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
山旺镇桃花小学
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与探究成果
摘 要: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就是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如何“整合”,贯通“人本”教育
二、把握“课改”理念、走出“整合”误区
三、让活动化、信息化教学共同腾飞
四、让研究活动与信息技术课“齐步走”
五、让研究性活动和艺术节碰撞出火花
六、让信息技术支撑研究原理
七、探索课程与多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整合
(1)“阅读活动戏剧化”—“美化”语文阅读教学(2)研究嫁接科幻画—展现美术课的艺术魅力
(3)网络“插足”课题活动—绽放“信息化教学”的鲜花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 研究 探究 网络化 活动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就是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去——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达到“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它意味着存在一种与传统的教育环境发生作用的活跃倾向,它的性质决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有人说得好:“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以此推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方式的变革。
如何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个话题现在已越来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普遍关注,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环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与教学方式、以及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所包括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好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强化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可预见性和生成性,并运用“学教并重”的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如何“整合”,贯通“人本”教育
1、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整合不等于简单的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并服务于课程,为更好地进行教和学。其出发点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
2、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来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认真分析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会出现的潜在的不利影响,作出甄别和选择,真正做到为生所需、为教所用。
3、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更不能因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坚决杜绝“全盘信息化”。
4、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和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
5、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并应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
6、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的共存和互补。不能因为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教学的社会特性。
7、凸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为知识呈现、师生通讯、交流、测评、以及情景展示的教学工具,要特别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融入于教学结构之中;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协商学习和通讯交流、讨论、知识构建、创作实践、自我评测、学习反馈、认知的学习工具,必须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以及预期结果,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作为呈现给学生真实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工具,要让学生真正在其中体验,主动、积极建构自己学习经验,并通过网络通讯功能以及虚拟功能等方面体现和营造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8、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实效,建交起集信息技术的效应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师生发展性评价、教学管理评价为一体的整合评价体系。既保障本领域学科教学目标的,以及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目标的实现,又能引导学生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研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合作、创新精神和其他综合能力。
二、把握“课改”理念、走出“整合”误区 1.有了多媒体或者网络等硬件就为“整合”。
很多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起了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室,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使用这些设备的只有少数教师,有些校园网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能仅理解为“先进设备”,其灵魂在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在于高水平的人才。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为载体、组织好教育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只有以辨证唯物论为指导、用现代教育理念驾御、用高技术建设“教育资源库”,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
2.用了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就是“整合”。
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延续,多媒体教学或大部分网络教学课仅侧重于媒体的辅助作用,即考虑强化和促进某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仍以讲授型为主,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模式。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
3.必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才是“整合”。
应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的优势并非绝对,要择善而用之。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更不可由此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即不顾学生主体感应效果而广涉课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整堂课无论什么内容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成了“空白板”,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整个课堂变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也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这是一种错误。并不是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条件的,不顾教学和学生需要的用会恰得其反,背离教学主题。相反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方法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在教学中生搬课件、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久而久之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
三、让活动化、信息化教学共同腾飞 鉴于以上情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尝试进行课程的网络化教学,以“教学活动化”的模式,不断“网罗”课程的网络信息,搭建研究性学习的校园网平台,让课程“网事教无忧,无网学不胜”。
我们尝试“探究活动化”的教学模式,在知识建构的同时,让“活动”搭建信息互动的网络操作平台。
所谓“活动化”,是以教学多元化整合为思想基础架构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努力让问题、假设、理论、检验和信息整合活动构建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它强调活动方式体现问题意识的可操作性原则,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授讲解,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为教学素材,以提问、假设的探究实践为前提,以学科信息化整合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剪纸”制作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与之有关的信息,以有关理论支撑“剪纸”的结构原理及搭建原理。同时,请教了剪纸专业老师,结合美学基本原理,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学习“剪纸”的操作步骤,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既学习了信息技术,又对研究对象有了“多维”的信息化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竞赛意识和科学意识。
与此同时,利用校园网站上的《探究活动》、《学生作品》等栏目,构建“信息活动”中有关“问题、假设、理论、检验”的整个“学习链条”,使探究活动的问题、内容、形式和过程,都展现在网站栏目里,以便学生全面了解,全程参与,从而进行知识的构建或再建。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技术优势和校园网站的资源优势,我们在课题教学时,充分使用实物投影仪、大屏幕、视频资料等软硬件资源,同时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视频播放,音频解说相结合,教师操作,学生参与相结合。比如“风筝制作”的教学,我们把风筝制作的不同过程和方法(包括成果与失败)做成简单的课件,供学生练习时参考。在教学时,用投影播放课件,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做法是科学合理的?哪一种做法是不能成功的(做成后飞不起来)?练习后,把实验飞行的视频资料与操作练习相结合,使许多难题迎刃而解。
在进行探究活动中,借助网络手段,辅助教学过程,理解制作原理,使多媒体与校园网资源相整合,“活动化”与“信息化”双翼齐飞,使“活动”搭建信息的平台,“信息”展翅于研究的天空。
四、让研究活动与信息技术课“齐步走”
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的。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操作、指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率和完成率较低,教学难度大、效率低。
采用“研究性学习与信息化整合„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协调信息老师参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网上查找资料、学习制作等活动过程。例如,在美术课“创作艺术”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课“搜索和处理信息”等有关内容,由信息老师指导“网罗”信息,处理信息。了解创作艺术的不同方式及其美妙的作品。
学生在搜索素材和实际操作中,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方法,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同学把冬瓜、土豆雕刻成“人面镂空灯”;把西瓜、苹果雕刻成卡通头饰吊灯。从课堂制作来看,学生“研究作品”的完成率约73%,参与率100%。非网络化教学学生作品完成率大约45%,参与率大约71%,一部分同学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显得“束手无策”。与信息技术课的整合,不仅挖掘了网络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展示了学生的创作成果,所以,教学效果大为提高,教学三维目标得以完美实现。
五、让研究性活动和艺术节碰撞出火花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渗透美育的教学理念,使研究性学习过程,充满艺术知识和美育熏陶。
在进行校园树种调查的教学时,我们结合校园艺术节的活动,组织学生观察树木,采集树叶标本,调查土质,拍摄树木照片,最后,设计树种介绍牌,学生在运用摄影手段进行树种调查的同时,通过网络搜索与信息整合,对校园树木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地了解。
为了生动直观地展现学生作品,我们采用教室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分析摄影作品所表现的树种及画面的色彩、构图、用光和角度等特点,在展现校园20多种树木的同时,把摄影技术和“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信息化整合”。同时,将树木摄影作品结合校园艺术节活动,上挂至校园网,使课程与信息化活动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六、让信息技术支撑研究原理
为了搞好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我们在“操作课”教学时,经常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以便启发思路,演示说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例如:在教学搭建“剪纸”时,教师很难用语言说明搭建步骤和原理,如果用电脑制作搭建,则一目了然,利用幻灯片说明原理。
七、探索课程与多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整合(1)“阅读活动戏剧化”—“美化”语文阅读教学
探究“阅读活动戏剧化”是以“课本剧”为主的“活动式自主教学”模式。它强调活动方式体现问题意识和表演性原则,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传授讲解,以学生“自主创意”或“自主选题”为教学素材,以质疑、假设的探究实践为前提,以学科信息化整合为基础,以“自主教学活动化”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对《皇帝的新装》里各种人物的神态表情和心理难以把握,并对大臣和市民的心理和行为,提出了许多质疑和假设,于是我们就以《皇帝的新装》为阅读蓝本,自编课本剧,让学生变阅读为表演,把故事细节和人物神态表演出来。
在创编过程中,学生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上网搜索与之有关的图片、剧照和视频信息,并以此支撑“戏剧情节”。同时,请教了音乐、美术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在诸多老师的指导下,部分学生用计算机设计“道具”和“布景”的二维模型草图,模拟戏剧场景,制作了动画片断。这样,使学生在阅读活动的同时,又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思想,激发了想象力,实现了对文本的再创造。同时,学生的创编与表演,又实现了角色再现与情感的体验。另外,学生既学习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又对阅读教材有了“美育”的收获。
(2)研究嫁接科幻画—展现美术课的艺术魅力
课程的信息化整合,强调教学方式体现问题意识和活动化原则,以“自主选题”为教学素材,以“发现、假设”为探究前提,以信息化探究整合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结合科幻画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幻画绘画比赛,我们非常关注学生的参赛作品,并从中提取课程的教学资源,以便课程与美术活动相整合。例如:科幻画《兔子灯》,就给我们教学的灵感,使研究性学习得以获取素材,深入拓展。此画以小动物的形象,表现出灯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利用这些卡通式、拟人化的科幻画,我们把童话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添加画面内容并分析讲评,使科幻画作品得以修改或再创作。同时,把绘画辅导拓展为:“发现问题—讨论议题—质疑探究—自主选题—确定课题—互动交流”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实现由“画题”嫁接到“课题”的转化,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确立了许多环保“专题”,如,六年级学生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课题。这些研究“专题”受到大家的欢迎,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许多同学参加了专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3)网络“插足”课题活动—绽放“信息化教学”的鲜花
信息化教学整合的策略,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学习项目”的相关性,充分体验到“网络化自主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在“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让网络“插足”于学生自主“课题学习”和“教师调控”,使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有一个大家都热爱的“角色”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进而发挥互联网资源与校园网站平台的互补作用。这样,使“课题式”的学习,有了互动与展示的平台,使教者“网事无忧”,学者“无网不胜”。例如:在进行“果蔬雕塑”教学活动中,我们先播放有关雕塑的录像资料和网络视频作品展示,再说明有关知识,提出创作要求,然后,布置学生上网搜索,查找学习资料,完成“果蔬雕塑”。最后,再要求学生把雕塑作品上传到校园网站,在《学生作品》栏目里展示。教师观赏作品后,写出引导性评语,诱导学生互相观赏,发帖子讨论,从而,搭建一个信息互动的网络平台,激活上网学习与信息化探究的教学过程。
在学科资源与“研究方案”整合调控中,根据学生提出的科技问题、社会问题、环保问题等课程题,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收集、处理信息,设计“研究方案”,然后由教师对申报的课题进行“研究调控”,从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筛选、论证,引导学生修改完善,最后,由学生用多媒体将课题研究方案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研究。同时,将电子稿上传校园网。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也在校园网展示出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获的阶段性成果或作品,也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站,在《活动相册》、《学生作品》栏目里展示。许多绘画作品、手工作品和电子班徽、电子相册等电子作品,鲜艳夺目,如花似锦,令“学习者”足下生辉,“同学者”刮目相看,赢得了很高的点击率。
从以上教学实践活动可以看出:“网络式教学”强调“探究者”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利用网络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通过“探究问题”“资源信息整合”、自主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然后进行“课题申报”,再经过“教师调控”,创设研究情境,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为起点,开展研究活动,最后教师对成果进行评价,并将研究成果上传校园网站。可见,课程与多学科的“活动化”、“信息化”整合模式,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和有效途径。
综上可见,实现教育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的新的生长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探索与总结,只有“不畏浮云遮望眼”,方会“守得云开见明月”。
第二篇:加强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
加强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网络为载体,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有效地解 决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短缺课程的开设与开好,促进农村学校和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2012年11月,我校有幸被教育部批复为首批教育部信息化中小学试点学校,开展《深入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至今已有一年六个多月时间,现以“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美术教学应用”为案例,呈述如下:
我 校坐落于黄山市汤口镇,是典型的山区。学校小学部有学生1100余名,有四个完小,三个教学点,共计45个班,在编在岗教师68人。我们根据地域办学实 际,地大面广、点多学生少,教师少课程杂的特点,遵循“整合资源、相对集中、服务点校”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和服务聚合,紧密围绕服务“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有效教学”这一主线,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以国家、我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其它省市可用网络资源和中心校资源站为主要渠道,以信息网络 为抓手,探索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学科教学应用模式。
一、完善网络环境,分享网络资源
在 加强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制定我镇小学信息化建设长期和短期的规划,推进了全镇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心校和四所完小一个教学点在完成了光纤入网改 造工程和二个教学点接入宽带后,光纤接入的学校网速最低已经达到了20兆。汤口、山岔、寨西、冈村四所小学实现了班班通,芳村、金竹坑、大岭下教学点建有 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能分享信息化下的美术教育,至此我校已完成了教育优质资源“校校通”“班班通”建设。
在 试点工作中,我们综合考虑了有关教育信息服务工程对网络、设施和人员等资源的配套要求,坚持建设、管理、运维“三统一”的原则,即统筹规划信息中心、资源 站建设;统一光纤入校入园,避免了多渠道重复投资,保障了网络安全和传输速率,并结合村校现有布局,落实各项信息化项目,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方便教师利于 学生的目的,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各类需求;统一配置、培训管理人员,建立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上下贯通的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 度,明确了信息技术管理员人员和职责,规范了服务程序和内容。
二、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普及信息化知识
着 眼于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让教师共享信息化带来的成果,我们加强了信息化知识应用与技能的普及、提高等培训工作。仅2014年,我校外派教 师参加省、市、区培训36人次,中心校组织培训400余人次。通过一级、二级培训,100%教师学会使用班班通或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95%的教师 会收集、整理、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基本实现了在信息化教学应用中的“人人通”。
学校建设了一支网络管理队伍,成立了中心校信息中心组,完成了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信息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并运行良好。
三、强化服务功能,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为 解决农村小学地广人稀,师资缺乏,艺术类课程难开或不易开好的问题,我们坚持“方便教师,就近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心校整体网络布局与建设,在村小建设校 校通,班班通,增容量、提网速,探索了“集约化建设、多样化服务、跨点校合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使农村小学没有美术老师能上美术课,虚弱的美术教学因信 息技术的融入解决了师资问题,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学校信息技术组,在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前提下,将百余个光盘转到计算机储存,将分散的网络资源和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平台做成网站、网页;美术组通过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以及其它资源平台收集、整理小学各年级美术视频、文字和图片资源,这样方便了教师的查阅与调用。
我 校14年8月对全体68名教师进行《安徽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使用培训,并完成教师注册工作,11月完成全体学生注册工作。通过班级培训,学生了解了平台 的功能,学会操作;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微信培训,家长通过平台开展科学家教。几个月来的运作和实践,教师基本了解、掌握了平台中的资源中心和教学中 心的功能及使用。我们借助平台中的“小学影视课堂”——英语视频栏目,教学中心中的“人教数字校园”——音美和英语栏目,通过班班、家长QQ群对学生、家 长全天开放,使得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相互交流得以零距离展开,同时也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历程。
四、加强共建共赢,享受多元交流
在 省教育厅、省电教馆和市区教育局及电教部门的悉心关心下,我校与上海青浦区庆华小学、浙江温州南浦小学、江苏南通郭里园小学实现长三角结对学校。其后,我 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线下共建共享教学研讨活动。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四校分别在青浦、黄山、南浦和南通开展了四次线下交流活动,并通过长 三角网上交流平台和结对学校网站资源,汲取营养,丰富师生学习的内容及方式。
五、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美术教育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班班通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资源,整合国家教育信息网资源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我校积极探索、建设充实的信息中心资源,规划、建设方便快捷资源应用方式,高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下农村小学美术教育。
1.利用美术网络教学视频,开足、开好美术课。
我 校为深山乡镇中心学校,完小、教学点多,无专科或专职艺术类教师,且班级多班额少,学校间距大。有的学校连一个兼修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要开足、开 好美术课实在不易。然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校各完小各教学点通过班班通、空中课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等信息技术手段,填补、丰富了农村美术教 学方法,兼职教师通过网络视频也能解决了不会上,并到能上好的问题。
尤 其是今年10月,我校建成了“在线课堂”项目,通过“主播教室”教学和“接收教室”接收,更加方便中心校与教学点的资源共享和点对点适时教学的需求。中心 校音美和英语骨干教师上指导课,教学点和村小在线收看,并共同参与和在线提问与指导。通过运作教学点的三人四人的班集体构建出视频中的大集体,增加课堂教 学氛围,提高了学生交流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方式,解决了教师资源缺乏的难题。
2.引导学生管理,方便学生主动学习。我 校为了建好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施作用,让信息技术深入融入教学的魅力得到极大的绽放,各校微机室、班班通、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设施对学生全 天开放,各校中高年级班级成立学生信息化设备管理小组,负责设备简单的管理和卫生,维持设备应用秩序和安全,交流、普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知识;数字化资源全 覆盖项目教学点,选拔高年级学生组建管理组,协助教师管理。由于向学生全天开放了班班通和电脑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搜集精美的美术作品,提高了美术 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正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设备管理小组发挥了灵活性、能动性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美术自主学习能力。
(1)网 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传递的快速化,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学习天地。各校点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的方式呈现信息,使 小学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在美术教学时,我们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搜索了很多关于美术的信息让学生欣赏。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 野,对创作起了很大作用。我们还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等输出信息的方法,用动画片作为导入,让学生欣赏“同伴的作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网 络所具有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习主体选择学习时间、内容,主动探究,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且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为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由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提供保障。丰富而活跃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思 维,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心态和课堂教学的模式都发生了革命的变化。(2)CAI(计 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 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 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生活中的线条》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 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 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CAI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3)激 情引趣。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 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
(4)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 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学会合作”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 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 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古建筑的保护》中,关于故宫的欣 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 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 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 学系统中由于“信息技术”要素的介入,使“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 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 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5)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 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美术的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 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需要思考判断,加以甄别,去伪存真,我们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缜密逻辑思维。当然,在上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加 强孩子们健康绿色上网学习的引导,教育孩子们主动不上、不搜、不存不健康网站及美术作品的自觉性,提升判断识别鉴赏水平。
诚 然,我们在“深入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课题试点研究中,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养培养和学校健康发展,进行了 认真地思考,大胆的创新,积极的尝试,务实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学校资源平台建设与完善及在城域网的共建共享等方面,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在应 用中学研,在学研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入推进我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与学科教学培训学员代表发言稿
在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培训班结业式上的发言
田刚绥化市教育学院
(2013年4月6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全体同仁大家好!
在这阳光明媚的初春时节,为期7天的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培训班的培训学习今天即将结束。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员,对省各级领导、组织管理培训的各位老师对我们培训班学员的关心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平台。
本次培训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使大家进一步更新了教育观念,丰富了管理理论,提高了综合素质,激发了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增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获颇丰。
认识在培训中进一步清晰
如何使信息化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如何使信息化教育由“要组织来学”到“主动要来学”的转变?如何使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学科中去?带着一连串的疑惑我们参加了这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开启了思路,增强了对“教育信息化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的认识,进一步领会为什么要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增强了对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什么。增强了对“三通两平台”历史任务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要做什么。增强了对两个关键工作机制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探索好教育信息化应该怎么做。
技能在培训中提升
本次培训从专家引领、合作探究等方面给我们安排了内容实用、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基本技能。从领导的重要讲话到专家的专业引领,从优秀课例的观摩学习到小组实践的深入探究,每一场聆听,每一次观摩,都让我们如沐春风,发人深省,也让我们深感自身的差距。特别是通过这次培训我们较好的掌握了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教学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理念,为实现信息化教学与学科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命在培训中认同
通过培训,我们不仅在思想上得到升华、业务上得到提升、理念上得到创新、视野上得到开阔,更重要的是深刻领会到自身使命的光荣和肩负责任的重大。培训后,要脚踏实地、敢于实践。在以后的工作中,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培训班精神,常存一颗责任之心,把信息化教育抓紧抓实抓好;常葆一颗进取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做到在完善中提高、在提高中进取,切身当好信息化教育学用的“排头兵”;常怀一颗奉献之心,以落实省信息化教育培训的领导重要指示为动力,以服务学科教学为己任,扎扎实实工作,让信息化教育在基层扎根成长,真正实现为教育信息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做贡献。
学习交流途径在培训中拓宽
在培训中,我们聆听专家讲座,向专家学者请教信息化的专业问题,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同时,经过培训学习,学员们从陌生到熟知,通过“小组探究”等环节,大家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互相勉励,为自己今后的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
短短7天的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培训班的培训即将结束,我们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大家各有感怀。从领导高站位的讲话,到各位专家的侃侃而谈、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中,对我们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我想,我们应该拿出宽广的胸襟和胆略,把学习和收获融合进本职工作中,才不愧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也坚信,有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有专家的指导,有全体学员的不懈努力,有我们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我省的信息化教育事业必将会蓬勃发展。
我们也必将带着责任上路,带着对教育事业美好未来的渴望与寻求,不断锤炼自己,不断提升自我,用我们的睿智让教育信息化和学科的深度融合,让神圣的教育事业充满无限希望!
谢谢大家!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被确定为秦皇岛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观念上与时俱进
我们广泛深入地学习,改变了以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信息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做了这些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及广大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检测低、中、高三个年级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现状。然后对一、三、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抽样调查,由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每班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检测(均不计名字),同时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检测表”,分年级段、随机下发给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将所有检测表上交课题组,由课题组随机抽取样表进行分析。调查共收回有效检测表120份,我们对随机抽样的样表进行统计分析(详细检测表及检测结果见《我校小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前测调查报告》)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水平低?长此以往,我们为社会所输送的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又失败在哪儿?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呢?同时,又如何提高我们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呢?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决心。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培训。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有课件制作的培训;学校教育宽带网开通后,进行了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网络教学的录像;教师的培训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为了确保分散自学的效果,每个教师要定期学习,课题组及时在《学习笔记》的“理论学习”一栏的记载中进行抽查。另外,我们还请了一些教科研专家和行家到学校做现场指导。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思想磨合。什么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怎样认识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怎样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我们边摸索边实践,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回顾这一个阶段的研究进程,发现我们开始时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认为就是上上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然而正是这迂回曲折的过程,才使我们的研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二、实践中勇于探索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这一阶段下发给教师学习任务,学校花钱为教师订阅资料,扩大了教师学习的面,提高了教师自学材料的质量。另外,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向专家行家请教。外出学习习近平到中心校,远到秦皇岛,北戴河等教科研强校,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好课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为确保外出学习的质量,课题组成员每次学习回来后都要写好小结。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还请县教研室对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进行指导,促使课题组成员尽快成熟。
2、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该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跟年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每学期上缴一份课件。(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平时写得也比较勤,但在前几轮课题研究中,均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不高,与课题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我们经过商量,经校长室同意,在原定论文发表、获奖发放奖金的基础上,所撰写的课题论文再提高50%的金额,促使课题组教师善于积累,积极思考,撰写反思自己研究动态的论文,课题组成员获电教方面的奖项(4)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确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几个课题组,意在全面地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但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我们发现这个设想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在音乐、、美术、活动课题组的人员过于薄弱,而且随着新学期教职员工的调整,这影响了音、美、等课题组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面铺得过于大,精力够不上,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因此,我们及时对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了调整,重点抓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在一年级试点逐步推进,争取扎扎实实地取得一些成效。
4、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根据课题组人员分布情况(语文教师居多,高年级语文教师特多,数学、英语、老师较少),我们利用语文教师居多的人员优势,先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包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5、结合实际,资源共享。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创建资源库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实验教师平时制作的软件需要妥善保存,实验教师讨论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研究范围毕竟有限,需要借鉴和学习,教学软件需要共享,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课题组于2005年5月开始组建小寨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2、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05年11月,我们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模版)
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马素平
本课题被确定为呼伦贝尔市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两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观念上与时俱进
我们广泛深入地学习,改变了以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真正意义上认识了“多媒体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做了这些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高中三个年级段及广 大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检测高中三个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学习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状。然后对学生进行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学习能力”抽样调查,由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每班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检测(均不记名字),同时用“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检测表”,分年级段、随机下发给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将所有检测表上交课题组,由课题组随机抽取样表进行分析。调查共收回有效检测表300份,我们对随机抽样的样表进行统计分析。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课题研讨活动。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有课件制作的;有网络教学技术的;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网络教学的录像等。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
二、实践中勇于探索
1、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该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跟年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每学期上缴一份课件。(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平时写得也比较勤.2、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
三、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13年9月,我们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 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中期评估后,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又进入了一下轮新的工作,进行成果的收集等工作,已经形成材料。
2015年我们审请了课题结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