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数学教案
不等式专题讲解
一、复习旧知
(1)当两个正数的积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和的最小值,当两个正数的和为定植时,可以求它们的积的最小值,正所谓“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2)求最值的条件“一正,二定,三取等”
(3)均值定理在求最值、比较大小、求变量的取值范围、证明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二、新课讲解
重难点:不等式的应用
考 点: 不等式在函数最值中的应用 易混点: 不等式的运算 ◆【典型例题】
【例1】 解不等式:a1a x2解:原不等式可化为:(a1)x(2a)>0,x2即[(a-1)x+(2-a)](x-2)>0.当a>1时,原不等式与(x-若
a2)(x-2)>0同解.a1a2a2≥2,即0≤a<1时,原不等式无解;若<2,即a<0或a>1,于是a>1时原a1a1a2)∪(2,+∞).a1a2a2,2);若0<a<1,解集为(2,)a1a1不等式的解为(-∞,当a<1时,若a<0,解集为(综上所述:
当a>1时解集为(-∞,a2a2)∪(2,+∞); 当0<a<1时,解集为(2,); a1a1a2,2).a1当a=0时,解集为;当a<0时,解集为(【例2】 解关于x的不等式:log2x1log4[ax21]a0.
x1x101解:原不等式等价于ax210 ①,即x2.a2x1ax21xax2011x2由于a1,所以12,所以,上述不等式等价于
② aaxax201x2(1)当1a2时,不等式组②等价于 ax2或xa1a121此时,由于2a0,所以 2a.
aaa从而
21xa或x2. a33x(2)当a2时,不等式组②等价于所以
x,且x2. 22x
21x2(3)当a2时,不等式组②等价于 ax2或xa此时,由于2综上可知: 112,所以,2x2或xa. aa当1a2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2321xa或x2; a当a2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且x2;
1当a2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2x2或xa.
a【例3】 解关于x的不等式:4logaxlogax2a0,a1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4logax02logax42logax4logx20 2alogx3或logx0logx3logx0aaaa24logxlogx2aa3logax4,∴当a1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a3xa4
当0a1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a4xa3
【例4】 已知f(x)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f(1)=1,若m、n∈[-1,1],m+n≠0时f(m)f(n)>0.mn
(1)用定义证明f(x)在[-1,1]上是增函数;(2)解不等式:f(x+
11)<f(); 2x1(3)若f(x)≤t2-2at+1对所有x∈[-1,1],a∈[-1,1]恒成立,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解:(1)证明:任取x1<x2,且x1,x2∈[-1,1],则f(x1)-f(x2)=f(x1)+f(-x2)=∵-1≤x1<x2≤1,∴x1+(-x2)≠0,由已知f(x1)f(x2)>0,又 x1-x2<0,x1x2f(x1)f(x2)·(x1-x2)
x1x2∴f(x1)-f(x2)<0,即f(x)在[-1,1]上为增函数.(2)解:∵f(x)在[-1,1]上为增函数,11x12131
解得:{x|-≤x<-1,x∈R} ∴1x1211x2x1(3)解:由(1)可知f(x)在[-1,1]上为增函数,且f(1)=1,故对x∈[-1,1],恒有f(x)≤1,所以要f(x)≤t2-2at+1对所有x∈[-1,1],a∈[-1,1]恒成立,即要t2-2at+1≥1成立,故t2-2at≥0,记g(a)=t2-2at,对a∈[-1,1],g(a)≥0,只需g(a)在[-1,1]上的最小值大于等于0,g(-1)≥0,g(1)≥0,解得,t≤-2或t=0或t≥2.∴t的取值范围是:{t|t≤-2或t=0或t≥2}.家庭作业
姓名__________年纪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1.不等式|ax1|a(aR)的解集是
(D)x1}
a
(A){x|x
(B){x|x1} 2a
(C){x|111} x}
(D){x|x0或0x2aa2a2.当x(1,2)时,不等式(x1)2logax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B)
(A)[2,)
(B)(1,2)
(C)(1,2]
(D)(0,1)
3.不等式logx1(2x3)logx1(x2)成立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条件是
(B)
(A)x2
(B)x4
(C)1x2
(D)x1 4.三个数log1124,20.,20.2的大小关系是
(B)
(A)log10.22220.1
(B)log11220.20.244
(C)20.120.2log1.224
(D)20.1log12420
5.若全集IR,Axx10,Bxx22lgx则AB是(B)A.2 B.1
C.
D.xx1
6.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C)A.若x2x,则x0
B.若x0,则x2x C.若x0,则x2x
D.若x2x,则x0
7.若a,b是任意实数,且ab,则(D)ab A.a2b2 B.ba1
C.lgab0
D.1122
8.设0ab且ab1,则下列四数中最大的是(A)A.a2b2
B.2ab
C.a
D.9.不等式a2x22a2x40对xR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为(D A.,22, B.,22, C.2,2 D.2,2
10.不等式0.52lg|x|1的解集是(B)A.1,1 B.1,00,1 C.
D.,1122,
11.解不等式:a2x1ax2ax2(a0)解:∵ ax2+ax2=(a2+1a2)ax,变形原不等式,得
a2x(a21xx1a2)a10,即(aa2)(axa2)0)
(1)当0 < a < 1时,a2
(2)当a>1时,a2
(3)当a=1时,a21a21a21a2,则a2 < ax < a-2,∵-2 < x < 2,则a-2 < ax < a2,∴-2 12.解不等式logx3x111 解:由x10且x0,x1,得x1,原不等式等价于3x11x 3x1x1 而x1;9x1x22x1 整理,x27x1002x5 ∴2x5为所求。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与第r1项的系数是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二项式定理及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项式定理及其特例: 0n1nrnrrnn (1)(ab)nCnaCnabCnabCnb(nN),1rr (2)(1x)n1CnxCnxxn.rnrr2.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Tr1Cnab.(二)新课讲解: 例1(1)求(12x)7的展开式的第四项的系数;(2)求(x)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及二项式系数。19x3解:(12x)7的展开式的第四项是T31C7(2x)3280x3,∴(12x)的展开式的第四项的系数是280. 7 (2)∵(x)的展开式的通项是Tr1C9x191r9r()r(1)rC9rx92r,xx∴92r3,r3,333∴x的系数(1)3C984,x3的二项式系数C984. 4例2 求(x3x4)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 分析:要把上式展开,必须先把三项中的某两项结合起来,看成一项,才可以用二项式定理展开,然后再用一次二项式定理,也可以先把三项式分解成两个二项式的积,再用二项式定理展开。 解:(法一)(x3x4)[(x3x)4] 01C4(x23x)4C4(x23x)34 234C4(x23x)242C4(x23x)43C444,显然,上式中只有第四项中含x的项,33∴展开式中含x的项的系数是C434768 24444(法二):(x3x4)[(x1)(x4)](x1)(x4) 04132234(C4xC4xC4xC4xC4)04132234(C4xC4x4C4x42C4x43C444) 3433∴展开式中含x的项的系数是C44C44768. 22424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4x(2Cm4Cn)x mn2211∴(2Cm4Cn)36,即m2n18,12xm14x展开式中含x2的项的系数为 n22222Cn42m22m8n28n,tCm∵m2n18,∴m182n,∴t2(182n)2(182n)8n8n16n148n612 3715337时,t取最小值,16(n2n),∴当n448*2但nN,∴ n5时,t即x项的系数最小,最小值为272,此时n5,m8. 例4 已知(x1)n的展开式中,前三项系数的绝对值依次成等差数列,24x (1)证明展开式中没有常数项;(2)求展开式中所有的有理项。 解:由题意:2Cnr822211121Cn()2,即n29n80,∴n8(n1舍去)221r163rrrr1rr8rC80r8 24 ∴Tr1Cx(4)()C8xx1rx4222xrZ①若Tr1是常数项,则163r0,即163r0,∵rZ,这不可能,∴展开 4式中没有常数项; 8r②若Tr1是有理项,当且仅当163r为整数,∴0r8,rZ,∴ r0,4,8,4即展开式中有三项有理项,分别是:T1x4,T535x,T91x2.8256 五、课堂练习:课本第107页练习第5,6题。 六、课堂小结:1.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展开问题,应根据式子的特点,转化为二项式来解决,转化的方法通常为集项、配方、因式分解,集项时要注意结合的合理性和简捷性; 2.求常数项、有理项和系数最大的项时,要根据通项公式讨论对r的限制;求有理项时要注意到指数及项数的整数性。 七、作业:课本第143页 复习参考题十第12题,补充: 1.已知x3a8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是ax19展开式中倒数第四项的系数的2倍,求 a,a,a,a,前n项的和; 12.(xx4)n的展开式中第3项的二项式系数比第2项的二项式系数大44,则展开式中 x 常数项。 -23n3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方差或标准差。 过程与方法:了解方差公式D(a+b)=a2D,以及若~(n,p),则D=np(1p),并会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有关随机变量的方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承前启后,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与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标准差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的大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想:了解方差公式D(a+b)=a2D,以及若~(n,p),则D=np(1p),并会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有关随机变量的方差。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数 学期望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一个特征数,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表示了随机变量在随机实验中取值的平均值,所以又常称为随机变量的平均数、均值.今天,我们将对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进行研究.其实在初中我们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作过研究,即研究过一组数据的方差.回顾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概念:设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值 得差的平方分别是,,那么 + ++ 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随机变量: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那么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常用希腊字母、等表示 2.离散型随机变量: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3.连续型随机变量: 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4.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与联系: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都是用变量表示随机试验的结果;但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结果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结果不可以一一列出 5.分布列: x1 x2 xi P P1 P2 Pi 6.分布列的两个性质: ⑴Pi0,i=1,2,;⑵P1+P2+=1.7.二项分布:~B(n,p),并记 =b(k;n,p).0 1 k n P 8.几何分布: g(k,p)=,其中k=0,1,2,,.1 2 3 k P 9.数学期望: 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为 x1 x2 xn P p1 p2 pn 则称 为的数学期望,简称期望.10.数学期望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一个特征数,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平均数、均值:在有限取值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中,令,则有,所以的数学期望又称为平均数、均值 12.期望的一个性质: 13.若 B(n,p),则E=np 二、讲解新课: 1.方差: 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如果它所有可能取的值是,,,且取这些值的概率分别是,,,那么,= + ++ + 称为随机变量的均方差,简称为方差,式中的 是随机变量的期望.2.标准差: 的算术平方根 叫做随机变量的标准差,记作.3.方差的性质:(1);(2); (3)若~B(n,p),则 np(1-p) 4.其它: ⑴随机变量的方差的定义与一组数据的方差的定义式是相同的; ⑵随机变量的方差、标准差也是随机变量的特征数,它们都反映了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 ⑶标准差与随机变量本身有相同的单位,所以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更广泛 三、讲解范例: 例1.随机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求向上一面的点数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解:抛掷散子所得点数X 的分布列为 1 2 3 4 5 6 从而 例2.有甲乙两个单位都愿意聘用你,而你能获得如下信息: 甲单位不同职位月工资X1/元 1200 1400 1600 1800 获得相应职位的概率P1 0.4 0.3 0.2 0.1 乙单位不同职位月工资X2/元 1000 1400 1800 2000 获得相应职位的概率P2 0.4 0.3 0.2 0.1 根据工资待遇的差异情况,你愿意选择哪家单位? 解:根据月工资的分布列,利用计算器可算得 EX1 = 12000.4 + 1 4000.3 + 16000.2 + 18000.1 = 1400 , DX1 =(1200-1400)2 0.4 +(1400-1400)20.3 +(1600-1400)20.2+(1800-1400)20.1 = 40 000;EX2=1 0000.4 +1 4000.3 + 1 8000.2 + 22000.1 = 1400 , DX2 =(1000-1400)20.4+(1 400-1400)0.3 +(1800-1400)20.2 +(2200-1400)20.l = 160000.因为EX1 =EX2, DX 1 例3.设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为 1 2 n P 求D 解:(略),例4.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 的概率分布为 7 P 离散型随机变量 的概率分布为 3.7 3.8 3.9 4 4.1 4.2 4.3 P 求这两个随机变量期望、均方差与标准差 解:; ; ; =0.04,.点评:本题中的 和 都以相等的概率取各个不同的值,但 的取值较为分散,的取值较为集中.,,方差比较清楚地指出了 比 取值更集中.=2,=0.02,可以看出这两个随机变量取值与其期望值的偏差 例5.甲、乙两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分布列如下:射手甲击中环数8,9,10的概率分别为0.2,0.6,0.2;射手乙击中环数8,9,10的概率分别为 0.4,0.2,0.24 用击中环数的期望与方差比较两名射手的射击水平 解: +(10-9);同理有 由上可知,所以,在射击之前,可以预测甲、乙两名射手所得的平均环数很接近,均在9环左右,但甲所得环数较集中,以9环居多,而乙得环数较分散,得8、10环地次数多些.点评:本题中,和 所有可能取的值是一致的,只是概率的分布情况不同.=9,这时就通过 =0.4和 =0.8来比较 和 的离散程度,即两名射手成绩的稳定情况 例6.A、B两台机床同时加工零件,每生产一批数量较大的产品时,出次品的概率如下表所示: A机床 B机床 次品数1 0 1 2 3 次品数1 0 1 2 3 概率P 0.7 0.2 0.06 0.04 概率P 0.8 0.06 0.04 0.10 问哪一台机床加工质量较好 解: E1=00.7+10.2+20.06+30.04=0.44,E2=00.8+10.06+20.04+30.10=0.44.它们的期望相同,再比较它们的方差 D1=(0-0.44)20.7+(1-0.44)20.2+(2-0.44)2 0.06+(3-0.44)20.04=0.6064,D2=(0-0.44)20.8+(1-0.44)20.06+(2-0.44)2 0.04+(3-0.44)20.10=0.9264.D1 D2 故A机床加工较稳定、质量较好.四、课堂练习: 1.已知,则 的值分别是() A.;B.;C.;D.答案:1.D 2.一盒中装有零件12个,其中有9个正品,3个次品,从中任取一个,如果每次取出次品就不再放回去,再取一个零件,直到取得正品为止.求在取得正品之前已取出次品数的期望.分析:涉及次品率;抽样是否放回的问题.本例采用不放回抽样,每次抽样后次品率将会发生变化,即各次抽样是不独立的.如果抽样采用放回抽样,则各次抽样的次品率不变,各次抽样是否抽出次品是完全独立的事件.解:设取得正品之前已取出的次品数为,显然所有可能取的值为0,1,2,3 当=0时,即第一次取得正品,试验停止,则 P(=0)= 当=1时,即第一次取出次品,第二次取得正品,试验停止,则 P(=1)= 当=2时,即第一、二次取出次品,第三次取得正品,试验停止,则 P(=2)= 当=3时,即第一、二、三次取出次品,第四次取得正品,试验停止,则P(=3)= 所以,E= 3.有一批数量很大的商品的次品率为1%,从中任意地连续取出200件商品,设其中次品数为,求E,D 分析:涉及产品数量很大,而且抽查次数又相对较少的产品抽查问题.由于产品数量很大,因而抽样时抽出次品与否对后面的抽样的次品率影响很小,所以可以认为各次抽查的结果是彼此独立的.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清楚:抽200件商品可以看作200次独立重复试验,即 B(200,1%),从而可用公式:E=np,D=npq(这里q=1-p)直接进行计算 解:因为商品数量相当大,抽200件商品可以看作200次独立重复试验,所以 B(200,1%)因为E=np,D=npq,这里n=200,p=1%,q=99%,所以,E=2001%=2,D=2001%99%=1.98 4.设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证明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次数的方差不超过1/4 分析:这是一道纯数学问题.要求学生熟悉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的计算方法,关键还是掌握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方差D=P(1-P)后,我们知道D是关于P(P0)的二次函数,这里可用配方法,也可用重要不等式证明结论 证明:因为所有可能取的值为0,1且P(=0)=1-p,P(=1)=p,所以,E=0(1-p)+1p=p 则 D=(0-p)2(1-p)+(1-p)2p=p(1-p) 5.有A、B两种钢筋,从中取等量样品检查它们的抗拉强度,指标如下: A 110 120 125 130 135 B 100 115 125 130 145 P 0.1 0.2 0.4 0.1 0.2 P 0.1 0.2 0.4 0.1 0.2 其中A、B分别表示A、B两种钢筋的抗拉强度.在使用时要求钢筋的抗拉强度不低于120,试比较A、B两种钢筋哪一种质量较好 分析: 两个随机变量A和 B都以相同的概率0.1,0.2,0.4,0.1,0.2取5个不同的数值.A取较为集中的数值110,12 0,125,130,135;B取较为分散的数值100,115,125,130,145.直观上看,猜想A种钢筋质量较好.但猜想不一定正确,需要通过计算来证明我们猜想的正确性 解:先比较A与B的期望值,因为 EA=1100.1+1200.2+1250.4+1300.1+1350.2=125,EB=1000.1+1150.2+1250.4十1300.1+1450.2=125.所以,它们的期望相同.再比较它们的方差.因为 DA=(110-125)20.1+(120-125)2 0.2+(130-125)20.1+(135-125)20.2=50,DB=(100-125)20.1+(110-125)2 0.2+(130-125)20.1+(145-125)20.2=165.所以,DA DB.因此,A种钢筋质量较好 6.在有奖摸彩中,一期(发行10000张彩票为一期)有200个奖品是5元的,20个奖品是25元的,5个奖品是100元的.在不考虑获利的前提下,一张彩票的合理价格是多少元? 分析:这是同学们身边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福利彩票、足球彩票、奥运彩票等等.一般来说,出台各种彩票,政府要从中收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公共福利事业,同时也要考虑工作人员的工资等问题.本题的不考虑获利的意思是指:所收资金全部用于奖品方面的费用 解:设一张彩票中奖额为随机变量,显然所有可能取的值为0,5,25,100 依题 意,可得的分布列为 0 5 25 100 P 答:一张彩票的合理价格是0.2元.五、小结 :⑴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标准差的步骤:①理解的意义,写出可能取的全部值;②求取各个值的概率,写出分布列;③根据分布列,由期望的定义求出E;④根据方差、标准差的定义求出、.若~B(n,p),则不必写出分布列,直接用公式计算即可.⑵对于两个随机变量 和,在 和 相等或很接近时,比较 和 ,可以确定哪个随机变量的性质更适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合人们的需要 六、课后作业: P69练习1,2,3 P69 A组4 B组1,2 1.设 ~B(n、p)且E =12 D =4,求n、p 解:由二次分布的期 望与方差性质可知E =np D = np(1-p) 2.已知随机变量 服从二项分布即 ~B(6、)求b(2;6,) 解:p(=2)=c62()2()4 3.已知甲、乙两名射手在一次射击中的得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 和,已知 和 的分布列如下:(注得分越大,水平越高) 3 p A 0.1 0.6 3 p 0.3 b 0.3 试分析甲、乙技术状况 解:由0.1+0.6+a+1 a=0.3 0.3+0.3+b=1 a=0.4 E =2.3 , E =2.0 D =0.81 , D =0.6 七、板书设计(略) 八、教学反思: ⑴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标准差的步骤: ①理解的意义,写出可能取的全部值; ②求取各个值的概率,写出分布列; ③根据分布列,由期望的定义求出E; ④根据方差、标准差的定义求出、.若~B(n,p),则不必写出分布列,直接用公式计算即可.⑵对于两个随机变量 和,在 和 相等或很接近时,比较 和,可以确定哪个随机变量的性质更适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合人们的需要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直线的方程(1) 【教学目标】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了解直线方程的斜截式是点斜式的特例; 2.能通过待定系数(直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x1,y1)及斜率k,或者直线的斜率k及在y轴上的截距b)求直线方程; 3.掌握斜率不存在时的直线方程,即xx1.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的推导及运用.【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复习:(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直线上两个不同点(x1,y1),(x2,y2),x1x2,求此直线的斜率k. (二)新课讲解: 1.点斜式 问题引入:已知直线l经过点P1(x1,y1),且斜率为k,求直线l的方程.设点P(x,y)是直线l不同于点P1(x1,y1)的任意一点,根据直线的斜率公式,得:kyy1xx1,可化为yy1k(xx1). 可以验证:直线l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2.两种特殊的直线方程 (1)直线l经过点P1(x1,y1)的倾斜角为0,则ktan00,直线l的方程是yy1;(2)直线l经过点P1(x1,y1)的倾斜角为90,则斜率不存在,因为直线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直线l的方程是xx1. 此时不能使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求它的方程,这时直线l的方程是xx1。3.问:kyy1xx1与yy1k(xx1)表示同一直线吗?. (三)例题分析: 例1.一条直线经过点P1(2,3),倾斜角为45,求这条直线方程,并画出图形。 解:∵直线经过点P1(2,3),且斜率ktan451,代入点斜式,得:y3x2,即xy50. xy50 y 5 O x 例2.直线l斜率为k,与y轴的交点是P(0,b),求直线l的方程。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解:代入直线的点斜式,得:ybk(x0),即ykxb. 说明:(1)直线l与x轴交点(a,0),与y轴交点(0,b),称a为直线l在x轴上的截距,称b为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2)这个方程由直线l斜率k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叫做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3)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ykxb中,常数k是直线的斜率,常数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b可以大于0,也可以等于或小于0). 例3.已知直线l经过点P(2,1),且倾斜角等于直线y2x1的倾斜角的2倍,求直线l的方程. 解:设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则直线l的倾斜角为2,2tan4 ∵tan2,∴ktan2,21tan3又∵直线l经过点P(2,1),∴直线l的方程为y1(x2),3即所求的直线方程为4x3y110. 4例4.求直线y3(x2)绕点(2,0)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所得的直线方程。 解:设直线y3(x2)的倾斜角为,则tan3,又∵[0,180),∴120,∴所求的直线的倾斜角为1203090,所以,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2. 例5:已知直线过点P(-2,3),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求直线的方程。 分析:关键是求斜率k.解:因为直线与x轴不垂直,所以可设直线的方程为y-3=k(x+2)令x=0得y=2k+3;令y=0得x=12(|2k3)(3k3k3k2 由题意得: 2)|4,2)8,无解;若(2k3)(3k2)8,解得:k12,k92若(2k3)(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y312(x2)和y392(x2) 即x2y40和9x2y120规律:已知直线过一个点常选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四).课堂练习:1.课本第39页练习1,2,3; 2.求直线yxcot1,(,)的倾斜角; 3.求过点(2,1)且倾斜角满足sin 45的直线方程.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50多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五).小结:要求直线方程,通过待定系数:直线上的一个点的坐标(x1,y1)及斜率k,或者直线的斜 率k及在y轴上的截距b,代入点斜式或斜截式求出直线方程.(六).作业:课本第44页第1题(1)(3)(5)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活动设计 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 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 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 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 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 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 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 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标准方程的推导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 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 (1)建系设点 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 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 (2)点的集合 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 P={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 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 (a>b>0). 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 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 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0)、F2(c,0),这里c2=a2-b2; -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 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三)例题与练习 例题 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 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 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2a=10,2c=8. ∴a=5,c=4,b2=a2-c2=52-45=9.∴b=3 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 练习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练习2 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 ]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 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如图2- 15、2-16.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五、布置作业 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 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 作业答案: 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 六、板书设计第二篇:高二数学教案:二项式定理
第三篇:新人教版高二数学教案
第四篇:高二数学教案:直线的方程
第五篇:高二数学教案:圆锥曲线方程: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