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建学校文化搭建精神家园
----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切入口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这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要达到这个目标,在重构“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因此,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一个切入口,精心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城市精神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聚焦的焦点所在。学校文化环境与校长办学理念的相融共生“新基础教育”培养的是一代新人,新人的培养离不开与此相适应的新文化的创建。学校的管理者以其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生存样式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就是对校长办学思想的诠释,校园文化就是对校长办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在“新基础教育”的实验学校中,校长的办学理念通常包括校长对“新基础教育”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对“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过程观和评价观的理解与认识。它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学校追求成功的动力。校长的办学理念,只有被广大教职工所了解,所认同,才能形成一种文化,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教育行为。因此,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校长要以转型时期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为依据,按照“新基础教育”培养理想新人的要求,对现有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形成富有学校自身特点、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校长要将该使命融入学校文化环境的创建中,要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品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我校原是一所农村学校,教师们习惯于按部就班、慢慢来的生存方式。改变这种习惯必须撼动教师的心灵,赢得教师的心智。3年前,学校即提出了“天天有新的变化”的目标:让师生在每一天的变化中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感悟学校发展的节奏,让师生在每一天的变化中受到积极进取、不断超越自我氛围的激励,从而积极创造新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回自我和失去的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这既是学校中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也是“新基础教育”精神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我们要求师生从每一天的小事做起,教师业务每天要有小小进展,学生每天要有小小进步;积微成著,积小变为大变。在追求“天天有新的变化”的过程中,教师逐渐有了对“完美”、“最好”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文化环境的精心设计和雕琢,精心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环境,进而运用现有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生成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学校每一个景点的设计,都既是高尚精神的话语,又是富有教育意义和充满文化品位的艺术。在学校门口的围墙上,我们布置了一个文化长廊。一走进富有个性的校门,“与好书交朋友,其乐无穷”这几个字便呈现在师生的眼前。经典著作、中外童话、科普读物、图画故事这4个版块延伸了学生的视觉深度,营造出“人在书画中,书画在景中”的意境。走过这些版面后,这么还可以看到一段话:“小朋友,我们是书海中的一小滴,学校图书馆里还有我们的好伙伴,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做朋友吧!”在我校的走廊墙壁上,没有领导的照片和豪言壮语,有的是教师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和富有真情实感的心声。例如:“用信心塑造自我,用智慧改变学生,用创造开创未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才能培育出新的学生”,“要学生好学,教师自己首先要乐学,善学”,“创意,应从改善学生身边的生活做起”„„学生的智慧也渗透在学校文化环境的设计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其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教学楼的走道进行了美化设计,贴上自己喜欢的卡通画,或者描绘出自己眼中的棕榈园;在“校园一角”的习作中,教师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了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的周记----“学校变了”富有真情实感„„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学校文化环境与教师精神面貌的互动转化校园文化的营造改变了教师的生存方式及精神状况,学校文化建设过程成为了教师生命质量得到提升的历程。杜威认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了自己。”教师应该能够与“境”俱进,与时俱进,在与环境的主动适应和改造中,使自己变得视野开阔,变得更加自信。以“新基础教育”提出的教育具有“未来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价值观念为依据,学校倡导“求实、致远,勇于探索”的教风。“求实”,要求教师抓常规工作要“实”,要夯实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致远”,要求教师视野开阔,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勇于探索、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有时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提出学校教风到真正落实学校教风有许多工作要做。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的过程。例如:在以前,上课铃响后,教师迟到五六分钟不足为奇;现在,教师主动要求参加各类学习,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活动,主动要求写文章、上公开课„„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学校用充满挑战性的事业引领教师,用丰富化的工作锻炼教师,用有效的培训培养教师,使教师价值观的确立有充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学校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例如:开展青年教师的学历达标培训,对确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领头羊”采取专家引领式培训,在全体教师中尝试以“教师成长袋”为载体的个别化培训。鼓励教师在纵向比较中不断自我实践、自我研究、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小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实践研究”等国家级或市级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个体的思维水平、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活力,教师生命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开发。随着学校文化环境的变化,教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内涵、气质与修养。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变化中,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发扬和广大。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的同时,教师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对高品位文化艺术的追求,也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展示。一件件出自教师灵巧之手的十字绣作品、编织作品、简笔画作品及电脑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向人们展示:教师在追求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中,自身的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教职工享受了生活,增强了对美的追求。这一切都表明,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是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综合开发的过程,文化渗透是凸显教师生命流动和精神价值的有效途径。学校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文化。她反映了教职工待人处事的态度和生活的境界。只有追求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才能引领教师传播和创造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才能塑造积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才能提升学校的文明水平。一个有精神追求的学校才是最具生命潜力和发展价值的学校。学校文化环境与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生成学生主体人格的培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学校文化与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地位密切相关。学生的生存地位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的水平。学生的生存地位不仅取决于学生是不是学校的主人,而且取决于其是不是具备了当主人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体现在他成长过程中迸发出的火花能否得到及时的捕捉与呵护。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生命需要得到精心的护理,他们的精神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他们的能力需要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重视做好“抓彩”的工作。有些事在教师眼里是小事,而在学生的心里可是天大的事。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把学生发展中的光彩、奇特的思想和美好的行为,用语言或文字加以彰显,使其各有所长,各有所为,各有所乐。这几年,在抓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同时,我们还重点抓了班级文化建设:(1)“把班级还给学生”。在班级日常组织管理与活动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施班干部民主选举制、岗位轮换制和小班主任制,发挥每一个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此外,发动全体同学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制定适合于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提出具有自己班级特点的班风,设计自己的班标,创作自己的班歌。(2)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只有植根于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才是富有生命力的。“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学校文化是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与碰撞,选择与积累。我们在低年级尝试开展《弟子规》、《三字经》等古诗文诵读活动,倡导读千古名句,以此来丰厚学生的人格和文化的底蕴;倡导以文养文,以教师的文明修身培养学生的修身文明,着力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和班级管理的精致化。我校学生有从市区来的,有从农村来的,还有大量从外省市来借读的。根据这个实际情况,也根据“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乐群、有恒、不怕困难”的学风。(1)“乐群”,就是要求学生不分地域、不分家境、不分学业成就高低,彼此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家人。因为,“乐群”体现了合作,体现了包容,只有今天能包容自己的同学,明天才能包容世界,所以“乐群”是培养国际人的基础。(2)“有恒”,就是倡导学生改掉旧习惯要有恒心,学习知识、做文化人要有恒心,创新探索要有恒心。“有恒”,需要意志来支撑,“有恒”,就能成就事业。(3)“不怕困难”,就是鼓励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做一个乐观、豁达和坚强的人。我校学生中家境困难的不少,特别是不少外来打工者子女的家里是几代人斗居一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让这些学生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现在能战胜超常的困难,将来就有可能取得超常的成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放学前的一段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报、读书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今,这一活动已成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特色,学校大队因此被评为市雏鹰大队,2003年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以上各方面的努力,都在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使学校文化环境渗透人文关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们从细微处着手,力求使走廊、墙壁、餐桌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自己独特的品牌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上。学校领导者与教职工,教师与学生,只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才能达到资源最大的共生。正如心理学家布卢姆所言:“教育中如果没有尊重和信赖,就没有激情和启示,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也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学习的热忱。”这种尊重植根于这样的信念:一个生命,它懂得感情!她需要亲情!“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体。”这是我们的座右铭。我校有着许多的先天不足,但我们相信,文化重建后学校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会激发起学校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力,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人融于家,家呵护和促进着每一个生命的发展。
第二篇:家庭建设勿忘 搭建“精神家园”
“家庭建设”勿忘 搭建“精神家园”
万吉良 《 中国青年报 》(2015年03月02日 02 版)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一席话,让人为之振奋。
家是什么?有人把家比作人生的港湾,当你累了困了的时候可以遮风避雨;有人把家比作心灵的归宿,当你遇到烦闷苦恼的时候可以尽情倾诉;有人把家比作幸福的源泉,有家的地方就有幸福向你招手„„
同时,家也是社会的细胞,更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幸福生活的缩影,所以重视家庭建设,是一个永恒的挂念,只不过习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打破惯例首用近1/3的篇幅专门谈及家庭建设,更引起人们的共鸣。
坦白而言,注重家庭建设自古有之。但今人多局限于物质建设——如买房买车、添置家具。向往美好生活本无错,只是有些人却忽略了精神家园的搭建。
其实,家庭建设,除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家园的搭建。精神家园的搭建,有两个支点,那就是习总书记说的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如果一个家庭的家教好、家风好,不仅能为家庭增添温馨,而且也会让下一代健康成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搭建精神家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以德治国的坚强基石。家庭好,能够彰显国家的文明与进步;家教好,践行中国梦后继有人;家风好,社会风气也将崇德向善。
也正因于此,家国情怀难舍难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家和万事兴”,搭建精神家园既关乎家庭和谐建设,也关乎国家兴衰、民族荣辱与社会和谐。
当然,搞好家庭建设,搭建精神家园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既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也当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我们社会的每一个家庭才能更加美满幸福。
第三篇:重建课堂文化
重建课题文化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是(文化)
课堂文化的重建必然要求(教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转化 人们习惯以(GDP)增长速度为指标来衡量发展
蔡元培先生在考察欧美教育后曾提出(六育)整体协调发展 传统的师生角色是固定的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单向的
今天课堂文化重建的当务之急是优化课堂文化语境,推进话语更新 在人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是文化整体性 9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学习学习力主要有哪两个方面的能力相互交融而成认识 情意 11 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原则被称之为善喻 我国著名教师丁谷怡构思出的教育思路是乐学 古人求学讲究三境界,其中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4 周逸君老师认为要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就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挫折,经受锻炼 15 张洪鸣老师原创出的自然教学法是四动 张洪鸣老师的四动教学法中半独立观察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 17 在张洪鸣老师的四动教学法中半独立观察的重点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8 陈平飞老师的“四备”指的是备语言、备板书、备教具、备联系 在《充实你的“大脑”》一书中认为怎样的课堂才是不走过场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充实、课堂训练的扎实、教学目标的落实 从科学本身看,科学发展的动力是质疑、批判 质疑批判的课堂文化基本特征是不迷信、不盲从权威,敢于从多方面进行大胆的“挑刺” 简约的目标是串起教师和学生文本和谐一体的课堂 23 简约的过程是构建张弛有度、深邃包容的课堂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和谐 智慧教育团队的核心是由校长、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中心团队 26 教师团队之源是自主学习27 教师团队之神是智慧创新 教师团队之歌是智慧教学 重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阅读课堂文化应坚持的原则是对话-互动 30 悟性高的人是有智慧的、聪明的人,所以我们说悟性是一种智力特征 31 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数学美是一种至上的、崇高的理性美 32 精彩的课堂智慧源自于丰富的课前预设 33 品德课的重要任务是完善学生人格
从音乐的本质来看,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具有非概念性、无形性和时间性 35 音乐同建筑一样有着严密的结构,但无法凝固成形,这就是音乐的无形性 36 校长建设高质量课堂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随堂听课
在教授古典诗歌时,其中有一个步骤“明诗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两方面
在古诗教学中,详细介绍作者、关键字词的锤炼是明诗意
小学诗歌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以古代历史为背景,记叙古人古事以说明事理的文章是历史文章
针对古典名著节选改编而来的文章,这种教授方法是教材和文学作品相结合 42 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观念
幼儿园儿童的重要生活方式是游戏
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充满矛盾的依恋转折期的是幼儿期 45 儿童成长历程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期是幼儿期 46 课堂文化的根本是精神文化
形成良好精神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是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晨会、班会
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这种制度是以空间为序 50 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这种制度是以时间为序 51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 52 新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儿童人格自主构建的课堂
cosplay指的是动漫人物服饰
教室内外环境和各种教学设施折射出的文化形态是班级物质文化 55 课堂文化重建首先碰到的是价值问题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是韩愈的哪篇文章谢自然诗 57 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58 乐学是从(需要)切入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偏重于单向灌输 60 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导师是教师
学习是从认识到有问题开始的,这是皮亚杰平衡概念中的不平衡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63 小学生的思维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前提是人文关怀 65 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课堂生活
Adaptive Education是南澳州的圣依纳爵学校的因材施教 67 建设探究的课堂文化要有(报偿机制)的支持
科学之所以要质疑、批判,是因为科学本生不可避免的主观性 69 师生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场所是课堂
师生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
教学过程最传统、最经济、最普遍的评价是教师的随机评价 72 品德课的重要任务是完善学生人格
“情智教学”着眼于教育的两大领域是情感和智慧 74 传统的课堂,被看作传授(间接经验)的场所 75 置换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思维更新 76 拓展新的教育途径需要方法革新
智慧教育团队的主旋律是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
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教学方式,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中心
某种文化从孕育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创造、积累、模式化的过程,这就是文化的积淀
“文化”被称作是一个动词,是因为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 81 语文当中的“语”指的是母语
“阅读”指的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对话 83 语文教师是阅读课对话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84 语文教育的灵魂是文化智慧
数学体现的“真”指的是真理化 86 数学体现的“善”指的是道德化
数学体现的“美”指的是艺术化
在数学的静态层面,人们普遍认为数学命题是事实判断
“死的、冷藏的、没有用”的知识指的是从课堂文化中克隆到的知识,这句话出自杜威
体验指的是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
音乐教育的价值决定因素是音乐的本质
衡量一个幼儿园园长是简单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家主要看有无自己的办思想学理念和自己的
幼儿世界是真实的、具体的
儿童的生活及生活中的事件为基点的设计主题活动是综合教育 95 把幼儿活动室建设成为奠定终身学习力的学习场
英语课堂教学实现哪两个层面的接合教育性、交互性目标
“激励情意、以人为本”是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哪一目标教育性目标 98 “创设情境,培养能力”是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哪一目标交互性目标 99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预设
预设主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学习目标、学生如何思考、内容的内涵与外延 101 人的内在精神素质是文明和心理结构 102 幼儿恋母情结的决定因素是生物基因 103 幼儿向师情结的决定因素是文化基因 104 儿童感情上最亲近的人是家长 105 儿童心目中的天然权威是家长
福禄倍尔认为儿童的天性表现为哪四种本能活动、认识、制造、艺术的本能 107 依据幼儿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的准则是自然适应性准则 108 课堂文化的根本是精神文化
能很好地处理好各种程度的学习任务的学生称为人际独立性 110 不能很好地处理好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的学生称为人际依赖性 111 依据并通过班级为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班级文化 112 班级文化与课堂文化和谐共振的基础是两者的同质性 113 儿童发展差异性的决定因素是生物、文化双重基因 114 催生办法的心理基础是信心
成就一件事情,最终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是坚持程度 116 当下的课堂究竟缺少什么教育智慧
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形成的教师教育智慧是知性智慧 118 基于理论思考、规律认识的教师教育智慧是理性智慧
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的教师教育智慧是情感智慧
基于个体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教师教育智慧是实践智慧 121 教育智慧构成的核心是教师整体素质
狭隘、片面的教学理论认识束缚了教师的理论视野
传统教学体系高度的技术取向和工业化特征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发挥 124 求善研究的目的是求得改革教学的善策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所要教的知识、内容从教科书上班到教案上,诸如此类的教学 方式是搬运工式
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解答进行人为的控制、牵制,此类教学方式是捆绑式 127 新课程文化生成的促进因素是新课改的实施
衡量发展的标准是GDP增长速度
最先提出GNH发展模式的人是不丹国王
直接威胁民族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提出的新命题是国家文化安全 131 很多青少年,和家长对着干,造成亲子情节的断裂,这就是所谓仇亲期 132 课堂文化重建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价值问题 133 传统教育的内核是知识
走出课堂文化困境的希望是游戏
衡量教与学的共同标尺是学习力的生成效率 136 人才成长的基础是学习
由认知和情意两方面能力相互交融形成的是学习力 138 学生在自我调节定向后,进行自我把握,这是自我控制 139 为自我调节找到逻辑依据这种作用是自我反省 140 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体悟学习规律 141 提出“学中乐,乐中学”理念的人是丁谷怡
孙双金认为教育的全部技巧是爱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是谁提出的彼得•克莱恩 144 人文关怀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前提 145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146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性美
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是艺术活动 148 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工具是语言 149 Remedial education指的是补救的教育
针对学生出现的短时性智力障碍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补救的教育 151 针对智力超常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是高智力和大潜能教育 152 针对学生的永久性智力障碍采取的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 153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课程综合化 154 在策划人生集成智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特殊智慧 155 形成教师智慧的“金点子”是正确的自我评价 156 智慧型校长应具备几种“精神力量”十种 157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
158 自由的课堂,说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身心自由
159 快乐的课堂,说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精神快乐
160 充实的课堂,说的是在每堂课上学生情感和智慧得到发展 161 好的课堂是对教师智慧的挑战
162 智力紧张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生命的力量
163 让整堂课充满魅力,真切的感染学生,需要教师的激情
164 “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是谁说的马克思 165 教育智慧生成的地方是课堂
166 儿童善于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功夫在课外 167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对话活动
168 数学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轻率地行为,值得是数学思维的准确性 169 课堂的主要载体是教科书
170 课程回归生活的基础是课程内容
171 文化重塑困难,是在什么样的课堂生活中出现的应试教育 172 在“文化子宫”同心圆结构中,处于圆心的是儿童 173 在幼儿眼中“ ?_?”可能表示的意思有多种
174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
175 呵护和发展幼儿智慧,以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和智慧生成的规律为前提 176 呵护和发展幼儿智慧的前提是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和智慧生成 177 幼儿常常产生各种天真的问题的过程是获得新经验 178 “儿童”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
179 推进课堂教学实施的物质外壳是 教学语言 180 “刚才因为同学们没有仔细听,你在读一遍题。”这是对话教学中的命令指挥型 181 “如果要想考个好大学,你还是好好学习。”这是对话教学中的警告威胁型 182 “善于倾听的同学是聪明的,你愿意做聪明的学生么?"这是对话教学中的忠告建议型 183 “听你朗读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能再深情地为大家朗读一次么”这是对话教学 中的提示邀请型
184 教学语言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生命性”与“人文性” 185 班级公约的制定者是班级学生 186 儿童个性才能的发展必须伴随自由 187 “书香校园”是一种文化氛围
188 校长智慧管理就在于找准自己学校的特色定位 189 真正的学习活动在于把我和领悟知识本身的意义 190 GDP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 191 语文中充满着文化
192 “无智慧的文化是危险的”出自著名哲学家赵汀阳
193 “怎么这么简单还不会说!”这是对话教学中的讽刺挖苦型
194 “老师知道你心里明白,但嘴上说不出来,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这是对话教学中的肯定激发型
195 “你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三人当中只有张三完全正确”这是对话教学中的甄别比较型
196 “虽然你答得不是很正确,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这是对话教学中的安慰支持型 197 智慧教育团队的生命机制是合作 198 人与什么是密不可分的文化 199 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是规范
200 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自制的人
二、简答题
1.智慧型校长应整合地具备哪些“精神力量”?
清醒的办学理念;宽容的民主作风;深切的人文关怀;公正的做人品格;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突出的创新能力
;科学的决策能力;有效的协调能力;坚强的意志性格;完善的人格魅力。2 教师如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
第一,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第二,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反思;第三,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第四,淡化改革及科研的功利性;第五,关注教师职业情感状态;第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水平;第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综合学养。3 促进学习力的生成有哪三方面因素?
学习者自我心理调节引导 信息的吸取、加工过程引导 总结学习过程,反省自控的学习及其引导
4发展学生的学习爱好与兴趣可用哪几种心理满足的方式?
满足儿童好奇心 满足归属心理 满足趋美心理 满足趋优本能 5请简述以教学中最重要的三要素引导学生学习情意、态度的形成。
爱好兴趣 情感活动 价值判断和选择
6简述从教的方面对学的主体性评估参照系。
教学过程看成自身学习的过程 体悟学习规律 “喻善” 7简述从学的方面对学的主体性评估参照系。情绪状态、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 8简述丁谷怡的乐学教育思路
加强小学生的学习训练 解开儿童头脑中的预期与智慧密码 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9分享语文阅读的乐趣由哪些方面?
组合语句之乐 对比阅读之乐 词语游戏之乐 多项反思之乐 延伸表演之乐 链接发现之乐 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的时间思考问题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给学生更多拓宽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途径有哪些方面?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的知性智慧;基于理论思考的理性智慧;
基于职业感、道德感的情感智慧;基于个体经验积累的实践智慧。12 简述四动教学法 动眼 动手 动脑 动口
13简述幼儿园教学采取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的弊端
幼儿园教育内容和过程缺乏整体思考 分科教学和研究重点放在教材、教法上 14 综合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教育过程
15.简述引领教师直面名师、科学策划人生方面所沿用的思路
前瞻性为突破,掌握多向思维方法 实施科学的自我管理,经营个人强项 掌握科学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培养内省内力 走向批判性的阅读人生 16.校长的智慧管理在于哪些方面?
找准自己学校的特色定位 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激活教职员工的智慧潜能
17什么是教育团队智慧的广泛性? 学习内容广
18什么是教育团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 学习是一个内化过程 学习是一个外化过程 19智慧创新是教师团队之神,它的生成有几个步骤? 远景规划,凝聚团队精神 专家引领,推进团队成长 课堂锤炼,练就团队精神 生命律动,完善团队心智
20请简述智慧进课堂的几点要素 用智慧反观人生,创造幸福 淡化弱势知识,舍弃无用知识 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21简述新课标对小学各学段提出的阅读文学的层次要求 22 音乐课堂文化的个性有哪些? 性 第一学段(一至二年级)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审美性 情感性 性感性 形象性 独特23 从音乐的本质来看,他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 非概念性 无形性 时间性 综合性与人文性的音乐课堂文化特点是什么?
技能与综合知识的融合 情感的表达与交流的需要 综合、随机的教学评价 25我们应该如何精心呵护幼儿的智慧,以及在智慧教育中所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准则是什么?
自然适应性准则 自由活动准则 张扬主动灵活性准则 做中学的准则 26 简述精神文化的内涵 课堂文化的根本 班级文化的核心 人际关系的文化 精神气象 群体意识 新时代文化特点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 自主构建 学科文化整合 充满关爱 简述班级活动的类型 竞赛类 节日类 主题文化类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 洋溢浓浓的爱意 呵护童年智慧 尊重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实现对话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
教学观念 交流网络
三、名词解释 1 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识、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 合能力系统。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
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捆绑式教学 就是对学生的思考、对学生的问题解答、对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进行人为控制、牵制的教学 过程。4 善喻 5 反导 即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故意从反面进行引导,以引发对比揭示出知识的本质。文化的积淀 从文化演艺的意义上讲,文化积淀就是传统及其价值形成的过程;从文化发生的意义上讲,文化的积淀则是一个通过从其他人或文本那里接受传统的哺育和滋养,在与传统的对话和晤谈中渐渐形成超越生
物机体禀性的完整人格的过程。7 课堂文化 指生活与同一课堂中的师生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它反映在师生之间相互联系的
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交往方式、课堂氛围以及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上,其中的价值观念决定课堂文化的整体性质。8 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是指能“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最高
享受”的课堂生活。一定程度的“生活事件”重构 是指“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是儿童生活的锤炼”。学生自我展示性评价 是指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地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成果或难题等,用自己擅长 的方式展示出来。11 历史文章 指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古代历史为背景,通过记叙古人古事以说明事理或弘扬精神的文章。12 主体参与 所谓主体参与,就是学生必须真正地看、真正的想,与他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自然适应性原则 就是依据幼儿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14 班级文化 是依据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5 班级物质文化 是指班级教室内外环境和各种教学设施折射出的文化形态。16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提升技能、改变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及自身,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 学生文化:就是指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它是反映这个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影像,也是学生由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本管理:所谓人本管理就是基于科学的人性观基础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是文化管理运作和实践的核心,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而言,它是一种根本性的跨越,是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式。智慧教育团队自主学习的广泛性:是指学习内容广,涵盖古今中外;涵盖各个学科的教师,学习范围广,学习时空跨越国界。智慧教育团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是指:学习既是一个内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外化过程,即从内部精神动作向外部物质动作转化的过程。这就是说,已经内化了的价值观念、思想品质、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总是要不断地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和习惯,而这种外化,又将进一步巩固已经内化的成果。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27 音乐: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幼儿综合教育:就是以儿童的生活及生活中的事件为基点设计主题活动如“我爱我的家”、“愉快的夏日”、“我是中国娃”等,是立足于儿童天性的教育。教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0 智力:智力也叫智能,是指一个人可能掌握的知识,并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
四、判断题 个体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转化为智慧。()2 3 4 5 6 7
√
智慧就是我们所说的聪明,也就是心理学中的智商。()× 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的。()√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体现。()√ 课堂文化的重建必然要求教育研究方法与视觉的转换。()√ 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在文化上的超越性与创新性。()智慧能使人迷途知返,解蔽一叶障目,发展人的心智。()√
√ 课堂是文化活动的空间,也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 教育教学的关键并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要从知识的控制中解放自己,获得对知识的支配权。(√)学习力的生成效率应当成为衡量教育学的共同标尺。()√ 在课堂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是一种单一的、单向的认知活动关系。(×)学生习得的生活与人生经验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习力生成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能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复杂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丰富课堂文化内涵,还要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开阔文化的链接发现。()√ 课堂文化重建无需遵循教育的本真意义与培养人的目标。()× 17 新的课堂文化中的师生角色、教与学的关系是可以转化的。()
√ 优化课堂文化语境、推进话语更新,是今天课堂文化重建中的当务之急。()√ 19 哲学与智慧在本源意义上是统一的,远古人视哲学为智慧的学问。()√ 20 现在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教育效果较好。()× 21 自有人类就有学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学习。()√ 人类学习的学习方式从无墙到有墙再到无墙,甚至可以超越国界,面向世界求智慧。()√
√ 当代小学教育的要义是“乐中学,学中乐”,没有乐学就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乐学23 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基础。()√ 24 学习就是学习书本中的知识结论。()× 学习权力是个体最主要的权利之一,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课堂文化重建的过程也就是师生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生的过程。()√ 学生在自我调节定向后,进行自我把握,这就是自我控制。()√ 28 学习力生成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能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复杂过程。()
√ 非规范评价的精神性对学习力生成是一种独特的激励机制。()√ 30 当代小学教育的要义是“乐中学,学中乐”,没有乐学就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乐学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根据课改的新精神,语文学习需要文化的链接发现。()√ 32 吴辰常说:“乐教之师才能培养出乐学的学生,智慧之师才能培育出智慧的学生。”()×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教育思想,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
乐学教育就是脱离课程标准,努力让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教育。()× 35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
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导师。教师只有认真阅读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后,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一堂好课应当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有成功的喜悦,有内在的智慧激荡,而不是只有表象的热闹。(√)38 要让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39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所以不能过多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被教学内容束缚了手脚转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思维空间变的狭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主动思维,其意义不仅在于思维能力本身的提高,更在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42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唯有让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构建数学的活动才能实现。()√ 43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44 今天的数学教育是明天的生活应用,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45 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留意身边的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人文性体现在教师充满爱心的关怀中。()√ 47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科研的成果,教学不会上新台阶;没有踏实而富于成果的教学,科研无法落实,也难以深入。()
√ 48 “品德教学无课堂”的概念,其实不在于“无”,而恰恰在于“有”。()√ 49 课堂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孩子优良品德的养成,不仅要在课外活动、班级活动中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
明天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关注程度和建设力度。()√ 51 智慧型教师要虚心学习,但不能盲从,不能照搬,只有改革创新才有生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基本是全国一元化,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 53 在综合教育课程中,只需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孩子的自主性,不必要在班级管理与环境创设中把孩子当做主体。(×)
幼儿期是开发音乐智慧的最佳时期,因为幼小的孩子对声音和音调十分敏感。()√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质疑和讨论都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 56 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少。(√)
学校教育的崇高性是张扬真善美的人性光辉,用健康的文化造就文明人。()√ 58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他们的奉献精神、凝聚力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59 语文新课程、新教材十分注重通过母语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的过程。()√
文化是一种智慧水平很高的东西,是后天的,是历史的形成的,是由内及外的人类生活方式的系统之一,是群体和个体共同所有的。()√
悟性是一种智力特征,悟性高的人是有智慧的、聪明的人;悟性低的人是愚蠢的人。()×
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语文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顾名思义,“语”者指称母语,是文化之根;“文”者文化业,是人文之本。√
阅读教学应彰显文本智慧,构建独特的语文课堂文化。()√ 66 语文学习是一个只需注重语文的知识、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技术过程。()67 课堂文化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得精神气象。()√
阅读者的个性化行为充分显示了人们的文化个性,它是个体的、封闭式的行为。()× 69 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对文本的话语做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语文教师是阅读课对话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应主动加强自身修养,做学生智慧的引路人。(√)
阅读课要使学生直面文本,主动阅读,有体验,教师必须自己先有对文本的充分感受
× 与体验。()√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数学中的每一个结论都不可能带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它是纯客观的存在。()√
如今,很多人对数学的理解是:认为生活中用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常识,数学所给予的其余一切纯粹只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无任何实际意义。()× 75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使得数学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 76 美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
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较之艺术美而言,数学美是一种至上的、崇高的理性美。()√ 78 数学教育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套概念体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术和结论,而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思考性的课堂文化与传承性课堂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于知识与思考的关系的认识上。()√
探究本是人的天性之一,受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儿童从小就表现出研究的意向和行为。()√
从科学本身看,质疑批判并不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82 课堂是师生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场所,而教科书是其主要载体。教科书的价值本位直接影响课堂文化主题的定位。(√)83 小学生的生活观、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大多是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同学、教材、教育环境等相互作用中构建的。(√)
课程回归生活,开发了生活的教育价值,这是课程“回归生活”的全部意义。()×
生活问题不是把一个生活解释成什么样的问题,而是一个把生活过成什么样的问题。()√
课堂文化作为一种氛围、一种人的精神气象,主要在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中萌发和形成。(√)
对话作为现代教学理念,其本质是主体间的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民主、平等碰撞乃至价值认同、情感共鸣、合作与创造。()√
见“分”不见“人”的应试教学评价,压抑乃至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使负载文化的课堂和教师失去了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最传统、最科学、最普遍的评价是教师的随机评价,它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能及时而直接地对学生和教学过程产生影响。()
√
品德课的重要任务是完善学生人格,教学内容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行为。(√)91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最初产生时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以后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新课程所期待的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课堂,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的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文化,是浸透着礼乐精神的文化。()√
诗歌是最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最好的语文教材,诗歌语言文字优美的背后是人性的优美。()√
在儿童眼里,主客是不分的,身心是统一的,精神内部是和谐的,自我与周围世界是一体的。()√ 96 孩子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比教师口头传授的知识更重要、更宝贵。()√
班级中的教师与学生只是简单生硬的教与学的关系。()× 98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老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规范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从类型上来说它属于一种制度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
教师不是唯一的班级主管,不应简单地发号施令,而应该自觉地“放开手脚”,给学生自由,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有所为”。()×
五、填空题(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智慧长期积淀与凝聚的产物,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学校课堂文化确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成力)。3 4 课堂文化的(重建)必然要求教育研究方法与视觉的转换。课堂文化可视为是(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幸福受到基因、(文化)、教育、环保、人权保障、工作和生存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6(国家文化安全)是在经济全球化向文化领域的扩张,并已直接威胁民族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时提出的新命题。7 传统教育的内核是(知识),当下教育的视野是(智慧)。8 教育就是智慧的实践,它本意就是人内心(精神力量)的培育。9(人格)是承担理想的主题,也是实现理想的结果。10 课堂文化重建的目标与理路是实验探索的(重心)。(课堂文化重建)可以说是从现实中汲取理想而又促使理想化为现实的活动。12 重建课堂文化需要有智慧的引导年轻一代树立“三文”意识,逐步提升(文化自觉),确立民族的文化自信,张扬优美人性与文化个性,增强文化价值判断力。新的知识观需要教学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与应用,更主要的是追求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批判力),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批判与综合意识。14 教育教学的关键并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要从知识的控制中解放自己,获得对知识的(支配权)。评价、激励是课堂文化活动中达成目标的机制,应着力推进过程性、随机性、(导向)性的评价。学习力的(生成效率)应当成为衡量教育学的共同标尺。17 学习既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18(学习力)不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19(学习力)是现代人的基础性文化素质。20 聚焦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革,有助于加速课堂文化重建。(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的互动,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学生智慧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冲破传统课堂文化封闭、僵化的氛围,使之成为学生这一生命实体在良好条件下自然、和谐生长发展的土壤,就必须改变以往(外压式)的学习动力为内驱式的学习动力。学习力主要有(认知)和情意两个方面的能力相互交融而成。24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指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方面的学习指导。(学习力)生成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能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复杂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借助教师的教学智慧,优先激发与调节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摈弃机械、被动和强制的教学方法,开掘语文乐学的最佳效应。27 当代小学教育的要义是(学中乐,乐中学),没有乐学就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乐学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丁谷怡在乐学教育中善于(合并同类项),把学习经典的体悟融合到自己的教学行动中去。教师导读贵在引导学生于无疑处求疑。教师导读有正导、侧导、(顺导)、反导等。30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偏重(单向灌输),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容易觉得枯燥厌烦。
语文教学不仅要丰富(课堂文化)内涵,还要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开阔文化的链接发现。
丁谷怡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着力构建(快乐与智慧交朋友)的语文学习生长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成功快乐。33 要想上好课,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教学也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35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就应该做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的教师。36(拓宽思维空间)体现了教师对教材与学生、教与学的整体把握。37 数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有力的促进了(人的素质)发展。
数学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数学思维,形成人的(数学素养),从而使人获得在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唯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构建数学)的活动才能实现。41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应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今天的数学教育是明天的数学应用,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学生(可能的生活)是创造性的生活,是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人生价值,使理想现实化的生活。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了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45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46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主要突进有两个:一是结合数学介绍富有(人文精神)的数学史话,二是唤醒学生去理解、发现和欣赏隐藏在数学中的美。47(人文性)体现在教师充满爱心的关怀中。
课堂生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孩子优良品德的养成不仅要在课外活动、班队活动中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从严从细,求精求新,做到四研,即研究大纲、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
教学中我们要力求做到以教师的乐教善教来促进学生的(乐学善学)。
音乐欣赏对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和(欣赏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52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运用现代思维方式的多维性、开放性、辩证性、(超前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53(艺术活动)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也是学校和社会音乐教学的桥梁。
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努力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日俱增。
美国教育家奥尔夫指出,‘教育的使命决不在于评价经典的价值,也不是教授市场需要的技能,而是培养完整的(平衡发展的人)。56 智慧型教师要虚心学习,但不能盲从,不能照搬,只有(改革创新)才有生命力 57 从当前教育弊端来看,现在是一个教育理论非常丰富的时代,大家都有改革的热情,但是对于系统性学习不够,深层次的思考不够,其原因是缺少(批判性智慧),其中包括文化自觉综合力、文化价值判断力等。
当前学校综合教育课程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三个方面。59(课程综合化)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1 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质疑和讨论)是课堂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倡导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他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专业知识基础,更依赖于他积累的教学经验。
64(专业品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基本态度。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即不断履行现实要求的过程。66(前瞻性)的观念是具有开拓性、预见性的观念。67 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四大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形成教育智慧的“金尺子”。
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够让教师准确的获得自己状态的信息,从而准确的把握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学校鼓励教师在校本研究中,强化理论意识,养成读书的习惯、学习理论的习惯,自觉接受理论指导,进而在理论指导下的校本研究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互动。71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他们的(奉献精神)、凝聚力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72 新课程强调校本管理,强调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强化学校特色。
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的运用资源,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74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和创新者),要求校长成为课程开发组织者和管理者,更要求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体验人生的生命体。
75智慧教育团队自主学习的整合性基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76(创新)是智慧教育团队的生命源泉。
77(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智慧性表达与交流、共享的主渠道。
智慧教育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教学方式,采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79 阅读教学应彰显(文本)智慧,构建独特的语文课堂文化。
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重建语文课堂文化,关键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让师生在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中,(自主学习)、共同学习相互创生、共享智慧。81 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使得数学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
数学教育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一套概念体系,也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技术和结论,而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精彩的课堂智慧源自于丰富的(课前预设)。84 营造敢于质疑、批判的课堂文化要从改变当下的科学课堂生活入手,重要的是(敢于向权威挑战)。85 课堂,是师生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场所,而教科书是其主要载体。教科书的(价值本位)直接影响课堂文化主体的定位。
86(课堂文化)作为一种氛围、一种人的精神气象,主要在教材、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中萌发和形成。
87(对话)作为现代教学理念,其本质是主体间的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民主、平等碰撞乃至价值认同、情感共鸣、合作与创造。
88(评价标准人性化)强调评价标准要尊重人的生命完整性,要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地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教学过程中最传统、最经济、最普遍的评价是教师的(随机评价),它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能及时而直接地对学生和教学过程产生影响。
90(课堂)是师生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场所,是教科书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交汇的地方。
品德课的重要任务是完善学生人格,教学内容并不是单纯的说教,而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音乐属于抒发内心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本真的)表现性艺术。93 中国文化是一种审美的文化,是一种艺术的文化,是浸透着(礼乐)精神的文化。94 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对它的教学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实施:明诗意、入诗境、(悟诗理)。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课程开发的起点、过滤器和(基本向度)之一。96(精神文化)是课堂文化的根本,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97(晨会、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班集体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98(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运用即成文化来从事意义的心创造和分享的过程。
班级文化与课堂文化和谐共振的基础是两者的(同质)性,有共同的、具体的教育目标:“培育走向世界的中国人”。100 构建和谐的(),教师要激励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协商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优势。
第四篇: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更重要资料
地震灾后重建家园,什么最重要?
一、急不得,一般两三个月后重建才可以开始
专家介绍说,按照学界规律,一般地震发生后都伴随数次余震,两三个月后才是完全安全的。在此期间,任何的重建工作,都适合开始,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这段时间的受灾群众的衣食住行如何来解决,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的停课时间不宜过长,专家认为,一般不要超过一个星期,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灾后重建房子,房子构造抗震性要提高认识
三、老人、孤儿的抚养问题
从地震救援一开始,各方面就在呼吁,灾后孤儿的抚养问题,有的企业事业单位提出了负责地震灾区全部儿童的抚养费用,有的提出了负责灾区所有儿童上大学的费用,国家也表示,将动用专门资金,解决灾后老人和孩子的生活问题,这显示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但有一句话说的好,活下去容易,活的好却很难,成立孤儿院,虽然可以解决孩子的吃住、上学问题,但同时,也有事实证明,从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比起来,在性格上会有一些缺陷,虽然这些缺陷埋藏的很深,但一旦爆发,对孩子的一生,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专家介绍说,规范领养制度,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尽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领养,让他们在家庭的环境中长大,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来自家庭的温暖,从一定程度会有所帮助,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对于灾后的老人和孤儿,我们不光要让他们能够活下去,有东西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我们还要能过合理的方式,尽量让他们活的更好,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持续不断的献出自己的爱,来关爱这些失去家庭温暖的老人和孩子。
四、重中之重是对幸存者进行心里援助,非常重要
因为有国家拨款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倒塌了的房子,很快就会重建起来,会比以前建的更漂亮,但对于目前的灾区来说,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工作还是人,是那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他们人虽然活了,但是我们要尽快抚平他们的心里创伤。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他们大多数人不是失去了亲人,就是失去了朋友,他们有的失去了父母,有失失去了伴侣,有的失去了孩子,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如果没有心理援助,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抛开这个心理阴影,特别是那些失去双亲的孤儿,曾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着温暖的家庭和爱他们的父母,地震一下子夺走他们的一切,他们无异于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如果不采取心理援助,这种心理阴影,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所以对于灾区群众来说,如果尽快摆脱灾难的阴影,迎接灾后的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心理援助才能解决。
而对于我们非灾区的同胞来说,爱心援助,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震救援中,我们可以捐款捐物,地震过后灾区的重建工作,同样需要我们的爱心关注和支持,特别是那些失去家庭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如果条件允许,希望能有更多的家庭可以接纳他们,献出我们的爱心,因为这这些孩子,曾经和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爱自己的父母,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一样,拥有快乐的权力,所以我们要尽量做我们能做的,并且做的更好,为了灾区人民,为了灾区的孩子。
同样是提供物质条件,我们更倾向去把孤儿送给家庭领养而不是送进孤儿所,因为孤儿所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存有心里阴影和性格缺陷。
前期是建设物质家园更重要,后期是建设精神家园更重要,但综合起来一定是建设精神家园更重要(问为什么?我也想知道)
重建精神家园到底指的是什么,具体怎样重建? 先是组织心理学专家学者深入灾区调查了解情况,进行灾区心理危机的评估,作出抚慰和疏导心理的重大决策,并制定出规范的心理危机干预评价指标体系,启动心理应急方案,以应对震后各类心理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针对因这次地震恐慌而导致死亡的现象,例如:据媒体报道,在雅安发生7级地震时,重庆震感强烈,其中江北区海尔路一男子因地震慌张,从四楼跳下身亡。还有成都有3人在强震时因惊吓跳楼死亡,其中都江堰死亡一位年龄才20多岁的青年人。所以,我们要对因地震造成的心理伤害的病人及时进行干预治疗。积极广泛地招聘社会有志之士和向社会征集文明心理咨询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到医院、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服务,让灾民尽快接受心理支持和帮助。
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确保震区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精神家园的含义。精神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民 族来说,精神家同是民族生命力之源,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 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精神家园从广义上看.是指人 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从狭 义上看,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条件,包括人生价值、心理机制、思维方式等个体精神生成条件,以及家庭亲情、社区人文、民 族精神等群体精神涵养条件两个方面。精神家园就是个体精 神之“家”与群体精神之“园”相互生成、相互融通、相互激发而 构成的人类精神动力之源。作为个体来说,有精神家同的支 撑,人们就有了安顿感、温馨感和幸福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 失去精神家园,人们就会感到精神空虚、不知所措,甚至发生 心灵扭曲和变形。受伤的身体可以复原,垮塌的房子可以再建 起来,可是没有了精神家园,无论物质生活如何富庶,都将是 残缺的生活,甚至是残酷的生活。
精神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之源,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对个体而言,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归属感、安顿感和幸福感;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生活的方向。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重建精神家园,既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
一些要说如果没有精神的地方,可以改成说如果精神家园建设不到位。比如,如果精神家园建设不到位,即使再好的物质家园建设人还是会自杀,还是会抑郁,相反,如果物质家园建设不到位,而有比较到位的精神家园建设,人们可以坚定信念继续建设物质家园。
以人为本!
有利于个人身心的恢复,有利于主观能动性,促进重建文化积累
不要把灾后重建定义为一段时间,强调灾后重建是个长远持续的活动,这样有利于说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有些东西是物质达到不了的,比如有人要跳楼什么的,所以说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要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灾后需求这源于精神家园对心灵的抚慰、润泽和激励功用。重建精神家园是帮助灾区人民和整个国民走出精神困境的一项重任追寻精神超拔与人的本然需求以及植埋在民族血液骨髓里的民族精神是重建精神家园的力量之源灾后重建精神家园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大主阵地。关键词精神家园生存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家园”既包括以地理环境、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物象结构的家园也包括以某种信仰、意义系统和价值目标为基础的精神层面的家园。灾后重建物质家园固然重要但精神家园的重建同样不可忽视。物质家园的建设使人民能安居乐业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精神家园的建设则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精神有所依托生存富有意义因此它是更高层面、更内在、更本源的灾后需求。
一、重建精神家园的现实意义 ——走出灾民与国民的精神困境 灾难中人们感受最多的莫过于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的无常这无疑会在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上产生重大阴影滋生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或享乐主义的精神疾病。健全的躯体不再呈现的是残缺生活的希望何在鲜活的生命在瞬间就离我们而去而且是以那样一种悲惨的状态生命的价值何在千辛万苦积累的物质财富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生存的意义何在这些对人生意义最终极的反思和追问需要我们迅速给予解答这正是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意义之所在。精神家园是精神停泊的港湾是给心灵以秩序和力量的意义系统“它以比较完整的价值形态表达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向人们展示具有完整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图景它因价值自足而使人们为之向往成为人类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是合意愿安排的稳定成型的精神心理模式”1。精神家园一旦建立就能使主体精神有所依托而充满安全感和附着感就能使主体明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使精神饱满、充实、富足还能使主体在获得安抚和慰藉的同时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心使生命充满激情和希望。因而精神家园的重建对灾后人民生活的恢复正常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灾区之外的人群来说灾难过后生活归位于原有的轨迹和状态但这种生活的复归却掩藏着另一种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以求实理性的态度告别政治乌托邦而倾情投入经济乌托邦的怀抱在急于改变贫穷落后生存状态的心态下人们忙碌于金钱和财富的追逐不想却触动了欲望的海洋使这种追逐成为一种惯性欲罢不能。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无暇被顾及道德也被弃之一旁潘多拉盒子的打开使人性中魔鬼的一面得以释放和猖獗精神空间被金钱的光芒所填满人的生存意义被世俗化、功利化。于是个体以自我生活为轴心在理性的精打细算中苦心营造着自己的安乐窝享受着商品和娱乐所给予的感官刺激人与人的关系被简约为冰冷的金钱往来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利益交换心灵之间隔绝而疏离。在这样的生活世界里个体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他人缺少了心灵的沟通、真诚的关爱和信任对群体、国家和社会则丧失了责任和忧患个体内心不再追求超越和崇高失却了情感、德性、理想、信念和信仰。正
如查尔斯8226泰勒所言“把丰富多彩的、有深度的和有意义的生活空虚化�6�7�6�7没有为英雄主义、贵族的德性、生活的高级目的或值得为它们而死的事情留有足够的空间�6�7�6�7没留下任何能够给生活以深刻而又强有力的目的感的东西激情失落了
�6�7�6�7生活中除了‘可怜而又可鄙的舒适’没有留下任何渴望”2。如果大灾过后人们的生活又回复到这样一种意义世界失落的生存状态那将是多么可悲和可怕灾难之后我们如何才能继续延续和提升国民在灾难中所展现的人性中善的一面崇高的一面从而使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在灾难的洗礼中获得一次真正的超拔和净化这就使灾后重建精神家园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
二、重建精神家园的力量之源 ——潜存的人性渴求与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迅猛发展和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人们也一直在急呼重建精神家园。然而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无数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场景彰显了太多人性的光辉高扬了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宣泄了久违的爱国情怀。强烈而巨大的反差在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同时也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追寻精神的超拔和崇高是人性的一种本然需求。几千年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和思想传统深深植埋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骨髓里在特定条件下必定会喷发和展示出来这正是我们建设精神家园之所以可能的重要原因。人生在世有两大维度的需求即求生存和求生存的意义。人区别于他物就在于人不单纯追求生存之维更关注生存所承载的意义之维。人内在的这种超越性需求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它包括对德性的呼唤、对爱的渴望、对崇高的企盼。身处于商品经济大潮中的中国人深切地感受到物欲对人之心灵、情感、德性等方方面面的侵蚀感受到信仰缺失下的无所适从、利益追逐中的痛苦不安、物质享受后的空虚无聊以及人情冷漠下的孤独沮丧。精神的苦痛触发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促使人们反思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反思人的“应然”状态。个体虽无力改变现实但却在内心萌动着改变的渴求。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展示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的生动形象人民教师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用身躯诠释师德师爱私人诊所的医生、出租车司机舍私利而自发参与营救用行动诠释了大义大德社会各界、普通百姓踊跃捐钱捐物用爱心书写同命运、共患难的友爱之歌人民子弟兵、医护人员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地与灾难、死神作殊死搏斗用精神书写责任奉献之歌�6�7�6�7人们在灾难中所表现出的对他人的同情、关爱、救助、奉献正是人性中对超越和崇高追求的体现在给予和付出的同时他们也实现了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其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精神获得升华和新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渴望国家富强、民族自尊渴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团结渴望一种集体的归宿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这种潜藏在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怀和超越追求在灾难中显露无遗这正是灾后重建精神家园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化的征途中历经无数次天灾人祸的严峻考验形成了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们作为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凝练和表达而被传承和延续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特有精神。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的艰难险阻、风雨磨难依然能够延续下来并创造今日的辉煌正是依托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举国驰援的爱心互助、无私奉献的生死营救展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挠、顽强拼搏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延续传递、渗透凝结在民族的血液和骨髓里不显山不露
水地形塑着我们的精神品质培育着我们的爱国情怀在特殊时刻迸发而出成为整个民族战胜灾难、胜利前行的伟大动力。这一植埋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支点。
三、重建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建构精神家园的两大主阵地前者侧重于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后者偏重于个体精神家园的营造。灾后精神家园的重建必须依托这两大领域大力发挥其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社会成员确立某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遵守某种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团结有序、健康而富有活力。这实质上是从群体的角度为主体确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并建构精神家园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里建构的是群体共有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教化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形式单
一、内容干瘪、方法陈旧、冲击心灵的力度不够等使它与我们貌合神离在建构精神家园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实效。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要进入主体心灵被主体真正接受必须具有亲和力必须在亲切性上做文章。而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品性它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精神家园可依托的土壤。在共同地域上的中国人民穿越历史长河积淀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其思想精髓根深蒂固地凝结在我们的生活方式里沉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习惯性思维方式中。这种深入骨髓血液的东西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大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之根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着力依靠和借助的力量。依托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生命活动的强大影响力来获得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为国民建构精神家园中发挥实效的最佳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优秀民族精神和德育资源如爱国主义、公忠、责任、日新、和合、自强不息、宽厚仁德等思想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意义并进一步拓展、创新、宣扬和培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真正被主体信服和接受由此在凝聚民心、聚合国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文教育是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伦理、美学等人文科学为内容的社会教化它关注人的生存价值、人格尊严、精神依托与向往等问题为人们提供精神领域、心灵世界的有益知识培养人的文化素养形塑人的精神品质从而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构建意义价值世界为精神建构家园。卡西尔讲“人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3人文教育超越功利主义和极端的现实主义教人思考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面对各种境遇的态度帮助人们找寻正确的人生航向培育健康积极的心态、美好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它给生命之润泽与超越注入了动力和希望。良好的人文教育能使人视野开阔、胸怀博大、性情宽厚、头脑聪慧、情感富足、心灵高尚良好的人文素养能使人既努力奋进又淡泊名利既挑战竞争又与人为善既追求物的富足又感悟生命的真谛。灾难中生命的残落所产生的悲伤、痛苦、焦虑、消沉、彷徨等状态给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逼迫人文素养在此时就具有至为关键的作用它能调适心理、平衡心态将生命从绝望和毁灭的边缘拉回使人们获得新的精神支点和动力从而抚平伤痛超脱于人世的沉浮昂起头继续前行。人文教育所特有的对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功用决定了其在培育和建构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地位。在市场规则强大的作用下我们的教育一度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冷落了人文精神的宣扬造成了社会成员人文素养下降的不良倾向。可喜的是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人文教育开始被重视人文知识得
到一定程度的宣传。我们应继续推进这一良好势头进一步提高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人文知识的传播力度使其有效施展建构精神家园的魅力。
灾后重建首先是学校
意识跟我们谈论的精神世界没有必然联系
灾区人民缺的不是钱,是家人,家人的温暖不是物质能满足的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是物质家园决定精神家园
灾区人民需要的是家庭、亲人,这些不是物质能给他们的没有物质基础的话,精神层面的重建就无法进行吗?您说不否认精神重建,又说物质决定意识,那您说精神重建在什么时候进行呢?
第五篇:重建文化自信
重建文化自信
作者:马浩亮来源:香港《明报》时间:2014年05月20日与前几任中共领袖相比,习近平表现出对儒家文化异乎寻常的浓厚兴趣。5月4日,习近平视察北京大学,首站就是到北大人文学院,与哲学家汤一介促膝交谈,探讨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的情况。而在与师生座谈时,其主题是“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用了相当篇幅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意义。
演讲引经典,强调古为今用。
习近平指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6000 多字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儒家经典语句多达20 多处,譬如“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此外还有管仲、诸葛亮、顾炎武等人的名言。习近平总结说:“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实际上,在此之前一个月,习近平在欧洲学院演讲时,也着重介绍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造就了中国人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历任领袖最崇儒,掀民间风潮。
无论是检视主浙时期的《之江新语》,还是5 年副主席时代的党校讲话,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系列言行,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推崇,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去年11 月底,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期间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标志意义的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翻阅《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并强调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圣口一开,这两本原本靠作者贴钱出版的书,一夜之间洛阳纸贵,摆上各大书店最醒目位置。习近平的这句话也被直接印在两本书的腰封上。
借鉴道德规范,治社会歪风。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与中办主任栗战书参加贵州团会议时,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谈到贵阳孔学堂的情况,引起习近平关注,仔细询问。他并提到,明朝时王阳明曾经在贵州参学悟道,希望贵州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与前些年于丹等“学术超女”掀起的时髦国学热相比,习近平尊孔崇儒无疑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动员意义。其一,当下的中国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拐卖诈骗等恶性事件不断,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堪称是“礼崩乐坏”。要扭转这一局面,非一朝一夕。习近平执政以来出台的八项规定、整顿四风、“光盘行动”等,从一丝一粟着手,颇见成效。儒家在中国历史上教化黎庶、规范伦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正可借鉴发扬。这是“修身齐家”之义。
重建文化自信,展复兴大计。
其次,作为一个强势政治家,习近平有着复兴民族的雄心壮志。他在强调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又提出了“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当今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国际地位也显见抬升,但若无文化自信做支撑,中国就难以完成复兴大业。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强国必须有立足本国的强势文化。满口马恩列斯,是成就不了真正的汉唐气象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最可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舍此无他途。孔子不姓社也不姓资,只姓中,推行起来不会遭遇太多意识形态阻力。这可算是“治国平天下”之义了。习近平在北大还讲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不禁让人联想到蒋中正当年一再宣扬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历史车轮滚滚,风云回环往复,个中兴味,真堪细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