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4.1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2 17:3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4.1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4.1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历史:4.1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

(1)讲述本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先采访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历史资料;并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疑惑。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疑惑备课、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学生可分组讨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建议教师: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课外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义。

②帮助学生理清过渡时期的含义及时限,并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过、方式、特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说明为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3)关于“曲折发展的十年”一目,知识点繁多,建议教师: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②对部分内容具体分析:

A、对于“中共八大”,建议教师利用中共八大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托,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的意识。并明确: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遗憾的是,由于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B、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老一辈人应该是记忆深刻,所以学生在课前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时,应该获得了不少感性的信息,课上建议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先相互交流一下所获得的信息,并利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文字、图片等资料,加深印象,在此基础上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获取启示。(可由学生分组讨论)

C、对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其首要的方向和“八字方针”的含义。

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

(4)“十年**”中的国民经济一目,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先让学生从感性角度了解文革中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概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的原因和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文革”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5)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归纳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第二篇:教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历史教学论

教学题目: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041201042 朱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以及在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三大改造对促进生产力的作用以及人民公社化对生产力的阻碍;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图片,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总结能力。2.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3.此外教师还贯穿讲述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重大努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建国初期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经济上能和政治上一样取得优秀成绩。

2.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3.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

1.“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教学难点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历史教学论

四、教学提纲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一五计划(1953-1957)

(三)三大改造(1953-1956)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一)中共八大(1956)

(二)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三)八字方针经济好转(1962-1966)

三、文革时期(经济遭到全面破坏)(1966-1976)

(一)周恩来

(二)邓小平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

[PPT1]教师: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经历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然后自然经济解体,接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最后陷入绝境,新中国就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下建立起来了,面对这样的经济状况,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二)讲授新课

[PPT2]教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按照经济建设的三个不同时间段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过渡时期,主要讲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其中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重点内容。第二个板块是十年探索时期,主要讲中共八大、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严重困难以及“八字方针”指导下经济好转的一些情况。其中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重点内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教训的总结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第三个板块是文革时期,主要讲经济遭到全面破坏的一些原因、表现以及周恩来、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时经济得到恢复的情况。

[PPT3]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两段反应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的文字材料,请同学们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是怎样的经济状况?

学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水平十分低下,工业也十分落后。教师:(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新中国

历史教学论

成立初期,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确十分低下,工农业的生产水平都非常的低下,国民经济已经面临全面崩溃。我们来看当时上海的一位资本家对我们执政党的评价,他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来看看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是怎么回答的呢?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于是建国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板块的第一个子目国民经济的恢复。

[PPT4]教师:首先我们来看国民经济恢复的背景,根据刚刚展示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初国民经济基本上是面临一个全面崩溃的情况。那么建国初国民经济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一种状况呢?有何表现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P50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字,找出原因和表现。

学生:原因: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c多年战争的破坏;

表现:a交通瘫痪;b通货膨胀;c人民生活困苦;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接着我们来看一下国民经济恢复的成果,在书本P50也有提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那么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以后,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同学们思考一下。

学生: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教师:(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就像刚刚我们XX同学说的,国名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之后,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那么国民经济恢复好了,国家进行了什么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板块的第二个子目第一个五年计划。

[PPT5]教师:请同学们先看一下下面这些材料,思考一下老师的问题。

学生:新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极其落后。[PPT6]教师:(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根据XX同学的回答,再结合书本上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一五计划是在农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背景下展开的。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五计划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50下面和P51上面的文字,总结一五计划的内容。

学生: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历史教学论

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PPT7]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呢?我们来看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已有的知识、老师之前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内容仔细思考老师的问题。

学生:a、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c、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补充。)接下来看一下一五计划的成就。[PPT8][PPT9][PPT10]图片展示成就。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成就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ppt12]大家来看一下这张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分布图,可以清楚的看到除了公路和桥这些交通建设,其他的工业建设均集中在东北。[PPT1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呢?这也是课本P53学习延伸的问题。

学生:首先,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十分发达;其次,工业基础好;此外,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PPT6]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五计划的重要意义。这个很简单,书上都有,就是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教师:[PPT13]下面我们来学习三大改造,先看内容,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要求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请同学们把这个实质写在课本的对应地方,以后考试会经常遇到。最后我们来看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这个也很简单,书上也有,请同学们划一下,就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教师:以上内容都是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下面我们进入了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我们的经济建设有成功也有失误。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本节课的第二个板块十年过渡时期。

[PPT14]教师:我们来看第二板块的第一个子目中共八大,首先我们来看中共八大的背景,刚刚老师也提到了一些,其实中共八大的召开背景就是我们过渡时期的成就。接着我们来学习中共八大的内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本P51的内容,概括总结中共八大的内容。

学生:大会分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确立了当前的主要任务。

历史教学论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XX同学回答的很好,中共八大一方面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两一方面也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另外大会还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总方针,就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最后我们评价一下中共八大,它对主要矛盾的分析和主要任务以及建设总方针的确定都是正确的,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坚持。

[PPT15]教师:中共八大是我党在十年探索时期的一次正确的探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党在十年建设时期的一些失误探索。我们来学习本板块的第二个子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次会议的内容,在书本P51最下面有介绍,大家看一下就是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接下来,请同学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评价这条总路线。

学生:①反映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②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③助长“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

教师:(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XX同学回答得很不错,总路线的确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出人民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也助长了经济领域里“左”的错误。正是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

[PPT16]教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PPT17][PPT18][PPT19][PPT20][PPT21][PPT22]图片展示“大跃进”大办农业、大办工业的情况。[PPT23]大家看一下,理想对照现实,大办钢铁,全民大炼钢铁,留下的是荒山秃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大办农业,浮夸的高产背后是荒芜的土地。

[PPT16]我们来看“大跃进”的表现,主要是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失误主要体现在忽视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危害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产下降。

[PPT24]下面我们来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些情况,大家看左边这幅图和图边上的两幅对联,再看看右边的图,人名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的积极性。

[PPT16]下面我们来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就是盲目扩大合作化

历史教学论

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失误主要表现在违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危害是严重脱离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最后我们来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就是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出现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大家看这张图片,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又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PPT26]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们来看一下八字方针对于调整国民经济的效果。1962年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1965年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八字方针纠正了经济上“左”的错误,但是没有彻底清算。

[PPT27]教师:虽然十年探索时期,经济上有很多的失误,但是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建设成就。我们来看这些图片。

[PPT28]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看看大家对第二板块的学习情况。

[PPT29]教师:最后我们来学习第三板块文革时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53第一段文字和文字下面的两幅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文革爆发后,我们国民经济遭到了全面的破坏。我们来看一下文革发展的一个历程,1966年文革爆发,经济遭到全面破坏,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但是不久之后邓小平被打倒,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的实质就是系统的纠正文革的“左”的错误。

[PPT30]教师:最后我们来思考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合作探究,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这也是课本P53的本课测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

学生:1.经济建设必须以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跃进的经验教训)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3.正确分析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主与法制。(文革的经验教训)

教师: 点评学生回答,补充不足。

(三)巩固新课(课堂小结)[PPT31]教师:我们来梳理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哪些是积极探索,历史教学论

哪些又是严重失误。讲解表格。

[PPT32]教师:这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框架,同学们可以根据框架回想巩固我们刚刚所学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今天的一课一练,并预习第十二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三篇: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内容标准】

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中国成立初期限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2、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4、发展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2、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面努力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前预习:

1、双百方针提出的的社会背景、时间、历史意义及在此方针指引下取提的硕果。

2、文革期间文化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3、改革开放后文化体育事业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二、教学过程 新授:

引导学生看导语,了解本专题中国文化与科技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识记课前提示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原因及成就

2、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多少周年?

3、“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内容及意义

4、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内容上:“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方针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式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第一次高峰

二、“十年**”与文化凋零

1、文革期间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原因、表现

2、探究:“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艺事业遭到怎样的摧残?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文革”期间,中国文艺事业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大批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被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原因是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时间、提出者及会议

2、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巨大成就

3、引人注目的体育成就有哪些?

4、探究:你知道在影视戏曲方面政府奖项的名称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其中一部作品的名称吗?

答案提示:影视戏曲方面的政府奖项有:百花奖、金鸡奖、梅花奖等。

《开国大典》获金鸡奖 课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中,文化事业有过一段曲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受到干扰,主要表现为:(C)

A、一些文艺作品思想艺术性不高 B、部分著作的学术观点不对

C、在文学艺术界进行了错误过火的政治批判 D、资本主义性质的文化有所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时期?简析产生这两个高峰时期的主要原因。

答案提示: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原因:(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课后阅读

今年是“双百”方针提出50周年。195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第一年,也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极为活跃的一年。为了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设想。1956年4月28日,旨在繁荣我国文学艺术和推进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就是这种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摘编当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的经过,以飨读者。

“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好”

建国后头几年,中国不但在经济建设领域,就是在意识形态甚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全方位向苏联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条主义的倾向,有的甚至教条到滑稽可笑的地步。

据陆定一回忆说:“曾经一位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他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和的学说为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我想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

当时人们对苏联盲目崇拜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怎样才能克服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毛泽东给学术界提出的方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最初是毛泽东就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而提出的。

毛泽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表态,是因为当时中国两位受党的领导人器重的大历史学家郭沫若和范文澜,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上有不同看法,分别提出了春秋战国封建说和西周封建说。郭沫若主张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代,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郭和范都是中国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虽然毛泽东本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更倾向于郭沫若一些,但他确实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便认为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为好。

又据历史学家黎澍回忆,1956年以前,毛泽东还两次讲过历史研究要“百家争鸣”。一次是1952年或者195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约请翦伯赞、邵循正、胡华合写一本《中国历史概要》,请示毛泽东如何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毛泽东回答说:“把稿子印发给全国历史学家讨论,实行百家争鸣。”另一次是1955年9月或10月,陆定一向毛泽东请示关于中共党史编写问题的意见,毛泽东也回答说:“百家争鸣”。

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已明确提出要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但它所涉及的领域仅是历史研究。这大概与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十分熟悉有关,他熟读过许多中国古代的典籍,对历史很有研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家是不为过的。正因为如此,他也深感历史研究“百家争鸣”的必要。

“双百”可以在科学研究各领域展开

至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在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可以开展“百家争鸣”,那是在1956年2月。在这个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陆定一汇报了当时学术界的情况,并谈到学术研究中存在着抬高某一学派压制另一学派的倾向。在这个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在科学工作中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这次会议的情况,陆定一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得十分简略,相关的档案材料也未见公布。不过,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此时作出科学研究应当开展“百家争鸣”的决定,大致是有依据的。因为同一月发生的另一件事,可以与此互为印证。

这年2月1日,中宣部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说他们接到广州中山大学的反映,有一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在访问孙中山的故居时,向陪同人员谈起,他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先生世界观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中宣部认为,这“有损于我党负责同志的威信”,请示中共中央是否有必要将此事向苏联方面反映。2月19日,毛泽东批示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不要向尤金(按:尤金时任苏联驻华大使)谈此事。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这年4月中旬,毛泽东又看到了一份关于学术问题的材料,这是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哈格尔3月2日的谈话纪要。哈格尔说,过去教条主义的错误,主要在过分强调苏联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成就。例如,我们宣传苏联农学家李森科的学说一切都好,将德国科学家中很有权威的微耳和(RudolfVirchow)的一切都否定了,认为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的一切都是反动的,而在德国的生物学家,绝大多数是孟德尔派。科学可以有各种学派。我们相信久而久之可以使一些真正研究科学的人走上唯物主义。苏联科学有好的我们应该学习,但不能将苏联科学界的每句话都认为是神圣的。这份材料使毛泽东产生了共鸣,他感到中国又何尝没有出现同样的情况。

4月18日,毛泽东给中宣部副部长张际春(部长陆定一外出)写了一封信,请中宣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术研究也不能搞教条主义

4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的核心是如何“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虽然没有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法,但他强调不可盲目地学习外国,学术研究也不能搞教条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好的东西也应该学习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双百”方针的内容。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原本计划讨论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作了这个讲话后,会议的主题自然发生了变化,就转而讨论讲话的内容。

4月27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毛泽东的讲话。陆定一在发言时谈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争鸣,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

陆定一讲到了医药界的问题,并且表示,不能说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学,微耳和是资本主义医学,中医是封建医学,这是根本错误的。在生物学方面,有的说摩尔根、孟德尔是资产阶级的,李森科、米丘林是社会主义的。这根本同社会主义没有关系。在物理学方面,不能说牛顿的物理学是封建的,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是资本主义,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把那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他还说,中国现在发展科学,向科学进军,如果有人出来一个主张,把大帽子一扣,说某某学者或某某学派是资产阶级的,那科学的发展就完蛋了。这样对我们的建设是很不利的。

“《乌鸦与麻雀》是部好电影,《十五贯》应该到处演。陆定一又讲到文艺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也值得研究。他说,要写新人物,写新人物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写一写老人物也可以。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能把上海三十年代社会的变化写出来,我说,那是世界第一的小说,好极了。

毛泽东说:“《乌鸦与麻雀》,那是部很好的电影,那是写上海解放军进城的前夜,我们电影局就是不许它演。这两天可以找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见识见识,这是中国一篇很好的历史。”

周恩来问陆定一:“最近看《十五贯》没有?”

陆定一说:“我看过,很好。”

毛泽东说:“《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的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那些人现在还活着,比如过于执,在中国可以找出几百个来。”《十五贯》是据清代剧作家朱素臣的同名传奇改编的昆曲,写的是娄阿鼠偷走油葫芦15贯钱并将其杀死,县令过于执凭熊友兰所有的15贯钱判定其为杀人凶手。知府况钟监斩时发现其中有冤情,重审此案,拿获了真凶。过于执也就成了中国戏剧中官僚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陆定一接着说:“在文艺问题上有无数的清规戒律,日丹诺夫有几条,马林科夫有几条,这个有几条,那个有几条,很多很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最进步的文艺方向,但是人家写点自然主义的作品有什么关系?他政治上赞成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写几篇自然主义的东西?毛主席讲民主党派万岁,因为他们赞成社会主义。我们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其他主义有一点无关大局。”

4月28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总结讲话,他第一次明确地宣布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时,再次重申了这个方针。

一个星期后,即5月9日,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钱俊瑞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把中共中央将在学术方面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透露了出来。5月11日,《人民日报》以《学术方面应该执行百家争鸣的方针,钱俊瑞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讲话》为题,发表了这个讲话的内容。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第一次刊登有关“百家争鸣”的消息,实际上向全社会发出了在学术研究上将实行“百家争鸣”方针的信号。

陆定一对“双百”方针的诠释

“双百”方针提出后,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全社会特别是知识界公布,并由此推动我国文艺和科学研究的繁荣。1956年5月26日,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千人聚会上,陆定一对“双百”方针做了诠释。

陆定一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才着重提出这样的政策。他说:“我国要富强,除了必须巩固人民的政权,必须发展经济、教育事业,加强国防以外,还必须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缺少这一条是不行的。”

他接着说:“要使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得到繁荣的发展,必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无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在科学工作方面,我国也有历史经验。我国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方面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成了我国过去历史上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

陆定一强调,在贯彻“双百”方针时,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在学术批评和讨论中,任何人都不能有什么特权;以“权威”自居,压制批评,或者对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熟视无睹,采取自由主义甚至投降主义的态度都是不对的。学术批评和讨论,应当是说理的,实事求是的,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后来在6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了陆定一的这个报告。

知识界的一缕春风

“双百”的提出,为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用“兴奋”和“激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当时知识界的心情,应该是不过分的。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在文艺界,一大批传统剧目被发掘、整理和上演,仅北京市就先后开放了京剧传统剧目20余出,同时收到名老艺人献出和收集的京剧剧目1000多个本子,1060余出戏。在文学创作上,“题材和主题的范围扩大了,体裁和风格多样。最能反映思想活跃的杂文这片荒芜已久的园地,也开始繁盛起来。”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陆文夫的小说《小巷深处》等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属上乘的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发表的。为了贯彻“双百”方针,1956年底,中国作协还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1957年起,文学期刊一律取消“机关刊物”的说法,而以某某社或编委会代替,以示各文学期刊地位平等,没有指导与领导的关系。

学术界也空前地活跃起来。据1956年12月21日新华社报道,1956年一年中举行的比较重要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据初步统计有50多次,多于过去任何一年。科学工作者提出的学术论文和报告共有2000篇以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

这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和高教部共同主持,100多名中国的生物学家在青岛举行了遗传学座谈会。中国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和米丘林学派的主要学者都参加了会议,两派学者第一次坐在一起,就几十年来国际上两个遗传学派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缜密的探讨。会议各抒己见,两派学者互相学到了长处,互相了解了情况,打破了长期以来遗传学界米丘林学派一家独鸣的局面,收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团结的效果。其他中国自然科学史讨论会关于中国数学史和天文学史方面的争论,电影界关于电影问题的讨论,教育界关于尊师重道的讨论,以及哲学界关于真理的阶级性、真理的标准的讨论,都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学术界这种热烈争鸣的局面,是几年来未曾有过的。更重要的是,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科学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人感觉到他们的眼界开阔起来了,思想活泼起来了,心情也舒畅起来了。(摘编自《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罗平汉著)

第四篇: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解析视频图片和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过程 【

1、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大跃进”时的图片和打油诗:

1、棒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王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2、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然后学生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问学生知道这反映哪个时期的吗?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会经历这些曲折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就明白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自主学习】从教材中,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形势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学生总结】经济形势严峻: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这是由于: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再如,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公斤

538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基本任务有两个:

(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情境】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生互动】(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一五计划超额提前一年完成,取得了重大成就:

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学习延伸】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师生互动】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接受援助。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总结过渡】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国家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中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合作探究】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我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判断?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评价这次会议?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说明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4)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过渡】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的出台

背景: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情境】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什么?其后果如何?

学生观看视频并展示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以加深对那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总结】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思考】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1)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3)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成一批重要工业基地和基础设施,石油全部实现自给。在尖端科技方面,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结晶牛胰岛素。)

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

(【合作探究2】由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关于这十年(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经验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过渡】党中央虽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并未能从思想根源上彻底解决“左”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文革”**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课后习题

1、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解题关键: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

思路引领:回想和思考学习过程中对经济工作失误及其根源的分析,结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归纳。

答案提示: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学习延伸

2、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解题关键:看准图示,结合历史知识。

思路引领:位于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所决定。

答案提示: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板书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基本任务有两个:

(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第五篇: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理解: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社会主要矛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材料分析、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实践活动 难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那时,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堵塞。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讲述新课:

第一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示有关建国初期经济状况的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我国国民经济什么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状况:纵向看,大幅度下降,全面崩溃;横向看,与周边国家差距较大。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家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破坏。建国初三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过渡:“一五”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阅读下段材料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问: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这要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学生自主概括: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原因帝国主义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力量。外部经验是苏联较短时间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问:从地区分布看,重工业分布区域集中在哪里?为什么? 答:东北地区。原因:临近苏联,有利于接受苏联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有较丰富的煤铁等资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此建立一些近代化工业企业,所以工业基础较好。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问: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其实质是什么?

答: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结:过渡时期(建国初到1956年底),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说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依据是生产资料公有程度。此时期我国公有制有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第二篇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据此判断八大是否是成功的探索?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如何认识此口号?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大跃进特点是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大二公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纠正: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未从思想根源上彻底纠“左”,因此终于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

第三篇章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出示文革时期国家财政总收入坐标图

认识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以及1973年和1975年发展的原因

探究升华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实践,从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升华)1.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下载历史:4.1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4.11《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精品高一历史新人教必修一学案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含答案)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现代史分期: 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文革时期(1966—1976) 改革开放新时期(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历史必修2教案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 地域差别:北方以......

    英语:unit1《Friendship》教案2(新人教必修1)(精选)

    Period 3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Teaching aims: 1. To discover and learn to use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o enable students to rewrite sentences using dir......

    语文:第二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2)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为一、二两卷,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历史必修2课时教学案 编号:5 编制者:王秀娟 使用时间:09年2月日 班级:姓名: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高一历史必修2教后感

    高一历史必修2教后感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必修2的经济史教学中我感到最大的一点收获是:虽然老师讲课的时候不好讲,但是......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曲折发展教案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曲折发展教案 www.5y kj.co m专题五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曲折发展●重点关注:本专题内容应关注,在高考命题中具备升温的条件;题型和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