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高中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2专题第1课 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阜宁县高中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2专题第1课 劝学》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阜宁县高中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2专题第1课 劝学》教学设计》。

第一篇:江苏省阜宁县高中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2专题第1课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 1

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2、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同学们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讲到了学习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运用的论证手法又是什么呢?

明确:比喻论证。

登高博见;臂见者远;声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不足。

总结(和“人”联系到一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同学们将自己在第三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解决。

明确:风雨兴焉。“焉”释为“这里、此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个表承接的连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锲而舍之。“锲”意为“雕刻”。“而”是一个表假设的连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为名作动,“向上”、“向下”义。用心一也。“用”意为“由于、因为”。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的连词。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断句。

4、这一段阐述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有关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用的是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

明确: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成千里、积小流成大海 —— 贵在积累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专心致志

三、总结:

课文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面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生动形象、明白晓畅,论证严密,不愧为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第二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课《我很重要》教学设计范文

1、我很重要

【教学目标】

1、体会和感受作者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感悟与呐喊,认识自我的价值,学会尊重生命,使得更好地认识自己。

2、体会本文的结构美,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感受本文的语言美,了解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对表现感情所起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领悟作品内涵,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这一节课我们将进入到新课文的学习当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认识自我。大家今天早上起床都照镜子了吧?我们照镜子是为了了解知道自己的外貌形象,我们天天照镜子,应该说对外在的自己是相当的了解。那其他方面的自己呢?你了解你的思想、性格、爱好、兴趣、优缺点吗?现在问一问你自己: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能否正确地定位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他人又是如何评价你的呢?古希腊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拿出笔,一分钟时间在纸上写下三句对自己的评价性的话语,可以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可以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速度的快慢可以看出你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哦。

看着这三句对自己的评价,优点也好,缺点也好,你觉得自己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在自己眼里、他人心里,或者是茫茫人海中,你觉得自己重要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看看她给出了一个怎样的答案。(板书:我很重要 毕淑敏)

(二)、作者简介

毕淑敏是现当代作家,1952 年生于新疆,长于北京,国家一级作家,也是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医生。在她从事专业写作之前,她从事医学工作有二十年,十七岁赴西藏当兵,在高原边防部队服役十一年,任卫生员、军医。之后回到北京,在北师大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读完心理学博士课程。

毕淑敏是从医学、文学、心理学三个不同的层面上认识人,关心人,使她超越以往的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经验深入人类的心理层面,更清醒、客观、系统地认识并把握人的复杂性,这其中也包括认识和把握自己。《我很重要》是一篇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的议论性散文,具备了散文的“美”的特征,结构佳、语言美、充满哲思(佳构、美言、睿思)。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快速阅读课文,梳理脉络

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全文,按照我重要吗——我很重要——宣布重要(板书)的脉络给文章分段。(3分钟)【明确】(第一段:开头至“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第二段:“我是由无数星辰”至“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第三段:我很重要”至最后)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在结构上,文章是采取了议论文的结构,从我重要吗——我很重要——宣布重要这三个层次,是按照了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下面我们根据它这样的结构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

(四)、内容讲解

1、【探讨一】本文的题目是“我很重要”,可文章为什么要以连续的“我不重要”开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一开始却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强调一种普遍的观点,这篇文章从反面立意,充分肯定了自我的重要,这样做也是为了铺垫下文,构成对比,从而突出“我很重要”,也就是说为下文提出和探索“我很重要”的命题做好蓄势。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明明知道人们总是说“我不重要”,但我偏偏要说“我很重要”!

2、【探讨二】作者毕淑敏是如何证明“我很重要”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划出相关的语句。(3分钟)

【明确】①“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②“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承传者,负有不可推卸的神圣承诺。③“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机遇的产物。

总结:①②③是从“自然人”的角度来进行“理的诠释”,证明我很重要。④“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不可失却的承载。⑤“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⑥“我”是子女唯一的至高至尊的血缘之爱。⑦“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情感空间。

总结:④⑤⑥⑦是从“社会人”的角度来进行“情的演绎”,证明我很重要。(适当板书)⑧“我”是我的事业和工作中无人可以替代的主宰。

总结:最后这个依据是从个人的价值方面来阐述,证明我很重要的。

3、【探讨三】正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使然,作者从开始的担心别人的批判到后来响亮地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想过程? 【明确】①对自己小声说——不习惯(但是我说了)②声音放大一点说——激动(我这样说了)③大声对世界宣布——勇敢(我终于说了)④昂头响亮地宣布——骄傲(我坦然说了)

请大家用很骄傲的口气来朗读35自然段至文章结束这个部分的内容。

(五)感受语言美

【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各自的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1、反复:“我很重要”。

2、排比。

3、反问。

4、夸张。

5、比喻

(六)作业

联系实际,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举一个能体现“你很重要”的事例。

第三篇: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中语文第2专题《劝学》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资料

《劝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掌握“绝、假、闻”三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两个文言虚词。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要点联系:积累文中文言现象,不断提升文言阅读能力,从而达到高考大纲中对学生提出的文言文鉴赏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荀子其人其作品及其主张

2,掌握积累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文言现象和特殊句式。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教学目标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我们要达成的目标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1、作家作品、字词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内容见导学案预习内容)

四、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五、文本内容研习探究

(一)朗诵点拨

(1)学生读课文一遍(个体展示)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字音、节奏、语气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3)齐读课文思考:找出本文论证观点

设计意图:考察同学们对全文内容的了解

(二)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研习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师生共同讨论第1段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句(3)再读课文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设计意图:1。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他们古文阅读的能力

2.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并质疑其中的字词句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2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生朗读背诵1、2段。

六、总结

好了,这节课就先讲到这。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本文,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进入课文,请大家下去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同时借助注释预习还没有学到的课文,并且要背诵这篇课文。下节课,老师会抽背

七、家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第1段和第2段中的特殊句式 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中 学习的重要性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 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习的作用 弥补自己不足: 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 点(反复设喻)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舆马 假舟揖

学 不 可 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研读课文第3段,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3段,背诵第3段;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并共同研讨其中的难懂的字词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扫清阅读障碍,积累文言知识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3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3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了解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作用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加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应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2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2段末尾。第3段中的“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应,故第1句应放在第3段段尾。(这样分析,把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文言知识整理(见本文导学案)

六、总结: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七、家庭作业: 《伴你学》上面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劝学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中 学习的重要性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改变自己: 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习的作用 弥补自己不足: 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 点(反复设喻)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舆马 假舟揖

学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 可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以(正反对照设喻)已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 朽木 金石

要专一 蚓:用心一(积的保证缺一不可)蟹:用心躁 8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罗万静

一、教学内容及解析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目标: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发现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的情节和主题。

4、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5、区分赋比兴三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6、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解析:本课应该引导学生对《诗经》及《卫风。氓》有所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从韵律、结构去发现诗经之美,并简单了解诗经六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问题诊断及解析

本课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于字音、字义的疏通会有难度,对主题难以把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朗读法,边朗读边疏通,在疏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探索产生这一悲剧的根源,最后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条件支持和

诵读音频、图片音乐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关雎》《蒹葭》

(一)诵读诗歌——说文解韵

一解韵问题1:音韵之美在何处?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朗诵,引导学生疏通读音,以及发现课文韵律特点,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发现《诗经》之美。

1字音

氓()之嗤嗤()匪()来贸丝愆()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于()嗟鸠兮不可说()也渐()车帏裳()

2讲究节奏和压韵。多以偶句为压韵句。

3注重重章叠句。如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节奏鲜明,词汇丰富,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

4采用叠字。如“淇水汤汤”“氓之蚩蚩”“泣涕涟涟”等,使作品极富韵律美。

5韵律贡献:《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 1

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二、说文

问题2:文中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合作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疏通文章中出现的问题。

预想难以理解的字词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你占卜算卦,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男人沉溺于爱情,还可以脱身。)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女子没有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了。男子爱情没有准则,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5、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对我逐渐虐待了。)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少年时一起愉快的玩耍,尽情地说笑。)

7、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誓言是诚恳的样子,没料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问题3:文章主要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设计意图:对文章大意进行理解后要能有效把握文章的情节及情感,以便进一步理解文章人物形象

及文章主旨。

热恋——————婚变 ——————决绝

(热情、幸福)(沉痛、怨恨)(清醒、刚强)

目标检测:

一、通假字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二、一词多义

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听其言观其行

将:?将子无怒出郭相扶将宫使驱将惜不得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三、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4、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四、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三岁食贫

其黄而陨

第二课时

上节课复习

1字音

匪()愆()将()载()

于()说()徂()汤()

裳()靡()隰()角()

2、通假字

匪来贸丝()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3、实词释义

耽:徂:爽:贰:总角:

(二)、印象诗经(诗经简介)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

正声雅乐(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

史。《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主题思想: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卫风。氓》课文分析探讨

问题4: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3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女子被抛弃的过程。但这个

悲剧是如何产生的呢?本问题是对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进行衔接的,从恋爱阶段的男女举动来看,两个人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不存在不情不愿的因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段婚姻的失败呢?由此促使学生思考问题5。

男:抱布贸丝来、谋

女:乘、望、泣涕、笑、言

问题5:女子为何被弃?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设计意图:有感情基础的这段恋情为何会遭遇失败?由此引出女子被弃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进而引

发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不是个例?与此同时,为了凸显女子的被弃,这两章有哪些对比和比喻。

被弃原因: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例: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对比)

鸠、桑叶(比喻)

问题6:(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请具体分析以上几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除了有比喻、对比等我们现在熟悉的修辞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也同

样贯穿《氓》这篇课文,这些手法同样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明确:(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

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换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猾、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以桑叶润泽有光昭示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3)(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既“比”又“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假如一位女

子贪恋爱情,她就会像斑鸠一样遭到不幸。

问题7: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情节的把握,文中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最终想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以

此促使学生思考,并为下一问题文章的主旨做铺垫。

是一位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善良、勤劳、不畏贫苦,却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的劳动妇女。

问题8:《诗经》云:“思无邪”。那么本文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

设计意图:通过对《卫风。氓》的探讨,结合《诗经》的主题思想,由一般到特殊,分析文章的写

作目的。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问题9:◆学习本文之后, 谈谈你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设计意图:针对有些同学过早步入早恋的现象,通过对文章整体把握,对故事的探讨,帮助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尤其上避免早恋。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方的责任。生活仅有勤劳和必备的物资,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情趣,更需要

沟通。

理想爱情的实现至少需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

1相对稳定的人格;2经济上的独立;3了解、容纳、关怀他人的能力。

六、课堂检测

1、从诗歌中找出两个现在还常用的成语,并作解释。

(1)

(2)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婚前的性格。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些句子运用了什

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及“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2、学习荀子有关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议论方法。【教学重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教学难点】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方法】朗读—识记—议议—叙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所作的《劝学》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

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古文“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劝学》的意思为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不断地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课堂集体朗读课文。1.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ga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ao 跬kui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1)“于”的三种用法:

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2)“者”的两种用法:

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3)“而”的四种作用:

并列(“知明而行无过”);表修饰(“终日而思”);

表转折(“而致千里”);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五、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文。1.翻译字句段落。2.归纳段落大意。

明确:第1段,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学习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明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二课时

一、本文所用的比喻研读 1.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支撑。

2.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来阐说,接着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然后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形成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二、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

2.多种设喻方式: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先设喻,后引出,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

对比 坚持

专心

下载江苏省阜宁县高中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2专题第1课 劝学》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阜宁县高中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2专题第1课 劝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教学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

    教学设计刘胡兰第1课

    刘胡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出卖”、“收买”、“叛徒”等21个新词。 2、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并用“愤怒”、“光荣”各写一句话。 3、能读出刘胡兰与......

    教学设计 观潮第1课

    观潮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

    教学设计 火烧云第1课

    火烧云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描写了夕阳西下时天边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瑰丽景色,是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熏陶的合适教材。 2课文第二部分,先后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

    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1课

    草船借箭 一、教材分析 1.这篇课文起、经过、结果清楚,是以“借箭”为中心事件,按“接受任务——作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的顺序写的,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恰当地安......

    第1课 骨骼教学设计(2016)

    第一单元 骨骼和肌肉 第1课 《骨骼》教学设计 金钟小学 宋继坤 教学内容:P2-4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2. 知......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