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师大小学科学四上《20.天坛里的声科学》word教案
20.天坛里的声科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坛建筑中的声科学知识;会做回声的实验。
2.初步具有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及讲述调查结果的表达能力。3.对天坛里的声科学具有探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而自豪。教学重点
初步具有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及讲述调查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天坛里的声科学具有探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而自豪。
一、教师:
你们知道天坛的位置吗? 讲述: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具有奇妙的传声特征,显示了中国古代在建筑声学方面的杰出成就。1998年11月,天坛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探索 教学引入
1.观察1 回音壁是什么样的?
人们发现,一个人对着回音壁的围墙说话,其他人将耳朵贴在围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那个人的说话声。2.讨论1 围墙为什么能传声? 学生讨论。3.观察2 三音石在什么地方?
三音是位于回音壁圆心处的一块石头,因为人站在这块石头上拍一下手,就可以连续听到三次拍手的回音而得名。4.观察3 圜丘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5.思考
如果你站在圜丘上的平台中央说话或拍手,就会听到很响的回音。这是为什么?
三、阅读
回音壁是一座圆形的围墙。当人面对着墙壁讲话时,声音会在墙上反射。如前面示意图中那样:声音从某处沿围墙反射传到1,又从1反射传到2,再依次传到3、4……由于墙壁表面比较光华和坚硬,声音在反射的过程中损失的比较小,所以听起来还比较清楚,好像从近处传来的一样。
三音石正好位于回音壁的的圆心处。在三音石上发出的声音会均匀地传到围墙的各个部分,并被围墙反射回来,所以在三音石上可以听到很响的回音。反射后的回音,经过圆心又继续传播,当它们碰到围墙后又被反射回来。一般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二、三次的回音。
圜丘上的响声也是回音造成的现象。由于距离近,声音传播的时间快,几次的回音叠加在一起,耳朵来不及分辨先后到达的回音,所以听起来就觉得声音特别响。有机会去天坛公园时,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传声特征。
四、讨论
在什么环境中能产生回音?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讨论。
五、调查
回音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20.天坛里的声科学
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传声特征
课后小记:
第二篇:首师大小学科学四下《昼夜交替》word教案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共有的家园
21.昼夜交替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技能:了解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2.科学能力:
(1)初步学会演示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通过研究 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难点:学生比较、分析对比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现象。
三、教具、学具准备:小地球仪(2个每个贴上标志)、蜡烛(2个)、地球自转的光盘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学生看书上第20页图)谈话:观察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观察、交流。
学生会发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谈话: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另一种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这两种观点在教学中学生都有可能提出来,也可能只提出一种解释。根据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二)探究研讨 1.分组实验:
谈话:昼夜的形成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模拟实验,看会有什么发现。(板书:昼夜)
教师引导学生用蜡烛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在地球仪上的北京位置做一个标记。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2.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
谈话: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在“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明显地分为明暗两半球,明亮的部分向着太阳,那里是白天;黑暗的部分背着“太阳”,那里是黑夜。当“地球”转动时,同一个地方会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板书:地球自转 交替)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光盘资料。
(三)巩固反馈
1.问: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思考问题:
(1)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2)如果没有昼夜的交替,会发生什么现象?(3)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推测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五、板书设计:
6.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
六、随堂检测:
1.昼夜交替是()形成的。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小时。2.由于地球(),所以人们就会看到每天太阳东升西落。3.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围绕着地轴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
4.少年儿童每天应保证()小时的睡眠。每年的()月()日为“睡眠日”。5.地球是个()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向着太阳的那面是(),背着太阳的那面是()。
第三篇:首师大小学科学四下《果实的结构》word教案
(首师大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植物的花和果实
11.果实的结构
教学目的:
1.知道果实的结构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果实有肉果和干果两类。
2.培养观察能力和揭破果实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果实结构的能力和分类能力。
3.增进学生研究植物果实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果实的结构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教学难点:区分个别肉果。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果实。
教师准备:苹果、柿子椒、花生、豆荚、马铃薯、萝卜、小刀、垫板、小盒、图片、核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果实,谁说说都有什么果实?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果实?
它们的结构怎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果实的结构。
学生自由谈
(二)新授
一、认识果实
1.指导学生通过解剖认识苹果和柿子椒的共同特征
1)出示:苹果和柿子椒 谈话:苹果和柿子椒的外形各不相同,要想了解它们的共同特征,我们还是应该从它们的内部结构找一找。那我们就需要把它们切开,科学上叫做解剖。怎样解剖呢?
教师演示:横切、纵切的方法
提出要求:
(1)注意安全
(2)切好后,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横切、纵切苹果和柿子椒
汇报: 小结:苹果和柿子椒的内部都有种子和果皮,那么,其他果实有没有这种特征呢?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几种果实。
二、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干果的共同特征
(方法同上)
三、指导学生认识果实的结构
1.学生交流:果实的结构怎样?
2.汇报。
3.小结:由此可以推想,所有的果实都有种子和果皮,这是果实的共同特征。
四、指导学生给果实分类 谈话:我们二年级的时候,把果实按颜色、形状等进行了分类,今天我们再看看,果实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果实有的干燥,有的水多。小结:像苹果这样成熟后肥厚多汁的果实叫做肉果。像花生这样干瘪少汁的果实叫做干果。作业
观察你身边的果实,并说出他们是什么样的果实?
板书:
11.果实的结构
果皮
干果 构成分类 种子
肉果
第四篇:首师大版2011—2012学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学期期末自测题
首师大版2011—2012学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一学期自测题wzj
一.填空 是()。A.花岗岩B.砂岩C.石灰岩 1.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9.在4个杯子里分别装有同样多的酒精、白醋、清水和白糖水。水平的()。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缺水程度类似主要用感官()能帮助我们把清水区分出来。()地区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人均A.眼睛和耳B.舌和耳C.鼻和舌
水平的八分之一。10.有食用油、牛奶、纯净水、白糖水和红茶5种可食用的液体,2在各类饮用水中,比较理想的是()。要鉴别它们各自是什么,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是()。3最软的矿物硬度是(),最硬的矿物是()。A.眼、舌和耳B.眼、鼻和舌C.舌和耳D.眼和耳 4.我国土地辽阔,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四.通过科学课上的观察与实验,请你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的土壤,例如黑龙江的(),山西..陕西等地的()1.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四川的(),湖南.江西等地的()。①将杯子倒立放入水里,然后慢慢地将杯子拿出来,用抹布擦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ⅹ。干杯口和杯壁,观察纸团。1.人在呼吸的时候,吸进身体的是需要的二氧化碳。()发生的现象是:——————————————————。2.所有的动物都能活动。()②再将杯子倒立放入水里,然后将杯子倾斜,最后慢慢地将杯3.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有的岩石由一种物质构成,有的岩石子拿出来,用抹布擦干杯口和杯壁,观察纸团。
由几种矿物构成。()发生的现象是:——————————————————。4.空气是白色的,有气味,能流动,有一定的形状。()2.把干土块放入盛有水的杯子里,观察: 5空气是无色的,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一定的形状。(发生的现象是:——————————————————。6.空气是无色的,有气味。能流动,有一定的形状。()实验现象说明:——————————————————。7.空气是无色的,没有气味,能流动,有一定的形状。()3.岩石的软硬可以用小刀.铜钥匙等来出不识别:用小刀刻不出8.土壤中含有的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划痕的,表示矿物;用小刀刻出划痕而用铜钥匙刻不出9.在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砂和黏土。砂和粘土是建筑.工艺等划痕的,表示矿物;用铜钥匙刻的出划痕的,表示矿方面的重要材料。()物。
10.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有十分广泛的用途。()4.实验:土壤的构成①把从农田中的土壤样本放到白纸上,发11.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现存的许许多多动物会从现纸湿了,这说明土壤中含有()。②在烧杯中倒入大半杯水,地球上消失。()12.往没有针头的注射器里抽进空气,用力压活塞,体积减小松开手后,活塞又弹了回去,说明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把干土块儿放入水中有气泡产生。这说明土壤中含有()③
用玻璃棒搅拌杯中的土块儿,并使烧杯中的水转动起来;静置一会儿,烧杯中的土壤分成了两层。上层比较细的部分是是(),下层比较粗的部分是(),水面上还会有一些很碎的动植物的残
13.有一些远古植物一直生存到今天,人们称这些植物为“活体,它们腐烂后就会变成()④实验说明,土壤是
化石”。()由、、、、构成的。14都江堰是由我国古代的水利学家李冰父子共同组织劳动人.写一写。
民修建的。()1.小明妈妈的自行车被钉子扎了,请你根据科学课上学习的知15自然界里生活着许多动物,人类已经发现大约有150多万识,写出用什么办法能找到自行车内胎上的钉孔? 种。()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1.空气看不见,它。①占据空间②不占据空间2.空玻璃杯里 ①什么也没有②有压缩空气③有空气 2.请你写出用那些实验方法能使我们感觉到周围有空气存在? 3.鼓鼓的篮球里装的是。①氧气②空气③压缩空气4.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含砂多的土壤叫;含 黏土多的土壤叫;含砂和粘土差不多的土壤叫。①壤土②砂质土③黏质土
5.将玻璃杯倒扣信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乒乓球会停留在玻璃杯的。①上部②中间③下部 6用注射筒进行有关空气的实验;
⑴让注射筒充满空气,再堵信出口,当压下活塞后,发生的现象是。
① 可以把活塞压到底部 ②能压到一半左右,就压不下去了。
⑵压下活塞后再放手,发生的现象是------------。A活塞会慢慢退回原来的位置B活塞会固定不动。C由以上的实验可以证明--------------------。
A空气是占有空间的B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7..在地球的周围围绕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层,这就是大气层。大气层的厚度是()。
A.1000~2000米B.2000~3000米C.3000~4000米
8.小明在认真地观察一种岩石,这种岩石花斑状,能清晰的看出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质地很硬。这种岩石的名称
3.请你写出花岗岩.大理岩这两种岩石的主要特征。
4.星期天,小娟给种在花盆里的朋季浇水。当水流进花盆里的时候,也发现了从土里冒出一些泡泡,请你写出“这是怎么回事?”
6.请用线将砂和黏土各有哪些用途连接起来
砂漏
黏土制作砖块砂雕制作陶器 砂砂画
制作瓷器
第五篇:首师大小学科学五上《17.月球》word教案
月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月相变化,初步了解月球的运动情况。
2.初步具有根据实验现象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初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意识及持之以恒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精神和毅力。教学过程
一、是指导学生观察月球是什么样的。这部分包括两层内容:
(1)在夜晚(或白天),我们看见的月球(月相)是什么样的;通过用感官——眼睛进行最直接的观察,就能得到以下认识: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形状是会变化的,并且变化是逐渐地发生的;月球的表面不是均匀的白色,上面有一些灰色的地方,好像这些地方是不会移动的;有时能看见月球,但有时天气很好,我们也看不到月球;有时白天也能看见月球等。
(2)通过用仪器和实地考察,宇宙中的月球是什么样的,例如它是什么形状的,究竞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等。本课教材中安排了四组图片,前三组图片的目的是让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即先观察月球整体的面貌,再发现局部的地形。第一组图是在不借助工具的条件下,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情景。插图共有三张,分别是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如果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上弦月和下弦月如果能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满月,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第二组图片是在借助工具的条件下,我们观察到的月球上的情景。插图分别是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学生可能把自己看到的月球与图中的月球进行对比,发现其中的差异,并提出质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根据学生的情况,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探究“我们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而看不见另一面。为什么?”第三组图片展现的是通过航天探测器或实地考察时,获得的月球表面的情况和环形山的特写照片。目的是使学生对月球有更清楚的了解。第四组图片的目的是把抽象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用示意图直观地表示出来,帮助学生想像和理解。
二、是组织学生认识“月球和地球有什么不同”。
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地球的基础上,用地球与月球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想像能力。比如形状和大小、最高和最低气温、有没有水或动植物、是否适合人类生存等等。在这里根据需要可安排学生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为讨论做准备。
三、是指导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活动:一是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月相;二是一个连线游戏。月相观测对于小学生来说周期相对较长,所以要提示学生在观察前应先考虑好观察计划,包括制订步骤、选择时间和考虑安全措施。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天气不好,不能进行观测的情况,还应注意培养和鼓励学生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的科学精神。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时,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每天观察和记录。如果遇到天气不好,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另外,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情况,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推测的方法,补充记录末看到的月相。考虑到学生要坚持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课文设计了用连线的方法表示月相变化过程的活动,这既是对第一个活动的弥补措施,又是引导学生对月相变化现象进行总结的一个条理化过程。在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时,学生可能会发现月球位置的变化。对于位置变化可安排学生在同一日期的不同时刻和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进行对比观察,发现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四、教学建议
1、教学准备
(1)有关月球表面、环形山、各种月相的图片或音像资料。(2)有关人类登月事件的图片或资料。
2、教与学过程
(1)根据教学进度,要提前安排学生先观察和记录月相,还可安排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和图片。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动作应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并尽量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应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想,作多种假设或预测,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证据,得出问题的结论。(3)学生对月球进行目视观测,主要是选择夜晚进行。但有时在早晨、下午或傍晚也能看见月球。白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内进行观察。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观察时,要让学生记下观察地点、日期和时间,然后画出月相。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月球进行一个月时间的定点观察就够了。通过这种观察,要求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能做出清楚、明确的描述或说明。这种观察可能会引起一些学生长期研究月相的兴趣,从而在课外自主地进行观察和记录,如果发现有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特别予以关注和鼓励。
(4)探究月球总是向我们展示它的同一面时,可以指导学生在宽敞的地方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月球自‘转一周与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完全相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假如地球的自转与绕日公转的时间也是相同的,那么地球将遭受怎样的命运?(它的一半将停留在永无止境的寒冷黑夜中,而另一半则将永远受到太阳的炙烤O)(5)探究月相变化的成因,是按照“事实——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思路编写的。在教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表现月相的变化。例如:可以让学生手拿一个皮球(或其他球体),将球的一面对着自己。然后,在灯光(或手电筒的光)的照射下,让球围绕自己转动。这个实验可以使球显示出不同的月相景象。另外探究时,也可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几个与月相成因有关的问题,如月相变化是不是月球本身的形状在改变,月相变化是不是有规律的?月相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等等。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探索月相的成因,并得出关于月相成因的结论。
(6)如果教学有时间,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到月球旅行,需要带上哪些物品?在月球上,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7)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一次关于月球研究新成果的发布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科学研究的新发展和新信息。同时也可以使教材及时补充新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
(1)简单地描述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星球。
(2)根据一幅月相的照片,用画图的方式表示以后的半个月里,这个月相会是怎样变化的。
(3)做一个说明月相变化原因的实验,并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