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代诗僧
皎然 唐代诗僧。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作品一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作品二
其实还有一部诗:
春生若溪水,雨后漫流通。
芳竹行无尽,春源去不穷。
野庐迷极浦,斜日起微风。
数处乘流望,依稀侣剡中。茶道大师皎然(约公元713—804)作品:《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顾渚行寄裴方舟》、《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饮茶歌送郑容》等。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顾渚行寄裴方舟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鴃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远近,阴岭长兮阳崖浅。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诗中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俗人尚酒,而识茶香的皎然似乎独得品茶三昧。饮茶歌送郑容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袪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
一、中国茶道始祖究竟是谁?
一提起中国茶业之祖,肯定大家都会说是陆羽,他一人也被称为是茶神、茶圣、茶仙、茶祖,一连串光环!
但我们认为茶业、茶学与茶文化、茶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学科方向,中国茶业、茶学之祖肯定应该是陆羽,然而中国茶文化、茶道之祖应该另有一名奇人,他与陆羽可以说是不相伯仲,甚或是更伟大更漂逸的无名英雄,他就是以前 只称为诗僧、茶僧的大诗人,一代高僧佛学大师——皎然。
二、揭开皎然的神秘面纱
皎然,公元(720-804)年,湖州人,俗姓谢,字清昼,是中国山水诗创世人谢灵运的后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诗僧、茶僧。在《全唐诗》编其诗为815-821共7卷,他为后人留下了470首诗篇,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有深厚造诣,堪称一代宗师。
与皎然命运息息相关的有一个年轻人叫陆羽,此人在公元757-758年,约25-26岁时遇见了皎然,以后他们结成了生死相依的忘年交。——“缁素忘年之交”40多年,他们的友情达到了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谕的超然境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在皎然的指导、帮助,鼓励、安排、资助、筹划下,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的千秋伟业——《茶经》。皎然对陆羽及中国茶道的贡献分以下10个方面:
(一)让**中的陆羽找到了家
陆羽生于公元733年,3岁被遗弃在竟陵(湖北天门)。是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西湖边拾到将其抱回寺里养育。11岁陆羽逃出寺院去戏班作了优伶,14-15岁被河南府尹李齐物看中,推荐去火门山的邹子夫处学习读书,20岁偶遇竟陵刺史的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崔与陆羽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前的754-755年,有人说陆羽已开始写《茶经》,我们认为不现实。因为那时候陆羽还是一个22-24岁的小青年,对茶业、茶学都没有很深厚广泛的研究与积累,特别是安史之乱,处于流浪动荡状态,也没有这样的环境写书。
罗家庆先生考证认为:“有人认为陆羽在龙盖寺就懂得了煮茶,这不对。而是智积禅师罚他服劳役,砌墙头,清厕所,没有让他煮茶。即使随后到了李齐物、崔国辅两位剌史身边,由于衙门有专人司茶,他也不会接触茶饮„„。”
我们认为陆羽在龙盖寺、李、崔处接触茶饮的机会应该是有的,但就以此要写千古《茶经》未免不够。
陆羽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是在公元757-759年,即24-25岁拜见了皎然大师后的发生的。陆羽与皎然结成“缁素忘年之交”时,当时皎然大师已四十多岁,乃杼山妙喜寺主持,有这样的权力、条件让陆羽安下心来潜心研究,陆羽也结束了动荡不安的生活有了人生的着落。
(二)陆羽《茶经》受到皎然的指导、启发
皎然年长陆羽13-14岁,大一轮,两人“缁素结交”时皎然已到过庐山、泰山、崂山、嵩山、长沙、衡阳、饶州、洪州以及苏南各地、剡溪、天台等处,他交友广泛,阅历丰富,对不少大庙的僧侣饮茶已颇有心得,佛院饮茶早已成习。有些寺院设有专门的“茶堂”,用作僧侣们潜心论佛,招待施主,有些寺院专门派有“茶头”及“施茶僧”,用以烧水煮茶布施茶水,„„因此皎然足迹许多大庙后对佛门茶理修炼很深。从他的许多茶诗中可以得知他有非常丰富的茶叶知识。„„
昨夜西峰两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陆羽在妙喜寺寄宿了三、四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常诗论、探讨,陆羽写成了《茶经》三卷。但在皎然看来,陆羽闭门写书,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观点,他还不客气地提出了批评(谁能对茶圣提出批评?只有皎然大师),他在《饮茶歌郑容》一诗中指出“„„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他爱之深所以评之切,他让陆羽深入茶山研究茶叶载培、管理、采摘、煎制等茶事,以补充、修改《茶经》。
(三)皎然为陆羽写《茶经》提供了物质条件
皎然不但悉心指导陆羽,解决了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还给陆羽提供安静写作环境,同时还为陆羽解决了写作《茶经》所需要的实验场地、设备、仪器等等。因为以皎然为住持的妙喜寺在长兴顾渚山置有茶园(后为贡茶基地),这个顾渚茶园是陆羽《茶经》最好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有《顾渚行寄裴方舟》诗为证:“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大家知道即使现在条件下你要搞一个茶场涉及载培、施肥、管理、采摘等一连串事情,也不容易,何况是古代一个条件优良的实验茶场,„„这一切皎然大师都为陆羽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几年后皎然为使陆羽有一个更加安静、方便的写作环境,又在苕溪之滨为他建好了“苕溪草堂”,到处寻找外出考察的陆羽让他回来安心居住写作„„
由此可知,皎然上人是陆羽茶学研究的物质提供者。
(四)皎然是茶文化的宏扬者。
皎然上人不但懂茶事更对茶文化情有独衷。在当时的时代,没有电视、报纸,没有相声、小品、小说,文化传播的最好形式是诗歌。他不但以诗歌的形式在世界首次提出了“茶道”,“什么是茶道”,他还写下了更多广为流传的茶诗,在同时代他是茶诗最多的高人。
如果说陆羽更多的是一个科学家,他是从茶科学、茶经验、茶业产业角度来著作《茶经》,那么皎然上人则更多地是从文学诗歌,从茶文化的角度研究,并且又以他高深的佛门禅悟亲自体验开启了“佛茶之风”或“佛禅一味”,从而拉开了整个中国茶道甚至是世界茶道之先河!他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不但是大唐茶道更是中国茶道、世界茶道的开山之作!
因此,我们以为陆羽更像钱学森、袁隆平;皎然更像鲁迅、郭沫若。且不说其对陆羽的帮助、指导、交流、切磋,他自己也是茶文化领域的开山鼻祖!
皎然不但是茶事、茶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更是“以茶代酒”、茶饮料的积极宣传者,在前期批评陆羽《茶经》不是的同时,与陆羽一起又是茶饮、《茶经》、茶文化的推广旗手。他不但为陆羽开展茶学、茶业研究提供环境场地、设备、经费,而且还经常有意组织“苕溪茶会”,带领诗茶爱好者去剡溪举办“沃州茶会”、“剡溪诗茶论坛”,策划、组织、包装、宣传了茶文化思想,并以论坛、会议、活动、诗歌等形式进行了确有影响力的传播。某种意义上公元773年由陆羽设计,颜真卿书法题名,皎然策划赋诗的“三葵亭”就是著名的陆羽品牌的事件营销之一!自陆羽《茶经》及皎然的《饮茶歌》后,唐代茶诗大盛,茶道与诗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合唱,迎来了亘古以来未有的大唐茶文化的高峰!
(五)皎然是陆羽的长辈、导师、笃友、兄弟
陆羽尽管孤儿出身,但一辈子在人生转折的过程中却常有贵人相助。皎然无疑是陆羽事业人生转折过程中的贵人,也是陆羽的长辈、老师,又是陆羽后半生40多年的生相知死相随,交往时间最长、学术探讨最多,关系情义最深的兄长与良师益友,本来陆羽晚年从广州到苏州定居了很多年,他也曾经准备终老苏州。可是皎然上人的圆寂给了陆羽巨大的打击,他毅然决定离开江南水乡苏州而重返湖州以追随皎然„„当陆羽走完了漫长而坎坷的人生之路后,他的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妙喜寺附近,苕溪之滨,以伴随他生前最好的哥们兄弟——笃友皎然上人。
也许讲茶文化、茶道还会有人讲到卢仝的贡献。没错,卢仝后来的七碗茶歌——《茶歌》的影响不亚于皎然的“三饮”之歌,甚或是大有千年传唱不衰后来居上之势。所谓大唐茶业三件大事: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即对茶征税),更有“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殊不知卢仝生活于(公元795-835年),在卢仝出生时皎然大师早已出版了《茶决》推出了《饮茶歌》中国茶道(皎然比卢仝年长75岁),如果不论卢仝诗的社会性,在茶道内容及形式上,卢仝并没有超越皎然大师多少,卢仝对茶道的理解绝对受皎然三碗茶的参照与启发(这儿不是贬低卢仝),更确切说“七饮茶歌”就是“三饮茶歌”的继承与发展,七碗茶是三碗茶的仿效与细化(原创是皎然上人的)。
(六)皎然精通茶理、茶业、茶叶生产
皎然不但是茶文化高手,他对茶叶生产、加工、饮茶及茶叶经营都非常了解,究竟其妙寺有实打的茶园,此茶园除了供应本寺院茶僧茶礼之用外,可能还有一部份用以创业,是“寺院经济”的一大部分(那时候以许多方丈、住持俨然象一位大地主)。现以《顾渚行寄裴方舟》一诗为证: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注:有史述为证,皎然与著名茶人、文学家陆龟蒙在长兴顾清都置有茶园,本来就是一大茶场主。)
由上述可知,皎然在此里面对茶叶生产的环境、管理、气候、采摘、品质、煎饮、销售、市场都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其对茶理,采摘、气候、时间、营销研究之深几乎是唐茶诗无出其右者。诗歌在唐代不但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记载、传播文化的主要形式。如果皎然不是对茶叶生产、采摘、市场十分了解,是写不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容又有神韵的茶诗的。
唐朝后期两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茶人皮日休与陆龟蒙,他们比陆、皎后生几十年,也在湖州、长兴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对皎然、陆羽十分了解,总结了自周至唐的茶史、茶事,写成了著名的《茶中杂咏》,也总结了自茶叶生产到采制加工、茶具、茶舍„„一系列知识与经验,形成了著名的“皮陆唱和”。而其中皮日休认为陆羽茶经很多地方参考了杜育的《荈赋》。而陆龟蒙在顾渚山下置有茶园,还亲自进行茶叶生产实践,自己亲自经营,且看过皎然《茶决》认为也是三卷本,唐朝有很多诗人还看到过此《茶决》,陆羽《茶经》的许多茶事、茶理引自《茶决》。陆龟蒙参考《茶决》、《茶经》还撰写了《品第书》即陆龟蒙的《茶书》,可惜后来也失传。
此外,皎然上人的《茶决》不但陆龟蒙看到过,唐代很多典籍还引用过《茶决》。比如《百丈清规》、《禅林清规》、《五灯会元》等更有明代著名茶史专家陈师《茶考》指出:陆龟蒙作《品茶》一书,继《茶经》、《茶决》之后。„„《茶经》陆季疵撰,即陆羽也。羽字鸿浙,季疵或其别字也。《茶决》今不传。及览事类赋,多引《茶决》。此书间有之,未广也。陈师,钱塘(杭州)人,明嘉靖间会试副榜,官至永昌知府。有专家考证《茶考》一出,有关的茶事史书“开始有条不紊的鱼贯而出了”。
由此可知,皎然上人作为有茶叶产业的老板又佛道儒多修的伟才,对茶叶生产、加工、煎制、营销都是全过程了如指掌,他不但是鲁迅、郭沫若、巴金一样的“茶文化大家”,也是象钱学森、袁隆平一样的茶科学家。只不过由于《茶决》的失传,皎然给人以茶道专家的面目出现而已,如果《茶决》还在,或如果谁能把《茶决》考证、挖掘出来,可以断言《茶决》、《茶经》亦为中国茶业开天辟地的两篇开山这作!
(七)皎然摘取了“中华茶道”皇冠上的明珠
要了解皎然上人对中华茶道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对茶道的各种流派及皎然与陆羽茶道的区别进行比较。(七-1)、何谓茶之道
茶道,茶道,即茶之道或饮茶之道,亦是指饮茶品茶艺术与境界的总和。可以说,关于什么是茶道,国内,国外几百种主张,几百个流派。这儿引用日前茶文化发展最有代表性的茶文化专家丁以寿先生在《中华茶道概念诠释》中的观点,他认为顾谓茶道,就是通过饮茶养生、修心、求道、证道。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
1、饮茶之道:即关于饮茶的方式、方法、技艺、属技术层次。
2、饮茶修道:是借助饮茶活动以修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本源、真理等。
3、饮茶即道:就是修道后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结果,人生最高境界,社会与宇宙的根本真理,它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我们在此把它改成为饮茶本道,因为前两者都是围绕“茶汤”与“人心”两者展开的,是我心即宇心而展开去„„,但在这儿我们要跳出茶汤,跳出我心,把“茶汤”“我心”融入到国家民族、事业、世界、宇宙、和平、和谐、环境„„等一切重大主题中,从茶汤中悟到社会与宇宙的真谛,饮茶即道亦为饮茶本道。
从中国茶道的构成环节而言,它又是“环境+礼仪+茶艺+修行”四大元素组成,而前三步亦是依次向上类进的过程。
„„当然还有形式说,理念说、方法说、意境说、礼仪说、修身说、途经说„„,此外还可以按茶叶品种来分成绿茶茶道、红茶茶道、黄茶茶道、黑茶茶道、白茶茶道、花茶茶道;可以按茶道历史划分为煎茶茶道、点茶茶道、泡茶茶道;按活动主体分为文士茶、宗教茶道、宫廷茶道等。尽管茶道方法很多,但可以说丁以寿先生的观点是非常系统又有代表性的、全面地、正确地找到了中国茶道的元素与程序及境界。(七-2)陆羽茶道与皎然茶道的区别
1、陆羽茶道——茶艺派茶道
从《茶经》的影响及陆羽的历史作用看,陆羽无疑是古今茶业第一人。
陆羽《茶经》奠定了中国茶学的基础,具有百代开创之功,他不但对茶叶的来源,种植、加工、茶之水、茶之具、茶之饮等技术层面上都有开创性的研究,即艺之道技之道方面他是独创性地开创者,也是饮之道方面的集大成者。
此外,陆羽在饮茶修道方面也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他提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把饮茶活动人格化、道格化、精神化,使们们在饮茶过程中能对自己的人格升华有更具体的心灵体验,„„并且他自己还树立“精行俭德”的榜样,不余遗力宣传陆氏“以茶为饮法”,„„即大大推动了中国茶文化也推动了中国茶业的发展。综合而言,陆羽属于茶艺派或茶技派茶道,陆羽肯定是不提茶道的中国茶道创世人。
2、皎然茶道——修道派或精神派茶道
皎然上人在技之道、饮之道方面也是顶尖高手,可以说与陆羽不相上下(只何惜《茶决》失传,仅存茶诗,又由于身为佛门其对后人的影响力皎然不及陆羽。)但从现存的能反映皎然茶道的茶诗看,由于两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知识结构与努力方向,皎然上人在“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方面表现得更加杰出,是他首次把“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本道”完整地、系统地通过茶诗阐述出来,而且向全世界第一次公开打出了“茶道”的概念与定义,在世界茶道史更具创世之功。由此我们认为中国茶道皇冠上的第一颗明珠应属皎然上人(如果说是中华茶学、中国茶业自然而然应该是非陆羽莫属),是皎然真正开启了中华茶道之先河,是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谈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特别是其佛道方面的造诣使其饮茶修道饮茶本道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要知道日本从最澄和尚公元805年从中国引入茶种及茶文化,后来用了近800年时间去感悟顿悟才形成了日本相对成熟的茶道。因此,凭此一点他是“茶道之祖”、“茶道之父”当之无愧。
3、皎陆不分,双子星座
陆羽皎然他们都是“俭德高洁”高风亮节的伟人,陆羽、皎然四十多年的友情可以说是千古绝有。在孟郊的《东野文集》中有陆羽晚年对皎然友情的追忆诗:
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
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
十载别离成永决,归来黄叶蔽师坟。
陆羽这首悼念他导师,战友、笃友的诗写得情深意切,可以说字字情深,字字千斤。
当笔者前些时候去湖州妙喜寺拜谒两位圣人遗迹时,看到在陆羽墓地隔壁皎然大师的荒坟(找了许多次才找到),对两位大师肃然起敬的同时,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沉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皎然上人连墓园也没有,坟顶也居然变成了一条荒草小路,„„这哪里象是影响几十代人,诸多国家的中国茶道,世界茶道创世人的安息之地?
此此可知,皎陆不分,皎陆难分,生相知,死相随,陆羽《茶经》有皎然的汗水,智慧,皎然茶道同样会有陆羽的智慧,见解。
陆羽、皎然都是中国茶道的创世之祖!
三、中国茶道之父——对中国茶道的创世之功
1、他是茶文学的开创者,在茶诗方面也首开千古佳作之先河。
2、他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
3、他是最早进行实验茶场、实验室茶叶科学研究的倡导者、执行者、管理者。
4、他是“以茶代酒”,以茶为饮之风的积极推广者。
5、他是茶叶精神功能及价值开发的探路者。
6、他是茶圣陆羽的指导老师、兄长、笃友、物质保证者,是陆羽事业上合作交流的学术伙伴,也是陆羽科学探索的赞助者、策划者、组织者、批评者、宣传者,他是陆羽《茶经》系统工程的主要组织者、策划者、管理者。
7、他是最早“品茗会”、“斗茶赛”、“诗茶会”的倡导者、组织者、策划者,“顾渚茶赛”“剡溪诗茶会”就是经典案例。
8、他是茶文化、茶道理念的集大成者、倡导者,也是“佛茶之风”、“佛禅茶道”的探路者。
一句话,他是中国茶道的创世者,开山之始祖,茶道之父,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代宗师!
皎然多才多艺,他不但对佛学、道学、茶事、茶理、茶道都有深刻研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几百首的名篇佳作,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大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佛门高僧,他不为名不为利,他既不是那些不关心世事只管修炼的佛门僧侣,也不是那些自命不凡的改革家,又不是那些自我标榜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他视名利为粪土,亦文亦僧、亦佛亦儒亦道、亦诗亦茶、亦隐亦游„„亦师亦友、亦父亦子、亦兄亦弟„„。像恩格斯支持马克思,并一起与马克思探讨共产主义一样,他无私地帮助了茶圣陆羽完成了世界茶叶史上的第一经典巨作——《茶经》,同时也潇洒地书写了自己美丽独特的人生:这是“一个影子后面”的伟人!!
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用现代话我们可以归结为:皎然为茶道茶文化始祖、之父,陆羽为茶业、茶学之祖、之神;仅从茶道上看,我们也可以说皎然是茶道之父、始祖,陆羽则是茶道之神。
四、参考文献
1、《全唐诗》(清)彭定求、杨中讷等,中华出版局,1960。
2、《唐才子传》(元)辛文房,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
3、《唐诗之路„„行迹考》,竺岳兵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4、《中国茶经》陈宗懋,上海文化出版社。
5、《皎然年谱》贾晋华,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6、《唐诗大辞典》周勋初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7、《茶经》南国嘉木,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第二篇:浅谈唐代送别诗
浅谈唐代送别诗
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由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宽松、战事的频繁,更多的人离家经商求财、求学取士、从军报国。这是唐代送别诗大量创作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唐代人们送别的观念越发强了,从帝王公卿到白衣士子,甚至走卒贩夫,稍有文学素养者,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关键词:送别诗 分类 意象 名家名作 送别诗的分类
诗人重要而频繁的人生活动是离别诗产生的主要基础,从离别的形式看,唐人送别诗多是佂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1、佂戍使边
唐帝国疆域辽阔,边事纷起,加上藩镇作乱使得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不少诗人也被卷入其中,不过他们是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自愿从军的。“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李益的《边思》,颇能代表从军诗人们的豪情、自信和双重理想:做将军,当诗人。其他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也都高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精神,不但创作了大量的从军送别之作,而且还亲身体验了远涉边地的战争生活。这类作品以其慷慨的激情、昂扬的斗志以及一些进步的思想,在送别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
2、行旅漫游
唐代是个漫游风气特别盛行的时代。孟浩然有诗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李白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杜甫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又渼陂。“伟大国度的名山胜景,吸引着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诗人们在漫游中相识,也在漫游中相别。漫游中得送别诗多姿多彩,既有奇丽的风景画,逼真的风俗画,也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因此成为唐诗的一个重要方面。
3、迁谪下第
唐代社会党争激烈,加上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诗人的地位常常由于依附势力的兴衰而升降。据胡震亨《唐音癸签瓯》卷二十八开列的“流贬”诗人的名单,就有48人之多。既有流贬之人就有送行之诗。陈子昂《送吉州杜审言司户序》记载,杜审言因言事不当触犯诸武,受贬吉州,当时“赋诗以赠”者多达45人。除别人赋诗送行之外,受贬之人也往往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写出一些情感深挚的赠别诗。如韦承庆南迁岭表,有诗曰《南行别弟》,读之使人黯然。之后,柳宗元在贬所柳州写的《别舍弟宗一》也具有同样地艺术效果。或许,不幸的遭遇能够吧不好的变成好的,把好的变成更好的。就流贬诗人自身的某些赠别诗来说,可谓一生失意之语,千古得意之篇。
唐代送别诗丰富多彩,以上仅是从离别的形式来分类。从情感的内容来说它还可以分为,诉说亲朋好友的离情别绪,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珍重的叮咛,美好的祝福,如高适的《别董大》;也有抒
发作者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精神的,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更细的分类还有许多,这里便不意义例举了。
唐代送别诗较常见的意象
唐代的许多送别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些诗常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离愁别绪。那么唐代送别诗有哪些常见的意象呢?
1、草
在唐代的送别诗中总是“萋萋满别情”,“萋萋如恨别”。以草喻别情,一方面,诗人用草表现盼望友人早归之情。另一方面,就是用草的萋萋状来比喻送别之人对离别友人的无限眷恋和不舍之情。如刘长卿的《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末句用江边泽畔春草形象来暗示与友人这种分别的遗恨的深长,用绵绵的春草来象征离别的不断思念。
2、柳、柳絮
古人很早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同音,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常,风吹而缠绵,很像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用柳写送别,多是去写难舍之情的,甚至诗人在写送别时,都不正面去写送别,而是用折柳这一习俗去代替。比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此诗避开了正面去写离别,而以杨柳被折来说明离别之情,作者的离情别绪也就寄托在其中了。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时,有意添加了杨柳二字,这既可能是送别渡头的现成景色,也暗含送别之意。
柳絮也是柳的产物,蒙蒙飞絮往往营造凄情之景,用来表达离人无从所依,以及物是人非,光阴无情等的感慨。例如郑谷的《柳》:“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紫惹春风。”在这首诗里饱含了诗人心中无限的离愁别绪,把无限风光化成一团愁云惨雾,分外哀怨春风吹得柳枝摆动,柳絮翻飞,在诗人看来,这是柳树理会了离人的情意,为了表示对离人的同情,才故意去招惹春风,引人注目的,以柳絮表达了离别之情。
3、雨
离别是个悲伤的词,若在与友人分别时又碰巧是个阴雨天那么悲凉之感会更深一层。送别诗中常用雨这一意象作侧面烘托,达到委婉蕴藉的表达效果。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前两句是写景的,在作者送别时,整个吴地都笼罩在茫茫秋雨中,秋雨茫茫,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渲染出了离别的暗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更沁透在离人的心头。许浑德《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酒醒之后,天色已是昏晚,追忆分手时情景的依稀恍惚、眼前人去楼空的怅惘空虚、独自默然下楼的凄然孤寂,尽笼在了一片迷濛清冷的漫天风雨之中。此诗不着一字言愁,却在漫天风雨烘染的送别氛围里,有着一缕无以言
明的惆怅在其中,这种无言而神伤的愁情让人低徊不已。
4、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5、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王维诗《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掩柴扉”,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6、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
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李商隐诗《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城西的板桥店。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和亲友言别之处。
7、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白居易诗《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十分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外,“秋”“寒蝉”、“阳关”、“古道”、“灞桥”、“西风”、“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
有关的意象。
名家名作
作为璀璨唐诗的一个重要部分,送别诗有许多优秀的、千古传诵的诗篇。在这举几首世人较熟悉的来感受一下。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
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唐诗丰富多彩,优秀之作不胜枚举。本文只是粗略的讲了一些送别诗的知识,要想更深层次研究的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中文1236 05号
董莲馨
第三篇:试析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1 绪论.............................................................................................................2
一、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内涵............................................................3
(一)忠贞爱情的代表.......................................................................3
(二)灵魂与死亡的象征..................................................................4
(三)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6
(四)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的哀叹..................................8
二、唐人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9
(一)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蝴蝶意象的濡染..............................9
(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I
II
摘要
在中国诗文中,蝴蝶这一文学意象自庄周提出的“蝴蝶梦”之后,便广泛的运用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在唐代,凭着唐代诗人对蝴蝶文化的汲取与继承并延伸扩展,使忠贞爱情的代表,灵魂与死亡的象征,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等成为蝴蝶意象的基本内核,本文将通过前代文人对蝴蝶意象内涵的濡染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来分析唐人对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
关键词:唐诗;蝴蝶;意象;审美情趣
Abstract In China prose, after the butterfly as special image from a “butterfly dream”,widely used in the poet's poetry.Especially in Tang Dynasty, with the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butterfly culture and inherit and extended, on behalf of the faithful love, the soul and the symbol of death, desire and pursuit of freedom, sad and life ephemeral world, become the basic kernel butterfly image, investigate its reason, the former literati to butterfly image connotation and aesthetic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alit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esthetic interest.Keywords: Tang Poetry;Butterfly;Image;Aesthetic taste
绪论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对心的强调和关照,使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而刺激了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的发展。蝴蝶一直为中国艺术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一个唯美意象。蝴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蝴蝶意象在外国作品中则很少见到,自庄子提出的“梦蝶”后,经过发展与演变使蝴蝶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
国内的研究大多偏向蝴蝶意象的情感蕴含和蝴蝶意象的产生,也就是从蝴蝶的形体与生命形式来解释蝴蝶意象的产生与情感蕴含。例如蒋向艳的《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两个文化涵义》,而庄子最初的蝴蝶意象至今还是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例如刘文英的《庄子蝴蝶梦的新解读》。仅次于庄子的便是李商隐以“爱情”为主的蝴蝶意象的研究以及唐代与近代诗人作品中蝴蝶意象的研究。例如吴晶的《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和张新的《新诗中的蝴蝶意象》,还有不可忽视的,就是从对蝴蝶意象的分析来折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历史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思想。
本论文主要对唐诗中出现的蝴蝶意象进行分类,整理出在唐代诗人对蝴蝶赋予的主要意象,从而理解唐代盛行的蝴蝶意象对至今的影响与蝴蝶某些意象的固化。
在中国文学史中,蝴蝶以其身美、形美、色美、情美而广受诗人们的喜爱。在诗中蝴蝶超越了作为昆虫本身的含义,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诗意存在,也就是成为了特定的象征符号。经文人长期的渲染和文化积淀,至唐朝,蝴蝶意象成为特定的情感载体的运用达到了一个顶峰,承载着更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古诗词中的一个范畴;从艺术角度而言,古典诗词中的蕴含就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所谓的意象就有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结合了形象和感情意蕴。①蝴蝶一直为中国文学长河中绵延不绝的一个唯美意象。蝴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庄子提出的“梦蝶”后,蝴蝶意象便在古诗文中隐匿去了,这一隐就隐去了八百多年。直到南宋的鲍照,才重新又关注到蝴蝶意象。而蝴蝶意象出现最多的是在唐代时期,最具代表的诗人是李商隐,他在《锦瑟》一诗中直接化入庄周梦蝶的典故,和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庄子做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呼应。至此,蝴蝶的意象在中国唐代诗文中得到了延伸和升华,也就是说,蝴蝶意象在唐代的诗人和诗文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展示。而在唐代诗人对蝴蝶意象的运用中,“爱情”、“灵魂”、“自由”、“人生感叹”这些意象成为了常用的蝴蝶意象。经过发展与演变使蝴蝶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特色。
一、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内涵
蝴蝶意象的运用最鼎盛时期是唐朝。在我粗略考略中,大唐诗人中涉及蝴蝶或体现蝴蝶意象的有479首代表性的诗作,蝴蝶意象多彩纷呈,从蝴蝶意象所体现的内涵来看,唐诗中的蝴蝶意象有如下几类:
(一)忠贞爱情的代表
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人们对事物总追求着一种永恒与一份执着,也是对 ① 沈鸿.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J].文学教育(上),2008:56.忠贞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而蝴蝶便成全了人们的这一向往。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蝶是美好的,能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蝴蝶忠于情侣,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双宿双飞直至死亡,是昆虫界忠贞的代表之一。这种一生的坚持与不变是一种执着,以致这一属性暗合的文人的心理,故生发成独特的意象固化下来,代表着纯洁忠贞的爱情。李白现存的诗作中, 涉及蝴蝶的共有五首,其中李白《长干行二首其二(郎骑竹马来)》 一诗中“八月蝴蝶来,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①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妻子见到青苔、秋叶、蝴蝶而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渴望丈夫早日归来;这里用蝴蝶的双宿双飞的特质来映射出妻子渴望与丈夫如蝴蝶般双宿双飞的愿望,也反映出妻子为丈夫“坐等红颜老”的忠贞爱情。还要指出擅长爱情诗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他很多流传千古的名作中运用的蝴蝶意象大多与爱情有关,如:李商隐的《蜂》诗中“青陵粉蝶休离恨, 长定相逢二月中。”②用“青陵粉蝶”喻妻子王氏,嘱咐其不必离恨重重,期望在二月春暖花开之日,彼此重逢,以此诠释彼此间真挚的爱情。刘希夷的《公子行》诗中“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③诗人把蝴蝶和鸳鸯引入诗中,用昆虫与水鸟的结合来比喻公子和艺伎的相爱,双方互相对爱情的盟誓,愿像蝴蝶般双宿双飞,像千年古树般永不变心,这誓言是坚贞的。自李商隐后, 蝴蝶成为爱情的专用意象的代表更为确定了。
(二)灵魂与死亡的象征
在许多作品中的人死后变化成为蝴蝶,蝴蝶之所以可以象征死亡,一个原因是蝴蝶轻盈又会飞翔,非常符合人们心目中灵魂的特点,蝴蝶是灵魂的象征,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6.②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2.③
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意象在中国古文中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齐物论》 中:“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①这里, 蝴蝶成了梦幻的象征, 充满了迷离奇幻、飘然灵动的色彩,这是庄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 对死亡的领悟;在庄周心目中, 活着未必胜过死亡,死亡是一种对肉体和现实束缚的解脱, 显然蝴蝶是最适合表达这一意象的意思。由于庄子开创“蝴蝶梦”这一意象的典型性,使得后世诗人在作品中常常借鉴。有受庄子影响的武元衡《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中“空馀蝴蝶梦,迢递故山归。”②这里的“蝴蝶梦”也借鉴了庄子梦蝶的虚幻梦境,正如“人事等浮游,朝暮不自由,打破世界蝴蝶梦价格休。”③比喻虚幻之事、迷离之事。张祜在《题真娘墓(在虎丘西寺内)》 里有“佛地葬罗衣,孤魂此时归。舞为蝴蝶梦,歌谢伯劳飞。翠发朝云在,青娥夜月微。伤心一花落,无复怨春辉。”④借用了庄子的经典“蝴蝶梦”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感慨, 相对于庄子少了几分洒脱, 更多的是一种感伤与哀叹。白居易的《秋蝶》中“夜深白露冷,蝶已死丛中。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⑤傍晚的凉风吹散了美好的景象,瑟瑟秋风,不仅“吹”落了秋花,也“吹”落了蝴蝶,这是一种伤感的画面,也是一种对生命的顿悟;“朝生夕俱死,气类各相从。不见千年鹤,多栖白丈松。”⑥世间万物各有其主,也各适其天。秋蝶有秋蝶的归处,仙鹤有仙鹤的栖居。这是对死亡的顿悟。
① 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巴蜀书社,1998:15.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16.②③ 张兵.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5.④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10.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431.⑤⑥
人死后,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其他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十分普通的轮回观念,特别是当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观念就越来越深入人心。之所以把蝴蝶与灵魂联系在一起,也与蝴蝶的生理特征有关;蝴蝶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次蜕变,每次蜕变都是一次重生和撕心裂肺的疼痛。世人感叹蝴蝶展翅翩跹的美丽,实际上是从蝴蝶破茧而出、振翼飞翔的大痛快、大超脱中找到抵御生死的信念,在痛苦生命边缘一旦进入再生的循环,便可获得重生。或许蝴蝶由蛹成蝶, 由蠕动到飞翔陨落的一生经历让古代人感到好奇并怦然心动, 由此认为翩跹的蝴蝶与人们所相信不死的灵魂转世投胎后的永恒飘摇有极相似之处, 从而形成形象互渗和物化。也可以代表着一种超脱、唯美、而脆弱的性格。这种化蝶的文化意识在古代就十分流行, 是一种轮回观念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这种寄托表达人们所崇尚灵魂不死的“永恒”。
(三)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
蝴蝶栖息于花丛、草木之间,随风飞扬,闻香而至,饿即食、累即歇,自由蹁跹,无拘无束,使人体味到回归大自然的逍遥自在。也可能是蝴蝶扇动羽翅乘风而飞的轻柔姿态与悠然神态,使人觉得对蝴蝶的悠游自在是渴慕而不可及的,人们会从这里得到某种联想,特别是当感情受到压制时,对蝴蝶无拘无束的行为更加的向往。于是诗人托蝶抒怀,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①此句写蝴蝶和蜻蜓在江头自由游走的样子,从《曲江二首》可看出诗人不想因纷繁世事而错过眼前美景,让自己在美景中忘却现实烦恼,自由自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25.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①此诗在描绘的一幅春色满园的美景,彩蝶绕着花瓣流连忘返,它们随性的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花旁的小路上,还有清脆啼鸣的黄莺,“自在”是黄莺的状态,也是是诗人的内心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景色还是诗人都给人一种怡然自得、自由闲适的情境。钱起的《衡门春夜》写道:“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宁唯北窗月,自谓上皇人。丛筱轻新暑,孤花占晚春。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②其中诗人与清风、明月一样,无忧无虑得就如庄周梦中之蝶,率性天真,无拘无束,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还有钱起的《题崔逸人山亭》有“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羡君花下洒,蝴蝶梦中飞。”③一条幽径上长满了红藓,映衬着窗外的满眼的翠绿,人生美事也不过美景配美酒,不一会便化成了蝴蝶梦中飞舞,这般惬意也只有真正体悟到庄子梦中蝶的乐趣。冯延巳的《阮郎归》“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④暮春时节已近,青梅已结子,子长得颗颗小豆,柳条细长得像画上眉,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在花间飞舞,好一幅闹春图画,此诗写仲春景色,人物踏青的慵困心情,这何尝不是一种雍容蕴籍而自由自在的姿态。
蝴蝶的生存空间是美好的、自在的、赏心悦目的, 蝴蝶给人的感觉是灵动的、纯洁的, 斑斓多情而又自由感性, 呈示的是一种美好的生存状态。这些诗作描绘的画面色彩艳丽, 动静结合, 或是观蝶成趣, 或是蜂蝶成群、结伴飞行, 或是蝶恋花、花引蝶,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的美好的景象, 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自由自在的氛围、美好的生存形态以及诗人对自由的美好理想的无限向往。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27.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7.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898.②③④
(四)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的哀叹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上发现人们的常常在最为低谷、失意、痛苦时寻找发泄口而创作出旷世之作。所以人生的苦闷、迷茫、失落、感伤自古以来就是失意文人咏叹的主题。在唐代古诗里,“蝴蝶”往往用于失意、感伤等情绪的代表,正如蝴蝶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引起人们的怜惜和哀叹,从另一层面传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思。如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的“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①诗中布幔闲卷,舟中寂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这里的蝴蝶的运用突出了诗人年迈孤独的失落之感,就因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引发出困居舟中的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之情。李商隐的《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一诗中“战功高后数文章,怜我秋斋梦蝴蝶。”②此以庄周自喻,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与感伤;和他的《属疾》中“秋蝶无端丽,寒花更不香”悲叹蝴蝶绚丽人生的短暂,香消蝶殒,“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③又增添了几分悲怜之情,借蝶惜花来影射出自己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爱怜的苦闷哀叹。王驾的《雨晴》诗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④写骤雨方晴后,诗人来到春花残落的小园里,看着蜂蝶纷纷离去而引发惜春的迷惘与惆怅和时光已逝的伤感。李贺《恼公》中“肠攒非束竹,弦急是张弓。晚树迷新蝶,惨蜺忆断虹。”⑤写出了傍晚树影与归来的蝴蝶之间依依不舍的情状,花期短暂,蝶命微簿,以致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悲伤与哀叹。崔涂的《春夕》诗里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3.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4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3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690.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391.②③④⑤
①诗人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后,自己依旧孤眠异乡,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乘风翩飞,超脱于世,但梦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家园依旧远在万里之外,这种空虚、失望、惆怅又笼罩心头,思乡之情愈浓!蝴蝶因生理的特征迎合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人生苦闷的情感需求,使得唐诗中“这一”蝴蝶意象常为出现。
综上述,唐诗中的蝴蝶意象具有对忠贞爱情的追求,对真挚情感的永恒向往;对灵魂与死亡轮回的态度;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对生命短暂的伤感与人生的苦闷等。这些意象内涵在唐人的审美趣向中随着前代文人的渲染与时间的堆积而渐渐固化下来,形成对这一意象的集体文化认识。
二、唐人蝴蝶意象的审美趣向成因
(一)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蝴蝶意象的濡染
“意象”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与秦国两汉时期,也是最早由王充在哲学范畴内讨论;将“意象”这一概念引入文艺美学中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 一书中提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问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②这肯定了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的意象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领域与思考方式。
而在中华文化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对“蝴蝶”这一意象的涉及如:《列子》、《庄子》、《古今注》、《报朴子》、《搜神记》、《列异传》、《荆楚岁时记》、《南方草木状》等。在中国诗文里,蝴蝶这个意象,不得不提的是庄周“蝴蝶梦”开启了中国蝶文化之先河。其典故经常被唐诗人用于各种梦境之中,并得以延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679.② 缪俊杰.文心雕龙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38.伸,借以传达独特而深邃的情思。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唐诗中对“蝴蝶”意象的诠释与运用离不开对前代文人创作的典籍诗文的继承、加工、再创造。南北朝文人作品中亦不乏蝴蝶的倩影,如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载有“韩凭化蝶”双飞的典故,此外,北魏温子昇有《咏花蝶》诗,南朝梁裴子野有《咏雪诗》诗,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咏蝶诗》诗,南朝梁王僧孺有《春闺怨》诗,南朝梁刘勰有《文心雕龙·指瑕》诗等。从庄子和魏晋、南北朝文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前代文人对唐代诗人的濡染。不同时代文人心理上的认同感,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美的化身———蝴蝶在唐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最后也有唐代对六朝诗歌的崇尚与肯定,萧统在《文选》中提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这一观点也加深了唐代诗人对蝴蝶的喜爱。
(二)传统审美文化心理对唐人的影响
“蝴蝶梦”是中国人的一种梦境,一种与现实对立的梦境,他们只想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世界,一种梦里的世界,一种幻想中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死后超脱的世界,让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在另一个世界里寻求补偿。而这种意识便是中国诗人习惯的一种表达方式。孔子有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心去感受经营自己的内在世界,用曲折的表达方式抒发失落和愤懑之情,寻找心里上的补偿,中国人在现实世界中遭到打击后,通常采用的一种做法。正是这样的传统思想造就了蝴蝶这一意象的形成。
自古中国传统审美方式:成双成对的适配,浑身上下每处都是均匀对称,轻盈又会飞翔,以及蝴蝶选择与之相伴的物象是众多植物中最美丽的花,也因蝶沾附着花的馨香与美丽的高洁,与花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引发了唐代诗人们相应的心理联想与情绪波动,加上在繁盛的唐朝人们喜欢富贵潇
洒的风度,因为外交的扩展使得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尚行。使得蝴蝶的生活环境与生理特征符合了唐代诗人的审美情趣。故而,优美淡雅的蝴蝶无形之中自然成为了唐代诗人宠爱的对象,在唐诗中大放异彩,得到了世人一致认同。蝴蝶寄托了人们难以割舍的情怀,与华夏民族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结语
“中国的诗歌意象传统正极力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生存的意愿,使得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水一山都具有着文化的意义而浓缩为一个个历史的符号。”蝴蝶意象就是其中一个典型。赏蝶、恋蝶情怀是中国文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而非个别文人的偏好。蝴蝶文化是中国文人渲染和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晶,这在唐诗中得到了普遍的反映。唐诗人对蝴蝶意象内蕴的多角度、多层次开掘,进一步丰富了蝴蝶意象的审美内涵加强了蝴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唐诗中的蝴蝶意象对宋元以及明清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人们思想认识的方方面面,例如现代歌曲吸取和继承了唐代诗文中的蝴蝶意象,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是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可看出蝴蝶意象积淀成为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2] 吴晶.论蝴蝶意象在李商隐诗中的多重涵义[J].文学评论,2007(5).[3] 张新.新诗中的蝴蝶意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 池洁.唐人应试诗题与唐代诗歌审美取向[J].广西社会科学,2003(5).[5] 梁一儒,宫承波.民族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6] 王曼霏.怜我秋斋梦蝴蝶——简析李商隐诗歌的蝴蝶意象[J].科技信息,2007(10).[7] 王佳宝.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J].云南电大学报,2009(2).[8] 张嘉佳, 孔繁萍.探析我国古代诗文里的蝴蝶意象与其中的中国传统思想[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4).[9]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巴蜀书社,1998. [11]刘文英.庄子蝴蝶梦的新解读[J].文史哲,2003(5).[12]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蒋向艳.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两个文化涵义[J].现代中文学刊,2001,(2).[14]辛然.唐诗中的美丽与哀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唐代诗人---马戴诗鉴赏
马戴诗鉴赏
生平简介
马戴,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赫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诗保存在《全唐诗》中。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暗起异乡情。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河滩胡雁下,戎垒汉鼙惊。独树残秋色,狂歌泪满缨。
马戴诗鉴赏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颔联、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
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末联里“独” 树,“残”“秋色 ”,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马戴诗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 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 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 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 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 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 :“念我何留滞,辞 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 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 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 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 ”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 :“诗有情有景,且 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楚江怀古(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马戴诗鉴赏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斥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仰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了《楚江怀古》五律三章。
这是其中第一篇。
近人俞陛云在《 诗境浅说 》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 此诗的艺术风格,确实独具一格。
秋风摇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斯时斯地,听见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看见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诗人泛游在湘江之上,见景怀人,屈原的歌声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 ;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只是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黄昏殆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辽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描绘的虽是 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
同是用五律写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李白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旅夜书怀》),都是所谓“ 高华雄厚”之作。而马戴此联的风调却有显著的不同,这一联承上发展而来,是山水分设的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广泽生明月 ”的阔大和静 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 ;“苍山夹 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零乱彷徨。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 云中君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怀古》之三),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 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万千了。“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 怀古 ”,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让人寻绎不尽。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清微婉约的风格,在内容上是由感情的细腻低回所决定的,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秾艳,含蓄蕴藉而不直露。马戴的这首《楚江怀古》,可说是 晚唐诗歌园地里一枝具有独特的素馨花。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马戴诗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寂寞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我们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焦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下面我们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 ”这句,很值得玩索。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 景,不能不有所感受。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楚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乏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 ”与 “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楚。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 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寞,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助,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活。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叹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 ”,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 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写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马戴诗鉴赏
这首《出塞 》,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 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充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似写战袍,却旨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 ”的“冲”
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强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洁 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糙,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 ”的“缺”用得好。
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激烈,战斗时间之长,以及夺得最后胜利,都在此字中传出。诗人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诧。“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强劲有力。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第五篇: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中文0934班
09号
黄小桃
摘要: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或壮别或幽婉,题材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手法多样,情深意长,在唐诗中极具研究价值。
关键词:唐代 送别诗
艺术特点
创作情怀
抒情艺术
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赠汪伦》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多少人的心弦。“离别”自然成为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特别是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艺术特点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1)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识君。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2)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参考文献
《唐代送别诗新注》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