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培计划(2014)”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国培计划(2014)”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4]1号)要求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4)”――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2014]630号)精神,河南大学在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和正确领下,经过承办学院的积极努力及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2014年“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和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的培训任务。
关键词: “国培计划(2014)” 培训实施 问题与对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南大学依托百年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教育资源,紧密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国培种子”、丰富教师培训资源、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的预期目标,始终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参训教师为中心,不断改进培训机制,优化培训过程,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受到学员和上级部门的赞誉,形成了具有河大特色的“铁塔牌”培训模式,为深化河南大学教师教育和培训工作未来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其中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计划人数1337人,实际报到人数1219人,报到率91.2%,结业率100%。培训项目包括心理健康、初中体育、初中英语、班主任、综合改革、英语特岗、生命安全、主干学科等。置换研修项目计划人数476人,实际报到人数444人,报到率93.2%,结业率99.8%,历时90天,其中集中培训60天,“影子”实践30天。涵盖初中8个学科,即地理、思想品德、语文、体育、历史、化学、物理和数学;小学数学。在培训学习和实践中,上级部门正确指导,承办院系精心组织,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协调,参训学员主动配合,项目进展顺利,如期完成了培训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培训实施与经验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为保证“国培计划”的顺利实施及考核评估工作的圆满进行,河南大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河南大学“国培计划”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党政办公室、财务处、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科研处、总务处、保卫处、各培训学院的院长或书记组成,并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设立“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培训工作协调会,针对培训方案、师资选配、教学资源、后勤保障及财务、宣传、治安等方面事务进行统筹安排,举全校之力确保各项培训项目顺利开展。
学校还设立了由副校长任组长的河南大学“国培计划”专家督导组,培训期间定期召开参训学员、培训专家座谈会,走进教室听课,现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也都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培训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学科学员的教学、管理和考核等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各司其职,培训工作高效而有序。
校、院联动机制的建立,使“国培”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保证了各学科培训工作步调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又使学校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共享,避免了因各自为战、信息闭塞而造成程序重复、相互推诿、管理低效的现象发生,从而为高质量、高效率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持。
为确保培训项目稳步推进及各项具体措施切实得到落实,学校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实际培训任务需要,适时制定了《培训学员指南》、《班主任职责》、《培训学员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另外,各教学单位结合本院及培训学科特点又出台了更具体的管理细则。如:《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培计划”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办法》,从组织管理、实习内容、纪律与要求、实习总结报告四个方面,对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师范生顶岗实习活动进行规范;《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培计划”学员考勤制度》则对上课时间、点名办法、请假手续、违纪处罚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管理效率。
(二)做好调研分析,奠定有效培训基础。
教师培训是一项目的性和计划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河南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注重探索教师培训规律,摸清培训对象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明确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做好培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首先,了解培训对象及需求,使培训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我们通过对部分学员进行培训前的问卷调查及走访市县教育局、学校,与学院所在学校领导和老师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期望、意见和建议,将搜集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以此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依据。此外,我们要求参训学员报到之前提交一份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据此分析学员以前的教学情况和教学问题,为开展针对性培训奠定基础。其次,明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目标。一是明确“为什么培训”。主要是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国培计划”文件精神实质,把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开展本次“国培计划”的目标要求;摸清楚参训教师基本信息和培训需求,如观念及知识更新需求、实践方法知道需求、成长示范与引领需求等。二是实现政府要求与学员培训需求的一致性,即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将上级要求与学员需求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本次培训的目标。
(三)精心设计培训方案,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针对培训目标和需求,河南大学将本次置换研修项目培训设置为四个阶段:集中研修、影子研修、反思总结及岗位实践。四个阶段相对独立又各有侧重,内在联系密切,构成完成目标任务的整体。集中研修阶段以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目标,设计了六个模块的内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宽、专业技能提升、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教师示范引领。在影子研修阶段,安排作为“影子”的教师到优质学校(影子学校)开展研修学习。让学员亲身体验名校名师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学员跟随者名师备课、听课、观摩、上课及参与有关教研活动、班级组织管理活动,通过感悟、吸纳,重构自身文化素养。在反思总结阶段,参训学员运用培训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在影子学校的实践和体验,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并在反思交流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力求使培训方案更具科学性、针对性、适应性和可行性,突出培训的实效性,以此确保培训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良性化发展轨道[1]。
(四)精心遴选培训师资,优化培训教学团队。
培训师资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河南大学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遴选培训师资,要求培训者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熟悉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并在自己所在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有所建树,在全国和地区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同时,要求来自中小学一线的教师人数不少于培训师资总数的50%。
具体讲,河南大学培训专家团队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省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二是河南大学的知名教授和优秀专业教师。如,教育基本理论方面有河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学与课程论专家刘志军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桂荣;心理咨询专家王瑶教授。英语学科有我国著名英诗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宝童教授。语文学科有我国著名《史记》研究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家级名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国家级示范性项目――语文学科首席专家王立群教授;我国著名戏曲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张大新教授;博士生导师、英美文学比较研究专家李伟?f教授;河南大学教学名师胡山林教授。历史学科有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闫照祥教授;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振宏教授;体育学科有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崇喜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洪浩教授。思想品德学科有全国师德标兵、河南大学教学名师孟彩云教授,等等。这些知名专家通过开办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为学员讲授系统理论知识,高瞻远瞩地描绘专业前沿发展图景,妙趣横生地纵论热点问题,学员在领略了这些大家的神采风貌的同时,享受了难得的丰盛学术大餐,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对强化学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是省内外优秀教研员、中小学教学名师、骨干教师。这些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老师,经验丰富,业务精湛,他们开展专题讲座、做课、评课、研讨交流等活动,课贴课堂和教材,同行的参训学员感到亲切、实用,在促进学员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五)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与青少年学习相比,成人学习有其独特性,如果无视成人学习规律,将会导致无效或低效培训。因此,针对参训学员学习特性,优化培训学习模式,将有效优化培训质量和效果。一般讲,成人学习主要呈现如下特征:第一,成人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式学习。教师参加培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希望自身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成人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许多困惑,他们期待在培训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寻求破解实际问题的答案,而非对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三,成人学习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学习。作为成人的骨干教师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对问题的认识都有独到的见解,培训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分享作为学习资源的经验;第四,成人学习是一种追求实效性为目的的学习。简言之,培训的内容要突出实效性,学以致用[2]。
据此,河南大学在实施“国培计划”中,加大对培训方式的改革创新力度,改变以往单一满堂灌式的“专家讲授”培训模式,灵活运用专家讲座、专题研讨、案例赏析、观摩考查、交流反思、说课试讲、拓展训练、同行评议、网络论坛等多种培训形式和教学手段。这种参与式培训模式使参培学员由被动接受型变成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通过引领、体验、实践、对话、交流和分享等方式,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员在积极欢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技能,拓宽学术视野,丰富教学智慧。
(六)加强人性化管理,营造温馨学习环境。
过程管理是取得管理成效的关键。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河南大学始终关注培训进展态势,适时给予指导和调控,保证培训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我们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培训管理制度,探索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机制,着力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培训环境,让学员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培训和学习。为此,河南大学在培训的不同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使科学管理覆盖置换研修项目的全过程。
1.在学员报到期间,提供包括报到、餐饮、住宿等环节的“一站式”服务。
新学员报到时,在校园主干道及承训学院大楼前悬挂欢迎标语、横幅和彩旗;在明伦校区和金明校区大门前设立“国培”学员接待站,由专人带领学员至报到地点或下榻的宾馆;派车集体接送学员参加开班典礼仪式;赠送《学员手册》,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安全提示、购物指南、出行路线、校内地图、专家介绍、培训日程、推荐书目、学员通讯录等,极大地方便了学员;向学员发放校园一卡通,凭此卡可在学校任何一家餐厅、开水房、澡堂就餐、提水和洗浴。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学员感到,在河大学习和培训,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快乐和幸福。
2.配备专职班主任,建立班级组织。
学校为每个“国培计划”培训班配备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亲和力的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国培计划”全过程的班级管理工作。河南大学要求学科专家跟进培训团队,班主任、指导教师及时跟进学员,了解授课教师教学和学员学习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督促学员上交学习心得和教学设计案例等。团队在管理中能够发挥很强的凝聚人心的作用。
3.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学校为学员赠送一定的学习资料;学校图书馆、各学院资料室、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免费向学员开放,所有课程都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将专家授课课件和相关培训资料发送公共邮箱,将专家授课录像刻制光盘赠送学员,方便学员后期继续学习或用于对其他教师的培训;邀请学员参加学术沙龙或名家讲坛,使参训学员像在校生一样分享学术盛宴。
4.举办形式多样的业余活动。
培训期间,各承办单位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培训环境。学校及各教学单位的职工活动室长期为学员开放,内有跑步机、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供学员使用;棋牌室有象棋、围棋和扑克等可供学员娱乐;举办乒乓球等球类比赛、周末联欢晚会及师生歌咏比赛,帮助学员调节生活节奏,保持健康体质;组织学员“游龙亭感受宋文化”、“探访母亲河”、“参观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等活动,让学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这些活动既充实了学员的生活内容,又增进了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七)完善反馈机制,助推“国培”持续发展。
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是实现高质量培训、促进“国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总结经验、查找漏洞、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参训学员业务学习档案,制定了《综合考评手册》,其中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个人听课记录、课后心得体会总结、个人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参与研讨、观摩与考察情况、指导教师意见等内容。
其次,在培训不同阶段,通过向学员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个人访谈、手机咨询、发送邮件、QQ聊天等形式,让学员对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培训环节进行评价,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告知有关部门限期解决。
再次,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联系,上情下达,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比如,按时向省教育厅项目办和师范处报送国培简报及有关材料,并将上级具体要求和反馈意见传达给承训学院,以便提前布置任务,调整工作思路。
最后,做好培训后的追踪回访工作。河南大学要求各“国培”承训学院在培训结束后,组织人员到学员所在学校、市县教育局进行回访,征求他们对培训环节、培训效果的反馈意见并逐项落实解决。我们还在后续管理中采取了其他措施:一是建立学员信息库,实时动态管理;二是创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共享学习成果;三是及时了解学员动态,加强沟通交流;四是关注学员成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问题与建议
(一)搭建专家资源共享平台。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项目配备的外聘专家都是学科领域中较著名的专家,他们都有较为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还要外出讲学上课,因而出现部分专家授课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培训计划的不得不临时调整。为了缓解外聘培训专家授课时间上的冲突问题,希望建立备选专家库管理系统,将省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著名专家、学者,省级重点中学一线高级教师加入该系统进行备选,一则可以缓解培训顶峰时期的专家紧缺问题,二则可以资源共享,节约培训成本。
(二)延长“国培计划”在一年中的实施时间。
我们建议:“国培计划”实施按学校的“学年”计算作为培训时间的结算单位,拉长培训的时间跨度,均衡安排培训任务,将短期培训项目安排到暑期进行,为培训机构和送培的中小学幼儿园分解负担,这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训质量的提高。
同时,要及早公布项目规划。国培、省培项目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清晰的路线图,建议在上半年告之地方,明确具体执行时间,以利于基层教育部门制定本地区的培训计划,避免与地市项目冲突。
(三)建立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承办主体资格方面,为充分调动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参与、支持“国培”的积极性,建议在“国培计划”项目申报中,要求各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应当联合教育教学主要实践基地的中小学幼儿园共同进行申报。在申报书中应明确双方在培训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双方在培训经费份额中的分配,可通过双方协议书的形式进行约定。如果在培训主体资格认证上的改革能够实现,必将能促进“影子教师”实践、创造真实课堂下的培训环境、提高实践性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广大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四)将“脱产置换”调整为“脱产研修”。
目前实施的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历时3个月,其中,集中学习2个月,影子研修一个月,且不在假期进行。这种设计对承办高校、派出学员的学校以及影子学校来说,都带来不小的压力,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建议将培训时间调整为一个半月(45天)。集中培训一个月,可以安排在暑期进行;影子教师半个月,安排在开学以后,分为两个阶段,每次一周时间。在调研中,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师反映,如果这样安排,一线参训教师可以自行调整教学工作,可以不再安排顶岗实习。这样,各师范院校的工作更单纯,一方面按照常规工作安排好自己的学生实习,另一方面,接受“脱产研修”的培训任务。
(五)改革顶岗实习的置换模式。
如果仍保留目前的置换脱产模式,则应对顶岗实习模式进行优化改革。
一是实行二次置换。把城镇教师支教和项目实施结合起来,实行“两次置换”。第一次置换时把农村骨干教师从农村中小学校置换出来,把顶岗实习师范生派到县城或城郊中小学校实习,师范生不直接进入被置换出来的教师所在学校。第二次置换时由接受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县城中小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到被置换教师所在学校支教。
二是解除“脱产”和“置换”之间的关联,将研修与顶岗分离,实行“教师异地培训,师范生本地顶岗”的方式进行。就是一个地级市的顶岗工作由地市附近的院校承担。如果一个高校面对两个地市就近顶岗实习,工作量就会大幅减少,学生的安全、联系等都容易安排。
三是为顶岗生配备“双导师”,即高校的院系为每个顶岗实习生配备导师,接纳顶岗生的基层学校也为顶岗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两个导师定期交流,共同担负起引导顶岗生顺利发展的责任。
(六)高校应加强顶岗生的“岗前”培训和过程指导。
高校相关院系应成立专门专家团队,制定针对性措施,提前一周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培训,内容涉及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教育管理、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拟教学等。这样,他们走向实习岗位后才可能尽快适应相应角色。
在实习过程中,高校相关院系应跟踪指导和服务,与实习学校及时沟通交流,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到学校慰问,帮助解决顶岗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为中小学校、幼儿园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物质资助,改善顶岗生的食宿条件,从而为顶岗生安心工作、有效实习营建良好的环境。
(七)调整“国培计划”项目经费标准,建立经费预付机制。
依据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只有经费得到合理的提高,对于培训承办机构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建议调整置换研修项目的经费标准,使其与其他项目经费基本相当。脱产项目涉及参训教师和顶岗实习学生所需费用较高(交通、生活补贴等),适当增加该项目经费。
建立经费预付机制。受训学员的住宿、培训开班、授课费用等相关开支等都需要提前着手准备,在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的情况下,需要借款或自筹,给具体实施培训工作的承训学院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建议提前向承担培训的院校划拨一定比例经费。
(八)前期调研应扎实、细致。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院校和机构往往通过向学员寄发调查问卷开展训前调研或建立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总体讲,调查问卷比较空泛,未能切中培训需求。而且学员所填写的调查问卷绝大多数没有影响专家的培训内容,专家讲授依然重视知识和理论,忽视教师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忽视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等。我们建议,前期调研时,必须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认真设计调查问卷内容,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围绕某个或几个主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
(九)优化培训效果。
“国培计划”旨在培养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受种种因素所限,“国培”并未真正达到“国标”水准,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以下几种情况应引起重视。一是重申报,轻落实。由于“国培计划”实行招标制,项目单位在申报时,往往举全校之力,从文本内容到形式,全面完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条件、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队伍等等,都与申报材料所述相差甚远。出现培训内容支离破碎培训专家重复宣教、培训效果平平等现象。建议上级主管加大督察力度,深入基层走访、暗访、座谈、实地查看,而非仅仅翻阅图表、听汇报。二是学员的选派弄虚作假。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参训教师所教学科与参训学科不一致,听不懂专业内容;有的学员重复参加培训。有的基层学校为应付任务,甚至私下调换教师,将后勤、财务等行政管理人员或人员富足的学科派出。建议地市教育局加强监督,中小学校严格依照规定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对欺上瞒下的学校通报批评,两年内取消其选派教师外出培训的资格。三是培训内容容量过大。短期培训共计15天,不少培训承办方主观上追求完美,培训内容安排过密、容量过大,尤其是理论知识偏多,自主参与实践活动较少,导致学员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学习积极性降低。建议承办方尊重教学规律,把握成人学习特点,理论学习与实证研究交替进行,集中培训与分组指导并行,集体研修与学员自学相结合,“坐而论道”与时间修炼并进。四是参训学员遇到的工学矛盾,需要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院校共商合理解决办法,免除参训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专心致志地参加培训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15.[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25.
第二篇: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寿文君
摘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整体文明的有效结合。在此过程须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边远地区农村的政策倾斜力度;建立科学且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有效建立能够保障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政策倾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我国新时期实施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已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卫生状况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稳定新农村社会秩序,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存在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1976年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首先,资金来源有限,但支出具有明显的失控现象。其次,干部和村民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不平等,是合作医疗难以恢复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击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筹资基础。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农村人口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患此类病多数会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甚至陷入贫困,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原本可以通过保健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而降低,但由于政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机构等,这些机构大多都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的运行成本,因此必须打破部门体制限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稳定的长效机制。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再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农村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合作医疗的性质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以强制为原则,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城乡差别的影响,靠分配、派遣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缺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需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的政策,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的政策等等。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问题必须靠政府组织、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对策。
在全国范围确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定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家必须从财政上划拨资金,加强对农村医护人员的培训,重点支持乡镇两级卫生机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效率。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正在试点推进。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好病,使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取信于民,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的目的。建立切合地方实情的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着筹集资金数额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应采取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应注意将经济困难户也纳入到社会保险范围内。如何确定合理的分担比例使社会医疗保险机制有效良性运行又不至于使个人产生极大的负担感呢?首先,中国农民收入很低,农民个人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方面应尽量减少,最好控制在每人每年5元到10元之间。如果负担过高,农民就不会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其社会保障的功能就会丧失。其次,政府投入的部分中,一部分由中央财政投入,另外一部分由地方财政投入,并且可以让一部分盈利很好的企业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中,这样既能使企业提高知名度,又能使农民减轻负担。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农民看病最讲究实惠,最大的愿望是就医方便,少花钱,治好病。然而,这种要求与现实条件下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是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当前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而面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微乎其微。许多农民有病宁可到很远的省会城市就医,也不在当地就近看病。
结束语:基于此,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方政府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并且相对稳定的报销比例来规避道德风险。各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地方性规章应当加以确定,以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合理性为根本目标。(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010010)
第三篇: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1)摘要:“房价高、住房难”已成为困扰中国居民的三大难题之一,住房困难说明我国当前的住房制度存在缺陷。改善住房保障的核心是大规模的廉租房建设。阐述海口市廉租房的实施情况,分析了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房源、资金、收入统计与监管机制、地方政府参与不积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海口;廉租房;弱势群体
“房价高、住房难”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民生热点之一。许多城市低收入者向记者坦言,现在房价上涨太快,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居住窘境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期待,政府能切实提供住房保障,为低收入者打开安居之门。目前,我国已初步勾勒出由“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共同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其中,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住房保障的主要制度设计就是廉租房制度。
廉租房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符合条件的当地城镇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
一、海口市廉租房实施情况
早在XX年海口市就出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及配套的租赁住房补贴实施细则等文件,全面具体地落实了廉租房制度,海口市要把廉租房建成一个能帮助低收入家庭的服务平台,不但让他们有新家,就业、医疗也都有了基本的保障,不过,廉租房制度目前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短缺、房源紧张也是一大矛盾。
根据规定,凡具有海口市非农业常住户口且实际居住,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或扶养关系,且至少有一人取得本市非农业常住户口3年(含3年)以上;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年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已接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3个月(含3个月)以上的家庭。同时,家庭住房条件还需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家庭人均住房套内建筑面积低于5平方米;现居住房屋经鉴定属危房;没有住房的,均可向户口所在地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廉租住房保障。
根据《海口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配租及租金核减实施细则》中的规定,凡是经民政部门认定没有生活来源、享受民政部门连续救助达两年以上的困难家庭,可以申请免交廉租房租金。
海口市的廉租住房的房源,将主要通过五种方式筹集。一是利用廉租住房专项基金收购符合本市廉租住房标准的旧普通住房;二是通过收购半拉子工程改造建设成的廉租住房;三是回收符合本市廉租住房标准的腾空共有住房;四是利用廉租住房专项基金兴建的廉价租住房;五是接受社会捐赠和通过其他方式筹集的符合海口市廉租住房标准的普通住房。
海口市的廉租房保障制度主要是三个方面来保障,实物配租、租金核减和租金补贴。其中以租金补贴为主,而且在补贴资金上也能够充分保障。海口市政府XX年安排了200万租赁住房专项补贴资金,XX年又安排了200万。
目前,海口市实施的廉租房制度,对于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而没有住进廉租房的住户,主要以发放住房租金补贴为主,发放住房租金补贴除了可以缓解对廉租房需求过大而造成的房源压力外,还可以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目前廉租房的建设地点一般都不在市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廉租住户带来不便,诸如就业、上学、生活等,实行住房租金补贴制度可以增加廉租住户的自主选择性。
针对目前的低收入家庭对廉租房的需要,海口市政府也已经做出实质性行动。XX年,启动了青年路的廉租房建设,涉及1000多户,安置的困难居民近3000人。
XX年,海南省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基本做到应保尽保。XX—XX年,全省计划新建廉租住房万平方米,共12213套。到XX年末,各市、县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由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海口市政府也组织制定了XX年住房建设计划。计划提出,XX年经济适用房住房建设5763套,廉租住房建设613套。预测XX—XX年,建设廉租住房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设套数为万套,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和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
二、当前廉租房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廉租住房房源紧张
由于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刚刚起步,海口市目前廉租住房房源十分紧张,一些房源由于位置比较偏僻,市民不愿意入住,还有一些房源本身就是危房,不适合居住。海口市在原有的福利住房分配体制下,住房需求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的住房数量有限。住房资源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来,新建商品房价格很高,存量公房提租步伐缓慢,加之公房成本价、标准价出售的举措,目前除已被出售或继续为原使用者占有的公房之外,政府可以腾为廉租住房的公房数量几乎为零。在廉租住房的新建和征购上,受资金、市场、体制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廉租住房增加有限。
2.资金缺口大、政府财政资金未能有效落实
现阶段我国廉租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1)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规定当年实际收取的土地出让总价款,扣除实际支付的征地补偿费、拆迁补助费、土地开发费、计提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以及土地出让业务费后,按照余额的5%核定);(2)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城市廉租住房补充资金(财政部规定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扣除计提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余额后,将全部用于城镇廉租住房保障支出);(3)社会捐赠的资金;(4)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目前,后两种资金来源的数量很少且不稳定,廉租房稳定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土地收益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这一部分,资金缺口很大。政府资金筹措的这一特点尚未在目前海口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第四篇:《劳动合同法》实施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初探
《劳动合同法》实施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初探
作者:潘岳燕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12-9 本站发布时间:2009-12-9 22:06:17 阅读量:962次
[摘 要]《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施行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工商联、法院等认真组织实施,各类企业、社会各界努力贯彻落实,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在贯彻实施中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在浙江省温岭市的全面深入调查,真实反映《劳动合同法》实际执行情况、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据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旨在更好地推进这部法律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实施现状;面临问题;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将近两年时间过去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如何?存在那些问题?下一步如何采取措施推进?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为视角,就此展开一些探讨。
一、《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基本情况
总体上看,《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工商联、法院等认真组织实施,各类企业、社会各界努力贯彻落实,该法实施情况良好。特别是政府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温岭市为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广泛开展宣传培训,营造浓厚氛围。《劳动合同法》刚颁布不久,温岭市政府就召开动员会议部署《劳动合同法》宣传工作,人大组织举办《劳动合同法》法制讲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印发宣传提纲,并将《劳动合同法》列入“五五普法”计划。各地还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讲座、宣传咨询、送法上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走街串户,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和各类用人单位,广泛深入进行宣传。同时,对劳动保障系统骨干、工会工作者、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开展多层次的分类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和行政部门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企业的依法用工意识和行政人员执法水平。通过宣传培训,提高了各界对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了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二)制定完善配套制度,规范合同文本。为保证《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一些涉及劳动者权益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整顿,并制定了配套的制度和办法。如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欠薪问题,去年温岭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建立企业欠薪预警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加强配合联动,落实欠薪预警机制中确立的各项措施,有效防范和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欠薪保障金制度,落实《温岭市欠薪应急周转金管理办法》,去年单是在温岭的建筑企业(项目)70家就交纳欠薪保障金1100余万元,为解决企业拖欠工资提供了资金保障。此外,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还及时印制新的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提供参考。
(三)推进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据在温岭市调查,该市自2003年在新河羊毛衫行业率先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和提高,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较好地解决了劳资利益矛盾,为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已在羊毛衫、水泵、轴承、注塑、制鞋、帽业、船舶修造等7个行业中开展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覆盖企业600多家,受益职工达3万多人。此项制度得到了有关专家、上级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得到了温家宝总理“温岭的做法可以总结推广”的重要批示。同时,该市还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网格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目前全市大部分镇(街道)已建立了市、镇(街道)、管理区、村(居)的四级劳资调解网络体系。城南、石桥头等一些地方还分别在工业园区、企业和村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完善了基层劳动保障网络。
(四)加强指导、服务与督查,严促企业履行劳动合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深入用人单位开展指导服务,帮助修订劳动合同文本,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并着重抓好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作,较为典型的是普遍开展了以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重点的“春暖行动”。各地还通过召开各类企业负责人、职工代表座谈会,强化企业法人与劳动者的沟通协调,了解企业贯彻实施进展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化解争议。同时,将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各环节规范合法。
(五)加大劳动监察和争议调处力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法院、工会等机构积极配合,探索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基层调解网络和仲裁机构,加大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各项专项监察行动,主要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整治行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调查了解到,去年温岭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出动检查754人次,检查企业854家,涉及职工55989人,责令补签劳动合同24729份,送达《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和《劳动保障限期改正指令书》30份。同时,畅通“12333”投诉举报电话,日平均接待劳动者达20多人,受理劳动者投诉举报384起,结案384起,为3059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克扣工资972.45万元。行政立案处罚案件32起,结案36起,处罚金额25万元。完成书面审查9504家,其中上报失信企业5家。通过整治清理,劳动用工环境大为改善,企业依法用工氛围逐步形成。
二、《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中取得的一些成效
(一)全社会的劳动合同意识得到增强。通过政府广泛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培训,在全社会强化了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良好氛围。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逐渐成为用人单位的自觉行为,以前普遍存在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的现象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另一方面,劳动者的依法维权和参保意识明显提高,已逐渐把用人单位是否执行《劳动合同法》作为择业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全社会对企业和劳动者各自权利、义务的关注度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幅上升。据温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该市登记的企业数有2万多家,从业职工40余万人。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6638家企业与277096名从业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70.83%,企业覆盖面达到80.88%。另有1146家企业工会或联合会与所在企业或被覆盖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占已建工会企业家数的72.49%。劳动合同(包括集体合同)签订率、覆盖面均比《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有了大幅提高。此外,新签劳动合同的平均期限也有所延长,劳动合同中期限在3年左右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全市范围看,合同短期化现象明显减少,就业稳定性普遍提高。
(三)劳动关系进一步改善。《劳动合同法》的深入实施,规范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延期行为,转变了企业固有的用人模式和陈旧的用人观念,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作用得到了初步显现。特别是一些骨干企业和规模企业,更加注重劳动者的利益和发展,更加注重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积极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和业余文化生活,建立了一些新的制度和措施,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促进了劳资关系的和谐。全市2万多家企业中,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时支付职工工资、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剥夺职工休息休假权的现象得到了较大改善。
(四)用工环境不断趋好。在劳动保障及相关部门的严格执法监察下,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不断规范,多数企业能够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相关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管理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同时,《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也营造了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有的企业按法律规定为职工缴纳了各种社会保险,有的企业则没有按规定缴纳,相对来说,守法的企业比违法的企业多付出成本,企业处在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状态。《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对劳动者社会保险的缴纳,所有企业都必须按时足额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大家都处在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高度关注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在温岭市城南镇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拖欠持续减少,劳动合同签订率较大提高,参加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
三、《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劳动合同法》实施将近两年来,虽然全面稳步推进,劳动关系总体稳定,但各方面凸显出来的问题不少,贯彻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较多。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本身存有缺陷。就《劳动合同法》本身而言,有些条款过于原则、不够明确,有些条款存有缺陷或漏洞。譬如,多数企业反映,《劳动合同法》只注重保护了劳动者的权利,而忽视了企业的权利和劳动者的义务。有些劳动者虽然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但由于受工资待遇等影响,他们说走就走,而对此种情况,《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没有约束性和惩罚规定,企业对此没有应对手段。又如,《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对于前两种合同,《劳动合同法》给予了全面而有力的保护,而对于“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法律保护不足。《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和标准,这样在实践中就很有可能导致这种合同形式被滥用,成为用人单位规避经济补偿的避风港。用人单位如果与劳动者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不仅合同终止时无需支付经济补偿,而且不用担心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要求,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用工成本。再如,《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款也备受争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根据这一规定,劳动者在遵纪守法、努力工作并能够胜任的情况下,已经连续两次签订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希望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该规定在实践中恰恰起到了反作用,用人单位一般都极不愿意与普通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在法律刚性约束的前提下,就千方百计想办法进行规避,尽量减少第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使该条款构不成条件,从而导致劳动合同的更加短期化。
(二)部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法律认识不足。从企业角度看,部分企业存在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情况。一些管理本不规范的企业一直把原来没有全面履行的社会保险等违法成本等同于企业新增生产成本,认为《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增加了企业成本,因此对该法的贯彻持消极、规避态度;一些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合同反映强烈,认为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签订等于给了职工“铁饭碗”,将劳工保障的代价转移给了企业,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限制了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因此一些地方发生了“华为门”、“沃尔玛辞工”等“裁员”或“再竞岗”事件;一些企业即使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不够规范,合同条款内容比较简单、空洞,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劳动时间、加班工资、福利待遇等没有列入或表述不够具体。从劳动者角度看,一些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态度也比较冷漠。一般认为,《劳动合同法》试图通过保护劳动者来实现稳定的劳动关系。但在施行中并没有带来一些劳动者的积极响应。一些劳动者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将影响自由流动,“捆住”了手脚。特别是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高技术人员,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尤其是长期合同)将影响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不利于自由择业。而在相当数量的农民工群体中,多数务工人员认为自己农闲上班、农忙务农,如果签订了劳动合同就不能来去自由了。
(三)部分行业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率低。据在温岭市调查,一些行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中小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这些企业大多数规模比较小、用工灵活,在企业用工管理和政府监管方面均存在薄弱环节,习惯于传统用工方式,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淡薄。很多中小型企业没有专门从事劳动用工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劳动规章制度缺乏,有的企业是边建设边生产,劳动者流动性大,导致劳动合同难以签订和履行。一些特殊行业、特殊群体如代办员、促销员,非全日制用工、多重劳动关系等多种用工形式并存,造成用工主体不清、关系不明,也影响了劳动合同的签订。笔者还注意到,餐饮、娱乐、旅游等服务业和建筑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太大,很多人在同一单位工作不到一个月就离开,劳动合同签订也难以规范。
(四)劳动监察执法力量不足、力度不够。随着《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增强,劳动争议案件也在大量攀升。这种形势下,劳动监察部门承担的职责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劳动合同法》真正执行到位的重要保障。但从目前各级劳动监察部门看,监察网络不够健全,执法力量普遍不足。据在温岭市调查,市、镇(街道)两级平均每个监察人员监察企业要在千个以上,监察人员服务职工的比例更达数万以上,无论是机构还是人员,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由于监察力量的不足,直接导致监察的力度软化,带来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用人单位不给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人去查处;违法用工等损害劳动者权益问题,没有相关部门去问津;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也没有人按《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条例》给予处罚。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这部法律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相关配套制度仍不够完善。譬如在社会保险方面,《劳动合同法》虽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保险制度,但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不能跨地区自由转移接续,劳动者跨地区流动时,只能带走个人承担部分,而不能带走用人单位缴纳部分,这样就影响劳动者参保积极性,也使《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意图落不到实处。又如,劳动保护、年休假等配套制度尚未健全,影响劳动合同的签定和履行。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虽然对一些条款进行了明确,但仍有一些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再如,《劳动合同法》与《工会法》需要进一步衔接,实际操作中,基层工会组织难以有效组织和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对话,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中的工会由于工会领导受雇于企业老板,很少能真正发挥作用,致使部分企业违法用工等损害劳动者权益问题得不到纠正。
(六)当前金融危机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新的挑战。去年10月份以来,金融危机在全球快速蔓延并深入影响我国,导致国内各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亏损企业和亏损行业增多,关闭企业数大幅增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降,一些企业裁员增加,有的企业虽不裁员,但提前或长期放假,农民工下岗和返乡回流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使得《劳动合同法》实施第一年就面临严峻挑战。就企业而言,受经营困难影响,企业欠薪情况增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难度加大,有的地方还发生企业主欠薪逃匿事件。就劳动者而言,受就业岗位减少影响,使得岗位竞争更加激烈,许多员工明知企业老板存在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也只能忍气吞声,怕失去工作,生活难以维系。这是当前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四、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几点对策思考
劳动关系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对于建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劳动力市场化起着重大作用。愚以为,解决当前《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引导,继续做好普法工作。《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政府引导是关键,应重视发挥政府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列入政重要议事日程,将考核《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同考核经济指标及其他考核指标一样,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重要指标。要把《劳动合同法》进一步纳入“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合同法》宣传活动。要深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通过学习培训、现场咨询、发放普法知识手册等方式,广泛宣传劳动合同法律知识,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重点要加强对用工量小而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培训,引导他们转变劳动用工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合法、正当渠道维护权利、反映诉求。通过这些措施,在全社会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中全面普及这部法律,使各方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法律条文,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切实提高企业依法用工的自觉性和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的自觉性。
(二)加强深入调研,修改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及办法。要深入开展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和完善与《劳动合同法》相配套的制度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明确和统一企业法人和劳动者各自的职责与义务。立法部门要注意收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等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研究《劳动合同法》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与《劳动合同法》相关的立法和司法解释等工作,使《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更具有操作性。要抓紧全面清理《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制定的有关劳动合同制度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需要废止的予以废止、需要修改的予以修改。要加强与《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协调实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要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进程,尽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制定社会保险的转移接续办法,尽早做到省内劳动者异地就业的养老保险无障碍转移接续,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基本部分全国统筹。特别要抓紧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加快推进农民工参保。
(三)加强管理指导,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要以推动《劳动合同法》深入贯彻实施为契机,依法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指导和管理,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行为。要进一步研究措施,规范劳动合同,重视解决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率低的问题。特别要加强建筑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等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的管理,针对此类用人单位劳动者流动性大、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频繁等特点,探索制定完善有效的配套办法和措施,大力推进劳动合同的签订,规范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程序和内容,切实提高签订率和履行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全面掌握并及时研究分析本区域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和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建立完善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实时跟踪管理。要引导企业切实加快现代化管理步伐,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规章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注重企业长远发展。要落实职工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扩大民主参与,进一步推行温岭新河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操作流程,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四)加强监察执法,保障法律落到实处。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及其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和劳动争议调处力度,坚持开展以合同签订、非法使用童工、工资拖欠为重点内容的执法监察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日常巡视检查和举报投诉调查,认真受理和及时查处群众举报的投诉案件,并探索建立有效的防范和查处机制,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要重视解决拖欠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问题,健全工资保证金等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继续完善欠薪保障基金等有效办法,加大监察力度,积极预防和及时消除拖欠工资隐患。对《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进行专项整治,特别是对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要按照法律规定严格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劳动监察机构与人员,保证工作经费和必要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要继续完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广市、镇(街道)、管理区、村(居)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体系,重视发挥基层作用,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五)加强应对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对《劳动合同法》带来的严重影响。当前,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除,各级政府必须正确应对,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消除金融危机对《劳动合同法》带来的影响。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特别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提高这些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确保全社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要出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促进就业和新一轮再就业政策文件,继续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税费减免、社保和培训补贴、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等工作,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技能缺乏人群的就业工作。要引导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避免出现大规模集中裁员现象,特别要鼓励和支持遇到困难的企业采取在岗培训、协商薪酬等办法,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要鼓励和引导劳动者爱岗敬业,与企业共度难关。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政府、部门、企业和广大劳动者只有同舟共济,积极应对,方能转危为机,度过难关,确保劳动关系的稳定,从而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德星《劳动合同法》解读 学习与研究 2007年第8期
[2] 刘涛 《劳动合同法:激辩与冲击》 中国企业家 2008年2月
[3] 吕敏关于《劳动合同法》存在问题的思考 消费导刊 2008年第12期
[4] 文红、穆小军劳动合同法:制度改进与创新 经济导刊 2007年8月
[5] 肖华、邓瑾 《劳动合同法:越来越大的冲击波》 南方周末 2007年11月29日
[6] 孙立如、刘兰《劳动合同法》解答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第3卷
第五篇:国培计划问题单
“2016年国培计划”问题单
一、想学的知识()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
2、怎样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3、怎样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4、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
5、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策略,对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新教材的理解、信息技术、多媒体和课程整合应用知识。
6、新《纲要》、《新课程》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课程管理与园本课程研发、幼儿园游戏的组织理念与指导策略、幼儿园的安全管理。
7、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习怎样更好的拓展专业的知识水平。
8、教育史、专业知识理论,幼儿园如何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9、想学习更多3-6岁幼儿心理活动的特点。
10、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下教学环境的创设。
11、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园本培训与指导。
12、幼儿园节目编排的相关知识。
13、想学习家园共育方面的知识。
14、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15、幼儿园日常管理方面的知识,如何让园里充满欢乐和笑脸?
16、如何理解并引导他人的情绪、需要与目标?
17、幼儿教育评价方法。
18、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舞蹈、钢琴、绘画)。
19、如何组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20、如何组建现代化科研队伍,人员选择、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阶段如何总结评价?
21、教师应如何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2、幼儿园改掉小学化以后的趋向。
23、各年龄段幼儿的性格和相应的教学特点。
24、如何做到“安全教育”?怎样打造“魅力课堂”?
25、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26、怎样才能控制住孩子的多动症?
二、想解决的问题()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课程内容的整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策略。
2、希望可以增加农村幼儿园教师接受培训的次数。
3、如何更好的开展家园共育工作。
4、幼儿园的教育观念陈旧、知识结构狭窄、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专业指导。
5、怎样才能让家长认可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6、幼儿园教学形式的小学化。
7、在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中如何帮助老师们有效成长?
8、如何调动幼儿课堂兴趣?
9、园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10、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11、怎样运用比较科学有创新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
12、想解决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3、如何更好地进行散文教学,希望能看到示范课。
14、如何科学的教育幼儿?
15、能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建构区域活动,投放幼儿感兴趣并能得到提高的材料。
16、适合本地农村幼儿发展的实际模式,规范农村幼儿教育的管理。
17、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去?
18、如何上好一节示范课?
19、如何做好低成本的高校招生工作?
20、如何建立互相接纳、信任的家园关系;如何建立社会关系、媒体关系与政府关系?
21、如何选取优质有效的教育素材?
22、怎样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新旧知识替换,怎样做好衔接工作?
23、怎样与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心理问题的儿童沟通交流?怎样给他们做心理疏导的工作?
24、怎样有效的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25、农村幼儿园硬件设施不能有效的解决。
26、如何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三、想提升的能力()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幼儿园的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2、教学方法、活动过程的设计及编排、怎样正确引导孩子、突发事件的处理。
3、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4、论文写作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反思能力。
5、园本课程开发能力。
6、科学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能力、设计教育模式。
7、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8、提高开展园本培训和指导工作的能力;提升幼儿教育实践智慧。
9、创新教学和说课的能力。
10、加强自身素质及提升教学能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与课堂评价能力。
11、信息技术、多媒体和课程整合应用知识。
12、区域活动和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