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金坛市茅麓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学问与智慧》教案 苏教版
学问与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名言积累: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 塞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词语解释:
探骊得珠:无关宏旨:鞭辟入里:浮光掠影:融会贯通:读破五车:寸积铢累: 对于积累的这些成语,你了解了他们的意思了吗?
这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就是积累,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成语,那叫?寸积铢累
二、接下来我们要速读课文,咀嚼内容,找每一节的中心句。请你用文章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鞭辟入里、探骊得珠)教师投影寻找中心句的方法。学生快读。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注意2、4、5小节的归纳。)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探骊得珠)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投影:(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四、细读课文——咀嚼内容 ——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最会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事例论证。)
先找出来,读读?看看这些事例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有什么作用?在这些事例中,最能体现这些伟人的智慧的字词句是什么?(学生齐读,思考。)板书:
孟德尔“悟”出遗传“定律”。
达尔文:“发现”了大家都没发现的天演“公例”。爱因斯坦:看见了人家看不见的。
6.归纳什么叫智慧:发现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善于总结归纳的能力。
那到底什么叫智慧呢?什么叫学问呢?也许同学们还不能归纳。请你细读文章再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引到比喻论证。第1小节中,对于学问和智慧的解读。
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五、再次回归中心论点。什么叫学问?什么叫智慧?
学问:积累知识,智慧: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是创新的能力。中心意思: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更确切地说,我们不但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用我们的能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八、读一读,议一议。
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对于写作文甚是头疼,觉得无话可写,甚至不知道怎么写。读了课文,请你用本课的一些道理来解说原因,并对这些同学提出建议。(最好用比喻来说理哦)
九、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
十、与大家其共勉。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 塞
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赵金珊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板书设计: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板书一(区别)
学问 智慧
原料 熔 炉 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有)(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第二篇:江苏省金坛市茅麓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案苏教版
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 教学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掌握谚语所蕴涵的劳动者的经验。
重点 难点
1、能养成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从平常的失误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科学素养;
2、借助外部资源,形成判断气象物候的能力;3注重生活参与并积累生活经验。
课时
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个性化备课
教学过程
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
用词准确又不雷同,准确地说明了变化速度之快。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小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积累背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
3、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4、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5、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6、山戴帽,大雨到。
七、拓展探究
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明确: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中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1-3段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由主到次)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采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以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5、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五、课堂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2.《看云识天气》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4.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本体: 喻体: 相似点: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本体: 喻体: 相似点:
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
5.分别用一句话说明下面例子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说明了什么内容。①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说明了
②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说明了
【参考答案】1.⑴生动说明⑵平实说明⑶生动说明 2.C 3.⑴打比方⑵打比方⑶引用、作诠释⑷摹状貌 4.⑴本体:云;喻体:招牌;相似点:都有标志作用⑵本体:卷云;喻体:羽毛、绫纱;相似点:颜色、动态;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喻体能够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5.①经度差异对物侯的影响;②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
一、观察近几天云彩的变化和天气情况的变化,能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吗? 关于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关于观风测天谚语
1、五月南风满大水,六月南风海也枯。
2、东南风燥松松,东北风雨太公
3、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4、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5、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6、东风湿,西风干,北风寒,南风暖
二、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关于云的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云交云雨淋淋
5、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6、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
三、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四、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及名称的意义。春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 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开始。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成长。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小暑、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寒露 : 天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下霜。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篇: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
学问和智慧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论述过程。3.体会文章形象说理,语言充满智慧,并注意积累。
二、教学重点: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学习观。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三、教学难点: 1.感悟体会作者的观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设疑、合作探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如(pì)犀锐(xī)陶冶(yě)晦塞(sè)要塞(sài)瓶塞(sāi)...... 探骊得珠(lí)矻矻穷年(kū)鞭辟入里(pì)无关宏旨(hóng)
寸积铢累(zhū)新陈代谢(chén)物竞天择(jìng)字字珠玑(jī)2.解释下列词语:
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读破五车:。寸积铢累:。3.了解作者。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在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主要著作有《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4.了解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爱默生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 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知识反不如机智来得重要。——L·A 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英】培 根 5.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每段中心句。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介绍写作背景:
以“纸上谈兵”故事导入,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小熟读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指挥作战,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有学问不等于有智慧。那学问与智慧有何关系?
二、交流预习(用幻灯片一投影字词):
三、整体感知:
1.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讲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而论点是作者就论述的对象所阐明的观点、主张。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本文题目是论题。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2.速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论点。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此文,根据以上四种方法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2)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用幻灯片投影: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 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中什么位置提出的? A.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心论点在文末提出。
B.论点的位置:
①题目,②开头(特别要注意开头一段的最后一句或有前面的材料引出的能承上启下的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③结尾,④自己概括。
四、研读探究:
㈠研读文章的第1、2节思考:
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
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能让人更准确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 2 别。
3.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二)研读文章的第3段—第6段。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①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②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a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b达尔文创立进化论。c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例证典型,进一步阐明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一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思考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交流总结归纳:
第3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除了运用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对比鲜明)引用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强调了“见人所未见” 是大智慧者的重要的思想特征。
第4节论述了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又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6节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问与智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一句加以赏析并背熟。(1)教者出示
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能最靠得住”这一道理。
(2)学生讨论交流。2.仿写。(要注意句式、修辞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任选一题)
(1)例句:若是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2)例句: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从水底上涌。”
从“友谊 · 理解”、“成功 · 失败”、“幸福 · 苦难”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
例如:惟有从理解中产生的友谊,才不是春天易谢的花朵;他永远如松柏一般,四季常青
五、课堂检测。(总结全文)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为我们谈论的论题是学问和智慧,在作者看来学问是 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两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作者对此持的观点是(即中心论点)我门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_ 2.本文的观点给你哪些启示?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六、课后作业。
1.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2.下列标点符号错误的是()A.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B.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C.近来,地处中东的叙利亚国内形势动荡,其局势何去何从,目前尚难预料。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阅读《品味瑕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每题3分)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 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1)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面是对本文的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这个观点。
C.本文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3)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
(4)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 “瑕疵”,你肯定有感受。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1)学会品味瑕疵,能够收获很多。(句式符合论点表达要求,观点正确即可)。(2)C(3)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后激励自己,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的例子(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工作遭拒绝,最终成为著名喜剧大师),证明了“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真实,更具说服力。
②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司马迁、卓别林两个例子与一些运动员过早退役的事例加以比较,突出强调“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的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全面,论点更鲜明。(4)答案略。(举例恰当并运用文中的观点合理分析)附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学问 智慧
区别 知识的聚集,是工具 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
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第四篇:江苏省金坛市茅麓中学2011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
江苏省金坛市茅麓中学2011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P:31Ca:40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 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糖⑤汽油。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⑤
2、你认为中学附近的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3、吸烟有害健康,原因之一是烟气中含有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与氧气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A、N2B、H2C、COD、CO24、下列说法你不赞成的是
A、CO2浓度较大会使人死亡,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B、大气中CO2浓度不断上升,有利于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但会使全球变暖
C、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它们的燃烧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严重
D、塑料既可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又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A、四氧化三铁B、铁单质C、铁元素D、氧化铁
6、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用点燃的木条检验液化石油气是否漏气
B、到小煤窑里挖煤用火把照明
C、屋里发生液化气泄露,应立即拨打“110”求救
D、屋里发生液化气泄露,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7、“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国家对易燃、易爆物的生产、贮存、运输,使用有严格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液化石油气B、二氧化碳C、汽油D、面粉
8、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被称为“宝石之乡”,主要生产蓝宝石,还有一种与蓝宝石类似的宝石叫祖母绿,它的化学式是Be3Al2(SiO3)6,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铍元素(Be)的化合价为
A、+2B、+1C、+3D、+
49、下列各项中: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质量,⑤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变化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A、①④⑤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③④⑤
10、在反应3Cu+8HNO3=3Cu(NO3)2+2X↑+4H2O中的X的化学式是、A、N
2A、H2OB、NOH2↑+O↑C、NO2B、S + O2D、N2O5SO2
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C、Fe + CuSO4=== FeSO4 + Cu↓D、NH4HCO △
5、根据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是指3↑ + H2O + CO2↑
12、、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的组成中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B、可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一定含有氧元素,可能含有碳、氢元素
13、下列物质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青铜B、生铁C、赤铁矿D、钢
14、已知反应2A+B===3C+D,若10g A和4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则A、B、C、D的质量比为
A.10∶4∶9∶5B.4∶5∶5∶3C、2∶1∶3∶1.D、5∶4∶3∶
515、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A、铁元素存在状态不同 B、主要成分不同 C、含碳量不同D、颜色不同
16、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A、很高的熔点B、良好的导电性C、很大的硬度D、银白色的光泽
17、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用黄铜(铜锌合金)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了辨别真伪,以下方法可行的是
A、观察颜色B、称重量C、用磁铁吸引D、加入稀盐酸中
18、下列有关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B、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C、铁跟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D、生铁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合金
19、为了适应火车提速,一些铁路线上原有的短轨需要连接为超长轨。工人常用如下反应原理来焊接钢:
2AlFe2O3Al2O32Fe。有关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该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20、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高温
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二、填空题(共33分)
21、(5分)(1)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原理是。
(2)白磷通常保存在水中,原因是。
(3)俗说话:“人要忠心,火要空心。”“火要空心”的道理是。(4)下面这个成语与化学知识有关,试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火。)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22、(7分)能源是当今世界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
(1)化石燃料是人类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西气东输”中的“气”是指(填名称),它燃
烧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而煤和石油仅作为燃料,不仅燃烧时产生大量的污染,也是
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要综合运用它们,其中煤的干馏是变化,而石油的分馏是变化。
(2)科学家们不断研发新能源。“神舟六号”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所用的高能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
为C2H8N2),在点燃的条件下,它与N2O4反应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3、(3分)炼铁的主要设备是。主要原料是铁矿石、和。
24、(4分)在实验室里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上,常有一层白色固体,这种白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形成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用稀盐酸洗涤可以除去这种白色固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5、(4分)有化学反应A+B=C+2D。已知49gA恰好与29gB完全反应,生成了60gC,则同时生成D ________ g。现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A为98,B为58,C为12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26.(2分)为了防止月饼变质,常在月饼的内包装中放入一小包防腐剂,其主要成分是铁粉,铁粉的作用是;这种铁粉可以在实验室里用CO还原Fe2O3粉末而得到,进行该实验,加热前应先,以确保安全。
27、(8分)根据信息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粉可以作为照明弹的原料,因为:;
(2)高锰酸钾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因为:;
(3)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4)在400℃左右,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氨气可将有毒气体NO还原为水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简答题(共14分)
28、(5分)据报纸登载,深圳某商场开业庆典时,店外挂的氢气球因人群拥挤而被挤破,遇上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并引发邻近一串氢气球爆炸。迅速掠过的火苗烧了一些顾客的头发,并浅度灼伤20多人的皮肤。请简要回答:
(1)以上事实说明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发生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某兴趣小组在进行探究时,试验用相对原子质量为4的稀有气体氦气,作为大型升空气球的气体,其原因是:
①;②。
29、(9分)根据图示A、B、C、D、E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Fe2O
3(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B;C;D;E;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2);
五、计算题(7分)
30、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 g石灰石样品,把2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1)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次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完全反应,(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煅烧100t这种石灰石,能得到二氧化碳多少吨?(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在煅烧时会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31、钢铁工业炼铁的反应方程式是Fe3O4+4CO3Fe+4CO2。某钢铁厂日产纯铁的量为1120吨,试计算需含Fe3O4质量分数为80%的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多少吨?(3分)
四、实验探究题(6分)(你只需要选作其中一题,若两题都做,则以31题计分):
32、某学生利用废弃的可乐瓶和底部有小孔的试管组成制取二氧化碳的示)。
(1)该装置A应盛放,B处应放进,C应该是
丝或玻璃丝或铁丝)为材料做的带孔的网板,放置C以后使该装置具有
生或随时停止的优点。
(2)若C是用铁丝做的网,那么发生的后果是,其原因
程式表示)。
(3)若使正在发生的反应停止,可以通过如何操作来实现:。装置(如图所用(填铜使反应随时发是(用化学方
33、大多数金属材料在空气中都会生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绿[Cu2(OH)2CO3]。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一进行实验,研究铜在空气中生锈的条件。一个月后该同学发现B装置中的铜丝生锈了,而A、C装置中的铜丝无明显变化。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得出结论说:“铜生锈的原因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相互作用。”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吗?,你认为影响铜生锈的因素还可能有。
(2)为了验证你的判断,现给你提供上图实验二所示的装置,从左到右每个仪器所盛放的试剂依次为、和碱石灰(碱石灰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3)上图实验二中第一个瓶内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
学问与智慧
教学目标:
1、积累词汇;
2、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准确把握中心论点;
3、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学会补充论据。教学重点: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积累字词,教学过程:
一、1、导入课文(略)
建议可以从复习议论文的常识导入,如: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类别,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结构等等。
2、检查预习情况:
分别请同学上黑板写出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和词
教师正音正字释义: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读破五车 寸积铢累
注意积累的这些成语,这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就是积累,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成语,那叫什么? ————寸积铢累。
二、速读课文,找每一节的中心句。请你用文章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鞭辟入里、探骊得珠)
学习指导:
1、阅读议论文要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
2、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中心句可能在文段中的位置有三种:段首、段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注意2、4、5小节的归纳。)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探骊得珠)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
1、中心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论题)所指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本文的题目),而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三种:开头、结尾、中间,还有可能需自己概括。3.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用心 爱心 专心
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四、总结归纳全文。(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写作特色:
辩证分析,说理透彻。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是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六、名句集锦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 塞
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赵金珊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七、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学问 智慧(区别)原料 熔炉
工具 透视、反想、远瞻
(有)(无)——有学问的笨伯
(无)(有)——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能通达事理人情
(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 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