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极昼极夜现象的解释教案[范文]
课题:极昼极夜现象的解释
授课人:密溪乡中心校 曾小平
教学目的: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四季的变化都是地球的运动引起的,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形成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极昼和极夜现象是不是也与地球的运动有关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极昼和极夜现象?(板书课题)
二、认识北极和南极,北半球和南半球:
1、思考:你能指出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和南北极吗?
2、现示课件,教师讲解,学生读记。
三、认识极昼和极夜。
1、出示课件,生读,理解。抽问。
2、思考:地球上哪些地方会出现极昼和极夜?抽问,订正。
四、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
(3)师出示小结课件,生读、理解、记忆。(板书: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五、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3、师出示总结,生读,记。
六、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第二篇:《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地球的运动”为单元主体的第8课内容。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多种方法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通过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也是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本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对认识地球运动、四季、极昼极夜、地球上的生物等都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地球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简单、片面的,他们口头表述可能不会那么严谨,但如果运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极
夜就比较容易学了。
三、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3、能用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
和极夜现象。
4、让学生认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5、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每组有一个地球仪、手电筒一支、有关极昼极夜现象的图
片。
学生准备:涂有不同颜色硬纸板一张(中间挖孔)
六、教学过程:
(一)、由提问导入新课。
1、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有许多事情令人感到奇怪,那就是极地的白天或黑夜很长,谁能说说极地的白天或黑夜为什么会很长?(指名
学生说)
2、解释极昼和极夜。
北半球到了夏季时,太阳就会常常挂在北极天空不会落下,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看不见太阳,北极点附近有半年的时间都处在黑夜之中。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3、板书课题:极昼和极夜的解释(齐读两遍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这一奇怪现象,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一、(出示极昼和极夜图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边看边想,极昼和极夜现象可能与什么有关?
2、地球是一个球体,极昼和极夜现象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我们怎么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呢?
3、猜测交流自己的看法,希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极昼和极夜现象可能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所处的位置等有关。
4、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进行模拟实验和直观模型演示。
1、教师出示为学生准备好的地球仪、手电筒,学生拿出涂色的纸硬
板。
2、分组实验。
请各小组同学尝试运用这些材料在小组内解释极昼极夜。
3、全班交流。
4、在交流中进行提问:地球仪、手电筒、涂色的纸板分别代表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北极发生了极昼现象?北极发生极昼时,南极会发生什
么现象?
5、讨论:怎样做才能产生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6、教师进行小结。
二、画示意图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1、如果不能用语言来表示结果,可以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解释极昼
极夜现象。
2.分组画出示意图。(教师加以引导)
3、请小组同学结合所画的示意图分析解释。
4、提问: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极昼极夜的现象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总结:极昼极夜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公转和倾斜的地轴三方面共同作用使南北极出现了极昼和极夜现象。为了更清楚的解释极昼和极夜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
意图等方式去加以解释。
(三)、拓展延伸:
1、在本单元中的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
有哪两种形式?
2、在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大家还想知道哪些有趣现象?
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自转 公转 绕地轴转动
绕太阳转动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角度大小不变
第三篇:《极昼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极昼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教材分析:
人类认识宇宙知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究过程,本单元教材充分发挥了古人探究宇宙知识不懈努力的钻研精神,学生在古人探究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有效地指导下,发挥小组的主动性、互助性,重演古人科学探究的聪慧,从而得出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充分理解掌握。
这一单元共有八课,学生用学到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探究充分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从而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昼夜和春夏秋冬等。并且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实验探究认识到地球的运动方式有自转和公转,并且掌握了自转产生了昼夜,公转产生了四季。本课时的学习是对本单元知识中地球的自转、公转、倾斜的地轴这三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再学习再实验探究,从而学会用前面学到的知识试着去解释极昼极夜。
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的运动方式有自转和公转,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熟练掌握,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学生对于昼夜的认识比较深刻,但是对于极昼和极夜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只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去分析。因此,本课的学习中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综合运用知识,学会全面分析,提升准确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
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在小组里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资料(课件),中间挖孔的硬纸片1张。
为学生准备:地球仪15个、手电筒15个、记录单15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这里每天都会昼夜交替,还记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地球自转,旧知回忆。)
2、而在遥远的南极和北极(课件上指一下)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极地的白天或黑夜很长。北半球夏季时,太阳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相反南极中心地区半年看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而到了冬天,北极点附近半年见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南极却有长达几个月的白天。(课件穿插,极地图片)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揭示课题,课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出旧知,导入到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极昼极夜,课件播放极昼极夜的美丽图片,加深学生感性认识这一奇特自然现象,增强学生爱学习想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1、学生猜测极昼极夜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谁来说说极昼极夜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谁来大胆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老师指名几个举手的同学回答)
评价:比赛一下哪个小组大胆猜测、或猜测的好加一分。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重在激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能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激励学生用实践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测。猜测能充分调动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性,老师能了解他们的奇思妙想。]
2、四人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计划,取用需要的实验材料
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有的同学说极昼极夜的形成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原因,也有的同学说是地球公转形成的,也有的同学说是。。。现在我们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怎样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并解释极昼极夜形成的原因。
1)、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讨论实验计划。
2)、小组长按照实验计划到材料准备区取用自己小组所用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前实验探究的基础,完成实验计划不太难,而且能充分调动小组的协作、交流。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计划讨论后,小组长到实验准备区取用实验材料,一是能够解放老师的过度操劳专心教学,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自己计划自己动手自己选取实验材料,实验完毕后自己清洗、归还实验材料到指定区。]
3、学生在小组里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老师巡视指导,点拨学生的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困难。(学生模拟实验探究)
评价:哪个小组探究过程中文静有序加一分,哪个小组探究有效性突出加一分。
[设计意图:猜测设疑——探究解惑——科学解释,这一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发展,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只有学生自己在宽松的环境里自己动手,才能逐步获得科学素养的发展。]
4、教师演示:
教师用中间挖空的硬纸板,中间的空可以放进地球仪,一面涂成黄色表示白天,另一面涂上黑色表示黑夜,纸板表示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学生观察认识极昼极夜。
[设计意图:教师的演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极昼极夜的解释,也是启发学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的探究,更利于全面分析。]
6、播放解释视频
7、除了模拟、演示,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解释吗?(引导到画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画出示意图,并展示:(重点是画好北极、南极以及倾斜的地轴,白天和黑夜)
1)、指名画的好的小组进行展示。
2)、指名同学用图示解释极昼极夜的形成。
评价:哪个小组按时正确画出示意图加一分。
[设计意图: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三、引导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的重要意义
1、学生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
2、四人小组用地球仪模拟,或试画示意图分析。
3、汇报:极昼极夜(地区)范围的扩大及可能产生的情况。
评价:能够大胆猜测加一分,按时完成探究任务加一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选用喜欢的方式探究,加深学生对地轴倾斜角度的认识,也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由此产生的有趣的现象。]
四、上交填写完成的实验记录单
评价:记录单上交及时完成质量好加一分。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五、师生共同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极地的风光壮丽吗?想去吗?那就好好努力,以后亲自去南极考察。
评价:最后我们看看哪个小组荣获这节课的探究星小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科学的目标,激励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备注:下课后各小组长将实验材料归还到实验材料准备区。)
板书设计:
极昼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
公转
倾斜的地轴
实验记录单设计:
实验记录单
五年级()班第()小组
组长:间:
成员:
时
1、极昼极夜发生在地球的()和(),是由地球的()、()和()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
2、画示意图解释极昼极夜的形成: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中为了鼓励引导学生文静有序、积极参与、较能步调一致按时完成实验探究任务,老师采用语言或身体暗示的方式评价调控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纪律、积极性、有效性等,同时利用鼓励加分的方式评价每个小组的团体得分,最后在小结时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探究星小组。
设计特色简述: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完成探究活动,面对探究中的困难发挥自主的创新、自主的活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克服困难按时完成探究任务,教师突出了教学过程的主导性。
2、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计划,按照小组的探究计划,由小组长自己到实验材料准备区选取本小组的实验材料,这既能减轻老师的过度操劳安心教学,又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开展的激励性小组间竞赛得分评价,也是为了促进学生文静、高效、积极、按时完成探究任务。评价发挥了老师的指导性、调控学生模拟实验探究的有效性等。
4、让学生画图,用图示法解释极昼极夜,也许学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错漏之处,但是只要是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完成,这些“错误”也将是开启学生将来科学智慧的美丽钥匙,鞭策学生科学研究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需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篇: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材分析: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本人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和理解,确立以探究极昼极夜现象形成原因为线索,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法,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得到科学、全面的解释。希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思维的加工和提升,构建科学概念。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教学目标:
● 科学概念: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 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 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教学准备:全班准备: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资料(课件);
小组准备:地球仪1个、手电筒1个、中间挖孔的硬纸片1张、记录表1份。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这里每天都会昼夜交替,还记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地球自转,旧知回忆。)
2、而在遥远的南极和北极(课件上指一下)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极地的白天或黑夜很长。北半球夏季时,太阳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相反南极中心地区半年看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而到了冬天,北极点附近半年见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南极却有长达几个月的白天。(课件穿插,极地图片)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揭示课题,课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补充课题)
二: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
1、要解释极昼极夜现象,我们可以从地球运动的特点出发来研究,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四人小组猜测、讨论一下,可以用桌上的地球仪简单模拟。(让学生尝试自己去解释,找答案;渗透方法:用地球仪模拟。)
2、四人小组汇报:
希望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刚才的简单模拟,提出解释的三个方面: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如果不完整也可以,也可以提出几点共同作用),请学生同时做简单说明:为什么会这样想?(可以说或演示)
3、那么,大家的猜测是否科学、正确,我们怎样来证明呢?(引出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的几点关键分析(做前明确的事项)A、材料介绍、分析:地球仪、手电筒分别代表什么? B、怎样才能知道北极发生了极昼现象,南极发生了极夜现象?
4、小组实验:地球自转时的情况分析: A、小组模拟,看到极昼极夜现象;
B、看不清楚,改进实验装置:加块纸板(教师演示使用),怎样看昼和夜?(引入两面不同颜色:黑色——夜晚,黄色——白天)。为什么要竖直放?(阳光射入角度不变); C、小组再次演示。
D、如果没有地球自转会出现什么问题?(地球上其他地方也会有极昼极夜现象)极昼极夜只与自转有关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南北极不会变了)所以还可能与什么有关?(引导到地球公转)
5、地球公转情况分析:四人小组模拟,看到极昼极夜及南北极情况变化;
6、研究地轴倾斜的影响:
A、地轴是否要倾斜?演示模拟比较(倾斜与不倾斜的不同情况)。B、明确方向不变化(地轴指向北极星,前面知识运用)。
7、综合上面的分析——地球运动特点,四人小组做一次完整的(一年的)极地昼夜的变化,并组内做讲解。请一组上台讲解。
8、除了模拟,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解释吗?(引导到画示意图)
9、四人小组合作画出示意图,并展示:(重点是夏、冬两个季节)A、画出昼夜情况,标出南北极极昼极夜情况,画出倾斜的地轴; B、请同学结合图分析解释。
(过渡:那么如果地轴倾斜角度再大点会怎样呢?)
三、引导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的重要意义:
1、学生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2、四人小组用地球仪模拟,并试画示意图分析;
3、汇报:极昼极夜(地区)范围的扩大。
4、追问:哪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简单分析。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围绕极昼极夜形成的原因)
2、教师小结: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和倾斜的地轴三方面共同作用使南北极出现了极昼和极夜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去加以解释。
第五篇:五年级《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反思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课,应该说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还是较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前面一课《一年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没有学好,这一课也听不懂。一节课下来,虽然我让学生看了模拟实验(用工具箱里的材料),学生也进行了模拟,应该说学生也能够看懂,也清楚的看到当“太阳直射南北半球时,南极和北极分别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但是这些只是应该来说学生都不是通过前面的知识推理出来的,而是我告诉他们方法后才明白的,不知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发展和研究宇宙是否有帮助?
教材上介绍的第一个模拟实验做的很顺利,在上节课内容中已经点拨过观察的方法,先前的疑惑被实验做证实。此时学生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极昼极夜现象就是按照模拟实验上操作这样形成的,对于原因的解释却似乎仍旧说不出道道。分析这种原因我觉得学生前面已经掌握了地轴倾斜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法,已经很自然地掌握了模拟的方法,而用这些知识再去解释极夜和极昼还需要有一个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模拟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模拟的方法,模拟实验结束后还要让大家共同讨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在这里我使用反问的方法:如果地轴不倾斜会怎么样?地球公转和极夜和极昼的形成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来解释,看看学生到底理解了没有。为了更好地运用模拟实验来证明事实,还有更好的模拟方法吗?(引导学生从教材上获得信息或者通过讨论来完善模拟方案),我尝试让学生想出更多模拟的方法做更完善的解释,此时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理解了极夜和极昼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是有些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好理解,比如为什么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那个半圆为什么这么套,而不是那么套?这时通过画图的方法就一目了然了,而且还要画出地轴垂直于地面的情况,学生此时才恍然大悟,这样学生对极昼极夜的原因理解就更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