl4 D.HCl 【解析】选D。由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 mol卤代烃,可生成1 mol HCl;由于CH4与Cl2发生的每一步取代反应中都有HCl生成,则得到的产物中HCl的物质的量最多,故选D项。5.在光照条件下,下列各组混合物几乎没有发生反应的是()A.甲烷和溴蒸气 B.氢气和氯气 C.甲烷和氧气 D.甲烷和氯气
【解析】选C。溴蒸气与氯气一样在光照条件下能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氢气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爆炸,甲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剧烈反应,而在光照条件下不反应。6.2009年2月22日凌晨,山西屯兰煤矿发生造成74人死亡的瓦斯爆炸事故,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矿井里,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如通风、严禁烟火等,而且要随时检查瓦斯的体积分数,如果空气中含甲烷4.9%~16%,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发生最强烈爆炸时空气中甲烷所占的体积分数是()A.5% B.9.5% C.10.5% D.15% 【解析】选B。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能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事实上在这个浓度范围内爆炸强弱程度不同,其中有一个爆炸最强点,它所要满足的条件是:在混合气体中,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的体积比恰好是完全反应时的比值。根据反应CH4+2O2
CO2+2H2O,恰好反应时V(CH4)∶V(O2)=1∶2,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约为21%,设CH4与空气体积比为1∶x,则有1∶(x×21%)=1∶2,x=9.524,故甲烷的体积分数
7.把1体积CH4和4体积Cl2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入大试管中,将此试管倒立在盛Na2SiO3溶液的水槽里,放在光亮处。片刻后发现试管中气体颜色_____,试管中的液面_____,试管壁上有______出现,水槽中还观察到______。
【解析】CH4与Cl2组成的混合气体光照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的混合物及HCl,故试管中气体颜色变浅。由于HCl易溶于水,试管内压强变小,液面升高,生成的几种氯代甲烷除CH3Cl外均为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取代反应生成的HCl,溶于水能与Na2SiO3反应,Na2SiO3+2HCl====2NaCl+H2SiO3↓,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答案:变浅上升油状液体白色絮状沉淀
8.一定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产物为CO、CO2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质量为49.6 g,当其缓缓通过无水CaCl2时,CaCl2增重25.2 g,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为______g。
【素能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2010·长沙高一检测)有机物中的烃是()的化合物 A.含有碳元素 B.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C.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选C。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有机物叫烃,烃的衍生物大多数含有碳、氢元素,燃烧后能生成CO2和水,但它们还含有其他元素,不属于烃。
2.下列物质中:①氯水;②浓H2SO4;③溴蒸气;④烧碱;
⑤氧气;⑥酸性KMnO4 溶液,其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甲烷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①②③⑤ B.④⑤⑥ C.③⑤ D.②③④⑥
【解析】选C。由甲烷的化学性质知,一般条件下甲烷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但在光照条件下甲烷可与纯净的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此外,甲烷可以在氧气中燃烧,故选C项。
3.氯仿可作麻醉剂,但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物质光气(COCl2),反应式为2CHCl3+O2
2COCl2+2HCl。为防止事故,在使用前检验氯仿是否变质,应用的试剂是()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HCl溶液 D.H2O 【解析】选B。由于氯仿变质时会产生HCl,所以检验氯仿是否变质就转化为:检验是否有HCl存在即可,A、C、D项无法检验是否存在HCl,B项可以用来检验是否存在HCl,故选B项。
4.在常温下,把一个盛有一定量甲烷和氯气的密闭玻璃容器放在光亮的地方,两气体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容器内原子总数不变 B.容器内压强不变 C.容器内分子数不变 D.发生的反应为取代反应
【解析】选B。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结合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可知A、C、D三项正确,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判断压强是否变化,需比较气态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但由于CH2Cl2、CHCl3、CCl4为液态物质,故反应后容器内压强减小。
5.如图所示,一端封闭的“U”形管,封闭的一端有一段CH4和Cl2的混合气体,在水平部分有一段气柱,其他两段为液柱,已知液体与气体不反应。使CH4和Cl2在稍暗的光线下缓慢反应,则中间气柱的长度将(假设中间气柱未移出“U”形管水平部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难以确定
【解析】选A。C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五种产物,其中CH3Cl和HCl为气体,且HCl易溶于水,CH2Cl2、CHCl3和CCl4均为液体,导致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使得左边液柱上升,中间气柱的压强减小,体积变大,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6.(6分)将一定量的CH4、O2和Na2O2放入一密闭容器中,用电火花不断引燃混合气体,使其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容器内压强趋于零(固体物质蒸发不计),其残余固体溶于水无气体放出。(1)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H4、O2和Na2O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_。试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的氧气按从左到右流向,所选装置各导管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3)D装置中Mn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6(4)燃烧管中Cu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5)若准确称取0.48 g样品(只含C、H),经充分燃烧,A管质量增加1.32 g,B管质量增加1.08 g,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解析】由题意知,容器中的CH4、O2和Na2O2恰好完全反应:
7.(14分)生态农业涉及农家肥料的综合利用,某种肥料经发酵得到一种含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的混合气体。2.016 L(标准状况)该气体通过盛有红热CuO粉末的硬质玻璃管,发生的反应为: CH4+4CuOCO2+2H2O+4Cu。当甲烷完全反应后,硬质玻璃管的质量减轻4.8 g。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吸收,生成沉淀8.5 g。
(1)原混合气体中甲烷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2)原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多少?
[实验·探究]
8.(10分)通常用燃烧的方法测定有机物的分子式,可在燃烧室内将有机物样品与纯氧在电炉加热下充分燃烧,根据产品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如图是用燃烧的方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常用装置。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的氧气按从左到右流向,所选装置各导管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3)D装置中Mn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4)燃烧管中Cu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5)若准确称取0.48 g样品(只含C、H),经充分燃烧,A管质量增加1.32 g,B管质量增加1.08 g,则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
【解析】(1)氧气被制取出来后,必须经过干燥才能通入反应管,否则将影响有机物燃烧生成物中水的测量。因为NaOH既能吸收CO2,又能吸水,所以要准确测定水的量,应先通过CaCl2,再通过NaOH。(2)浓硫酸不与氧气反应,能吸水,通过C装置主要是为了干燥O2。
(3)H2O2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很慢,为了得到稳定且足够的氧气与有机物反应,就需要加入催化剂MnO2。(4)如果有机物未完全燃烧,而生成物中含有CO,则通过CuO后,CO可以被氧化生成CO2。
答案:(1)g、f、e、h、i、c、d(d、c)、a、b(b、a)(2)吸收水分,得干燥纯净的氧气(3)催化剂,加快产生氧气的速率(4)使有机物更充分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5)C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