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6课《对印的图画》教学设计02
课题:对印的画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 年级:二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二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本课利用对折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称。在对印的图形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添画变成有趣的作品,并注意发现水粉色在纸面上对印后产生的肌理与色彩效果。学情分析:
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刚刚接触水粉画,对画具还不熟悉。可以让学生把颜料直接挤涂在纸,降低绘画难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轴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习用水粉颜料对印的方法,表现有趣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欣赏对印图形,通过有趣的色彩游戏,感受对称图形带来的随意与惊喜,展开丰富的联想,巧妙添加成有趣的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印实践中体验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创作带来的愉悦感受。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对折对印的方法,设计创作有趣的画面 教学难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巧妙添画对印图形。教学设计思路:
对印的画是通过颜料的随意挤涂对印,让学生感受画面对印的对称效果,感受图形的对称美,水粉色的肌理美。教学中提醒学生,颜色要厚,通过有趣味性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对印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巧妙添成有趣的作品。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1.出示一些画面对称的图片资料,请学生观察它们像什么?如何制作?
小结:画面对称、颜色变化丰富随意、构思巧妙、浑然天成等等。2.学生讨论:怎样才能绘制对称的画? 3.演示对印图形制作步骤 4.揭示课题:《对印的画》
二、自由尝试
1.学生自由尝试对印一幅画。2.学生交流制作的体会。
3.教师对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答疑。4.教师示范讲解制作的要点。(1)将纸对折
(2)用颜料直接挤涂在画面一侧(3)合拢纸张用力均匀地磨压
注意事项:颜色要挤的厚一些,否则,对印的另一半图案则不够完整和清晰。板书:对折上色,折拢压印 5.技法点击
(1)活泼的彩点(2)自由的色块(3)快乐的彩线(4)色彩的碰撞
三、启发联想
1.欣赏对印作品,启发学生联想
2.在画面上用蜡笔或水彩笔稍微添画几笔,创作出有趣生动的形象。
四、学生作业
要求:1.利用对印的方法,创作有趣的画面
2.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巧妙的添画。
五、作业评价
(一)评价要求: 1.对印清晰色彩美
2.联想新奇有创意
(二)小组自评,选出最佳作品进行展示。
(三)每组选派代表评出最喜欢的作品。
如:哪张作品你最喜欢?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教师点评
六、小结与拓展
1.小结:在对印的实践中体验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创作带来的愉悦的感受。2.拓展:欣赏其他方法的对印作品
(1)在对折的宣纸上滴彩色墨水(2)在双色彩纸上用水粉拓印
第二篇:第6课《对印的图画》教学设计01
课题:对印的图画 课时:1课时 课型:绘画 年级:二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二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利用对折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对称。在对印的图形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巧妙添画成有趣的作品。并注意发现水粉色在纸面上对印后产生的肌理与色彩的变化。启发学生在对印的图案上添加几笔,使图案富有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水粉画的兴趣。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水粉画,对画具还不熟悉,可以让学生把颜料直接挤涂在纸面上,降低绘画的难度。通过折叠、压印、拖拉产生丰富的肌理,感知图案沿折缝左右对称的美感,进一步理解对称,了解制作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对称的形式美,学习对印的方法,学会基本的水粉上色技巧。过程与方法:通过范例及实践操作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在游戏中表现对印对称的画面,尝试在用水粉随意对印的图形上想象添画,组成一幅有趣的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对印图形的对称美,感受丰富的色彩变化,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粉对印的方法。
难点:能利用对印的偶然图形,展开丰富的联想,创设有情趣的画面。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对称现象,并在实践中体验对印图形的对称美,引导孩子们通过有趣的色彩游戏,用图形的对称美,水粉色的肌理美,感受对称世界的特有美感。颜色要厚,操作要有趣味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1.老师今天想用颜料直接挤在纸上做一个色彩的游戏,想不想看看? 2.教师示范。(随意画的效果)
二、认识对称,教师新授
1.思考:
(1)为什么在印的前面要将纸对折?(2)为什么颜色会到纸的另一面?
(3)在这条折线左右两面印出的图形是否一样?(左右相同,合起来完全一样)2.学生讨论。3.教师小结:
将纸对折,整张纸分成了对称的两半。我们利用水粉色有粘性,有质感的特点,运用对折印的方法,得到了两边一样的图形,这种图形叫对称图形。中间这条线叫对称轴,4.揭示课题:《对印的图画》
三、教师示范,学生操作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的要点。(1)将纸对折
(2)沿对折边画出半个图案(3)合拢纸张并用力均匀磨压
板书:对折上色,折拢压印 2.注意事项:
(1)按住颜料管的后端,边挤边涂,不要挤压的太多,(2)不要挤在纸张的边缘,纸张的三边都要空白处。(3)合上纸后用手掌在纸面的中间轻轻磨压。(4)磨压好快速将纸打开,防止粘住。3.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新的对称绘制方法(1)上下对称
(2)斜角对称
(3)画一个完整图像压印后得到两个相同的图像
4.学生用水粉色对印图形。(完成的作品平摊放在报纸上)5.添画:在画面上用蜡笔或水彩笔稍加几笔,使形象更加生动。
四、结合生活,开展想象。
1.(媒体出示)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2.小组讨论。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有那么多对称的物体,因为对称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平衡的美。
五、学生绘制,教师指导 要求:1。对印的画面清晰
2.添画新奇有创意。
六、作业评价
1.评价的方法。小组自评。选出最佳作品进行展示。2.互评学生的作品。每组选派代表评出最喜欢的作品。如:哪张作品你最喜欢?说说喜欢的原因? 3.教师点评、小结。
对画面形象表现清晰的、有创意的作品当场进行表扬。
七、拓展:
(媒体)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美。
1.很多的建筑都是运用对称的原理来设计建造的。2.中国瓷器的外形和图案大多都是对称的。
3.京剧脸谱是画在演员的脸上的,人本身就是对称的,所以脸谱也是对称的。4.在工艺品中也运用到了对称。
5.刚才欣赏的都是左右对称的,这张照片中的自然风景是怎样的对称?(上下对称)。山水相连,多美的景色啊!
第三篇: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反思改进教案)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
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梁启超的言论,使学生自主掌握维新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思想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主要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进步意义和思想启蒙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痛哭失声,捶足顿胸,深受刺激的典型材料和《时局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中国科举制中,举人的地位明显要高于秀才,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件怪事,一位举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却拜了一位秀才为师,这位举人叫梁启超,这位秀才叫康有为。两位广东师徒在19世纪末共同上演了一出救国图存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探讨这段历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请同学们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做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公车上书
(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指出“公车上书”这一名称的由来。汉代地方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过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维新变法做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展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二、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互动,逐条分析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是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奖励发明创造是指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其目的就是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这四方面的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课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然后展示谭嗣同图像和临刑前的豪言壮语。
问:这些豪言壮语反应了谭嗣同什么样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课件展示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讨论:“我看谭嗣同”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归纳:①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导致这一分歧又根源于阶级属性的差异。
教师: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学生:„„
教师归纳: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师: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学生:„„
教师归纳: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四、作业布置
1、出示训练题,学生练习巩固
2、课后思考: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五、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时局图》
科举制:举人——梁启超
秀才——康有为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1)公车上书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时间
2、变法的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性质
2、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时学生感到新颖,多媒体的辅助,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短剧的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学生必然是有诸多的感慨,此时如果能够想办法将学生的这种感慨上升到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前瞻性的高度,那么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特意设计了这么一段口述文字,以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在学习历史中,今人更智慧,祖国更强大,虽然康、梁、谭等的维新富强梦已成历史,但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勇于改革的高度责任感永存!它激励着我们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永远与时俱进!
4、本堂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明显。
第四篇:对印版画教学设计
《对印版画》
一、教材分析:
《对印版画》是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三课,这是本教材版画系列课中的一个环节,属于“造型.表现”范畴。对印版画较其它专业而繁复的版画而言比较简单,容易激发儿童学习热情学生更易于掌握操作。本课教材占两个页面,分别向同学们展示了对印版画简单的印制工具、印制步骤以及学生们情趣盎然的作品。作业提示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幅对印版画。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虽然说已有几年的美术学习经验,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联系,能尝试用艺术的方式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但是,三年级学生在美术技能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绘画表现能力较弱,初次接触水粉颜料,对颜料和水分的掌握不是很熟练。一节课40分钟时间要完成一副作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探究、总结,知道对印版画的简单印制技巧。学会对印版画的不同表现方式并能印制出作品。
2、过程与方法:在游戏、探究、创作、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如构图、造型、色彩等)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懂得欣赏别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装饰美化生活。
四、教学重点:
认识对印版画是造型表现的一种表达方式,学习简单的对印技巧并创造性地表现,印制出一副有创意的作品。
五、教学难点:
印制过程中水分的掌握,颜色的选择及如何巧妙地将印好的画面添加新的创意。
六、教法:引导、演示、鼓励。
七、学法:探究、合作、愉快尝试
八、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演示作画的材料、口罩。学生:水粉颜料、印制纸张、调色盘、毛笔或水粉笔。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游戏活动。先请一名学生在一张纸上印上一个手印,老师压一压,印出两只手印,再分别添加成两幅不同的画。
2、请个别学生在前面来印手印,其他学生想象并添加。
3、课件出示对印版画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告诉学生这些画和刚才“印”的那些画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对印版画。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版画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体会想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本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初步了解版画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欣赏课件展示的对印版画作品。师: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事物? 它们是如何对印的?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师加以引导,总结出对印版画的不同印 制方式。)
单纸对印,两张纸重叠对印,从对折方式上又可分为:上下对折,左右,对角对折对印。强调对角折适用于正方形。师板书对印方式。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本28页上的照片,并回顾老师刚才做游戏的方法,总结出对印版画的绘制方法。学生讨论总结完成。
教师总结并板书:画、压、再画再压、添加背景。
(使学生明白不是一次画完再印的,而是画几笔印一下,使学生明白步骤)
3、以花朵图为例,演示印制全过程。
观察印制失败的作品,请学生总结失败原因及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印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对于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应重点示范。为后面的课堂实践扫清障碍。)
3、播放课件欣赏学生精彩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添加的重要性。你最喜欢哪幅作品,它采用了哪种印制方式,它又是如何进行创意添加的?(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印制出情趣盎然的作品。)
三、课堂实践:
1、鼓励个别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要印制什么样的作品。以哪种印制方式来完成?
2、提出要求:采用自己或两人合作的形式完成一幅有趣的对印版画作品。
3、学生印制,教师巡回辅导。
(设计意图:对于问题及时指导,为学生的创作扫清障碍;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评价小结:
1、举办“对印版画展”。挑选优秀的学生作品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进行鼓励。(学生代表上台贴小红花,看哪幅作品红花最多。)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如构图、造型、色彩、创意等方面)评一评、说一说自己喜欢作品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把评选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主动权,学生会很好的完成这个评审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2、教师肯定所有学生表现,并对得票数不是特别高,但是有创意的作品进行表扬。对于作品中呈现出的问题也要及时纠正。
五、课堂拓展: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印制出的美丽版画可以在生活中怎样应用。
2、教师现场印制口罩送给学生,并请学生也回家试着印一印,在这寒冷的冬天送给爸爸妈妈一份温暖。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在发现美、创造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七区佛岗小学
张慧娟
2010年11月
第五篇:第6课 蝴蝶泉边 教学设计
第6课 蝴蝶泉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基础类目标: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综合类目标:掌握在Word中对文字进行“复制”→“粘贴”和“剪切” →“粘贴”的操作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提高输入效率。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接触计算机,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
3重点:
掌握Word中文字的“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难点:正确区别“复制”→“粘贴”和“剪切” →“粘贴”方法的异同,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出示以蝴蝶泉为背景的幻灯片,播放歌曲《蝴蝶泉边》并显示歌词。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学生纷纷猜测)
2、根据猜测情况,引出并板书课题:第6课蝴蝶泉边 活动2【讲授】发现问题,分享目标。
1、师:仔细观察,歌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第一段歌词的后两句是重复的。
2、打开桌面《蝴蝶泉边》文档,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歌词重复的两句只出现了一次。)
3、如何简便快速的补充完整歌词?自学课本第34页第一、二段。找出解决方法: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
4、分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掌握在Word中对文字进行“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的操作方法。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1、在常用工具栏中,尝试找一找“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2、带领学生认识“剪切”、“复制”、“粘贴”按钮。(二)预习展示,掌握操作方法。
1、拿出自己的预习生成单,班内交流:“复制”→“粘贴”方法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2、总结:“复制”→“粘贴”方法:选定→复制→定位→粘贴(三)小组合作,尝试操作。
1、出示学路建议:
(1)、打开桌面“蝴蝶泉边”文档。
(2)、根据预习生成单,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把歌词补充完整。(3)、先完成的同学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
2、小组推荐组员,在教师机上展示操作过程,全班点评。
3、掌握:“剪切”→“粘贴”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剪切方法:“剪切”→“粘贴”方法:选定→剪切→定位→粘贴。
4、动手操作,巩固方法: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操作,巩固“复制”→“粘贴”和“剪切”→“粘贴”方法的操作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讨论:区别复制和剪切方法的异同。
(1)、小组讨论:复制和剪切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小组推荐组员汇报,全班点评。活动4【练习】技能大比拼
(一)、幻灯片出示用word文档收集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歌词。(二)、出示比拼要求:
1、仔细倾听歌曲《两只老虎》,找出歌词中不完整或顺序错误的地方。
2、打开桌面上“两只老虎”文档,用你喜欢的操作方法把歌词补充完整,把顺序错误的调整正确。
3、先完成的同学,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最先完成的小组为获胜小组。(三)展示比拼结果。
活动5【作业】课堂小结。
1、畅谈收获:今天,我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