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共同富裕社会和谐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1粤教版
《2.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是根本保证。
(3)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书写研究报告,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2)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思,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教学重点
1、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
3、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我们党在不断的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激发学生对党的爱戴之情。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播放《走进新时代》
提问:新中国短短五十多年历程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1、历史再现《走进新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受人欺负,到当家作主;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那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强之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2、辩一辩有人说,搞革命要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现在,搞现代化建设,不一定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说法对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本45页至46页,然后告诉我们,为什么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试举例说明。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
一、我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个领导核心 事例说明:
温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就防御第八号超强台风“桑美”作动员部署工作。板书
二、中国共产党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原因
教师讲述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联系时政着重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说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的必然性。
3、我抒我心
当然,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党内也不免有腐败分子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利用职务便利,公然卖官,索取他人钱款合计人民币603.1857万元。这该怎么办?
教师讲述: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分析:民主执政,是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实行依法行政,最主要的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早在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就说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解决自身的问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郑重的党,一个伟大的党。
4、练一练
请从党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地位角度谈谈为什么党提出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二课时
一、导入:身边的故事
学生播报新闻:2005年是浙江省农村的“选举年”:全省3.8万个村将进行村委 会换届选举,3500万农民将选举自己的“当家人”。这是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表演自编小品《村委会选举**》
二、观察与思考一
师:你认为小强说得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略。
(注意: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教师:既然如此,我们中学生还能参与政治生活吗? 学生:略
师: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板书)
师:公民是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呢?请看视频《中国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
生:观看视频《中国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回答从而理解村民参与自治的实践,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知识回眸
师:人民怎样当家作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分析。
2、合作探究
出示温州市发改委就市区征收垃圾处理费举行听证会 师: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公民听证制度? 生:略
师:①说明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②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立法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③能使各项法规和政策更好 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三、观察与思考
承转:让我们再回到小品,在小品中小刚说去告,行使的是什么权利? 学生:略
师:小刚他们决定行使自己的权利,经过商量他们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请判断一下你建议他们选择哪种?
生:进行判断
师:你们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 学生:合法。
教师:是的,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板书)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 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扭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呢? 生:略
师:公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享受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课时
导入:观察与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P46课本材料:法制巡礼。
思考:(1)以上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它说明我国实施怎样的治国方略?(2)我国实施的治国基本方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引出课题。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板书)
教师介绍“人治”和“法治”的区别,让学生感受“依法治国”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并提问:(1)什么是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1)什么是依法治国(板书)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以下内容: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的“治”的含义、所依据的“法”是什么。回忆初二思想品德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并出示A、今日说法-----“孙志刚案”始末,请同学围绕着“违宪审查”这个中心,谈谈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以及这个案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B、阅读感悟-----阅读课本P48(我国宪法第四次修订内容)相关链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宪法的修订程序这么严格?为什么要做以上这样的修改?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宪法修正的内容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板书)
学生自学回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并通过选择,让学生理解“十六字”的要求。
(3)坚持依法治国的意义(板书)学生通过自学理解。
承转: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人人都要和各种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看法,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二、政府依法行政(板书)
教师提问:我国政府的性质?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学生看书P50-54。
(1)我国政府的性质?(板书)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机构。其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是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2)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板书)
政府履行职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体举例说明(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板书)
采用事例教学法,收集政府不依法行政和依法行政的案例:湖南嘉禾事件、温州“效能革命” 让学生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第二篇: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共同富裕社会和谐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2粤教版
《2.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3)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作出选择。
(2)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教学难点
政府依法行政,公民有序参与。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海导航
1、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地位、性质、先进性和作用是怎样的?
2、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忆一忆: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强之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农民运动)戊戌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民主革命)
一、我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个领导核心 “阅读与思考:聚焦重大的历史时刻”
1、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以上几次党代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哪些重大的决策和部署。
2、结合材料说说你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理解,与小组同学交流。(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怎样的?)
①(学生活动)阅读与思考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见课本P48。
②(学生活动)阅读与思考问题: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原因。答案见课本P48。
③(学生活动)阅读与思考问题: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想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那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还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4)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第二课时
(一)知识拓展
民主政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主权在民,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是相对于专制政治而言。
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课讲授
1、知识要点
2、学生活动
“阅读与感悟”:“举牌哥”改变地铁翻新计划,提问:阅读以上材料,有何感悟?
让学生感悟到:作为中学生,在履行公民职责,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方面,我们也能够采取行动。出示图片,让学生讲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
“分析与交流”活动:网络反腐。
让学生知道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以及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小组分析交流,让学生知道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以及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的多样性。
本活动提出两个问题:
(1)你了解哪些网络举报反腐的例子?你如何看待网络反腐的作用?(2)假如你发现了腐败的线索,你准备怎么做?
3、总结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第三课时
政府依法行政 公民有序参与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一)学生活动:阅读与思考问题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举例)春秋时期鲁王判案的故事。
(二)学生思考
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如何理解法治?
(三)总结
在人治社会里,谁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谁就说了算。
(四)出示资料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王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法治国含义(名词解释)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主体:人民群众;
“治”:既包括依法惩治犯罪,也包括维护公民权利; “法”: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思考:依法治国中的“法”是指什么法?它们是由谁制定的?
(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据人民的意志制定的。)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学生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讲出每张图片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个要求。
二、政府依法行政 公民有序参与
(一)学生活动:“阅读与感悟:“从政府信息公开走向透明政府”,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透明度明显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逐步扩大,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我国在提高政府信誉度、保障公众参与者权的依法治国道路上不断前进。
阅读并思考:
1、依法治国对政府和人民各有什么要求?
2、我国政府的性质?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4、公民如何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行使监督权的正确途径有哪些?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名词解释:公民有序参与
1、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2、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行驶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责任,都必须是合法、有效的。
(三)学生思考 公民如何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四)总结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见课本P50)
(五)课后作业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相关规定;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典型事例。
第三篇: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共同富裕社会和谐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学设计2粤教版!
《2.1 走共同富裕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
(2)知道我国在正处在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努力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3)认同我国的政策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知识目标
(1)21世纪,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共同富裕的内涵,推动城乡区域发展。
3、能力目标
(1)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2)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
(3)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共同富裕等问题的能力。(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判断的能力。教学重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共同富裕。教学难点
城乡一体化。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材料透视
学生阅读教材中“老票证的故事”(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里长辈了解改革开放前票证使用情况)、“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两则材料,思考:
在改革开放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是怎样凭票供应的的,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阅读以上材料,观察自己和亲友家庭的消费生活情况(布置学生课前完成),讨论交流:改革开放为什么带来“社会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
教师总结:
1、当时我国是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物资短缺,供不应求,人民生活也不富裕,购买力有限。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相应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提供
不同的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让技术、管理、劳动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财富的创造是这些源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初步建立起来。
2、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作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常就越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就越大。
3、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城乡和东西部地区协调共同发展,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双快发展。
三、共同富裕 造就大华西
通过“共同富裕 造就大华西”阅读,让学生讨论感受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状。
四、本课小结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我理解的共同富裕
学生阅读教材38-39页内容,思考:
1.你认为上述发言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哪些说法是片面的? 2.结合你所在社区情况说说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教师总结:
1、小山和小斌的说法是片面的,小欣和小华的说法是正确。
2、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内容上看,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范围来看,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应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的内涵
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矣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从内容来看,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范围来看,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从实现途径来看,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国民收入再分配含义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主要通过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等途径来进行。
第三课时
一、阅读与感悟
1、“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
2、青藏铁路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加快国民经济增长。
(3)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2、城乡一体化简析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
(1)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四篇: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共同富裕社会和谐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粤教版
《2.3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3)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2、能力目标
(1)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入开展和谐社会教育,通过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新力量。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解读材料透视:民生焦点——食品安全
1、教师提出问题:
(1)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例。
(2)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搜集后全班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总结: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
二、讲授新课
(一)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合作探究:仔细观察,分析图片,指出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符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并指出其符合或违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什么特征。
5、学生举例:社会上仍存在着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相关资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这次全会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相关时政:
2013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7亿农民迎来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新机遇。春节前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确立了“收入倍增”、“差距缩小”的目标。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这“三个公平”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经验总结和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基石。
(二)小结(由学生小结,教师板书)小结: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三)阅读与感悟 《在不丹感受幸福》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二、小组讨论:如何改善民生?
师生总结:(1)建设和谐社会,党和国家要怎样做? ①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②积极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③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具体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入手。(“十个更好”)
(2)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要怎样做?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增强主人翁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和谐社会作出一份力,添一分彩。
三、小结(由学生小结,教师板书)
三、随堂训练
五、课后作业
“社区建设小调查”主题调查。
第五篇: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三单元科学发展国强民安33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教学设计1粤教版
《3.3 和平发展 时代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当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知道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3)理解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主题,自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2)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教学重点
和平与发展问题。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和平的认知。教学过程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的意义:让人安居乐业,国家和睦相处,社会安定祥和,经济蓬勃发展。(3)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4)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影响和平的因素)
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②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
强权政治: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
(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世界发展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含义及其现状,知道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