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教案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学生简介李清照 2.教师补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4.你认为这首词是她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5.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6.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明确: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9.技巧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⑴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⑵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⑶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⑷反复。“知否,知否”。⑸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三.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本词作于什么季节?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明确: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明确: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5.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明确: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6.词人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明确:独坐、孤眠、自斟。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小结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四.鉴赏《满江红·怒发冲冠》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作者:岳飞(1103~1142 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靖康元年(1126),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山河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大意。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抗金救国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上片:抒写作者渴望卫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4.名句鉴赏
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⑷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⑸“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5.《满江红·怒发冲冠》小结
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是进军的号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的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五.作业布置 背熟这三首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古代词人的创作是自然、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因此,题材往往来自于生活的周围。自然界的万物便是他们的题材库。尤其是能寄托他们的思想性格的自然景物,更是他们常用来言志的题材。
二.鉴赏《卜算子·咏梅》
1.学生一齐背《卜算子·咏梅》。2.学生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4.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 明确: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5.概括词中所表现出的梅的品质。
⑴生长处所→“驿外断桥边”(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
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⑵生长环境→“无意苦争春”,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的至死不变。
6.《卜算子·咏梅》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三.鉴赏《扬州慢·淮左名都》
1.学生背诵。2.简介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人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3.简介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4.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⑴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⑶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景(色)、声
⑷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明确:空城(废池)
⑸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5.找一找《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的来历和作用。
四.鉴赏《鬲溪梅令》
1.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此词实为怀念合肥情侣之作。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三首词
第二篇:《“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学案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2.能够通过对每首词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是个意象的特点、作用。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作者介绍: 1.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
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岳飞(1103~1142 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字鹏举。《满江红》写作背景: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山河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3.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最著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4.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人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文本研习:
(一)《如梦令》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醉花阴》
1.本词作于什么季节?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三)《满江红》
1.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
2.《满江红》是一首激昂悲壮、穿云裂石的杰作,请写出其中具有激励人心、启迪人生作用的名句,加以背诵。
(四)《卜算子》
1.词中表现了梅的什么品质?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五)《扬州慢》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词中的那些内容可以看出?
2.写出《扬州慢》中所用的典故,并且说明它的来历和作用。
(六)《鬲溪梅令》 1.此词实为怀念合肥情侣之作。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请结合全词内容对此作具体分析。
课后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荠()麦 怆()然 黍()离 豆蔻()殢()香 玉钿()
二、名句默写
(1)试问卷帘人。知否、知否?。(2)莫道不销魂。(3),八千里路云和月。(4)莫等闲。(5)壮志饥餐胡虏肉。
(6)无意苦争春。,只有香如故。(7)自胡马窥江去后。(8)纵豆蔻词工。
(9)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接”“连”和“转”“舞”这些动词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下片中“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就其中一点作简要分析。(3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点 绛 唇(丁未冬过吴松作)姜 夔
燕雁①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第四桥③边,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燕雁:北来之雁。②商略:商量,筹划。③第四桥:又称甘泉桥。④天随: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曾乘扁舟渔樵于太湖。1.“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以什么修辞手法写群山的?有何作用?
2.这首词境界开阔,气象宏大,将自然、人生,历史、现实融为一体,试从内容上作简要评析。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答案
(一)《如梦令》
1.刻画了一个爱花、惜花的年轻女子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伤春、惜春以及对美好事物珍惜的情感。2.⑴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⑵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⑶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⑷反复。“知否,知否”。⑸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能说出两点就行)
(二)《醉花阴》
1.明确: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
2.明确: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明确: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明确:独坐、孤眠、自斟。
(三)《满江红》
1.上片:抒写作者渴望卫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2.略
(四)《卜算子》
1.⑴生长处所→“驿外断桥边”(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⑵生长环境→'无意苦争春':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2.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的至死不变。
(五)《扬州慢》
1.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2.见教参P195。
(六)《鬲溪梅令》 1.见教参 P212-214
三、拓展阅读
(一)1.天、云、雾、星河、千帆。“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2.表达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二)(1)这首词表达了人在羁旅的寂寞孤独的思乡之情;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3分,每一点1分)
(2)①这首词运用了“起兴”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出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②这首词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的表现手法,以夜阑人静、林莺巢燕无声,衬托杜鹃的啼鸣,突出了由杜鹃鸣叫传递出来的悲凉。③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春夜风雨淋漓、人静灯暗、莺燕无声、唯有杜鹃悲鸣的自然之景触发身世苍茫、半生飘零的羁旅之人悲凉、寂寞的情感。(写出其中一点即可得3分)
(三)1.以拟人手法写群山(1分)。这既写出了雨意酣浓、垂垂欲下的江南烟雨风景(1分),又写出了山峰无可奈何而又有所不甘的情态(1分)。
2.词的上片俯仰天地之境,写的是眼前自然之景(1分);下片是词人俯仰古今之境,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向往(1分);“今何许”一句写出了时代感,又以自然物象作结语(1分)。
第三篇:《南宋词》教案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言词者必言宋词,宋词成于北宋,精于南宋,到了南宋,宋词的风格就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了。
二、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学生简介李清照
2、教师补充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⑴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⑵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4、你认为这首词是她早年还是晚年的作品?
5、那么你认为那个卷帘人是谁呢?
6、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当时是以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去问丫鬟的?她为什么要这样问?而丫鬟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回答主人的?
明确:李清照的问表现出她对昨夜雨后花儿的关心,担心经过风雨的摧残花儿是否还依旧,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经心,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纠正她的丫鬟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那么你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小结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感情,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9、技巧鉴赏: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⑴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拟写雨后海棠花的花和叶。形象生动。
⑵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叶,十分贴切。
⑶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⑷反复。“知否,知否”。
⑸隐喻。“海棠花”应是(变成了)绿肥红瘦。或者以红比喻女人,绿比喻男人也很贴切,从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这个思想性更强。
三、鉴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本词作于什么季节?如何突出节令特征?
明确:写于重阳节,初秋天气,白昼还很长,夜里天气已变凉,西风吹卷着窗帘,菊花怒放。作者正是抓住气温变化大、西风吹来、菊花盛开等现象突出秋天节令特点。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
明确:借长日、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5、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明确: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
6、词人还运用了哪些人物行动来渲染心情?
明确:独坐、孤眠、自斟。
7、《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小结
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四、鉴赏《满江红?怒发冲冠》
1、学生整体背诵。
2、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作者:岳飞(1103~1142 南宋抗金名将 ,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习武,喜读兵书、《左传》。北宋末年,曾从军抗辽。靖康元年(1126),复投军于赵构大元帅府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后隶属副元帅宗泽,在黄河南北屡败金军。二年,北宋亡,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帝位。岳飞上书反对宋室南迁,力请高宗赵构北渡亲征,恢复中原,被革职。
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山河振兴宋朝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抗金救国的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念,体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上片:抒写作者渴望卫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4、名句鉴赏
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⑵“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⑶“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⑷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⑸“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5、《满江红?怒发冲冠》小结
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是进军的号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的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五、作业布置 背熟这三首词。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古代词人的创作是自然、真挚的情感的流露,因此,题材往往来自于生活的周围。自然界的万物便是他们的题材库。尤其是能寄托他们的思想性格的自然景物,更是他们常用来言志的题材。
二、鉴赏《卜算子?咏梅》
1、学生一齐背《卜算子?咏梅》。
2、学生介绍陆游,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09),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最着名的大诗人,存诗九千余首、爱国思想是他诗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词人。其词的风格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3、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注】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
4、你认为词篇中哪些是关键的词语?
明确:寂寞、愁、风和雨、妒、辗作尘、香如故。
5、概括词中所表现出的梅的品质。
⑴生长处所→“驿外断桥边”(无人护特,更无人欣赏)
点明梅花所在的地点。“驿外”、“断桥”烘托环境的荒凉,与梅花的冰姿玉质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环境可以使读者联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闲置散和无所用世。接句“寂寞开无主”,说明梅花被弃置在荒凉冷漠的环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产生“无主”的寂寞。这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诗人被弃置林下而无所作为。“已是黄昏独自愁”,象征诗人已进入暮年,他的抗金复国的政治主张无人理睬,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更着风和雨”,象征着诗人由于爱国获罪并屡遭迫害。
⑵生长环境→“无意苦争春”,说明诗人并非有意与投降派争官夺宠,而是因为自己怀有崇高的品质与远大的抱负,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与打击。
以上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无意”、“苦争”等等,这些抽象的感情活动,都不是无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拟物”的特征。诗人用梅花的特性来比喻个人品格的高尚、节操的坚贞和爱国之心的至死不变。
6、《卜算子?咏梅》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三、鉴赏《扬州慢?淮左名都》
1、学生背诵。
2、简介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精通音乐。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乃往来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人道人诗集》;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
3、简介背景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4、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⑴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⑶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景(色)、声
⑷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明确:空城(废池)
⑸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明确:“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5、找一找《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所用的典故,说说它的来历和作用。
四、鉴赏《鬲溪梅令》
1、学生齐读。
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词的内容。
3、此词实为怀念合肥情侣之作。在这首词中,词人灵心独运,用想象营造出一如梦如幻、恍惚迷离的意境,极富朦胧之美。
五、作业布置
背诵这三首词
第四篇:《唐诗 宋词》教案专题
《唐诗宋词》教案
教学目的:
从唐诗宋词入手,领会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教学重难点:
内容上接受对唐诗宋词的权威评价,形式上学习如何客观、精确地评价文学史实。
一、导入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给人深邃的思考,又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而在众多的文化艺术中,诗歌始终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唐诗、宋词是含金量最高的部分。作为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谁不曾读过几篇宋词。
可是,我们对唐诗、宋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更了解祖国的精华。
二、自读课文,完成表格。
总体评价 发展阶段 重要作家 风格特点 唐诗 宋词
三、深入分析
(一)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为什么? “高峰”一词的使用,不简单.唐诗能获此殊荣,原因有二:
1、“世界级大诗人”,给时代增添了光辉。
2、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创作繁荣、流派众多、题材风格丰富
(二)唐诗的发展
(1)唐初面临变革,贞观年间,以“上官体”为主的诗风宫廷倾向明显,文采虽华丽而无生气,对仗虽工整而流于形式。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时代先锋
“四杰”的生活遭遇大致相同,“年少才高,位小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为悲惨”(闻一多语)。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滕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各自简介
浴浪鸟 卢照邻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把自己比成 浴浪鸟,胸怀白云上,志向很高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是一首有感而发之作,描写的对象是蝉。题目里已经交待得清楚了,是作者在狱中所闻所感。既然是在狱中,就非同一般日常触发的感受。我们看全篇虽在写蝉,实则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慨,同时又没有因为当下的处境而哀叹自伤,反而更坚定已往所抱持的操守。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骆宾王因为上书论事,忤逆了武后,被诬下狱期间。他一心匡救时弊,却蒙受不白之冤,所处狱墙外有几株古槐,于秋阳夕照之际,独闻蝉声断续,遂有怀而作。这首诗的序里对当时的所感有详细交待:“……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之异于囊时,将虫声悲乎前听?……”
诗的首句即点明托喻之物和自己的对应关系。西陆指秋天,本来,在狱中的人,对外界的四季变化大约并不甚敏感,但是蝉声一起,提醒了人们时节的更易。文士自来就有悲秋的情结,在这个时候便借秋蝉宣泄而出。“南冠”原谓楚囚,这里点出作者自己“在狱”的身份。生机将尽的秋蝉和朝不保夕的囚徒有某种相似的境遇,从而使作者对秋蝉生出惺惺相惜的情意。接下来一联又是上句写蝉下句写己。“玄鬓”描写的对象自然是蝉;“白头”是自己。这里的“白头”,还有深一层的意思,即自己思国思民的忧虑之重。汉乐府《杂曲歌辞·古歌》中云:“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秋蝉的生命将尽,自己又前景难料,已堪哀痛,而秋蝉声声切切的嘶鸣,更引动人无限的怅惘。这一联在修辞上用的是流水对,紧承上面情绪,语气婉转而更深切。颈联物我合一,表面是在写蝉,实则感发自己的处境。秋天阴浓露重,纵想高飞,亦有翼难振。这里暗指自己仕途的不得志。秋风狂虐多暴,淹没了蝉发出的微响,自己就算有所作为,也为当时的黑暗政局所遮屏,难以传达心声。如果说这一联还有比喻的痕迹在其中,尾联则全然分不清是禅是“我”,好像在赞美蝉的孤高贞洁,又似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冤屈和为国忠贞之志,一并宣泄而出。
咏物诗所借的物或有相同,所咏之情未必尽同。重在不即不离,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心志。就蝉诗而言,初唐虞世南所咏者乃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是不依赖外在的势力,表彰高远志向,是踌躇满志的形象。晚唐李商隐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一幅怀才不遇的形象。对比此首,我们看出,每首诗,都关乎个人的性情、际遇和创作时的具体情况,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咏物明志的诗,很能看出作品背后的那个人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进在咫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陈子昂 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他们的出现,使诗风大变。(2)到开元、天宝之际 全面繁荣、出现“盛唐之音”
1、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2、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 王维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3)盛唐
李白 诗仙 豪迈雄奇
杜甫 诗圣 沉郁顿挫 “史诗” 白居易 元稹 “元白诗派” 政治讽喻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运动
(4)晚唐
杜牧、李商隐 小李杜 哀怨深沉,但缺乏激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代诗歌的殿军。
(三)宋词的发展
宋词是当时的一种新诗体,也是诗歌的一种。(1)“花间词派” 晏殊、晏几道等
局限于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2)柳永、苏轼 形式、内容有新的开拓
突破“诗尊词卑”的观念 “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
(3)周邦彦 集大成者 南渡后
(4)李清照 明丽清新——低回惆怅、深哀入骨 辛弃疾 题材广泛、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发展了豪放派
姜夔 别裁风格、自创一体。
姜 一生清贫自守,文才出众,性格怪癖。偏爱冷月、冷云、枯柳等意象。词境:幽冷、悲凉。
第五篇:宋词二首教案
.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 ”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 逝者如斯夫 ” 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
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 风流人物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 三国周郎赤壁 ”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 人道是 ”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 乱 ” 写出险怪,“ 穿 ” 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 惊 ” 写汹涌,“ 拍 ”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
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 ”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 “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 “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分小组讨论: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 故国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 “ 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 人生如梦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人生如梦 “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 人生如梦 “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 奋 “ 压倒了 ” 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8 .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 元嘉草草 “ 句。”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 “ 北顾涕交流 ”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 ”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 佛狸洞下 ”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调 ”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 京口怀古 ”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 怀古 ”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 附录 ]
(一)重点内容图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阔:写景,赞叹山河美
│
(过渡句)
下阔:写人,怀古发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阔: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下阔: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