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设计
湛河区实验小学
付丽丹
有趣的乘法计算
学习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第18-19页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巧算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推导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的得数的计算方法和“头同尾合十”的两位数乘法计算。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法: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的熊大、熊
二、光头强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最喜欢看熊大带领动物们在马戏团的表演,场场爆满。我很想知道每场观看表演的一共有多少人?老板给了一些信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观众席共有57排,每排53人,全部坐满,你知道观看表演的人数吗? 师:怎么计算观看表演的人数?你会列式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算出得数呢?可是熊大却想了想,很快写出得数:57×53=3021
2、师:熊大做的对吗?熊二不知道熊大的答案是否正确,它应该怎么做? 师:对,熊二列了竖式计算。
师:平时我们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都会像熊二一样,要一位一位地乘,比较麻烦。当一些数为特殊数时,我们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有趣的乘法计算”
二、同桌合作,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
4
3
2
×1
1×1 1
×1 1
师:这一组算式有什么特点?乘数都是11。会有什么规律呢?请你用竖式计算结果。(分组)
两位数乘11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
(1)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2)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
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3)积十位上的数,与什么相等?
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
2、师:根据你的发现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再用竖式计算验证。23×11=253 师:列竖式计算与运用规律计算得数一样,你能说说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可以得到什么规律?有人给这个规律总结了一个口诀,你能猜出来吗?让熊大告诉你吧“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三、验证反思,重构模型
1、熊二说:熊大,你不会是骗俺的吧?我还是不太相信,同学们请你试一试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同桌验证一下。只有多次的验证我才相信。找学生反馈。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熊二这次彻底的相信了。
2、根据规律,完成这道题 64×11=
怎么有同学不做了?遇到什么难题了?
当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该怎么做?先用规律算算,再用竖式计算验证。学生反馈
小结:64与11相乘,取6和4的和作为中间数,这时满十了,怎么办?(要向前一位进1)也就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再加一句“个位满十 百位加一”。
3、计算:59×11=
师:你有什么提醒小伙伴们注意的?反馈答案。
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我们一起说“两头一拉,中间相加”。“个位满十 百位加一”。
四、适度拓展,挑战自己
1、师: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积有规律,那乘法还有其它规律吗?请看这三个算式:你能找出下面每题中乘数的特点吗? 22×28 35×35 56×54 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
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都等于10
2、这几题的乘积会有什么特点?先算一算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分组、找学生在黑板上做)
22×28=616 35×35 =1225 56×54=3024 讨论: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归纳: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
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比它大1的数的乘积 师:积的规律我们发现了,那让我们学着运用吧
3、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分组)
15×15= 43×47= 69×61=(重点讲)
反馈答案,让学生多说规律。
师:其实规律是靠大家不断发现和总结的,我们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现在让我们挑战更难的一题。
拓展: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小结:每组上面的算式第一个乘数比下面的乘数少1,第二个乘数比下面的乘数多1,所得的积比下面的积少1.五、练习:
1、有趣规律我会用 :
27×11= 36×34= 69×181×89=
2、火眼金睛我能辨 :
(1)两个65相乘等于4225()(2)64个66相乘等于4224()(3)64和11相乘等于1204()
3、有趣规律我会说 :
熊大带领动物们精彩的表演迎来了人们的阵阵掌声,观众席共有57排,每排53人,全部坐满,你知道观看表演的一共多少人?
师:当时熊大想了想。很快写出得数:57×53=3021,现在你能合理解释一下熊大思考的过程吗?
教师归纳:只要我们掌握了巧算规律,能让我们算得又对又快。
六、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1、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
2、发现规律后,要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用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23×11=253 22×28=616 64×11=704 35×35 =1225 59×11=649 56×54=3024
第二篇:有趣的乘法计算教案
第一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第 9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特殊数相乘所得得数的规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规律进行一些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2 4 5 3 × 1 1 × 1 1 2 4 5 3 2 4 5 3 2 6 4 5 8 3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15×15 43×47 69×61(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1.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2.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3.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第三篇:《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
《有趣的乘法》教学设计
智堡实验学校 刘静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探究中掌握11乘任何两位自然数和十位数相同、个位数字的和是10的速算规律。
2、学生经历算一算、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过程,培养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3、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体会计算规律的“有趣性”。
四、教学准备:课件、探究单、5分钟的视频
五、教学过程:
课前视频:最强大脑“人脑PK计算机与珠算高手”(5分钟视频)
(一)激趣导入
1、竞赛激趣。
同学们,刚刚的比赛精彩吗?我们现场也来个比赛,不比这么难的,就比刚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全体同学组成一队,跟刘老师PK。只要有一个小朋友比我算得快,而且算对,就算你们赢。
2、引入新课。
(1)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可以这么快吗?观察这些题目的乘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呀?(都是两位数和11相乘)
(2)像这样,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积会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乘法计算中的有趣规律。(揭示课题“有趣的乘法计算”。)
(二)探究有趣的乘法计算
1、两位数和11相乘。(1)自主探索。①看!这儿有三道两位数与11相乘的算式,请小朋友在探究单上列竖式计算。
②校对得数。
③学生小组活动,讨论比较。
仔细观察、比较积的每一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有什么关系,同桌讨论、商量。
(2)比较发现。
谁愿意到上面来指着竖式说说你们的发现。
①积“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
②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百位上”的数一样。
③积“十位上”的数呢?它又和谁有关系呢?(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
(3)这么长的三句话,我们可以简单的用一句话来概括:“两头一拉,中间一加”。
(4)完善理解。
①请根据这个发现直接完成下面的填空。根据你的发现直接完成下面的填空。
23×11=2□3 64×11=□□4 59×11=□□9 我发现,小朋友们第一题都快速地完成了,填“5”,5哪来的呀?(2和3相加)很会用规律。
②当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时,该怎样做?
③看来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还不完全适合这样的情况,列竖式找答案。④校对竖式结果。
回答刚才的疑问(当个位和十位上的相加满10,就要向百位进一)。
⑤完善规律:两头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
(5)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从观察两位数乘11的积与乘数的特点出发,在比较中,发现了它们的积与一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计算验证完善了我们的理解,这个规律用简洁的话表达就是:两头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
(6)速算挑战。算出答案后,直接写在探究单上。21×11 52×11 72×11 67×11 恭喜你们,不仅算得对,而且算得快,现在你们感受到计算规律的神奇了吧?
(7)提升小结。
同学们!在探索计算中的规律时,我们需要观察参加运算的数和结果,并且通过比较找到他们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后,还要用计算进行验证。
2、头同尾合十的计算规律探讨。
出示:22×28,35×35,56×54(1)观察比较。
①找出下面每题中乘数的特点吗? a.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b.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
小结: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头同尾合十”。
你能解释一下这个名称吗?(什么是“头同”?什么是“尾合十”?)
②那这些算式的乘积又会有什么特点呢?请小朋友们列竖式,计算结果,校对结果。
讨论他们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提问:积的末两位数是怎么得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2)发现规律。
2×()=6 22×28=616()×()=16 3×()=12 35×35=1225()×()=25()×()=30 56×54=3024()×()=24 ①乘积中末两位数,他们分别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来的?(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
简单地说,就是“末两位 尾数相互乘”
②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又会和谁有关系呢?(乘数十位上的数乘比它大1的数)简单点说就是“前面数头数与哥乘”。
(3)明晰规律。
①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15×15=225,43×47=2021,69×61=4209 校对答案。列竖式计算验证。教师提问:
a.15×15=225,百位上的2是怎么算出来的? b.2021中20是怎么得来的?
c.69×61=4209,个位上不是9×1=9吗?哪来的0啊?
从竖式计算中,我们可以肯定这个0是必须有的。通过计算验证,我们对这个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4)小结。
同学们,这一次,我们从观察乘数的特点出发,发现第二个规律中的乘法算式都是同头尾合十的,这样的乘法算式,我们从观察积与两个乘数出发,找到了隐藏在其中的奥秘:末两位,尾数相互乘,前面数,头数与哥乘。
有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快速运算头同尾合十的乘法了。
3、应用规律,快速计算。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1)直接写出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
(2)校对结果。
(3)仔细地观察这些题目,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呀? a.每组第一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4和6。b.每组第二题两个乘数个位上都是5。c.每组十位上的数相同。
d.下一题的得数比上一题的得数多1。
(4)讨论:为什么两题的得数会相差1?你能用刚才的规律来解释一下嘛?
(4×6=24,5×5=25,25-24=1)
(5)为什么不比前面部分?(每组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肯定相同。)(6)回顾刚才计算的35×35和56×54,你能根据35×35=1225推算出一个得数比他小1的算式吗?(34×36=1224)那你能根据56×54推算出一个比他得数大1的算式吗?(55×55=3025)
其实这个相差1的原因,以后我们还可以运用代数知识直接证明。
(三)本课总结,拓展研究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发现了乘法计算中两个有趣的规律。研究这两个规律时,我们都是运用了观察,比较,计算验证等方法,所不同的是,研究两位数与11相乘时,我们重点比较的是积与一个乘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同头尾合十的乘法是,我们重点比较的是积与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回顾研究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吗?
其实乘法计算中的规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运用今天的“观察,比较,计算验证”等去探索更多有趣的规律。
看!这儿就有几个例子,有兴趣挑战吗? 22×82= 21×51= 36×76= 31×41=
六、板书设计
有趣的乘法计算
两位数乘11 23×11=253 64×11=704 59×11=649 两头一拉 中间一加 “满十进一” 头同尾合十
22×28=616 35×35=1225 56×54=3024 末两位 尾数相互乘 前面数 头数与哥乘
第四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
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
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结合律,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来表示。
2、今天我拉来研究乘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新
⒈教学乘法交换律。
出示例题图
a)
请同学们观察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提问:如何求问题?
b)
小组讨论:这两组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出示3*=*,请同学们把等式填写完整。
启发学生根据这个等式照样子再说出几组这样的等式。
a)
指名说说,相应板书。
b)
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
讨论:每组中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算式有什么相同及不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说明: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指出: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我们曾经用交换因数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练习:计算,并用乘法交换律来验算。
2×17
⒉教学乘法结合律。
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的思路。
讨论: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将两个算式写一个算式。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再写出几个算式。
a)
指名说说,并做出相应板书。
b)
请同学们说说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写出这些等式的。)
同学们计算,验证这些算式能否用等号连接。
d)
引导同学们仔细归纳,你发现了什么?
e)
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来AB来表示这个三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⒊完成试一试
三、完成想想做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布置作业。
第五篇: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反思
盐池一小 张天贤
课题:简便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15页—16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小数、整数乘法,而且也适用于分数乘法,使计算简便。
2、较熟练地掌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
4、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简洁美,享受数学知识的深奥和无穷乐趣。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并举例说明(举整数、小数、分数例子各一个,并说出主要计算过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2、小结。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应用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教师从中选择几题,让学生一说是怎么想的?)
1、口算: 24× + ×57 + × 21-+ × 9 +
2、说说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板书课题(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练习)
4、拆数练习:(练习后说说拆数的目的是什么)(凑整数,使计算更简便,快捷)9 3
5、在□或〇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符号,并说明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1)25××=□×(□×□)(2)××=(□×□)×□(3)×(15×)=□×(□×□)(4)25×4=□×□+□×□(5)7×=□×□〇□×□(6)1×25=□×□〇□×□(7)54×(-)=□×□〇□×□
6、教师小结:这个练习让我们又一次与乘法的运算定律来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乘法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小数,而且同样适用于分数乘法,但在使用时,正确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三、深化练习:
1、“我能行”,用简便方法计算:
(-)×60 ×+× 25×8 ×(15×)× 要求:随练与板演。做后评讲校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要想把计算做得又快又对,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按照一看,二找,三算,四查的步骤来解答,而能否简算重在审题,在计算中要做到瞻前顾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正确解答,才能使计算做得又快又对。
2、“我当包公”:
(1)计算27×正确合理的方法是()
A、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B、27×=(28-1)×=28×-C、27×=27-27× D、无法确定
(2)+×+× +×+× +×+×
=+ + = + ×(+)= ×(1 + +)=+ + = + = ×2
=(A)=(B)=(c)要求:这三种方法都正确吗?你认为第()种算法更合理,更简便一些。
小结:通过这个练习,让我们看到了算法的多样化,但在众多的算法中,我们要选择最优化的算法,才能达到简算的目的。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3、“考考你”下面各题怎么算简便就怎么算? ×101-×÷× × 99 +(+)× ×+ ×-3×25 36×(-)× 要求:(1)学生合作小组学习。
(2)学生汇报交流想法与学习成果。
四、拓展练习:
“挑战自己!”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方法最巧妙?
×3/86 26× 32×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与想法,疑问都可以来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1)观察算式,说一说算式有什么特征?(2)你认为应该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整、小数乘法计算简便和分数加、减、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小数、整数乘法,而且也适用于分数乘法,使计算简便。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有利于实际应用。
本节课只是一节有关计算的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小组讨论为辅,大胆猜想为依据,实例验证为手段,集体归纳为结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练习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性都得到了激发
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因为以前没有掌握好,会出现一点定律运用的错误。