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装饰基础教学理念与方法探议
装饰基础教学理念与方法探议
摘 要: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装饰基础课是向专业设计过渡型的课程。在了解时代特征,对现代设计教学经验进行比较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教师课程设计时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并更新观念使装饰基础教学能够更好地与未来的专业设计需求衔接,以使设计基础课真正起到为未来设计奠基的作用。
关键词:装饰基础教学;方法;创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16-02
生活化的设计与艺术化的生活不断交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审美和品味的把握也在悄然变化。鉴于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作用无疑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装饰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反思,建立新的理念与方法,为从整体上确保教学质量,使装饰基础教学能够更好地与未来的设计需求衔接,以真正成为将来专业设计中良好的基础平台。
一、学生应本着审美的态度走进装饰艺术世界
视觉艺术教育有几个比较公认的特点:教育有标准、有教学指导程序、有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内容是艺术技巧、审美经验、文化修养三方面构成的。这一阶段着重于美感的启发。在装饰基础教学中,打破以往直接从概念定义入手的教学流程。从学生兴奋点出发,以一系列的作品赏析与交流开始引入课程,其目的在于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兴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能止步于书本范畴,不难发现,审美能力的缺失,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设计水平的发挥。如果前期缺乏一定的审美修养。即便有再多的艺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整体审美素质而言也是杯水车薪。教学实践成果中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自身综合艺术素养较高的同学,创作题材更广泛,表现能力也较强。能铸就其设计品的成功。毋庸讳言,教师要有目的地在学生鉴赏能力与认知上给予充分引导,也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强调装饰设计与文化之联结性。对各种文化的考察是我们认识、感受和理解装饰艺术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艺术家们卓越创造的艺术作品,显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多样性装饰风格,各国民间艺术的沃土更是开出奇异多彩的艺术之花。这些都是最美最宝贵的的装饰艺术遗产。将动态的方式加上静态的语言来展现,让同学们通过画面或视频与古老的艺术进行对话,从概括的形式语言到多元化创作,从二维到三维的丰富视觉表现,鼓励学生们寻索装饰设计的途径。其次,提出与课程相联的一系列关键词作为课后的知识点查询。如成都非物质遗产节,中外装饰艺术家等,这些内容都可作为课程的外延知识加以补充。列举课程相关书籍、博客与网站地址。在调研探索中,鼓励同学对世间一切美好的形态和色彩有向往有情感;获得灵感的基础是信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通过本阶段学习,让学生们能敏锐地把握和获取装饰的元素,具备较强的鉴赏能力,进而发掘灵感,即先要理解“文化”,从我们的传统艺术中寻找自己创作的营养。
二、创意与技艺是设计的主流问题,在装饰基础教学方面也承载着不同的价值
装饰设计与绘画不同,它是一门同时兼功能性,工艺性和形式美于一身的艺术形式。由于装饰的样式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才能制作到它所要装饰的物品上,因此,还要考虑技艺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提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与独创性,具有以崭新视角去诠释作品的能力,即创意能力。另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还要兼顾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需要经常检验一下课程的知识点与知识链是否与其特殊的需求相吻合?我们不能照搬传统课中片面强调一对一的“写生变化”。这方面花费过多时力,一定程度阻碍了创意思维的发挥,同时也容易使学生陷入单纯唯美的追求当中,尤其在实际运用中,当装饰图案与立体形态结合表现,或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适应等方面会显现不足之处。“装饰”作为艺术设计而言,则更注重装饰行为和结果。以秩序化、规律化、理想化为要求,同时追求材料、结构、功能特性的美。强调综合考虑融于作品中的艺术性与表现形式是要对接的,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统一与协调才能组成完整的视觉形象作品,展现一定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因而,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善于发现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运用不同工具、不同表现方法、不同造型语言去描绘对象。另外,在训练过程中,要了解不同工具的特点,还应研究对它们的不同的使用方法能给我们带来的多种可能性。比如材料与肌理的差异会使装饰语言变幻万千。当我们应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表现方法时表现的可能性会更加宽阔,使每件作品都能被赋予独到的思想与形态。如此看来,创意与技艺的联姻能为装饰艺术更为生动多彩。
三、实践性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设计课程中,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训练和启发
这是专业艺术与设计艺术教育的原则。装饰基础课程的重点为解决在装饰中的形态、色彩、材质的塑造与构成能力。针对平面的装饰图形和立体形态,都需要学生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去把握,从而较快熟悉不同的材料、工具,培养基本技能,拓宽二维、三维形态的艺术表现能力。其中,两种层面的设计使学生均有训练:一是比较自由的设计,思维的方式与角度可以更多样,其表现的手段更加宽泛,注重的是对装饰设计方法材料等的探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掘,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另一类是结合具体命题要求,在“约束”中创作,带有更强的实践性。
艺术设计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教育差异化大,全世界的艺术院校的方式都有共同点,但实践的原则是大家都必须遵循的,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课程作业要求方面有系统的阶段性安排,基本上是每天有一个具体的小练习,相连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课程系统。通过几项专题装饰设计练习能使学生渐渐掌握如何通过创意、采集、变形、着色等手段准确传达主题的方法,提倡学生的自我实验和创造性体验,使教学活动的开展始终保持着新鲜感、趣味性和探索性的状态。从装饰画面构想到作品实现,教师要将学生实际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课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装饰基础理论、掌握造型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学生从确定方案、制定计划,寻找材料,制作加工一系列完整的程序。希望达到《考工记》所提出材有美,工有巧的境界。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鼓励和辅导,通过课题实践让学生自觉地对这个时代的设计元素、设计工具、设计方法进行了解与掌握,以适应现代设计的种种需求。为提升设计水准,结合装饰图案的巧思及适时信息导入大众日常生活中。
鉴于此课程在学生的整个专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几方面的授课准备,预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装饰画设计有一个较深入的认知和实际设计水平的提高。
结语:科技与信息的发展,人们感知的视角得更广泛的延伸,审美有了更深层的要求。应当如何完成装饰语言的艺术创作,装饰艺术教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针对这个方向进行探讨并付出努力,期望古老又新鲜的装饰艺术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高等院校非中文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受众多,受益面大。要上好这门课,使之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全方位的教学理念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全方位的教学理念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的经典名著,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知识。其文体亦多种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以及各类应用文体。课程的功能也呈现出多面性。因此,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体而言,可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化”课,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却是毫无疑义的。尤其是在教材中所编选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经典之作。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备文化的理念,把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文学的理念
文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感染读者,起到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做人的品位、启迪人生的真理的作用,同时也能愉悦读者的心灵。由此,任课教师在讲文学课时,要有“文学”的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一般知识(如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等)的讲解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鉴和欣赏,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美的境界,让学生去体验美、欣赏美、享受美。同时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之情的体悟,形成一种健全的理性的人生情怀,使文学更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3语文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不同于中学语文,但它毕竟是中学语文的进一步延伸,它同样担负着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只不过要强调的是,“大学语文绝非中小学语文的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1]如在说方面,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要做到表达得有感情、有技巧、有说服力,富有文学色彩和逻辑性。在写方面,不仅仅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而且还要会写常见的应用文、学科论文、毕业论文等。总之,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即能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上发挥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切忌一味地把大学语文上成“文化”课和文学欣赏课,同样要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下功夫,发挥出“语文”课应有的功能。
4适用的理念
这里的“适用”理念,主要是针对大学语文课中的应用文的教学而言的。在大学语文教材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这些应用文对非中文专业类学生而言,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相当多的学生把应用文的写作视为“小儿科”,似乎不值一提。但实际上,不会写或不能规范写作应用文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恰好这方面正是学生毕业后从业的缺陷之处。为了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任课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有“适用”的理念,突出其应用性,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5学术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大学语文课更要注重学术性。不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都需要具备学术的眼光,时刻关注本学科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思考、新信息、新领域,要适时地向学生传授,与学生交流。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该学科中的“热点”问题、“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具有实践和创新的理念。要注重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把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多动脑、多动眼、多动手,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结合,达到开掘智慧、升华思想、健全人格、增长才干的目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创新性。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特点,“培养学生有更强的现代信息吸收欲望和处事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实现多元发展,成为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创造型的综合性人才”。[2]
以上所列教学理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并非集中体现在每一堂课或某几堂课的教学中,也并非集中体现在课程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适时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生搬硬套,固守某一模式,而是要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以至恰到好处。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教学功能多样,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根据本门课程的实际,笔者以为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编选有大量的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左传》、《史记》、《诗经》、《楚辞》等,[3]甚至还包括现代文中的鲁迅杂文。这些作品较为深奥,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宜采用讲授法,把经典作品讲深、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不仅能理解其含义,更要从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2赏析法
赏析法主要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一些优秀的中外诗歌、散文、电影、戏剧的教学。这些作品文学性、艺术性都很强,其感情强烈,语言优美,抒情味浓。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精力不必放在字、词、句和篇章结构的讲解上,而应以情助讲,从评鉴、欣赏的角度,体味作品的情感和美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在心灵中得到文学美、艺术美的享受。
3阅读法
阅读法是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关长篇小说(节选)、一般的记叙文、论说文及说明文的教学。这些作品容易理解,教师不必一一列讲,只需提出阅读要求,以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理解作品,完成作业即可。这种方法的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裨益。
4练习法
这种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用于各类应用文的教学。在已有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应用文的写作都被列为重要的内容。从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到各种公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甚至包括演讲与口才等,可谓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作一一讲解,难度较大,况且这些应用文的内容并不深奥难懂,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能理解、掌握其内容和方法,以至运用。因此,教师可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行练习。教师通过评阅学生习作,掌握学生学生情况,对带普遍性的一些问题进行集中评讲,让学生自行修改、纠正。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学中用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学语文虽然不是专业基础课,但它所及文体多样,内容宽泛,涉及中外古今名家名作,其中仍然有很多带有争论性的学术问题值得探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讨论课,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由此开掘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
6电教法
电教法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具备了很好的硬件条件。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电教法就十分重要和必要。通过采用电教法,能使大学语文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清晰、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大学语文课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也有较长的历史,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应该臻于成熟。但仍有不少任课教师对上好这门课存有畏难情绪,甚至不愿意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究其原因,固然与这门课程内容的博杂、教学难度大以及学校、师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有关。但同时,也与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使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关。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任课教师树立起新的、全面的符合课程实际的教学理念,并采用先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必将呈现出勃勃生机,绽放出多姿多彩的美丽花朵。
参考文献
[1]蒋述卓.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7.[2]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62-65.[3]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三篇: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方法
学号:7012411016 姓名:杨强强 班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111班摘 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高等计算机教育也在正在蓬勃发展,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在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使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设计,构建真切的近期目标,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事务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笔者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及其开放与控制的特色。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计算机 教育 教学方法 任务 计算机基础 教学设计 开放 控制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教师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本人认为不妥。其弊有四点:
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
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
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四、培养信息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信息)。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有的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如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
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的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高职教育围绕培养良好素质、合格技能的一线劳动者而展开的教学,具有面向应用、按需组织课程的特色。《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设置教学目标定位时,不仅要服务于专业教学的推进,更要服务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日常生活及办公事务处理的个人能力。笔者就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效地设计与控制教学进程,以及教学任务中的设计与实施的一些想法进行阐述,以供参考与指正。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学生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让学生真实地参加事务处理的资料收集、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管理与评价的全过程。通过课堂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自主学习、自觉思考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效地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计算机课程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及更新性。这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理论的同时熟练操作技术,更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高职学生普遍素质,以任务明确目标、以过程督促学习的实际建构型学习相当有效。
2、设计思路。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传递经验的方式,一切知识来自于经验。任务是一种方法、一种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思维与决策。
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用性指向,让学生明确“掌握什
么技术”和“为什么要掌握这个技术”,觉得“有用”才能“用心”。
选取情景任务时,仿真实的事务处理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生活中曾遇到的困难”或“职场中将遇到的窘境”。将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摆脱单纯的跟随或重复操作项目练习,成为有环境的、有意义的、有实现目标的实践活动。
3、任务设置。
通常,一次计算机课程2课时教学完成的任务,可以将一个教学要点与多个强化复习要点集合在一起,促进技术的熟练掌握与深入使用。
如:
情景——学生会某联谊会
任务——邀请函制作
目标——掌握邮件合并技术(教学要点),熟练文档管理、素材处理、表格管理等(复习要点)
要求——制作原始请帖与邀请人通讯录,并为每个通讯录成员制作一张邀请函。
4、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注意一些细节:
1)角色转换与适度引导
教师以需求者角色,提供目标、描述任务;以引导者角色,组织讨论、分析评价;以指导者角色,释疑解难、精讲启发。从目标描述、资料分析开始,逐步适度地引导学生按照各自的想法“殊途同归”的完成任务。从站在前面的领着大家一起学的宣导者,转化为走到下面分层次、有重点的各个指点的引导者。摈弃越俎代庖,引导要点到为止,留有充分空间,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自觉思考、自主学习,或独立、或合作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要有多向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也是任务的参与者,学生也是任务的指导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主动性。
2)开放与控制
多元化的开放型社会中,教学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充分的开放性,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教师也应该具备全面的掌控能力,将教程控制在合理、有序的范畴内。内容的开放与控制:知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兴趣所向,适当地增添实用性强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起点与发展目标,适当地增加横向强化或纵向深入的内容。让学生有范围、有目标地参与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使教学呈现阶梯状地逐级递进和扇状地发散扩展,即让所有人旁类触通地解决同类问题,又让有心人更进一步。
素材的开放与控制:任务的完成无需预定模式和统一结果,应用的素材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多种途径进行自行收集、分析与整理的素材,也要充分的准备和提供相关的素材控制任务的实施更具操作性。
方法的开放与控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主独立学习、分组协同合作、教师指导等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内学习和课外练习、有效控制学和练的最佳效果。
评价的开放与控制:实施过程与结果评价,在互评与自评的畅所欲言、互相指正的开放性环境中完成。对学生在训练或实践过程中的进度与状态,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予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易于矫正和提高;对学生在分析及评价中的讨论,教师要去粗取精、概括总结,使之上升到抽象的认识层次,再转移到具体的情景之中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应用迁移。教师通过设置合理任务,教会学生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帮助学生获得迅速前进的能力。教学在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取得各自所需的进步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任务的设计是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思考与筹划过程,任务的实施是一个周全、紧密控制与兴趣、经验引导的过程,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不断努力,以期完善与发展。
第四篇:现代诗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现代诗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南江县大河中学 2010-9-14 16:1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自文字发明之前便已产生,历经数千年,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这些作品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提供了一定线索,作者的爱国情怀亦使后人纷纷效仿。诗歌发展到今天,也同样为我们展示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诗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诗歌除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外,还在潜移默化、转变学生的思想以及对青少年进行关注教育、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文本教学的特殊作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何搞好诗歌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考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教学功能和学科教学特点、课程性质等认识及个人背景知识基础上的。这些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枯燥无味,很难吸收消化的。因此,诗歌的教学理念首先应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文字欣赏和审美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其次还要体现文学的价值观、人文教育观和现代人才观。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把握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理念,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诗歌的美育作用,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本课题的探讨目的和意义正在于此,即如何把握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当前高中语文课本中,诗歌主要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板块,本文就从现代诗歌入手来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理念及方
法。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的体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时至今日,诗歌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古代诗词有相当大的差别,尤其是新诗与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语言环境很近,学生了解起来容易得多。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和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又有所差别。以往的新诗教学理念往往是建立在对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学科教学特点、课程性质等的认识及个人背景知识基础之上的,新的教学理念首先是表现在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其次是体现文学的价值
观、人文教育观和现代人才观。
新诗具有韵律自由、形式自由、内涵开放、追求美感、随意自然、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特点。跟古代诗歌教学一样,抓住新诗的特点进行教学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诵读
古诗要读,新诗也要读。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从诵读中使学生“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诵读这首词的时候语气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不断地在变化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谁主沉浮?”[①] 在词的上阙诵读中注意语调节奏,突出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绿红辉映的景致,能够使听者脑海中浮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浪遏飞舟?”[②] 在这个地方的朗读感情极为重要,读出诗中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同学少年”的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才能读懂诗中那种豪情壮志。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古诗要读,新诗也要读。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从诵读中使学生“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诵读这首词的时候语气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变化而不断地在变化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谁主沉浮?”[①] 在词的上阙诵读中注意语调节奏,突出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绿红辉映的景致,能够使听者脑海中浮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浪遏飞舟?”[②] 在这个地方的朗读感情极为重要,读出诗中的气势,才能表现出“同学少年”的以天下为己任、改造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才能读懂诗中那种豪情壮志。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指导学生诵读的方法有多种,听录音、听范读、齐读、分散读、自由读、请朗读好的同学示范读……可根据条件和学生水平自由灵活地选择其中的一种。当然,仅仅是靠课本中所选取的那几篇新诗来提高对新诗的诵读体会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外诵读一些现当代名家经典诗作,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作品,指导学生课外诵读的时候也要针对学生的喜好去介绍,可以进行开小灶的个别指导,不然赶着鸭子上架,“逼”学生都去诵读某一个诗人的作品只能使学生对新诗,对教师反感。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对新诗从量上便有了积累,相信学习新诗不会再成为难题了。
(2)理解
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新诗,同样要使学生明白这首诗的内容。新诗不比古诗那样难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它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和特定的价值。对于新诗产生与发展的脉络、风格与流派、重要的作者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创作方法、鉴赏规律等都是有必要讲解的,这样会使学生对于课外遇到的新诗也可以自行学习。对于一些字词的讲解可以省去,毕竟新诗的用词绝大多数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如果也像古诗那样讲解一些字词的意思难免会使
学生厌恶。
诗是诗人个性化创作的结晶,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流露。不一定每篇诗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或者是政治因素有关联,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歌时没有必要把每一篇诗歌都跟社会背景和政治因素联系在一起,那样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作者的本意。诗歌是具有跳跃性、象征性等特点的,不同的人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社会阅历的不同、学识多少的不同而对同一首诗歌有不同的见解,高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最活跃的年代,对一首诗歌的理解有偏差是正常的,但即使有偏差,也应该善意地去指出,才能使该学生在以后学识不断增加、社会阅历丰富之后真正领悟该诗的含义,所谓感悟是具有瞬间性的。在指导学生理解新诗时用开放性的思维和态度,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触诗的纯与美。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就是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物,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比如“月”、“大雁”等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诗歌意象,因为古诗发展时间长,人们对各种诗歌意象进行了总结,学生们在平时的文言知识积累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诗歌意象,因此,对古诗的意象进行简略的评述即可。在新诗中也同样有着大量的意象,但因新诗的发展时间较短,对于一些诗歌意象代表着一些新事物,新诗派别中的朦胧诗、抽象诗等更是创造了大量的新的意象,人们对于新诗中的意象所指都不是很明了。比如《我爱这土地》,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整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如果单纯地从这首诗去看,是很难想出小鸟这个意象究竟是代表的什么。根据相关材料可以得知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的诗,诗人把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只热爱土地的小鸟表现出来。如果不发挥想象,是难以把这个意象表达得如此精妙的。因此,理解了诗歌中的意象也就算是把这首诗歌读懂了。
结论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体裁,在文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学生学好诗歌,既是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又是熏陶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途径。在当前高中语文课本中,诗歌所占的篇幅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文化的进步发展,诗歌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也应随时代而前进。
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诗歌的引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可以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那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首先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抗日战争了解不够具体、全面,感情不容易投入,在上课开始时,我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面对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的烧杀抢掠、对我国领土的肆意践踏,眼含热泪、怀着诚挚的感情,对祖**亲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恋歌——《我爱这土地》!”通过这段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人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进人丁全民族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学习进入了状态,而对于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也便容易得多。
二、加强朗读训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霏”意思就是诗歌借助于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句子,构建具有审美的意象,表现诗人强烈而凝炼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气势、韵味和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诵要求。
三、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形象思维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他们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的“改造”,投上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得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诗人自身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如“请同学们团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同学们描述出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现代诗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当然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和人生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自己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故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如问:请把你喜欢的诗句向同学大声朗读出来,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请找出你认为写得较好的诗句或词语,并简要说明原因。经过我的多次实践,这种情况下学生皆能有所发现并不时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对词句的理解,往往具体而深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我们有时可以在找准整首诗歌的关键之后,再找一个小的,贴近学生生活、情感的切入点,作为进入一首诗的楔子。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独特的个性化解读,甚至要引导学生有独特阅读体验。新课标指出“文学作品得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诗歌尤其如此。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并不是要处处都落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和情感体验,要防止将诗歌庸俗化处理的倾向。
五、品味语言,获得感悟
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也不同于普通的散文化的语言,而表现出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的特点。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人们常提及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好在形象,生动:把春风吹拂、草绿花开、一派生机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绿”字中含蓄着诗人对春天来到的欣喜之情。所以我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就能获得独有的感悟。上课时,我们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中抽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学生把抽后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六、抓住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感情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在诗中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这些具体事物也就是意象。抓住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这都是一些客观事物,但入得诗来,注入了作家的感情,则为诗中的意象了,这些意象则象征着特定内容: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被战乱、贫困、苦难所袭的国土和人民,“悲愤的河流”象征着苦难民族、人民的历史等。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我们就体味到了诗人的深沉的爱国之情。也看到了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形象。
七、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第五篇:幼儿园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方法
2013年幼儿园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方法
一、教学理念
21世纪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们聪明、好动、调皮、好探索,不喜欢受老师、成人的束缚。巫山地处重庆边陲,经济较落后,外出务工人员众多,导致我县留守儿童也较多。留守儿童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容易孤僻,常有不友好、超正常行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园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理念势在必行。我们通过参加幼儿国培计划、与各区县园校研讨交流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情况,创新教学理念。以 “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尊重、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加强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努力营造宽松、和谐、信任的人际环境。按照教学大纲,小红花幼儿园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制定特色教研课题,明确班级学期目标并认真实施到位,严格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关爱、教育、发展”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突出科学启蒙,寓教于乐,加强礼仪、礼貌方面的引导,适时开展一系列文娱活动,在互动、游戏、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健康的人格形成,为其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教学经验与方法
1、以人为本,尊重儿童个性与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认识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
二、独具个性特点的人。尊重儿童的独立个性,尊重幼儿的独特兴趣,尽可能的满足每一个儿童在情感上、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需要。
2、正确看待儿童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理解、耐心引导孩子的日常性错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幼儿获得正确的认知,得到真正的发展。
3、根据实际,制定班级特色教学计划。让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教学计划。协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支持和服务教师的个性教学。
4、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教工作能力水平。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我园加强幼教师资培训,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定期开展教学业务调研,组织教师外出进修,邀请公安、消防、卫生系统专业人员进行讲座,更新知识和观念,帮助教师们转换观念、提高技能。
5、开展兴趣教学,培养良好习惯。我们针对幼儿喜欢简单重复的特点,尽量从生活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具体真实的生活情景,改编、创编了一些简单、重复而有趣味的儿歌,并在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使语言同时成为幼儿的学习工具,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卫生、生活、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1)品德培养:为了激发幼儿的爱心,利用《好娃娃》
这首儿歌让幼儿学会关心长辈。“爷爷奶奶年纪大,头发白花花,嘴里缺了牙,我给爷爷搬凳坐,我给奶奶倒杯茶,爷爷奶奶齐声把我夸!”孩子们根据儿歌的内容创编动作,很快就记住了儿歌内容,灌输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2)生活习惯培养。利用儿歌《摇呀摇》帮助幼儿。“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小花被,盖盖好,两只小手放放好;闭眼睛,轻轻拍,娃娃不少也不闹。”儿歌以拟人化的口吻,明确了幼儿自己睡觉时该做什么。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卫生习惯培养。卫生习惯主要包括:洗手、保持五官的清洁、正确使用手帕、保持身体清洁。利用儿歌《洗手歌》来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饭前便后卷袖子,洗小手,自来水,细细流。左手搓,右手搓,细菌无处躲。手心搓,手背搓,看看谁的小手最干净。”为幼儿每次洗手的时候,哼着《洗手歌》,按照儿歌的内容步骤洗手,久而久之,幼儿养成了勤洗手良好的卫生习惯。
(4)学习习惯培养。我们注意对幼儿学习习惯的指导,不断地将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学好样》这首儿歌就引导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唱歌要学百灵鸟,迎着春风多美妙。”幼儿在重复念儿歌的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如何走、如何坐、如何唱,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坚实基础。
6、启动爱心教育 开展各项活动。我们从情感入手,启
动 “爱心”的教育活动,结合“教师节”、“儿童节”、“元旦节”广泛开展各位文娱主题活动,幼儿亲身参与活动,组织、准备、承担角色,激发了幼儿关爱、互助的情感,幼儿的自制力、自信心等得到培养和锻练,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7、优化硬件,树立整体环境观。除了创建平等、宽松的心理氛围以外,努力创建安全、和谐、开放的的整体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其它电教手段,为幼儿提供更为立体、全面的信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8、加强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家长和教师的密切配合,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的因素。通过每日电话追踪,每周板报,不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幼儿教育科学方式,强化安全、疾病预防等的科普,不断培养、巩固、发展家园共育机制。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