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02

时间:2019-05-12 17: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0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02》。

第一篇: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02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活动设计

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

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

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

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

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

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

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

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标准方程的推导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

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

(1)建系设点

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

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

(2)点的集合

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 P={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

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

(a>b>0).

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

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 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0)、F2(c,0),这里c2=a2-b2;

-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 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三)例题与练习

例题

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

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 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2a=10,2c=8.

∴a=5,c=4,b2=a2-c2=52-45=9.∴b=3 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

练习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练习2 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

]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

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如图2-

15、2-16.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五、布置作业

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 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 作业答案:

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2013白蒲中学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13(苏教版)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

(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讲解方法、演板、小测验.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1(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则OM⊥AM. ∵kOM·kAM=-1,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2.定义法

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点P在AQ的垂直平分线上,∴|PQ|=|PA|. 又P在半径OQ上.

∴|PO|+|PQ|=R,即|PO|+|PA|=R.

故P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定值,可用椭圆定义 写出P点的轨迹方程.

解:连接PA ∵l⊥PQ,∴|PA|=|PQ|. 又P在半径OQ上. ∴|PO|+|PQ|=2.

由椭圆定义可知:P点轨迹是以O、A为焦点的椭圆.

3.相关点法

若动点P(x,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0,y0)的变动而变动,且x0、y0可用x、y表示,则将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换法).

例3 已知抛物线y2=x+1,定点A(3,1)、B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B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分析:

P点运动的原因是B点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B可作为相关点,应先找出点P与点B的联系.

解:设点P(x,y),且设点B(x0,y0)

∵BP∶PA=1∶2,且P为线段AB的内分点.

4.待定系数法

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

例4 已知抛物线y2=4x和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

曲线方程. 分析:

因为双曲线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方

ax2-4b2x+a2b2=0 ∵抛物线和双曲线仅有两个公共点,根据它们的对称性,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应相等,因此方程ax2-4b2x+a2b2=0应有等根.

∴△=1664-4Q4b2=0,即a2=2b.(以下由学生完成)

由弦长公式得:

即a2b2=4b2-a2.

(三)巩固练习

用十多分钟时间作一个小测验,检查一下教学效果.练习题用一小黑板给出. 1.△ABC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斜率的

2.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3.求抛物线y2=2px(p>0)上各点与焦点连线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答案:

义法)

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四)小结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一般地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待定系数法,还有参数法、复数法也是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方法,这等到讲了参数方程、复数以后再作介绍.

五、布置作业

1.两定点的距离为6,点M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26,求点M的轨迹方程.

2.动点P到点F1(1,0)的距离比它到F2(3,0)的距离少2,求P点的轨迹. 3.已知圆x2+y2=4上有定点A(2,0),过定点A作弦AB,并延长到点P,使3|AB|=2|AB|,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作业答案:

1.以两定点A、B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点M的轨迹方程x2+y2=4 2.∵|PF2|-|PF|=2,且|F1F2|∴P点只能在x轴上且x<1,轨迹是一条射线

六、板书设计

第三篇:高二数学教案: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

2.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对比、概括、转化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引入抛物线的定义,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与椭圆、双曲线的定义相比较引入抛物线的定义;通过一些例题加深对标准方程的认识).

2.难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解决办法:由三种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中选出一种最佳方法,避免了硬性规定坐标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我们已学习了圆、椭圆、双曲线三种圆锥曲线.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种圆锥曲线——抛物线,以及它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课题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同学们对抛物线已有了哪些认识?

在物理中,抛物线被认为是抛射物体的运行轨道;在数学中,抛物线是二次函数的图象? 问题2:在二次函数中研究的抛物线有什么特征?

在二次函数中研究的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两种情形.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不平行于y轴,那么就不能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研究了.今天,我们突破函数研究中这个限制,从更一般意义上来研究抛物线.(二)抛物线的定义

1.回顾: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轨迹,当0<e<1时是椭圆,当e>1时是双曲线,那么当e=1时,它又是什么曲线? 2.简单实验

如图2-29,把一根直尺固定在画图板内直线l的位置上,一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的边缘;把一条绳子的一端固定于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上的点A,截取绳子的长等于A到直线l的距离AC,并且把绳子另一端固定在图板上的一点F;用一支铅笔扣着绳子,紧靠着三角板的这条直角边把绳子绷紧,然后使三角板紧靠着直尺左右滑动,这样铅笔就描出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反复演示后,请同学们来归纳抛物线的定义,教师总结. 3.定义:

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设定点F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p(p为已知数且大于0).下面,我们来求抛物线的方程.怎样选择直角坐标系,才能使所得的方程取较简单的形式呢?

让学生议论一下,教师巡视,启发辅导,最后简单小结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几种方案:

方案1:(由第一组同学完成,请一优等生演板.)以l为y轴,过点F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图2-30).设定点F(p,0),动点M的坐标为(x,y),过M作MD⊥y轴于D,抛物线的集合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p={M||MF|=|MD|}.

化简后得:y=2pxp(p>0).

方案2:(由第二组同学完成,请一优等生演板)以定点F为原点,平行l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图2-31).设动点M的坐标为(x,y),且设直线l的方程为x=-p,定点F(0,0),过M作MD⊥l于D,抛物线的集合为: p={M||MF|=|MD|}.

22化简得:y2=2px+p2(p>0).

方案3:(由第三、四组同学完成,请一优等生演板.)取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x轴,x轴与l交于K,以线段K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图2-32).

抛物线上的点M(x,y)到l的距离为d,抛物线是集合p={M||MF|=d}.

化简后得:y=2px(p>0).

比较所得的各个方程,应该选择哪些方程作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方案3中得出的方程作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是因为这个方程不仅具有较简的形式,而方程中的系数有明确的几何意义:一次项系数是焦点到准线距离的2倍.由于焦点和准线在坐标系下的不同分布情况,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情形(列表如下): 2

用心

爱心

专心

由学生讲清为什么会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形,四种情形中P>0;并指出图形的位置特征和方程的形式应结合起来记忆.即:当对称轴为x轴时,方程等号右端为±2px,相应地左端为y2;当对称轴为y轴时,方程等号的右端为±2py,相应地左端为x2.同时注意:当焦点在正半轴上时,取正号;当焦点在负半轴上时,取负号.(四)四种标准方程的应用

例题:(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方程是x=8y.

练习:根据下列所给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是F(3,0);

答案是:(1)y2=12x;

(2)y2=x;

(3)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3)y2=4x,y2=4x,x2=4y,x2=4y.

由三名学生演板,教师予以订正.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由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形式,且每一种形式中都只含一个系数p,因此只要给出确定p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当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给定以后,它的标准方程就唯一确定了;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没有给定,则所求的标准方程就会有多解.(五)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抛物线的定义,推导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并加以运用.

五、作业:

2到准线的距离是多少?点M的横坐标是多少?

22222.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1)x=2y;(2)4x+3y=0;(3)2y+5x=0;(4)y6x=0. 3.根据下列条件,求抛物线的方程,并描点画出图形:

(1)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并且顶点与焦点的距离等于6;(2)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并经过点p(6,3). 4.求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作业答案:

3.(1)y=24x,y=2x,(2)x=12y(图略)2224.分别令x=0,y=0得两个焦点F1(0,3),F2(4,0),从而可得抛物线方程为x=12y或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专心y2=16x.

第四篇:高二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直线的方程(1)

【教学目标】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了解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是点斜式的特例;

2.能通过待定系数(直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x1,y1)及斜率k,或者直线的斜率k及在y轴上的截距b)求直线方程; 3.掌握斜率不存在时的直线方程,即xx1.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及运用.【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直线上两个不同点(x1,y1),(x2,y2),x1x2,求此直线的斜率k.

(二)新课讲解: 1.点斜式

问题引入:已知直线l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设点P(x,y)是直线l不同于点P1(x1,y1)的任意一点,根据直线的斜率公式,得:kyy1xx1,可化为yy1k(xx1).

可以验证:直线l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2.两种特殊的直线方程

(1)直线l经过点P1(x1,y1)的倾斜角为0,则ktan00,直线l的方程是yy1;(2)直线l经过点P1(x1,y1)的倾斜角为90,则斜率不存在,因为直线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直线l的方程是xx1.

此时不能使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求它的方程,这时直线l的方程是xx1。3.问:kyy1xx1与yy1k(xx1)表示同一直线吗?.

(三)例题分析:

例1.一条直线经过点P1(2,3),倾斜角为45,求这条直线方程,并画出图形。

解:∵直线经过点P1(2,3),且斜率ktan451,代入点斜式,得:y3x2,即xy50.

xy50

y

5 O x

例2.直线l斜率为k,与y轴的交点是P(0,b),求直线l的方程。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解:代入直线的点斜式,得:ybk(x0),即ykxb.

说明:(1)直线l与x轴交点(a,0),与y轴交点(0,b),称a为直线l在x轴上的截距,称b为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2)这个方程由直线l斜率k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叫做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3)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ykxb中,常数k是直线的斜率,常数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可以大于0,也可以等于或小于0).

例3.已知直线l经过点P(2,1),且倾斜角等于直线y2x1的倾斜角的2倍,求直线l的方程.

解:设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则直线l的倾斜角为2,2tan4 ∵tan2,∴ktan2,21tan3又∵直线l经过点P(2,1),∴直线l的方程为y1(x2),3即所求的直线方程为4x3y110. 4例4.求直线y3(x2)绕点(2,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所得的直线方程。

解:设直线y3(x2)的倾斜角为,则tan3,又∵[0,180),∴120,∴所求的直线的倾斜角为1203090,所以,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2.

例5:已知直线过点P(-2,3),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求直线的方程。

分析:关键是求斜率k.解:因为直线与x轴不垂直,所以可设直线的方程为y-3=k(x+2)令x=0得y=2k+3;令y=0得x=12(|2k3)(3k3k3k2 由题意得:

2)|4,2)8,无解;若(2k3)(3k2)8,解得:k12,k92若(2k3)(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312(x2)和y392(x2)

即x2y40和9x2y120规律:已知直线过一个点常选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四).课堂练习:1.课本第39页练习1,2,3;

 2.求直线yxcot1,(,)的倾斜角; 3.求过点(2,1)且倾斜角满足sin

45的直线方程.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五).小结:要求直线方程,通过待定系数:直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x1,y1)及斜率k,或者直线的斜

率k及在y轴上的截距b,代入点斜式或斜截式求出直线方程.(六).作业:课本第44页第1题(1)(3)(5)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和方程》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活动设计

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

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

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

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

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

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

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

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标准方程的推导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

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

(1)建系设点

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

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

(2)点的集合

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 P={M||MF1|+|MF2|=2a}.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

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

(a>b>0).

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

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 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0)、F2(c,0),这里c2=a2-b2;

-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三)例题与练习

例题

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

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 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2a=10,2c=8.

∴a=5,c=4,b2=a2-c2=52-45=9.∴b=3 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

练习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练习2 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

]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

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如图2-

15、2-16.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五、布置作业

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 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 作业答案:

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活动设计

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

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

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

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

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

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

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标准方程的推导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

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

(1)建系设点

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

(2)点的集合

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 P={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

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

(a>b>0).

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 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0)、F2(c,0),这里c2=a2-b2;

-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 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三)例题与练习

例题

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

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 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2a=10,2c=8.

∴a=5,c=4,b2=a2-c2=52-45=9.∴b=3 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练习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练习2 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

]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

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如图2-

15、2-16.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五、布置作业

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 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 作业答案:

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

六、板书设计

椭圆的几何性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能正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并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弦、最值问题等.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最后进行归纳小结.)2.难点:椭圆离心率的概念的理解.

(解决办法:先介绍椭圆离心率的定义,再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最后通过椭圆的第二定义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3.疑点:椭圆的几何性质是椭圆自身所具有的性质,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解决办法:利用方程分析椭圆性质之前就先给学生说明.)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讲解、阅读后重点讲解、再讲解、演板、讲解后归纳、小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二)几何性质

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并正确地画出它的图形,是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b>0)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说明:椭圆自身固有几何量所具有的性质是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1.范围

即|x|≤a,|y|≤b,这说明椭圆在直线x=±a和直线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2-18).注意结合图形讲解,并指出描点画图时,就不能取范围以外的点.

2.对称性

先请大家阅读课本椭圆的几何性质2.

设问:为什么“把x换成-x,或把y换成-y?,或把x、y同时换成-x、-y时,方程都不变,所以图形关于y轴、x轴或原点对称的” 呢?

事实上,在曲线的方程里,如果把x换成-x而方程不变,那么当点P(x,y)在曲线上时,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Q(-x,y)也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类似可以证明其他两个命题.

同时向学生指出:如果曲线具有关于y轴对称、关于x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一定具有另一种对称.如:如果曲线关于x轴和原点对称,那么它一定关于y轴对称.

事实上,设P(x,y)在曲线上,因为曲线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1(x,-y)必在曲线上.又因为曲线关于原点对称,所以P1关于原点对称点P2(-x,y)必在曲线上.因P(x,y)、P2(-x,y)都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

最后指出:x轴、y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椭圆的对称中心即椭圆中心. 3.顶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只须令x=0,得y=±b,点B1(0,-b)、B2(0,b)是椭圆和y轴的两个交点;令y=0,得x=±a,点A1(-a,0)、A2(a,0)是椭圆和x轴的两个交点.强调指出:椭圆有四个顶点A1(-a,0)、A2(a,0)、B1(0,-b)、B2(0,b).

教师还需指出:

(1)线段A1A2、线段B1B2分别叫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和2b;

(2)a、b的几何意义:a是长半轴的长,b是短半轴的长;

这时,教师可以小结以下:由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和顶点,再进行描点画图,只须描出较少的点,就可以得到较正确的图形.

4.离心率

教师直接给出椭圆的离心率的定义:

等到介绍椭圆的第二定义时,再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 先分析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a>c>0,∴ 0<e<1.

再结合图形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当e接近0时,c越接近0,从而b越接近a,因此椭圆接近圆;(3)当e=0时,c=0,a=b两焦点重合,椭圆的标准方程成为x2+y2=a2,图形就是圆了.

(三)应用

为了加深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认识,掌握用描点法画图的基本方法,给出如下例1.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例1 求椭圆16x2+25y2=400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并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形.

本例前一部分请一个同学板演,教师予以订正,估计不难完成.后一部分由教师讲解,以引起学生重视,步骤是:

(2)描点作图.先描点画出椭圆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形,再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就可以画出整个椭圆(图2-19).要强调:利用对称性可以使计算量大大减少.

本例实质上是椭圆的第二定义,是为以后讲解抛物线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做准备的,同时再一次使学生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因此,要详细讲解:

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M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将上式化简,得:(a2-c2)x2+a2y2=a2(a2-c2).

这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所以点M的轨迹是椭圆. 由此例不难归纳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四)椭圆的第二定义 1.定义

平面内点M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是椭圆的离心率. 2.说明

这时还要讲清e的几何意义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

(五)小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解法研究图形的性质是通过对方程的讨论进行的,同一曲线由于坐标系选取不同,方程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最后得出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前面我们着重分析了第一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类似可以理解第二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布置学生最后小结下列表格:

五、布置作业

1.求下列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焦距、离心率、各个顶点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1)25x2+4y2-100=0,(2)x2+4y2-1=0.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距地面266Km,远地点距地面1826Km,求这颗卫星的轨道方程.

3.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的方程. 作业答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4.顶点(0,2)可能是长轴的端点,也可能是短轴的一个端点,故分两种情况求方程:

六、板书设计

椭圆的几何性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能正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并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弦、最值问题等.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最后进行归纳小结.)2.难点:椭圆离心率的概念的理解.

(解决办法:先介绍椭圆离心率的定义,再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最后通过椭圆的第二定义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3.疑点:椭圆的几何性质是椭圆自身所具有的性质,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解决办法:利用方程分析椭圆性质之前就先给学生说明.)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讲解、阅读后重点讲解、再讲解、演板、讲解后归纳、小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二)几何性质

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并正确地画出它的图形,是

b>0)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说明:椭圆自身固有几何量所具有的性质是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1.范围

即|x|≤a,|y|≤b,这说明椭圆在直线x=±a和直线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2-18).注意结合图形讲解,并指出描点画图时,就不能取范围以外的点.

2.对称性

先请大家阅读课本椭圆的几何性质2.

设问:为什么“把x换成-x,或把y换成-y?,或把x、y同时换成-x、-y时,方程都不变,所以图形关于y轴、x轴或原点对称的” 呢?

事实上,在曲线的方程里,如果把x换成-x而方程不变,那么当点P(x,y)在曲线上时,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Q(-x,y)也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类似可以证明其他两个命题.

同时向学生指出:如果曲线具有关于y轴对称、关于x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一定具有另一种对称.如:如果曲线关于x轴和原点对称,那么它一定关于y轴对称.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事实上,设P(x,y)在曲线上,因为曲线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1(x,-y)必在曲线上.又因为曲线关于原点对称,所以P1关于原点对称点P2(-x,y)必在曲线上.因P(x,y)、P2(-x,y)都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

最后指出:x轴、y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椭圆的对称中心即椭圆中心. 3.顶点

只须令x=0,得y=±b,点B1(0,-b)、B2(0,b)是椭圆和y轴的两个交点;令y=0,得x=±a,点A1(-a,0)、A2(a,0)是椭圆和x轴的两个交点.强调指出:椭圆有四个顶点A1(-a,0)、A2(a,0)、B1(0,-b)、B2(0,b).

教师还需指出:

(1)线段A1A2、线段B1B2分别叫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和2b;

(2)a、b的几何意义:a是长半轴的长,b是短半轴的长;

这时,教师可以小结以下:由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和顶点,再进行描点画图,只须描出较少的点,就可以得到较正确的图形.

4.离心率

教师直接给出椭圆的离心率的定义:

等到介绍椭圆的第二定义时,再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 先分析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a>c>0,∴ 0<e<1.

再结合图形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当e接近0时,c越接近0,从而b越接近a,因此椭圆接近圆;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当e=0时,c=0,a=b两焦点重合,椭圆的标准方程成为x2+y2=a2,图形就是圆了.

(三)应用

为了加深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认识,掌握用描点法画图的基本方法,给出如下例1. 例1 求椭圆16x2+25y2=400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并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形.

本例前一部分请一个同学板演,教师予以订正,估计不难完成.后一部分由教师讲解,以引起学生重视,步骤是:

(2)描点作图.先描点画出椭圆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形,再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就可以画出整个椭圆(图2-19).要强调:利用对称性可以使计算量大大减少.

本例实质上是椭圆的第二定义,是为以后讲解抛物线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做准备的,同时再一次使学生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因此,要详细讲解:

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M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将上式化简,得:(a2-c2)x2+a2y2=a2(a2-c2).

这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所以点M的轨迹是椭圆. 由此例不难归纳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四)椭圆的第二定义 1.定义

平面内点M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是椭圆的离心率. 2.说明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这时还要讲清e的几何意义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

(五)小结

解法研究图形的性质是通过对方程的讨论进行的,同一曲线由于坐标系选取不同,方程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最后得出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前面我们着重分析了第一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类似可以理解第二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布置学生最后小结下列表格:

五、布置作业

1.求下列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焦距、离心率、各个顶点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1)25x2+4y2-100=0,(2)x2+4y2-1=0.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距地面266Km,远地点距地面1826Km,求这颗卫星的轨道方程.

3.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的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作业答案:

4.顶点(0,2)可能是长轴的端点,也可能是短轴的一个端点,故分两种情况求方程: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二)能力训练点

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本次课注意发挥类比和设想的作用,与椭圆进行类比、设想,使学生得到关于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得出双曲线,再通过设问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比较加深认识.)2.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完成,提醒学生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类比.)3.疑点:双曲线的方程是二次函数关系吗?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定义和观察双曲线图形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研究在什么附加条件下,双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式.)

三、活动设计

提问、实验、设问、归纳定义、讲解、演板、口答、重点讲解、小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教师要强调条件:(1)平面内;(2)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3)常数2a>|F1F2|.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双曲线的概念

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是怎样的呢?

1.简单实验(边演示、边说明)如图2-23,定点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

注意:常数要小于|F1F2|,否则作不出图形.这样作出的曲线就叫做双曲线. 2.设问

问题1:定点F1、F2与动点M不在平面上,能否得到双曲线? 请学生回答,不能.强调“在平面内”. 问题2:|MF1|与|MF2|哪个大?

请学生回答,不定:当M在双曲线右支上时,|MF1|>|MF2|;当点M在双曲线左支上时,|MF1|<|MF2|.

问题3:点M与定点F1、F2距离的差是否就是|MF1|-|MF2|?

请学生回答,不一定,也可以是|MF2|-|MF1|.正确表示为||MF2|-|MF1||.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问题4:这个常数是否会大于等于|F1F2|?

请学生回答,应小于|F1F2|且大于零.当常数=|F1F2|时,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

3.定义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教师指出:双曲线的定义可以与椭圆相对照来记忆,不要死记.(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

标准方程的推导:(1)建系设点

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2-24)

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c>0),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2)点的集合

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由学生演板)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两边再平方,整理得:(c2-a2)x2-a2y2=a2(c2-a2).

(以上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 即c>a,所以c2-a2>0. 设c2-a2=b2(b>0),代入上式得: b2x2-a2y2=a2b2.

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教师指出:

(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0,b>0,但a不一定大于b;

(2)如果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y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

(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不同于椭圆方程中c2=a2-b2.(四)练习与例题

1.求满足下列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F1(-3,0)、F2(3,0),且2a=4;

3.已知两点F1(-5,0)、F2(5,0),求与它们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6的点的轨迹方程.如果把这里的数字6改为12,其他条件不变,会出现什么情况?

由教师讲解:

按定义,所求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因为c=5,a=3,所以b2=c2-a2=52-32=42.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因为2a=12,2c=10,且2a>2c. 所以动点无轨迹.(五)小结

1.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见图2-25):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5.a、b、c的关系:c2=a2+b2;c=a2+b2.

五、布置作业

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的坐标是(-6,0)、(6,0),并且经过点A(-5,2);

3.已知圆锥曲线的方程为mx2+ny2=m+n(m<0<m+n),求其焦点坐标. 作业答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2.由(1+k)(1-k)<0解得:k<-1或k>1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二)能力训练点

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本次课注意发挥类比和设想的作用,与椭圆进行类比、设想,使学生得到关于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得出双曲线,再通过设问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比较加深认识.)2.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完成,提醒学生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类比.)3.疑点:双曲线的方程是二次函数关系吗?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定义和观察双曲线图形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研究在什么附加条件下,双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式.)

三、活动设计

提问、实验、设问、归纳定义、讲解、演板、口答、重点讲解、小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教师要强调条件:(1)平面内;(2)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3)常数2a>|F1F2|.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双曲线的概念

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是怎样的呢?

1.简单实验(边演示、边说明)如图2-23,定点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

注意:常数要小于|F1F2|,否则作不出图形.这样作出的曲线就叫做双曲线. 2.设问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问题1:定点F1、F2与动点M不在平面上,能否得到双曲线? 请学生回答,不能.强调“在平面内”. 问题2:|MF1|与|MF2|哪个大?

请学生回答,不定:当M在双曲线右支上时,|MF1|>|MF2|;当点M在双曲线左支上时,|MF1|<|MF2|.

问题3:点M与定点F1、F2距离的差是否就是|MF1|-|MF2|?

请学生回答,不一定,也可以是|MF2|-|MF1|.正确表示为||MF2|-|MF1||. 问题4:这个常数是否会大于等于|F1F2|?

请学生回答,应小于|F1F2|且大于零.当常数=|F1F2|时,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

3.定义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教师指出:双曲线的定义可以与椭圆相对照来记忆,不要死记.(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

标准方程的推导:(1)建系设点

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2-24)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c>0),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2)点的集合

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

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由学生演板)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两边再平方,整理得: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c2-a2)x2-a2y2=a2(c2-a2).

(以上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 即c>a,所以c2-a2>0. 设c2-a2=b2(b>0),代入上式得: b2x2-a2y2=a2b2.

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指出:

(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0,b>0,但a不一定大于b;

(2)如果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y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

(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不同于椭圆方程中c2=a2-b2.(四)练习与例题

1.求满足下列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F1(-3,0)、F2(3,0),且2a=4;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已知两点F1(-5,0)、F2(5,0),求与它们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6的点的轨迹方程.如果把这里的数字6改为12,其他条件不变,会出现什么情况?

由教师讲解:

按定义,所求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因为c=5,a=3,所以b2=c2-a2=52-32=42.

因为2a=12,2c=10,且2a>2c. 所以动点无轨迹.(五)小结

1.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见图2-25):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5.a、b、c的关系:c2=a2+b2;c=a2+b2.

五、布置作业

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的坐标是(-6,0)、(6,0),并且经过点A(-5,2);

3.已知圆锥曲线的方程为mx2+ny2=m+n(m<0<m+n),求其焦点坐标. 作业答案:

2.由(1+k)(1-k)<0解得:k<-1或k>1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六、板书设计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出这些性质,并能具体估计双曲线的形状特征.

(二)能力训练点

在与椭圆的性质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双曲线中的弦、最值等问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得出,至于渐近线引导学生证明.)2.难点: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的导出和论证.

(解决办法:先引导学生观察以原点为中心,2a、2b长为邻边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再论证这两条对角线即为双曲线的渐近线.)3.疑点:双曲线的渐近线的证明.(解决办法:通过详细讲解.)

三、活动设计

提问、类比、重点讲解、演板、讲解并归纳、小结.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椭圆有哪些几何性质,是如何探讨的?

请一同学回答.应为: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是从标准方程探讨的. 2.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是什么?

再请一同学回答.应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

下面我们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来研究它的几何性质.(二)类比联想得出性质(性质1~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关于椭圆与双曲线性质的表格(让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启发、订正并板书).<见下页>(三)问题之中导出渐近线(性质4)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在学习椭圆时,以原点为中心,2a、2b为邻边的矩形,对于估计

仍以原点为中心,2a、2b为邻边作一矩形(板书图形),那么双曲线和这个矩形有什么关系?这个矩形对于估计和画出双曲线简图(图2-26)有什么指导意义?这些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只引起学生类比联想.

接着再提出问题:当a、b为已知时,这个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方程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证明它:

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可写成: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当x逐渐增大时,|MN|逐渐减小,x无限增大,|MN|接近于零,|MQ|也接近于零,就是说,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从射线ON的下方逐渐接近于射线ON.

在其他象限内也可以证明类似的情况.

现在来看看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怎样的?由于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方程是由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方程,将x、y字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母对调所得到,自然前者渐近线方程也可由后者渐近线方程将x、y字

这样,我们就完满地解决了画双曲线远处趋向问题,从而可比较精

再描几个点,就可以随后画出比较精确的双曲线.(四)顺其自然介绍离心率(性质5)由于正确认识了渐近线的概念,对于离心率的直观意义也就容易掌握了,为此,介绍一下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它对双曲线的形状的影响:

变得开阔,从而得出:双曲线的离心率越大,它的开口就越开阔.

这时,教师指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可以类似得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五)练习与例题

1.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请一学生演板,其他同学练习,教师巡视,练习毕予以订正.

由此可知,实半轴长a=4,虚半轴长b=3.

焦点坐标是(0,-5),(0,5).

本题实质上是双曲线的第二定义,要重点讲解并加以归纳小结.

解: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化简得:(c2-a2)x2-a2y2=a2(c2-a2).

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由此例不难归纳出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六)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1.定义(由学生归纳给出)平面内点M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叫做双曲线的准线,常数e是双曲线的离心率. 2.说明

(七)小结(由学生课后完成)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按两种标准方程形式列表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已知双曲线方程如下,求它们的两个焦点、离心率e和渐近线方程.(1)16x2-9y2=144;(2)16x2-9y2=-144.

下载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0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0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4.9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教案范文

    第三课时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选取适当的参数,求简单曲线的参数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

    圆锥曲线统一的极坐标方程及应用

    圆锥曲线统一的极坐标方程及应用 以圆锥曲线的焦点(椭圆的左焦点、双曲线的右焦点、抛物线的焦点)为极点,过极点引相应准线的垂线的反向延长线为极轴,则圆锥曲线的统一极坐标方......

    圆锥曲线教案 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圆锥曲线教案 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并能初步利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

    高二数学教案

    不等式专题讲解 一、复习旧知 (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2)求最值的......

    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合集)

    [数学教案-方程的认识] 方 程 的 意 义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

    高二数学 圆锥曲线 章未小结

    高二数学(选修) 圆锥曲线 章未小结 知识网络: 圆锥曲线解题规律与方法指导: 知识点一、圆锥曲线的定义、方程和性质 圆锥曲线的定义、方程和性质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要注意灵活应......

    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圆锥曲线》导学案

    第2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2.1》 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飞行器,你知道“天宫一号”绕地球运行的轨迹是什么吗? 二、 数学建构......

    高三数学教案: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最终版)

    第八节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 一、基本知识概要: 1知识精讲: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包括:解析法的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定值、最值等问题,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即圆锥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