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教学案
信息窗2: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2.探索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
剪刀、直尺、一些容易剪开的圆柱形纸筒。
第1课时 复习
1、说出圆柱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感知情境,收集信息。
谈话:你想了解一下这种纸筒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下面我们一起到生产车间去参观一下。(多媒体播放纸筒的生产过程。)
2、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根据屏幕展示情境图右侧的圆柱形纸筒成品及其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纸筒包括哪几部分?做一个圆柱体纸筒需要多少纸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谈话:求“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总结求需要多少纸板,就是求圆柱体纸筒的表面积。
2、动手操作
谈话:利用你们手中用纸围成的圆柱剪一剪,一个圆柱的展开图,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3、总结概念
谈话: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剪法和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的面积叫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谈话:圆柱体的底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底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可能得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4、归纳方法
谈话:圆柱体侧面展开的不论是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呢? 谈话:请各小组研究一下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哪些部分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根据学生讨论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
↓
↓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师:应用我们的发现,你能求出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吗?(只列式,不计算。)(1)底面周长4cm,高5cm。(2)底面直径2cm,高10cm。口头列式并说说怎么想的。
谈话: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呢?
圆柱体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的面积。
三、综合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第1题。
师:请你先说说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列式计算。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学生独立解答。
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谈话:课下,请你选择一个圆柱形的盒子,测量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生学习了“转化法”。转化的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转化学生把圆柱体的表面积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面积的方法。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是一个同学做的圆柱体的纸盒,要计算使用了多少纸板,应该怎么样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供数据,学生计算。
二、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3 学生读题,思考前轮压过一周的面积是指圆柱体的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并订正。自主练习4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学生说明计算的理由。
2、综合练习(自主练习5、6、8、9、10)自主练习5 选择哪些材料可以作成圆柱体的盒子,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好材料,拼一拼,试一试。动手操作以后要引导学生分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做底面的圆相符。自主练习6 填表,注意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数据之间的关系。自主练习8、9 学生独立解答,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拓展练习自主练习12 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演示(如:粉笔),明确截面的面积与底面积的关系,找出截的段数与增加的面数之间的关系。
三、课外延伸
一个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12.56厘米,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二篇: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3第一课时圆柱体积教学设计
信息窗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件展示)你会及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吗? 预设: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公式呢? 体积=底面积×高(课件)
二、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谈话: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那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我们也许能从以前研究问题的方法里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请大家想一想,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我们把圆切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扇形,切开重新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根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那么,受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启发,我们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
下面请大家结合手中的学案和自学提示(课件),自己来学习课本24页,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圆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巧妙地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
三、分析关系,总结公式 1.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2.分析关系
引导说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3.总结公式。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课件动态演示:圆柱的高——长方体的高,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
谈话: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V=Sh 【设计意图】教师给予适当的演示,沟通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转化法,便于学生顺利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公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呢?
如果知道圆柱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πr²h 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你能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吗?
五、利用公式,解决问题。(看学案上的练习)
六、课堂总结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口1练习题
第二单元信息窗1导学稿
姓名:班级:
1、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乘以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或()形。
2、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形。
3、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5、将一张长40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白纸卷成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半径是()厘米或()厘米。
6、将一张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边为轴旋转,得到的圆柱的侧面积是()。
7、将一个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是10分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垂直切开,它的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将这个圆柱横切成两段,它的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
8、一个底面直径是27厘米、高是9厘米的圆锥体,分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部分后,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9、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长2米,直径1.2米。
(1)、前轮转动一周,压路机前进多少米?
(2)、前轮转动一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10、陈师傅用铁皮做8节同样大小的圆柱形通风管,直径20厘米,每节长40厘米,一共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2(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
2.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口算:
3.6 29.60.36+0.0424.8-86.441.32
2.0.360.09=()91.190.17=()171.191.7=()17
3.用竖式计算:2.76÷2.3=12.64.2=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前面我们以“闸门的高是小男孩身高的多少倍?”为题学习了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除法。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我们课桌的高是0.77米”交流讨论。
(一)学习被除数小数位数比除数位数少的计算方法
求“闸门的高是书桌高的多少倍”该怎样解答?
1.列出算式并尝试用竖式计算。38.50.77
教师巡视,请算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
2.集体交流反馈。
刚才在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将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的小数点该怎么办?
小结:在计算此类题目时,我们仍要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要用“0”补足。
3.巩固练习:13.60.28
(二)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算?
2.出示填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提炼并板书: 一看……二移……三算……
三、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七单元信息窗2教案
课题:阿福的长袍
信息窗2 阿福做长袍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切身的感受,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且在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过程中,探究得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体会中知道1米=100厘米。
3、结合实际,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会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估测。
4、在对厘米和米有了一定认识后,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5、通过小组的合作和实际测量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续讲故事,引出新知
(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用电脑出示信息窗1当中的连环画)
谈话:大家都知道,上次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新衣的时候,师傅用大手一拃一拃地量过后,徒弟用小手一拃一拃的量,然后做成上衣,结果阿福穿在身上又小又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可能回答:因为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提问:那应该怎样测量呢?(用尺子来测量)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情境“阿福做长袍”。(画面出示动画:阿福说要做件长袍,师傅拿来尺子,在阿福身上测量后,师傅说“长1米”,而徒弟说“长100厘米”。最后显示放大的尺子,阿福疑惑的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的辅助作用,将上节课的情境“阿福做上衣”的故事,加以连贯的出示,赋予丰富的画面和音效,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时的提出疑问也为后面的探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动手测量,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受用米测量的必要性
由动画中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提前准备好的“长袍”自己动手量一量,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可能会有几种情况:
(1)
用学生尺,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由于尺子过短,数据也不够准确。
(2)
用米尺量,迅速读出米尺上的刻度“1米”。
提问:通过自己动手测量,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为什么呢? 学生在比较后,一般可能回答:用米尺量比较好,因为长袍比较长,用我们的尺子量起来很麻烦,而且容易出错。
师生共同得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板书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不方便。从而引入新课:米的认识]
2、认识“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提问:长袍的长度究竟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不够统一,也可能会说“一样的”。再次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说一说1米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巡视并协助学生找出1米和100厘米。汇报:(1)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米的位置。
(2)在老师的协助下,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3)大家一起从米尺上找出1米,并伸开两臂感受一下1米有多长。
(4)在尺子上找出100厘米,并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下面画出100厘米,上下对齐。
师生共同得出: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板书:1米=100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板书:m)
[设计意图:要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首先要知道1米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由于学生平日对米较少接触,所以在这里把这两条线段都画下来,并用手臂测量一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米”。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和交流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也给予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联系生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米”。
在认识1米是多少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的机会。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的物品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米多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米少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米多得多或者少得多?
学生在动手测量或者观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1)
课桌的高度和1米差不多。(2)
窗户玻璃的高度比1米高一些。(3)
我的身高臂1米高一些。(4)
我走一步,比1米少得多。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找出和1米接近的物品,在测量过程中深刻感知长度单位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但是“米”在平日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感受1米到底有多长,通过观察和交流,真切感受“1米”到底有多长。]
三、分层练习
1、出示:桌子、小刀、篮球场
10厘米
1米30厘米
28米
学生自己动脑筋连一连,并说明为什么这样选。
学生可能认为:小刀很小,可以用厘米量。篮球场很大,所以要用米来量。桌子比1米宽一点。
2、在引导中学生知道: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子”来测量,(电脑出示)要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椅子的高度”,用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呢?为什么?
教室的长
黑板的长
椅子的高度
2、以小组为单位,了解自己的一拃和一步的长度,看看几拃大约是1米?几步大约是1米?然后分工测量一下“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椅子的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想一想怎样才能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准确测量。
(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要对小组的合作进行指导,安排有序的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大家通过不同层面的练习来巩固有关“米”知识,从简单的思考、连线,到认识自己身上的“尺”,再到动手分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随着要求的递增,学生的认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及时的巩固和培养。]
四、课后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