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1(6章课时教案共50课时) 华东师大版35[范文]
8.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本节通过对不等式的复习和具体实例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教会学生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也重视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节中还通过具体实例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到对题意的分析和理解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不等式的复习和具体实例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2.通过例题教会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教会学生通过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3.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在学习的不等式和方程知识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4.通过对例题的学习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及其应用.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考虑多个不等式联合的解法.2.通过例题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并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的关系.3.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加深对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认识.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轴的表示不等式组的解,让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的作用的理解,使他们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2.在对例题的讲解中,使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即每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从而渗透“交集”的思想.3.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解题的直观性和简洁性的数学美.4.通过对例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情况.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难点
1.弄清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之间的关系.2.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突破
本节知识与前一节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本节内容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并能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使其了解数形结合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不等式组解集含义的讲述,让学生做到较深刻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利用观察法、归纳法即可掌握求不等式解集的办法.第1课时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2.探索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步骤.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不等式2+3x<9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不等式3-4x<8的负整数解是_______.2.已知(2a24)23abk0,当k取什么值时,b为负数?
二.新课探究:(课本P50)问题3及分析
概括: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 等式组,通常可以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它们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帮助我们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3x12x12x13例1:解不等式组:(1);(2)
2x82x33x5x23(x1)2x35例2:解不等式组:(1)1(2) 3;
x17x3x2422归纳得口决: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取中,矛盾无解.三.基础训练:课内练习P52练习第1、2题.四.能力拓展:1.若不等式组x10无解,求m的取值范围.xm0x51x12.解不等式组2,并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63(x4)4(x3)2x106x433.解不等式组:(1)x20;(2)2xx3
34x03x2x8五.引申提高:解不等式:(1)13(13x)6;(2)53x8 5六.小结:1.不等组的解集的意义:(略)
2.数形结合,借助数轴来确定解集.七.作业:P54习题8.3第1、2、3题.课外作业:
1.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3x27的解集是x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xaA.a3
B.a3
C.a3
D.a3 2.若方程组xy3的解是负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x2ya3()
A.3a6
B.a6
C.a3
D.无解 3.若1则x为
()x4,21111A.x4
B.4x
C.x4或4x
D.x1,2,3
2222
4.已知方程组
5.若解方程组2xy5m6的解为负数,求m的取值范围.
x2y17x2y1得到的x,y的值都不大于1,求m的取值范围.
x2ymx306.解不等式(1)x5x21
(2)x50
x907.若不等式组 2xa1的解集为1x1,求(a1)(b1)的值.
x2b38.已知方程组 9.在 3xy13m的解满足xy0,求m的取值范围.
x3y1mx2yt中,已知y9,试求x的取值范围.
2xyt33(x1)2(4x)7y46y22x32x1
11.解不等式组3y2(2y)10.解不等式组85y74y5x31
第二篇:[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1(6章课时教案共50课时) 华东师大版34
8.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不等式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标
本节通过介绍不等式的变形,对解不等式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并引导学生体会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联系方程的基本变形得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启发学生在不的概念式的变形中分辨情况,正确应用.3.教会学生直接应用一次不等式的变形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4.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和方程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进入对不等式的变形的讨论.2.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加法性质).3.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变形与方程变形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概括不等式另外的性质.4.通过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讨论,应用其解简单的不等式.5.练习巩固,能将本节内容与上节内容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归纳的能力.2.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在学习中“转化”思想的渗透.3.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集体的作用,培养其集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2.对简单的不等式进行求解.难点
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教学突破
由于这一节探索性较强,在这一节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或联系方程的基本变形进行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启发学生注意在不等式的变形中分辨情况,正确应用.在探索简单不等式的解法时要注意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解法,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转化”思想的渗透.教学过程:
一、复习练习: 1.不等式x3中x的最小整数值是,不等式x≤2中x的最大整数值是 . 2.写出不等式x52的一个解是,(填“是”或“不是”)不等式x52x=7 的解,不等式x52的解是大于 的数. 3.用不等式表示:x的5倍与2的差不大于x与1的和的3倍. . 4.用不等式表示“a的相反数的4倍减5不小于2”为 . 5.“a不是一个正数”用不等式表示为 . 6.“a与3的差的4倍大于8”用不等式表示为 .
7.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5.(2).x<-3.(3)x≥-1
(4)-1 1、提问: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主要是对方程进行变形.那么方程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不等式,我们同样应先探究不等式的变形规律.演示书本P44实验,由学生观察得出不等式的性质1,教师概括板书(1)不等式性质1 如果a>b,那么a+c>b+c,a-c>b-c.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提问: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也不变呢? 2、将不等式7>4两边都乘以同一数,比较所得的数的大小,用“>”或 “<”填空: 7ⅹ3 4ⅹ3 7ⅹ1 4ⅹ1 7ⅹ2 4ⅹ2 7ⅹ0 4ⅹ0 7ⅹ(-1)4ⅹ(-1)7ⅹ(-2)4ⅹ(-2)7ⅹ(-3)4ⅹ(-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概括:(2)不等式性质2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3)不等式性质3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 1、设a 2、(1)若m+2 例1、1、用“〈”或“〉”“= ” 号填空:(1)如果a-b<0那么a b(2)如果a-b=0那么a b(3)如果a-b那么a b.从这道题可以看出:要比较a与b的大小,可以先求出a与b的差,再看这个差是正数、负数还是零.2、用作差法比较x-2x-15与 x-2x-8的大小.学生练习:若a 2、指出下列各题中不等式变形的依据: (1)由3a>2,得a>2.(2)由a+3>0,得a>-3.(3)由-5a<1,得a>-1.(4)由354a>3a+1,得a>1.例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各式化成x>a或x-3;(4)-2x<6.2提问:(1)(2)两题中不等式的变行与方程的什么变行相类似?(3)(4)两题呢? 学生练习: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各式化成x>a或x 4(1)3x≥2x-3;(2)4x>9x-1;(3)4+2x≤3x-1;(4)-5x+1>1;23 322六、延伸提高: 例 1、不等式(m-2)x>1的解集为x 2、(1)若(m-3)x<3-m解集为x>-1,则m.(2)若(a+3)x>-a-3的解集为x>-1,则a.七、小结:(1)不等式的三条性质.(2)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进行简单变形应注意的问题.八、作业: P49习题8.2第1、2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 章 有理数 第2 章 整式的加减 第3 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4 章 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 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 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 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 ℃用- ℃来表示,零上 ℃用 ℃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 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 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 ”(读作正)号。 注意: ①数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 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 ℃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 + ”“-”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 P3 练习 1,2,3,4 2、课本 P4 例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 相反的意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5 习题 1.1 第1、2 题。 1.2.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 :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 :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 问题 :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 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 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 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 (2)按性质分类: 1.2.2 数轴 教学目标 :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重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重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一条数轴。 3、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4、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5、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即课本 P9的归纳。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10 练习1、2 题 四、总结 请学生作出总结: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4 习题 1.2 第2 题。 1.2.3 相反数 教学目标 : 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 :求已知数的相反数 重点 :根据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像 和- 2,5 和- 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试问要具备什么特点的两个数才是互为相反数?(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归纳出 :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仍是 0。 2、理解概念 判断: ①- 2的相反数是 () ②- 是相反数() ③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 0 () ④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a的相反数是- a,a 表示任意数 —— 正数、负数、0,求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就可以在这个数前加一个“-”号。 问题 :若把 a 分别换成+5,- 时,这些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 师生共同得出:-(+5)=- 5,-(- 7)= 问题 :在一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在这些数前面加上“ + ”号呢?如,+ (- 3),+(+6.2) 学生回答: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 + ”号仍表示这个数,因为“ + ”号可以省略。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11 练习1、2、3 题 四、总结 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5 习题 1.2 第3 题。 1.2.4 绝对值 教学目标 : 1、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通过从数形两个方面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知道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求这个数。 3、掌握绝对值的有关性质。 4、通过应用绝对值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 :绝对值的概念 重点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问题 :请说出在数轴上,+3 和- 分别在原点的哪边?距离原点有几个单位长度?那对于- 5,+7,0 呢 ? 请两位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归纳: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 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的绝对值 。为了方便,我们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约定在一个数的两旁各画一条竖线来表示这个数的绝对值,记作 | a |,读作 a的绝对值。 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对所得的规律 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②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③ 0的绝对值是 0 问题 :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用数学符号如何表示? 当 a > 0 时,| a | =a; 当 a = 0 时,| a | =0; 当 a < 0 时,| a | = - a。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12 练习第1、2 题。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绝对值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几何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主要用到的思想是数形结合。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5 习题 1.2 第4 题。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应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重点 :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重点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比较: 0 - 0 注:在此练习中,对前三对数的比较学生基本都能解决,但对第四对数的比较会产生问题,由此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根据以上规定,重点探讨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通过观察,分别让学生说出以上几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 (1)正数大于 0,0 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问题 :课本 P13 “思考”,请学生回答。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13 例题、课本 P14 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 ; 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 (或从右到左) 用“ ” (或“ ”) 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5 习题 1.2 第5、6 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 5m 记作 5m,向左运动 5m 记作- 5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右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8m 。写成算式就是 5+3 = (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 8m 。写成算式就是(- 5) + (- 3)=- (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 2m 。写成算式就是 5+ (- 3)= (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 5m,再向左运动 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 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 0 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18 例 1,例 2、课本 P118 练习1、2 题 四、总结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24 习题 1.3 第1、7 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二)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 重点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 重点 :灵活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教师:你会用文字表述加法的两条运算律吗 ? 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这两条运算律吗 ? (学生回答省略) 师生共同归纳: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a+b) +c=a+ (b+c)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20 练习1、2 题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加法运算律及其运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类比思想,需要注意的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与小学学习的运算律相同,运用加法运算律的目的为了简化运算。解题技巧是将正数分别相加,再把负数分别相加,然后再把它们的和相加。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24 习题 1.3 第2、8 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一)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3、初步体验由减法法则把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数学转化思想。 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及应用 重点 :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课本 P22 “探究” 计算: - 8,9+ (- 8); - 7,15+ (- 7) 问题 :下列等式成立吗? (1) - = 15+ (- 5) (2) -(- 5)= 15+5 (3) 8844 -(- 392)= 8844+392 问题 :上面的关系式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由此我们得到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你能用文字来描述吗?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问题 :若用 a、b 表示两数,你能用数学式子描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吗?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22 例 5、课本 P23 练习1、2 题 四、总结 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或等于被减数,在有理数的减法中仍是这样吗?有什么规律? 做有理数的减法一定要化成加法吗?怎样做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24 习题 1.3 第3、4 题。 1.3.2 有理数的减法(二) 教学目标 :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 :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重点 :省略加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讲解- 20+ (+3)-(- 5)- 7,看到这个题你会想怎么做? 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 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 20+3,+5,- 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原式=- 20+ (+3) + (+5) + (- 7)=- 20+3+5 -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 20+3+5 - 仍表示- 20,+3,+5,- 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 20,+3,+5,- 7的和,或者读作“负 加 加 减 ” 从而可以得出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①运用减法法则,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转化为加法,然后省略加号和括号 ②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运算。 课本 P23 “归纳”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a+b - c=a+b+(- c)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24 练习 教师小结:有 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几个主要环节为: ①减法转化为加法 ②省略加号、括号 ③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④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四、总结 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 2、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24 习题 1.3 第5 题。 1.4.1 有理数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3、了解有理数的倒数定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重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重点 :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问题:如图 1.4-1,一只蜗牛沿直线 L 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好是 L 上的点 O,求: (1)若蜗牛一直以每分 50px的速度向右爬行,3 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2)若蜗牛一直以每分 50px的速度向左爬行,3 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3)若蜗牛一直以每分 50px的速度向右爬行,3 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4)若蜗牛一直以每分 50px的速度向左爬行,3 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同样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学生回答: (1) 分钟后蜗牛应在O 点的右边 150px 处。可以表示为: (+ 2) × (+ 3) =+ (2) 分钟后蜗牛应在O 点的左边 150px 处。可以表示为: (- 2) × (+ 3) =- (3) 分钟前蜗牛应在O 点的左边 150px 处。可以表示为: (+ 2) × (- 3) =- (4) 分钟前蜗牛应在O 点的右边 150px 处。可以表示为: (- 2) × (- 3) =+ 请学生观察下列式子: (1)(+2)×(+3)= +6 (2)(- 2)×(+3)=- (3)(+2)×(- 3)=- (4)(- 2)×(- 3)= +6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对有理数乘法的思考,总结填空: 正数乘正数积为 __ 正 _ 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 __ 负 __ 数 正数乘负数积为 __ 负 __ 数 负数乘负数积为 __ 正 __ 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__ 积 __ 问题:当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学生回答:积为 0 师生归纳: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注意: 1、上面的法则是对于只有两个因子相乘而言的。 2、做乘法的步骤是: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课本 P30 例 教师:像上题中提到的两个数- 与- 1/2 它们的乘积为 1,那么这两个数也可说互为倒数 倒数的定义:乘积为 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 没有倒数,比如说,2 与 1/2,- 与- 1/3,- 0.3 与- 10/3…… 例: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2,3/4,- 0.2,8/3,- 1.解:- 2的倒数为- 1/2; ¾的倒数为 4/3; - 0.2的倒数为- 5; 8/3的倒数为 3/8; - 1的倒数仍为- 1; 思考: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两个数互为倒数有何特点? 总结: 1、求倒数的办法,把作任何一个非 0 有理数看成是分数,然后颠倒其分子分母即可 2、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两个数同号,且它们的绝对值(除 与- 之外)分布于 1的两侧。 课本 P30 例 三、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如何利用乘法法则进行运算,学习了有理数的倒数定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30 练习1、2、3 题 1.4.1 有理数的乘法(二)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乘法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 3、能运用乘法法则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顺序,以及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关系 重点 :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归纳:几个不是 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二、讲授例题 课本 P31 例 问题:从例 中,多个不是 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 可以得出: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课本 P32 “思考”,从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 0,积就等于 0。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32 练习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运算步骤以及顺序,并掌握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38 习题 1.4 第7 题中的(1)(2) (3) (6) 1.4.1 有理数的乘法(三) 教学目标 :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重点 :运用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教学过程 : 二、讲授新课 问题 :你能用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吗? 学生: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问题 :如果用 a、b、c 分别表示任何一个有理数,那么,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分配律: a (b+c) =ab+ac a × b 也可以写成a · b 或 ab 。当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成“· ”或省略。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33 例 4、课本 P33 “思考” 比较例 中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 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法运算量小? 学生回答:解法 先算括号内的,再算乘法,解法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解法 2的运算量较小。 四、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33 练习 1.4.2 有理数的除法(一) 教学目标 :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 :除法法则和除法运算 重点 :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除法法则及商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 一、温故提新: 1、小学里学过有关倒数的概念是什么?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用 除以这个数) 和 +的倒数是多少? 0 有倒数吗?为什么没有? 2、小学里学过的除法与乘法有何关系?例如 ÷ 0.5=10 × 2; 0 ÷ 5=0 ×(),你能总结总结出一句话吗? 归纳: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3、5 ÷ 0= ?,0 ÷ 0= ?呢?(这些式子无意义)也就是说 0 是没有倒数的。 4、我们已知的求倒数的法则在有理数范围中同样适用吗?你能说说以下各数的倒数是多少吗? 4,2 . 5,- 9,- 37,- 1,a,a - 1,3a,abc,- xy (各字母式不为 0) 说明:一个数的倒数与其是正数或负数无关。 二、讲授新课 1、讲述:我们知道除法是 乘法的逆运算,这套法则运用到有理数的范围内同样适用。 如果用字母表示,怎么表示? a ÷ b=a × () (b 不为 0) .2、由(- 4)×(- ÷ 4) =1,4 × ()=1 等等式子,可知: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 1。 用字母表示为: a× () =1 (a ≠ 0)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 除以任何一个不为 0的数仍得 0 。注意:零不能作除数 思考:下列等式成立吗? (- 8)÷(- 4) = (- 8)×(-);由此你得出什么规律? 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以下关系: 除以一个数(不等于零),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34 例 教师:分数可以理解为分子除以分母。 课本 P35 例 四、小结: (1)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什么? (2)如何运用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35 练习、P38 习题 1.4 第4、5 题 1.4.2 有理数的除法(二) 教学目标 :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解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有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初步经验。 重点 :运算顺序的确定 重点 :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回顾知识 1、计算: (1)- ×(- 3)× 0.1 × (2) 8+ (- 0.5)×(- 8) (3)(- 3)× ×(-)×(- 0.25) 2、计算: (1)(- 9)÷ 3; (2)(- 64)÷(- 8); (3) ÷(- 7); (4) 0 ÷(- 5) 课本 P36 练习 三、巩固知识 四、总结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 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同一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3)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39 习题 1.4 第8、10、11 题 1.5.1 乘方(一) 教学目标 : 1、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重点 :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重点 :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弄清(- a) n 与- a n的区别 教学过程 : 教师归纳: (1) a × a 可记为 a2 (2) a × a × a 可记为 a3 (3) × × × × × 可记为 (4) a × a × a × a ×…× a (n 个 a)可记为 an 乘方的概念 (1)乘方的意义 求 n 个相同的因数 a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读法 把 a n 读作 a的n 次方或者 a的n 次幂 其中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 讲解课本 P41 例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5,() 5,(-) 4,() 一个学生区别() 和()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和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0 。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要加括号。 二、巩固知识 课本 P42 练习 三、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乘方中的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掌握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47 习题 1.5 第1 题 1.5.1 乘方(二) 教学目标 :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弄清与乘方有关的排列规律,学会观察一些特殊的数字的排列规律。 重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 :学会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计算(- 2) + (- 3)× [ (- 4) +2] -(- 3) ÷(- 2) 解:原式=- 8+ (- 3)× - ÷(- 2)=- 8+ (- 54)-(- 4.5)=- 8+ (- 54) +4.5 =- 57.5 教师归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就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的顺序依次进行。 二、讲解例题 课本 P43 例 3、例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例 中的三行数,其中先观察第1 行,我们可以从第1 行中看出这些数字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 学生:第1 行的数是按- 2,(- 2) 2,(- 2) 3,(- 2) 4,(- 2) 5,…的顺序排列的。 教师:那我们现在接着观察第2 行,它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第2 行的数是按- 2+2,(- 2) +2,(- 2) +2,(- 2) +2,(- 2) +2,…的顺序排列的,也就是说,它是在第1 行的相应的数加上 2的。 教师:那我们往下看第3 行,它又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第3 行的数是按- × 0.5,(- 2) × 0.5,(- 2) × 0.5,(- 2) × 0.5,(- 2) × 0.5,…的顺序排列的,也就是说,第3 行的数是第1 行相应的数的0.5 倍。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那我们来看例 4的第3 小题,它要求的是,取每行数的第10 个数,计算这三个数的和。那这三行的第10 个数分别是什么? 学生:第1 行的是(- 2) 10,第2 行的是(- 2) +2,第3 行的是(- 2) × 0.5。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44 练习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是比乘法更高级的一种运算。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47 习题 1.5 第3 题 1.5.2 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 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 10的数 难点: 正确掌握 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 n 与数位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 xxxx年 xx月 xx日 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飞向月球。已经地球距离月球表面约为 384 000 000 米。这样大的数,读写都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表示大数的一种方法 —— 科学记数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问题 :你知道 2,10 3,10 分别等于多少吗? n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 n = × × × ×…× (n 个 10),10的n 次幂等于 后面有 n 个 0。 问题 :请你把 000 写成10的乘方的形式 教师: 000 = 5,1 后面有几个 0 就等于 10的几次方。 问题 :用 10的乘方来表示下列各数。 696 000,300 000 000,6 000 000,484 000 000 000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写出,再与同桌之间讨论自己的结果。 696 000 = 6.96 × 300 000 000 = × 000 000 = 6.1 × 484 000 000 000 = 4.84 × 问题 :观察上面的结果,你发现把大数表示成了什么形式? 教师:把一个大于 10的数表示成了 a × n的形式,其中 a 是整数位数只有一位的数,n 是正整数。我们把这种表示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即对于大数 N,可以表示成为 N=a × n,其中 ≤ a < 10,n 是正整数。 三、巩固知识 讲解课本 P45 例 问题 :请同学们看 P45的“思考”,上面的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 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 n 位整数,其中 10的指数是多少? 师生共同得出: n =整数位数- 1,整数位数= n+1 问题 :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3.2 × 4; 6.5 × 5; 2.35 × 请同学做课本 P45 练习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方法,应该注意:任意一个大于 10的数表示成了 a × n的形式,其中 10的指数 n 应等于整数位数减 1,1 ≤ a < 10,n 是正整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47 习题 1.5 第4、5 题 1.5.3 近似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近似数的有效数字的概念,并由给出一个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能确切的确定它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 重点: 近似数、精确度、有效数字概念。 难点: 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及有效数字。 教学过程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π取近似数,即完成教科书 P45的填空。 通过填空,引出有效数字的概念,强调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 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举例说明零“是”还是“不是”有效数字,让学生辩别。 使学生明白近似数的精确度 让学生实践按要求取近似数 有效数字要概念重点是“ 0 ”辩别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三、巩固知识 师生共同完教科书 P46 例 学生思考:近似数 1.8 和 1.80 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1)精确度不同; (2)有效数字不同。 课本 P46 练习 四、总结 李节主要学习习近平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保留有效数字,但要注意:有效数字在确定时,要从左边第一个不为 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字止,大数按要求保留有效数字时,要先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后再按要求保留。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47 习题 1.5 第6 题 本章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 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 难点: 对有理数运算法则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正数与负数:(给出 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和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为- ℃是什么意思? (2)如果向正北规定为正,那么走- 米是什么意思? (3) 世纪的第一年,日本的服务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 -7.3%,这里的“服务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 -7.3% ”是什么意思? (4)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什么要引入负数?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例子吗? 2、有理数的分类:(通过 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1)请说出下列各数哪些是整数、分数、正整数、负分数、非负数?(课本 P62 第一题) 3.5,-3.5,0,| -2|,-2,-1,-,0.5; (2)请将上面的各数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两类,并说明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若要分成三类,又该怎样分?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 3、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说出 个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4、数轴: (1)请你画一条数轴;并说一说画数轴时要注意什么? (2)在你所画的数轴上表示出上面的8 个数。 5、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请你将上面的8 个数用“>”连接起来,并说明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说一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有哪些方法? 6、有理数的乘方: (1) a n (其中 n 是正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其中 a、n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当 a、n 满足什么条件时,a n的值大于 0? 7、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通过 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 (1)将数 ***00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2)请你说出 1.6 与 1.60 这两个近似数有什么不同? 二、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④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和为零。(用符号表述:)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③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数,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个时,积为正; ④几个有理数相乘,若其中有一个为零,积就为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法则一:两个有理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法则二: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5、有理数的乘方: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6、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则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 7、运算律: ①加法的交换律; ②加法的结合律; ③乘法的交换律; ④乘法的结合律; ⑤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注:除法没有分配律。 三、总结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有理数的两种分类经常用到,应注意它们的区别; (2)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利用数轴可直观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相反数指的是两个仅符号不同的数,数轴上表示一对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它们的和为 0 ;而倒数指的是两个乘积为 1的数; (4)一个数的绝对值总是非负数,数 a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数 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5)要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在法则的指导下进行运算,做到有理有据;要时刻注意运算的顺序,在计算前,要认真观察式子,选择正确的顺序进行运算;在每一步的计算过程中,要先确定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计算;灵活运用运算律可以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运算律可以正向用也可以逆向用。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51 复习题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 单项式及其相关的概念 难点: 区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课本 P54 “思考” 问题 1: 以上几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对上述几个数式进行观察、分析,让他们自己得出以下结论:都是表示数与字母的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种最简单的整式 —— 单项式。 问题 2: 什么叫做单项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单项式的概念:表示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特别地,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叫做单项式。 问题 3: 以上单项式有什么结构特点 ? 学生回答,然后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 问题 4: 以这四个单项式为 a b,a c 5,2.5x,-n 例,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和各字母因数的指数和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三、巩固知识 讲解例 课本 P56 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一起回答)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能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符号化思想。注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2 π r 中 π是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59 习题 2.1 第1 题 2.1 整式(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的概念,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能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重点: 多项式及其相关的概念 难点: 区别多项式的次数和单项式的次数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多项式 多项式的定义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并指出,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2、多项式的次数 问题 1: 请学生任意举出几个单项式,让其他同学说出这些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问题 2: 观察多项式 3x+5y+2z,0.5 ab -π r 分别是哪些单项式的和,每个单项式的次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项是什么?哪一项的次数最高? 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教师归纳: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巩固知识 讲解例 2、例 问题:什么是整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课本 P59 练习 四、总结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59 习题 1.5 第2、3、4 题 2.2 整式的加减(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能正确合并同类项,能先合并同类项化简后求值。 2、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究合并同类项法则,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类、归纳等能力。 3、掌握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难点: 多字母同类项的合并 教学过程 二、讲解新课 事实上,100t+252t 与 × + 252 × 和 × (-2) + 252 × (-2) 有相同的结构,都是两个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的和,这里 t 表示同一个因数,因此根据分配律也应该有: 100t+252t=(100+252)t=352t.1、填空 (1)100t-252t=()t (2)3x +2x =()x (3)3ab -4ab =()ab 小组讨论: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鼓励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 对于上面的(1)、(2)、(3),都逆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100t-252t=(100-252)t=-152t 3x +2x =(3+2)x =5x 3ab -4ab =(3-4)ab =-ab 这就是说,上面的三个多项式都可以合并为一个单项式。 讨论:具备什么特点的多项式可以合并呢?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的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像这样,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2、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否是同类项: (1) -5ab 与 3a b () (2)3xy 与 3x () (3) -5m n 与 2n m () (4)5 与 () (5) x 与 () 因为多项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是数,所以我们也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例如: 4x +2x+7+3x-8x (找出多项式中的同类项) =4x -8x +2x+3x+7-2 (交换律) =(4x -8x 2)+(2x+3x)+(7-2) (结合律) =(4-8)x +(2+3)x+(7-2) (分配律) =-4x +5x+5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问题: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与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注意: 1、若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则两项的和等于零,如: -3ab2+3ab2=(-3+3)ab2=0 × ab2=0。 2、多项式中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3、通常我们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照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降幂)或者从小到大(升幂)的顺序排列,如: -4x +5x+5 或写 5+5x-4x 2。 三、讲解例题,巩固知识 1、课本 P65 例 1、例 2、例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同类项?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做合并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 3、对于求多项式的值,不要急于代入,应先观察多项式,看其中有没有同类项,若有,要先合并同类项使之变得简单,而后代入求值。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66 练习 2.2 整式的加减(二)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 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难点: 括号前面是 “ - ” 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教学过程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 二、范例学习 课本 P67 例 4,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 (a2 - 2b),先把 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课本 P67 例 5,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 水流速度, 船逆水航行速度 = 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 / 时,乙船速度为(50 - a)千米 / 时,2 小时后,甲船行程为 (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 - a)千米. 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 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 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 2 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课本 P68 练习1、2 题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 “ - ” 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 - ” 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 “ - ” 变 “ + ” 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学生作总结后教师强调要求大家应熟记法则,并能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法则顺口溜:去括号,看符号:是 “ + ”号,不变号;是 “―” 号,全变号。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71 习题 . 第2、3、5 题 2.2 整式的加减(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去体会进行整式的加减的必要性,并能灵活运用整式的加减的步骤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概括能力。 3、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重点: 整式的加减。 难点: 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做一做。 某学生合唱团出场时第一排站了n名,从第二排起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一人,一共站了四排,则该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 ①学生写出答案:n+(n+1)+(n+2)+(n+3) ②提问:以上答案进一步化简吗?如何化简?我们进行了哪些运算? 2、练习:化简: (1) (x+y)—(2x - 3y) (2)2 (a -2b 2) -3(2a +b 2) 提问 : 以上化简实际上进行了哪些运算 ? 怎样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 (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际背景,体会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的必要性,在通过复习、练习,为学生概括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作必要的准备) 二、讲授新课,范例学习 课本 P68~P68 例 6、例 7、例 教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讲解例 课堂练习: 课本 P70 练习1、2、3 题。 三、课堂小结 1、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这两个知识的综合。 2、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①如果有括号,那么先算括号。 ②如果有同类项,则合并同类项。 3、求多项式的值,一般先将多项式化简再代入求值,这样使计算简便。 4、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71~P72 习题 2.2 第6、7、9 题 本章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 (主要是计算)的掌握。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 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主要概念: (1) 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 ? (2) 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 ?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通过几名同学的回答,复习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以及多项式的项、同类项、次数、升降幂排列等定义。 (3) 什么叫整式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整式 2、主要法则: ①提问: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重要的法则 ? 分别如何叙述 ?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整式的加减 二、范例学习 例 :找出下列代数式中的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 4xy,,x +x+,0,m,― 2.01 × 解:单项式有 4xy,0,m,― 2.01 × ;多项式有; 整式有 4xy,0,m,-2.01 × 5。 由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定义的理解。 例 :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ab,― x 2,xy 5。 解: ab :系数是 1,次数是 2; ― x :系数是― 1,次数是 2; xy :系数是,次数是 6; :系数是―,次数是 9。 此题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强调 “ 系数 ” 及 “ 次数 ” 定义中应注意的问题:系数应包括前面的“ + ”号或 “ ― ” 号,次数是 “ 指数之和 ”。 例 :指出多项式 a ― a b ― ab +b ― 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 解:是三次五项式,最高次项有: a 3、― a b、― ab 2、b 3,常数项是― 1。 例 :化简,并将结果按 x的降幂排列: (1)(2x ― 5x ― 4x+1) ― (3x ― 5x ― 3x); (2) ―[― (― x+) ]― (x ― 1); (3) ― 3(x ― 2xy+y 2)+ (2x ― xy ― 2y 2)。 解: (1) 原式 =2x ― 3x ― x+1; (2) 原式 = ― 2x+; (3) 原式 = ― x + xy ― 4y 2。 通过此题强调: (1) 去括号 (包括去多重括号)的问题; (2) 数字与多项式相乘时分配律的使用问题。 例 :化简、求值: 5ab ― [ 3ab ― (4ab + ab) ]― 5ab 2,其中 a=,b= ―。 解:化简的结果是: 3ab 2,求值的结果是。 例 :一个多项式加上― 2x +4x y+5y 后,得 x ― x y+3y 3,求这个多项式,并求当 x= ―,y= 时,这个多项式的值。 解:此多项式为 3x ― 5x y ― 2y ;值为―。 三、随堂练习 课本 P76 ― P77 复习题 第1、2、3 ⑴⑶⑸、4 ⑴⑶⑸⑺、5、7 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76 ― P77 复习题 第3 ⑵⑷⑹、4 ⑵⑷⑹⑻、6、8、9 题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1 一元一次方程(1)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提出课本 P79的问题 问题 :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 :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 (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 :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讲解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 x 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 1: 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 2: 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 :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 = 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 = 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 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 x,y,z 等字母); (2) 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5、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6、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学生回答省略) 三、范例学习,巩固知识 课本 P80 例 问题:你能解释这些方程中等号两边各表示什么意思吗?体会列方程所依据的相等关系。 (学生回答省略) 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议程。像 4x,1700+150x 等这样的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方程可以解出未知数。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问题: x = 1000 和 x = 2000 中哪一个是方程 0.52x -(1 - 0.52) x = 80的解? (学生回答省略) 课本 P82 练习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3、列方程的实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同一个量。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84 习题 3.1 第5、6、7、8 题 3.1.2 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的思想。 重点: 等式的性质 难点: 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我们用估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解吗? (1) 3x-5=22; (2) 0.28-0.13y=0.27y+1 学生得出规律:把平衡的天平的两边的重量,同时变为原来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天平还保持平衡。 (天平相当于等号) 归纳出: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 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如果 a=b,那么 ac=bc ;如果 a=b (c ≠ 0),那么 = 三、巩固知识 讲解例 课本 P84 练习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是类比思想与转化思想。注意等式性质 1,一定要注意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才能保证等式成立。等式性质 2,要注意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 0 。等式的性质是等式变形的依据。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84 习题 3.1 第1、2、3、4 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 ax+bx=c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议程(数字关系),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 ax+bx=c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问题 1: 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 x 台 (2)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 + 去年购买量 + 今年购买量= 140 台 (3)列方程: x+2x+4x = 140 问题 2: 怎么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 x=a的形式? 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 x的项合并,即 x+2x+4x =(1+2+4) x = 7x 教师演示解方程过程 问题 3: 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 x = 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89 例 课本 P89 练习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议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化归思想,要注意将同类项合并正确,才能保证解方程的正确。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93 习题 3.2 第1 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 ax+b=cx+d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点: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移项,会解“ ax+b=cx+d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课本 P89 问题 2: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 本,则剩余 本;如果每人分 本,则还缺 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学生思考,然后讨论合作。 二、讲授新课 问题 1: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 x 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 3、列方程: 3x+20=4x-25 问题 2: 怎么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议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 x的项和常数项 问题 3: 怎样才能使它向 x=a的形式转化?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右边没有含 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 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 20,即 3x - 4x =- - 问题 4: 以上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等式的性质 归纳: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这道题的解题过程。 问题 5: 以上解方程中的“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 x=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 讲解 P91 例 课本 P91 练习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注意移项时要变号。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93 习题 3.2 第2、3 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能正确地求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断解的合理性,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捷明了,省时省力。 重点: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知识 讲解课本 P91 例 课本 P93 习题 3.2 第4 题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分类讨论思想,在学习时,要注意观察,然后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93 习题 3.2 第5 题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 去括号与去分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重点: 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 括号前面是“ ”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 ”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二、探索新知 1、解决情境问题 问题 :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 x 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 ________ 度;上半年共用电 __________ 度,下半年共用电 _________ 度。 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 万度,列方程,得 6x+6(x-2000)=150000.问题 :怎样使这个方程向 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00)=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 x=13500 问题 :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 x 度,则 6x+6(x+2000)=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 + ”号,把“ + ”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 ”号,把“ ”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去括号时要注意: (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2)若括号前面是“ ”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一元一次方程 —— 去括号 例题:解方程 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 3x-7x+7=3-2x-6 移项,得 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 -2x=-10 系数化为 1,得 x=5 三、巩固知识 课本 P97 练习 四、总结反思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 (由学生自主归纳,最后老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02 习题 3.3 第1、4 题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 去括号与去分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3、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的使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地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 弄清题意,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 :解下列方程 (1) 10x-4(3-x)-5(2+7x)=15x-9(x-2) (2) 3(2-3x)-3[3 (2x-3) +3]=5 问题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 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 2.5 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 千米 / 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二、探索新知 2、典型例题 某车间 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 1200 个或螺母 2000 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设 x 名工人生产螺钉,则 _______ 名工人生产螺母; 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恰好是螺钉数量的________.解:设分配 x 名工人生产螺钉,其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的关系,列方程,得 × 1200x=2000(22-x) 去括号,得 2400x=44000-2000x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 4400x=44000 系数化为 1,得 x=10 生产螺母的人数为 22-x=12.答:应分配 名工人生产螺钉,12 名工人生产螺母。 三、巩固知识 讲解 P100~P101 例 4、例 课本 P101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02 习题 3.3 第5、7 题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销售中的盈亏(探究 1) 教学目标 : 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原价、售价、利润及利润率等概念;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重点: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可以看出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 :销售中的盈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 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 25%, 另一件亏损 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理解并熟记下列式子: (1)商品利润 = 商品售价 商品进价 (2) = 商品利润率 (3)打 x 折的售价 = 原售价× 对探究 提出的问题,你先大体估算盈亏,再通过准确计算检验你的判断. 分析: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这两件衣服售价多少, 进价多少,若售价大于进价,就盈利,反之就亏损.现已知这两件衣服总售价为 × 2=120 (元),现在要求出这两件衣服的进价. 这里盈利 25%=,亏损 25% 就是盈利 -25% . 本问题中,设盈利 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 x 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 0.25x 元,根据进价 + 利润 = 售价,列方程得: x+0.25x=60 解得 x=48 以下由学生自己填写. 类似地,可以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 y 元,它的利润是 0.25y 元;根据相等关系可列方程是 y-0.25y=60 解得 y=80 . 两件衣服共进价 128 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和为 120 元,进价大于售价, 由此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 元. 解方程后得出的结论与你先前的估算一致吗? 点拨:不要认为一件盈利 25%,一件亏损 25%,结果不盈不亏,因为盈亏要看这两件的进价.例如盈利 25%的一件进价为 元,那么这一件盈利 40% × 25%=10 ( 元) , 亏损 25%的一件进价为 元,那么这一件亏损了 × 25%=20 (元),总的还是亏损 元,这就是说,亏损 25%的一件进价如果比盈利 25%的一件进价高,那么总的是亏损, 反之才盈利. 你知道这两件衣服哪一件进价高吗? 一件是盈利 25% 后,才卖 元,那么这件衣服进价一定比 元低. 另一件亏损 25% 后,还卖 元,说明这件衣服进价一定比 60 元高, 由此可知亏损 25%的这件进价高,所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还是亏损. 三、巩固练习 课本 P107 习题 . 第2 题. 分析: (1)观察时间和温度的数据表, 你能发现温度的变化与相对的时间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不难发现:时间每增加 分,温度相应也增加 ℃,因为温度的变化是均匀的, 所以可得时间每增加 分,温度就增加 ℃. 从表中知当时时间为 元,温度为 ℃,因此,21 分时温度为 ℃. (2)设 x 分时温度为 ℃,时间每过 分钟温度增加 ℃,那么 x 分,温度增加 3x ℃, 原来的温度(时间为 0)为 ℃,相等关系是:原来温度 + 增加的温度 =34。 列方程为: 10+3x=34,解得 x=8,所以 分时的温度为 ℃。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解决商品销售的利润率问题类型的应用题,首先要弄清商品利润、商品进价、售价、标价,打折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能表示题目全部意义的相等关系,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08 习题 . 第3、4 题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油菜种植的计算(探究 2)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 ”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3、发展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意识,在“建模”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本节课我们再探究一个农业生产中的一个较复杂的问题。 二、共同探究 某村去年种植的油菜籽亩产量达 160 千克,含油率为 40%,今年改种新选育的油菜籽后,亩产量提高了 千克,含油率提高了 个百分点. (1)今年与去年相比,这个村的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 亩, 而村榨油厂用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 20%,今年油菜植种面积是多少亩? (2)油菜种植成本为 210 元 / 亩,菜油收购价为 元 / 千克,请比较这个村去、 今两年油菜种植成本与将菜油全部售出所获收入. 教师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确“含油率”、“ 个百分点”、“产油量”等词的含义,分析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小组派代表介绍小组的解题方法. 分析:问题中有基本等量关系. 产油量=油菜籽亩产量×含油率×种植面积 解:(1)设今年种植油菜 x 亩,则去年种植油菜(x+44)亩. 由上面基本等量关系,得,去年产油量= 160 × 40% ×(x+44); 今年产油量=(160+20)×(40%+10%) x; 根据今年比去年产油量提高 20%,列方程: (160+20)×(40%+10%) x= (1+20%)× 160 × 40% ×(x+44) 90x=76.8 (x+44) 13.2x=3379.2 x=256 因此今年油菜种植面积是 256 亩. (2)去年油菜种植成本为 210 (x+44) =210 × 300=63000 (元) 售油收入为 × 160 × 40% × 300=115200 (元). 售油收入与油菜种植成本差为 115200-63000=52200 (元) 今年油菜种植成本为 210x=210 × 256=53760 (元) 售油收入为 × 180% × 50%x=6 × 180 × 50% × 256=138240 (元) 138240-53760=9240 (元) 今年比去年售油收入增加了 138240-115200=23040 (元) 今年比去年种植油菜纯收入增加了 32280 元. 三、巩固练习 课本 P108 第5 题 由学生独立思考,求出解,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分析. 解:设每箱有 x 个产品,则 箱可装 8x 个产品,5 台 A 型机器,一天生产 8x+4 个产品, 每台 A 型机器一天生产 个产品。 同样,可知每台 B 型机器一天生产 个产品。 相等关系是每台 A 型机器比 B 型机器一天多生产 个产品。 由此可列方程: - =1 去分母,得 (8x+4) (11x+1) =35 去括号,得 56x+28-55x-5=35 移项,合并,得 x=12 答:每箱有 个产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08 习题 . 第6、7 题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球赛积分表问题(探究 3) 教学目标 : 1、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球赛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 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本 P106 中“某次篮球联赛积分榜”。 学生观察积分榜,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在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要解决问题(1)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 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吗?你选择其中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通过观察积分榜,从最下面一行数据可以发现,负一场积 分, 那么胜一场积几分呢? 学生可能会用算术方法,从积分榜中任意一行(除最后一行外),例如,从第一行 = 2,即胜一场积 分. 你会用方程解吗? 设胜一场积 x 分,从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程,求出 x的值,例如从第三行得方程. 9x+5 × 1=23 解方程,得 x=2 用表中其他行可以验证,得出结论,负一场积 分,胜一场积 分. (1)如果一个队胜 m 场,则负(14-m)场,胜场积分 2m,负场积分为 14-m,总积分为 2m+ (14-m) =m+14 (2)问题(2),学生可能通过计算积分榜中各队的胜场总积分和负场总积分,说明某队的胜场总积分不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 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吗? 如果设一个队胜了 x 场,则负了(14-x)场, 如果这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那么列方程为 2x=14-x 由此,得 x= 想一想,x 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里 x 表示一个队所胜的场数,它是一个整数,所以 x= 不符合实际意义. 由此可以判定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这个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能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进行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 另外,上面问题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延伸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列方程求得胜、负一场各得几分,例如,从第一、三行. 设胜一场积 x 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为 10x,负场积分为(24-10x)分, 他负了 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从而列方程为 = 去分母,得 (24-10x) =4 (23-9x) 去括号,得 120-50x=92-36x 移项,得 -50x+36x=92-120 合并同类项,得 -14x=-28 x=2 当 x=2 时,= = 仍然可得出结论:负一场积 分,胜一场积 分. 二、巩固练习 有一些分别标有 5,10,15,20,25,…的卡片,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 5,小明拿到了相邻的3 张卡片,且这些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 240。 (1)小明拿到了哪 张卡片? (2)你能拿到相邻的3 张卡片,使得这些卡片上的数之和是 吗? 解:(1)设中间一个数为 x,则前面一个数为 x-5,后面一个数为 x+5,根据这三个数之和为 240,列方程(x-5) +x+ (x+5) =240,解方程得 x=80 所以小明拿到卡片上的数分别是 75,80,85 (2)设中间一个数为 x,则(x-5) +x+ (x+5) =63,解方程得 x=21。 因为卡片上的数都是 5的倍数,所以 x=21 不符合题意,也就是说,卡片上的数之和是 63的3 张卡片不存在,所以不能拿到这样的3 张卡片。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使我们更加明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同时,还可以利用方程对一些问题进行推理判断。 四、作业布置 课本 P108 习题 . 第8、9 题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1 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 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 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 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难点: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本 P116 中的图 4.1-1,提出问题:在同学们所观看的图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图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 . 1-3 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请同学们看课本 P118 图 4.1-4 (4)提出问题:在这幅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 . 1-7 (1)中所示工件模型, 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 P119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 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 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 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 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123~P124 习题 . 第1 ~ 题 4.1.2 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 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 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 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 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难点: 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 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讲授新课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 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 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 P121 ~ P122 内容, 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122 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125 ~ P126 习题 . 第7 ~12、13、14 题 4.2 直线、射线、线段(1) 教学目标 :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 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 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难点: 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其关键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P128 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 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 教师活动: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只要答案合理,教师都给以肯定的评价)。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P129 有关内容。 教师活动: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提出问题:下图中,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几条线段? 说出它们的名称。 注:此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行讲评,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当、肯定的评价。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 L 经过 A、B 两点,点 B 在点 A的左边。 (2)直线 AB、CD 都经过点 O,点 E 不在直线 AB 上,但在直线 CD 上。 注:此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和自我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讲评。 3、完成课本 P129 练习。 注:此练习请四个同学进行板书,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 并请学生作出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提问:直线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 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132~P134 习题 . 第1、2、3、4、10 题 4.2 直线、射线、线段(2) 教学目标 :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 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3、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重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难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 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 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教师活动: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注: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法,应进行可操作性评价,对好的方法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已知线段 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a。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 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 P130 所讲方法)板书: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思考课本 P130的问题,从中得出数学问题: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4、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比较线段的长短。 (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5、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 学生活动: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 教师活动: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 板书:(1) ABCD (3) AB=CD 6、线段的等分点。 (1)线段的中点: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 AB 上一点 M,移动线段 AM 到线段 MB 上,当 AM 与 MB 完全重合时,线段 AM=MB,此时点 M 就叫做线段 AB的中点。 板书: AM=MB= AB (2)线段的等分点: 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板书: AM=MN=NB= AB AM=MN=NP=PB= AB 7、探索线段的性质 (1)完成课本 P132 思考题 (2)提出问题: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 学生活动: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活动: 板书: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 (3)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在直线 L 上顺次取三点 A、B、C,使得 AB=100px,BC=75px,如果 O 是线段 AC的中点,求线段 OB的长度。 注: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 8、两点的距离。 教师活动: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133~P114 习题 . 第5、6、7、8、9、11 题 4.3.1 角的度量(1) 教学目标 :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 学会角的表示方法;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角度计算。 2、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3、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重点: 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的换算是重点 难点: 角的表示、角度的换算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时钟、四棱锥. 2、提出问题: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的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一条射线 OA 绕端点 O 旋转到 OB的位置,得到的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讲授新课 1、角的概念. (1)提出问题:从上面活动过程中,你能知道角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2)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下图) 2、角的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P137 有关内容,了解角的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的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的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P138 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3、角的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138 内容,讲解角的度量方法及度、分、秒的换算. 板书: 周角 =_____ °,1 平角 =_____ °,1 ° =____ ′,1 ′ =____ ″.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的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 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 P139 练习 2、计算: (1) ° ′ +67 ° ′; (2) ° -78 ° ′ ″; (3) ° ′× 8; (4) 176 ° ′÷ .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的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3、想一想:时钟在5 点 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5 点 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 分时,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的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76.5 °。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什么是角?组成角的图形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换算的? 五、作业布置 课本 P144 习题 . 第1、2、3、4 题 4.3.1 角的度量(2) 教学目标 : 1、会用量角器测一个角的大小,能借助三角板画出 °,45 °,60 °,90 °等特殊角及用量角器画出一个给定度数的角,会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熟悉并理解画法语言. 2、经历本节课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测量角的大小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不同方法间的差异,能够在测量画图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重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会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难点: 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画出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请学生观察图形.(如右图) 2、提出问题:你知道五角星的五个角是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交流测量角的大小方法,可借助三角板估计角的度数,或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教师活动:巡视收集学生测量的方法,并请学生说明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何不同,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积极评价. 结论:每个角均为 °. .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提出问题: 你能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 °吗?能画一个角等于 °吗? 学生活动:两个学生板书演示画图过程,其余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2)提出问题: 你能用三角板画出 °,45 °,60 °,90 °等特殊角吗? 学生活动:动手画图. 教师活动:指导个别学生画图,评价学生的画图结果. .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探究:已知∠ AOB,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 学生活动:先进行独立思考,阅读课本 P139 探究内容,动手画图,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画图,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然后板书演示画图过程(画图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画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用量角器量∠ A ′ O ′ B ′与∠ AOB,看一看度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任意画一个钝角∠ AOB,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 AOB . 师生互动:教师在黑板上画钝角∠ AOB, 请一个学生板书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其余学生画图. 请同学们用三角板画出 (1) °; (2) °; (3) °; (4) 120 °; (5) 135 °的角. 教师活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 °看成45 °~ °,用两块三角板画出 °的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复习了角的度量方法,学会了用不同的工具画角.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测量角的大小的仪器.(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打开多媒体播放有关用仪器测量角的活动片子,让学生认识测量角的仪器. 五、作业布置 课本 P145~P146 习题 . 第6、11、14 题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目标 :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3、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4、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 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 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 难点: 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 AB、BC、CD的长短. 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 AB、BC、CD 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 AB>AC>BC . 2、提出问题:怎样比较图中∠ A、∠ B、∠ C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活动: (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 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 C> ∠ B> ∠ A。 (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二、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 完成课本 P142 练习。 注: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 P140 观察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 教师活动:讲解观察中的问题,给出图中各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如右图) ∠ AOC= ∠ AOB+ ∠ BOC,∠ AOB= ∠ AOC- ∠ BOC。 提出问题:∠ AOC- ∠ AOB=________。 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完成课本 P140 探究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 °、75 °的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 提出问题: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说出这些角的度数,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结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补充。 4、认识角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演示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如右图) 提出问题:∠ AOC 被折痕 OB 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 在图中,射线 OB 把∠ AOC 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 AOB= ∠ BOC,∠ AOC 与∠ AOC 和∠ BOC 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 OB 叫做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P140 有关内容,回答上面问题。 教师活动:讲解角平分线定义,板书:角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看课本 P141 图 4.3-5,讲解角的三等分线。 请学生动手完成课本 P138 探究,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认识。 在纸上画一个角,设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 学生活动:思考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角平分线的画法并画图。 教师活动:对学生总结出的画法进行评价,并演示画图过程。 (1)借助量角器画图:以已知角顶点为顶点,已知角的一边为边,在已知线的内部画一个度数等于已知角度数一半的角,则这个角的另一边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 (2)用折叠方法:把角沿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沿折痕在角的内部画一条射线即为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角的大小关系有哪些?认识了角的哪些运算。 2、本节课学习了用三角板拼出哪些角? 3、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145 习题 . 第5、10、15 题 4.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与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点: 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 难点: 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 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1)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 °,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 (2)已知∠ 1=36 °,∠ 2=54 °,那么∠ 1+ ∠ 2=?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 °。 .提出问题. (1)观察方格如下图中的两个角,你能猜想∠ 1+ ∠ 等于多少度? (2)如果∠ 1=144 °,∠ 2=36 °,那么∠ 1+ ∠ 2=?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得出结论:都是 180 °。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移动∠ 2,使∠ 1、∠ 顶点和一边重合, 引导学生观察∠ 1,∠ 2的另一条边,观察到两角的另一条边成一条直线,验证学生的结论。 二、讲授新课 1、余角与补角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142 有关内容,并讲解余角与补角的定义。 注:讲解余角和补角时,必须向学生说明互余、互补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即∠ 1+ ∠ 2=90 °或∠ 1+ ∠ 2=180 °,同时强调∠ 是∠ 2的余角(或补角),那么∠ 也是∠ 1的余角(或补角)。 2、巩固反思 (1)填空: ① ° ′的余角是 ______,补角是 _______。 ②∠α(0 ° ∠α <90 °)的余角是 ______,∠β(0 ° β <180 °)的补角是 _______。 (2)已知一个角是它补角的3 倍,求这个角。 注:这两个例题讲解时,应通过师生互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思考后再讲解。 (3)课本 P143 练习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并由三个学生进行板书, 其余同学进行小组交流并进行小组评价。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3、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1)提出问题: 观察方格图,下图中∠ 与∠ 有什么关系?∠ 与∠ 2,∠ 与∠ 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小组交流观察的结果:∠ 1= ∠ 3,∠ 1+ ∠ 2=180 °,∠ 3+ ∠ 4=180 °。 教师活动:移动图中各角,对学生观察的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提出问题:∠ 2 与∠ 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得出∠ 2= ∠ 4。 (2)说明理由: 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出的结论,还应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并讲解课本例 1。 例 .如上图,∠ 与∠ 互补,∠ 与∠ 互补,如果∠ 1= ∠ 3,那么∠ 与∠ 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并写出说理过程,归纳性质。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分析中的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余角、补角的性质。 板书:等角的补角相等. 师生互动:类比补角的性质,得出余角的性质。 板书: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如右图,∠ EDC= ∠ CDF=90 °,∠ 1= ∠ 2。 (1)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哪些角互为补角? (2)∠ ADC 与∠ BDC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 ADF 与∠ BDE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并进行小组交流和自我评价。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完成练习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进行讲评。 2、认识方位角. 提出问题:课本 P143 例 如下图,货轮 O 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 A 在它南偏东 °的方向上,同时, 在它北偏东 °,南偏西 °,西北(即北偏西 °)方向上分别发现了客轮 B、货轮 C 和海岛 D .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客轮 B、货轮 C 和海岛 D 方向的射线。 注:讲解时应讲清楚方位角是以正北或正南方向的射线为一个角的始边,而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的射线是角的另一边.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画出问题中的每一条射线. 3、知识拓展 提出问题:、小宁从 A 地向东北方向走 米到 B 地,再从 B 地向西走 米到 C 地,这时她离 A 地多少米?在A 地的北偏西多少度?画出图形(用 25px 表示 10m),然后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精确到 1m、1 °) 学生活动: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评价。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画图和测量,并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学会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五、作业布置 课本 P145 习题 . 第8、9、12、13 题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教学目标: 1、利用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制作包装纸盒. 2、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和相应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3、通过包装纸盒的制作,使学生掌握制作长方体纸盒的一般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出相关的包装盒.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合作意识的认识,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 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制作包装纸盒. 难点: 如何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三、小结与作业 小结:制作立体图形――先转化为平面图形(平面展开图),再转化为立体图形(折叠)。 作业: (1)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正六棱柱形状(底面是 条边相等、6 个角都相等的六边形,6 个侧面都是长方形)的包装盒; (2)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圆柱形的包装纸盒。 七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介绍作者(可由学生介绍) 鲁迅姓周,原名周树人,他是浙江绍兴人,自1907年到1936年,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译文、日记、书信等共八百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四、正字音 确凿 z¨o 菜畦q¨ 蟋蟀 shua 竹筛shāi 渊博yuān b¨ 鼎沸 dǐngf¨i 绣像 xi ¨ 锡箔b¨ 脑髓nǎo suǐ 盔甲kuī jiǎ 蝉锐ch¨n tu¨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 倜傥t¨ tǎng 拗ǎo 五、快速阅读课文 六、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七、研讨赏析 (一)、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1、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八、教师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受 (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板书:学堂 二、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三、疑难解答 下面我们再一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欣赏语言 下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文章写得非常美,我们大家找一个值得你学习的句子,模仿它写一段话。 五、感悟总结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鲁迅》。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 草 园 —————— 三 味 书 屋 乐园 学堂 成长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3、情感目标: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教学难点: 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____(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老师简介《城南旧事》 四、正音 (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 正音正形后齐读)注音:衣襟 鸡毛掸子 玉簪花 骊歌 花圃 抽屉 雇车 咻咻 哭号 听写: 肿胀 狼狈 栅栏 包袱 廊檐 徘徊 五、跳读全文,感知课文 1、请用自己的语言 概括全文内容。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A花(结合学生的发言可让学生勾画提到花的语段,感知其线索作用)B毕业典礼 六、理清课文脉络 结合“毕业典礼这条线索,让学生按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毕业典礼后,把全文整理为三个部分。 七、品读研讨 (一)朗读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写了些什么?试归纳。 2爸爸为什么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父亲的病情沉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能从后文中找出一些与之相照应的句子吗? 提醒学生注意揣 摩下列语言的含义: A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 B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又转过脸去叮嘱我 3、作者在毕业典礼上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有哪几件? 我和父亲的故事: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二)、作者叙述这几件事,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有哪些?请推荐给大家。 (三)、爱的体验与表达: 1、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老师是从父亲逼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A殷切的希望 B严格的要求 C温暖的关怀 D热忱的鼓励 „„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训练语言表达)(父爱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四)、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 次的 磨练中渐渐长大,你能找出英子成长的足迹吗(板书;成长的足迹)?(结合课后练习二)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摘要板书。A六年后我的当上学生代表 B再也没有迟到 C能做许多事 D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有勇气、有智慧、有经验、懂事 (五)、跳跃阅读全文,你知道课题的含义及其作用吗?小组讨论并发言。 第二课时 一、朗读精美片断 生命如花,纵使多情而美丽,但有一天,它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但一个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另一个心灵继续散发为阵阵幽香,在爱的缅怀中得到永生,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让学生在钢琴曲《爱的纪念》中自由朗读精美片断。 二、品读语言 同学在学习和朗读之中,体会到了本文的语言风格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后,引导学生认识朴素真挚的语言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比较阅读 给学生朗读同是表现父爱的另一篇文章——《父亲的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著),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异同,再一次认识不同风格的父爱。 四、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1、故事要求:注意表现充满爱意的语言、表情、动作。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各小组分别讲述,并推荐代表发言。 五、作业设计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笔。参考题目: A成长是首歌 B阅读父亲 C父爱的光辉 D 我不想(渴望)长大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 “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殷切的希望 我和父亲的故事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严格的要求 父爱如山 成长的足迹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温暖的关怀 成长的启示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热忱的鼓励丑小鸭 安徒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四、清除阅读障碍 (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 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 链 迸 出 听写:沼泽地 嫉 妒 木 屐 飕 飕 讪 笑 释义:排 挤 来势汹汹 弥 漫 五、研讨赏析 1、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2、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理线索)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 ——(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 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 泽 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 农 家:(被追打) 花 园 里:(被赞美)(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3、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剖析:(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感悟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 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随笔。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丑小鸭 安徒生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4„„„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意义。 2、熟读成诵,背诵中要赋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因文悟情,如何面对困境以及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教学难点: 《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意义,蕴含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三、诵读 1、师范读,读出节奏来。 2、生练读。 3、生有感情读。 4、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 5、生齐读。 四、赏析 1、语言:通俗易懂,“劝说的口吻”,又富有哲理。(插入朗读) 2、这首诗中诗人对生活是什么态度? 强调“热爱、积极乐观” 3、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师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五、小结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当堂背诵) 六、作业 仿写诗《假如„„》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生读自写的诗《假如„„》。师多肯定。 二、诵读 三、赏析 1、哲理诗。“象征手法”。 2、讨论“路”以及象征。 3、“未选择”的理解。 4、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与困惑,那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创新和进取。 5、诗句提醒:“久久伫立”“荒草萋萋,„„显得更诱刃,更美丽” 四、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五、课外拓展 1、听配乐诗朗诵《致凯恩》、《海涛》 2、抄写汪国真的《生活》(生活、遗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六、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背诵两首诗歌。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诵读练习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2、自评,其他同学评读。 四、字词积累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六、小组讨论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七、感悟语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八、齐读全文,理解主旨 九、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十、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五岁)(十二三岁)(二十岁)(父)不使学 借物说理 后天教育 关键 成才黄河颂 光未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3、理解歌词大意。教学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教学难点: 《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 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三、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四、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3、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 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七、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八、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唱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1、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三、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四、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五、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1>、(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2>、(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3>、(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七、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复述基本情节 (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三、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四、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线 索:“我”的见闻感受。故事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 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 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2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语言美。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播放《国歌》的音乐,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 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三、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研读与赏析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思考: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以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3、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4、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5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6、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五、齐读课文,感受激情 六、感悟联想 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七、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八、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比喻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1、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三、配乐范读,学生朗读 1、(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四、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A、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C、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随笔,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板书设计: 9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热爱 怀想 眷恋 10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优生范读 自读体会 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研讨赏析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题。默写。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0 木兰诗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2、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邓稼ji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 鞠jū躬尽瘁cu 选聘pn 无垠y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悟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第二课时 一. 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课后练习部分解答 练习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11 邓稼先 杨振宁 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 鞠躬尽瘁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 死而后已 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记叙、议论)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抒情)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2、正音: 弥 锲 兀 沥 函 衙 赫 迥 窥 楷 四、整体感知课文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五、问题研讨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3.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朗读课文片段 三、问题研讨 1.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1)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3、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四.课外收集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五、教师小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六、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第二题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 为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 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 “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③(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 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五、体验反思,人物速写 1、体验反思: ①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②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③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2、人物速写: 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走近音乐,走近大师 1、走近音乐: 再次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畅谈感受,写下心灵随笔 2、走近大师: ①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②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贝多芬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也因为他是一位能勇敢与命运作斗争的人。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今天我们要学习贝多芬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精神。因为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会有许多挫折与不幸等着我们去面对,我们只有以贝多芬那样顽强的精神才能战胜他们。 2、拓展延伸: 1、听贝多芬名曲,提高艺术素养。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素养。 2、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教师精选篇章)。 3、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八、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何 为 献身音乐 追求自由 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热爱自然 严肃而善良 沉郁而坚强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能从人物的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 3、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2、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本文的组织材料和安排结构。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讲述故事《项链》,引出莫泊桑。(指点投影片,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三、话剧表演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周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一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请同学们欣赏几位同学准备的“文学沙龙招聘会” 刚才出场的几位大作家分别是谁? 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2、几位作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谁呀?为什么?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位作家吗?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屠格涅夫(18 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的。 2、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1)我们先来看主人——福楼拜(板书:福楼拜)“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明确:可见福楼拜朋友特别多,与他的交往都很密切。这也可以看出他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很高。 (2)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对人物进行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3)找一下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明确:肖像描写是“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语言描写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4)从对福楼拜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博学善辩。 (5)找有关福楼拜动作描写的语句。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最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6)福楼拜朋友这么多,可他是“分别送”、“单独和每个人讲”、“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这些短语说明什么呢? 可见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人。 (7)“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可见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关系怎么样?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呢?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和共同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个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8)找出作者对屠格涅夫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肖像描写的是“白的脸”。 语言描写是“用一种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那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还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动作描写是“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9)谁能用短语概括一下屠格涅夫的思想性格特征呢? 博学多识。老年持重。 (10)刚才我看到大家把关于都德、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都在书上勾画出来了,通过这些描写你们看这是两位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征的大作家呢? 都德活泼开朗,而且很幽默。 左拉不太爱说话,沉默寡言,但是坚毅聪慧。 五、教师总结 这都不是一眼就能直接看出来的,因此作者的这种肖像描写已不是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了,并把自己对左拉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纯客观的自然描写就只能是“肥胖的脸,近视眼”,而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点对我们同学作文也很有启发。另外,为什么我们在读完课文之后就能说出四位作家不同的性格特征呢?因为作者莫泊桑抓住了四位作家的不同特点,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进行了描写,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六、知识的拓展 我们做一个小练习:四位作家的思想性格特征我们现在都已经掌握了,假设此时我们班四位同学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这时门铃响了,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莫泊桑,请你抓住这四位同学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来想像一下此时这四位同学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七、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肖像 语言 行动 性 格 福 楼 拜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 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 德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 拉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回答。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三、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四、朗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合上书,看投影再朗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 3、比赛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五、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六、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1、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2、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七、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1、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2、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八、说话训练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九、教师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十、作业设计 抄写生字词。 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 ———————一 刮目相待(劝学、就学、议论、结友)社 戏 鲁迅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重点: 1、叙事有详有略。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2、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不惮d¨n 潺潺ch¨n 凫水f¨ 撺掇cuān duo 踱du¨ 颇pō 怠慢d¨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 dāo 磕kē 楫j¨ 归省xǐng行辈h¨ng 舀水yǎo 蕴藻y¨n zǎo 伊yī 篙gāo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 (2)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明确 A: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 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 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 明确 B: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乐土)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戏后余波)(3)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指出详略。(设疑引入: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吃的是什么豆?看的是什么戏?真的那么好吗?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写社戏的?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听教师朗读,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一层 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第二层 插叙,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三层 写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第二部分: 第一层 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 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 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四层 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蚕豆吃。 第三部分:写六一公公送来蚕豆。 (4)引导 学生分析本篇详略叙事的恰当。本篇怎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 六、作业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辨析词义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批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词句。 2、讨论:课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写看社戏?演的什么戏?戏真的特别好吗? 明确:第17至21自然段,描写看社戏。演的是什么戏,课文中也没说。戏本身也并不好。“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另设问:看戏本身也写得不多、不详,那么作者写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难以忘怀呢?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提问: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课文中说“但在我是乐土”,为什么? 分析: A、“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B、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C、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D、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E、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2)讨论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确: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4、指定学生朗读第22、23自然段,引导学生并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 有 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 有 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有 味:豆麦的清香; 有 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 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续密。 第三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质疑:在平桥村的小朋友中,双喜是一个突出描写的人物,从课文有关双喜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讨论并归纳: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善解人意。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先生不翻跟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啊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啊发娘知道是要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考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让学生明白偷豆请客算不得偷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质疑:从课文有关六一公公言行描写中分析一下,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讨论并归纳: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塌坏了庄稼。——表现了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好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3)当我说很好时“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因为得到城里读过书的“我‘的赞扬。六一公公十分感激自豪——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好客、热诚、厚道的老人。 三、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四: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五:小结 本文描写一段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作者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老少少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的能力。在加上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六: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板书设计 16 社 戏 鲁迅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乐土 2、乡间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打包票 赵庄看戏 夏夜行船:拔、点、磕、架、散出、朦胧、踊跃、听到 船头看戏:骂、吁气、打呵欠 归航偷豆:大白鱼、喝采、“偷我们的罢” 戏后余波 六一公公送豆 “我”的怀念之情 双喜:聪明能干,有指挥才能,是孩子头 人物形象 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热情 六一公公:善良、朴实,珍惜劳动成果又大方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三、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二)品读,重点突破。 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1、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①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②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④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2、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3、仿写(可让同学按此句式仿写,并让他们互猜自己所写的事物) 4、感受后请写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四、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静)安静的腰鼓 ↓ (动)火爆的腰鼓 ↓ (静)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写实 ↓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联想和想象 ↓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写意竹 影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讲述有关作者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3、[资料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自幼爱好美术,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回答有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五、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六、拓展欣赏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七、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八、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教师小结: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九、作业设计 1. 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随笔,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抄写生字词。观舞记 冰 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3、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积累古今诗文中有关描写歌舞的精彩语句。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写法,用语言表现某种艺术。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激发热情 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让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进入兴奋状态。抓住这一契机,提问: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干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作者是谁,观谁的舞蹈。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后,谈初读的体会。 四、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为什么喜欢并大声朗读。同学们可能会喜欢如下语段: 13段。因为这一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16段。因为这一段从衣饰方面写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为这一组排比句,它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18段。这一段也是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的。 讨论分析后,要求学生能用一个精辟的词语来进行概括。明确:飞动的“美”。 五、小组交流,互问互答 学生对还不理解的问题在4人小组上进行合作交流。 六、集体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把小组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探究。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计: ——2-5段连用4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17段,冰心奶奶说卡拉玛“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忘怀了自己还能理解,忘记了观众怎么行呢?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七、知识迁移,课堂延伸 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声响的话,那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是心灵之舞。只有心灵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请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这样的舞蹈吗?学生可能会答:有。如杨丽萍的《孔雀舞》、黄豆豆的《丰收》等。 为什么说他们的舞蹈是心灵之舞吗?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还让人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让人感受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感受到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后,欣赏一段舞蹈,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写完后,展示,交流。 八、结束语 同学们不仅说的好,写的也很优美。40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九、作业 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9 观舞记 冰 心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概念 (一)方程的变形法则 法则1:方程两边都 或 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x=4左右两边都减去7,得到新方程:-3x+3=4-7。 在方程6x=-2x-6左右两边都加上4x,得到新方程:8x=-6。 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1)将方程x-5=7移项得:x=7+5 即 x=12 (2)将方程4x=3x-4移项得:4x-3x=-4即 x=-4 法则2:方程两边都除以或 同一个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 (1)将方程-5x=2两边都除以-5得:x=- (2)将方程x=两边都乘以得: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 (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个整数;如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不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未知数的次数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x=4、6x=-2x-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2-3x+1=0、2x+y=l-3y、=5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0(其中a、b为常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其中a、b为常数,且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去分母”指去掉方程两边各项系数的分母;去分母时,要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后,注意添括号。去分母时,不要忘记不等式两边的每一项都乘以最小公倍数(即公分母)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纯数学上的应用:(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应用;(2)方程解的概念的应用;(3)代数中的应用;(4)公式变形等。 2.实际生活上的应用:(1)调配问题;(2)行程问题;(3)工程问题;(4)利息问题;(5)面积问题等。 3.探索性应用:这类问题与上面的几类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时是一种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你给出结论并解答。 二、练习 1.下列各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 +1=3x—4 (2) = (3)—x=o (4) 一2x=0 (5)3x一y=l十2y ((1)、(2)、(3)都是一元一次方程,(4)、(5)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下列方程。 (1)(x一3)=2一(x一3) (2) [(x一3)-]=1-x 注意认真审题,方程的结构特点。选用简便方法。 第(1)小题,可以先去括号,也可以先去分母,还可以把x一3看成一个整体,解关于x一3的方程。 方法—:去括号,得 x—=2—x+ 移项,得 x+x=2++ 合并同类项,得 x=5 方法二:去分母,得 x一3=4一x+3 (强调等号右边的“2”也要乘以2,而且不要弄错符号) 移项,得 x+x=4+3十3 合并同类项,得 2x=10 系数化为1,得 x=5 方法三:移项 (x一3)+(x一3)=2 即 x一3= ∴ x=5 第(2)小题有双重括号,一般情况是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但本题结构特殊,应先去中括号简便,注意去中括号时,要把小括号看作一个整体,中括号里先看成2项。 解:去中括号,得(x一3)一×=1一x 即 x一3一=1一x 移项,得 x+x=1+3+ 合并同类项,得x= 系数化为1,得 x= 也可以让学生先去小括号,让他们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3.解方程。 (l) —=l+ (2)—x=+l 解:(1)去分母,得 3x一(5x十11)=6+2(2x一4) 去括号,得 31—5x—11=6+4x一8 移项,得 3x一5x—4x=6—8十1l 合并同类项,得 一6x=9 系数化为l,得 x=一 点拨:去分母时注意事项,右边的“1”别忘了乘以6,分数线有两层含义,去掉分数线时,要添上括号。 (2)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母化为整数。 原方程化为 一x=x十l 去分母,得 2(10—5x)一4x=90x+6 去括号,得 20一l0x一4x=90x+6 移项,得 一l0x一4x一90x=6—20 合并同类项,得 一104x=一14 系数化为1,得 x= 点拨:“将分母化为整数”与“去分母”的区别。本题去分母之前,也可以先将方程右边的约分后再去分母。 4.解方程。 (1)|5x一2|=3 (2)||=1 分析:(1)把5x一2看作一个数a,那么方程可看作|a|=3,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得a=3或a=一3 (2)把看作一个数,或把||化成|| 解:(1)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原方程化为: 5x一2=3 或5x一2=一3 解方程 5x一2=3 得 x=l 解方程 5x一2=一3 得 x=- 所以原方程解为:x=1或x=- (2)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原方程可化为 =1或 =-1 解方程=1 得x=一1 解方程=-1 得x=2 所以原方程的解为x=一1或x=2 5.已知,|a一3|+(b十1)2 =o,代数式的值比b一a十m多1,求m的值。 解:因为|a一3|≥0 (b+1)2≥0 又|a一3|+(b十1)2 =0 ∴|a一3|=0 且(b+1)2 =0 ∴ a-3=0 b十l=0 即a=3 b= -1 把a=3,b=一1分别代人代数式,b-a+m 得= ×(一1)一3+m=一3+m 根据题意,得 一(-3十m)=l 去括号 得 +3一m=1 即 一+-m=l ∴ -十l=1 ∴ -=0 ∴ m=0 6.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4x一2m=3x+1的解是x=2x一 3m的2倍。 解:关于;的方程4x一2m=3x+1,得x=2m+1 解关于x的方程 x=2x一3m 得x=3m ∵根据题意,得 2m+l=2×3m 解之,得 m= 7.为了准备小勇6年后上大学的学费5000元,他的父母现在就参加了教育储蓄,下面有两种储蓄方式。 (1)直接存一个6年期,年利率是2.88%; (2)先存一个3年期的,3年后将本利和自动转存一个3年期。3年期的年利率是2.7%。 你认为哪种储蓄方式开始存人的本金比较少? 分析:要解决“哪种储蓄方式开始存入的本金较少”,只要分别求出这两种储蓄方式开始存人多少元,然后再比较。 设开始存入x元。. 如果按照第一种储蓄方式,那么列方程: x×(1十2.88%×6)=5000 解得 x≈4263(元) 如果按照第二种蓄储方式,可鼓励学生自己填上表,适当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对有困难的学生复习:本利和=本金十利息 利息:本金X利率X期数 等量关系是:第二个3午后本利和=5000 所以列方程 1.081x·(1十2.7%×3)=5000 解得 x≈4279 这就是说,大约4280元,3年期满后将本利和再存一个3年期,6年后本利和达到5000元。 因此第一种储蓄方式<即直接存一个6年期)开始存人的本金少。 8.解答下列各问题: (1)据《北京日报》2000年5月16日报道: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300立方米,仅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世界人均占有量的,问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多少立方米? (2)北京市一年漏掉的水相当于新建一个自来水厂,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6×l05个水龙头,2×l05个抽水马桶漏水,如果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能漏掉a立方米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漏掉 b立方米水,那么一个月造成的水流失量至少有多少立方米?(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3)水源透支令人担忧,节约用水迫在眉睫,针对居民用水浪费现象,北京市将制定居民用水标准,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超标部分加价收费,假设不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1.3元,超标部分每立方米水费2.9元,某住楼房的三口之家某月用水12立方米,交水费 22元,请你通过列方程求出北京市规定三口之家楼房每月标准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 10.爸爸为小明存了一个3年期的教育储蓄(3年期的年利率为2.7%),3年后能取5405元,他开始存入了多少元? 11.一收割机收割一块麦田,上午收了麦田的25%,下午收割了剩下麦田的20%,结果还剩6公顷麦田未收割,这块麦田一共有多少公顷? 12.儿子今年13岁,父亲今年40岁,父亲的年龄可能是儿子年龄的4倍吗?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都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一般形式为:ax+by=c(a、b、c为常数,且a、b均不为0)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理解;“元”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例如:方程7y-3x=4、-3a+3=4-7b、2m+3n=0、1-s+t=2s等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而6x2=-2y-6、4x+8y=-6z、=n等都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如:、、、等都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而、、等都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注意:(1)只要两个方程一共含有两个未知数,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够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即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 注意:写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要用“联立”符号“”把方程中两个未知数的值连接起来写。 二元方程解的写法的标准形式是:,(其中a、b为常数)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解法 (1)代入消元法(代入法) 定义:通过“代人”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这种解法叫做代人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步骤:①选取一个方程,将它写成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记作方程③。 ②把③代人另一个方程,得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人③,求出另一个未知数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加减法) 定义: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解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步骤:①把两个方程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乘以适当的倍数,使得这两个未知数的绝对值相同。 ②把未知数的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得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组中系数叫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注意:正确选用两种基本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若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一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为1,适宜用“代入法”。 (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两方程中若有一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可直接加减消元;若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等,则应选一个或两个方程变形,使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然后再直接用加减法求解;若方程组比较复杂,应先化简整理。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纯数学上的应用:(1)二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应用;(2)方程解的概念的应用;(3)代数中的应用;(4)公式变形等。 2.实际生活上的应用:(1)调配问题;(2)行程问题;(3)工程问题;(4)利息问题;(5)面积问题等。 3.探索性应用:这类问题与上面的几类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时是一种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你给出结论并解答。 注意事项: (1)在实际问题中,常会遇到有多个未知量的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一样,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之一,要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很多,但它的基本思想都是通过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最常见的消元方法有代人法和加减法。一个方程组用什么方程来逐步消元,转化应根据它的特点灵活选定。 (3)通过列方程组来解某些实际问题,应注意检验和正确作答,检验不仅要检查求得的解是否适合方程组的每一个方程,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所得的解答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二、练习 1.求二元一次方程3x+y=10的正整数解。 分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是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y=10-3x,给定x一个值,求出y的一个对应值,就可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而此题是对未知数x、y作了限制必须是正整数,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x可能是1、2、3、4…但是当x=4时,y= 10-3×4=-2,y却不是正整数,因此x只能取正整数的一部分,即x= 1,x=2,x=3。 2.已知 x=1 2xn-m=5 y=2 是方程组 mx-ny=5的解,求m和n的值。 分析:因为,x=1,y=2是方程组的解。 根据方程组解的定义和x=1,y=2既满足方程①又满足方程②于是有: 2n-2m=5 ③ m+2n=3 ④ 解这个方程组即可。 3.A、B两地相距1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月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车3小时可追上乙车;相向而行,两车1.5小时相遇,求甲、乙两车的速度。 分析:这里有两个未知数:甲、乙两车的速度;有两个相等关系: (1)同向而行:甲3小时的行程=乙3小时行程十150千米 (2)相向而行:甲1.5小时行程+乙1.5小时行程=150千米 解设甲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乙车的速度为y千米/时。 根据题意,得 3x=3y+150 1.5x+1.5y=150 解这个方程组即可。 4.一个三位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13,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2,如果把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对调,那么所得新数比原来的三位数大99,求这个三位数。 分析:怎样设未知数?直接设可以吗? 这里有三个未知数——个位上的数字,百位上的数字及十位上数字,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该怎样设未知数? 由“十位上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2”,可设原三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为x,则十位上数字为x+2,另设百位上数字为y.如何表示原三位数和新三位数? 100y+10(x+2)+x,l00x+l0(x+2)+y 2个等量关系是什么? (1)百位上数字十十位上数字十个位上数字=13 (2)新三位数一原三位数=99 根据题意,得 x+(x+2)+y=13 [100x+10(x+2)+y]-[100y+10(x+2)+x]=99 解这个方程组即可。 5.某旅行团从甲地到乙地游览。甲、乙两地相距100公里,团中的一部分人乘车先行,余下的人步行,先坐车的人到途中某处下车步行,汽车返回接先步行的那部分人,已知步行时速是8公里,汽车时速是40公里,问要使大家在下午4:00同时到达乙地,必须在什么时候出发? 分析:这个问题实质上求的是如果按题设的行走方式,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时? 本题比较复杂,引导学生用线段图帮助分析。 X公里 A D y公里 B C 甲 上车点 下车点 乙 (1)汽车从A→B→D所需的时间与先步行的一部分人从A到D所需的时间相等。 (2)汽车从B→D→C所需的时间与后步行的一部分人从B到C所需要的时间相等。 因此可设先坐车的一部人下车地点距甲地x公里,这一部分人下车地点距另一部分人的上车地点相距y公里,如图所示。 由以上两个等量关系,得: = = 解方程组即可得到方程组的解。 例2:方程组 ax+by=62的解应为 x=8 mx-20y=-224 y=10 但是由于看错了系数m,而得到的解为,求a+b+m的值; 第8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基本概念 (一)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1.不等式的定义:用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常见不等号:>、<、≥、≤、≠。 注:“>”、“<”不仅表示左右两边不等关系,还明确表示左右两边的大小;“≤”、“≥”也表示不等,前者表示“不大于”(小于或等于),后者表示“不小于”(大于或等于),“≠”表示左右两边不相等 例如:方程7y-3x>4、-3a+3≤4-7a、2m+3n≠0等都是不等式。 而-2y-6、4x+8y=-6z等都不是不等式。 2.不等式解的定义: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例如:不等式120<5x中x=25,26,27,…等都是120<5x的解,而x=24,23,22,21则都不是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 (1)定义: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2)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没有等号画空心圆圈,有等号画实心圆点。“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 4.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基本性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即:如果a>b,那么a+c>b+c,a-c>b-c; 如果a<b,那么a+c<b+c,a-c<b-c.不等式的基本性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即:如果a<b,c>0,那么ac<bc,a/c<b/c 不等式的基本性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 即:如果a>b,c<0,那么ac<bc,a/c<b/c (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如:方程7-3x>4、6x≤-2x-6、3x≠-2x+150都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而这些方程5x2-3x+1≥0、2x+y<l-3y、≠5就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1)不等式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去分母”指去掉不等式两边各项系数的分母;去分母时,要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后,注意添括号。去分母时,不要忘记不等式两边的每一项都乘以最小公倍数(即公分母)。 不等式的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完全可以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照搬过来。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不同的是,这里的“几个”可以两个,也可以三个,或更多个。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规律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般步骤: (1)分别解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 (2)把每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3)找出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4)再结合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规律,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1.纯数学上的应用:(1)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的应用;(2)不等式解集的概念的应用;(3)代数中的应用; 2.实际生活上的应用:(1)调配问题;(2)行程问题;(3)工程问题;(4)利息问题;(5)决策问题等。 3.探索性应用:这类问题与上面的几类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时是一种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你给出结论并解答。 二、练习 (一)选择题: 1、若a>b则()2、D A、a-2 B、2a<2b C、D、a+5>b+52、不等式x>-3的解集是()3、A A、x>-6 B、x> C、x< D、x<-6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4、A A、x<0的解集是x<0 B、的解集是x< C、3x<-5的解集是x> D、的解集是x≥04、若代数式3x+4的值不大于0,则x的取值范围是()6、B { 2x>5 -x≥-4 A、B、C、D、5、不等组的整数解是()7、C A、-4 B、2、3、4 C、3、4 D、46、如果不等式(a-1)x>(a-1)的解集是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9、C A、a≤1 B、a>1 C、a<1 D、a<0 (二)填空题: 1、用不等表示:x的3倍大于511、3x>5。 2、不等式2x-1>0的解集是 12、x>1/2; 不等式-2x<10的解集是 x>-5。 3、x-1<2的正整数解是13、1,2。 4、在-2(x+2)<2的两边都除以 14、-2 时,x+1>-1的依据是 不等性质3。 5、由x 15、a<0。 (三)解答题 1、解不等式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5x-1>8x+3.1、解: 5x-1>8x+3.5x-8x>1+3 -3x>4 x<-4/32、已知y=5-3x 试求:当x取何值时,y>o。 2、解:y>0,即 5-3x>0 -3x>-5 x<5/33、解不等式 3、解:2(x-1)-3(x+4)>-12 2x-2-3x-12>-12 -x>2 x<-2 { 4、5x+4<3(x+1) 4、解:不等式① 5x+4<3x+3 2x<-1 x< 不等式② 5x+5≥x-2 4x≥-7 x≥ {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数轴略) 5、x+2>0 x-3>0 x-6≤0 解:不等式① x>-2 不等式② x>3 不等式③ x≤6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 (五)应用题 1、如果关于的不等式正整数解为1,2,3,正整数应取怎样的值? 2、某旅游团有48人到某宾馆住宿,若全安排住宾馆的底层,每间住4人,房间不够;每间住5人,有一个房间没有住满5人.问该宾馆底层有客房多少间? 2、设该宾馆有x间宿舍;则x取10或11.第九章 多边形 一、基本概念 (一)三角形有关概念 1.三角形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专用符号:“△” A(顶点) 2.三角形的顶点、边 B C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如图中的AB、BC、AC是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两边的公共点叫三角形的顶点。(如点A等)三角形顶点只能用大写字 母表示,整个三角形表示为△ABC。 3.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 (1)内角: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如∠BAC等。每个三角形有三个内角,(2)外角: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 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下图中∠ACD是∠ABC的一个外角,A 它与内角∠ACB相邻。 外角 例如右图中∠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它与内角∠ACB相邻。 B C D 与△ABC的内角∠ACB相邻的外角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三角形共有几个外角? 4.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 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锐角三角形:所有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不等边三角形:三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5.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记住这重要的三线) 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连线叫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和这个内角顶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垂足与顶点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 注意: (1)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怎样? [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2)一个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的交点与三角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三条中线(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三角形内部] (3)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钝角三角形呢? [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另外两条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三条高的交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形内,两条高在形外,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形外。] (4)以上三线都是线段。 (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其外角的和 1.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A 如图: D是△ABC边BC上一点,则有∠ADC=∠DAB+∠ABD; ∠ADC>∠DAB,∠ADC>∠ABD B D C 问:∠ADB=∠()+∠() 2.三角形外角的和。 三角形的外角与和它相邻内角有什么关系?(互补) (1)三角形外角和的定义:与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相邻的外角分别有两个,这两个外角是对顶角,从与每个内角相等的两个外角中分别取一个相加,得到的和称为三角形的外角和。 (2)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即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任何两边的差|<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和 以上定理主要用语判断给出一定长度的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和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这就是说三角形的三条边固定,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就不具有这个性质。 (四)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1.多边形及其相关概念 定义:由n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记为n边形,又称多边形。 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有2n个外角。 如果多边形的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则称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等。 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对角线,可以引(n-3)条,这(n-3)条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从n边形的所有顶点引对角线的总条数为:条。 2.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3.多边形的外角和。 (1)多边形的外角和定义:从与每个内角相邻的两个外角中分别取一个相加,得到的和称为多边形的外角和。 (2)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多边形的边数无关。 (五)用正多边形拼地板 1.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地板:能拼成既不留空隙,又不重叠的平面图形的关键是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相加恰好等于360°。 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能够拼出完整地面是 这就是说,当(360°÷)为正整数时 即为正整数时,用这样的正n边形就可以铺满地面。 设正多边形的个数为n,每个内角为α,则要铺满地面,它们满足下列关系:αn=360° 2.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 铺垫满地面的标志:满足围绕一点的这几个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和等于360° 设正多边形甲的个数为n,每个内角为α,正多边形乙的个数为m,每个内角为β,则它们满足下列关系:αn+βm=360° 二、练习 1.下列各组中的数分别表示三条线段的长度,试判断以这些线段为边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3,5,2 (2)a,b,a+b (a>0,b>0) (3)3,4,5 (4)m+1,2m,m+l(m>0) (5)a+1,2,a+5(a>0) 2.如图(1),∠BAC=90°,∠1=∠2,AM⊥BC,AD⊥BE,那么∠2=∠3=∠4,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3.如图(2),DC平分△ABC的外角,与 BA的延长线于D,那么∠BAC>∠B,为什么? 4.在下列四组线段中,可以组成三角形的是() ①1,2,3 ②4,5,6③1,,④15,72,90 A.1组 B.2组 C 3组 D.4组 5.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多有一个钝角 ②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2个锐角 ③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直角 ④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ABC中,三边长为6、7、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2 B.1 C.6 D.无法确定 7.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5和7,则该三角形周长为() A.17 B.19 C17或19 D.无法确定 8.△ABC的三边a、b、c都是正整数,且满足0≤a≤b≤c,如果b=4,问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个? 9.如图(1)依图填空: (1)在△ABC中,BC边上的高是 () (2)在△AEC中,AE边上的高是 () (3)在△FEC中,EC边上的高是 () (4)AB=CD=2cm,AE=3cm,则△AEC的面积S=(),CE=() 分析:在非标准位置的三角形中,运用定义识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S△AEC=×AE×CD=CE×AB可求得CE。 10.如图(2),在△ABC中,D是BC上一点,∠1=∠2,∠3=∠4,∠BAC=63°,求∠DAC的数。 分析:∠DAC是△DAC的内角,可先求出∠4或∠3,∠4既是△ADC的内角,又是△ABD的外角,所以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性质,可建立∠4和∠2(或∠1)的关系式,进而可求出∠DAC。 11.如图(3),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0,那么∠BDC=90°+ ∠A,你会说明这个结论正确? 分析:因为∠BDC是△BDC的内角,所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BDC=180°-∠l-∠2 12.已知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外角与其它各内角和为600°,求边数及相应的外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已知内角和可求边数,由于内角和中的一个内角换成了一个外角,所以设辅助未知数x,根据其外角小于 180°,列方程。 第十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一、基本概念 (一)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1.轴对称图形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这样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常见的基本轴对称图形:线段、直线、角、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菱形、圆等。 注意: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所具有的特性,不是“两个”图形的位置。 2.轴对称(即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注意:轴对称是两个图形的空间位置,不是“一个”图形的特性。 3.轴对称 (或关于某条直线成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1)轴对称图形(或关于某条直线成对称的两个图形)沿对称轴对折后的两部分完全重合,所以它的对应线段(对折后重合的线段)相等,对应角(对折后重合的角)相等。 (2)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 (3)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的连线。 4.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如图(1),如果沿着虚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会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如图(2),如果沿着虚线折叠,右边的图形会与左边的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虚线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5.如何画图形的对称轴? (1)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任意找一对对称点,连接这对对称点,画出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就是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画成轴对称两个图形的对称轴: 任意找一对对称点,连接这对对称点,画出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条垂直平分线就是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6.画轴对称图形 有一个图形、一条直线,那么如何画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呢? (1)基本思想:如果图形是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时,那么画出图形的各点的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对称点。然后连结对称点,就可以画出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 (2)基本画法规律:“作垂线”,“顺延长”,“取相等”,最后连接对称点。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相关概念和性质 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垂直并且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称为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中垂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这是点到点的距离,即两点间的距离) (注意结合对称性来理解这个性质)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 1.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设计轴对称图案 5个步骤一起来画。 (1)在正方形纸片上画出四条对称轴。 (2)在其中一个三角形中,如图,画出图形形状的基本线条。(注意:不同的线条最终会得到不同的图案,你可以自己设计线条,而不必和书上一样。) (3)按照其中一条斜的对称轴画出(2)中图形的对称图形。 (4)按照另一条斜的对称轴画出(3)中图形的对称图形。 (5)按照水平(或垂直)对称画出(4)中图形的对称图形,即得到图(3)中的图。 二、练习 一、填空与选择: 1.轴对称图形是指_________,其对称轴是___________.2.轴对称所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3.在照镜子时,小明发现其上衣右上部有一个口袋,则小明上衣上的口袋应在_________.4.等腰三角形_______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________.5.角和线段均是轴对称图形,其中角有_____条对称轴,其对称轴是_____.6.在△ABC中,AB=AC,∠A=50°,则∠B=_______.7.在∠AOB中,OP是其角平分线,且PE⊥OA于E,PF⊥OB于F,则PE与PF的关系是_________.8.如图,DE是线段BC垂直平分线上两点,连DB、DC、EB、EC,则∠DBC 与∠DCB的关系是________,∠DBE与∠DCE的关系是_________.9.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10.下列图案中,是轴对称,且对称轴有且只有两条的是() 11.如图,L1、L2、L3表示三条公路相互交叉,现要建一个货物 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的地方有几处() A.1 B.2 C.3 D.4 二、解答题 12.如图,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在M、N处参加植树劳动,现在要在道路AB、AC的交叉处设一个茶水供应站,使点P到AB、AC的距离相等,且P到M处,P到N处的距离也相等,一个同学说:“只要作出角的平分线,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它们的交点处设茶水供应站就可以.”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如果对,请画出P点位置,如果不对,请说明理由.(10分) 13.请用笔尖在一张对折的纸上扎出一个你喜欢的图案,将纸打开,贴在下面空白处,观察你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请说出来.(10分) 14.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图的另一半.(10分) 15.在健美操训练房的墙壁上有一面大镜,小明、小颖、珍珍三人正在训练,从镜中看,小明在小颖的右后方,而珍珍在小颖的左前方,小明、小颖、珍珍上衣上的代码依次可见为Q、M,你能说出他们实际所站的方位吗?并请说出他们上衣上的数字或字母各是多少?(10分) 答案: 1.略 2.略 3.左上部 4.是,底边上的高线所在直线 5.1,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6.65° 7.相等 8.相等,相等 9.B 10.C 11.D 12.对 13.略 14略 15.珍珍在小颖的右前方,小明在小颖的左后方,9,M,F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四篇:七年级下语文全册教案
第五篇: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全册知识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