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粤教精品)教案
《霞》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课标解读:
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的写法。
2、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
2、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的价值。
教学难点: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教法和学法: 讨论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导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名篇《腾王阁序》里面的诗句,在诗人眼里,落霞是灵动而缥缈的;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吟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给人以朦胧的感伤,触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依恋。朝霞,年轻、热烈、生机勃勃;晚霞,深沉、凝重,像一个睿智的老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冰心老人从霞中感受道怎样的人生哲理。
一、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崇尚“爱的哲学”,即自然爱、母爱、儿童爱。主要作品: 诗集:《春水》、《繁星》 小说:《两个家庭》 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
1、中剪子巷(1913—1923)“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冰心:从《“五四”到“四五”》)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的三合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的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
2、留学美国(1923—1926)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1923年8月,冰心横越太平洋,来到波斯顿;
3、冰心回到祖国,回到燕园,已是秋天了。表面平静的校园和家园,无法阻隔世界接连发生的一次次的震憾,从北阀战争到“四·一二”事变到“三·一八”东三省沦陷,冰心对她一贯主张的“爱的哲学”进行了反思,融进了新的内容。自1929年起,冰心和吴文藻在燕南园内,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冰心的创作成就和吴文藻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抗战萍踪(1938—1946)1938年秋,冰心离开北平,来到战时的大后方云南昆明,此时,虽有短暂的安宁,但国破人生在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快乐和痛苦,一个人要能够享受快乐,也要能够享受痛苦,只有经历过无数的快乐和痛苦之后,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
六、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形散主要体现在选材跨越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本文具体是怎样体现的?
时间:几十年
空间:中国—美国(重庆—故乡—美国慰冰湖)
2、本文的神聚表现在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请找出文中写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神聚的表现:
1、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2、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
3、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色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了你一个美丽的黄昏。
七、总结: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有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外化。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冰心语)
课件
我的家在哪里?
主备教师:周云
参与成员:育群缪
杜晓光
梁清泉 曹海蓉
黎坚荣 赵 祺
王 琳
李美玲
王艳喆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课标解读:
1、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
2、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教法和学法: 讨论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冰心老人的《霞》,体会到她平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学习她的另一片文章《我的家在哪里?》
一、播放《我想有个家》,体会什么是家? 家是„„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阵地,安顿我们的身心。家有两种,一种安顿我们的身体,一种安顿我们的灵魂。
二、自读课文,提问‚冰心老人梦中的家和现实中的家各是怎样的?‛ 以儿时清纯的眼光来看:
梦中的家:美好的、温馨的、无争斗的世界 用饱经风霜的阅历去审视: 现实中的家:
充满斗争涌动暗流的家(夺权、罢官、降级„„)
三、《我的家在哪里?》这一设问式的文题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在构思时通过‚梦‛中的家的描写和对照,表达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表达出她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和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面对现实社会中那些权力之争表现出深切的厌恶和憎恨。
四、作者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如何理解‚灵魂深处永久的‛?
‚灵魂深处永久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恋,而回首之时,才会发觉这一切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另一层意思则是作者对于童年的眷恋,实际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恋,这才是在作者‚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对于真、善、美的执着和坚持,使作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丑恶,有了抵抗的勇气和力量。
五、《我的家在哪里?》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她真的一无所有吗?
不是真的一无所有。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她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的人,她是这样的一无所有,耄耋之年,世纪老人,‚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让作者深感厌恶,面对这世界的肮脏、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坎坷,冰心老人一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又朝思暮想儿时的‚家‛,一个灵魂深处的家——充满亲情的、平和的、温馨的家。因此说冰心老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内心丰富深厚,精神富有。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冰心语
课 件
我的家在哪里
第二篇:《散文两篇·霞·我的家在哪里》(粤教精品)教案
《霞》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课标解读:
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的写法。
2、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
2、学会正确认识人生、生命的价值。
教学难点: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教法和学法: 讨论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导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名篇《腾王阁序》里面的诗句,在诗人眼里,落霞是灵动而缥缈的;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吟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给人以朦胧的感伤,触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依恋。朝霞,年轻、热烈、生机勃勃;晚霞,深沉、凝重,像一个睿智的老人。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冰心老人从霞中感受道怎样的人生哲理。
一、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冰心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散文以行云流水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崇尚“爱的哲学”,即自然爱、母爱、儿童爱。主要作品: 诗集:《春水》、《繁星》 小说:《两个家庭》 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作者生活经历的介绍:
1、中剪子巷(1913—1923)“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冰心:从《“五四”到“四五”》)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的三合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的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
2、留学美国(1923—1926)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1923年8月,冰心横越太平洋,来到波斯顿;
3、冰心回到祖国,回到燕园,已是秋天了。表面平静的校园和家园,无法阻隔世界接连发生的一次次的震憾,从北阀战争到“四·一二”事变到“三·一八”东三省沦陷,冰心对她一贯主张的“爱的哲学”进行了反思,融进了新的内容。自1929年起,冰心和吴文藻在燕南园内,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冰心的创作成就和吴文藻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抗战萍踪(1938—1946)1938年秋,冰心离开北平,来到战时的大后方云南昆明,此时,虽有短暂的安宁,但国破山河碎,冰心依然苦恋着北平,恨不能掮着旗帜,杀入北平“那美丽尊严的躯壳!”在这种心情下,1940年冬,冰心来到了重庆,开始了忙碌的战时生活。然而,“皖南事变”发生了,冰心对国民党产生怀疑和失望,上了歌乐山顶,过着清高而清苦的生活,郭沫若赞之为:“微怜松石瘦,贞静立山头。”
5、“文革”十年(1966—1976)自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疯狂与愚昧,动荡与苦难,“文革”中的冰心,受到冲击和批斗,面对苦难,却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她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苦难的祖国尽心尽力地工作。她坚信,春天永远属于人民,青春永远属于劳动者;
6、生命从80岁开始(1976—1999)粉碎“四人帮”后,冰心万分欣喜,面对祖国“四化”建设的新生活,再度燃起了创作激情。此时的冰心已过古稀之年,但她打算“生命从80岁开始”。像年轻人一样,她出国访问,她不断写作,她经常会见国内外的客人;她为教育呼吁,对儿童说话,替妇女进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着不懈的努力;她时有新作佳作问世,时有惊世警句出现,常常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关注,80岁之后的冰心,再度形成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形成了壮丽的晚年景观。晚年:她写另一种回忆录——人物回忆。冰心总是满含着泪水忆及和描写。冰心说,这些年我为故人写怀念与悼念的文字,手都写软了,泪都流干了。自然,她写得更多的还是散文。晚年的冰心文字炉火纯青,毫无雕琢,自然天成,她的每一篇散文作品的发表,都可能引来一阵反响,一阵小小的轰动。像《绿的歌》《霞》《我的家在哪里?》等。
二、老师投影:配乐的黄昏多彩画面、创设情境。画面: 血色黄昏、悲凉的夕阳、璀璨霞光 配乐:《沉思曲》(创设深沉、悲壮的氛围)
三、课外阅读资料汇集、交流、共享。
投影:学生摘抄的有关“黄昏”“落日”“夕阳”“晚霞”的写景议论、抒情、片段 学生朗读:摘抄的有关“黄昏”“晚霞”的散文、诗歌。老师投影:摘抄的古诗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问‚谈谈对‘黄昏’、‘落日’、‘晚霞’的所思所感‛
四、师生共同感知品味时年81岁的冰心老人由自然的霞光而引发的对生命霞光的思考、感悟。
自读课文,分组讨论 交流:
文中你最有感触的句子?(共鸣)文中你最不理解的句子? 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
重点讲解‚云彩更多,霞光才更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云彩象征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云翳象征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霞光象征生命的光辉和价值。只有经历过痛苦磨难的人生(生命)才更有价值。
五、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并未着意去描写霞,而是借霞来表达一个人生哲理,什么哲理? 人生在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快乐和痛苦,一个人要能够享受快乐,也要能够享受痛苦,只有经历过无数的快乐和痛苦之后,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
六、整体感知全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形散主要体现在选材跨越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本文具体是怎样体现的?
时间:几十年
空间:中国—美国(重庆—故乡—美国慰冰湖)
2、本文的神聚表现在全文处处围绕对人生的感悟上,且这种感情是不断深刻的。请找出文中写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神聚的表现:
1、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2、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
3、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色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了你一个美丽的黄昏。
七、总结:
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只有快乐和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精彩、幸福、完整、充实的人生。从全文看,文章以《霞》为题,有三大妙处:一.“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霞”蕴涵着人生的哲理;三.“霞”象征着人生的精彩、幸福和快乐。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外化。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假如生命是无味的,我不要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冰心语)
课件
我的家在哪里?
主备教师:周云
参与成员:育群缪
杜晓光
梁清泉 曹海蓉
黎坚荣 赵 祺
王 琳
李美玲
王艳喆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2、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课标解读:
1、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2、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字词
2、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教法和学法: 讨论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冰心老人的《霞》,体会到她平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学习她的另一片文章《我的家在哪里?》
一、播放《我想有个家》,体会什么是家? 家是„„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我们可以依靠的阵地,安顿我们的身心。家有两种,一种安顿我们的身体,一种安顿我们的灵魂。
二、自读课文,提问‚冰心老人梦中的家和现实中的家各是怎样的?‛ 以儿时清纯的眼光来看:
梦中的家:美好的、温馨的、无争斗的世界 用饱经风霜的阅历去审视: 现实中的家:
充满斗争涌动暗流的家(夺权、罢官、降级„„)
三、《我的家在哪里?》这一设问式的文题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在构思时通过‚梦‛中的家的描写和对照,表达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表达出她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和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面对现实社会中那些权力之争表现出深切的厌恶和憎恨。
四、作者说‚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如何理解‚灵魂深处永久的‛?
‚灵魂深处永久的‛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一个迟暮的老人,作者会对早年,尤其是童年的生活产生无尽的眷恋,而回首之时,才会发觉这一切都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另一层意思则是作者对于童年的眷恋,实际是对童年所代表的人生的真、善、美的眷恋,这才是在作者‚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对于真、善、美的执着和坚持,使作家面对人生的困境和社会的丑恶,有了抵抗的勇气和力量。
五、《我的家在哪里?》结尾处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她真的一无所有吗?
不是真的一无所有。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她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的人,她是这样的一无所有,耄耋之年,世纪老人,‚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让作者深感厌恶,面对这世界的肮脏、世态的炎凉、人生的坎坷,冰心老人一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又朝思暮想儿时的‚家‛,一个灵魂深处的家——充满亲情的、平和的、温馨的家。因此说冰心老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内心丰富深厚,精神富有。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冰心语
课 件
我的家在哪里
第三篇:散文两篇《我的家在哪里》教案
散文两篇教案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领悟人类情感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2)品味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2、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2)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3)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阅读文学作品时体会与感悟的思想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寻找与作者的共鸣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学重点
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人类情感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二课时
1、导入及介绍作者
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播放完毕后让学生讲一下自己的感受,从而带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的家在哪里》
师:想家、恋家师人世间永恒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每到佳节师,外出的人们,无论离家多远,总是想尽办法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因为家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那么,在你们心中,理想的家是怎样的呢? 让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家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学习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看看在冰心心中,家又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先了解一下冰心。多媒体课件,展示关于冰心的简介。
2、新课讲解 让学生阅读课文
问题1: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家在哪里? 问题2:为什么只有中剪子巷才是作者的家呢? 学生思考和讨论过程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在“家”之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问题2:作者为什么会怀念童年呢?
问题3:当作者在枕上回溯起九十年来走过的生命道路时,“真是‘万千恩怨集今朝’”,并流下了热泪,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泪水呢?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老师做总结。分组讨论,问题1:我们明白了冰心老人的“家”在哪里了,回过头,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问题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家”,而从梦开始?
问题
3、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 问题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谈谈你们对家的看法?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老师做总结。
3、课堂小姐
冰心老人的这篇《我的家在哪里?》表达出她渴望一个清淡、素雅、平和,充满亲情和温馨,又不受外界干扰的“家”。而对现实社会中的那些权、利之争表现出深切的厌恶和憎恨。看来,文章引发了大家的许多感受。只是时间有限,我们把讨论、交流留到课后吧。
4、布置作业
完成一篇与“家”有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5、板书设计
梦中的家→平和、亲情、温馨
家
对比
现实的家→喧闹、物欲、权力
第四篇:春在哪里的散文
好久没提笔,因为一直感到没有可写的.有天和一位文友聊到这些他说这叫“ 创作空窗期”。这些大道理我不怎么懂,就是觉得这个季节这个地方,看不到鸟语花香的美丽,也就敲打不出美丽的文字,组合不成动人的语句,所以搁浅了好几天,不想动笔。
因为上网,就像长了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我知道了这个季节其他很多地方的美妙绝伦,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桃花源在世,浪漫,温馨。风过,花落,人在花间漫步,不是人间仙境,胜似人间仙境。
我这没有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这只有不开花的树木林立。今年的春天来得很晚,所以到现在这些树木还迟迟没有换上绿衣,可能还在等待剪刀一样的二月风吧!脚下的雪刚刚褪去,渐渐露出一点点黑黝黝的土地。记得小时候这个季节我常和小伙伴一起,把刚刚要吐绿的杨树枝条折下来,用削铅笔的小刀削好,做成有五公分到十公分不等的的简易哨子,做好了放在嘴里憋足了劲一吹,真的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呢!想听像蒙古歌一样淳朴憨厚的,就用粗些的枝条,想听悦耳动听的,就用细一些的枝条。三三两两的孩子,把一棵树上能够得着枝条都剪个精光,那时的业余生活也是单调。就是这杨树条做的哨子,也给我们那代人带来无尽的快乐,欢快的哨子声,此起彼伏,很有天籁之音的味道。邻家的小哥哥吹得响极了,我就做了一堆,挨个吹,累的腮帮子麻麻的,也不肯停下来。不过那哨音,现在我还能够想起来。原汁原味,没有小蝌蚪般的五线谱那样繁琐,可从不同的孩子口中吹出的是一个同样无忧无虑的童年。这边刚停下来,那边的哨子又吹响了,有一种互动的意思呢,让人不禁想到了渔歌互答的意境。
柳树要比杨树好些,如果说杨树是个壮年的汉子,那么柳树就是婀娜多姿的淑女。柔柔的枝条或多或少有了些泛青,远远地才可以看到一些淡淡的黄意。就像诗里写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摇曳的枝条就像是春姑娘的手臂,在春风里轻轻地挥洒着。柳树的枝丫绝对不可以做哨子的,只能观看。尤其那倒垂的柳树,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弯弯曲曲的丝绦,自然地垂下,就像一个时尚少女烫的大波浪。
这里没有江南那多情的小雨,轻轻地叩打着青石板路,更没有雨中美丽的人儿打折油纸伞拾级而上,踩一路小雨滴答。这里只有,渐渐融化的雪水,今天比昨天少了很多,明天比今天会更少。等到被春风催得一干二净时,一声撼天动地的春雷响起,黑土地就从酣梦中惊醒,伸伸懒腰,打个呵欠:春,就诞生了,呱呱落地了,一个新生儿一样洋溢着生机的季节就来临了。
小镇没有花前月下的公园,偶尔走过的就是匆忙的路人,急着奔向下一个旅程。没有游乐场,漂亮的妈妈们就牵着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孩童在宽敞一些的院落里玩耍。天真可爱的孩子口里叫嚷着用手指向远处的风筝,原来他看到了那只正在高飞的大蜈蚣。不知道那是风筝,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孩子形容,才能让孩子懂得,索性就说:宝贝,那是鸟,n-i-a-o。鸟,小孩子模仿着妈妈的口吻叫道,也好,就叫鸟吧,鸟在孩子的印象里还是有用模有样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一张白纸,也许以后在他的记忆里风筝就是一只大鸟吧。
小镇没有宝马奥迪,不停忙碌的就只是四轮车。家家户户开始备耕了。或者拉化肥,或者拉种子,忙的不亦乐乎,一年之计在于春啊,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播种着希望,期待收获成熟的金秋。呢喃的燕子,刚飞来几只,这几个应该是最怀念北方的吧,早早地就回来寻觅她们昨年的爱巢了。
有一双装满五颜六色的眼睛,有一颗渴望美丽的心灵,就会看到人世间的美景。可爱的小镇,没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却有鳞次栉比的红砖绿瓦。没有千变万化的霓虹灯,却有吸一口都满是泥土芳香的清新空气味道。春光明媚的小镇是一副简单的山水画,没有浓烈夸张的色彩,却百看不厌。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诗卷,百读不倦。心里有着希望,春天就无处不在。
春风它吻上了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虽说是春眠不觉晓,只有那偷懒人儿才高眠。
春风它吻上了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春天里处处花争艳,别让那花谢一年又一年······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上课版]
——失路文人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
吴汉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一、导入:3分钟[10:45——10:48]
上个学期末,我们高一重新分了班,于是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原来朝夕相处了一学期的老师,同学。别情依依,很多同学都会有深圳的感受。我是我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会的时候送给我原来班的同学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我们可以从中体悟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简介作者:2分钟 [10:48——10:50]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当时就有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当年受欢迎程度,而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当时人就有“晓风残月柳三变”的俗语。
后人把宋词分为两个流,豪放派和婉约派,并说豪放派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而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柳永是婉约词的代表词人。
三、渲染气氛,激发情感:5分钟 [10:50——10:55]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愉悦和享受
学生自由读。
[雨霖铃朗读FLASH]
四、理解内容3分钟[10:55——11:58] 下面的时间自己再回头默读一下这首词,看看单纯从字面上自己是否能读懂这首宋词,遇到自己不明白意思的请你提出来。
五、鉴赏20分钟[10:58——11:18]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在词里面打一个词来概括吗?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a、“伤别离”
b、“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
2、根据内容,全词显然就是由两个主要画面构成的,一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请分别给这两幅画面命名。参考: 上片:长亭送别
伤别离〈
下片: 羁旅长愁
3、宋词十分讲究意象和意境。我想问一下,有谁知道意象是什么吗?这一首宋词用了那些意象?你能找出来吗?
参考:寒蝉 长亭 骤雨 帐饮 兰舟 泪眼 烟波 雾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4、请从这么的意象中找出一两个你印象最深的来分析。
寒蝉:“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十里长亭对短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骤雨: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而且雨停了,是远行的人该走的时候了。
烟波: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天: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杨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灞桥柳FLASH]
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手法:意象并列,情景交融
这一种手法我们以前也见过,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用的正是这一种手法。
6、这一首首词抒情细腻动人,你认为作者通过什么来抒情的呢? 你能在词中找出作者写景的落点写情的落点吗?
7、作者在写景是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呢? 上片: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 下片: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8、别离后词人是什么心情?怎样理解他的这种心情?这是什么写法?
参考:以乐景写哀――
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品最美的句子5分钟 [10:18——11:23]
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参考: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参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参考:我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雨霖铃FLASH]
八、诗情画意5分钟 [10:23——11:28]
一曲《雨霖铃》千百年来,令多少人柔肠百结,每一个不同人生际遇的人,不同的年龄读她,有自己不同的感悟。
读《雨霖铃》你读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两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我们一起来看看MV里面的画面,和你的是否一样?
[雨霖铃MV]
七、生命中的离别2分钟 [10:28——11:30]
李叔同写过一首《送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也许今天坐在下面听课很多老师就是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不知首他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听这一首歌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李叔同/送别FLASH]
我们的人生一直在经历着离别,小时候离别父母的怀抱,离别哥哥姐姐的牵手,离别祖父祖母的慈爱,大一点离别家,离别小学的同学,离别初中同学,将来还离别自己童年,离别童年的快乐,离别自己的一些梦想„„有一些离别是暂时的,有一些离开是永远。
你经历的离别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一些痕迹吗?留下一些感伤或者感动的记忆吗?请你用简短的文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